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适应不同学科、不同层次的读者需要,本书深入浅出地介绍了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的入门知识,包括药物作用的基本理论、药物设计的基本概念与方法、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的化学信息学和生物信息学系统、理论计算基础、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的主要策略方法和技术,重点讲解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的意义、作用和基本研究方法,选用一些典型的成功案例,并介绍新的国内外研究成果,反映学科发展。同时介绍了一些常用软件,提供化学和生物信息学资源,使本书兼具理论性和实用性。各章列出了参考文献和选读文献,供读者深入钻研之需。书末附有专业名词、软件名和药物名索引,便于读者参考学习。
本书可作为综合性大学和医药院校本科生与研究生的教学用书,也可供有关科研人员参考。
付伟,复旦大学药学院药物化学教研室,教授,复旦大学引进人才,博士生导师。从事分子模拟与药物设计16年,先后师从著 名量子化学家封继康教授、药物设计领域领军人物陈凯先院士和蒋华良教授、美国休斯敦结构生物学领头人James Briggs教授、巴塞罗那超级计算中心主任Modesto Orazco教授,在Angew. Chem. Int. Ed.,Biophys. J., J. Med. Chem., Mol. Pharmaceutics, J. Phys. Chem. B. J. Chem. Inf. Model.等多个国际级杂志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20余篇药物设计及分子模拟专业学术论文。承担有机化学、药物化学、药物设计学等本科生课程教学,及多门研究生课程。
前言
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即利用计算机的计算、逻辑判断、图形显示等功能为辅助手段进行药物设计。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自20世纪末出现至今三十余年间,从初始阶段发展到现在一门新学科的形成,其基础理论、方法学和相关技术已有了长足发展,已经成为药物发现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和工具。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在合理药物设计中,可进行分子结构分析、靶点结构构建、药物活性构象、药效团识别、靶点-药物作用模型模拟和药物三维定量构效关系分析,广泛应用于先导化合物发现和优化的药物分子设计过程,大大提高了药物设计水平、速度和成功率,使药物设计从基于偶然性趋向于定向化和合理化;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不但向药物发现上游扩展,应用计算机处理生物信息进行靶点的识别和确证研究,发现新的药物靶点;还向药物发现下游延伸,计算药物的类药性、预测吸收-分布-代谢-排泄/毒性等成药性,使不适宜的化合物早期淘汰,提高药物设计的效益。
本书定位于意欲了解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读者的入门辅导,并将读者带进最新的、更宽阔的领域。自2003年本书第一版出版以来,得到广大读者的好评。但十多年来学科面貌发生了极大的变化,新理论、新策略、新方法、新技术和新的应用软件不断涌现和发展,原书已反映不了学科的发展。鉴于此,我们着手修订工作,我们还沿袭了第一版的基本框架和深入浅出的风格,去除一些已为大家所熟知的内容和陈旧不再使用的技术和方法,增加了近十年来出现的新理论、新技术和新方法,并对研究实例作相应调整,使读者能了解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的主要基础理论、研究思路和相关技术方法,并了解研究领域的发展前沿。
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涉及化学、生命科学、医学、药学和计算机科学等学科与技术。本书介绍必要的基础知识,提供各学科的“接口”,增强各学科之间的交叉渗透;并为在各前沿研究领域的实际应用开启“窗口”,使读者了解应用研究的发展与前沿;对典型的成功研究案例以反映药物设计的基本思路和策略为目标,为读者提供深入研究思考的“切入口”,启发读者的创造性。根据以上宗旨,本书编写将综合各学科基础理论,拓宽知识面;既介绍基础知识,又适度介绍作者的研究实例和国内外研究成果,反映科学发展前沿;同时介绍常用软件,使本书兼具理论性和实用性。
