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版中国麻醉学指南与专家共识

2017版中国麻醉学指南与专家共识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 著
图书标签:
  • 麻醉学
  • 临床指南
  • 医学教材
  • 麻醉技术
  • 围术期管理
  • 疼痛管理
  • 急救医学
  • 医学教育
  • 专家共识
  • 2017版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人民卫生出版社
ISBN:9787117249010
版次:1
商品编码:12164277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08-01
用纸:胶版纸

具体描述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本书更全面系统地吸收近年临床研究的新证据,让麻醉学领域的新方法、技术和成果,转化为可供参照的建议。本版修订和更新20部指南或专家共识,新制定的15部指南或专家共识,以具体临床问题为核心,紧跟时代发展趋势,涉及老年、冠心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肥胖、成人嗜铬细胞瘤、老年髋部骨折患者等手术麻醉与围术期管理等,对我们从单纯麻醉学向围术期医学转变,以及对患者术后康复具有重要意义。

内容简介

本书更全面系统地吸收近年临床研究的新证据,让麻醉学领域的新方法、技术和成果,转化为可供参照的建议。本版修订和更新20部指南或专家共识,新制定的15部指南或专家共识,以具体临床问题为核心,紧跟时代发展趋势,涉及老年、冠心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肥胖、成人嗜铬细胞瘤、老年髋部骨折患者等手术麻醉与围术期管理等,对我们从单纯麻醉学向围术期医学转变,以及对患者术后康复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简介

熊利泽 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院长、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长江学者计划特聘教授,973首席科学家,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教育部长江学者创新团队和科技部重点领域创新团队学术带头人。现任中华麻醉学会主任委员、亚澳麻醉学会主席,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副会长,《中华麻醉学杂志》总编辑。曾带队赴北京小汤山抗击SARS,赴汶川和玉树抗震救灾,获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和全国抗震救灾模范,荣立一等功和二等功各1次。

担任麻醉科主任14年,院长及副院长10年,有丰富的医院及科室管理经验,多次受邀在国内外介绍"西京模式"的医院建设经验。主要研究方向为围术期脑保护,经过近30年的探索与研究,首次发现并报道了高压氧、低频电针、吸入麻醉药等三种非缺血预处理方法可诱导显著的围术期神经保护作用。提出“针药平衡麻醉”新理念,利用针麻及西药麻醉的优点,改善术后患者的临床转归。

先后承担并主持973、国科金重点、杰青、国际重大合作、国家新药创制等课题21项。以完成人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陕西省科学技术一等奖3项。在J Clin Invest, Eur Heart J, Prog Neurobiol, Anesthesiology等国际杂志发表SCI论文203篇,单篇高IF=13.765 (J Clin Invest, 2013)。研究结果被Annual Review Immunology、Nature Neuroscience等杂志引用共计3632次,单篇高引用120次,并写入了Innate Tolerance in the CNS: Translational Neuroprotection by Pre- and Post-Conditioning等22部国际专著,包括国外英文专著2部。

邓小明,男,1963年1月出生,江西吉安人。1984年于第二军医大学军医系本科毕业后留校在附属长海医院麻醉科工作,先后师从于王景阳教授、朱诚教授,获得麻醉学硕士与外科学博士学位。1998年在德国杜塞尔多夫海涅(Heinrich-Hein)大学麻醉学研究所任访问教授。1995年晋升副教授、副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2001年晋升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现为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麻醉学部、麻醉学教研室主任、教授、主任医师,兼任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副主任委员兼麻醉科护理学组组长与麻醉学指南共同总负责人、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医学教育专业委员会常委兼麻醉学教育学组组长、全国高等医药院校麻醉学专业第四届教材编审委员会主任委员、上海市医学会麻醉科专科分会主任委员、全军医学计量科学技术委员会手术与麻醉设备质量安全控制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全军麻醉学与复苏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国家卫生专业技术资格考试麻醉学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世界麻醉医师联盟(WFSA)出版委员会委员以及《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总编辑与《中华麻醉学杂志》副总编辑等。在疑难复杂高危患者麻醉与围手术期管理方面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在脓毒症的基础与临床方面展开了较深入的研究。获四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及多项上海市与军队医疗重点项目等,并获得军队医疗成果二等奖两项。主持我国麻醉学本科教材第四轮修订/编写工作、我国麻醉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教材与专科医师培训教材以及麻醉学继续教育教材的编写工作。主编或主译著作或教材30余部,包括《危重病医学》、《麻醉学新进展》(2005、2007、2009、2011、2013、2015、2017)系列、《现代麻醉学》(第4版)、《米勒麻醉学》(第6、7、8版)、《中国麻醉学指南与专家共识(2014年版)》、《麻醉学进展(2015)》等。以作者或通迅作者发表论文300余篇,其中SCI论文约70篇。获得原总后勤部“育才奖”银奖、上海市“曙光学者”、“仁心医者-上海市杰出专科医师奖”以及上海市医学领军人才与上海市领军人才。培养毕业博士生45名、硕士生56名。

