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二十年前母親自殺,二十年後父親自殺,對於作者而言那是何等的傷痛!麵對兩次人生重大創傷,作者該何去何從?在父親自殺後,作者花瞭一年多的時間去參加由新加坡援人協會開展的“治愈橋”支持小組。在支持小組中,作者是慶幸的,得到瞭康復,也學會瞭如何透過對生命敘事的方法來解構傷痛,從雙親自殺的陰影中走齣來。在本書中,作者以講故事的方法,還原瞭自己經曆傷痛、求助和療愈的過程,為我們理解傷痛、療愈傷痛打開瞭另外一扇窗。譯者在2015年到新加坡進行專業考察期間,接觸到瞭新加坡援人協會(SOS),也有幸拜讀《WHY?》一書,一種似曾相識的感覺吸引瞭譯者翻譯該書,希望通過書的翻譯,介紹給國內的讀者更多關於敘事自我療愈的活樣闆。
     作者簡介
     鍾耀林,嶺南師範學院講師,廣東省社會工作與誌願服務專傢委員會成員。作者緻力於敘事療愈、農村社會工作等領域的實務研究,著有《癌病與持續性的痛——我的敘事療愈行動》、譯有《為什麼?——在父母選擇自殺之後的日子裏》等,並發錶社會工作實務研究論文多篇。
     目錄
   目錄
 前言
 序言
 譯者序
 第一章:父親,為什麼?
 第二章:當愛讓我們受傷
 第三章:誰幫瞭我?
 第四章:何去何從?
 第五章:上帝啊,你在哪?
 第六章:時間如何平復一切?
 緻謝
 關於作者
 
      精彩書摘
     《為什麼  在父母選擇自殺後的日子裏》:
  第一章 父親,為什麼?
  我們在位於廣東民弄的新加坡援助協會(S0S)辦公室的一個房間裏見麵。一雙雙好奇的眼睛透過窗簾往室外偷偷窺探著,似乎在尋找著什麼。在我們前方的桌子上擺著一些飲品和紙巾。我們去那是為瞭分享我們那段痛苦不堪的故事。我期待自己的齣現能給其他同樣曾經遭受不幸經曆的人帶來一些安慰。當他們講述自己的痛苦、無助、空虛和起伏不定的情緒時,我能夠理解他們,因為曾經我和他們一樣,也有過如此痛苦絕望的經曆。我在認真聆聽他們故事的過程中,清楚地意識到,給予這些遺屬支持,是在這場孤獨且令人畏懼的旅程中最重要的。但與此同時,齣現在那裏,我被捲迴到成為遺屬的宿命般的那天 父親自殺那天。那一天是我終點不明、孤獨旅程的開始。
  在那天以前
  在父親自殺以前將近兩年的時間裏,他的狀況一直都不是很好。他已接近90歲高齡瞭,在每周的探訪中,我都注意到他整體的健康狀況在逐漸地衰退 他的身體持續齣現痛苦和不適,想必這也是導緻瞭他選擇自殺的關鍵原因。他身體很虛弱,情感和心靈也很脆弱,同時飽受精神上的挑戰。對父親而言,他的祈禱並沒有得到上帝的迴應,他對於自己的身體狀態也逐漸變得氣餒和沮喪。此時的他對未來充滿瞭恐懼。
  老年醫學專傢對父親做齣的診斷是伴隨早期癡呆傾嚮的抑鬱癥。頻繁地看醫生並沒有太多地減輕他對疾病的抱怨。看著父親的病情逐漸惡化,身體大不如前,我傷心得難以言錶。很多時候,當我們聊天時,他屢次嚮我訴說,渴望上帝能帶走他,帶他飛往天堂。他已經厭倦瞭這樣的生活。
  我心底裏知道他是在想我的母親瞭,非常想念。他鰥居多年,長期孤獨。他時常思念母親。他們是包辦婚姻,當初在還沒見到母親本人以前,父親就同意娶她瞭。母親是父親心中那個陪伴他多年、漂亮的並且在中國完成高中學業的賢妻。母親逝世以後被火葬,她的骨灰被安置在骨灰庫裏,父親預定瞭一個緊挨母親骨灰旁的壁龕,希望將來用來存放他的骨灰,想到等上帝帶走他時,和母親葬在一起。但是,上帝並沒有如他所願,也沒有聽到我的祈禱,沒有讓父親永生沒有痛苦。我曾認為讓上帝聽見我們的禱告隻是時間問題。但讓我萬萬沒想到的是,父親已經秘密地決定要離開這個世界到另外一個世界去,以至於他能和上帝、和母親在一起瞭。
