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影里的梦幻与真实:戛纳电影节密码

光影里的梦幻与真实:戛纳电影节密码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郑实 著
图书标签:
  • 戛纳电影节
  • 电影史
  • 电影评论
  • 电影艺术
  • 法国电影
  • 电影文化
  • 影评
  • 艺术
  • 文化
  • 光影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江苏文艺出版社 , 凤凰出版传媒集团
ISBN:9787559412843
版次:1
商品编码:12336118
包装:平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8-03-01
用纸:胶版纸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本书作者选取了戛纳电影节获奖影片中的四十余部,逐一介绍、分析、评论,在带领我们理解这些经典作品的同时,也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何为好的电影作品,何为戛纳电影节的标准和核心精神。


内容简介

郑实的新书《光影里的梦幻与真实:戛纳电影节密码》是国内本介绍戛纳电影节的著作。作者通过对四十余部获奖影片的分析认为:纵观法国戛纳电影节七十年的获奖作品,会发现它们之间很少具有共性。这就是它们被戛纳选中的原因。法国戛纳电影节从来没有试图制定一种标准,也从来不想回答电影是什么这个问题。每一次争论、冷场、嘘声和不欢而散恰恰说明人们对戛纳总有过高的期待。那些真正热爱电影的人对一个高品位电影节的期望是:承认电影人的独创性和电影的真实性。


作者简介

郑实

作家,曾在三所欧洲大学学习;游历过欧洲十余国;热爱欧洲文化、艺术。曾为各类报刊撰写影评、书评,开设文化类专栏等。

出版有“欧洲历史文化之旅”丛书 《在巴黎天空下——巴黎历史文化之旅手册》《在郁金香与巧克力的国度——荷兰比利时历史文化之旅手册》《在绿荫天使的羽翼下——柏林历史文化之旅》《一只装满故事的靴子——意大利历史文化之旅》,及《老舍之死口述实录》(合著)等。曾获两届冰心儿童文学奖。作为独立制作人拍摄有纪录片《太平湖的记忆》等。即将出版:《置身繁华与流逝之间——西班牙历史文化之旅》。


目录

前言 《 喧嚣·争执·热爱》

《冬眠》:属于自己的角落 (2014年)

《内布拉斯加》无奈中的温暖(2013年)

《爱》:“生命真是漫长又美好啊!”(2012年)

《安纳托利亚往事》:沉重的秘密(2011年)

《白丝带》:制造天堂(2009年)

《四月三周两天》:生活在猫鼠游戏中 (2007年)

《隐藏》:无人幸免(2005年)

《大象》:对暴力的“零度”呈现(2003年)

《远方》:无法跨越的寂寞(2003年)

《儿子的房间》:平淡即真实(2001年)

《黑暗中的舞者》:至臻至善的梦 (2000年)

《罗塞塔》:我的朋友(1999年)

《永恒和一日》:“永恒”之长与“一日”之短(1998年)

《秘密与谎言》:一生全是悔恨(1996年)

《地下》:世界就是一个疯狂的玩笑(1995年)

《钢琴》:女性的觉醒(1993年)

《赤裸》:没有未来 (1993年)

《最美好的愿望》:“我们可以重新开始吗?”(1992年)

《征服者佩尔》:自由的幻象(1988年)

《关于杀人的短片》:“我憎恨,我憎恨!” (1988年)

《欲望之翼》:天使和孩子的世界(1987年)

《牺牲》:映像?还是梦境?(1986年)

《金钱》:被深嵌在物体之间(1983年)

《乡愁》:无处为家?(1983年)

《木屐树》:像生活一样静静流淌 (1978年)

《一千零一夜》:情和欲同一 (1974年)

《呼喊和细语》:爱能穿越死亡吗?(1972年)

《费里尼的罗马》:躁动的喜剧 (1972年)

《死于威尼斯》:悲悯人生(1971年)

《放大》:“有时,真实可能是最陌生的” (1967年)

《毁灭天使》:文明是脆弱的外衣(1962年)

《进入黑夜的漫长旅程》:特别温情特别残酷(1962年)

《蚀》:向爱情告别(1962年)

《维莉迪亚娜》:被诅咒的影片(1961年)

《甜蜜的生活》:颓废主义的欢乐 (1960年)

《奇遇》:抽离逻辑(1960年)

《处女泉》和《第七封印》:神的胜利 (1960年和1957年)

《纳萨林》:没有失败和成功(1959年)

