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山水画论研究

中国山水画论研究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徐步 著
图书标签:
  • 中国画
  • 山水画
  • 绘画史
  • 艺术史
  • 美术理论
  • 中国美术
  • 论画
  • 文人画
  • 审美
  • 艺术批评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ISBN:9787516193013
版次:1
商品编码:12166306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6-12-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82
字数:313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中国山水画论研究》一书,作者几十年从事山水画创作,同时在山水画理论研究方面亦颇有心得,于是,从山水画创作实践与理论相结合角度上,分析前人理论思维要点,明确艺术创作规律,再行拓展理论维度,便使“道器合一”具备了某种契机。所幸历代画论具有重大影响者,都是画家心得体会,尤其是山水画家创作实践性言论,更是举足轻重,不同凡响,因此,《中国山水画论研究》所选画论大多是历代优秀画家创作心得经验总结,对这些理论或阐释,或考异,或存疑,或生发,便形成了本书一系列研究性言论,而专门针对山水画论进行系统研究,即为本书特色。

作者简介

  徐步,字悠然,号大壶、步一学人。陕西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陕西师范大学书法文化研究院副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陕西省山水画研究会副主席,陕西国画院山水画院特聘画家。
  主要从事山水画及书法教学、创作与研究,在古典诗文、中国画论及书法篆刻等方面广搜博取,多有涉猎,主张“挖掘传统深度,开拓生活广度,蓄养心源高度”。出版有《二十世纪中国画现象研究》、《徐步画集》、《徐步书画作品》、《徐步山水画集》等专著和画集。

目录

第一章 六朝山水画论
第一节 山水画论探源——顾恺之《画云台山记》研究
第二节 味像妙写,媚道畅神——宗炳《画山水序》研究
第三节 动于心,生于情——王微《叙画》研究
第四节 萧绎《山水松石格》解析

第二章 唐、五代山水画论
第一节 张璨《画论》与符载《观张员外画松石序》并论
第二节 王维《山水论》与《山水诀》研究
第三节 张彦远《历代名画记·论山水树石》节论
第四节 荆浩《笔法记》探究
第五节 荆浩《山水节要》小议

第三章 宋代山水画论
第一节 郭熙《林泉高致》析览
第二节 沈括《梦溪笔谈》论画山水札记
第三节 苏轼《论画山水三则》小记
第四节 米芾《论山水画》节论
第五节 《宣和画谱·山水叙论》析论
第六节 《宣和画谱》山水画家简介述评
第七节 韩拙《山水纯全集》疏引

第四章 元代山水画论
第一节 汤垕《画缢论画山水》综论
第二节 饶自然《绘宗十二忌》新论
第三节 天开图画皆笔墨循理尽性写精神——黄公望《写山水诀》研究
第四节 倪瓒《论画山水》发微

第五章 明代山水画论
第一节 沈周《论画山水》小记
第二节 文徵明《论画山水》侧记
第三节 唐寅《论画山水》简析
第四节 董其昌《画眼》提要
第五节 唐志契《绘事微言》札记
第六节 明代无名氏《画山水歌》随记

第六章 清代山水画论
第一节 《龚贤画论》述评
第二节 《苦瓜和尚画语录》评论
第三节 《大涤子题画诗跋》选议
第四节 理气趣兼得——王原祁《雨窗漫笔》研究

第七章 现、当代山水画论
第一节 《黄宾虹画语录》举要
第二节 陆俨少《山水画刍议》选议
第三节 石鲁《学画录》管窥
第四节 《海霞散记》蠡测
附录一 有无相生——作画及品画
附录二 独与天地精神相往来

