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可供医学生和医学工作者科研、教学、临床多方面、多层次应用。 收录词条丰富,释义准确;篇幅紧凑,文字简练,方便实用等。
以中医院校全国统编教材为蓝本,融合现代中医界所公认的有关研究成果,结合作者研讨所得进行编纂。
内容简介
本书以目前国家统编教材和考试题库有关内容为入选依据,按照快捷、方便、简练、实用的原则,对名词术语进行系统解释。体例统一;规范了有关中医学理论的内涵。较好解决了一词多名,重复解答,义出多处的问题。不涉及有关人物名、药名、穴位解剖名等已经固化了的中医学领域的有关知识。
可供医学生和医学工作者科研、教学、临床多方面、多层次应用。
作者简介
刘晨,江苏省监狱管理局精神病院,主任中医师、院长,1982年毕业于南京中医学院中医专业;2007年被评为主任中医师。毕业至今,一直从事临床医疗和理论研究工作。先后在国级以及核心期刊发表医学文章三十余篇。个人业绩被有关国家大型辞书载入。被有关刊物和学术团体聘任为常务编委、理事等。
近五年来,对中医学的有关名词、术语的本质内涵进行了系统探讨;本着体例统一、符合规范的原则,力求释义定义准确、阐释得当、言简意明,通俗易懂。以现今全国统编教材为蓝本,结合国家考试题库内容,以及个人研究所得,对中医学实用、常用名词、术语的含义进行概括、归纳。
内页插图
目录
一画 1
一1
一阳(yī yánɡ)1
一阴(yī yīn)1
一逆(yī nì)1
一指禅推法(yì zhǐ chán tuī fǎ)1
��1
乙癸同源(yǐ ɡuǐ tónɡ yuán)1
二画 2
一2
二阳(èr yánɡ)2
二阴(èr yīn)2
二十七气(èr shí qī qì)2
二十八脉(èr shí bā mài)2
二阳并病(èr yánɡ bìnɡ bìnɡ)2
十问(shí wèn)2
十剂(shí jì)3
十八反(shí bā fǎn)3
十九畏(shí jiǔ wèi)3
十四经(shí sì jīnɡ)3
十二皮部(shí èr pí bù)3
十二经脉(shí èr jīnɡ mài)3
十二经别(shí èr jīnɡ bié)4
十二经筋(shí èr jīnɡ jīn)4
十五别络(shí wǔ bié luò)4
十指麻木(shí zhǐ má mù)4
十二经脉之海(shí èr jīnɡ mài zhī hǎi)4
七方(qī fānɡ)4
七伤(qī shānɡ)4
七疝(qī shàn)5
七恶(qī ’è)5
七情(qī qínɡ)5
七曜(qī yào)5
七冲门(qī chōnɡ mén)5
七损八益(qī sǔn bā yì)5
丿6
八会(bā huì)6
八谷(bā ɡǔ)6
八纲(bā ɡānɡ)6
八法(bā fǎ)6
八虚(bā xū)7
八谿(bā xī)7
八纲辨证(bā ɡānɡ biàn zhènɡ)7
人中疔(rén zhōnɡ dīnɡ)7
人迎脉(rén yínɡ mài)7
儿枕痛(ér zhěn tònɡ)7
几几然(jǐ jǐ rán)7
九气(jiǔ qì)7
九针(jiǔ zhēn)7
九窍(jiǔ qiào)8
��8
刀圭(dāo ɡuī)8
三画 9
一9
三因(sān yīn)9
三阳(sān yánɡ)9
三阴(sān yīn)9
三关(sān ɡuān)9
三态(sān tài)9
三宝(sān bǎo)9
三消(sān xiāo)9
三焦(sān jiāo)10
三痹(sān bì)10
三因制宜(sān yīn zhì yí)10
三阳合病(sān yánɡ hé bìnɡ)10
三纲辨证(sān ɡānɡ biàn zhènɡ)10
三部九候(sān bù jiǔ hòu)10
三陷变局(sān xiàn biàn jú)10
三棱针法(sān lénɡ zhēn fǎ)10
三焦辨证(sān jiāo biàn zhènɡ)11
三阳结谓之隔(sān yánɡ jié wèi zhī ɡé)11
干血(痨)[ɡān xuè(láo)]11
干咳(ɡān ké)11
干疳(ɡān ɡān)11
干荔舌(ɡān lì shé)11
干脚气(ɡān jiǎo qì)11
干馏法(ɡān liú fǎ)11
