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袖珍印馆”近现代名家篆刻系列(函一 套装共10册)

“袖珍印馆”近现代名家篆刻系列(函一 套装共10册)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张奕辰,张遴骏,唐存才 等 编
图书标签:
  • 篆刻
  • 印学
  • 艺术史
  • 近现代艺术
  • 书法
  • 中国传统文化
  • 艺术作品
  • 名家作品
  • 鉴赏
  • 收藏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上海书画出版社
ISBN:9787547914465
版次:1
商品编码:12183924
包装:精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7-03-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270
套装数量:1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袖珍印馆”近现代名家篆刻系列(函一 套装共10册)》共10册,包括张遴骏选编的《吴朴堂印举》、袁慧敏选编的《童大年印举》、唐存才选编的《来楚生印举》、舒文扬选编的《邓散木印举》、袁慧敏选编的《徐三庚印举》、张遴骏选编的《唐醉石印举》、唐存才选编的《黄士陵印举》、袁慧敏选编的《陈巨来印举》、张奕辰选编的《赵叔孺印举》、袁慧敏选编的《王福庵印举》。
  《“袖珍印馆”近现代名家篆刻系列(函一 套装共10册)》在遴选印章时,在注重代表作的同时,也注意收集较少面世的作品。
  《“袖珍印馆”近现代名家篆刻系列(函一 套装共10册)》既可作为篆刻爱好者很好的临摹范本,同时为供收藏者借鉴和参考。