熊利泽 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院长、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长江学者计划特聘教授,973首席科学家,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教育部长江学者创新团队和科技部重点领域创新团队学术带头人。现任中华麻醉学会主任委员、亚澳麻醉学会主席,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副会长,《中华麻醉学杂志》总编辑。曾带队赴北京小汤山抗击SARS,赴汶川和玉树抗震救灾,获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和全国抗震救灾模范,荣立一等功和二等功各1次。

担任麻醉科主任14年,院长及副院长10年,有丰富的医院及科室管理经验,多次受邀在国内外介绍"西京模式"的医院建设经验。主要研究方向为围术期脑保护,经过近30年的探索与研究,首次发现并报道了高压氧、低频电针、吸入麻醉药等三种非缺血预处理方法可诱导显著的围术期神经保护作用。提出“针药平衡麻醉”新理念,利用针麻及西药麻醉的优点,改善术后患者的临床转归。

先后承担并主持973、国科金重点、杰青、国际重大合作、国家新药创制等课题21项。以完成人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陕西省科学技术一等奖3项。在J Clin Invest, Eur Heart J, Prog Neurobiol, Anesthesiology等国际杂志发表SCI论文203篇,单篇高IF=13.765 (J Clin Invest, 2013)。研究结果被Annual Review Immunology、Nature Neuroscience等杂志引用共计3632次,单篇高引用120次,并写入了Innate Tolerance in the CNS: Translational Neuroprotection by Pre- and Post-Conditioning等22部国际专著,包括国外英文专著2部。

邓小明,男,1963年1月出生,江西吉安人。1984年于第二军医大学军医系本科毕业后留校在附属长海医院麻醉科工作,先后师从于王景阳教授、朱诚教授,获得麻醉学硕士与外科学博士学位。1998年在德国杜塞尔多夫海涅(Heinrich-Hein)大学麻醉学研究所任访问教授。1995年晋升副教授、副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2001年晋升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现为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麻醉学部、麻醉学教研室主任、教授、主任医师,兼任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副主任委员兼麻醉科护理学组组长与麻醉学指南共同总负责人、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医学教育专业委员会常委兼麻醉学教育学组组长、全国高等医药院校麻醉学专业第四届教材编审委员会主任委员、上海市医学会麻醉科专科分会主任委员、全军医学计量科学技术委员会手术与麻醉设备质量安全控制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全军麻醉学与复苏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国家卫生专业技术资格考试麻醉学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世界麻醉医师联盟(WFSA)出版委员会委员以及《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总编辑与《中华麻醉学杂志》副总编辑等。在疑难复杂高危患者麻醉与围手术期管理方面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在脓毒症的基础与临床方面展开了较深入的研究。获四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及多项上海市与军队医疗重点项目等,并获得军队医疗成果二等奖两项。主持我国麻醉学本科教材第四轮修订/编写工作、我国麻醉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教材与专科医师培训教材以及麻醉学继续教育教材的编写工作。主编或主译著作或教材30余部,包括《危重病医学》、《麻醉学新进展》(2005、2007、2009、2011、2013、2015、2017)系列、《现代麻醉学》(第4版)、《米勒麻醉学》(第6、7、8版)、《中国麻醉学指南与专家共识(2014年版)》、《麻醉学进展(2015)》等。以作者或通迅作者发表论文300余篇,其中SCI论文约70篇。获得原总后勤部“育才奖”银奖、上海市“曙光学者”、“仁心医者-上海市杰出专科医师奖”以及上海市医学领军人才与上海市领军人才。培养毕业博士生45名、硕士生56名。