精彩书摘

  《中国山水画论研究》:
  第四节 荆浩《笔法记》探究
  五代后梁荆浩,中国山水画成熟期代表性画家,字浩然,沁水(今属山西)人,曾隐居太行山洪谷,自号洪谷子,博通经史,擅画山水,能文章,勤于实践,善于思考,每有心得体会,便援笔写就,著有《笔法记》,在《新唐书·艺文志》和《宋史·艺文志》等书中皆有著录。尽管有“疑古派”频频发难,怀疑其为“伪作”,但丝毫不影响其学术价值。
  荆浩一生作画较多,虽无确切真迹传世,但一篇《笔法记》却光耀画史,衣被后世。其中记述了山水画从观察到构思、从写生到创作、从学画到品鉴等一系列绘画理论问题,诸如:对景写生、“六要”、“华”与“实”、“似”与“真”、“四格”、“四势”、“去杂欲”、“二病”和“水墨晕章”,等等,揭示出“笔法”精义和“图真”本质,即山水画创作根本规律,并创造性地提出“墨”法问题,完善了“水墨画”技法格局,拓展出山水画发展基本轨道,影响极其深远,于今犹然。
  (一)题目内含及文体奥义
  荆浩画论以“笔法”为题,无论是当时作者自拟,还是后人省文简称,完全与整篇画论精神相吻合,其意图是明确表示:“笔法”乃图画(中国画)之关键。但荆浩论画,却非直言其事,而以小说家志怪传闻及问答体式娓娓道来,有人物,有场景,形象鲜明,用意颇深,可谓画论中之“庄子”。
  面对自然景物应当如何表现,是否有法有术?荆浩假托石鼓岩子(自然化身)指点迷津,其本人则充当识见浅薄惑于表象而不知法术者与之争论,各自有理,针锋相对,言之凿凿,层层递进,“笔法”真义,不辩自明。石鼓岩子本属“智叟”,然其外貌却为“仪形野人也”。以此深究,自然万象,纷纭繁杂,熙熙攘攘,蓬蓬勃勃,然而,抱阴负阳,真气内蕴,却常示人以粗野之貌,平常之形。形与神、华与实、似与真等画理范畴,有时内外相合,有时却表里相异。拘于形,眩于华,误以似,病在无骨,不知笔法所在;通其神,达其实,图其真,生气勃然,知笔法而能用笔墨。
  当知笔之“四势”、画之“六要”皆源于自然而归于笔法,即石鼓岩子之所怀。荆浩“闻而惭骇”,惭者,不明理法,枉学多年,深感惭愧。骇者,笔法大要,感应天地,惊讶不已,于是,在荆浩虚心讨教下,石鼓岩子阐释画理,授其笔法,指出弊病,望其有成。如此“恩师”,岂能不拜?然而石鼓岩子一句“不必然也”,顷刻间便消失得无影无踪。后来再访,唯见山石草木,生机盎然,挺立于前,荆浩茫然间似有所悟,习其笔法,传其要术,以为图画之圭臬。
  石鼓岩子作为一个虚幻老者,在文中反复出现,幻化着自然生长规律和绘画形式美的表现法则,荆浩拜师不成,正是暗示人们当以大自然为师,所谓笔法,就在一山一水、一树一石之中,而“六要”之所在,“四势”之所成,“四格”之所倚,“二病”之所去,“气势”之所生,“图真”之所及,均系之于笔法。描形写貌而无笔法,则“甚亏其理”,故荆浩画论题为《笔法记》。中国画区别于其他画种,就是讲笔法,用笔法,从而才有可能升华意象,超越表象,表现真意,达到艺术高境界。
  ……

