★2016年蒂齐亚诺?坦尚尼国际文学奖获奖作品★
★2016年卡瓦耶罗?伯纳德国际散文奖获奖作品★
为什么全球有9亿人忍饥挨饿?
为什么每天有25000人死于饥饿?
1990年,非洲大约有9000万营养不良的人,2014年,这一数字变成4亿是谁在制造饥饿?
阿根廷小说家经历数年田野调查,震撼还原全球9亿饥饿人群生存状况
“我们了解饥饿,熟悉饥饿感:我们每天都会有两三次感到饥饿。好像在日常生活中,再也没有其他什么东西能像饥饿这样常见了,然而,恐怕也再没有什么东西能像真正的饥饿这样,离我们如此近,却又离我们如此远。”
为了讲述饥饿的故事,作者走遍印度、孟加拉国、尼日尔、南苏丹、马达加斯加、美国、阿根廷以及西班牙等地进行调查。他发现有众多原因可能会导致饥饿:极度贫穷、战争动乱、健康问题、投机经济……《饥饿》就是就要讲述这些饥饿人们的故事,讲述他们如何在恶劣环境中忍受饥饿。
《饥饿》试图发现:为什么在当今世界,依然有9亿人每天都在忍饥挨饿?这背后的原因是什么?
马丁?卡帕罗斯(Martín Caparrós),1957年出生于阿根廷的布宜诺斯艾利斯。1976至1983年间,他曾活跃于多个地下刊物,期间在巴黎获历史硕士学位,之后旅居马德里,在西班牙《国土报》工作。马丁?卡帕罗斯高中毕业后就开始写作,1987年回到阿根廷后陆续出版了一些旅行笔记,以及几部小说。2004年,马丁?卡帕罗斯获得行星奖,该奖项的奖金数额仅次于诺贝尔文学奖。2011年,小说《活着的人》获得埃拉尔德小说奖。
《饥饿》是他重要的作品之一,已经在全世界超过25个国家出版发行。
在用很多年的时间创作小说、讲故事之后,我发现我经常会偶遇一些挨饿的人们,总有人会说“谈论饥饿有什么意义?关于饥饿,我们什么都知道,但是知道又能怎样?这于事无补还很无聊”。于是,有一天,我决定要写一本关于饥饿的书。
在世界上,在这个我们生活的世界上,每天都有大约25000人因各种与饥饿相关的原因而死。如果您,我的读者,决定阅读您手中的这本书,而且您满怀激情,在八小时内读完了它,那么在这八小时里就已经有大约8000人死于饥饿。8000人可是一个不小的数字啊。而如果您决定不读这本书,这些人也同样会死,但您将不会知晓这一事实。
——本书作者马丁·卡帕罗斯
马丁·卡帕罗斯沿袭了阿根廷的写作传统,研究了当下全球性的问题,关注了饥饿的人,以及饥饿问题背后的政策机制问题。
——瓦耶罗?伯纳德国际散文奖评委会
开端……1
尼日尔 饥饿的结构……7
关于饥饿(一) 物种起源……63
印度 传统……80
关于饥饿(二) 人们的手……179
孟加拉 方式……195
关于饥饿(三) 又是清汤……231
美国 资本……238
关于饥饿(四) 不平等……309
阿根廷 垃圾……319
关于饥饿(五) 正确理解慈善……379
南苏丹,最新的国家……402
关于饥饿(六) 比喻……444
马达加斯加 新殖民地……451
尾声……507
结语……530
致谢……532
延伸阅读(参考书目)……533
我们是了解饥饿的,我们对饥饿感是再熟悉不过的:我们每天都会有两三次感到饥饿。好像在日常生活中,再也没有其他什么东西能像饥饿这样常见了,然而同时,恐怕也再没有什么东西能像真正的饥饿这样,离我们如此近,却又离我们如此远。
我们是了解饥饿的,我们对饥饿感是再熟悉不过的:我们每天都会有两三次感到饥饿。但是当我们一次次用吃饱喝足来对抗饥饿的同时,还有另外一个世界,生活在那里的绝望的人们面对饥饿却无能为力。亘古以来饥饿就是社会变革、技术进步以及革命和反革命的根源。在人类历史上,没有什么东西是比饥饿影响更大的了,也没有哪种疾病或者哪场战争比饥饿杀死的人更多。同时,也从来没有什么灾害能像饥饿这般致命、这般避无可避。