内页插图

目录

目 录

1.成人与小儿手术麻醉前禁食和减少肺误吸风险药物应用指南

2.临床麻醉监测指南

3.桡动脉穿刺置管操作与压力监测的专家共识

4.围术期中心静脉监测的专家共识

5.麻醉后监测治疗专家共识

6.肌肉松弛药合理应用的专家共识

7.围术期血液管理专家共识

8.困难气道管理指南

9.气道异物取出术麻醉专家共识

10.中国颅脑疾病介入治疗麻醉管理专家共识

11.冠心病患者非心脏手术麻醉及围术期管理的专家共识

12.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非肺部手术麻醉及围术期管理的专家共识

13.肥胖患者麻醉管理专家共识

14.成人嗜铬细胞瘤手术麻醉管理专家共识

15.中国老年患者围术期麻醉管理指导意见

16.中国老年髋部骨折患者围术期麻醉管理指导意见

17.抗凝或抗血小板药物治疗患者接受区域麻醉与镇痛管理的专家共识

18.椎管内阻滞并发症防治专家共识

19.区域麻醉镇静辅助用药专家共识

20.高场强磁共振成像手术麻醉专家共识

21.成人手术后疼痛管理专家共识

22.日间手术麻醉专家共识

23.成人日间手术后镇痛专家共识

24.中国产科麻醉专家共识

25.分娩镇痛专家共识

26.新生儿和低体重新生儿麻醉指南

27.小儿吸入麻醉诱导专家指导意见

28.小儿麻醉气道和呼吸管理指南

29.小儿围术期液体和输血管理指南

30.小儿手术室外麻醉/镇静专家共识

31.小儿术后镇痛专家共识

32.小儿常用麻醉药物超说明书使用专家共识

33.围术期静脉血栓栓塞症的诊断、预防与治疗专家共识

34.穴位刺激在围术期应用的专家共识

35肾上腺糖皮质激素围术期应用专家共识




《中国临床麻醉学进展》 内容简介 《中国临床麻醉学进展》是一部集学术前沿、临床实践与未来展望于一体的麻醉学专著。本书汇聚了国内麻醉学领域的资深专家和中青年骨干力量,系统梳理了近年来麻醉学学科的发展脉络,深入探讨了其在各个分支领域的新理论、新技术、新进展以及临床应用。全书内容涵盖面广,论述严谨,图文并茂,旨在为临床麻醉医生、麻醉学研究人员、麻醉学专业研究生以及对麻醉学感兴趣的医务工作者提供一本权威、实用、具有高度参考价值的学术读物。 本书的独特价值与内容亮点: 本书并非对既往指南或共识的简单罗列,而是着眼于“进展”二字,力求展现麻醉学领域最前沿的思考与实践。以下是本书的主要内容亮点: 第一部分:麻醉学基础理论与技术创新 围术期生理与病理生理新认识: 深入探讨心脏、肺脏、肾脏、神经系统等器官在不同麻醉状态下的生理响应与病理机制,结合最新的研究成果,更新临床医生对围术期器官保护的认知。例如,对术中低体温的最新机制研究及其影响,以及在不同手术类型中的管理策略。 麻醉药物的药理学与药效学新进展: 关注新型麻醉药物的研发进展,以及现有药物在药理学和药效学方面的最新研究。包括新型吸入麻醉药、静脉麻醉药、镇痛药物的药代动力学、药效学特点、以及在特殊人群(如老年、儿童、妊娠期)中的应用优化。同时,对麻醉药物的个体化精准应用提出新的思路和依据。 先进麻醉监测技术的应用与解读: 详细阐述包括有创/无创血流动力学监测(如脉搏轮廓分析、食道多普勒)、神经功能监测(如意识监测、神经肌肉阻滞监测)、呼吸力学监测、脑电监测等在内的前沿技术。重点在于如何结合这些技术进行实时、准确的评估,指导麻醉决策,实现围术期安全。 区域阻滞技术的革新与发展: 聚焦超声引导下区域阻滞技术在临床的广泛应用,介绍不同部位(如四肢、躯干、头颈部)的神经阻滞解剖结构、穿刺技术、并发症预防及处理。讨论了新型局部麻醉药物的优势,以及在术后镇痛、慢性疼痛管理中的新应用。 气道管理与呼吸支持的策略优化: 针对困难气道的识别、评估及处理,介绍最新的喉镜、气管插管技术,包括各种喉罩、光管等工具的应用。同时,深入探讨不同模式的机械通气在围术期肺保护策略中的应用,以及肺复张技术、呼气末正压通气(PEEP)优化等方面的最新研究。 第二部分:麻醉学各专科领域的临床实践与进展 心血管麻醉的挑战与策略: 关注高龄、合并复杂心血管疾病患者的麻醉管理。深入分析主动脉手术、心脏瓣膜手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等复杂心血管手术的围术期风险评估与管理。探讨新的心血管药物应用、体外循环技术进展对麻醉管理的影响。 