前言/序言

  余倾心于绘画形式之美,对中国画论研究亦自有心得,为此,几十年来,欲使“道器合一”,既进行绘画实践,又经常研读画论及古典诗文,推敲章句,含英咀华,偶有体会,随手记下。后来,在高校任教,又为研究生开设中国画论课,专门讲述山水画论。通过分析历代画家创作思路,更加深入理解了许多绘画道理,自觉运用于创作实践中而使画功有所长进,同时,随着作画水平不断提高,对古代画论思想也逐渐加深了认识,因而形成了一些研究性言论,成为本书基本框架。其中包括四个方面,第一,“单刀直入”。直译画论观点,力求正确阐述作者原意。第二,“旁敲侧击”。旁征博引出其他相关原理加以论证,或借鉴前人研究成果加以订正,以至于考异和批判。第三,“借题发挥”。在山水画实践基础上,重新审视前人理论维度,总结个人创作心得与读书体会,力求环环相扣,不离正轨,不搞玄虚理论,不作空洞解释,在实际创作中领悟画理,在理性认识中通融画艺。第四,“顺藤摸瓜”。在前人论著中提炼出某个画理,拓展到另一层面,或根据作者一段言论,引发多层道理,甚至于某字某词中,深挖其本质含义,以求正确理解。
  在中国古代画论注释“前人之述备矣”情况下,还要再行拓展理论思维空间,其难度可想而知。尽管如此,作为画家,从山水画实践方面思考绘画理论元素,专门对历代山水画有关论著进行系统阐发,对艺术创作规律进行研究,即为本书写作目的。
  俞剑华在《中国画论类编》卷首语中写道:“历代论画之书,或为片词只语,或为鸿篇巨制,虽未能汗牛充栋,然数量亦颇可观。”于是,俞先生分类进行整编,其中山水画论部分精彩纷呈,如顾恺之《画云台山记》、宗炳《画山水序》和王微《叙画》,在中国画论史上举足轻重,颇具“母体”性质,影响极其深远,后世画论多为其子孙体系。梁元帝《山水松石格》、王维《山水论》与《山水诀》、荆浩《笔法记》、郭熙《林泉高致》、黄公望《写山水诀》、董其昌《画眼》、石涛《苦瓜和尚画语录》、黄宾虹画论等,又都是画家创作心得体会,在山水画实践中总结出来,为后来者激赏不已,对当代山水画创作依然具有“指导”意义,所以,都在本书中得到重点阐发。
  炎炎酷暑,已近尾声,为撰写这本专著,不知“有谁催我,三更灯火五更鸡”,洋洋洒洒,笔耕不辍,思若泉涌,文如看山,上下千年,与古人神交。举凡历代优秀山水画论,无不一一过目,聊发新论。其时“思接千载,视通万里”,予复何为哉?
笔墨丹青,山河入画:一部关于中国山水画创作美学与精神探寻的深入研究 在中国浩瀚的艺术星河中,山水画以其独特的东方意境和深邃的哲学内涵,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它不仅是艺术家对外在自然的描摹,更是心灵对宇宙万象的感悟与诗意栖居的体现。本书,并非简单地罗列画家的姓名与作品,也不是枯燥地梳理朝代更迭下的风格演变,而是致力于深入探索中国山水画背后那股贯穿古今、生生不息的创作美学与精神脉络。它将带领读者穿越时空的阻隔,走进艺术家们的心灵世界,理解他们如何将笔墨转化为自然的魂魄,将丘壑构筑成精神的家园。 本书的核心关切在于“论”——对山水画创作的理论、观念、精神层面的探讨。它试图解答的,是中国山水画何以如此独特,为何能承载如此丰富的文化内涵,又如何与中华民族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紧密相连。我们将从山水画的起源与早期发展讲起,不仅仅关注技术层面的进步,更着力于发掘其萌芽阶段所蕴含的原始宇宙观与朴素的自然哲学。这些早期观念,如“天人合一”的雏形,对后世山水画的审美取向产生了深远影响。 