而我之前从没想到过这些。
在我最久远的印象中,所谓饥饿,就是在一个叫做比亚法拉共和国的陌生地方生活的有着肿胀的肚子和干瘦的腿的小孩子们。在上世纪60年代末,我第一次听到了关于饥饿这个词最残酷的一个版本:饥荒。比亚法拉共和国是一个短命的国家:在我满10周岁那一天,它宣布从尼日利亚独立出来,而我还没到13岁时这个国家就已经消失了。在那场战争中有100万人因饥饿而丧命。在那时的黑白电视屏幕上,饥饿就是那里的孩子们和他们脸上挂着的筋疲力尽的苦笑,还有在他们身旁嗡嗡作响的苍蝇。
在接下来的几十年里,那些重复出现的形象深深植根在了我的脑海里。因此一直以来我都想要如实地用一次饥荒里的可怕事件来作为本书的开始。我设想自己会和一支紧急救援队一起来到一个不幸的地方,那个地方可能会在非洲,在那里,成干上万的人将会死于饥饿。我会用最残酷的细节来讲述这次事件,而在将那些最恐怖的事情摆上桌面之后,我将会指出人们不能再继续自欺欺人或者心知肚明地被欺骗下去了:说什么这些情况都是小概率事件,而现实情况是完全不同的之类的话。
我已经完全想好了,一切都设计好了,但是在我撰写本书的这些年里却没有发生什么不可控的饥荒。只有一些常规事件,例如:非洲萨赫尔地区的交通问题,索马里、苏丹的难民和孟加拉的洪灾。从积极的方面来看,这是个好消息。但是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这些事件都不够重大,而这也构成了一个问题:只有那些电视屏幕上出现的大灾难才是饥饿将自己呈现在那些从没有遭受过它的人们面前的仅有的机会。人们通常看到的只是饥饿在战争或自然灾害后作为无可避免的又一残酷灾难而出现。然而最难以呈现在这些人面前的却是:数以百万的人们无法吃上他们本应吃到的食物,这些人会吃尽苦头,然后慢慢饿死。这就是我在这本书里想要写出的问题。
我不能说我们对饥饿问题一无所知。事实上我们所有人都知道这个问题是真实存在的。我们都知道有8亿甚至是9亿人(这个数字会上下浮动)每天都在忍饥挨俄,这些事情我们都曾读到过或是听说过,然而我们都不知道或者未曾想过要为此做点什么。就算有时候这个问题引起人们注意了也会有人说那些证据,包括哪些最残酷的事件,都已经过时了,没有参考价值了。
那么还剩下些什么呢?只有沉默吗?
如果我需要对艾莎,那个对我说有了两头奶牛她的生活就会大大不同的女人说些什么的话,我不知道我是不是应该对她说下面的话: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这个世界上最残忍、最极端的贫穷,是那种夺走了你的想象力和追求更美好生活的勇气的贫穷。它使你没有了希望,放弃了理想,使你注定要在那不可避免的苦难中沉沦。
我想说,却又不知该如何表达:您,如此善良却又有些健忘的我亲爱的读者,是否曾经想过,不知道第二天是否能吃上饭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或者我们再往远了说,您是否想过不晓得从今往后的每一天是否能吃上饭是一种什么感觉?那么那种每天都笼罩在不安和焦虑中、每天都要努力解决吃饭问题、除此之外没有精力去想其他问题的人生又会是什么样子呢?你想要那种受限的、短暂的、充满苦痛的、没有一丝喘息之机的人生吗?