全书分为7章:第1章叙述药物作用的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分子药理学基础及药物化学的基本知识,这是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的理论基础;第2章简述与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密切相关的化学和生物学信息计算机处理系统的知识、方法和技术,同时介绍一些重要的化学信息学和生物信息学资源;第3章对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所需的理论计算基础、重要的结构测定分析手段、计算机分子模型技术等作概念性的介绍;第4章论述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的产生、作用、基本特征和意义;第5章和第6章是本书的核心部分,分别重点介绍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在先导化合物发现和优化中所运用的研究策略、思路和方法;最后在第7章安排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的实际应用案例,选用一些能反映基本设计思想和方法学的典型例子、本书作者的研究实例或国内著名的成功案例,以及对某问题采用不同方法研究的案例。
本书各章附有参考文献和选读文献,供读者进一步参考学习。书末附有专业名词、软件名和药物名索引,便于读者深入钻研学习。专业名词术语采用《药学名词》(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审定.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由于新的名词不断出现,本书尽可能采用通用的译法,并给出其他参考译名。药物名采用《中国药品通用名称》(药典委员会编.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1997)和国家食品药品管理局(CFDA)采用的名称,英文名采用世界卫生组织推荐使用的国际非专利名称(INN)。
本书可作为综合性大学和医药院校的本科生和低年级研究生的教学参考书,也可供有关科研人员参考。
本书作者由复旦大学药学院《药物设计学》教学团队的教师组成,有叶德泳(前言,第1章,第4章,第7章部分内容)、楚勇(第2章)、付伟(第3章,第5章,第7章部分内容)、李炜(第6章,第7章部分内容)、谢琼和周璐(和其他作者共同完成第7章)。他们丰富的科研经历与教学经验和对药物设计领域宽阔的视野为保证本书编写水平与质量提供了保障。编写中得到了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陈凯先院士的关心和指导,并且在百忙之中为本书作序,作者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谢。本书内容涉及广泛,不足之处在所难免,希望读者能够不吝批评指正。
作者
2017年早春,于复旦大学张江校区
第一版前言
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研究与开发新药的一种崭新技术。它以数学、药物化学、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分子药理学、结构化学、结构生物学、细胞生物学等学科为基础,以量子化学、分子力学和分子动力学等为理论依据,借助计算机数值计算和逻辑判断、数据库、图形学、人工智能等处理技术,进行合理的药物设计。
药物的发现,在早期根本谈不上主动的设计,主要是偶然的发现。主要途径是从民间广泛应用的具有药效的动、植物中提取纯的有效成分,确定其化学结构,合成出化学品或生物制品供药用。另一途径是对天然化合物和人工合成化合物(天然化学库和人工化学库)进行广泛的筛选,但仍是随意性的。随着药物化学的发展,人们能够对药物进行定量的结构-活性关系的研究,以此推断药物的作用机理和作用方式,预测某一化合物的生物活性,设计新的药物;还能对先导化合物结构进行优化,并对药物结构加以改造和修饰,以改变原有药物的药效学和药动学性质,或利用原有药物的毒副作用,或利用活性代谢物,或提高药效、减少副作用,以得到选择性更高、安全性更好、活性更大的新药物。
随着生命科学研究的突飞猛进,人类对生命体复杂的生理和病理有了较深入的了解,对药物作用的机理、靶点的结构和功能、药物与靶点作用的方式以及产生生理活性的机理有了一定程度的本质上的认识,从而进入了基于结构和基于机理的药物设计,即合理药物设计这一新阶段。合理药物设计实际上是多学科的交叉、渗透、有机结合和综合运用,其基础包括数学、物理学、化学、生命科学等基础学科以及理化测试技术。合理药物设计与计算机科学的协作,形成了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的出现,大大加快了新药设计的速度,节省了创制新药工作的人力和物力,使药物学家能够以理论作指导,有目的地开发新药。国外已用此技术成功地开发出了一些新药。我国在这方面的研究虽然刚起步,但已取得了较大的进展。预期在将来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会成为帮助科学家设计新药的最佳方法。
