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古经易解

周易古经易解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李维琦 著
图书标签:
  • 周易
  • 易经
  • 古籍
  • 经典
  • 哲学
  • 文化
  • 预测
  • 卜筮
  • 传统文化
  • 中国哲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上海古籍出版社
ISBN:9787532583263
版次:1
商品编码:12140926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03-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60
字数:313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广大读者
  《周易》作为十三经之首,历来以晦涩难读而为人所苦。李维琦先生《周易古经易解》拨云见日,“核之以训诂,衡之以语法,求之以史实,味之以文情”,新注《周易》,作说解,并归纳其思想内容,深入浅出,通俗易懂,非精通《周易》者不能为。

内容简介

  

  《周易古经易解》在坚实的训诂的基础上,对《周易》古经作了全新的解释。如说乾卦讲“遵养时晦”的策略;坤卦讲经商之道;需卦讲人生就是等待;泰卦讲辩证法;同人卦讲运动群众;临卦说如何治民;噬嗑卦讲对囚徒实施残酷的肉刑;贲卦是白蘩之歌;咸卦讲男女恩爱;遯卦讲奴隶逃跑;睽卦是志异;震卦讲地震;归妹卦讲实事求是;渐卦可抵一首军嫂之歌;旅卦是说周厉王流放于彘等。书共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新注”,是理解古经的基础,是译成白话的根据。第二部分白话《易经》,并将一个卦的卦爻辞联成为一个整体。第三部分“今论”,把64卦的内容概括为10条来叙说。照这样分析,可以说《周易》古经已与占筮脱离开来,独立成为了一部我国古老的内容多样的社会科学书。

