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聚焦國際課程的問題睏惑和實踐需求,界定瞭國際課程的內涵,形成瞭較為閤理的研究框架,藉助調查研究、比較研究、個案研究、文獻研究等方法係統梳理瞭國際課程的實施現狀、主要問題、多方觀點和域外經驗,對國際課程的政策編製提齣瞭六大建議和若乾操作要點,對國際課程的界定、研究主題的厘定、政策設計的思路和建議等具有豐富的理論意義和實踐價值。
徐士強,2015年博士畢業於華東師範大學,現為上海教育科學院普教所、《上海教育科研》副主編。
序…………………………………………………………… 張民選 1
導論 普通高中國際課程政策問題的形成…………………………1
一、普通高中國際課程的興起…………………………………1
二、普通高中國際課程認識分歧……………………………… 3
三、普通高中國際課程研究的價值來源……………………… 5
(一)辨析和應答實踐需求………………………………… 6
(二)形成相關政策治理思路……………………………… 6
(三)拓展課程政策研究領域……………………………… 7
第一章 多視野中的普通高中國際課程相關研究………………… 9
一、基礎教育國際化視野………………………………………9
(一)教育國際化的內涵與判斷標準……………………… 9
(二)教育國際化的閤理性探尋………………………… 10
(三)基礎教育國際化研究冷熱不均……………………13
二、課程原理與政策視野…………………………………… 15
(一)課程內容變革及其對國際化的關照………………15
(二)課程政策原理與本土課程政策研究……………… 17
(三)中國對外教育政策及其研究……………………… 21
三、課程國際化與國際課程視野……………………………22
(一)增加課程國際教育元素的比較研究……………… 22
(二)全球化背景下國際理解和跨文化學習研究……… 25
(三)國際課程概況介紹與政策啓示研究……………… 26
四、走嚮政策取嚮的國際課程研究………………………… 28
(一)國際課程是深化教育國際化研究的新領域……… 28
(二)從國際課程功能研究迴溯到政策研究…………… 29
第二章 普通高中國際課程的內涵與研究設計………………… 32
一、普通高中國際課程的內涵……………………………… 32
(一)現行分類…………………………………………… 32
(二)概念界定…………………………………………… 34
二、普通高中國際課程的研究設計…………………………35
(一)研究範式…………………………………………… 35
(二)研究思路與內容…………………………………… 36
(三)研究方法和技術綫路………………………………39
第三章 普通高中國際課程價值取嚮研究……………………… 42
一、國際課程價值定位怪相………………………………… 43
二、國際課程的價值取嚮分析……………………………… 44
(一)校長眼中的國際課程價值取嚮調查……………… 44
(二)國際課程可能的價值取嚮………………………… 50
三、以育人為核心的發展性取嚮及其實現…………………54
(一)建立“育人核心,學生首利”的原則………………… 54
(二)實現以育人為核心的發展性取嚮………………… 55
第四章 普通高中國際課程準入研究…………………………… 60
一、關於國際課程準入的爭議……………………………… 60
(一)支持國際課程引進的因素………………………… 61
(二)反對國際課程引入的理由………………………… 73
二、準入依據:係統因素分析法……………………………… 79
(一)區域條件導嚮因素………………………………… 80
(二)學校發展需求因素………………………………… 81
(三)社會響應推動因素………………………………… 82
三、判斷基準:力量導嚮一緻原則…………………………… 84
第五章 普通高中國際課程實施研究……………………………88
一、國際課程實施現狀……………………………………… 88
(一)課程運行方式……………………………………… 88
(二)班製安排…………………………………………… 92
(三)舉辦機製…………………………………………… 95
二、國際課程實施中存在的問題…………………………… 98
(一)舉辦機製:閤作方的權益協定問題………………… 98
(二)課程架構:科目縮水與疊加並存…………………… 98
(三)師資隊伍:成本、資質與穩定性問題……………… 99
(四)費用收支:標準與公辦高中的睏境………………… 99
(五)舉辦資質和學籍管理等問題………………………100
三、改進國際課程實施的思路建議………………………… 101
(一)域外藉鑒…………………………………………… 102
(二)本土做法…………………………………………… 102
(三)若乾建議…………………………………………… 104
第六章 發達國傢和地區實施犐犅課程及其分析……………… 106
一、歐美發達國傢實施的IB課程………………………… 106
(一)IB課程的誕生與發展…………………………… 107
(二)IB課程的學段分布……………………………… 109
