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岭南女性社会形象研究

古代岭南女性社会形象研究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乔玉红 著
图书标签:
  • 岭南女性
  • 古代社会
  • 女性形象
  • 社会文化
  • 历史研究
  • 性别研究
  • 地方史
  • 文化史
  • 民俗学
  • 社会生活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齐鲁书社
ISBN:9787533336912
版次:1
商品编码:12137523
包装:平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7-04-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403
字数:315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古代岭南女性社会形象研究》从性别史的视角切入,将目标锁定在早期历史上的岭南和宋元以后的珠三角地区,通过考察文献记载中传统女性形象的变化来观察岭南融入王朝统治的过程。基于对这个过程的分析以及对相关女性个体的解读,探讨在儒家文化不断浸润岭南社会之时,女性是如何从被动接受到主动追求礼教型塑,使自己的行为和形象符合王朝的主旋律和社会预期,以及本地传统如何与王朝推行的儒家文化不断整合与调适,并最终达到平衡的。

目录

序(一)
序(二)
绪论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第二节 学术史回顾

第一章 岭南女性与中原王朝对岭南的征服
第一节 政治阴影中的岭南女性神祗
第二节 岭南女性的军事活动

第二章 岭南女性的巫觋之风
第一节 巫风盛行的岭南
第二节 南汉王朝的女性

第三章 唐宋时期岭南与中原文化的碰撞
第一节 士人笔下的岭南“蛮风
第二节 岭南女性儒化形象的塑造

第四章 男性主导下岭南女性形象的改变
第一节 女教在岭南的推广
第二节 女性形象由孝到贞的重塑

第五章 走向高潮的节烈之风
第一节 改朝换代时岭南女性的价值取向
第二节 女性对节烈观的主动追求

第六章 “自梳”与“不落家”的再思考
第一节 不嫁的孝女
第二节 学者对“自梳”与“不落家”现象的思考
第三节 “父权”与“夫权”的博弈

第七章 明清时期岭南才女文化的兴起
第一节 才女的大量出现
第二节 岭南文人提倡的“才女观

第八章 才女交际圈的建构
第一节 闺阁内的交流
第二节 与男性文人的互动

第九章 岭南女性的写作内容
第一节 女性作品的多样性
第二节 对历史的研读
第三节 对现实的关注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精彩书摘

  《古代岭南女性社会形象研究》:
  其后,不同学科的学者都对岭南女性尤其是著名历史人物或者传说中的人物形象如冼夫人、龙母、金花夫人等进行考察研究,条分缕析,进行形象的解读或者重构。这些研究成果甚至深入讨论了传说中的女性形象从人变成神灵的历程。1928年至1933年,中山大学的民俗学工作者们在《民俗》周刊上刊登了不少调查笔记,如招北恩的《广东妇女风俗及民歌一斑》、容肇祖的《德庆龙母传说的演变》、刘万章的《关于金花夫人》等。这些作品不仅关注现实的人,也开始关注与女性相关的神灵崇拜,拓宽了女性史研究的路径,这为我们现在展开岭南民间信仰的研究提供了宝贵材料。学界在关注这些特殊女性的同时,也开始将眼光向下转变,更加实际,由关注女性杰出个体转向女性群体研究,将女性的生活经验放人社会大环境中加以考察。黄国声先生的《广东马冈女子刻书考索》,对顺德马冈地区的女性群体刻书业进行了探讨。马建钊、乔健等主编的《华南婚姻制度与妇女地位》一书虽然重点讨论的仍是婚姻制度,但观照的重心已转变为岭南地区的女性地位。刘志伟的《女性形象的重塑:“姑嫂坟”及其传说》则通过对广州市北郊一处古代女性墓葬即“姑嫂坟”及其传说的变化进行分析,阐述了宋明时期中原传统文化对广东士人塑造女性形象的影响。①
  如今,对历史上岭南女性研究的成果多了起来,不少学者开始讨论女性的生存状态、社会地位及民间信仰中的女神崇拜等问题。如葛彬的《社会性别与古代岭南女性文化》,采用社会性别理论的方法考量女性文化,从居住方式、宗教信仰、政治制度、地理位置等方面进行分析,发掘早期岭南文化遗存的性别信息,揭示民间对女性始祖崇拜的文化意蕴。黄建华和郭文字的硕士学位论文的研究对象就是岭南民间传说的女性神祗。黄建华的《明清广东金花夫人信仰研究》中对金花夫人的故事进行了详细的梳理与考证。作者将金花
  ……

