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萊茲·帕斯卡爾(Blaise Pascal,1623—1662),法國十七世紀著名的數理學傢,在理論科學和實驗科學領域都取得瞭卓越的成就。《思想錄》是其思想理論的集中錶現,作者繼承和發展瞭理性主義傳統,對人的本性、世界、人生、社會、曆史、哲學、宗教等多方麵進行瞭深入的探討,是一部博大精深、充滿睿智的哲理散文經典,對後世産生瞭不可估量的影響。
帕斯卡爾最為偉大,無論昨日,還是今日。
——[法]諾貝爾文學奬得主 加繆
帕斯卡爾之於法蘭西,猶如柏拉圖之於希臘,但丁之於意大利,塞萬提斯之於西班牙,莎士比亞之於英格蘭。
——[法]謝瓦裏埃
在這些不朽的爭論者之中,隻有帕斯卡爾留存到現在,因為隻有他是一個天纔,隻有他還屹立在世紀的廢墟之上。
——[法]伏爾泰
帕斯卡爾是一位注定要被人們一代一代研究的作傢,改變的並不是他,而是我們。並不是我們的知識增加瞭,而是我們的世界和對他的態度變化瞭。
——[美]T.S.艾略特
如果整個法國文學隻能讓我選擇一部書留下,我還是會毫不猶豫地選擇留下《思想錄》,它是一個崇高的純粹法國天纔的標本。
——[法]維剋多·吉羅
正如帕斯卡爾是一個偉大的文學傢一樣,他的書也是他自己的精神自傳。
——[美]梭羅
《思想錄》與思想的消遣
第 一 章 關於精神和文風的思考
第 二 章 人沒有上帝是可悲的
第 三 章 論打賭的必要性
第 四 章 信仰的手段
第 五 章 正義和作用的原因
第 六 章 哲學傢
第 七 章 道德和教理
第 八 章 基督教的基礎
第 九 章 永恒
第 十 章 象徵
第十一章 預言
第十二章 耶穌基督的證明
第十三章 奇跡
第十四章 論爭片段
譯後記
《思想錄》與思想的消遣
尚 傑
帕斯卡爾的《思想錄》幾乎影響瞭十八世紀每個法國思想傢,他們中的每個人都根據自己的需要截取發揮《思想錄》的片段,要確定知道這些影響到底是什麼,幾乎是不可能的。在這個意義上,《思想錄》是整個十八世紀法國啓濛思想的重要來源。
一 強力、見解、判斷的選擇
帕斯卡爾區分瞭人生的三大方麵:肉體對應於世俗;精神對應於理智和科學;神聖對應於在“純粹善良意誌”的指引下,上帝與人和人與上帝接觸的領域,其理解力要大於人的理性。
帕斯卡爾關於政治和倫理學的觀念,大都可以從他以理性精神的語言,對世俗世界的論述中找到答案。最能體現帕斯卡爾卓越精神天賦的,是他對神聖性的論述。以上三方麵的劃分,對於準確理解帕斯卡爾的思想非常重要。在他看來,政治是低卑的事物,因為政治是世俗的,人隻能在神聖性中得到拯救。帕斯卡爾像奧古斯丁一樣,開啓瞭人的天賦。
帕斯卡爾為以上三個領域分彆製定瞭社會角色、榮譽、生活方式。世俗世界的榮譽給予瞭君主、掌握權力和財富的人,人們羨慕他們的職位,但是並不尊重他們人本身;精神的領域則是一個贏得尊重的領域,這裏存在著的一切,都具有科學性質,這裏也並不執行君主的命令;至於神聖性,則是精神的最高境界。帕斯卡爾認為要清晰地分離這三種人生境界:一個在世俗世界裏自私的人在精神世界裏能做齣成就來,就在於他在這個世界裏不可能自私,而神聖的領域又處於精神所達不到的高度。人是由肉體與精神共同組成的,處於三個領域中間的位置,既墮落又高尚、既悲慘又陶醉。
鑒於以上的判斷,帕斯卡爾認為,君主所獲得的榮耀應該遠遠低於我們對精神領域裏天纔的尊重,更低於對神聖性的尊重。帕斯卡爾從來沒有像曆代中國人那樣,認為君主是神聖的天子。相反,在他眼裏,君主或世俗的權力在人生應該有的成就中,處於最低級的序列,我們可以對它們懷疑、恐懼、服從,但是它們絕對不配我們尊重。
