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套丛书借助当代中国和世界有影响力的艺术家、艺术学者的广阔视野和独特视角,以生动活泼的语言,细腻入微的读图方式,深入探讨了他们的艺术人生、他们对于艺术的所思所想、他们关注的热门话题、他们的想象与渴望,以及种种历久弥新的艺术史命题。图书以艺术现象为切入点而分析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脉络和历史经验,辅以艺术家自身经历的一手资料,多角度描写,全方位展示,观点新颖,论述精辟。
《今天,我们用什么做艺术?》尹吉男主编,囊括了现今艺术圈一批名家的自述文章。其中包括:徐冰、朝戈、刘庆和、展望、隋建国、苏新平等名家。他们中有不少人除了拥有艺术家的头衔外还是中央美院的教授,他们的自述不仅仅是一个艺术家生平创作的回忆录,还是给广大艺术学生的启示录。
尹吉男,著名艺术史学者,当代艺术评论家,中国古代书画鉴定专家。现任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院长,中国美术史教授,中央美术学院学术委员会常务副主任,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学研究所美术知识学研究中心主任,故宫博物院古书画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艺术学理论评议组专家。尹吉男被誉为“敏感而又冷静的艺评家”,曾出版有《独自叩门》《后娘主义》等当代艺术批评文集,现为国家重大攻关项目国家教材《中国美术史》的首席专家。
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与其说是学习,不如说更像是一场紧张的头脑风暴。它所展现的观点,锋利得让人有点招架不住,但那种挑战权威的姿态,正是我所期待的。书中那些关于“边界消融”的论述,尤其击中了我——传统上艺术、设计、科学、甚至日常生活的界限,在这本书所描绘的图景中,已经彻底塌陷了。作者毫不避讳地指出,在信息过载的时代,创作的难点已经不是如何“创造”一个全新的东西,而是如何有效地“过滤”和“重组”那些堆积如山的既有信息。我印象最深的是其中关于“参与性”和“去中心化”的讨论,它让我意识到,我们不再仅仅是艺术的观众,我们自己,我们的每一次点击、每一次停留,甚至每一次抱怨,都在不知不觉中参与了艺术的生成过程。这种将“体验”本身提升到与“作品”同等地位的观念,极大地颠覆了我过去对艺术品的理解。这本书的行文非常克制,没有过多的煽情,完全依靠逻辑和洞察力来推动,这使得它的论点更有力量,也更具持久的思考价值。
评分我必须承认,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是有些“挑衅性”的。它不迎合大众口味,甚至可以说是故意在打碎读者的舒适区。但正是这种不适感,才让它显得如此珍贵。它像是一面精心打磨过的棱镜,将我们习以为常的文化景观折射出无数我们未曾察觉的复杂层面。作者对于材料的探讨,超越了传统的物质范畴,延伸到了“时间碎片”、“情感连接”乃至“集体记忆”这些更抽象的领域。我特别喜欢作者那种不带批判色彩,但又充满深刻洞察的观察角度,他似乎只是在记录一个正在发生的、不可逆转的文化迁徙。这本书不是用来快速消费的,它需要反复咀嚼,每一次重读,都会因为我自身经历和认知的变化,而解锁出新的层次。它成功地将一个宏大的、几乎无法界定的议题——当代艺术的本质——切分成了无数个可以被有效讨论的切面。如果你对当代文化思潮抱有真诚的好奇心,这本书绝对值得你投入时间去细细品味。
评分我得说,这本书的结构编排简直像是一场精心设计的迷宫,让人既迷失又沉醉。它绝不是那种按时间线或者流派分类的传统艺术史著作。相反,它更像是一系列破碎的、但又彼此呼应的碎片收集。作者的叙事节奏时而急速如电光火石,突然跳跃到某个偏远的数字实验室;时而又放慢到如同慢镜头下观察一滴颜料在宣纸上晕染开来的过程。这种跳跃性,恰恰反映了当代艺术创作的无定形状态。我尤其欣赏作者在描述某个具体案例时,那种近乎人类学家的细致入微,他描述了艺术家如何与材料进行“对话”——那种摩擦、抵抗、甚至是妥协的过程,远比最终展示出来的成品要引人入胜。读到关于“非物质性媒介”的那几章时,我的思维被彻底激活了,我开始思考,那些我们无法触碰、无法储存,只能在瞬间体验到的东西,比如算法的生成、比如一段即时的网络互动,它们是否比雕塑更具有“此时此刻”的真实性?这本书没有提供一个简单的结论,而是提供了一套工具箱,让你自己去挖掘和拆解。它对于理解当代语境下的“媒介焦虑”有着极高的价值,读完之后,我会忍不住重新审视我手机里那些被忽略的通知和图标。
评分这本《今天,我们用什么做艺术?》的书名,本身就带着一种强烈的、直击人心的叩问感,仿佛是作者在面对一堵不断变化的文化之墙时,不得不停下来,深吸一口气,然后发出的那个最根本的疑问。我是在一个略显疲惫的午后,偶然翻到这本书的,原本没抱太大期望,毕竟“艺术”这个词已经被太多人过度解读和滥用了。然而,一翻开,我就被那种略带疏离感却又异常敏锐的笔触所吸引。作者似乎并不想给出一个标准答案,而是更像一个经验丰富的策展人,带领我们穿梭于各种截然不同的创作现场。他没有大谈特谈什么“大师的遗产”或是“学院派的规训”,而是将焦点聚焦在那些“当下”正在发生的事情上——比如那些被我们习以为常的日常物件如何被重新语境化,那些消失在赛博空间中的数据流如何被捕捉并转化为可感的形态。读着读着,我甚至觉得自己手中的咖啡杯、窗外快速驶过的车辆,都带上了一种新的、审视的意味。这本书的厉害之处在于,它没有试图定义“什么”是艺术,而是巧妙地引导你去思考“为什么”我们此刻需要用这种方式来表达,这比单纯罗列案例要深刻得多,它迫使我们每个人都得重新审视自己的感官和认知边界。那种智识上的碰撞和愉悦感,是近期阅读体验中少有的。
评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有一种冰冷的美感,像极了北欧的极简主义设计,每一个词汇都像是经过精确计算才放置在那里,没有一丝多余的赘肉。它更像是一份高度浓缩的宣言,而不是一本教科书。作者在探讨新媒介时,那种对技术伦理和审美趣味的深入剖析,让人感到既兴奋又略带警惕。他并没有将技术浪漫化,而是清醒地揭示了技术背后的权力结构和潜在的审美陷阱。比如,当“算法”成为一种新的画笔时,我们如何去评判它的“好坏”?这不再是关于构图或色彩的讨论,而是关于“意图”和“偏见”的深度挖掘。读到这些部分,我感觉自己好像被拉入了一个高智商的辩论现场,作者犀利的观点不断抛出,迫使我不断地自我反驳和修正。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个极佳的参照框架,来审视那些层出不穷的、试图用“未来感”来包装自己的当代实践。它教会我们如何剥开那些华丽的辞藻,直抵创作核心的那个最原始的驱动力——“为什么是现在?”。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