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適讀人群 :大專院校語言學專業本科學生、教師 《漢語方言調查》是漢語方言專傢李如龍先生的一本晚年力作,濃縮瞭他一生的方言調查經驗和研究心得。這本書為青年後學步入方言學研究的殿堂樹立瞭一個正確的指引路標,有益於方言調查隊伍的建設,對漢語方言寶庫的進一步發掘和探索能起到推動作用。
      內容簡介
   本書是“方言調查”課程教材,是方言研究專傢李如龍先生近五十年來在高校講授方言課的經驗和教案的總結提煉。本書著重於方言調查方法訓練,不乏近三十年來漢語方言研究成果的*新內容,不僅有作者非常熟悉的閩語、粵語、贛語、客傢話材料,官話、吳語、湘語、晉語、徽語等材料也廣有涉獵。可以說,改革開放以來,漢語方言研究的長足進步和豐碩成果在這本書中得到瞭充分反映。每章後有思考題和參考書目。書後有兩個附錄,“漢語方言語音調查錶”和“漢語方言詞匯語法調查錶”,調查材料大緻可涵蓋南方和北方各方言,可以直接用於方言調查,堪為實用、便捷的調查工具。適閤大學中文係本科生以及有學習方言調查意願的初學者使用。
 這本書*大的特點是通俗易懂、簡明實用,可操作性強。相較於某些漢語方言教材多以理論知識的講授為主,“授人以魚”,這本書可謂“授人以漁”,更多地講授調查的具體方式、工作步驟,以及調查過程中需要隨時注意的問題要點,包括怎樣選定發音人,怎樣使用調查錶格,怎樣記音,怎樣甄彆、核對、整理材料,等等,全是細節的傳授。
 
     作者簡介
   李如龍,廈門大學中文係語言文字學博士生導師、漢語語言學研究中心主任、學術委員會委員。1997年起任國務院第四屆學位委員會中文學科評議組成員。1981年以來為中國語言學會、全國漢語方言學會理事,中國應用語言學會、中國地名學會常務理事 , 福建省語言學會會長,國際中國語言學會、國際客傢學會理事。齣版專著30餘部,發錶論文100多篇。獲得眾多各類奬項。
     目錄
   自序  
第一章 緒論 
一 漢語的方言 
二 漢語方言調查 
三 方言調查是語言學的基礎訓練 
四 方言調查的類型和要求 
五 方言調查的工作步驟 
六 方言調查工作者應有的修養 
思考與練習 
參考書目  
第二章 語音訓練 
一 語音原理 
1.人類的語音與自然界的聲音有同有異 
2.人類特有的發音器官 
二 國際音標與語音的分類 
1.國際音標 
2.元音分析與舉例 
3.輔音分析與舉例 
思考與練習 
參考書目  
第三章 漢語音韻訓練 
一 漢語的聲調 
二 漢語的音節係統 
三 漢語的字音係統和《廣韻》音係 
1.關於韻類的名稱和擬音的說明 
2.關於攝和韻 
四 中古音與北京音的主要對應及演變大勢 
1.聲類的對應和演變 
2.韻類的對應和演變 
3.調類的基本對應及演變 
五 音韻知識在方言調查中的運用 
思考與練習 
參考書目  
第四章 方言字音調查 
一 聲韻調例字的調查 
1.聲調的聽辨與調類的歸納和定名 
2.聲母的聽辨和聲類係統的歸納 
3.韻母的聽辨和韻類係統的歸納 
二 單字記音與審核 
1.在語音係統中記音 
2.在語言係統中記音 
3.字音的審核 
三 語音係統的確定和音位係統的分析 
1.整理同音字錶 
2.製作單字音錶 
3.音位係統分析 
四 方言語音對應規律的整理 
思考與練習 
參考書目  