根據帕斯卡爾的哲學:往往一個人越是擁有強力,他就越不需要除瞭想象中的權力統治之外的其他想象力,不需要用其他想象力去冒險。國王使用軍隊並不想贏得人民的尊重,而是讓人民恐懼,因為全部問題恰恰在於,來自權力的判斷,就被當成來自真理的判斷。
換句話說,人有各種各樣的“權力尊嚴”,一個士兵直接服從長官的強力。但是,帕斯卡爾認為“判斷的尊嚴”應該服從於“沉思的強力”,它根植於最基本的人性需要、人心的動機。人身上還有一種天生的“想說瞭算”或“壓迫彆人”的權力欲,但是結果總是分成“欺負人的”和“被欺負的”。關於這個問題,帕斯卡爾以他傑齣數學傢的眼光,認為所有判斷(力)都是建立在“賭”或“概率”基礎上的。換句話說,嚴肅的判斷來自不嚴肅的遊戲態度。權力是總閤為零的遊戲:你或者命令彆人,或者是被命令。
與內心漂浮不定的狀態相比,決定或判斷都發生在瞬間——在這個遊戲或博奕過程中,人“正確”的選擇能力幾乎是零。換句話說,沒有任何一種瞬間的選擇能挺直腰闆被說成是優於其他的瞬間選擇,人們隻是在碰運氣。最終決定我們的心思嚮哪個方嚮走的,是來自外部或心中的強勢或強力,它在某個瞬間迅速解決瞭我們的猶豫不決,也就是那個下命令的人。必須有權力,以解決沒有休止的爭吵。
二 政治選擇權與“嚴肅的消遣”
長期支配人類政治生活的“政治的決定”通常是荒謬的、不講道理的,顯示齣人類選擇能力的低下,帕斯卡爾列舉的例子,是世襲的君主政體,它是人類事務中最大的不閤理——這種不閤理的選擇形式長期以來被認為是政權移交的閤理的方式。這種不講道理的道理不啻一種瘋狂,當瘋狂被認為正常,“閤理的正常”(政治革命)就是大逆不道的。
這是一種最野蠻(最簡單)的做事方式,也最原始——它們是和“不爭論”聯係在一起的。也就是說,沒有其他的選擇權。長子繼承王位天經地義——在關係人民命運最大的選擇上竟然如此輕率,在“小”些的事情上人們卻不是這樣的,比如一個船長就不是這樣推舉齣來的,要比任命一個國王慎重得多。人是多麼愚蠢的動物啊!這是可笑的、不公正的,但這隻是因為人生來就是可笑的和不公正的,而且永遠如此。
統一標準總比多標準好。人們批評政治世襲製,但是,除瞭選舉長子當國王之外,我們是否還有彆的更好的選擇呢?如果我們選擇最有德行的人,那幾乎立刻就會陷入痛苦而無休止的爭吵,每個人都會宣稱自己是最有德行的。換句話說,獨斷的決定可以避免爭論、提高效率——國王的長子就這一個,這是很清楚的,沒有什麼好爭論的!不可能有比這更好的理性瞭,因為內戰是所有邪惡中最邪惡的事情。
換句話說,隻能有一個標準,因為“見解”比不上強權,所以這個“真理性”的“見解標準”最好由強權來領銜,因為它能在最大限度上避免由於無休止的爭吵而導緻的不穩定危機。在這個意義上,由於權力說的一切永遠是對的,因此,有瞭權力就有瞭一切,喪失權力就喪失瞭一切。我們為什麼要跟隨多數人的決定呢?是因為他們是正確的嗎?否!隻是因為它們更有權勢。
同樣讓我們失望的是,帕斯卡爾在強權麵前和濛田的態度一樣:一個理智的人(一個“識時務的人” )應該順從習慣、屈從權威,以便保證有自己私人的時間和空間從事自己喜歡的個人愛好。但是這樣的話隻是貌似服從,是口服心不服,因為他們早就有言在先:權力和掌握權力的事情其實是非常卑微的、不值得尊重的、不重要的。最重要的也不是所謂“大事業”,而是以適閤個人天賦的形式去消遣。甚至按照“嚴肅的政治原則”行事,也不過是一種消遣,因為在帕斯卡爾看來,這些所謂的“政治科學”就是柏拉圖和亞裏士多德這樣的哲學傢在消遣的心態下,為那些穿著國王的衣服的“瘋子們”寫齣來的。也就是說,遊戲的生命態度比“嚴肅”更重要、也“更正經”。
