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文化閱讀:3500單詞話中國

中國文化閱讀:3500單詞話中國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黃建濱 著
圖書標籤:
  • 中國文化
  • 文化普及
  • 國學
  • 傳統文化
  • 曆史
  • 風俗
  • 語言學習
  • 中華文明
  • 文化之旅
  • 閱讀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浙江大學齣版社
ISBN:9787308169646
版次:1
商品編碼:12151189
包裝:平裝
開本:32開
齣版時間:2017-08-01
用紙:膠版紙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本書旨在弘揚中華文化,用英語介紹與中華文化有關的知識,從而讓學生通過英語學習,瞭解中華文化和國情,因而可以在與國際友人交往中介紹自己的祖國。

目錄

1. The Spirit of Lei Feng (Part One)
2. The Spirit of Lei Feng (Part Two)
3. Hemudu Culture
4. Qinghai-Tibet Railway
5. Ningbo National Hi-Tech Industrial Development Zone
6. Some Basic Values of the Chinese People (Part One)
7. Some Basic Values of the Chinese People (Part Two)
8. Some Basic Values of the Chinese People (Part Three)
9. Some Basic Values of the Chinese People (Part Four)
10. Chinese Elements Around the World (Part One)
11. Chinese Elements Around the World (Part Two)
12. Understanding of Chinese Culture
13. Chinese Family Value
14. To Be Courteous
15. Chinese Family Relationships and Titles
16. Literary Revolution and the Literature at That Time
17. Westernization Movement (Part One)
18. Westernization Movement (Part Two)
19. Heavenly Stems and Earthly Branches
20. Chinese Buddhist Architecture
21. Tianfeng Tower in Ningbo
22. Seven-Pagoda Temple in Ningbo
23. Mount Wuyi in Wuyishan
24. Heavenly Lake in Baishan
25. Nadam Fair
26. Imperial Tombs of the Western Xia (Part One)
27. Imperial Tombs of the Western Xia (Part Two)
28. Imperial Tombs of the Western Xia (Part Three)
29. Jingpo Lake in Ning'an
30. Fujian Tulou
31. Eating in Chinese Restaurants
32. Chinese Art of Dining
33. Status of Tofu in Chinese Food
34. Defeating the Enemy Without Fighting a Battle
35. The Magic of Chinese Qigong
36. Introduction of Ningbo (Part One—History)
37. Introduction of Ningbo (Part Two—Geography and Climate)
38. Introduction of Ningbo (Part Three—Economy)
39. Introduction of Ningbo (Part Four—Tourism Industry)
40. Introduction of Ningbo (Part Five—Culture)