第五章 連讀音變的調查 
一 變調和輕聲 
1.變調 
2.輕聲 
3.關於變調與輕聲調查的提示 
二 變聲和變韻 
1.變聲 
2.變韻 
三 小稱音變 
1.兒尾和兒化 
2.子尾和囝尾 
四 連讀音變的調查和方言語音特徵的提取 
思考與練習 
參考書目  
第六章 方言詞匯調查 
一 方言詞匯調查的重要性和睏難 
二 方言詞匯的搜集 
1.工作步驟 
2.調查方式 
3.注意要點 
三 方言詞匯的記錄和注釋 
1.方言詞匯記音 
2.方言詞語的調查和注釋 
四 方言詞匯係統的整理與分析 
1.共時的方言詞匯係統分析 
2.曆時的方言詞匯係統分析 
3.不對應詞的整理和解說 
4.專題詞匯語料的整理和分析 
思考與練習 
參考書目  
第七章 方言語法調查 
一 語法調查值得大力提倡 
二 調查語法更需要閤理地製訂計劃 
三 方言語法調查的語料搜集 
1.詞法材料 
2.語法例句 
3.長篇語料 
四 方言語法調查應該注意的要點 
1.集中精力探尋方言語法的特點 
2.發掘語言事實為重,慎於概括理論 
3.注意語法和語音、詞匯之間的關聯和製約 
4.注意同義異構的現象 
思考與練習 
參考書目  
第八章 方言調查成果的整理和報告 
一 方言調查材料的整理 
二 調查報告 
三 方言誌 
四 方言辭書 
1.方言詞匯 
2.方言詞典(字典) 
五 方言地圖 
1.方言地圖是展示區域方言異同的最佳方式 
2.整理製作方言地圖的語料 
3.方言地圖的種類 
4.製作方言地圖的方法 
六 方言調查成果在教學上的應用 
1.方言調查可以運用於語文教學和方言學習 
2.語文補充教材的編寫 
3.鄉土語言教材的編寫 
思考與練習 
參考書目  
附錄一 漢語方言語音調查錶 
附錄二 漢語方言詞匯語法調查錶 
附錄三 術語錶  
跋      
精彩書摘
     《漢語方言調查》: 
  單點方言的詳盡的研究報告也稱為“單刊”。早期的單刊隻注重語音,但是分析很細,如羅常培的《廈門音係》和《臨川音係》。後來的單刊就兼及詞匯和語法,如王福堂的《紹興話記音》(1959)、李永明的《潮州方言》(1959)、橋本萬太郎的《海南語文昌方言》(1976)、丁邦新的《儋州村話》(1980)、高華年的《廣州方言研究》(1980)。20世紀90年代,齣版過一批國傢“七五”社科重點方言(博山、洛陽、黎川、漳平、福清、嘉定、舟山等)研究項目的成果,內容全麵,包括導論、方言特點、音係(含文白讀、音變)、同音字錶、和北京音及古音的比較、標音舉例(含各種語料)和詞匯錶。反映瞭當時的研究水平。新世紀以來,陸續齣版瞭不少單刊,質量有_『進一步的提高。例如邢嚮東的《神木方言研究》(2002)、伍雲姬等的《湘西古丈瓦鄉話調查報告》(2010)、阮詠梅的《溫嶺方言研究》(2013)。 
  區域性的方言調查報告最早的是趙元任的《現代吳語的研究》(1928)。該書著重分析瞭吳語的音值和音類及吳語的語音特徵,列錶對照瞭江、浙兩省30個點的75個詞匯和22點的語助詞的用法,所有的語料都用國際音標注音。此書開瞭漢語方言區域調查報告的先河。20世紀30年代,中央研究院曆史語言研究所組織調查瞭雲南、湖北、關中、湖南和四川等省的方言,都調查瞭數十個點,對照瞭字音和極常用詞,說明方音特點,並繪製瞭地圖,分彆於1940、1948、1954、1973、1984年正式齣版。50年代全國方言普查時齣版瞭一批按省市編成的“方言概況”,如《江蘇省和上海市方言概況》,其他的有河北、安徽、福建、河南等省,不過有的隻是鉛印討論稿或油印稿。 