在看透瞭政治本身的“骯髒”之後,帕斯卡爾和濛田一樣,不準備用這些道理啓發人民(告訴人們政府存在的基礎是多麼的荒謬和野蠻)以內戰的方式造反,因為這會導緻無政府狀態(甚至最壞的政府也比無政府要好,暗含著帕斯卡爾和濛田對人類在政治問題上的智慧沒有信心)。也就是說,不要去推翻既有的政治秩序,即使或正因為這些法律和習慣是荒謬的,纔應該去服從它們。
為什麼呢?因為“推翻”舊政權所建立起來的,隻不過是一個略微不同的“新”的“舊政權”。這個政治見解,幾乎與萊布尼茨如齣一轍:現有的政治秩序已經是一切可能秩序中最好的瞭。這當然是一種深刻的、建立在人類已經有的曆史經驗基礎之上的懷疑主義,是對“普遍的正義”的深刻懷疑——因為永遠不會有“共同的意見”。 “共同的意見”越是“共同”,就越抽象,越沒有使用價值。
在帕斯卡爾看來,毫無疑問,自然法是有的,但是這種美麗而腐敗的理性已經腐敗瞭一切。正義和真理是如此細微的兩個點,以至於我們遲鈍的工具決不會精確地碰到它們。一旦我們試圖接觸它們,它們馬上就變得模糊不清,使我們碰到的總是謬誤而非真理。這是理性的醜聞!不是因為理性無能,而是由於人的本性就是腐敗的。“公正”不過是一個旗號或象徵,它服從在它背後的某些非理性、不公正的因素,這對人類的智慧是多麼大的諷刺啊!於是,最聰明的立法者這樣說服追隨他們的人:我所建立的規則是真正永恒的真理。其實,在帕斯卡爾看來,在任何情況下,正義都是由背後的強力決定的(做齣解釋的)。
三 公正、強力、人的本性
人的支配他人的本性,或者說是“某樣東西是屬於我的”的本性是如此強大,以至於我們絕對於不要指望通過祈禱公正來改變這種本性。帕斯卡爾指齣,從小孩子哭鬧著喊“那隻貓是我的”,我們就能“開始窺見到篡奪整個地球的影子”。財富的每次分配都隻能具有抽象的公正性,人們會自然而然地順從強勢的一方,即強勢者獲得的總是多些。所以帕斯卡爾認為,不可能把公正強勢化,我們隻是要把強勢公正化,以便最終達到強勢與公正的和諧、和平共處,這樣的主權,就是善的主權。
這是對人類本性比濛田更為悲觀的看法,人生來就漸漸學會瞭把自己的真實麵孔掩蓋起來。換句話說,一切社會的規則都具有“虛假性”。一方麵,這種“虛僞”是必須的。為瞭避免與他人同歸於盡,人必須對自己“惡”的本性加以掩飾與遏製。另一方麵,必須的“虛僞”總是無法戰勝“自私”的本性。
但是,在我看來,說人的本性是“自私的”,仍舊是一個隻看錶麵現象的說法,更準確的說法,應該是人的本性琢磨不透,是任性的。社會的規則或理性終究不能戰勝人的任性,以至於人類曆史總要在糾正由於人的任性帶來的災難過程中循環往復。這並不是說我們已經徹底掌握瞭人性,事實上我們不可能認識我們自己,這甚至是人活著的最大趣味之一。比如,人的力量能力、感受力與思考力、給予事物秩序的能力、尋找刺激與快樂的能力,等等。
帕斯卡爾強調人的根本動機是獲得幸福,這種目的論的模式,也是古典哲學的典型模式。也就是說,似乎人的目標始終如一。人不可能離開這個目標一小步,人活動的動機是為瞭獲取幸福,甚至那些上吊的人都是如此。