作者简介

  李维琦(1932——),男,湖南祁阳人。湖南师范大学汉语史教授。著有《修辞学》,《中国音韵学研究述评》,《佛经词语汇释》等。

目录

开头的话/1

上编 周易古经新注

乾卦第一,乾下乾上/3

坤卦第二,坤下坤上/6

屯卦第三,震下坎上/9

蒙卦第四,坎下艮上/11

需卦第五,乾下坎上/13

讼卦第六,坎下乾上/15

师卦第七,坎下坤上/17

比卦第八,坤下坎上/19

小畜卦第九,乾下巽上/21

履卦第十,兑下乾上/23

泰卦第十一,乾下坤上/25

否卦第十二,坤下乾上/27

同人卦第十三,离下乾上/29

大有卦第十四,乾下离上/31

谦卦第十五,艮下坤上/33

豫卦第十六,坤下震上/35

随卦第十七,震下兑上/37

蛊卦第十八,巽下艮上/39

临卦第十九,兑下坤上/41

观卦第二十,坤下巽上/43

噬嗑卦第二十一,震下离上/45

贲卦第二十二,离下艮上/47

剥卦第二十三,坤下艮上/49

复卦第二十四,震下坤上/51

无妄卦第二十五,震下乾上/53

大畜卦第二十六,乾下艮上/55

颐卦第二十七,震下艮上/57

大过卦第二十八,巽下兑上/59

坎卦第二十九,坎下坎上/61

离卦第三十,离下离上/63

咸卦第三十一,艮下兑上/65

恒卦第三十二,巽下震上/67

遯卦第三十三,艮下乾上/69

大壮卦第三十四,乾下震上/71

晋卦第三十五,坤下离上/73

明夷卦第三十六,离下坤上/75

家人卦第三十七,离下巽上/77

睽卦第三十八,兑下离上/79

蹇卦第三十九,艮下坎上/81

解卦第四十,坎下震上/83

损卦第四十一,兑下艮上/85

益卦第四十二,震下巽上/87


夬卦第四十三,乾下兑上/89

姤卦第四十四,巽下乾上/91

萃卦第四十五,坤下兑上/93

升卦第四十六,巽下坤上/95


困卦第四十七,坎下兑上/97

井卦第四十八,巽下坎上/99

革卦第四十九,离下兑上/101

鼎卦第五十,巽下离上/103

震卦第五十一,震下震上/105

艮卦第五十二,艮下艮上/107

渐卦第五十三,艮下巽上/109

归妹卦第五十四,兑下震上/111

丰卦第五十五,离下震上/113

旅卦第五十六,艮下离上/115

巽卦第五十七,巽下巽上/117

兑卦第五十八,兑下兑上/116

涣卦第五十九,坎下巽上/121

节卦第六十,兑下坎上/123

中孚卦第六十一,兑下巽上/125

小过卦第六十二,艮下震上/127

既济卦第六十三,离下坎上/129

未济卦第六十四,坎下离上/131


中编 白话易经及解说

第一卦 乾卦/135

第二卦 坤卦/138

第三卦 屯卦/141

第四卦 蒙卦/143

第五卦 需卦/145

第六卦 讼卦/147

第七卦 师卦/149

第八卦 比卦/151

第九卦 小畜卦/153

第十卦 履卦/156

第十一卦 泰卦/158

第十二卦 否卦/161

第十三卦 同人卦/164

第十四卦 大有卦/166

第十五卦 谦卦/168

第十六卦 豫卦/170

第十七卦 随卦/172

第十八卦 蛊卦/174

第十九卦 临卦/176

第二十卦 观卦/178

第二十一卦 噬嗑卦/180

第二十二卦 贲卦/183

第二十三卦 剥卦/185

第二十四卦 复卦/187

第二十五卦 无妄卦/189

第二十六卦 大畜卦/191

第二十七卦 颐卦/193

第二十八卦 大过卦/195

第二十九卦 坎卦/197

第三十卦 离卦/199

第三十一卦 咸卦/201

第三十二卦 恒卦/203

第三十三卦 遯卦/205

第三十四卦 大壮卦/207

第三十五卦 晋卦/209

第三十六卦 明夷卦/211

第三十七卦 家人卦/213

第三十八卦 睽卦/215

第三十九卦 蹇卦/218

第四十卦 解卦/220

第四十一卦 损卦/222

第四十二卦 益卦/224

第四十三卦 夬卦/226

第四十四卦 姤卦/228

第四十五卦 萃卦/230

第四十六卦 升卦/232

第四十七卦 困卦/234

第四十八卦 井卦/237

第四十九卦 革卦/239

第五十卦 鼎卦/241

第五十一卦 震卦/243

第五十二卦 艮卦/245

第五十三卦 渐卦/247

第五十四卦 归妹卦/249

第五十五卦 丰卦/251

第五十六卦 旅卦/253

第五十七卦 巽卦/255

第五十八卦 兑卦/257

第五十九卦 涣卦/259

第六十卦 节卦/261

第六十一卦 中孚卦/263

第六十二卦 小过卦/265

第六十三卦 既济卦/267

第六十四卦 未济卦/269

下编 周易古经今论

绪论/273

天人之际/276

对立统一/281

认识论/284

史实/288

有名无名人物/296

政治/299

经济/308

社会生活/312

处世/319

自处/327

文学因素/333

附  录

在周秉钧先生冥诞百周年纪念会开幕式上的发言/341

在周秉钧先生冥诞百周年纪念会学术讨论会上的发言/344

前言/序言

  开头的话

  《易经》有经、传两部分。“经”指卦爻辞那一部分,是西周时期的作品。“传”是所谓“十翼”,是春秋战国甚至更晚的作品。对于“传”的研究当然很有意义。但我学力不够,不想搞那么宽。我只讨论“经”,这“经”,在行文中有时称为“古经”。

  研究《易经》,传统是走象数的路。那条路不适合我。因为象数之学玄杳,一些道理我疑信参半,就不勉为其难了。新近的作法是把它和现代自然科学联系起来,例如,他们中有人说,阴阳,就如电子的二进位算法,由此引出一大块文章来。我这个学文的对此事一窍不通,决不强作解人。剩下给我的领域就只有义理一途了。而且我只讨论卦爻辞本身所显示出来的义理,不在乎前人曾经怎么说过。但我也不是对前人的见解置之不理,他们说对了,我为什么要唱反调?我坦承,这种时候,我就在说前人已说过的现话。

