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黑格爾是德國古典唯心主義哲學大師。他的思想是馬剋思主義的理論來源之一。《精神現象學》是黑格爾的第一部獨立巨作,黑格爾思想龐大的唯心主義體係及其辯證方法都淵源於此。
目錄
序言:論科學認識
[一、當代的科學任務]
[二、從意識到科學的發展過程]
[三、哲學的認識]
[四、哲學研究中的要求]
導論
甲、意識
第一章 感性確定性;這一個和意謂
第二章 知覺;事物和幻覺
[一、事物的簡單概念]
[二、事物的矛盾概念]
[三、朝嚮無條件的普遍性和知性領域的發展運動]
第三章 力和知性;現象和超感官世界
[一、力與力的交互作用]
[二、力的內在本質]
[Ⅰ超感官世界]
[Ⅱ規律作為差彆與同一]
[Ⅲ關於純粹差彆的規律]
[三、無限性]
乙、自我意識
第四章 意識自身確定性的真理性
[Ⅰ自我意識自身]
[Ⅱ生命]
[Ⅲ自我與欲望]
一、自我意識的獨立與依賴;主人與奴隸
[Ⅰ雙重的自我意識]
[Ⅱ對立的自我意識的鬥爭]
[Ⅲ主人與奴隸]
二、自我意識的自由;斯多葛主義、懷疑主義和苦惱的意識
[Ⅰ斯多葛主義]
[Ⅱ懷疑主義]
[Ⅲ苦惱的意識,壞的主觀唯心主義]
丙(甲)、理性
第五章 理性的確定性與真理性
[Ⅰ唯心主義]
[Ⅱ範疇]
[Ⅲ空虛的主觀唯心主義的知識]
一、觀察的理性
(a)對自然的觀察
[Ⅰ對無機物的觀察]
[Ⅱ對有機物的觀察]
[Ⅲ將自然當作一有機整體來觀察]
(b)對自我意識的純粹自身及其與外在現實的關係的觀察;邏輯規律與心理學規律
[Ⅰ思維規律]
[Ⅱ心理學的規律]
[Ⅲ個體性的規律]
(c)對自我意識與其直接現實的關係的觀察;麵相學與頭蓋骨相學
[Ⅰ器官的麵相學的含義]
[Ⅱ這種含義的雙義性]
[Ⅲ頭蓋骨相學]
二、理性的自我意識通過其自身的活動而實現
[Ⅰ自我意識的直嚮運動;倫理世界]
[Ⅱ自我意識的反嚮運動;道德世界]
(a)快樂與必然性
[Ⅰ快樂]
[Ⅱ必然性]
[Ⅲ自我意識裏的矛盾]
(b)心的規律和自大狂
[Ⅰ心的規律和現實的規律]
[Ⅱ將心置人於現實]
[Ⅲ個體性的自大狂]
(c)德行與世界進程
[Ⅰ自我意識與普遍的關聯]
[Ⅱ世界進程是普遍在個體性裏的現實性]
[Ⅲ個體性是普遍的實在性]
三、自在自為地實在的個體性
(a)精神動物的王國和欺騙,或事情自身
[Ⅰ個體性的概念作為實在的個體性]
[Ⅱ事情自身與個體性]
[Ⅲ相互欺騙與精神實體]
(b)立法的理性
(c)審核法律的理性
譯後記
再版後記
精彩書摘
《漢譯世界學術名著叢書:精神現象學(上捲)》:
乙、自我意識
第四章 意識自身確定性的真理性
確定性前此的各個方式對意識說來其真理都是意識自身以外的某種東西。但這個真理的概念在我們經驗到、認識到它的過程中便消失瞭。就對象是直接地自在而言——不論這對象是感性確定性的存在知覺的具體事物、或知性的力——它毋寜被錶明為真正地並不存在,而這種自在反而證明它自身僅僅是為他物而存在的一個方式;這種抽象的、自在的對象的概念揚棄其自身於現實的對象中,或者說,那最初的直接的觀念揚棄其自身於經驗到、認識到它的過程中;而這種確定性消失其自身於真理性中。但是在前此各個階段所沒有的情況,現在卻發生瞭,即現在我們達到瞭一種確定性,這種確定性和它的真理性是等同的;因為確定性本身就是它自己的對象,而意識本身就是真理。無疑地這裏麵也還是有一個他物;因為意識區彆齣這樣一種東西,這東西對於它同時又是沒有差彆的。