目的論的解釋,也是一種“第一原因”的解釋,問題是我們能否對動機的性質下如此確定的判斷,能否確定人真是“為瞭什麼而活”這樣一個模式。不清楚自己為什麼而活就不是一個清楚的人?不能實現自己理想目標的生活就是悲慘的一生?如果事實上所有人都是這樣想的,那麼是否相當長的曆史中支撐人類活下去的方嚮有問題?問題不在於應不應該尋找幸福,也不在於對什麼是被尋找的幸福的理解五花八門,而在於目的論性質的思維也許並不閤理,因為如果這樣,就有太多的痛苦被沒有實現的大小人生目標暗示齣來。但我認為這隻是社會強加給我們的心理習慣,而沒有瞭這樣的心理習慣,人生將變得更加芬芳動人,更加充滿情趣。也許還有一個更深刻的問題,即也許無動機的動機、精神與舉止活動的散漫狀態、不刻苦努力或隻沉醉於“無動機的動機”或遊戲狀態,是幸福的更美好狀態。
同樣的道理,關於人的本性是愛自己或愛快樂的說法也是目的論的或單調的。反麵的提問是,如果沒有以性欲為代錶的人類欲望推動,人活著的樂趣何在呢?但是,我認為問題在於,也許欲望可以被分解為以非欲望的形式存在,或者說,“欲望”並非準確地擊中瞭人內心的實際狀態,人並不真地清楚自己想要什麼。在多數情況下,所謂“人生目標”是文化傳統和社會習慣從外部強加給人的。實現瞭這些習慣賦予的“人生目標”,我們會獲得一種得到幸福的心理暗示——但是這些暗示得到的與我們本來感受到的真實之間,並沒有劃等號——我們會很快厭煩自己得到的東西,或者這些東西給我們的“幸福感”並非像事先想象的那樣強烈。換句話說,我們的一生過得極不真實,不僅自己欺騙自己,而且人之間相互欺騙——這也是人的本性嗎?
……
這本書帶給我的一個獨特體驗是,它激活瞭我長期以來被日常瑣事壓抑住的好奇心和批判精神。在快節奏的工作和生活中,我們很容易陷入既定的模式和彆人的觀點中,很少有機會停下來審視“為什麼”。但閱讀這些偉大的思想遺産,就像是給自己做瞭一次徹底的“思維排毒”。它迫使我跳齣自己狹隘的經驗世界,用更開闊的、曆史性的眼光去看待眼前的睏境和選擇。特彆是關於“理性與非理性”的探討,讓我重新審視瞭許多商業決策背後的心理學基礎。這本書不是那種讀完後隻剩下一堆摘錄金句的讀物,它真正做到瞭“入腦入心”,它改變瞭你提問的方式,甚至是你觀察世界的濾鏡。如果說好書是精神的燃料,那麼這本《思想錄》無疑是一次高辛烷值的深度充能,讓我對接下來的生活和思考充滿瞭新的期待和動力。
評分坦白說,一開始我有些擔心這本“精選集”會因為取捨而顯得零散,畢竟思想的體係往往需要完整的論證鏈條。但齣乎意料的是,這本選集在結構安排上展現瞭高超的編輯智慧。它似乎遵循著一條內在的邏輯綫索,從對基本概念的界定,逐步過渡到對社會結構的反思,最終導嚮對個體命運的追問。這種編排,極大地降低瞭初次接觸這些深奧思想的門檻,就像是為讀者設計瞭一條步入迷宮的清晰路徑,每走一步都能看到前方的指引。我感覺作者(或編者)非常懂得如何引導讀者的注意力,即使麵對的是那些被譽為“晦澀難懂”的文本,也能通過閤理的上下文銜接,使其變得平易近人,但絕不是犧牲瞭其原有的思想的銳利度。這是一種非常高明的平衡藝術,體現瞭深厚的學術功底和對大眾讀者的關懷。
評分這本書的選篇非常有意思,它不像某些選集那樣追求麵麵俱到,而是似乎精心挑選瞭那些最能代錶某個思想流派精髓或者最能引起時代共鳴的片段。我發現自己對其中某個關於“時間感知”的論述特彆著迷,它巧妙地結閤瞭現象學和存在主義的觀點,一下子點亮瞭我對日常生活中“流逝感”的理解。閱讀時,我甚至會不自覺地拿齣筆記本,嘗試用自己的語言復述和重構作者的思路,這種主動的參與感,遠比被動接受信息來得更有效。而且,這些文章的跨度把握得非常好,既有宏大的曆史敘事,也有對個體內心細微掙紮的捕捉,使得整本書的節奏張弛有度,讀起來並不會覺得枯燥或者過於沉重。它提供瞭一種全景式的視角,幫助我們理解人類文明在不同維度上的思考軌跡,非常適閤需要建立係統性世界觀的讀者。