随后,我们将目光聚焦于山水画发展历程中的关键时期与重要转折点。例如,在唐宋时期,山水画逐渐成熟,并形成了一系列经典的理论体系。本书将深入剖析当时文人雅士、士大夫阶层是如何将自己的哲学思考、人生情怀融入笔端,使山水画成为他们寄托情志、颐养性灵的重要媒介。我们将探讨“图画”与“写意”的区别与融合,理解画家们是如何从“写实”走向“写心”,从“形似”追求“神似”。“胸有丘壑”的境界是如何在笔墨运行中得以体现?“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创作方法论,在不同时代、不同画家的实践中,又呈现出怎样的差异与共鸣?这些问题将是本书重点关注的学术课题。 本书将力图揭示山水画创作中“笔墨”的独特地位与艺术品格。笔墨,在中国画中早已超越了单纯的工具概念,而是承载了艺术家生命律动、情感波动与哲学思考的载体。我们将详细解析点、线、面的不同运用所能传达的体积感、质感、空间感,以及墨色浓淡干湿变化所能营造的氛围、韵味与意境。本书并非技术教程,而是从美学与哲学的高度,解读笔墨在山水画中的本体意义,探讨“用笔”与“用墨”如何相互配合,共同构建出画面的生命力与精神气质。我们还将关注书法在山水画中的影响,理解“书画同源”的内在联系,以及书法线条的韵律与力量如何融入山水画的皴法与勾勒之中。 “气韵生动”是中国山水画评论中一个极为重要的概念。本书将花大量篇幅来解读这一概念的内涵与外延。它不仅仅指画面的生机活力,更是指画面所传达的生命节奏、精神能量以及画家与自然、与观者之间微妙的内在联系。我们将通过分析历代名作,阐释“气韵”是如何通过笔墨的律动、构图的安排、意境的营造等多种因素共同完成的。同时,本书也将探讨“意境”的生成机制,理解山水画如何在客观景物的描绘中,融入主观的情感与想象,创造出超越具象的、引人遐思的精神空间。 本书还将触及山水画与其他艺术形式,以及哲学、宗教、文学等领域的深刻关联。例如,道家“道法自然”的哲学思想,如何影响了画家对自然精神的体悟与表现?佛教的“空寂”观念,又如何在山水画的留白与写意中得到体现?诗歌的意境营造,如何与绘画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相互辉映?这些跨领域的探讨,将有助于读者更全面、更深入地理解山水画的文化底蕴与艺术价值。 在论述过程中,本书将避免使用过于学术化的、晦涩难懂的语言,力求以清晰、流畅、富有启发性的方式,引导读者进入中国山水画的艺术世界。我们并非要构建一套僵化的理论体系,而是希望通过深入的分析与阐释,激发读者对山水画的兴趣,培养其独立的审美判断能力。本书将鼓励读者“看”画,更鼓励读者“读”画,去体悟画家笔下的山川草木所蕴含的生命气息与哲学智慧。 本书的读者对象广泛,无论是对中国传统艺术怀有浓厚兴趣的普通爱好者,还是正在进行艺术史、美学研究的专业学者,都能从中获得启发与收获。它将为读者提供一个理解中国山水画的全新视角,认识到山水画不仅仅是二维空间的视觉呈现,更是三维世界的精神映射,是中国人看待自然、认识自我、安顿心灵的重要方式。 本书的核心使命,是唤醒读者心中那份对自然的敬畏与热爱,以及对生命本真的追寻。通过对山水画创作美学与精神的深入研究,我们试图证明,在那一幅幅泼墨写意的山水之中,蕴藏着中华民族千百年来的智慧结晶,是我们理解东方美学、哲学思想乃至民族精神的一把重要钥匙。它邀请您一同走进那片墨色淋漓的山水之间,感受笔墨的温度,聆听自然的呼吸,体味“天人合一”的永恒之境。