介绍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是一个相当大的论题,涉及结构化学、药物化学、分子药理学、生物化学、结构生物学、分子生物学、化学生物学、细胞生物学、生理学、病理学、生物物理学、组合化学、量子化学、分子力学、分子动力学、分子图形学、计算化学、化学信息学、生物信息学、X射线晶体学、核磁共振技术、计算机图形技术、数据库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等基础学科和应用学科与技术。本书欲向对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感兴趣的读者介绍必要的基础知识,提供各学科的“接口”,增强各学科之间的交叉渗透,并为理论研究在药物设计中的实际应用开启“窗口”,使读者了解应用研究的发展与前沿。
为了适应不同学科、不同层次的读者需要,本书将介绍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的入门知识,包括药物作用的基本理论,药物设计的基本概念与方法,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的数据库系统、理论计算基础、相关测定技术以及对软硬件的要求等。重点讲解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的意义、作用和基本研究方法,选用一些典型的实例,并介绍最新的国内外研究成果,反映学科发展。
作者在编写中力求章节安排合理,层次分明,内容准确,并赋予本书以下特色:
1.涉及学科面广,有利于读者知识面的拓宽,也有利于培养其综合多种学科知识、解决药物分子设计实际问题的能力;
2.既注重基础性,又注重前沿性,循序渐进,深入浅出,并注意反映国内的有关工作,贴近国内的实际;
3.取材新颖,反映科学发展前沿;
4.理论与实际应用相结合,同时介绍常用软件,使本书兼具理论性和实用性。
全书分为8章,第1章简单介绍计算机在药物学各个领域中的应用,使读者对计算机辅助及其应用有一概念性的了解。第2章叙述药物作用的细胞和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分子药理学基础及药物化学的基本知识,这是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的理论基础。第3章适度安排与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密切相关的化学及生物学信息计算机处理系统的知识,同时介绍一些常用软件的基本功能以及有关的网络资源。第4章对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所需的理论计算技术、重要的测定分析手段、计算机分子模型技术、计算机硬件和软件作概念性的介绍。第5 章论述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的意义、作用和基本特征。第6章是本书的核心部分,介绍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的基本研究思路和方法。第7章着重讨论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的应用,选用一些能够反映基本设计思想、思路和策略,帮助理解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基本过程的典型例子,或用不同的处理方法解决同一个问题,或用综合方法研究的实例,并尽可能选择最新的研究成果,反映学科发展。最后在第8章对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作一简要的评价及展望。
近年来有关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的论文和综述层出不穷,本书充分利用了这些文献,在此对被引用资料的作者表示感谢。本书末附有参考文献和专业名词索引,便于读者进一步参考学习。还列出按各章节内容编排的综述性文献条目,供读者深入钻研之需。专业名词以规范名词为准,对于新的名词尽可能采用通用的译法,并给出其他参考译名。药物名采用《中国药品通用名称》(药典委员会编.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1997)。药学名词术语采用《药学名词》(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审定.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
本书可作为综合性大学和医药院校的本科高年级学生和研究生的教学参考书,也可供有关科研人员和教师作参考。
本书的编写得到了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所长陈凯先院士的关心和鼓励,作者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谢。
作者虽为撰写本书殚精竭虑,但限于自己的认知能力和客观条件,加上内容涉及广泛,舛误之处在所难免,希望读者能够不吝批评指正。
作者
2003年秋于复旦大学枫林校区