《四百下》:致苦涩的童年(1959年)

《我的舅舅》:完满生活的缺口(1958年)

《卡比莉亚之夜》:爱情的信徒和囚徒(1957年)

《死囚越狱》:对自由坚韧而炙烈的渴求 (1957年)

《被遗忘的人》 :“我的孩子,你多么孤独啊!”(1950年)


精彩书摘

后记 爱电影胜过爱生活

我想象着在另一个世界里遇到他们:费里尼、帕索里尼、伯格曼、布努埃尔、

布列松、塔蒂、塔尔科夫斯基……他们会露出神秘的笑容,对我说:“哎呀,你这个傻孩子,居然以为可以看懂我们的电影?”接下来,他们会拥抱我吗?我有时觉得,我爱他们胜过爱自己,爱他们的电影胜过爱自己的生活。

特吕弗有本电影评论集叫《我生命中的电影》,这个题目让我仿佛和他一同站在银幕前,被那些优秀的电影感染着。想到这些大师的作品,我能感到自己的目光变得温和,心里充斥着莫名的感动。特吕弗觉得,在布努埃尔来看来,人类是白痴,但人生是有趣的。套用这句话,对我来说,现实是乏味的,而大师们表现这种乏味的电影是有趣的。他们的作品是迷,是比现实更难解,也更有趣的迷。

在我看来,杰出的导演同时具备三个特点:对文明、人性和社会有独特而明晰的思考;对人的弱点有深入的洞察同时又怀有深切的同情;拥有足够的才华和情趣。这一百多年来可以被称为大师的电影人寥寥无几,他们无一例外都在这三方面有独到之处。一些可以被称之为优秀的导演则至少具备其中两项。

在本书中我反复提到,优秀的导演都努力追求真实:生活的真实和内心的真实。至于是否能达到或接近,则取决于导演的才能。作为一种艺术形式,最没有价值的电影就是虚伪的。如果一个导演仅仅出于商业目的讲述故事赢得观众,或者用电影制造心灵鸡汤宣扬某种特定的价值观,制作电影对他们来说就仅仅是职业。他本人也只能算是娱乐工业中的一个车间工人。

在选择本书的电影时,我主要依照上述原则。在分析介绍作品或导演时,我参照了一些电影史家、影评人和导演本人的观点。但更主要是依据我自身的判断和感受。对于一些公认的著名导演和既叫好又叫座的作品,我或者没有提及或者斗胆提出了一些不同观点。和才华同样重要的是电影创作者的思想和个性。一个完全认可流行价值观、内心平淡、趣味平庸的导演很难创作出有意思的作品。 使用技术性花活或努力制造惊骇的画面并不能增加作品的深度和趣味性。和其他形式的现代艺术一样,电影在当今也面临同样的问题,与人类内心无关的东西无论看上去多么炫目不仅不是艺术,而且还很乏味。毕竟,电影的核心是人。

介绍一部电影有各种切入点。我觉得无论采用什么样的方式,只要写出一部电影好在哪里,不足是什么,就是好的影评。专业电影研究者总是努力挖掘电影背后的文化和社会内涵。我喜欢读那些点到为止的分析,因为过度诠释一部作品或一个导演,往往使人失去观赏电影的乐趣。而且,一部90分钟到180分钟的电影无法传达和承载过多的内涵。在此方面,无论多么精深的电影也无法和用文字写成的书籍相比。

费里尼认为电影是不可言说的:“永远都不应该谈电影!因为就其本质而言,一部电影是不能用话语来形容的。”影评就像菜单,真正的大餐是电影本身。因此在品评影片时,我不会介绍剧情主线或分析核心段落,以免影响大家观赏。期望本书能成为一个导体,把我对电影的热爱传输给读者。