内页插图

目录

《吴朴堂印举》
《童大年印举》
《来楚生印举》
《邓散木印举》
《徐三庚印举》
《唐醉石印举》
《黄士陵印举》
《陈巨来印举》
《赵叔孺印举》
《王福庵印举》

前言/序言

  吴朴(一九三一-一九六六),字厚庵,号朴堂,幼名得天,又名中篮,别署味灯室,浙江绍兴人,为西泠印社创始人昊隐的侄孙。
  昊朴堂自幼喜爱书法篆刻,早年学昊昌硕印风,十八岁在杭州清和坊悬例刻印,十九岁拜另一位西泠印社创始人王福庵为师,成为浙派新军后劲。一九四一年,王福庵为昊朴堂重订篆刻润例。一九四五年,昊朴堂以数年内摹刻的战国周秦小玺四百余枚,辑成《小玺汇存》四册,由宣和印社印行。王福庵看后评介:“摹仿之精,惟妙惟肖,神采奕奕,几欲乱真,功力之深,自能遇人。”一九四六年,昊朴堂去南京国民政府印铸局任技正。一九四七年,昊朴堂由王福庵推介,加入西泠印社。一九四八年,昊朴堂不愿随南京国民政府南迁广州,乃自请疏散回杭,次年移居上海,以鬻印自给。新中国成立后,昊朴堂经陈叔通介绍,到上海市文物保管委员会古物整理部工作,一九五九年任上海博物馆徵集编目组组长。
  由于自幼打下扎实的书法篆刻基础,昊朴堂的篆刻风格面目众多,最擅长的当为切刀浙派。他效法陈曼生、趟次闲,用刀生辣猛利,兼擅皖派宋元朱文,为各博物馆所刻的收藏印极为精到。其他无论六朝悬针、宋元官印、瓦当元押以至流派印家趟之谦、昊昌硕、齐白石,他都能拿来加以消化为我所用。昊朴堂还擅治小印,虽数毫米之方,也能安排妥帖,见刀见笔,真所谓“纳须弥于芥子”。昊朴堂对入印文字持非常开放的态度,时用隶楷入印,还大胆采用简化字,作品时时呈现新意。昊朴堂的边款风格也很多,既有典型的浙派切刀款,也有冲切兼施仿赵之谦的北碑款,后期取汉简作冲刀款,波磔长戈一刀冲出,痛快淋漓,自成一格。
  昊朴堂对篆刻作品的内容如何紧贴时代作了很多探索,在建国后的特殊年代里,他和方去疾、单孝天先生合刻的《瞿秋白笔名印谱》、《养猪印谱》、《古巴谚语印谱》等,成为建国后少见的篆刻出版物,他还刻了大量以毛泽东诗词为内容的篆刻作品。然而,一九六六年爆发的“文化大革命”使昊朴堂受到冲击,他选择以自戕对抗侮辱,一位极具才华的篆刻家在他创作高峰期结束了生命。
  这次出版的《吴朴堂印举》辑入的作品来源有三:一是业师江成之先生的珍藏,江先生与昊朴堂为同门,过从甚密,昊朴堂经常将近作印蜕相赠,日积月暴有三百余方,年过九旬的江先生虽长期卧榻,特地请师母从筐中检出。二是吾友劳黎华先生所藏,劳兄曾为多位沪上藏家钤拓印谱,精拓了不少昊朴堂印章。三是袁慧敏等先生积累的历年拍场精品。这些作品都是原拓,大都为新发表,相信会得到广大篆刻爱好者的喜爱。在此,谨向江成之、劳黎华、袁慧敏等先生表示由衷的谢意。
精品撷英:中国书画艺术掇英集 一、 概述 本书精选了近现代以来中国书画艺术发展历程中,涌现出的各个流派、各具特色的重要代表作,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而深入的艺术鉴赏视角。全书内容涵盖了山水、花鸟、人物等传统画科,以及书法领域各个书体的精华,力求展现近现代中国艺术的时代风貌与精神内核。本书的编纂严格遵循学术规范,力求图文并茂,注释详实,是艺术院校师生、艺术研究者及广大书画爱好者不可多得的参考资料与学习范本。 二、 内容详述 第一卷:近现代山水画的革新与探索 本卷聚焦于二十世纪以来中国山水画坛的重大变革。详细介绍了以“四王”后学为代表的传统文人画的延续与转型,以及新兴的“北派”与“南派”山水画在笔墨语言、写生理念上的差异与融合。 写生派的崛起: 重点剖析了以黄宾虹、傅抱石等大家为代表的,对传统积墨、泼墨技法进行创新,并结合写生实践,形成独特个人面貌的探索历程。对黄宾虹的“黑密厚重”如何突破传统青绿山水,以及傅抱石如何运用金石入画、开创“抱石皴”的艺术成就进行了深入的图解分析。 写意山水的传承与发展: 探讨了继承自石涛、八大山人衣钵的写意山水画家,如何在保持笔墨精神的同时,注入时代情感。收录了多幅体现时代精神、构图宏大气象的山水巨制,并附录了相关画家的创作手稿与理论心得。 山水画的现代转型: 记录了部分艺术家如何吸收西方透视学、色彩学知识,尝试在传统水墨中融入现代构成理念的早期实践,为后续的抽象水墨实验奠定了基础。 第二卷:花鸟画的写实精神与意趣表达 本卷集中展示了近现代花鸟画在题材选择、笔法运用以及审美趣味上的丰富性。 工笔的精微与写意的高古: 对比分析了吴昌硕、齐白石等开宗立派的大师在花卉翎毛处理上的不同路径。如吴昌硕对金石入画的坚持,如何使花卉具有浑厚雄健的气势;齐白石则以纯朴的民间审美情趣,赋予寻常瓜果蔬菜以生命力。 “冷逸”风格的代表: 专门介绍了以张大千早年山水花鸟画为代表的,兼具唐宋工笔和敦煌壁画影响的精细画风,分析其对传统青绿、浅绛的继承与改造。 现代意象的花鸟画: 考察了部分画家如何通过夸张、变形的手法,表现花鸟题材背后的社会情绪和哲学思考,超越了单纯的“摹物”范畴。 第三卷:人物画的社会关怀与造型突破 近现代人物画肩负着记录社会变迁和塑造民族精神的重任,本卷着重探讨其在造型、线条和主题上的革新。 “新国画”的探索: 详述了徐悲鸿以素描基础改造中国画人物造型的努力。收录了他对民间艺术、魏晋壁画的研究成果,以及如何通过严谨的解剖结构,赋予笔下人物以力量感和时代气质。 民间艺术与文人精神的结合: 呈现了以蒋兆和为代表,融合了民间年画、戏曲人物造型特点,创作出具有强烈戏剧张力和生活气息的人物画作。 仕女画的转型: 记录了从晚清仕女画的柔美过渡到现代仕女画的健康、坚韧的审美变化,解析了不同画家对“风骨”的理解和表现。 第四卷:近现代书法艺术的流派与流变 本卷是近现代书法史上一次重要的梳理,涵盖了篆、隶、草、行、楷五体的宏大发展脉络。 碑学复兴的高峰: 详细介绍了清末民初碑学兴起对帖学的冲击与融合。重点展示了以碑入书的代表人物,如康有为、沈曾植等人,在碑学理论和实践上如何重塑了书法的骨架与气势。 帖学经典的坚守与发展: 考察了在碑学浪潮中,仍坚持“二王”一脉的书法家,如吴昌硕晚年草书的突破,以及对明代行草书的继承与创新。 篆书与隶书的复兴: 介绍了对金文、石鼓文、汉隶进行深入研究的书法家,他们如何将古文字的厚重感和装饰性融入现代审美,使篆隶书摆脱了单纯的“古董”身份,焕发新的生命力。 第五卷:书画大家理论精粹与学术思想 本卷汇集了多位艺术大家关于艺术创作、审美哲学、用笔用墨的论述,是理解其作品的钥匙。 笔墨论的深化: 辑录了关于“笔墨随时代”的讨论,分析了如何将传统笔墨语言应用于表现新的题材和情感。 艺术教育思想: 摘录了数位重要美术学院创始人关于中国画教育改革的理念,探讨了如何平衡中西艺术教育在课程设置上的差异。 题跋与印章研究: 对比分析了不同大家在作品题跋中体现的文人情怀和学养,并附录了重要的印章拓本,解析了印章设计在近现代艺术中的审美地位。 三、 艺术价值与收藏导向 本书并非简单的作品集,而是对近现代中国艺术史的一次系统性学术总结。每一幅作品均附有详细的出处、尺寸、材质、创作时间,以及具有学术价值的简要评论。本书对于研究近现代中国艺术如何在“传统与现代”的巨大张力中实现突围,具有极高的参考价值。它能帮助读者建立起对近现代名家艺术成就的清晰认知,是艺术院校专业学习、鉴定机构参考及高级藏家案头必备的工具书。装帧考究,印刷精良,力求还原原作神韵。