41. Zhu Kezhen
42. Su Buqing
43. Li Shutong (Part One)
44. Li Shutong (Part Two)
45. Hu Shi
46. Zhou Xinfang
47. Jack Ma
48. Ah Q's Therapy of Spiritual Victory
49. Mao Dun's Works
50. Ba Jin's Family
Key to the Exercises
Vocabulary
中國文化沉浸式體驗:3500詞匯的深度探索 本書並非對《中國文化閱讀:3500單詞話中國》一書內容的直接介紹,而是旨在為您呈現一個獨立且引人入勝的中國文化學習體驗。 在中國文化浩瀚的海洋中,語言無疑是最重要的舟楫。然而,僅僅掌握詞匯量,如同擁有瞭船上的槳,卻未能真正領略波濤下的深邃與壯闊。本書將帶您超越簡單的詞匯堆砌,開啓一段沉浸式的文化探索之旅。我們將精選與中國文化精髓緊密相關的3500個核心詞匯,並圍繞這些詞匯,構建起一個個生動的場景、故事和文化片段,讓您在理解詞語含義的同時,深刻感受其背後蘊含的文化底蘊、曆史積澱和社會變遷。 您將在這裏發現的,遠不止一個詞匯錶。 “禮”的韆姿百態: 我們將從“禮儀”、“禮節”、“禮貌”齣發,深入探討“三綱五常”、“尊師重道”、“待人接物”等概念,瞭解中國社會關係網的基石。您將學習如何在不同場閤恰當地錶達敬意,理解“含蓄”、“委婉”等東方溝通智慧,甚至窺探宮廷禮儀、民間習俗的獨特魅力。 “仁”的溫度與廣度: “仁愛”、“仁慈”是核心,但“仁”的影響遠不止於此。我們將剖析“民本思想”、“傢國情懷”、“泛愛眾生”,理解中國傳統道德觀的層層遞進。從“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推己及人,到“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博大情懷,您將觸摸到中華民族內心深處的溫度。 “道”的哲學與宇宙觀: “天道”、“人道”、“道德”是起點,但“道”的意境深遠。我們將探索“陰陽五行”、“順其自然”、“無為而治”的哲學思想,理解中國古代聖賢如何看待宇宙萬物、人與自然的關係。您將學習如何在日常生活中體悟“道”的智慧,從“靜水流深”中汲取力量,從“大巧若拙”中尋找真諦。 “美”的東方韻味: “美麗”、“美好”是基礎,但中國的美學追求更為精妙。我們將領略“寫意”、“留白”、“意境”在繪畫、書法、詩詞中的運用,感受“淡泊”、“寜靜”、“雅緻”的生活美學。從“麯徑通幽”的園林布局,到“水墨丹青”的詩意山河,您將品味獨具東方神韻的美。 “節”的時光與儀式: “節日”、“節氣”、“節操”是串聯起中國人民生活的重要綫索。我們將一同穿越“春節”的闔傢團圓、“清明”的緬懷先祖、“端午”的龍舟競渡、“中鞦”的賞月寄情。您將瞭解二十四節氣如何指導農耕文明,體悟“歲寒知鬆柏”的堅韌品格,感受中國人對時間流轉的獨特感知。 “器”的智慧與技藝: “器具”、“器物”、“神器”不僅僅是工具,更是文化的載體。我們將審視“四大發明”如何改變世界,欣賞“青銅器”的古樸厚重,“陶瓷”的溫潤細膩,“絲綢”的輕盈華美。您將瞭解“茶道”、“香道”、“圍棋”等傳統技藝中所蘊含的專注與哲學,感受中國工匠精神的傳承與創新。 “語”的意象與錶達: “語言”、“詞語”、“俗語”是文化錶達的直接途徑。我們將解析“成語”、“歇後語”、“諺語”背後的故事與智慧,理解“含蓄”、“比興”、“象徵”等修辭手法的獨特魅力。您將學習如何用更地道、更富有文化內涵的方式錶達您的思想和情感。 本書的獨特之處在於: 情境化學習: 每個詞匯都將置於真實的文化語境中,通過短文、故事、對話等形式呈現,讓您在“用”中學,在“感受”中學。 主題式深入: 我們將圍繞特定主題,如“傢庭倫理”、“君臣之道”、“人生哲學”、“藝術鑒賞”等,將相關的詞匯融會貫通,形成知識網絡。 文化關聯性: 詞匯的選取並非孤立,而是強調其在中國曆史、哲學、藝術、民俗等方麵的關聯性,幫助您建立起立體化的文化認知。 思維方式引導: 通過對詞匯的深入解讀,引導您理解中國人的思維方式、價值取嚮和審美情趣,培養跨文化溝通能力。 語言能力提升: 在文化熏陶的同時,您的詞匯量、理解能力和錶達能力將得到顯著提升,為更深入的學習和交流打下堅實基礎。 無論您是初次接觸中國文化,還是希望深化理解,本書都將成為您不可或缺的夥伴。 這不僅僅是一本學習工具書,更是一扇通往博大精深中國文化世界的窗口。在這裏,每一個詞匯都將成為一個故事,每一次閱讀都將是一次旅行。我們相信,通過對這3500個核心詞匯的深度探索,您將不再僅僅是“瞭解”中國文化,而是真正地“沉浸”其中,感受其獨特的魅力與智慧。 準備好,與我們一同開啓這場彆開生麵的中國文化之旅吧!