  ……      
前言/序言
     從聽我的啓濛老師黃典誠教授講“漢語方言學”的課,參加漢語方言普查到現在,六十年過去瞭。我曾對人說過,迴想自己的大半輩子,有兩點沒有後悔過,一是選擇瞭研究漢語方言,二是選擇瞭當老師。研究漢語方言,使我獲得瞭語言學的全麵訓練,在漢語方言的原野上,越做越有趣;還可以從方言進入通語和古語、民族語,探尋許多奧秘。當老師,我可以跟著學生,研究他們所熟悉的方言,便於教學相長;他們學好瞭,我的事業也就能夠得到延伸。 
  漢語的方言,曆史長、分布廣、品種多、差異大,沒有經過訓練,要進行有效的調查是不容易的。以前是有過自學成纔的學者,都是瞭解方言母語至深、經過長期積纍的,現代的青年很難具備這樣的條件。這些年來,鑒於許多方言都在萎縮,有的已經處於瀕危狀態,為瞭保護地方文化和語言資源的遺産,國傢安排瞭創建方言有聲數據庫建設的計劃,啓動瞭語言資源保護工程,這就需要大量人手參加這項工作。在大學裏開設方言調查課,訓練一批能承擔這項工作的年輕人,就成瞭迫切的需要瞭。 
  培養方言調查人纔,我主張因材施教,甚至提倡老師跟著學生走,給他們一些基本觀點和主要方法,讓他們從自己的母語人手,在調查實踐中去探索和創造,不要給學生規定很多具體的步驟。所以曆來講方言課,我並不用固定的教材。編過幾種教學提綱,大多不太滿意。現有的高校中文係開設的“方言”課,大多是把漢語方言的基本知識、各主要方言的特點都包含在內,內容一多,教學就不好安排,課時少瞭,知識學不好,訓練也完不成;課時太多,作為選修課也不閤適。其實,漢語方言學的知識是可以自學的,“方言”課最重要的是做音標的訓練和調查訓練,具備瞭調查能力,不但可以獨立開展方言調查,還能夠自如地閱讀已有的方言材料,瞭解各種方言的特點。上個世紀末,我承擔瞭教育部下達的“九五”研究生重點教材《漢語方言學》的編寫任務,2001年在高等教育齣版社齣版瞭,因為考慮到方言調查方法的訓練應該是本科教育階段的任務,該書就沒有訓練調查方法的內容。隻是說瞭些基本觀點,提供一些思路和研究問題的方法,有的老師用它作為本科“方言調查”課的教本,顯然是不閤適的。對劇變中的方言進行搶救性的調查,是越來越睏難瞭,要訓練齣真正有興趣、也有能力去調查方言的年輕人,需要更多的調查方法的訓練。關於漢語方言的形成、發展、分區,各區的特徵,已經有許多專書可以參考,方言調查訓練課應該專講調查方法,提供各種調查錶格,給予工作的方便;前人做過的調查已經很多,在資訊發達的時代,搜尋查閱都很便捷,但是對初學者來說如何去鑒彆好的樣品就不太容易,需要適當的選擇和推薦。這就是我關於《漢語方言調查》課程教材的設想。    
				
 
				
				
					漢語方言調查:一扇洞悉中華文化血脈的窗口  《漢語方言調查》並非一本普通的語言學著作,它是一部嚴謹而生動的史詩,一部以聲音為筆觸、以地域為畫布的宏大畫捲。它所承載的,遠不止是枯燥的音韻、詞匯和語法分析,而是中華民族韆百年來的遷徙、融閤、創新與堅守,是深深植根於這片土地的文化基因的脈動。本書旨在以科學嚴謹的田野調查方法,輔以深厚的曆史人文視角,全麵而細緻地展現漢語方言的豐富多樣性,揭示其背後蘊含的語言演變規律、社會變遷軌跡以及民族文化精神。  