神经外科麻醉的精细化管理: 详细论述脑肿瘤切除术、颅脑创伤、脑血管介入治疗等手术的麻醉要点。关注脑保护策略、颅内压管理、术中脑血流监测、觉醒麻醉技术等。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机制及预防提出了新的见解。 胸科麻醉的围术期肺保护: 重点介绍肺叶切除术、肺移植术等胸外科手术的麻醉管理。强调单肺通气的优化、双腔气管插管的应用、肺栓塞的预防与处理。探讨新辅助治疗对肺功能的影响以及麻醉对围术期肺部并发症的管理。 腹部外科麻醉的优化方案: 涵盖肝胆胰外科、胃肠外科、泌尿外科等常见及复杂手术的麻醉技术。关注腹腔镜手术的特有挑战,如气腹对血流动力学和呼吸的影响,以及机器人手术麻醉的进展。对术后恶心呕吐(PONV)的防治、术后疼痛管理(ERAS理念)进行了深入探讨。 骨科与脊柱麻醉的疼痛控制: 探讨关节置换术、脊柱融合术等大型骨科手术的围术期管理。侧重于术后快速康复(ERAS)理念在骨科麻醉中的应用,包括多模式镇痛、区域阻滞技术的精细化应用,以及对术后血栓栓塞性疾病的预防。 妇产科麻醉的特殊考量: 关注妊娠期生理变化对麻醉的影响,包括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前置胎盘、胎盘早剥等高危妊娠的手术麻醉。对无痛分娩技术的最新进展、母婴安全保障进行了深入阐述。 小儿麻醉的挑战与策略: 详细介绍婴幼儿、儿童特有的生理特点及麻醉风险。涵盖小儿心胸外科、神经外科、腹腔镜手术的麻醉管理,以及对术后疼痛、恶心呕吐、不良行为反应(如术后谵妄)的防治。 重症监护与急救麻醉: 探讨麻醉医生在重症监护病房(ICU)的角色与职责。关注脓毒症、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急性肾损伤等危重症的液体管理、呼吸支持、镇静镇痛策略。同时,对院前急救、灾难医学中的麻醉应用进行了展望。 第三部分:麻醉学研究热点与未来方向 精准麻醉与个体化治疗: 探讨如何利用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以及患者的临床数据,实现麻醉药物和麻醉方案的个体化选择,提高疗效,减少副作用。 人工智能与大数据在麻醉学的应用: 展望人工智能(AI)在麻醉决策支持、风险预测、不良事件预警等方面的潜力,以及大数据分析在推动麻醉学研究发展中的作用。 围术期器官保护与修复的新理论: 深入研究麻醉对器官功能的影响机制,探索通过药物、技术或生物学手段实现围术期器官保护与修复的创新方法。 新型疼痛管理策略: 关注慢性疼痛的病理生理机制,以及多模式镇痛、神经调控技术、介入治疗等新型疼痛管理方法的进展。 麻醉技术与管理模式的创新: 探讨日间手术麻醉、无创通气技术、远程麻醉指导等新的麻醉模式,以及如何通过流程优化提升麻醉服务质量与效率。 《中国临床麻醉学进展》以其前瞻性的视野、扎实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临床实例,将为广大麻醉学工作者提供一次全面、深入的学习与交流机会,共同推动中国麻醉学事业迈向新的高峰。

用户评价

评分

读完这本书,我最大的感受是,它像一位循循善诱的老师,又像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兵”,始终站在实践的最前沿。它并没有试图灌输给我所有的知识,而是更注重于培养我的思考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书中对于一些细节的把握,比如不同剂量药物的临床应用场景,不同监护指标的解读,以及如何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麻醉方案的设计,都进行了非常深入的探讨。它鼓励我去质疑,去探索,去寻找最适合患者的治疗方案。我常常在阅读过程中,会停下来思考,书中的观点是否与我的临床经验相符,我是否可以从中得到新的启发。这种主动的学习方式,让我不仅仅是被动地接受信息,而是积极地参与到知识的构建过程中。这本书,已经成为了我案头必备的参考书,无论是在术前评估,术中操作,还是术后访视,我都会不自觉地去翻阅它,从中汲取智慧和力量,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