用戶評價

評分

我一直對那些能夠帶我穿越時空,體驗不同文化風情的書籍情有獨鍾。這本《中國文化閱讀:3500單詞話中國》正是這樣一本讓我著迷的書。作者的敘述方式非常獨特,他仿佛是一位經驗豐富的導遊,用生動有趣的語言,帶領我漫步在中國文化的韆年長河中。 我特彆著迷於書中對“詩”的解讀。我一直對中國古詩詞情有獨鍾,但往往隻能停留在字麵的理解。作者卻通過對“詩”的起源、演變,以及“詩”與音樂、繪畫、情感的緊密聯係,讓我看到瞭“詩”在中國文化中的獨特地位。他不僅僅是解釋瞭詩的格律和意境,更重要的是,他讓我體會到瞭詩歌所蘊含的情感和思想。書中引用瞭大量的經典詩句,並將其置於當時的社會背景和作者的心境中進行解讀,讓我仿佛能夠與古人對話,感受他們的喜怒哀樂。我開始意識到,原來許多我們熟悉的詩句,背後都有著如此豐富的故事和深刻的內涵。讀完這部分,我仿佛能夠更深切地體會到,為什麼中國古代文人如此熱愛寫詩,因為“詩”是中國人錶達情感、抒發抱負、寄托情懷的重要方式。

評分

我一直認為,一本好的書,應該能夠帶給讀者不一樣的視角和深刻的啓示。《中國文化閱讀:3500單詞話中國》這本書,恰恰做到瞭這一點。作者的寫作風格非常獨特,他沒有選擇宏大的曆史敘述,而是從細微的詞匯入手,巧妙地勾勒齣中國文化的輪廓。 我最欣賞的是書中對“和”的探討。在當今社會,“和”的意義愈發重要。作者通過對“和”字在中國文化中的多重含義的解讀,讓我看到瞭“和”的博大精深。它不僅僅是人際關係的和諧,更是社會秩序的穩定,乃至天地萬物的融洽。書中引用瞭大量的古代典故和名言,比如“和為貴”、“和而不同”,這些都讓我對“和”有瞭更深的理解。我開始反思,自己在與人交往中,是否足夠注重“和”,是否能夠求同存異,達到一種更加圓融的狀態。這本書讓我覺得,學習中國文化,不僅僅是瞭解曆史和知識,更是要將這些智慧運用到現實生活中,構建更加和諧的人際關係和社會環境。

評分

我嚮來對曆史類的書籍有些敬而遠之,總覺得它們過於厚重,難以消化。但這本書的齣現,徹底顛覆瞭我的看法。作者的文字功底非常瞭得,他能夠將那些復雜的曆史事件、深奧的哲學思想,用一種極為平實、生動的方式錶達齣來,讓我在閱讀的過程中,絲毫不感到吃力,反而充滿興趣。 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書中關於“道”的闡釋。這絕對是一個極具哲學意味的詞匯,我之前一直覺得它高高在上,遙不可及。但作者沒有直接去分析《道德經》,而是從“道”在日常生活中的體現入手,比如“順其自然”、“大道至簡”。他通過大量的例子,比如自然界的規律、人生的選擇,來解釋“道”的含義,讓我逐漸領悟到,“道”並非是虛無縹緲的,而是貫穿於我們生活的方方麵麵。書中還探討瞭“道”與“德”、“仁”、“禮”等概念之間的聯係,讓我對中國傳統哲學有瞭更係統、更深入的認識。讀完這部分,我開始重新審視自己的生活方式,思考如何在紛繁復雜的世界中,找到屬於自己的“道”,並努力去遵循它。

評分

我不是那種會輕易對一本書發錶評價的人,但《中國文化閱讀:3500單詞話中國》這本書,真的讓我有話想說。它就像是一扇窗,讓我得以窺見中國文化的深邃與魅力。作者的敘述方式非常吸引人,他沒有用枯燥的學術語言,而是用一種娓娓道來的方式,將那些看似遙遠的文化概念,變得生動有趣。 我尤其喜歡書中對“道”的解讀。這是一個非常抽象的概念,但我通過作者的講解,逐漸對其有瞭更深刻的理解。他沒有直接去闡述《道德經》,而是從“道”在生活中的體現入手,比如“順其自然”、“大道至簡”。通過大量的例子,我纔瞭解到,“道”並非是虛無縹緲的,而是滲透在我們生活的方方麵麵。書中還探討瞭“道”與“德”、“仁”、“禮”等概念之間的聯係,讓我對中國傳統哲學有瞭更係統、更深入的認識。讀完這部分,我開始重新審視自己的生活方式,思考如何在紛繁復雜的世界中,找到屬於自己的“道”,並努力去遵循它。這本書讓我覺得,學習中國文化,不僅僅是記住一些知識點,更重要的是在內心深處産生共鳴,並將其融入到自己的生活中。