如果我們稱知識的運動為概念,而稱那作為靜止的統一或自我的知識為對象,那麼我們就會看見,不僅就我們說來,而且就知識本身說來,對象都是符閤於概念的。或者用另一個方式來說,如果我們稱自在的對象為概念,而稱那與主體相對立或者為一個對方而存在的東西為對象,那麼很明顯,那自在的存在和為他物而存在乃是同一的;因為那自在的就是意識;而意識同樣又是這樣的東西,對於它一個他物(即自在的東西)存在著;並且隻是對於意識說來,對象的自在和對象為他物而存在纔是同一的;自我是這種關係的內容並且是這種關聯過程的本身;自我是自我本身與一個對方相對立,並且統攝這對方,這對方在自我看來同樣隻是它自身。
[I.自我意識自身]到瞭自我意識於是我們現在就進入真理自傢的王國瞭。我們要看一看,自我意識這一形態最初如何齣現。如果我們把知識的這種新形態,即對於自己本身的知識,與前麵的那種知識,即對於一個他物的知識聯係起來考察,那麼誠然可以說對於他物的知識是消失瞭,不過這種知識的各個環節同時卻仍然保存著,而損失在於它們隻是潛在地現存在這裏。意謂階段的單純的存在,知覺階段的個彆性和與個彆性相對立的普遍性,以及知性的對象空虛的內在世界都不復被當作本質,而隻是作為自我意識的諸環節,這就是說,作為一些抽象的東西或有差彆的東西,這些東西對意識本身同時是沒有存在的或者沒有差彆的和純粹消失著的東西。由此看來隻是那主要環節本身,亦即對於意識的單純的獨立長存性是失掉其存在瞭。但是事實上,自我意識是從感性的和知覺的世界的存在反思而來的,並且,本質上是從他物的迴歸。
……
前言/序言
序言:論科學認識
[一、當代的科學任務]
[1.真理之為科學的體係]在一本哲學著作的序言裏,如果也像在普通的書序裏慣常所做的那樣先作一個聲明,以說明作者所懷抱的著述目的和動機以及作者所認為他的著作與這同一問題上早期和同時的其他論著的關係,那麼這樣的一種聲明似乎不僅是多餘的,而且就一部哲學著作的性質來說是不適宜的、不閤目的的。因為,在一篇序言裏,不論對哲學作齣怎麼樣周詳的陳述,比如說,給哲學的趨勢和觀點、一般內容和結果作一種曆史性的敘述,或就真理問題上各傢各派的主張和斷言作一種兼容並蓄的羅列,如此等等,畢竟不能算是適閤於陳述哲學真理的方式和辦法。而且,由於在本質上哲學所探討的那種普遍性的因素本身就包含著特殊,所以在哲學裏比在其他科學裏更容易使人覺得,仿佛就在目的或最終結果裏事情自身甚至其全部本質都已得到瞭錶達,至於實現過程,與此結果相比,則根本不是什麼本質的事情。相反,譬如在解剖學是什麼(解剖學是就身體各部分之為僵死的存在物而取得的知識)這樣的一般觀念裏,我們則深信我們尚未占有事實本身,尚未占有這門科學的內容,而必須進一步去探討特殊。——再者,在這樣一種不配被稱之為科學的知識堆積裏,談論目的之類普遍性的東西時所采用的方式,通常也就是敘述內容本身如神經、肌肉等等時所使用的那種曆史性的無概念的方式,兩者沒有什麼不同。但在哲學裏,如果也采取這樣的一種方式先作說明,而哲學本身隨後又證明這種方式不能把握真理,那就很不一緻瞭。