这本书在实际应用案例的选取上,似乎有些过于局限。我原本希望通过书中丰富的案例来了解CADD在不同药物研发领域的实际应用,但发现案例多集中在某些经典或者非常成熟的领域,对于一些新兴的研究方向和前沿技术的应用鲜有提及。例如,在讨论靶点识别和分子设计时,书中提供的案例大多是基于已知的靶点和成熟的药物分子,而对于如何利用CADD方法来探索全新的生物靶点或者设计具有创新作用机制的分子,则涉及较少。这让我觉得,这本书可能未能充分反映CADD领域最新的发展动态和趋势。我希望能够看到更多具有启发性的、能够展示CADD在解决复杂药物研发难题中的潜力的案例,这样才能真正激发我对这个领域的兴趣和深入学习的动力。
评分坦白说,这本书的内容深度似乎与我预期有所偏差。我原本以为这本《导论》会为我打开新世界的大门,能够深入浅出地讲解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CADD)的核心概念和前沿技术。然而,在阅读过程中,我发现很多重要的理论和方法都只是点到为止,缺乏足够的细节和推导过程。例如,在介绍某个算法时,书本直接给出了公式和结果,却没有解释其背后的数学原理和逻辑依据,这让我这个初学者感到非常困惑。我希望能够了解到“为什么”是这样,而不是仅仅被告知“是什么”。此外,对于一些关键的软件工具和数据库,书中也只是泛泛而谈,没有提供详细的使用教程或者实例分析,这使得我在尝试实际操作时无从下手。感觉这本书更像是一份目录,列出了CADD的各个方面,但未能真正地引导读者去深入探索。如果能够增加更多理论的阐述,以及更贴近实际应用的案例,这本书的价值将会大大提升。
评分读完这本书,我最大的感受是它对于非专业背景的读者来说,学习曲线可能会比较陡峭。虽然书名是“导论”,但书中涉及的大量专业术语和晦涩的理论,并没有进行足够详尽的解释。例如,在讲解某个计算方法的原理时,书中直接引用了大量的数学公式和统计学概念,而没有对这些基础知识进行必要的铺垫或者回顾,导致非计算机或化学背景的读者可能难以理解。我尝试去查阅相关的资料来弥补知识的不足,但这样一来,阅读这本书的效率就大大降低了。我希望一本导论性的书籍,能够站在读者的角度,尽可能地降低学习门槛,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来阐述复杂的概念,并提供一些背景知识的引导。这本书在这方面还有改进的空间,或许可以通过增加附录、提供更多的术语解释或者引导阅读参考文献等方式来帮助读者更好地掌握内容。
评分这本书的排版简直太糟糕了,让人看了就心烦意乱。字体大小不统一,段落之间的间距时而宽时而窄,偶尔还会出现文字重叠或者缺失的情况。阅读体验直线下降,我需要花费大量精力去辨认和理解那些混乱的文本,这极大地影响了我对内容的吸收。更令人沮丧的是,插图和图表的质量也堪忧,很多图片模糊不清,关键的细节根本看不出来,这对于一本关于“计算机辅助”的书来说,简直是致命的缺陷。我本以为能通过图示快速理解复杂的概念,结果却被这些粗糙的图像劝退。甚至有时候,图表里的文字说明也与正文内容存在明显的逻辑脱节,让人摸不着头脑。我希望出版方能够重视读者的阅读体验,至少在细节上做到精益求精,这样才能真正体现一本书的价值。我花费了不少钱买这本书,却得到这样的体验,实在令人失望。这种粗制滥造的态度,让我对这本书接下来的内容失去了信心,真的很难继续读下去。
评分我发现这本书在理论的连贯性和逻辑性上存在一些不足。虽然涵盖了CADD的多个方面,但各章节之间的过渡似乎有些生硬,不同主题之间的联系不够紧密,常常感觉像是独立的内容堆砌在一起。这使得我在理解整个CADD体系时,难以形成一个完整的概念框架。比如,在介绍分子模拟方法时,前后的理论推导和应用场景的衔接不够自然,导致我阅读时需要反复回顾前面的内容,才能勉强理解后面的概念。此外,书中一些术语的定义和使用也显得不够统一,有时候同一个概念在不同地方会有细微的差别,这增加了阅读的难度,也可能误导初学者。我期待一本导论性质的书,能够清晰地梳理出学科的脉络,让读者能够循序渐进地掌握知识。这本书在这方面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评分很好不错折后价格合适。
评分很好不错折后价格合适。
评分该书第一版就写的十分详细经典,增补修订的第二版保持了第一版的优点,是专业的一本药物设计书,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的理论和实例讲解叙述的很详细,概念明晰,而且很有条理,需要仔细学习阅读。对于药物化学专业的研究生和本科生很有帮助,药物化学专业研究生考博必备。
评分该书第一版就写的十分详细经典,增补修订的第二版保持了第一版的优点,是专业的一本药物设计书,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的理论和实例讲解叙述的很详细,概念明晰,而且很有条理,需要仔细学习阅读。对于药物化学专业的研究生和本科生很有帮助,药物化学专业研究生考博必备。
评分该书第一版就写的十分详细经典,增补修订的第二版保持了第一版的优点,是专业的一本药物设计书,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的理论和实例讲解叙述的很详细,概念明晰,而且很有条理,需要仔细学习阅读。对于药物化学专业的研究生和本科生很有帮助,药物化学专业研究生考博必备。
评分很不错的一本书
评分终于出了第二版,10多年了吧,虽然并没有什么用。
评分很经典的教材,很佩服的老师
评分价格实惠,质量不错,值得购买。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