沉默的方式有很多种。
我的这本书有许多的问题要解决。如何去讲述一群看上去离我们的生活如此遥远的人的生活?很可能您,男读者也好,女读者也罢,会认识死于癌症的人、遭受过暴力袭击的人、失恋的人、失去工作的人、失去尊严的人……但您却不太可能认识那些每天忍饥挨饿、随时面临被饿死威胁的人,而所有这些数以百万计的人都属于我提到的那群看上去离我们如此遥远的人。对于这些人,我们并不了解,甚至可能连想都不愿意去想。怎样能保证在讲述诸多遥远的苦难和悲伤的事件的同时,却不陷入到悲观主义的泥潭中呢?或者我们先提另一个问题:为什么要讲述这么多的悲惨故事?通常来说讲述悲惨的故事是为了利用它们。很多不幸的人会对他人的不幸感兴趣,因为他们想说服自己他们的生活并没有那么糟,对这些人而言,哪怕只是隔靴搔痒也是好的。他人的不幸和苦难有时是用来贩卖的,是用来掩盖的,是用来搅和其他东西的:例如让人觉得个人的命运只不过是个人的问题罢了。
最亟待解决的问题是:该如何与文字的堕落抗争?“几百万人正在挨饿”,这些文字应该意味着更多的东西,应该引起一些事情,激起一些反应。但是就目前而言,文字似乎已经不再起到这些作用了。如果我们重新赋予文字这种力量,也许会发生一些积极的事情这本书是一个失败品。首先是因为所有的书实际上都是失败品,但更主要的原因是:既然这本书是要对饥饿这一人类最大的失败做出探究,那么所得出的结论也必然只能是失败。当然,说这本书是失败品的另一个原因自然是我本人写书时的茫然困惑与无能为力。但是尽管如此,我却并不为这一失败而感到羞愧:我反而觉得自己应该去了解更多的历史,思考更多的问题,搞懂更多的事情。有时候失败是值得的。
然后再重新迎接失败,但是要更好地去失败。
果然每年有上千万的男人、女人和孩童死于饥饿,这是我们这个时代最大的丑闻。在我们这个富饶的星球上,每五秒就有一个不满10岁的孩子因饥饿而死。就目前的情况来看,实际上世界粮食总产量可以毫不费力地养活120亿人,这一数字几乎是当今世界总人口的两倍。因此饥饿并非什么不可抗拒的命运。一个孩子死于饥饿,实际上就是死于谋杀。”联合国粮食问题前特约撰稿人让·齐格勒在他的《大规模毁灭》一书中如是说道。
成千上万次的失败。在世界上,在这个我们生活的世界上,每天都有大约25万人因各种与饥饿相关的原因而死。如果您,我的读者。决定阅读您手中的这本书,而且您满怀激情,在八小时内读完了它,那么在这八小时里就已经有大约8000人死于饥饿。8000人可是一个不小的数字啊。而如果您决定不读这本书,这些人也同样会死,但您将不会知晓这个事实。
……
这本小说简直是精神的盛宴,作者的笔力遒劲,构建了一个庞大而又精妙绝伦的世界观。我几乎能闻到那些尘土飞扬的街道上混合着香料和汗水的独特气味,感受到那些复杂的人物关系中暗流涌动的权力斗争。叙事的节奏感把握得极其精准,时而如平静的湖水,娓娓道来那些细腻的情感波动,时而又如同山洪爆发,将我卷入一场场令人窒息的冲突之中。特别是对主角心境变化的描摹,那种从迷茫到坚定的转变过程,写得极其真实和有层次感,让人不禁代入其中,为他的每一次抉择感到揪心。我尤其欣赏作者对细节的把控,那些看似不经意的日常描绘,却为整个宏大叙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让这个架空的世界观拥有了令人信服的“生活感”。读完之后,那种意犹未尽的感觉非常强烈,我甚至花了好几天时间整理脑海中那些错综复杂的线索和人物命运,它提供的不仅仅是一个故事,更像是一次深入的社会学和心理学观察。这本书的深度,远超出了普通文学作品的范畴,值得反复品味。