评分

这本书,与其说是一本麻醉学的指南,不如说是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友,在我学习和实践的路上,悄然给予我最坚实的支撑。我拿到它的时候,正是对麻醉学科最充满好奇又感到一丝迷茫的时候。翻开目录,那些耳熟能详的章节标题,瞬间拉近了距离,仿佛是在向我诉说着一个个既经典又鲜活的麻醉故事。它不像一些教科书那样,冰冷地罗列着理论知识,而是以一种循序渐进、层层递进的方式,将复杂的概念化繁为简。从基础的药物药理作用,到各种手术场景下的麻醉选择,再到围手术期的管理,每一个环节都梳理得井井有条,让我能清晰地把握麻醉的全局。尤其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对一些特殊患者群体,比如老年、儿童、孕妇等,在麻醉管理上的特别注意事项,讲解得十分到位,既有理论依据,又有实际操作的指导,让我觉得非常安心。阅读的过程中,时不时会想,如果早点看到这本书,少走多少弯路!它不仅仅是一本参考书,更像是一本“速效救心丸”,在遇到棘手问题时,总能及时地给予我启发和方向。

评分

不得不说,这本书的编写风格相当的“接地气”。它没有使用过于晦涩难懂的术语,而是尽量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来阐述复杂的医学原理。这一点对于我这样的临床工作者来说,尤为重要。很多时候,我们需要的不是深奥的理论,而是能够直接指导临床实践的、切实可行的方法。这本书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出色。它在讲解每个知识点时,都会结合大量的临床案例,通过生动形象的叙述,将抽象的理论转化为具体的应用。我常常会跟着书中的案例,在脑海中模拟操作,仿佛自己也置身于手术室,去应对那些瞬息万变的局面。这种“纸上谈兵”的练习,对于提高我的临床思维能力和应变能力,起到了极大的帮助。而且,书中对于一些常见的并发症和不良反应的处理,也给出了非常详细的步骤和建议,让我觉得在面对突发情况时,不再那么慌乱,心里更有底气。

评分

这是一次令人耳目一新的阅读体验。我一直觉得,医学的进步,离不开最新的研究成果和临床实践的总结。而这本书,恰恰做到了这一点。它并非仅仅停留在旧有的知识体系上,而是积极吸纳了近些年来在麻醉学领域涌现出的新理论、新技术、新进展。我尤其欣赏它对于一些争议性话题的处理方式,比如不同麻醉技术在特定情况下的优劣比较,以及对新兴药物的评估,书中都引用了最新的研究证据,并给出了相对客观和有说服力的分析。这种严谨的态度,让我觉得这本书的价值远超于一本简单的操作手册。它引导我思考,鼓励我批判性地看待问题,而不是盲目接受。在阅读过程中,我仿佛置身于一个开放的学术讨论之中,与各领域的专家们共同探讨麻醉学的未来。这种参与感和启发性,是很多传统教材所无法比拟的。它不仅更新了我的知识储备,更重要的是,它激发了我对麻醉学研究的兴趣,让我看到了这个学科广阔的发展前景。

评分

我特别喜欢这本书在结构上的精巧设计。它不是简单地将知识点堆砌在一起,而是有着非常清晰的逻辑脉络。从宏观的学科概述,到具体的麻醉技术,再到围手术期的监测和管理,每一个章节之间都相互关联,层层递进,形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这使得我在阅读时,能够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而不是零散的碎片。此外,书中还穿插了一些“专家共识”部分,这些内容往往是针对临床上一些普遍存在的问题,由资深专家们经过充分讨论和论证后形成的建议。这些共识,不仅具有很高的权威性,而且非常具有指导意义,能够帮助我们规范临床操作,提高医疗质量。我常常会在工作中遇到一些模棱两可的情况,这时候翻阅一下这本书中的共识,往往能找到最权威的答案,让我少走很多弯路。这种结构化的知识呈现方式,极大地提升了我的学习效率。

评分

还不错、不过还没仔细看看/////、、、

评分

17二级真题试卷 17二级真题试卷

评分

本书真的不错,特别适用,希望更多的人购买

评分

装订质量不错,内容还行,就是有点贵了。

评分

很不错很不错很不错很不错

评分

京东加油

评分

送货快速,质量还不错,是正品!

评分

京东送货速度很快,但书皮有点折了。

评分

很好的书,知识又得更新了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