用户评价

评分

《中国山水画论研究》给予我的,是一种前所未有的学术震撼。我曾试图阅读一些零散的山水画理论文章,但往往因为缺乏系统性而难以深入。这本书的出现,恰恰填补了我在这方面的空白。它以一种严谨而又生动的学术态度,系统地梳理了中国山水画自起源至今的理论发展脉络。从汉魏六朝的早期探索,到唐宋的理论高峰,再到元明清的承转与创新,每一个时期都被赋予了清晰的理论定位和代表性的论述。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分析各家各派理论时的批判性眼光,既肯定了其历史贡献,又不回避其局限性,并能结合具体的画作实例进行论证,使得理论变得更加鲜活和可信。例如,书中对北宋时期“山水画之父”荆浩的《山水诀》的深入剖析,让我明白了“度”与“意”在山水画中的重要性,以及如何通过皴法、点染来表现山峦的质感和空间层次。又如,对元代四大家理论的解读,则让我看到了他们在继承传统的同时,如何融入个人情怀,追求更高的精神境界。作者在处理复杂史料时表现出的逻辑清晰和条理分明,是我认为这本书最宝贵的价值之一。它不是一本简单的画论汇编,而是通过对众多理论的梳理、比较、辨析,最终提炼出中国山水画理论的核心精神和发展规律,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理解和研究山水画的坚实学术框架。

评分

初次接触《中国山水画论研究》,我便被它所蕴含的深刻智慧所吸引。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关于绘画理论的书籍,更是一部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百科全书。作者以清晰的逻辑和丰富的史料,为我们展示了中国山水画理论的发展脉络。我尤其欣赏书中对“山水画的品评标准”的探讨,它让我明白了,历代评论家是如何评价一幅山水画的,从“气韵生动”到“骨法用笔”,再到“应物象形”,每一个标准都体现了中国人在审美上的独特追求。书中对“文人画”的论述也让我印象深刻,它让我看到了山水画如何从一种宫廷艺术、民间艺术,逐渐演变成一种文人抒发情怀、寄托理想的载体。作者通过对大量文人画作品的分析,揭示了文人画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审美趣味。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能够引导读者超越表面的技巧,去探究山水画背后所蕴含的深层文化意义和哲学思考。它让我明白,学习山水画,不仅仅是学习一种技法,更是学习一种境界,一种与自然、与自我对话的方式。

评分

第一次翻阅《中国山水画论研究》,我便被其浩瀚的内容和严谨的结构所折服。作为一名对中国传统文化情有独钟的读者,我一直希望能找到一本能够系统介绍山水画理论的著作,而这本书无疑满足了我的期望。作者在书中对历代山水画论的梳理,如同编织一张精密的网,将分散的艺术思想串联起来,形成了一个清晰而完整的理论体系。我特别喜欢书中对各家画论的比较分析,例如,在探讨“意境”这一核心概念时,作者会对比不同时期、不同流派的论述,指出其异同之处,并追溯其思想渊源。这种深入的研究方法,让我能够更全面地理解“意境”在中国山水画中的多重含义。此外,书中对“笔墨”的讨论也极具启发性,它不仅仅是关于笔法的粗细、墨色的浓淡,更是关于画家如何通过笔墨来传达情感、表现精神。我曾以为笔墨是中国山水画的专属,但读了这本书后,我才明白,笔墨的运用与中国书法、哲学思想紧密相连,是中华民族独特审美情趣的体现。这本书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中国山水画艺术殿堂的大门,让我对其有了更深刻、更全面的认识。

评分

《中国山水画论研究》这本书,对于我这样一位对中国传统文化感兴趣的读者来说,无疑是一份珍贵的馈赠。它如同一位渊博的学者,带领我深入中国山水画的理论海洋,探索其源远流长的发展历程和博大精深的内涵。书中对“写意”的阐释,让我明白了山水画不仅仅是客观景物的再现,更是画家主观情感和精神世界的抒发。作者通过对不同时期画家作品的分析,揭示了“写意”在山水画中的不同表现方式和审美追求。我特别喜欢书中对“山水画的哲学意蕴”的探讨,它让我看到了山水画如何与中国的道家、儒家思想相结合,体现了“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和“寄情山水”的人生观。书中对“师法自然”的论述也极具启发性,它让我明白,真正的艺术创作,既要师法自然,又要融入个人的理解和情感,才能创作出具有生命力和感染力的作品。这本书的语言风格流畅而又不失严谨,使得阅读过程既能获得知识,又能享受到美的体验。它为我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来理解中国山水画,让我对其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更高的敬意。