一、 溯源與脈絡:漢語方言的韆年演進  漢語,作為世界上使用人數最多的語言之一,其演變過程並非一條筆直的河流,而是無數支流匯聚、激蕩、分叉的壯麗圖景。方言,正是這幅圖景中最生動的細節。本書將從語言學的宏觀視角齣發,梳理漢語方言的形成與發展脈絡。我們將追溯上古漢語的語音、詞匯特點,探討中古時期韻書所反映的語言麵貌,並在此基礎上,剖析在曆史長河中,由於地理隔絕、政治遷徙、民族融閤以及社會經濟發展等多種因素的影響,漢語如何逐漸分化,最終形成瞭今天我們所見的七大方言區,以及方言區內更為細緻的次級分類。  這種溯源並非簡單的時間綫梳理,而是力求還原語言演變的具體動力。例如,我們會探討特定曆史時期北方少數民族南下對中原漢語的影響,漢族人民南遷過程中與當地原住民語言的接觸與融閤,以及沿海地區由於對外交流頻繁而産生的獨特詞匯和語音特徵。通過對曆史文獻的考證與比對,並結閤當代方言的實際情況,本書將描繪齣一幅立體而動態的漢語方言演進圖。  二、 田野的足跡:科學嚴謹的調查方法  《漢語方言調查》的價值,很大程度上體現在其科學而細緻的田野調查工作。本書的編寫團隊深入祖國的大江南北,走訪瞭無數個村莊、城鎮,與當地居民進行長時間的交流與訪談。我們不僅關注大城市、發達地區的語言現象,更將目光投嚮那些偏遠、封閉的地區,因為那裏往往保存著更為古老、更為純粹的語言形態。  調查方法上,本書嚴格遵循國際通用的方言學調查規範。首先,我們精心設計瞭調查問捲,涵蓋瞭語音(聲母、韻母、聲調、語流音變等)、詞匯(基本詞匯、日常用語、動植物名稱、生産工具、社會習俗等)、語法(詞序、虛詞、句法結構等)以及語音演變中的一些關鍵現象(如古濁上歸去、古邪匣效微的閤流等)。其次,我們采用瞭多層次的抽樣方法,力求樣本的代錶性和普適性,並針對不同年齡、性彆、職業的受訪者進行訪談,以觀察語言使用中的差異。  更為重要的是,本書注重“活態”的語言呈現。我們不僅僅記錄下音標和文字,更力求捕捉語言在實際交流中的生命力。例如,在語音調查中,我們會記錄下不同語境下的語音變化,如快語速下的省略、連讀,以及不同說話人之間的語音差異。在詞匯調查中,我們會記錄下那些具有濃鬱地方色彩、承載著特定生活方式和文化記憶的詞語,並附以生動的例證。在語法調查中,我們會分析那些不同於普通話的獨特句式結構,並探討其形成原因。  三、 方言的眾生相:七大方言區的深度剖析  本書的核心內容,是對漢語七大方言區(官話、晉語、吳語、徽語、湘語、贛語、客傢話、閩語、粵語、平話、官話)及其內部復雜細分的深入闡釋。我們並非簡單地羅列各方言區的特徵,而是力求展現方言之間以及方言區內部的聯係與差異。     官話方言區: 作為現代漢語普通話的基礎,官話方言區的內部差異同樣巨大。我們將細緻區分北京官話、東北官話、膠遼官話、中原官話、蘭銀官話、西南官話等,深入分析它們在語音、詞匯、語法上的異同,以及它們與普通話之間的關係。例如,我們會對比不同官話方言中“吃”的發音差異,以及西南官話特有的“你們”的用法。     吳語方言區: 以“吳儂軟語”著稱的吳語,其復雜性尤為突齣。本書將深入探討上海話、蘇州話、杭州話、寜波話等代錶性吳語方言,分析它們在聲調結構、詞匯上的獨特性,如“吃飯”在不同吳語方言中的發音差異,以及大量具有本土特色的詞匯。     閩語方言區: 閩語以其高度的分化和復雜性而聞名,是漢語方言研究中最具挑戰性的領域之一。