《我生命中的电影》,【法】弗朗索瓦·特吕弗著,译文出版社,2008年,P245。

《我是说谎者》,【意】费里尼,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0年,P211。



《光影里的梦幻与真实:戛纳电影节密码》 一封写给电影朝圣者的邀请函,一次深入光影殿堂的深度探索 在法国蔚蓝海岸的阳光下,戛纳,这个名字本身就如同一个魔咒,吸引着全球的目光。它不仅仅是电影产业的年度盛会,更是一个关于梦想、权力、艺术与商业交织的复杂剧场。本书并非仅仅记录戛纳的红毯星光或获奖名单,而是试图剥开这层华丽的表象,探究隐藏在“戛纳时刻”背后的深刻逻辑、历史脉络与文化密码。 我们邀请读者跟随本书的脚步,穿越七十余年的光影记忆,从战后欧洲的重建中诞生的初衷,到如今成为全球电影风向标的地位,细致剖析戛纳电影节如何在全球文化版图中占据如此重要的位置。 第一部分:金色棕榈下的权力游戏与艺术博弈 戛纳电影节的核心,无疑是那座象征至高荣誉的“金棕榈奖”。然而,这座奖项的授予过程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复杂得多。 1. 评审团的“秘密”:品味、政治与妥协的交响 本书将深入解析戛纳评审团的构成及其运作机制。谁有权决定一部电影的命运?不同国籍、不同代际的评委们,他们的审美差异如何影响最终的评选结果?我们追踪了历届争议性的获奖影片,揭示在“艺术性至上”的口号下,国际政治的微妙考量、类型片的崛起与传统艺术电影的坚守之间,所经历的艰难平衡。戛纳的评奖不是简单的打分,而是一场充满智力交锋与个人偏好的深度对话。 2. “竞赛单元”的筛选艺术:一部电影如何抵达戛纳? 每年数千部送审的影片中,只有少数能获得竞赛单元的入场券。本部分详述了选片委员会的工作方式——他们如何在初筛的洪流中捕捉到下一部定义时代的杰作?我们讨论了戛纳对“作者电影”的偏爱,这种偏爱如何塑造了欧洲电影的叙事传统,又如何将来自亚洲、拉丁美洲的新锐力量推向世界舞台。戛纳的选择,本身就是一种对全球电影语言的重新定义。 3. 市场与艺术的分界线:戛纳电影市场(Marché du Film)的隐秘运作 在艺术的殿堂之外,戛纳更是全球最大的电影交易市场。本书将揭示,在光鲜亮丽的影节宫侧面,一场场数亿美金的交易是如何达成的。艺术片寻求发行,商业大片锁定国际代理,类型片寻找快速变现的途径。我们探讨了戛纳如何成功地将艺术的展示与资本的运作无缝衔接,以及这种“双重身份”对电影产业生态带来的深远影响。 第二部分:光影的建筑师:大师的诞生与风格的演变 戛纳是验证大师地位的试金石,也是新浪潮的孵化器。 1. 身份的构建:欧洲电影的黄金年代 回顾1950、60年代,戛纳如何成为法国新浪潮、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等运动的“官方认证机构”。从特吕弗、戈达尔到安东尼奥尼,这些导演的横空出世,往往伴随着戛纳的掌声与争议。本书分析了这些电影运动如何挑战好莱坞的叙事模式,以及戛纳如何扮演了推广这些激进艺术理念的关键角色。 2. 东西方的对话:亚洲电影的戛纳之路 从黑泽明到侯孝贤,再到近年来涌现的新生代导演,亚洲电影在戛纳始终占据着不可忽视的地位。我们深入剖析了这些影片如何利用戛纳的平台,成功地向西方世界传达其独特的东方美学、社会关怀与历史反思。戛纳不仅是展示,更是理解亚洲电影进入国际视野的“解码器”。 3. 风格的密码:影像语言的革新 本书选取了若干在戛纳获得巨大反响的影片作为案例,分析其在摄影、剪辑、音效等技术层面所展现的革命性创新。这些“密码”如何打破了既有的观影习惯,推动了电影语言的边界拓展?我们试图解读,究竟是哪些细节,让一部作品在众多竞争者中脱颖而出,赢得评委的青睐。 第三部分:红毯之下的社会镜像与未来展望 戛纳远不止于电影本身,它是全球流行文化、时尚、媒体的聚焦地。 1. 名人政治与媒体的狂欢 戛纳的红毯仪式早已超越了电影宣传的范畴,成为一种高度仪式化的“名人政治”展示。本书探讨了明星、品牌赞助商、顶级媒体之间的复杂互动关系。名人的出现是如何被精心策划和量化的?这种高强度的曝光,对电影的艺术价值和市场价值产生了怎样的相互作用? 2. “去戛纳化”的挑战与边界的拓展 在全球流媒体崛起、传统电影发行模式遭受冲击的当下,戛纳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是否还有必要坚持在特定时间和特定地点对艺术电影进行“加冕”?本书审视了戛纳近年来在接纳流媒体作品、增加类型片关注度等方面的努力与争议,探讨其如何在新媒体时代保持其权威性与前瞻性。 3. 戛纳的遗产与未来:电影节的精神内核 最终,我们将回归到戛纳的初心——对电影艺术纯粹的热爱与捍卫。这个每年一度的盛会,其真正的价值是否依然在于对“尚未被发现的伟大作品”的承诺?本书试图为读者勾勒出戛纳电影节复杂多面的全景图,让每一位热爱光影艺术的人,都能从中找到理解电影世界运行规律的钥匙。 阅读此书,你将不再只是一个旁观者,而是一位深度参与者,看清那片蔚蓝海岸下,光影与真实交织的每一个秘密角落。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文笔风格极为流畅,带着一种老派的优雅和对电影艺术的近乎虔诚的热爱。阅读它就像是在翻阅一位资深影评人私藏的、泛黄的笔记。作者对于那些被时间冲淡的“瞬间”——比如某位导演在获奖感言中不经意流露出的真情实感,或是某部片子如何悄无声息地改变了影史的走向——的捕捉和重现,充满了画面感。文字的温度很高,完全没有学术论文的冷漠感,反而充满了人情味。每次读到他对某部冷门佳作的“深情推荐”时,我都忍不住想立刻找到那部影片,去验证作者笔下所描绘的那种“击中灵魂”的力量。它让阅读过程变成了一种主动的、充满期待的“寻宝”之旅。