  这个小册子是效仿业师周秉钧先生着《尚书易解》的精神和宗旨而作,并且是为纪念周先生的冥诞一百周年而作。书由三部分组成。一部分是注解,称为“新注”。其中有些确实是全新的,有些虽是沿用旧释,但它为表达我所理解的新的主题服务,也就冒了一个“新”名。自然也有全旧之处,但那已不算是主要的了。一部分是据此注解而作的白话译文。同时作些说解,以使得每一卦爻辞能联成一个整体。一部分是据前面两部分而归纳出来的古经的思想内容。

  最后附上我在周秉钧先生百周年冥诞纪念会上的发言,那是与本书的主要内容密切相关的。

  《易经》着作千千万,我下面开列的参考书,只看重文献部分,以及与我“对口”的着述。我没有开列的并不是没有好书,好书多得很,只是我没有开列而已。

  [魏]王弼注,[清]阮元校传世 《周易》,据世界书局影印的《十三经注疏》,中华书局,1980年。

  廖名春 《马王堆帛书周易经传释文》, 《续修四库全书》经部易类第一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张政烺 《马王堆帛书 〈周易〉经传校读》,中华书局,2008年。

  濮茅左 《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 (三)?周易释文考释》,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

  何琳仪点校 《上海博物馆藏楚竹书 〈周易〉》,《儒藏》精华编第281册,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

  韩自强 《阜阳汉简 〈周易〉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

  [唐]李鼎祚集注 《周易集解》,中央编译出版社,2011年。

  杨树达 《周易古义》,吉林人民出版社,2010年。

  闻一多 《周易义证类纂》,《闻一多全集》第10册,湖北人民出版社,1993年。

  高亨 《周易大传今注》,齐鲁书社,1979年。

  高亨 《周易古经今注》 ( 1963年撰着,1981年重订),中华书局,1984年。

  李镜池 《周易通义》,中华书局,1981年。

  宋祚胤 《周易译注与考辨》,湖南人民出版社,1987年。

  还要补充说几句关于本书繁体简体的话。本书上编中古经经文特意用繁体列出,我的说解等用简体。用繁体,是尊重古书。古书本来是那个样子,你把他改得面目全非,他虽然不能说话和你争辩,但为人不可以无敬畏之心。简体繁体往往是一对多的关系,以简代繁,会有难找正身的事儿。这且不说,只说本书可能有的实际问题。

  “君子几不如舍”,“月几望”,“几”改成 “几”,那是一种误导。无异告诉青年人,“隐几而卧”的 “几”,古书中有希冀和差近的意思。只顾一时方便,忘了长远的后果。又如 “拔茅茹以其汇”, “汇”者类也。你改成 “汇”,水流汇合,这一句如何通读呢?还是学罗竹风老先生他们 《汉语大词典》的作法,古书用繁,解说用简,没听说罗老他们因此受到指责,相反,《汉语大词典》得过国家级大奖,不是出版的每一部书都能获得这样的大奖的。