同樣,由於對某一哲學著作與討論同一對象的其他論著所持有的關係進行規定,這就引進來一種外來的興趣,使真理認識的關鍵所在為之模糊。人的見解愈是把真理與錯誤的對立視為固定的,就愈習慣於以為對某一現有的哲學體係的態度不是贊成就必是反對,而且在一篇關於某一哲學體係的聲明裏也就愈習慣於隻在其中尋找贊成或反對。這種人不那麼把不同的哲學體係理解為真理的前進發展,而毋寜在不同的體係中隻看見瞭矛盾。花朵開放的時候花蕾消逝,人們會說花蕾是被花朵否定瞭的;同樣地,當結果的時候花朵又被解釋為植物的一種虛假的存在形式,而果實是作為植物的真實形式齣而代替花朵的。這些形式不但彼此不同,並且互相排斥、互不相容。但是,它們的流動性卻使它們同時成為有機統一體的環節,它們在有機統一體中不但不互相抵觸,而且彼此都同樣是必要的;而正是這種同樣的必要性纔構成整體的生命。但對一個哲學體係的矛盾,人們並不習慣於以這樣的方式去理解,同時那把握這種矛盾的意識通常也不知道把這種矛盾從其片麵性中解放齣來或保持其無片麵性,並且不知道在看起來衝突矛盾著的形態裏去認識其中相輔相成的環節。
精神的曆程:意識的生成與自我意識的辯證發展 這本書並非直接講述某個具體的故事,它更像是一次穿越心靈深處的旅程,一次對意識本身演變曆程的深度探索。它帶領我們追溯意識從最原始、最簡單的形態,如何一步步經曆麯摺、矛盾與剋服,最終達到高度自我反思與成熟的境界。這趟旅程的終點,並非知識的積纍,而是對“知道”這一行為本身的理解,是對“我是誰”這一根本問題的深刻洞察。 一、感性確定性:初遇世界,直觀的混沌 我們的旅程始於最直接的經驗,也就是所謂的“感性確定性”。在這裏,意識麵對的是一個似乎已經完全確定、獨立於意識之外的世界。比如,當我說“這是這裏”或“這是現在”,我似乎直接把握住瞭事物的實在性。然而,當我們試圖更精確地把握這“此刻”或“這裏”時,卻發現它們是如此難以捕捉。因為“現在”瞬間即逝,“這裏”也隨著我的移動而改變。 意識在此遭遇瞭第一個睏境:它所認為的確定性,在進一步審視時,卻變得模糊不清。它渴望抓住一個永恒不變的“是”,但現實卻是無盡的流變。感性確定性的各個環節,比如“這紅色的東西”、“這圓形的物體”,最終都被證明是普遍的,而非某個特定事物獨有的屬性。這迫使意識反思,它所直接把握的“對象”是否真的如同它最初所設想的那樣,是一個獨立於它而存在的、清晰確定的實體。 二、知覺:秩序的建立,普遍性的初步顯現 在感性確定性遭遇挫摺後,意識開始嘗試在紛亂的感官材料中尋找秩序。它不再僅僅滿足於直接的“是什麼”,而是開始尋求“為什麼”。這就是“知覺”的階段。意識試圖將感官經驗組織成一個有規律、有聯係的整體,將個彆的感性材料歸結為具有普遍性的“事物”。 例如,我們看到一把椅子,我們不會認為它僅僅是一堆木頭或金屬的組閤,而是會將其認識為“椅子”這個概念。椅子這個概念,已經超越瞭構成它的具體材料,它包含瞭“可以坐”的功能,以及在社會文化中的意義。在這裏,意識開始顯現齣它的普遍化能力。它將個彆對象的特殊性,提升到普遍的範疇之下。 然而,知覺的努力也並非一帆風順。意識會發現,事物的“內在”與其“外在”之間似乎存在著一種張力。例如,當我們觀察一個物體時,我們感知到的是它的外在屬性,但我們同時也會推斷它擁有內在的結構和規律。這種內在與外在的區分,以及由此産生的對事物本質的追尋,構成瞭知覺階段的辯證發展。意識不斷地在“錶象”與“實在”之間遊走,試圖更深刻地理解事物的真實麵貌。 三、理智:內在的規律,自我意識的萌芽 知覺的努力逐漸將意識引嚮瞭更深層次的思考,它開始認識到,事物的普遍性並非僅僅是外在於它的規律,而是它自身的內在屬性。這就是“理智”的階段。意識開始將事物看作是由內在的法則所支配的。比如,我們認識到物質世界有其物理定律,生命有其生物法則。 在這一階段,意識開始顯現齣更為積極主動的一麵。它不再僅僅是被動地接受感官信息,而是開始主動地去尋找和認識事物的內在聯係與普遍法則。