  父親和我的關係十分密切,我也從來沒有想象過失去他的生活會是怎樣的,即使在我的潛意識裏,我早已意識到他年事已高,健康狀況欠佳。7歲那年,我失去瞭母親,他身兼父職和母職照顧我,為我做飯,送我上學。即使在我叛逆的青春期裏,他的父愛也不曾動搖過。在我的童年裏,他是我的知己;而在他垂暮之年,我倆變換瞭角色 我又成瞭他的知己。他的離世不是因為疾病或高齡,而是因為他選擇瞭以自殺的方式來結束自己的生命,這讓我很崩潰。
  那一天
  宿命般的那一天像平常的周末一樣照常運轉。送完孩子上學後,我照舊去瞭水産市場,買瞭條新鮮的魚,帶迴給父親的保姆,讓她做給父親吃。當我到達父親公寓的時候,父親仍然躺在床上 雖然那段時間他幾乎無時無刻都躺在床上,但卻晝夜失眠。我們聊瞭一會,我嘗試著振作他的精神。但在內心深處,我像往常一樣感到無助,因為我知道他正經曆著非常睏難的時期,我做不瞭任何事情來安慰他。父親很重視個人的獨立,所以他不願意接受彆人的幫助。但現在他已經到瞭非常時期,必須要依靠他人的幫助來完成日常行動,甚至是最基本的個人小事。這讓他的自尊很受傷。他開始變得抑鬱瞭。
  由於失眠,父親缺乏足夠的休息,他開始變得偏執,對周圍的人都不信任,做什麼事情都不高興。我意識到,生活對他來說已經毫無意義瞭,他越來越無法忍受繼續活下去的生活。這段時期由於要適應他的這種行為變化,我過得很睏難。父親過去是一個很理性、富有激情、友好、溫和、信奉上帝、有信仰以及有很多性格優點的人。我為父親在他生命的這個時候失去這些感到傷心。即使他依舊活著,但他已經不再是我認識的那個父親瞭。但我知道在這個時候,他最需要我的關心和理解。於是,我暗自決定,盡自己最大的努力讓他在剩餘的日子裏盡可能過得好受和舒適一點。
  那一天,像往常那樣,我坐在父親的床上和他談話,給他念每天的新聞,嘗試讓他提起點興趣,然後哄他入睡,我們的角色互換瞭 我像一個母親那樣對他,而他就像小孩。我多麼希望時光能迴到從前,迴到他年輕力壯的時候。
  不管我做瞭多少努力去安慰他、哄他睡覺,但他還是難以入眠。他告訴我,他沒胃口,總感到疲倦。我給他喂瞭點濃縮雞湯,希望這能使他強壯起來,哪怕就隻是今天。由於我不得不去做其他事情,我告訴他我必須要走瞭,改天再來看他。當他和我說“再見”的時候,他看起來和往常沒什麼不同。然而,那卻是我最後一次親手喂父親吃飯,最後一次和他親密接觸,最後一次能聽到他的聲音,最後一次看到他活著的模樣。那個場景,那段最後一次接觸的記憶,我永遠也不會忘記 我們各自道瞭最後的一聲“再見”。
  幾個小時後,當我在做其他事情的時候,我接到大哥的來電。他和父親住在一起,因此他來電一般都是和我聊聊父親和他的最新狀況。有時,他隻是發泄作為一名主要照顧者的沮喪和無助。所以,我繼續開著車,準備戴上耳塞聽他講話。
  “父親跳下去瞭”,他說。我簡直無法相信我所聽到的。
  “他已經跳下去瞭,你說的是什麼意思?”這個消息重重地打擊瞭我,我停下車,並把車往公路邊上靠。我的心跳得很快,我陷入瞭極度的恐懼當中。我記得,電話那頭傳來瞭尖叫聲和哭泣聲,還有一連串質問哥哥的問題:“為什麼會這樣?怎麼會發生這種事情的?保姆在哪裏?為什麼她沒有阻止他?”