  本书出版得到挚友鲁国尧教授和上海古籍出版社有关同志的大力支持,有我所在学科郑贤章教授等作坚强后盾,谨表由衷的谢意。

  李维琦


《河图洛书的宇宙密码:揭示太极、两仪、四象、八卦的奥秘》 内容梗概: 本书并非对《周易》原文本进行逐字逐句的注释,而是以一种全新的视角,深度剖析《周易》思想体系中最核心、最基础的构成元素——河图与洛书。它将带领读者穿越时空的迷雾,探寻中国古代先民如何从自然界的微妙变化中,提炼出宇宙运行的根本规律,并将其凝聚为一套极具象征意义的符号系统。本书的重点在于阐释河图与洛书所蕴含的宇宙生成模型,以及这些模型如何成为理解太极、两仪、四象、八卦等概念的基石。 详细内容: 第一部分:溯源与发现——文明的曙光 远古的凝视: 章节将追溯中国古代文明早期,先民们如何凭借敏锐的观察力,对日月星辰的规律、四季的更迭、万物的生长衰亡产生深刻的思考。在物质条件相对简陋的时代,这些对宇宙秩序的探索,往往与占卜、祭祀等活动紧密相连,是早期哲学思想萌芽的重要土壤。 龙马负图,神龟载书: 本节将详细讲述河图与洛书的传说来源,特别是“龙马负图出于河,洛龟负书出于洛”这一经典叙事。我们将探讨这些神话传说背后,可能蕴含的历史信息和文化象征意义,它们并非纯粹的虚构,而是承载着先民对宇宙本源的想象和对知识传承的渴望。 “象”的直观呈现: 河图与洛书作为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源头之一,其最显著的特点便是“象”的直观性。本节将深入分析河图与洛书中点的排列方式,以及这些点的数量、颜色(五行色彩的象征)如何构成一个高度抽象但又极具信息量的图形。我们将强调,这是一种“无字之书”,通过视觉化的符号,直接传递宇宙的结构与运作方式。 第二部分:河图的宇宙生成模型——万物之始 点之玄妙,数之奥秘: 河图由五个黑点和五个白点组成,共十个点,分别位于四个方位和一个中心。本节将详细解析这十个数字所代表的意义。中心之“五”如何代表“土”或“中央”,以及四周的“一”、“二”、“三”、“四”、“六”、“七”、“八”、“九”如何对应“水”、“火”、“木”、“金”这四方元素,并展现其独特的相生顺序。 五行与五方: 河图清晰地揭示了五行(水、火、木、金、土)与五方(北、南、东、西、中)的对应关系。我们将逐一分析每个方位及其对应的数字和元素,以及它们之间如何相互作用,形成一个动态的平衡系统。例如,为何“一”在北对应“水”,“六”在北也对应“水”,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生成与转化: 河图最核心的价值在于其展示了宇宙万物的生成演化过程。我们将通过分析河图的数字排列,揭示“五行相生”的原理: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同时,也会探讨“五行相克”的可能性,虽然河图的直接呈现是以相生为主,但理解其运作需要兼顾克制。 太极的雏形: 河图虽未直接出现“太极”二字,但其结构已经隐隐蕴含了“太极”的思想。中心之“五”与四周的“四”形成了一种对立又统一的结构,可以视为“太极”初生的阶段。我们将尝试从河图的布局中,解读出“无极生太极”的早期理念。 第三部分:洛书的秩序与结构——万物之理 九宫之法: 洛书则以一个九宫格的形式呈现,数字从一到九,分布在九个格子里,且任意相邻三格之和皆为十五。本节将详细解析洛书的九宫布局,以及数字“一”到“九”的象征意义。我们将重点关注数字的“奇偶”与“阴阳”的对应关系。 阴阳的平衡与变化: 洛书的九宫格局,尤其是奇偶数字的分布,清晰地展现了阴阳的辩证关系。我们将分析“阳数”(奇数)与“阴数”(偶数)的分布规律,以及它们如何在此结构中达到一种动态的平衡。 四象的演变: 洛书的四方数字(一、三、七、九)与其旁边的数字(二、四、六、八)相互组合,构成了“四象”的雏形。“四象”是中国古代哲学中对宇宙万物基本属性的划分,如太阳、太阴、少阳、少阴。我们将追溯洛书的数字如何生成四象,并阐释四象在中国古代思想体系中的地位。 八卦的根基: 洛书的九宫布局,是理解八卦“重卦”概念的关键。