評分這本書的裝幀設計實在太棒瞭,拿在手裏沉甸甸的,紙張的質感也非常好,那種微微泛黃的紙張配閤著精緻的字體排版,讓閱讀體驗瞬間提升瞭好幾個檔次。我尤其喜歡封麵上的那種簡約中透露齣的深邃感,雖然書名看起來有些“嚴肅”,但整體感覺卻非常舒服,讓人願意一直捧在手裏細細品味。拿到手之後,我就忍不住先翻瞭幾頁,那種油墨的清香混閤著紙張特有的味道,簡直是閱讀的絕佳前奏。雖然我還沒來得及深入研讀每一篇文章,但僅僅是這種物理上的接觸,就讓人覺得物超所值。現在很多書為瞭追求成本效率,紙張又薄又容易反光,閱讀起來眼睛容易疲勞,而這本書在這方麵做得非常到位,看得齣齣版社對細節的把控是下瞭真功夫的。如果說閱讀是一種儀式,那麼這本精美的實體書,無疑是為這場精神上的盛宴搭建瞭一個高雅的舞颱。對於那些珍視書籍實體美感的讀者來說,這本書的工藝本身就是一種享受。
評分讀完第一章的幾篇選文後,我最大的感受就是作者的思辨深度和語言的精準性。這不是那種快餐式的碎片化知識灌輸,而是需要慢下來,反復咀嚼纔能體會其精髓的文字。它不像一些流行的哲學入門讀物那樣,用過於通俗的比喻來解釋復雜的概念,而是直接帶領你進入到思想的核心區域,用嚴謹的邏輯和豐富的曆史參照來構建論點。每一次停下來思考,都像是跟一位博學的智者進行瞭一場深入的對話,他不會直接給你答案,而是巧妙地引導你走嚮那個自己需要探索的邊界。這種“被挑戰”的感覺非常令人興奮,因為我感覺到自己的思維正在被拉伸和重塑。那些看似古老的命題,在作者的筆下重新煥發齣瞭與當代社會息息相關的生命力,讓人不得不反思自己習以為常的那些信念和判斷。這種閱讀的深度,是我近期所讀過的書籍中,最為難得的體驗。
評分畢竟帕斯卡爾是當時傑齣的數理科學傢,對人類科學的發展作齣瞭突齣的貢獻。他相信對自然的研究需要充分地發揮人類理性的作用。他的科學研究工作也對其世界觀的形成有積極的影響。他在反對耶穌會的論戰中也體現齣一些光輝的近代思想和思想方法。他反對墨守古代權威教條,用實驗證明真空的存在,反對“自然害怕真空”的教條,這些都是近代科學精神的積極的反映。
評分未爬之時,便以看見層層雲霧籠罩著整座山,高的自然是不見頂。剛開始爬的時候是興緻勃勃,沿著木質樓梯拾階而上,先看到的是八水河,在河中遊,泉水從百尺懸崖飛流直下,跌宕起伏。海水綠的像海藻,各種怪石嶙峋,鬆樹盤根錯節,綠意盎然。
評分譯林人文精選:思想錄(新版)
評分《思想錄》是十七世紀法國數理科學傢、思想傢帕斯卡爾BlaisePascal,1623—1662重要的理論著作。它是由作者的一些未完成的手稿整理編排而成,在他身後齣版的。在西方思想史上,《思想錄》一書産生瞭比較大的影響,伏爾泰Voltaire,1694—1778和孔多賽Condorcet,1743—1794等思想傢都比較重視對帕斯卡爾思想的研究。本書有許多不同的版本,一般認為布倫士維格LeonBrunschvicg本較好。中文譯本可看何兆武譯本,商務印書館1986年版。
評分貨送的快。效率高,挻方便的。
評分正在閱讀中,還沒有看完
評分有幸,我們還去當地的董師傅傢品嘗瞭一次真正的燒烤。
評分美好的時光總是短暫的,不多時,便踏上瞭迴傢的路途。在夢裏,我又把歸傢的客車幻化成巨大的帆船,刺啦啦的風加快瞭船的步伐,漲起的帆飛齣瞭萬韆隻展翅的海鷗,我離青島愈來愈遠,卻離心中的島,愈來愈近……
評分書內容很好,但有壓壞的痕跡,勉強看吧!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