(三)IB課程開設地區分布…………………………… 110
(四)高校對IB文憑的認可情況……………………… 112
(五)政府對IB課程的政策規章………………………113
二、亞洲發達國傢和地區實施的IB課程………………… 114
(一)IB課程的誕生和發展…………………………… 114
(二)IB學校性質與教學語言………………………… 116
(三)高校對IB文憑的認可情況……………………… 117
三、發達國傢和地區實施IB課程的特徵與啓示………… 119
(一)發達國傢與地區實施IB課程的特徵…………… 119
(二)發達國傢及地區實施IB課程的啓示…………… 124
第七章 上海普通高中開設國際課程研究……………………… 133
一、縱嚮迴溯:上海基礎教育國際化的曆史考察………… 133
(一)外籍人士入滬辦學………………………………… 133
(二)引進西方新式教育內容…………………………… 134
(三)開展外語特色辦學………………………………… 135
(四)引進西方教育教學模式…………………………… 136
二、橫嚮概覽:當前上海普通高中國際化辦學的實踐
模式……………………………………………………… 137
(一)國際課程驅動模式………………………………… 137
(二)國際部(班)驅動模式……………………………… 138
(三)國際教育項目驅動模式…………………………… 139
(四)國際理解教育模式………………………………… 140
(五)外語特色辦學驅動模式…………………………… 141
三、現狀掃描:普通高中開設國際課程的概況與走勢…… 142
(一)課程類彆…………………………………………… 142
(二)開設的學校………………………………………… 142
(三)學生及學籍管理…………………………………… 143
(四)地區分布…………………………………………… 144
(五)形式與費用………………………………………… 144
(六)引進類型與途徑…………………………………… 145
(七)師資與管理………………………………………… 145
四、分析與建議:兼議上海普通高中國際課程“新政” …… 147
(一)“新政”及其反響…………………………………… 147
(二)上海舉辦國際課程的適宜性分析………………… 149
(三)立足支持下管與放相結閤………………………… 154
第八章 國際課程政策設計建議………………………………… 159
一、國際課程政策研究主要結論…………………………… 159
(一)國際課程的本質與特點…………………………… 159
(二)國際課程麵臨的主要問題………………………… 164
(三)國際課程的需求與形勢分析……………………… 173
(四)國際課程政策設計要點…………………………… 176
二、國際課程決策建議……………………………………… 181
(一)確立育人第一的價值取嚮………………………… 182
(二)建立國際課程準入製度…………………………… 182
(三)強化舉辦機構資質與條件評估…………………… 183
(四)實行不同性質學校分類差彆管理………………… 185
(五)深化公共服務與管理能力建設…………………… 186
(六)試行國內高校認可國際課程學分………………… 188
參考文獻…………………………………………………………… 190
附錄 普通高中國際課程動機意嚮調查…………………………200
21世紀以來,隨著國傢教育開放的擴大和加深,基礎教育階段的國際化探索也逐漸成為研究和實踐熱點,麵嚮境內學生的普通高中國際課程(以下簡稱“國際課程”)就是其中一例,引進國際課程和舉辦國際課程班(國際部)一度在各地如雨後春筍般生齣。普通高中引進國際課程在一定程度上有助於活躍辦學思想、深化課改實踐、豐富區域教育多樣性、增加學生選擇入學的機會。不過,在初期,這主要還是一種由學校自發開展的“辦學探索”,而非自上而下的“政令貫徹”,因此,配套政策和管理辦法先天缺失,尤其是對公辦普通高中而言,公辦普通高中舉辦收費的國際課程班,課程準入沒有依據、收費沒有依據、學籍管理沒有依據。民辦高中同樣也麵臨著政策空白點,國際課程無綱缺領、良莠不齊。
實踐睏惑呼喚政策規範,而政策規範則需要研究的支撐。從決策視角看,國際課程研究要迴答五大課題:(l)引進國際課程的價值取嚮問題;(2)準入與舉辦的標準依據;(3)實施和質量管理環節的問題,如招生、學籍管理、收費、教師支持、質量保障等;(4)意識形態風險如何規避;(5)公辦高中和民辦高中管理是否要分類。
本書聚焦國際課程的問題睏惑和實踐需求,界定瞭國際課程的內涵,形成瞭較為閤理的研究框架,藉助調查研究、比較研究、個案研究、文獻研究等方法係統梳理瞭國際課程的實施現狀、主要問題、各方觀點和域外經驗,對國際課程的政策編製提齣瞭六大建議和若乾操作要點,如確立育人第一的價值理念和學生首利的原則;建立課程準入製度,設置課程準入類型清單;強化舉辦資質與條件審核,審核製度的要點包括舉辦機構資質與條件審核、辦學導嚮與條件審核等;實施學校分類差彆管理,主要是公辦高中和民辦高中在招生、學籍和收費上分類差彆管理問題;深化公共服務與管理能力建設,主要包括增強教師專業支持和質量保障、成立國際課程與考試歸口管理機構、成立省級國際考試中心、開展國內高校認可國際課程的試點、增進中外課程融閤與本土課程創新等。本書選題新穎、觀點適當、結構閤理、內容豐富、具有較高的應用價值,是一份普通高中國際課程政策研究與理論研究雙結閤的成果。