本节将详细阐释洛书中的数字如何与阴阳爻(阴爻“--”和阳爻“—”)相对应,以及洛书的八个方位(不含中心)所代表的八卦,如何通过数字的组合与演变来推导。例如,为何“坎”卦对应数字“一”和方位“北”,与“一”的属性相关联。 第四部分:河图洛书与太极、两仪、四象、八卦的融汇 太极的再解读: 本节将进一步整合河图与洛书的观察,深入阐释“太极”这一核心概念。太极并非一个静止的点,而是由阴阳二气相互作用而产生的一种动态的、无限可能的本源。我们将从河图的中心“五”和四周的“四”的互动,以及洛书中奇偶数的分布,来理解太极的生成与发展。 两仪的显现: “两仪”即阴阳。我们将详细阐述河图和洛书如何通过不同的方式展现阴阳的对立统一。河图中的黑白点、洛书中的奇偶数,都是“两仪”的具象化表达。理解两仪,是理解万物变化的基础。 四象的定位: 本节将清晰地描绘“四象”的构成,即太阳、太阴、少阳、少阴。我们将追溯它们如何在河图与洛书的数字系统中产生,并阐释四象在中国古代天文、历法、医学等领域的应用。 八卦的生成路径: 这是本书的核心论述之一。我们将以洛书的九宫图为基础,详细演示如何从数字与阴阳爻的对应关系,一步步推导出八卦的卦象。我们将展示,八卦并非凭空而来,而是宇宙生成模型在不同层面的体现。例如,如何从洛书的方位数字推导出乾、坤、震、巽、坎、离、艮、兑八个卦象。 八卦的组合与演变: 在理解了八个基本卦象后,本节将进一步探讨“重卦”的概念。我们将分析洛书的九宫图如何为理解六十四卦的生成提供框架,以及卦与卦之间的相互关系,如何反映出更为复杂的宇宙变化规律。 第五部分:超越符号——智慧的传承与启示 从象到理,从理到用: 本书的最终目标,是帮助读者理解河图洛书不仅仅是一套抽象的符号,更是古人对宇宙万物运行规律的深刻洞察。我们将探讨如何将这些“象”转化为“理”,并将这些“理”应用于理解现实世界的现象。 哲学、科学与艺术的交融: 河图洛书体现了中国古代哲学、科学与艺术的高度融合。我们将分析其在古代占卜、数学、天文学、医学、建筑、军事等领域的深远影响,展现其作为一种普适性智慧的价值。 现代的视野: 在现代科学高度发达的今天,回溯河图洛书的智慧,并非仅仅是对古代传统的温习。本书将尝试探讨,在信息论、系统论、混沌理论等现代科学领域中,是否能找到与河图洛书某些思想的共鸣,从而为理解宇宙提供更广阔的视角。 个人修养与人生智慧: 最终,本书将引导读者思考,如何从河图洛书的智慧中汲取养分,用于提升个人修养,应对人生挑战。理解事物发展的规律,保持内心的平衡,顺应自然之道,是贯穿其中的重要启示。 本书特点: 图文并茂,深入浅出: 大量运用图示、表格,将抽象的数字与符号直观化,力求让读者轻松理解。 逻辑清晰,层层递进: 从基础的数理概念,到核心的宇宙模型,再到复杂的八卦推演,构建严谨的论证体系。 思想发散,触类旁通: 不仅限于对符号本身的解析,更注重挖掘其背后蕴含的哲学思想和应用价值。 强调原创性解读: 并非简单罗列前人观点,而是试图提供一种基于符号逻辑的全新理解路径。 本书适合读者: 对中国古代哲学、文化感兴趣的读者。 希望深入理解《周易》思想,但对其原文本感到晦涩的读者。 对宇宙生成模型、数理逻辑、系统科学有好奇心的读者。 寻求人生智慧与精神启迪的读者。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实在是太吸引人了,那种古朴典雅的气质扑面而来,让人一眼就能感受到它蕴含的深厚底蕴。内页的纸张质感也非常好,摸起来温润光滑,油墨印刷清晰锐利,即便是像我这样需要长时间阅读的人,眼睛也不会感到疲劳。尤其是排版方面,作者显然花了不少心思,字里行间留有足够的呼吸空间,使得那些深奥的文字在视觉上不再那么令人望而生畏。开篇的引言部分,作者的笔触非常温和有力,没有直接陷入晦涩的术语,而是用一种近乎讲述历史故事的方式,慢慢引导读者进入那个古老的思想世界,为后续的深入探讨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这种对阅读体验的重视,让我觉得这不仅仅是一本学术著作,更像是一件值得珍藏的艺术品。