评分

坦率地说,这本书的价值远超出了一个“电影节指南”的范畴。它更像是一部关于“文化权力”与“全球视野”的社会学观察报告。我被作者对不同国家电影文化差异的敏锐捕捉力所折服。他没有采用简单的好坏评判,而是致力于剖析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叙事偏好如何影响评审结果,以及市场需求如何反向塑造了艺术表达的边界。这种跨文化的比较分析,极大地丰富了我对当代世界电影图景的认知。阅读时,我的笔记本上密密麻麻记满了新的片单和导演名字,这本书无疑成为了我未来观影探索的地图集。它成功地将一个局部的文化事件,提升到了全球文化交流的宏大叙事之中。

评分

这部电影节的观察手记,就像一把钥匙,打开了光影交织的幕布,让我得以窥见那些闪耀瞬间背后的深层逻辑。作者的笔触细腻而富有洞察力,不仅仅停留在对红毯明星的浮光掠影,而是深入到电影节的运作肌理之中。比如,他对评审团构成、奖项设置以及市场交易环节的分析,都展现出一种超越普通观众视角的专业性和思辨性。我尤其欣赏作者在探讨“艺术与商业平衡”时所展现的复杂心态,那种在理想主义和现实考量之间的拉扯,被描绘得入木三分。阅读过程中,我仿佛置身于戛纳的金色沙滩,耳边充斥着影片首映后的窃窃私语和幕后的权力博弈。它提供了一个多维度的透镜,让我重新审视那些曾经被奉为神圣的电影时刻,理解了“戛纳”这个符号所承载的重量与争议。

评分

我欣赏这本书提供了一种“去神话化”的视角,它没有将戛纳描绘成一个遥不可及的艺术圣殿,而是将其还原成一个由人、金钱、政治和艺术欲望共同构筑的复杂生态系统。作者在描述那些光鲜亮丽的颁奖礼时,总能巧妙地引出背后那些不为人知的妥协与妥协。这种平衡的叙事,让读者能够以一种更成熟、更清醒的姿态去面对电影工业的残酷真相。更重要的是,这本书激发了我对“什么是好的电影”这个问题的再次思考。它不是给出了标准答案,而是通过展示不同时代、不同地域对“好电影”的不同定义,引导读者去形成自己独特的审美坐标系。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让人学会带着疑问和批判性思维去欣赏光影艺术。

评分

读完这本书,最大的感受是精神上的“被拓宽”。它并非一本生硬的理论著作,而更像是一场充满激情的对话,关于电影的永恒追求与时代精神的碰撞。作者的叙事节奏把握得极好,时而如同一个经验老到的策展人,沉稳地梳理着历届经典影片的入围脉络;时而又像一个初涉此地的影迷,对那些突然崛起的“黑马”表达出由衷的惊叹。书中对不同时期欧洲电影流派的变迁,以及它们如何通过戛纳这个平台得以确立或消亡的梳理,让人对电影史的理解更加立体。这种叙事上的张弛有度,使得即便是对电影节不太熟悉的读者,也能轻松地跟上作者的思绪,并从中汲取到关于电影本体价值的深刻见解。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