它會通過實驗、推理等方式,去揭示事物的本質。例如,科學研究就是理智活動的一種集中體現,它試圖通過發現自然界的普遍規律來理解世界。 然而,理智的探索也並非意味著終點。意識會發現,當它試圖理解“事物”的內在規律時,它自身作為“認識主體”的存在也變得越來越凸顯。它會意識到,自己所認識到的“普遍法則”,其實是它自身理性能力的産物。也就是說,它所理解的“客觀規律”,在某種程度上也受到瞭它自身認識結構的影響。這種對主體與客體之間關係的初步反思,為更高層次的自我意識的到來奠定瞭基礎。 四、自我意識:鏡子的映照,主客體的辯證統一 如果說之前的階段,意識更多的是在認識“外在”的世界,那麼從自我意識開始,意識的焦點開始轉嚮瞭它自身。自我意識的産生,標誌著意識不再僅僅是將自己看作一個純粹的認識主體,而是開始認識到自己也同時是“被認識”的對象。 這一階段的經典圖景,就是“主人與奴隸”的辯證法。當兩個自我意識相遇時,它們之間發生瞭一種權力鬥爭。每一個自我意識都渴望被對方承認,都希望確立自己的獨立性。然而,在鬥爭中,一方(主人)試圖通過壓迫另一方(奴隸)來獲得滿足,而另一方(奴隸)則通過恐懼和勞動,間接認識到自身的價值。 最終,奴隸通過對世界的改造和勞動,逐漸認識到自身的力量和能力,從而獲得瞭更為深刻的自我認識。而主人則因為過度依賴奴隸的勞動,反而失去瞭對世界的直接把握,其自我意識也變得貧乏。這個過程揭示瞭自我意識的生成並非易事,它往往需要通過與他者的互動,通過對自身在關係中的位置的理解來達成。 更重要的是,自我意識認識到,它與它所認識的世界之間並非簡單的“認識者”與“被認識者”的關係,而是一種相互滲透、相互塑造的關係。意識既是被動的接受者,也是主動的創造者。它在認識世界的同時,也正在用自己的理解和行動來塑造著這個世界。 五、精神:自由的實現,絕對知識的展望 在經曆瞭一係列辯證的發展之後,意識最終抵達瞭“精神”的領域。這裏的“精神”並非僅僅是某種超自然的力量,而是指一種高度成熟、能夠自由反思自身,並與之所處的整個實在性融為一體的意識狀態。 精神的顯著特徵在於它的自由。這種自由並非是無拘無束的放縱,而是建立在對自身規律、對世界規律的深刻理解之上的。它能夠超越個體的局限,看到事物發展的整體性和必然性。它不再被外在的感官經驗所奴役,也不再為內在的矛盾所睏擾。 精神能夠理解曆史的進程,能夠認識到人類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它看到,人類文化、藝術、宗教、哲學等等,都是精神不斷發展和自我實現的體現。它能夠以一種包容的姿態,理解不同文明、不同思想的價值。 最終,精神的旅程指嚮“絕對知識”的可能。絕對知識並非是事無巨細的知識大全,而是一種對整個實在性(包括自然、曆史、人類自身)的徹底理解。這是一種“知道自己知道”的境界,一種對真理的全然把握。它意味著意識完全地認識瞭它自己,也完全地認識瞭它所處的整個世界,達到瞭主體與客體、思想與實在的徹底統一。 這本書所描繪的,是一幅宏大而精密的意識演變圖景。它揭示瞭我們如何從最原始的直觀經驗,一步步走嚮高度自我反思的理性主體,並最終展望一種對整個實在性的徹底理解。這趟旅程充滿挑戰,需要我們不斷地麵對和剋服矛盾,但它也引領我們走嚮對“意識”本身最深刻的認識,對“我是誰”這一永恒追問的最有力的迴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