評分

我一直是個對文化有探索欲的讀者,但常常苦於找不到一個好的切入點。市麵上的書籍要麼過於宏大敘事,要麼過於碎片化,總讓我難以形成係統的認知。這本書的齣現,恰恰填補瞭我在這方麵的空白,它以一種非常巧妙的方式,將龐雜的中國文化濃縮成一個個鮮活的詞匯,讓我得以窺見其精髓。 書中對“德”的闡釋,讓我印象尤為深刻。這是一個在中國文化中非常重要的概念,但往往容易被簡化理解。作者通過追溯“德”字的本義,結閤儒傢、道傢等不同學派的觀點,讓我看到瞭“德”的豐富內涵。他不僅僅是將“德”與道德品質聯係起來,更重要的是,他將“德”上升到瞭為人處世、治國安邦的高度。書中引用瞭許多關於“德”的古代故事和名言,比如“積德行善”、“德不孤,必有鄰”,這些都讓我對“德”有瞭更深刻的理解。我開始反思,自己在生活中是否真正注重“德”的修養,是否做到瞭言行一緻、錶裏如一。這本書讓我覺得,學習中國文化,不僅僅是瞭解曆史和知識,更是要將這些智慧融入到自己的生活和品格之中。

評分

這本書的齣現,簡直像在我的閱讀世界裏投下瞭一顆小石子,激起瞭層層漣漪。我一直對中國文化有著莫名的好感,但總覺得隔靴搔癢,瞭解得不夠深入,不夠透徹。市麵上關於中國文化的書車載鬥量,但很多要麼過於學術化,要麼流於錶麵,總讓我提不起精神。直到我翻開這本《中國文化閱讀:3500單詞話中國》,纔感覺像是找到瞭一個恰到好處的入口。書名裏的“3500單詞”一開始讓我有些疑惑,以為會是很枯燥的詞匯學習,但讀下來纔發現,這是一種巧妙的敘事方式。作者並沒有生硬地羅列詞匯,而是將一個個具有代錶性的、承載著深厚文化底蘊的漢字,串聯成一個個故事,描繪齣一幅幅生動的文化圖景。 比如,書中對“傢”字的解讀,讓我眼前一亮。我之前理解的“傢”,不過是一個遮風擋雨的物理空間,是傢庭成員的集閤。但作者通過對“傢”字結構、演變以及相關詞語的梳理,讓我看到瞭“傢”在中國文化中承載的不僅僅是居住功能,更是血脈、倫理、情感的紐帶。它象徵著歸屬感、安全感,是個人情感的港灣,也是社會單元的基礎。從“孝”與“悌”對傢庭關係的影響,到“和”作為傢庭和諧的最高追求,再到“禮”在傢庭內部的約束與秩序,作者層層剝繭,將“傢”這個看似簡單的字,延展齣瞭無數關於親情、責任、傳承的文化內涵。讀完這部分,我仿佛能看到古代庭院裏的生活場景,感受到長幼尊卑的秩序,也更深刻地理解瞭為何“傢”在中國人心目中占據如此重要的地位。

評分

平時我讀書的範圍比較雜,從科幻到曆史,從小說到散文,隻要是內容吸引我的,我都願意嘗試。這本書就像是一顆璀璨的明珠,吸引瞭我,讓我沉浸其中,無法自拔。它的特彆之處在於,它不是那種一覽無餘的講述,而是像剝洋蔥一樣,一層一層地展現中國文化的豐富內涵。 我非常喜歡書中關於“禮”的探討。在現代社會,很多人可能覺得“禮”已經過時瞭,是繁文縟節。但作者通過對“禮”在古代社會的作用、在人際交往中的意義,以及在不同場閤下的具體錶現,讓我看到瞭“禮”的深層價值。他不僅僅是講瞭“禮”的規則,更重要的是講瞭“禮”背後的精神,即尊重、謙遜、和諧。書中提到,一個人的“禮”,往往能反映齣他的教養和品德。我開始反思自己在日常生活中,是否足夠注重“禮”,無論是對長輩的尊敬,還是對同輩的友善,亦或是對陌生人的客氣,這些看似微小的細節,都構成瞭“禮”的體現。讀完這部分,我仿佛能夠理解,為什麼“禮”在中國文化中占有如此重要的地位,它不僅僅是外在的形式,更是內在的修養。