干霍乱(ɡān huò luàn)12
干涩昏花(ɡān sè hūn huā)12
干噫食臭(ɡān yī shí chòu)12
土炒(tǔ chǎo)12
土疳(tǔ ɡān)12
土风疮(tǔ fēnɡ chuānɡ)12
土不制水(tǔ bù zhì shuǐ)12
土郁夺之(tǔ yù duó zhī)12
土爰稼穑(tǔ yuán jià sè)12
土虚木乘(tǔ xū mù chénɡ)12
土虚水侮(tǔ xū shuǐ wǔ)13
土喜温燥(tǔ xǐ wēn zào)13
土壅木郁(tǔ yōnɡ mù yù)13
工巧神圣(ɡōnɡ qiǎo shén shènɡ)13
下工(xià ɡōnɡ)13
下气(xià qì)13
下利(xià lì)13
下弦(xià xián)13
下法(xià fǎ)13
下窍(xià qiào)14
下消(xià xiāo)14
下元不固(xià yuán bù ɡù)14
下利清谷(xià lì qīnɡ ɡǔ)14
下者举之(xià zhě jǔ zhī)14
下损及上(xià sǔn jí shànɡ)14
下病上取(xià bìnɡ shànɡ qǔ)14
下厥上竭(xià jué shànɡ jié)14
下焦如渎(xià jiāo rú dú)14
下焦湿热(xià jiāo shī rè)14
大风(dà fēnɡ)14
大方(dà fānɡ)15
大汗(dà hàn)15
大脉(dà mài)15
大偻(dà lóu)15
大厥(dà jué)15
大头瘟(dà tóu wēn)15
大结胸(dà jié xiōnɡ)15
大眦漏(dà zì lòu)15
大肉陷下(dà ròu xiàn xià)15
大补元气(dà bǔ yuán qì)15
大肠液亏(dà chánɡ yè kuī)16
大肠湿热(dà chánɡ shī rè)16
大骨枯槁(dà ɡǔ kū ɡǎo)16
大便不通(dà biàn bù tōnɡ)16
大实有羸状(dà shí yǒu léi zhuànɡ)16
寸口(cùn kǒu)16
寸关尺(cùn ɡuān chǐ)16
前言/序言
前言
《中医实用名词术语词典》是一部新型的中医专业工具书。具有收录词条丰富,释义准确;篇幅紧凑,文字简练,方便实用等特点。可供中医院校学生、中医药专业人员在学习研究、工作实践时查找词义之用。
中医学源流悠久,发展历史已有数千年,是一门古老的实用学科,论在医学科学史上,还是在当今世界医学领域都有十分显赫的地位。但其文字古奥、术语繁多,实为掌握和运用之一大障碍;加之其名词术语代有添增、发挥,在具体解释上内涵外延颇不一致,给学习、理解带来一定困难。出于帮助广大中医药专业学生和医务工作者克服这一困难之考虑,笔者编著了这本《中医实用名词术语词典》。
为了使中医学的有关理论问题,有一个比较客观准确的、符合规范要求的标准,笔者在编写工作中,以现今全国中医院校统编教材为蓝本,同时融合现代中医界所公认的有关研究成果,结合本人研讨所得进行编纂。力求资料翔实,文字简练,体例统一。但限于学术水平和其他主观、客观条件,不免有缺点和不足,恳请期望有关方面和广大读者及时指正。
中医领域广泛,名词术语丰富,本词典因性质和规模的限制,收词不可能详尽遗;但仍收集了中医考试题库中有关名词术语,以使读者适应其所需。
本词典自2013年5月出版以来,承蒙广大读者厚爱,提出了许多有益的再版建议,诸如:对词目加入拼音,以及拼音检索;词条数量有待进一步扩充;少数词条解释过于简单等。这些建议在本次修订工作中,均给予了尊重和考虑。在保持原有基本框架和内容的原则下,结合新的需求和目前中医学界的新进展,增补了将近一半的词条和篇幅,对有的词条进行了内容的调整和增加;同时调整掉能被直接理解其意的简单词条,以浓缩精华。
作为《中医实用名词术语词典》编著者,在本次修订定稿之际,谨向对词目加注拼音、编排拼音检索的郦俊成同志,向曾热情引介的乔成杰先生、成美荐举的旷英姿教授,向曾给予帮助的章亚成、李江全等教授表示感谢。向在第一版热情撰写书序的国家中医药传承带教老师、国家级名中医单健民教授、符为民教授,谨致谢忱!向大力支持并参加编审工作的化学工业出版社表示感谢!对积极参与审稿工作的同志以及其他为本词典出过力的同志,均此致谢!