评分

初读《中国山水画论研究》,心中激荡起的是对中国传统艺术深邃魅力的重新认知。我原本对山水画的理解,多停留在“远山如黛,近水含烟”的唯美意境,或是“丹青不知老将至,水墨自随我辈斜”的写意情怀。然而,这本书如同打开了一扇通往古人精神世界的大门,让我看到了山水画背后所承载的哲学思想、宇宙观念乃至文人阶层的生活方式和审美取向。书中对历代山水画论的梳理,不仅仅是简单的文献堆砌,而是深入浅出地剖析了不同时代、不同流派画家在创作理念上的异同,以及这些理论如何影响了艺术的演进。例如,从“六法”的形神兼备,到“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实践指南,再到“笔墨当随时代”的创新呼唤,每一个理论的提出,都伴随着对当时社会背景、文化思潮的深刻解读,使得读者仿佛置身于那个波澜壮阔的艺术史长河之中,亲历了山水画从萌芽、发展到成熟的每一个重要节点。尤其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并非仅仅陈述理论,而是善于引用大量画论原文,并进行精妙的解读,让那些古朴凝练的文字重新焕发出生机,也让我得以窥见古代文人雅士是如何通过山水画来表达对自然的敬畏、对人生的感悟,以及对理想境界的追寻。这种将理论与实践、历史与当下相结合的叙述方式,极大地拓展了我对山水画的理解维度,让我不再仅仅把它当作一种视觉艺术,而是将其视为一种精神的寄托,一种与天地对话的方式。

评分

《中国山水画论研究》给我带来的,是一种拨云见日的顿悟感。我一直认为,理解一种艺术形式,首先要理解其背后的理论支撑。而这本书,恰恰做到了这一点,并且做得十分出色。作者以一种抽丝剥茧的方式,将中国山水画复杂的理论体系,一一呈现在读者面前。从早期对自然界的朴素摹写,到后来对“天人合一”的哲学思考,再到文人画对个人情志的表达,每一个演进的阶段,都有其独特的理论支撑。书中对“笔墨”的探讨尤为精彩,它让我明白,笔墨在中国山水画中,不仅仅是技巧,更是一种精神的载体,一种情感的流露。作者通过对历代大师画论的解读,让我看到了不同画家如何运用线条、墨色来表现山川的壮丽、河流的蜿蜒、树木的苍劲。尤其是对董其昌“以书入画”理论的阐释,更是让我惊叹于中国艺术家将不同艺术形式融会贯通的智慧。这本书让我明白,学习山水画,不能仅仅停留在技法的层面,更要理解其背后所蕴含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和审美情趣。它让我从一个单纯的欣赏者,变成了一个能够更深层次理解和品味山水画的“行内人”。

评分

《中国山水画论研究》这本书,带给我的不仅仅是知识上的充实,更是一种对中国传统艺术的全新认识。在我阅读之前,我对山水画的理解,更多地停留在对画面意境的感受上,而这本书则让我看到了“意境”背后的深层理论和哲学支撑。作者在书中对“笔墨”的剖析,让我明白了中国山水画的独特魅力,在于其用简洁的笔墨,表现出丰富多样的视觉效果和深邃的意境。他通过对历代画论的梳理,清晰地展现了“笔墨”在中国山水画中的演变和发展,以及不同画家如何运用笔墨来传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对“南宗”与“北宗”的区分和讨论,它让我看到了中国山水画内部存在的不同发展路径和审美倾向。作者以其深厚的学术功底,对这些理论进行了深入的剖析和辨析,使得读者能够更清晰地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和影响。这本书让我明白,中国山水画不仅仅是简单的描绘自然,更是画家通过对自然的观察和感悟,将自己的哲学思想、人生感悟融入其中,从而创作出具有独特精神内涵的作品。它是一本值得反复阅读,细细品味的艺术宝典。