用户评价

评分

这套书的装帧尺寸设计得非常考究,那种“袖珍”感,在如今这个动辄追求“大开本”的时代,反而显得弥足珍贵。它不像那种需要摆在特定书房里才能展示的“镇馆之宝”,而是可以轻松地带在身上,随时随地拿出来翻阅的“良师益友”。我试着把它放在随身的帆布包里,通勤路上,在等咖啡的间隙,都能随时打开看上几页。这种便携性极大地提高了我的阅读频率,也让我能更自然地将艺术鉴赏融入到日常生活中。而且,小开本反而更容易聚焦于单个作品的细节,强迫读者去关注那些需要细看才能体味的笔触和刀法,这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慢阅读”体验,与那些只重宏大叙事的书籍形成了鲜明的对比,非常值得称赞。

评分

我个人对书籍的收藏有着近乎苛刻的要求,尤其是在“成套”的书籍上,如果其中一册的装帧或印刷质量与众不同,就会立刻打破整体的美感。但这套“函一”的十册,在印刷质量上保持了惊人的一致性,无论是色彩的还原度,还是线条的锐利度,都保持在了极高的水准。这让我不禁思考,出版方在制作这套书时,是投入了多少心血和资源,才能将一个系列做得如此精美且统一。这不仅仅是知识的载体,更是一套值得被精心收藏的艺术品,放在书架上,它本身就是一种无声的艺术宣言,代表着对传统工艺和现代审美的完美结合,绝对是近年来我购入的书籍中,最具分量和价值的一套。

评分

我最近刚看完一套关于清代中晚期文人画派演变的大部头,那套书的学术性固然毋庸置疑,但阅读体验上总觉得有些枯燥和晦涩,动辄就是一整页的理论推导,看得人直犯困。相比之下,这本“袖珍印馆”系列给我的感觉则完全不同,它更像是一场精心策划的视觉盛宴,用一种更直观、更具冲击力的方式,将近现代名家的艺术成就呈现出来。我尤其欣赏它在图文排版上的大胆与克制,既没有让图片淹没文字,也没有让文字显得过于板正。每一幅作品的选取都极具代表性,看得出来编辑在遴选上的用心,几乎每一页都能发现新的趣味点或者以前从未注意到的细节,这对于我们这些业余爱好者来说,简直是福音,能够以一种轻松愉快的心情去接触和理解那些深奥的艺术流派和技法。

评分

说实话,我对“近现代”这个时间跨度其实一直有点模糊的概念,总觉得和晚清、民国那段历史总是混在一起,有点说不清道不明。但是这套书的编排思路,却巧妙地将这个时间段的艺术脉络梳理得井井有条,让我对那个特定时期的艺术生态有了更清晰的认知。它不是简单地罗列人名和作品,而是能让人感觉到那个时代特有的那种张力——传统与革新的碰撞,文人趣味与世俗审美的交融。这种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引导方式,对于想要系统了解某个领域但又苦于没有合适入门教材的人来说,简直是量身定做。我感觉自己就像是跟随一位经验丰富的导游,穿梭在历史的长廊中,每一步都有新的发现,每一步都让人感到充实。

评分

这套书真是让人眼前一亮,装帧设计透着一股沉稳又不失雅致的古韵,比起那些花里胡哨的现代设计,这种低调内敛的风格更对我的胃口。拿到手里,能真切感受到纸张的质感和油墨的细腻,装帧的工艺显然是下足了功夫的,让人爱不释手。尤其是那套函套,厚实又精致,妥妥地能镇得住书架,光是摆着,就觉得整个书房的“文化含量”都提升了好几个档次。我一直都在寻觅那种既有学术价值,又能经得起时间考验的书籍,这套书从外在给我的感觉,就是这样的精品。它不像那些快餐式的读物,翻过就扔,而是那种值得反复品读、细细摩挲的“老朋友”。打开第一册,就被那精美的插图和版式吸引了,可以看出出版方对艺术品的尊重,每一个细节都处理得恰到好处,让人在阅读的愉悦中,沉浸到那个特定的历史时期和艺术领域中去,这可比干巴巴的文字论述有意思多了。

评分

评分

各种好(?▽?)

评分

总体还不错,跟精装本有差距,一分价钱一分货吧!

评分

666666

评分

666666

评分

666666

评分

各种好(?▽?)

评分

总体还不错,跟精装本有差距,一分价钱一分货吧!

评分

各种好(?▽?)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