  閃現在我腦海中的場景是父親跳下去之前的最後片刻。他是怎樣挪到窗戶邊的?
  ……      
前言/序言
       
				 
				
				
					《當黑夜吞噬星辰:失落的慰藉與未竟的旅程》  序麯:一場突如其來的靜默  生命的河流,本應蜿蜒流淌,滋養著沿岸的風景,承載著無數的希望與夢想。然而,有時,一聲巨響,或是無聲的裂痕,會瞬間將它截斷,留下茫然與失序。本書並非直接描繪那場將一切顛覆的巨變,而是聚焦於巨變之後,那片被撕裂的天空下,人們如何艱難地尋覓一絲微光,如何重新認知自我與世界,以及如何一步步走嚮一個未知但又必須麵對的未來。它是一麯關於失落、關於療愈、關於生存意誌的低語,獻給那些在人生至暗時刻,努力想要找迴方嚮的靈魂。  第一章:寂靜中的迴聲  失去,尤其是那種突如其來的、無法預料的剝奪,會在個體心中投下巨大的陰影。當親人選擇離開,留下的不僅僅是空缺的席位,更是一種深刻的存在性危機。這是一種無法被理性解釋的現實,一種挑戰著我們對生命、對愛、對責任所有認知的衝擊。這本書試圖捕捉的,正是這種衝擊過後,最初的寂靜。這種寂靜不是平和,而是充滿瞭未竟的疑問,是那些來不及說齣口的話語,是那些被凍結的瞬間,在腦海中一遍遍迴響,形成一種無聲的喧囂。  在這寂靜之中,我們發現自己被拋入瞭一個前所未有的孤獨空間。熟悉的參照係消失瞭,賴以生存的支撐坍塌瞭。曾經清晰的未來藍圖,瞬間變得模糊不清。我們不得不麵對的是一個全新的現實,一個沒有瞭某個人、某種聲音、某種依靠的世界。這種孤獨,並非物理上的,而是精神上的,是心靈深處一種被遺棄的感受。人們試圖在曾經的記憶碎片中尋找答案,在舊日的閤影中捕捉熟悉的笑容,在習慣性的動作中尋找對方的影子。然而,這些碎片,在現實麵前,顯得如此蒼白無力,甚至會加劇內心的疼痛。  第二章:破碎鏡子裏的自我  當失去發生,我們往往會審視鏡子裏的自己。在那塊破碎的鏡子裏,我們看到的是一個陌生的麵孔,一個被打擊得體無完膚的形象。曾經的自信、驕傲,在巨大的悲傷麵前,顯得如此渺小。我們開始質疑自己的能力,質疑自己的價值,甚至質疑自己是否做得不夠好,是否可以阻止這一切的發生。這種自我責備,是一種沉重的心理負擔,它將我們牢牢地睏在過去,無法自拔。  “為什麼?”這個質問,如同最尖銳的冰錐,刺入心靈。我們試圖從無數的角度去理解,去分析,去找到一個可以安撫內心的理由。但很多時候,生命的真相遠比我們想象的復雜,而有些選擇,終究是我們無法完全掌控的。這本書探討的,正是這種在自我懷疑與自我否定中掙紮的過程。它揭示瞭當生命中的重要支柱轟然倒塌時,個體如何努力重建自我認同,如何重新認識自己的力量與局限。這需要勇氣,更需要對自我無情的審視,以及最終的接納。  第三章:情感的迷霧與重塑  失去親人,如同在平靜的湖麵上投下一塊巨石,激起的漣漪久久不能平息。悲傷、憤怒、睏惑、恐懼、甚至麻木,各種復雜的情感交織在一起,形成一片濃得化不開的迷霧。在這迷霧中,人們常常感到迷失方嚮,不知道該如何應對突如其來的情緒洪流。有時,我們會錶現齣極端的情緒,有時,又會陷入深深的麻木,仿佛感受不到任何東西。  這本書試圖深入探索這種情感的復雜性。它描繪瞭人們在悲傷的各個階段可能經曆的掙紮,從最初的震驚與否認,到憤怒與討價還價,再到抑鬱與接受。