评分坦率地说,我刚开始翻阅这本书时,有些被它的开场方式给“劝退”了。文字的密度非常高,语序也时不时地玩一些出乎意料的“花样”,读起来需要极大的专注力,不像现在很多流行的快餐式阅读那样轻松。但一旦熬过了最初的适应期,我立刻被其深邃的思想内涵所吸引。作者似乎在探讨一些非常宏大且沉重的主题,关于自由意志与宿命的拉扯,关于个体在巨大结构面前的渺小与抗争。这种探讨不是说教式的,而是巧妙地编织在角色的行动和对话之中。书中的哲理思辨非常精彩,很多句子我都要反复读上好几遍,才能捕捉到其中蕴含的深意。它迫使我跳出自己固有的思维框架,去重新审视一些习以为常的概念。这可能不是一本适合在通勤路上消磨时间的书,它需要一个安静的午后,一杯热茶,以及一颗愿意被挑战的头脑。尽管阅读过程有点“费力”,但最终的收获却是巨大的,知识的边界被拓宽了,思维也变得更加敏锐。
评分这是一部结构异常精巧的作品,其多线叙事和时间线的跳跃运用,初看时可能会觉得有些零散,但随着阅读的深入,你会惊叹于作者如何将所有看似无关的线索最终汇聚到一起,形成一个宏大而严丝合缝的整体。这种叙事上的高难度操作,处理不好很容易让读者迷失,但在这里,作者表现出了惊人的控制力,每一次时间点的切换或视角的转换,都恰到好处地揭示了新的信息,推动了悬念的发展。我特别喜欢作者在关键时刻埋下的“伏笔”,那些看似无足轻重的细节,在故事后期被重新拾起并赋予了全新的意义,这种“啊哈!”的顿悟时刻是阅读过程中最令人兴奋的体验之一。它要求读者保持高度的参与感,主动去连接信息点,而不是被动地接受故事。对于那些钟爱复杂谜团和精巧布局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一场智力上的盛宴,挑战性与满足感并存,绝对是近年来少有的结构创新之作。
评分我对这类讲述小人物在时代洪流中挣扎的小说一直抱有很高的期待,而这本书几乎满足了我所有的幻想。它最打动我的地方在于其对“人性”的深刻洞察,那些身处底层、为了生存而不得不做出艰难选择的角色,被刻画得入木三分,没有绝对的好人或坏人,只有被环境逼迫出的无奈。我特别关注那些配角的命运,他们虽然戏份可能不多,但每一次出现都像是一块拼图,完美地补充了社会结构的阴暗面和人性的复杂性。作者对“小人物的悲剧”这一主题的处理非常克制和冷静,没有过度煽情,但那种无声的压抑感却直击人心深处,让人读完后久久不能平静,甚至会反思自己所处的环境。它像一面镜子,让你看到了这个世界真实且不那么光鲜亮丽的一面,引人深思。对于喜欢关注社会现实题材的读者来说,这本书绝对不容错过,它给予的震撼是内敛而持久的。
评分这本作品的艺术成就真的让人拍案叫绝,尤其是在语言的运用上,简直可以称得上是教科书级别的示范。作者的文字功底极其扎实,他使用的词汇既精准又充满画面感,完全避免了那种陈词滥调的套路。很多场景的描写,光靠想象力都难以构建得如此立体和震撼。比如,某次高潮部分的战斗描写,那种速度感、力量感,甚至是空气中能量流动的质感,都被作者用极其富有张力的句子表现了出来,让人仿佛身临其境,呼吸都跟着紧张起来。更难能可贵的是,这种华丽的辞藻堆砌并没有让故事显得空洞,反而成了推动情节和烘托气氛的有力工具。而且,不同角色的“说话声”非常鲜明,即便是只有对话,你也能立刻分辨出是谁在发言,这体现了作者对角色声音的精妙拿捏。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更像是在欣赏一件精雕细琢的艺术品,每一个段落都值得驻足欣赏。
评分质量还不错,就是有点慢但是服务很好
评分很有意思的书籍,很有意思的书籍。
评分情节进展缓慢,就是缓慢的讲述记者所见所闻的季节成册,再看看吧。到现在第一章都没看完…
评分很文艺,加油,自己看完
评分有口碑的书
评分还行
评分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
评分还行
评分看了一半了,虽然是10年前的数据。世界上包括中国还是有近10亿的吃不饱的人。我们能做点什么呢?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