我們將對閩南語、閩東語、閩北語、莆仙語等進行詳細的描述,重點關注其獨特的語音係統(如鼻化韻、入聲韻的保存)和豐富的詞匯。本書會展示同一漢字在不同閩語方言中可能齣現的多種讀音,以及這些讀音與曆史演變的關係。     粵語方言區: 粵語作為一種影響深遠的方言,其語音的豐富和詞匯的特色備受關注。我們將深入分析廣州話、四邑話等,探討其獨特的聲調係統、連讀變調現象,以及其在流行文化中的傳播。     湘語、贛語、客傢話等: 對於湘語、贛語、客傢話等方言,本書同樣進行瞭詳實的記錄和分析。我們會揭示它們在語音上的獨特之處,如湘語中古聲母的保留,贛語的喉塞音,以及客傢話的古漢語詞匯。  在介紹每一類方言時,本書都將遵循“點麵結閤”的原則。一方麵,我們會概括性地介紹該方言區的語音、詞匯、語法特點;另一方麵,我們會選擇具有代錶性的具體地點,進行更細緻的語音、詞匯、語法的描寫,並輔以大量的方言例詞、例句,力求讓讀者身臨其境,觸摸到鮮活的方言。  四、 語言的背後:方言與文化、曆史的深層互動  《漢語方言調查》深信,語言是文化的載體,方言是地域文化的獨特印記。因此,本書不僅僅是一部語言學著作,更是一部微觀的文化史。在描述方言特徵的同時,我們將深入挖掘方言背後所蘊含的文化信息。     詞匯的文化密碼: 許多方言詞匯直接反映瞭當地的自然環境、生産生活方式、民俗風情和社會結構。例如,關於農作物、漁業、手工業的詞匯,關於婚喪嫁娶、節日慶典的詞匯,關於親屬稱謂、社會等級的詞匯,它們都是一部部活態的鄉土誌。本書會選取一些典型的方言詞匯,解析其詞源,闡釋其文化含義,展現方言如何記錄和傳承著地域文化的獨特魅力。     語音的遷徙印記: 方言的語音特徵,往往記錄瞭民族的遷徙曆史。例如,一些北方方言中對某些中古音的保留,可能與曆史上北方居民的南遷有關;一些南方方言中獨特的聲調變化,也可能與古代語言的接觸和演變有關。本書將嘗試通過語音分析,勾勒齣曆史上人口遷徙的大緻軌跡。     語法的變遷與創新: 方言的語法結構,不僅體現瞭漢語的共性,也展示瞭其在不同地域環境下的獨特演變。一些被認為“非主流”的語法現象,在方言中可能長期存在,甚至構成瞭該方言區的核心特徵。本書將探討這些語法現象的起源,以及它們與社會文化心理之間的關係。     方言的保護與傳承: 在全球化和普通話推廣的大背景下,方言的生存環境麵臨挑戰。本書在記錄方言豐富性的同時,也關注方言的保護與傳承問題。我們將呼籲社會各界重視方言研究,保護方言的文化價值,並探討在普通話推廣的同時,如何實現方言與普通話的和諧共存,讓中華語言文化的根脈得以延續。  五、 獻給未來的饋贈  《漢語方言調查》不僅是對漢語方言現狀的全麵記錄,更是對中華語言文化寶庫的一筆珍貴饋贈。它為語言學傢、曆史學傢、社會學傢、文化學者提供瞭寶貴的原始材料和深入研究的基礎。它也為廣大讀者打開瞭一扇瞭解中國多樣性、感受中華文化深厚底蘊的窗口。  閱讀本書,您將不僅僅是在學習語言學知識,更是在與一個個鮮活的地域對話,在傾聽祖先的聲音,在感受中華文明生生不息的脈動。它將帶您走進一個更加廣闊、更加豐富多彩的語言世界,讓您深刻體會到,漢語的魅力,在於它的統一,更在於它的無窮無盡的多樣性。這部著作,是對中華語言文化的一次莊嚴緻敬,也是對未來世代的負責任的傳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