评分

我最近刚刚读完《中国山水画论研究》,感觉收获颇丰。在我看来,这本书的价值主要体现在其系统性、深度和启发性上。作者以一种梳理和整合的方式,将中国山水画数千年的理论发展过程清晰地展现出来,从早期对自然景物的朴素描绘,到后来对“笔墨”、“意境”、“神韵”等抽象概念的深入探讨,每一个阶段的理论演变都解释得非常到位。我尤其欣赏书中对历代经典画论的引述和解读,它不仅准确地传达了古人的思想,还结合了现代的视角进行分析,使得原本有些晦涩的理论变得易于理解。例如,书中对“皴法”的论述,让我明白这不仅仅是绘画的技法,更是画家如何通过笔触的运用,来表现山石的纹理、质感和体积感,从而达到“笔简意繁”的效果。这本书让我认识到,中国山水画的理论体系是如此的博大精深,它不仅仅是绘画的指南,更是中国传统文化、哲学思想和审美观念的集中体现。它引导我从更宏观的角度去理解山水画,不仅仅是看其形,更是去感受其神,去领悟其背后所蕴含的深刻意涵。

评分

《中国山水画论研究》这本书,带给我的不仅仅是知识的增长,更是一种精神上的洗礼。我原本以为,山水画的理论会是枯燥乏味的学术著作,但事实恰恰相反,它以一种引人入胜的方式,讲述了中国古代艺术家们是如何思考、如何创作的。书中对“诗画结合”的论述,让我理解了为什么很多山水画作品都充满了诗意,以及诗歌和绘画在中国艺术中是如何相互渗透、相互启发的。作者通过对历代文人画的解读,让我看到了山水画是如何成为文人抒发情怀、寄托理想的重要媒介。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对“神品”的讨论,它让我明白,中国山水画的最高境界,并非仅仅在于形似,而在于传达一种超越物象的精神力量。这种精神力量,往往与中国传统的哲学思想、道德观念息息相关。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仅提供了丰富的史料和理论分析,更重要的是,它能够引导读者去思考,去感受,去体悟中国山水画的独特魅力。它让我明白,学习山水画,不仅仅是学习一种绘画技巧,更是学习一种生活态度,一种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方式。

评分

说实话,在拿起《中国山水画论研究》之前,我以为自己对山水画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但读完之后,我才意识到自己之前的认识是多么浅薄。这本书不仅是关于山水画的“理论”,更是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一部精彩解读。作者仿佛是一位引路人,带着我穿越时空,去探寻那些隐藏在笔墨之间的古人智慧。我被书中对“气韵生动”的深刻阐释所吸引,它不仅仅是一种审美追求,更是一种生命力的体现,一种超越物质形态的精神力量。书中对谢赫“六法”的解读,让我对“骨法用笔”和“应物象形”有了更深的理解,明白山水画不仅仅是简单的写实,更是画家内心世界的投射。此外,书中对历代画论中关于“意境”的探讨,让我看到了山水画如何从具象走向抽象,如何从描绘客观景物转向表现主观情感和哲学思考。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并非一味地赞美古代的伟大,而是能够以现代人的视角,审视和反思传统理论,指出现代画家在继承和创新过程中可能面临的挑战。这种辩证的态度,让这本书的内容更加丰富和有深度,也让我对山水画的未来发展充满了期待。总而言之,这是一本能够激发思考、拓展视野,并深刻影响一个人对中国艺术理解的书籍。

评分

没什么新创见,不过是前人说过的又拿出来说了下

评分

没什么新创见,不过是前人说过的又拿出来说了下

评分

没什么新创见,不过是前人说过的又拿出来说了下

评分

不错!京东服务比较有效率!

评分

没什么新创见,不过是前人说过的又拿出来说了下

评分

没什么新创见,不过是前人说过的又拿出来说了下

评分

纸张干净,字体清楚。还是可以的。

评分

没什么新创见,不过是前人说过的又拿出来说了下

评分

非常好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