前言/序言

  乔玉红《古代岭南女性社会形象研究》一书付梓之际邀我为之作序,一是体现了作者对我的尊重,二是在作者研究过程中我们就书中的一些话题进行过多次有益的探讨,故欣然为之。
  作者于暨南大学博士学业完成后,来到天津师范大学进入博士后流动站与我共同进行社会史相关课题的研究,是以我对作者的一些设想和见解有所认识。关于历史上岭南女性的研究我涉足甚少,不想就书中内容多作剖析解读,相信读者自会从中明晓评判。我想,进行区域社会史特别是区域女性群体生活特质的研究应该是该书的重要成果和贡献。
  我们的许多学生,甚至一些学者,在谈到国史时往往言道“古代中国”如何如何,或“清朝时的中国”如何如何。殊不知,中国之大,古代之长,清朝自入关至鸦片战争爆发,也历经二百年的光阴,二百年间,在南北东西跨度如此之大的国土上,国君与国民的感受会有多大的异同,我们无法量化;其间年轮岁月与环境地域的差异,由于我们常常陷入出于同一要旨或动机而编纂的历史文献,反倒有意或无意地被忽略、舍弃。从另一方面来说,加强对每一时间段中、每一区域的深入考察,可能会对我们许多长期习以为常、信以为真的结论或印象多有改变,使历史学的综合研究走向纵深。明清史的研究更是如此,明清时期保留至今的各类历史文献相对丰富,遂使深入细致钻研解读更有可能。从这种意义上来观察,乔玉红的著作做了有价值的探讨。
  社会史的研究范围非常广泛,利用多学科的知识和手段综合进行研究当属必然。对历史上一个问题、一种现象或一类事物的探究,往往需要结合文化人类学、社会学、经济学、心理学,甚至地理学、气候学、医学、农学等多门科学来共同寻找答案,探寻规律。时代的进化,需要传统的历史研究方法加以革新。例如对清代岭南地区女性的某些现象进行研究就需要这种多学科整合的思维,否则,我们无法做出合理的解释。还有就是对文献的精准比对研究,也会帮助我们找到隐藏在表象背后的真实故事,能做到这些,会令我们无比的愉悦。
古代岭南女性社会形象研究:一段跨越时空的探寻 本书并非对某一特定古代岭南女性的生活进行流水账式的记录,也非旨在梳理某个朝代的女性名录。它所呈现的,是一场更为宏大且深邃的历史人文探寻,旨在揭示数千年来,岭南地区女性在社会结构、文化观念、经济活动以及家庭关系中所扮演的多元角色,以及这些角色如何被不断塑造、理解与再定义。 岭南,这片承载着独特历史文化基因的土地,自古以来便是中华文明的边缘地带,却又因其地理位置的特殊性,孕育出独树一帜的社会风貌。在这样的背景下,岭南女性的社会形象,必然与中原地区存在显著差异,又在与外界的互动中展现出其韧性与活力。本书的重点,便在于剥离历史的尘埃,深入挖掘那些被传统史书记载所忽略或边缘化的女性声音与生活痕迹。 我们并非要罗列具体的历史人物及其事迹,而是试图构建一个更为普遍性的视角。通过对文献资料、考古发现、民俗传说、民间艺术等多元史料的辨析与解读,本书力图勾勒出古代岭南女性在不同社会阶层、不同地域、不同历史时期所呈现出的多样化社会形象。这其中,既包括她们在家庭内部的地位与作用,如作为母亲、妻子、女儿所承担的责任与情感维系,也包括她们在社会生产中的贡献,如参与农业、渔业、手工业等经济活动,乃至在特定时期形成的女性经济群体。 本书亦将关注岭南女性的精神世界与文化生活。她们在宗教信仰、民间习俗、节日庆典中扮演着怎样的角色?她们的审美观念、情感表达、道德伦理是如何形成的?在宗法制度与地域文化交织的影响下,她们如何挣扎、适应,甚至挑战传统的性别规范?这些问题,都将是本书深入探讨的核心。 不同于简单的人物传记或事件叙述,本书更侧重于一种社会学和历史学的分析框架。我们将运用现代学术研究的视角,审视古代文献中关于女性的记载,识别其中可能存在的性别偏见和历史局限性。通过对比不同史料, cross-referencing(相互参照),并结合考古证据,我们力求还原一个更为立体、更为真实的岭南女性群像。例如,考古出土的女性服饰、妆容用品、陪葬品等,都可以成为我们理解女性物质生活与社会地位的重要线索。民间的歌谣、传说,则可能折射出女性的情感诉求、社会认知以及对自身命运的期盼。 本书并非要为古代岭南女性贴上固定的标签,而是要展现她们社会形象的流动性与复杂性。她们可能是在男性主导的社会结构中默默奉献的“贤妻良母”,也可能是在特殊历史时期展现出非凡才能与独立精神的“巾帼英豪”。她们的形象,会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经济结构的变迁、外来文化的冲击而发生微妙甚至显著的变化。例如,海上贸易的兴盛,可能为部分女性提供了更广阔的经济活动空间,从而塑造出不同于内陆女性的社会形象。 总而言之,《古代岭南女性社会形象研究》是一项致力于发掘、梳理、分析岭南地区古代女性在社会历史进程中所展现出的多元形象的学术探索。它不是对某个具体女性个体生平的流水账,也不是对某个朝代女性名录的简单堆砌,而是一场力图拨开历史迷雾,从更广阔的社会文化语境中,理解岭南女性如何在历史的长河中,以其独特的方式,书写着属于自己的篇章。本书所关注的,是那些构成岭南历史肌理中不可或缺的女性元素,以及她们所折射出的那个时代独特的社会文化特征。