評分

一開始,我以為這會是一本類似於“成語故事大全”的書,但讀下去之後,我發現它的深度遠超我的想象。作者不是在簡單地解釋詞語的字麵意思,而是像一位老朋友,帶著我一步步走進中國文化的殿堂,感受它的脈搏。他總能抓住那些最能代錶中國文化精髓的詞匯,然後圍繞這些詞匯,展開一係列的聯想和闡釋。 我特彆喜歡書中對“仁”字的解讀。這絕對是中華文化中最核心、也最容易被誤解的字之一。我過去總以為“仁”就是“愛人”,但作者通過對“仁”的字形演變、孔孟的論述以及曆代哲學傢對“仁”的理解,讓我看到瞭“仁”的博大精深。它不僅僅是簡單的同情心,更是包含瞭一種積極主動的關懷,一種對他人的尊重和理解,一種對社會和諧的責任感。書中引用瞭許多古代的典故和故事,比如“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這句話看似簡單,卻道齣瞭“仁”的實踐原則。讀到這裏,我開始反思自己在日常生活中的言行,是否真正踐行瞭“仁”的精神。這本書讓我覺得,學習中國文化,不僅僅是記住一些知識點,更重要的是在內心深處産生共鳴,並將其融入到自己的生活中。

評分

我通常不是那種會主動去鑽研文化典籍的讀者,更偏愛一些輕鬆有趣的讀物。然而,這本書的獨特之處就在於,它用一種非常親切、非說教的方式,將那些看似遙遠的中國文化元素,變得觸手可及。作者似乎深諳讀者心理,知道一味地堆砌史實或者哲學理論,隻會讓人望而卻步。因此,他選擇瞭一條更為巧妙的路徑,那就是從最基本的、最日常的詞匯入手,就像是在為我們這些“文化門外漢”搭建一座座小小的橋梁。 我尤其喜歡書中關於“茶”的論述。我一直以為喝茶隻是一個簡單的生活習慣,但通過作者的筆觸,我纔瞭解到,在中國,“茶”早已超越瞭飲品的範疇,它是一種生活哲學,一種社交藝術,甚至是一種精神寄托。從茶的起源、不同品種的特點,到泡茶的講究、茶道的儀式感,再到茶與詩詞、書畫、佛禪的淵源,書中娓娓道來,仿佛帶我置身於古色古香的茶館,品味著一杯香茗,感受著茶香中彌漫的文化氣息。我開始注意到,原來我們在日常生活中不經意間使用的許多與“茶”相關的詞語,背後都蘊含著如此豐富的曆史和文化故事。例如,“茶餘飯後”不僅僅是說休息的時間,更包含瞭休閑、社交的意涵;“品茶論道”更是將品茶提升到瞭精神交流的層麵。

評分

我一直認為,一本好的書,不僅僅是能夠傳遞信息,更重要的是能夠引發思考,甚至改變我們的認知。《中國文化閱讀:3500單詞話中國》無疑就是這樣一本讓我受益匪淺的書。作者的視角非常獨特,他沒有選擇宏大的曆史框架,而是從微觀的詞匯入手,展現齣中國文化的博大精深。 書中對“學”的討論,令我産生瞭強烈的共鳴。我一直堅信“活到老,學到老”,但這本書讓我看到瞭“學”在中國文化中的獨特意義。作者並沒有將“學”僅僅理解為知識的獲取,而是將其上升到瞭人格的塑造、精神的升華。他通過對“學”字的不同解讀,比如“學而時習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讓我看到瞭“學”的持續性、主動性和社會性。書中還探討瞭“學”與“思”、“知”與“行”的關係,讓我對學習有瞭更深的認識。我開始反思自己的學習方式,是否真正做到瞭學以緻用,是否在學習的過程中不斷提升自己,並將其迴饋於社會。這本書讓我覺得,學習不僅僅是為瞭個人的進步,更是為瞭傳承和發展中華文化。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