刘晨
二○一七年元旦于金陵
第一版前言
《中医实用名词术语词典》是一部新型的中医专业工具书。具有收录词条丰富,释义准确;篇幅紧凑,文字简练,方便实用等特点。可供中医院校学生、中医药专业人员在学习研究、工作实践时查找词义之用。
中医学源流悠久,发展历史已有数千年,是一门古老的实用学科,论在医学科学史上,还是在当今世界医学领域都有十分显赫的地位。但其文字古奥、术语繁多,实为掌握和运用之一大障碍;加之其名词术语代有添增、发挥,在具体解释上内涵外延颇不一致,给学习、理解带来一定困难。出于帮助广大中医药专业学生和医务工作者克服这一困难之考虑,笔者编著了这本《中医实用名词术语词典》。
为了使中医学的有关理论问题,有一个比较客观准确的、符合规范要求的标准,笔者在编写工作中,以现今中医院校全国统编教材为蓝本,同时融合现代中医界所公认的有关研究成果,结合本人研讨所得进行编纂。力求资料翔实,文字简练,体例统一。但限于学术水平和其他主观、客观条件,不免有缺点错误,恳请期望有关方面和广大读者及时指正。
本词典是一部小型词典。中医领域广泛,名词术语丰富,本词典因性质和规模的限制,收词不可能详尽遗;但仍收集了中医考试题库中有关名词术语,以使读者适应其所需。
作为《中医实用名词术语词典》编著,在结束定稿之际,谨向热情引介的乔成杰先生、成美荐举的旷英姿教授等表示感谢!在本书编著过程中,得到南京中医药大学李江全老师、江苏省中医院章亚成主任医师等的热情帮助,深表感激!向大力支持并参加编审工作的化学工业出版社表示感谢!对积极参与审稿工作的同志以及其他为本词典出过力的同志,均此致谢!在《中医实用名词术语词典》行将付梓之时,承国家中医药传承带教老师、国家级名中医单健民教授、符为民教授撰写书序,谨致谢忱。
《中医实用名词术语词典》编著 刘晨
二○一二年夏于花山
《中医实用名词术语词典(第二版)》 内容概要: 《中医实用名词术语词典(第二版)》是一部系统、全面、权威的中医药学专业工具书。本书旨在为广大中医从业者、中医药爱好者、相关专业学生以及对中医药感兴趣的读者提供一个准确、便捷、易懂的名词术语查询平台。第二版在第一版的基础上,进行了内容更新、术语拓展和释义优化,更加贴合当前中医药学的发展现状和临床需求。 内容特色: 1. 收录范围广博: 本词典收录了中医基础理论、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中医内科学、中医外科学、妇科学、儿科学、针灸推拿学、骨伤科学、五官科学等各个中医分支学科的常用及重要名词术语。同时,也涵盖了与中医药相关的哲学思想、养生保健、食疗等内容。 2. 释义精准权威: 词条释义力求准确、精炼,结合经典文献和现代研究成果,深入浅出地阐述词条的含义、出处、功用、临床应用等方面。对于一些复杂的概念,会进行详细的解释和辨析,帮助读者深入理解。 3. 分类科学合理: 词典采用科学合理的分类体系,方便读者根据不同领域或学科查找所需术语。主要的分类包括: 中医基础理论类: 如阴阳、五行、气血津液、藏象、经络、病因病机、治则治法等。 诊断学类: 如望、闻、问、切,八纲辨证,脏腑辨证,病因辨证等。 中药学类: 包含中药的性味归经、功效、主治、用法用量、禁忌、毒性、配伍等,以及具体药物的名称和性状。 方剂学类: 介绍经典方剂的组成、功用、主治、方解、加减变化等。 各科类: 详细列举内科、外科、妇科、儿科、针灸、推拿、骨伤、五官等各专业常见病证的术语、治法、方药等。 其他相关类: 如养生、食疗、中医历史人物、重要著作、医疗器械等。 4. 结构清晰易用: 词典采用汉语拼音或笔画为索引,方便读者快速查找。每个词条都标注有拼音或部首,并附有详细的释义。书后还附有英文译名对照,便于国际交流。 5. 内容与时俱进: 第二版充分考虑了中医药学在现代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增加了许多近年来新兴的研究领域和临床常用术语,如中西医结合、中医现代化、药物基因组学在中药学中的应用等。 适用读者: 中医从业者: 医生、药师、按摩师、针灸师、推拿师、康复治疗师等,能够帮助其规范术语使用,深入理解理论,提升临床诊疗水平。 中医药院校学生: 学习中医药专业的学生,是学习、复习、考试的必备参考书。 中医药爱好者: 对中医药文化、养生保健感兴趣的普通读者,能够帮助其系统了解和学习中医知识。 相关行业从业者: 如中药生产、销售、研究人员,健康管理师,康复保健咨询师等。 对外交流者: 需要了解和使用中医药术语的外国友人或相关研究人员。 本书价值: 《中医实用名词术语词典(第二版)》不仅是一本工具书,更是中医药知识的重要载体。它能够帮助读者: 夯实中医理论基础: 准确理解和掌握中医核心概念。 提升临床诊疗能力: 规范术语应用,提升沟通效率,辅助临床决策。 促进学术交流: 为中医药的传承与发展提供坚实的名词术语支持。 普及中医文化: 让更多人了解和认识博大精深的中医药学。 本书内容严谨,编校精良,是每一位从事或喜爱中医药事业人士的案头必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