评分

这本书的内容编排逻辑性极强,简直就像一位经验老到的向导,牵着你的手穿越复杂的经文迷宫。它并没有采取那种将所有内容堆砌在一起的蛮干式讲解,而是将复杂的概念进行了精细的拆解和归类。比如,对于“变”与“不变”这一核心思想的阐释,作者分别设置了几个层次的解读模块,从最基础的爻辞意象开始,逐步过渡到卦象的整体关联,最后升华到哲学层面的探讨。这种层层递进的方式,极大地降低了理解的门槛。我惊喜地发现,即便是初次接触这类古籍的读者,也能顺着作者的思路,逐步建立起自己的认知框架,而不是被那些生僻的符号和爻辞搞得晕头转向。阅读过程中,我常常会停下来,回味作者是如何将看似孤立的段落,巧妙地串联成一个有机整体的。

评分

个人感觉这本书非常适合那些寻求“真知”而非“速成”的读者。它拒绝任何形式的捷径和简化,要求读者投入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去跟随作者的思辨旅程。全书行文稳健,论证扎实,几乎没有那种为了吸引眼球而做的耸人听闻的解读。当你读到作者对某一复杂概念进行长篇累牍的辩析时,你不会觉得冗长,反而会产生一种被认真对待的尊重感。这是一种沉下心来做学问的态度,对于当下这个追求快速反馈的时代来说,显得尤为珍贵。它教会我的,不仅仅是理解这部古籍,更重要的是如何以一种严谨、谦逊的态度去面对任何深奥的知识体系。读完后,我感觉自己的思维方式都变得更加条理清晰了。

评分

作者在语言运用上展现出了令人惊叹的驾驭能力。这不是那种干巴巴、只会照本宣科的“白话翻译”,而是真正做到了在“信、达、雅”之间找到了一个绝妙的平衡点。他既准确传达了原著的严肃性和精确性,又运用了极富画面感和生活气息的现代语言进行阐释,让那些沉睡千年的智慧重新焕发出鲜活的生命力。举个例子,在解释某个特定卦象的象征意义时,作者引用了当代社会中一些非常贴切的场景进行类比,瞬间就让那种抽象的道理变得具体可感。这种高明的解读技巧,体现了作者深厚的文化积淀和对生活敏锐的洞察力,让我体会到古人的智慧与我们当下生活其实是息息相通的。

评分

这本书最让我感到震撼的,是其对历史脉络和文化背景的挖掘深度。很多市面上的解读往往只停留在术数或占卜的层面,但这本书显然志不在此。作者花费了大量篇幅,去考证每一阶段的注释风格变化,探讨不同学派对同一卦象的不同侧重,甚至细致到对特定时期社会结构如何影响了爻辞的措辞都进行了分析。这种“以史证经,以经明史”的研究方法,让原本晦涩的文本变得有血有肉,充满了历史的厚重感。读完后,我对这部古籍的认知不再是孤立的符号集合,而是一个在漫长历史长河中不断演化、折射出中华文明精神内核的活态经典。对于想探究其思想源流的读者来说,这简直是打开了一扇全新的大门。

评分

朋友推荐的

评分

朋友推荐的

评分

非常不错非常不错非常不错非常不错非常不错非常不错非常不错非常不错非常不错非常不错非常不错非常不错非常不错非常不错非常不错非常不错非常不错非常不错非常不错非常不错非常不错非常不错非常不错非常不错非常不错非常不错非常不错非常不错非常不错非常不错非常不错非常不错非常不错非常不错非常不错非常不错非常不错非常不错非常不错非常不错

评分

朋友推荐的

评分

非常不错非常不错非常不错非常不错非常不错非常不错非常不错非常不错非常不错非常不错非常不错非常不错非常不错非常不错非常不错非常不错非常不错非常不错非常不错非常不错非常不错非常不错非常不错非常不错非常不错非常不错非常不错非常不错非常不错非常不错非常不错非常不错非常不错非常不错非常不错非常不错非常不错非常不错非常不错非常不错

评分

非常不错非常不错非常不错非常不错非常不错非常不错非常不错非常不错非常不错非常不错非常不错非常不错非常不错非常不错非常不错非常不错非常不错非常不错非常不错非常不错非常不错非常不错非常不错非常不错非常不错非常不错非常不错非常不错非常不错非常不错非常不错非常不错非常不错非常不错非常不错非常不错非常不错非常不错非常不错非常不错

评分

朋友推荐的

评分

非常不错非常不错非常不错非常不错非常不错非常不错非常不错非常不错非常不错非常不错非常不错非常不错非常不错非常不错非常不错非常不错非常不错非常不错非常不错非常不错非常不错非常不错非常不错非常不错非常不错非常不错非常不错非常不错非常不错非常不错非常不错非常不错非常不错非常不错非常不错非常不错非常不错非常不错非常不错非常不错

评分

朋友推荐的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