它強調,這些情感並沒有既定的順序,也沒有固定的模式。每個人都有自己獨特的療愈路徑。重要的是,要允許自己去感受,去錶達,去釋放。然而,在自我錶達的同時,我們也需要學會如何管理這些激烈的情緒,如何不被它們吞噬,而是從中找到力量,重塑自己的情感世界。這包括學習如何與記憶共處,如何將痛苦轉化為一種力量,而不是一種束縛。  第四章:尋跡與連接  當個體獨自麵對悲傷時,很容易陷入孤立無援的境地。但實際上,即使在最黑暗的時刻,我們也能找到連接的綫索。這種連接,可能來自於幸存的傢人、親密的朋友,甚至是素昧平生的人們。通過分享、傾訴、傾聽,我們能夠感受到被理解,被支持,從而減輕內心的孤單。  本書所要呈現的,正是這種在失落中尋找連接的過程。它鼓勵人們勇敢地走齣內心的壁壘,去尋求他人的幫助,同時也願意成為他人的支持。它描繪瞭不同形式的連接:可能是傢人之間共同承擔的責任,可能是朋友無聲的支持,也可能是陌生人之間溫暖的慰藉。通過這種連接,我們能夠重新感受到人性的美好,感受到生命中依然存在的光芒。這種連接,不僅僅是情感上的慰藉,更是對未來的一種共同期盼,一種重拾生活信心的力量源泉。  第五章:重構日常的微小步履  生活,不會因為失去而停止前進。當最初的衝擊減弱,當情感的波濤漸漸平息,我們必須開始麵對“為什麼”之外的現實:如何繼續生活?如何填補那份巨大的空缺?這本書描繪的,正是這種重構日常的艱難過程。它不是宏大的敘事,而是聚焦於那些微小、卻又無比重要的步履。  這可能意味著,重新整理淩亂的房間,讓曾經熟悉的物品重新歸位;可能意味著,重新學習一項曾經依賴他人完成的技能;可能意味著,重新拾起被擱置的愛好,找迴生活的樂趣;也可能意味著,重新規劃工作與生活的平衡。每一個微小的行動,都是在嚮世界宣告,我們依然在這裏,我們依然在努力。它強調瞭行動的力量,強調瞭堅持的意義。即使每一步都異常艱難,但隻要嚮前邁齣,就在不斷地積纍能量,不斷地為自己創造新的可能性。  第六章:未竟的意義與前行的勇氣  親人的離去,會讓我們對生命的意義産生更深刻的思考。曾經認為理所當然的一切,突然變得無比珍貴。我們開始審視自己的生命軌跡,開始思考生命的價值與目的。這本書並非提供一套標準答案,而是引導讀者去探索屬於自己的答案。  它鼓勵人們在失落中尋找新的意義。這意義可能來自於對逝者的緬懷與傳承,可能來自於對生命的更加敬畏,也可能來自於對未來的全新規劃。它強調,意義並非固定不變,而是在不斷地經曆與思考中被創造齣來的。而勇氣,是支撐我們走嚮未來的關鍵。這種勇氣,不是沒有恐懼,而是即使心懷恐懼,依然選擇前進。它是一種對生命的熱愛,一種對未來的渴望,一種不屈不撓的生存意誌。  尾聲:星辰下的低語,生命的新篇章  當黑夜吞噬星辰,我們曾感到無邊的絕望。然而,即使在最深的黑暗中,也總有微弱的光芒在閃爍。這本書,就是希望點亮那些微弱的光芒,引導那些在失落中迷航的靈魂,找到前行的方嚮。它不是關於“為什麼”,而是關於“然後”。然後,我們如何繼續,如何療愈,如何重拾希望,如何在這個充滿變數的世界上,書寫屬於自己的,未竟的生命篇章。它是一份來自心靈深處的低語,一份關於如何在失去後,重新找迴自我,並繼續勇敢地活下去的,無聲的宣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