作者徐士強是上海市教育科學研究院的科研人員,也是我在華東師範大學指導的博士研究生,本書以其2015年博士學位論文為基礎修改而成,論文定稿於2015年初,時至今日已經兩年有餘,書中部分數據、事例等與今日實際情況可能有所不同。但本書對國際課程的界定、研究主題的厘定、政策設計的思路和建議等依然具有豐富的理論意義和實踐價值,希望能夠成為教育行政人員、研究人員和校長的決策助手,也希望作者本人以及有興趣的同行能夠繼續深化該領域的研究。
張民選
上海師範大學教授、博導
2017年2月
對於一個深耕於教育理論研究的學者而言,這本書的標題指嚮瞭一個極具挑戰性的研究課題:如何將全球化的教育理念與中國特定的教育文化土壤進行有機融閤,而不是生硬的嫁接。理論研究的價值在於構建解釋框架。我推測,作者可能引入瞭比較教育學的視角,對比瞭PISA測試背後的教育哲學與中國高考體係的內在邏輯。更進一步,好的理論研究必須能指導實踐創新。我非常好奇,書中是否探討瞭在課程融閤的過程中,如何重構“學科教學法”(Pedagogy)?例如,探究式學習(Inquiry-based learning)如何纔能在中國現有的班級授課製下有效實施?如果書中能提供一套可供檢驗的、基於實證數據的政策評估模型,用以衡量新政策在提升學生批判性思維和跨文化交際能力方麵的實際效度,那麼它就超越瞭一般政策綜述的範疇,真正具備瞭學術上的開拓性。
評分換個角度,如果我是一位關注教育公平與資源配置的社會評論員,這本書對我來說就意味著一次審視資源分配是否閤理的契機。國際課程的引入,本質上是一種優質教育資源的再分配過程。我最關注的是政策設計中對“普惠性”的考量。它是否清晰界定瞭政府在支持國際課程發展中應扮演的角色——是主要齣資者、監管者,還是僅僅是政策的引導者?更敏感的問題是,這種政策設計是否會無意中鞏固或擴大現有教育資源分配上的鴻溝?一個成熟的政策設計,必須包含一套精密的“反貧睏”或“彌補差距”的配套機製。例如,如何通過政策傾斜,支持欠發達地區的中學引進成熟的國際課程資源,確保“國際視野”不再是少數精英傢庭的專利。如果書中能提供關於不同地區在政策執行後,學生發展數據對比的量化分析,那將是對政策實際影響力的最有力佐證。
評分如果我是一個正在為孩子規劃升學路徑的傢長,我對這本書的興趣點可能會聚焦於“政策的確定性與不確定性”之間的微妙平衡。傢長最怕的就是政策的搖擺不定,直接影響到幾年的努力和巨額的投入。因此,我希望書中能提供一種對未來趨勢的可靠預測框架。例如,在談到“國際課程”時,作者是否能清晰界定哪些是“硬核”的國際標準,哪些是為迎閤市場而做齣的“軟性包裝”?真正優秀的政策設計,應當是具有前瞻性和韌性的,它需要為學校和傢庭提供一個可預期的發展藍圖,而不是讓大傢在政策的迷霧中摸索。此外,書中對“普通高中”這一主體的定位也至關重要。它不僅僅是大學的預科班,更應是公民教育的搖籃。政策設計是否能有效地將國際視野的培養,融入到對國傢核心素養的塑造之中,避免齣現“文化抽離”的風險,這將是我判斷這本書價值的重要標尺。
評分這部著作的題目乍一看,確實引人注目,它觸及瞭當前教育領域一個非常關鍵且復雜的話題:高中教育體係的國際化轉型與政策的製定過程。盡管我尚未深入研讀全書,但僅憑其標題的重量感,就能感受到作者在梳理當前國內高中教育麵臨的挑戰與國際課程引入的必要性方麵所做的前期功課。想象一下,作者必然會詳盡地剖析,在“雙減”政策的大背景下,如何平衡應試教育的剛需與培養國際化視野的迫切需求。這絕不是簡單的課程移植,而是一場涉及課程標準、師資培養、評價體係乃至學校治理結構的係統性變革。我尤其期待書中能夠深入探討的,是如何在不同地域、不同辦學水平的普通高中之間,實現政策的有效梯度落地,避免“富裕”的學校享受瞭資源,而“欠發達”的區域則成為政策的犧牲品。這種政策設計的精妙之處,往往體現在對基層實際操作可能性的精準預判上,而非僅僅停留在宏偉的藍圖描繪。
評分從一個渴望瞭解教育前沿動態的觀察者角度來看,這本書的名字本身就暗示瞭一種對“政策製定者心路曆程”的深度解碼。我們都知道,任何重大的教育政策齣颱,背後都隱藏著錯綜復雜的利益博弈、對未來人纔畫像的深刻洞察以及對國際教育趨勢的審慎評估。我猜想,作者一定花費瞭大量精力去訪談那些站在決策桌前的關鍵人物,去挖掘那些未被公開記錄的討論細節。真正有價值的政策研究,不應隻是對既有文件的梳理,更應該是一種“反思性實踐”的呈現。我期待書中能看到關於“政策的意外後果”的嚴肅討論,比如,國際課程的引入是否會加劇階層分化?在政策推行的初期,地方教育部門在執行層麵是如何進行“本土化調適”的?這種對政策實施過程中“張力”的捕捉與分析,纔是檢驗一部政策研究深度是否達標的試金石。如果能清晰勾勒齣從“頂層設計”到“一綫落地”的完整鏈條,那這本書無疑將成為政策研究領域的重量級參考。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