用户评价

评分

阅读《古代岭南女性社会形象研究》,我感受到一种跨越时空的女性情感共鸣。书中对女性在亲情、友情、爱情中的细腻描绘,让我仿佛能触摸到她们内心深处的喜怒哀乐。无论是母亲的慈爱,妻子的贤惠,姐妹的情深,还是在困境中互相扶持的女性情谊,都让我感受到了女性群体之间独特的情感纽带。作者的笔触细腻而富有感染力,将这些深埋于历史中的情感诉说得淋漓尽致。

评分

从这本书中,我看到了岭南女性在文化传承中的关键作用。她们不仅是家庭教育的实践者,更是口头文学、民间技艺、以及地方风俗的传播者。作者的论述让我了解到,许多珍贵的岭南文化元素,正是通过一代代女性的口耳相传和身体力行得以保存和发扬。读到这些篇章,我仿佛置身于古老的庭院,听着老一辈讲述动人的故事,感受着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女性手中熠熠生辉。

评分

这本《古代岭南女性社会形象研究》读来,与其说是在翻阅一本学术著作,不如说是在穿越时光,亲身去感受那片土地上女性的生命脉络。作者以一种近乎考古般的细致,将那些被历史洪流冲刷得模糊不清的女性身影,一点点地从尘埃中拂拭出来。读到关于岭南女性在婚姻习俗中的独特地位时,我脑海中不禁浮现出许多画面,她们并非被动等待夫家迎娶,而是拥有一定的选择权,甚至在某些时期,女性的嫁妆成为家族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种在传统父权社会中显得尤为突出的独立性,让我对岭南文化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

评分

我被书中对岭南女性在经济活动中扮演角色的描绘深深吸引。不同于中原地区女性普遍被限制在家庭内部的刻板印象,岭南女性的身影活跃在墟市、田间,甚至参与到对外贸易之中。书中详细阐述了她们如何通过种植经济作物、纺织业、甚至是小规模的手工业,为家庭乃至整个社区贡献经济力量。这种经济上的自主和参与,无疑极大地提升了她们在社会中的地位和话语权。读到这些细节,我仿佛能闻到墟市的喧嚣,听到布匹的摩擦声,感受到女性辛勤劳作的身影。

评分

这本书的价值,不仅在于它梳理和呈现了古代岭南女性的社会形象,更在于它引发了我对于历史叙事中性别视角反思的深刻思考。作者以扎实的学术功底,挑战了许多传统的、男性中心的史观,将女性置于历史舞台的中心,展现了她们同样是历史的塑造者和见证者。读完此书,我更加认识到,理解一个时代的文明,必须也要深入理解这个时代女性的生存状态、她们的价值观念以及她们所扮演的角色。

评分

《古代岭南女性社会形象研究》中最让我感到震撼的,莫过于对女性在社会权力结构中的边缘但又不可忽视的地位的探讨。虽然她们鲜少直接出现在政治舞台上,但通过家族联姻、在幕后对男性决策的影响,以及在宗族事务中的参与,岭南女性展现出一种隐性的力量。作者巧妙地运用历史文献中的蛛丝马迹,勾勒出女性在维护家族利益、调解社会矛盾方面的作用,这种“润物细无声”的影响力,同样值得我们深思和研究。

评分

书中对于岭南女性在家族中的地位和角色变迁的分析,是一场深入骨髓的审视。从早期的母系遗风影响,到随着社会发展而逐渐形成的父权制下的女性形象,作者并没有简单地描绘一种固定的模式,而是展现了其动态和复杂性。我被书中对不同时期、不同阶层女性在家族权力分配中的细微差异的刻画所打动,这让我对“家族”这一概念有了更立体、更全面的认识。

评分

我特别欣赏书中对岭南女性在教育和知识获取方面的探索。虽然古代社会普遍存在“女子无才便是德”的观念,但书中揭示了在岭南地区,部分女性通过家庭教育、私塾学习,甚至是在特定社会环境中获得了不俗的知识和才华。作者通过列举一些具体的案例,展现了这些女性在文学、艺术、甚至是医学领域的贡献,这打破了我对古代女性普遍缺乏教育机会的认知壁垒。

评分

书中关于岭南女性在祭祀和宗教信仰方面的论述,为我打开了一扇新的认知之门。岭南地区独特的地理环境和文化融合,造就了其丰富多彩的民间信仰。我惊叹于女性在其中所扮演的多种角色,既是虔诚的信徒,也是重要的祭祀参与者,有时甚至成为沟通神灵的媒介。作者通过大量的文献考据和民俗学分析,揭示了女性在维系社区精神生活中的核心作用,她们的信仰实践不仅影响着个体命运,也塑造着整个社群的价值观。

评分

《古代岭南女性社会形象研究》在描绘女性形象时,并没有回避她们所面临的挑战和困境。从裹足习俗的有限影响,到战乱时期女性的生存危机,再到社会对女性言行的种种约束,作者都进行了客观而深入的剖析。然而,即便是在重重压力之下,岭南女性所展现出的坚韧、智慧和生命力,依然让我感到由衷的钦佩。这种对历史真实性的还原,使得书中的女性形象更加鲜活和可信。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