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影像艺术类重量级图书奖项(2009年和/或图书奖、克劳斯瑙-克劳斯图书奖)获奖作品,《艺术评论》等权*媒体倾情推荐;
围绕不同主题,多角度深挖摄影与电影之间的关系图谱;
论述精彩有启发性,大量摄影与电影史上珍贵插图丰富内容、提高可读性。
本书作者在相关领域颇具声望,曾获多种奖项;此书在出版次年亦连获两项大奖,这保证了图书的内容质量及学术水平;
全彩精美印刷,多幅珍贵图片紧密结合文字,使图书既有深度和可读性,又有可赏性。
《摄影与电影》以希区柯克的电影《后窗》的一张宣传剧照为起点,分析卢米埃兄弟、安东尼奥尼、戈达尔、诺兰、沃霍尔等导演与布尔津、沃克、沃尔、雪曼等摄影艺术家的作品,从时间性、叙事、先锋艺术等角度,挖掘了近一个多世纪以来摄影与电影两者间互为启发、不可分割的关系图谱。
本书荣获由英国电影协会(British Film Institute)及《视觉和声音》杂志(Sight & Sound magazine)赞助的2009年“和/或图书奖”(The And/Or Book Award),同年还获得克劳斯瑙-克劳斯图书奖(the Kraszna-Krausz Book Award)。
作者简介
戴维·卡帕尼(David Campany) 作家、策展人及艺术家,主要从事摄影领域的工作,现任教于威斯敏斯特大学,已出版《艺术与摄影》(Art and Photography)等七部著作并发表两百余篇文章,曾获ICP无限奖(ICP Infinity Award)、克劳斯瑙-克劳斯图书奖(the Kraszna-Krausz Book Award)等奖项。
译者简介
陈畅 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系博士生,主要研究方向为性别研究、英美戏剧研究、电影研究。鸟类摄影爱好者。
卡帕尼认为,电影虽贪婪地霸占了摄影,可它同时也透着一股深情。电影或许是占主导地位的媒介,但它仍为摄影所束缚;《摄影与电影》一书没有夸大电影的霸权,它论证:当电影*越摄影,它同时也满怀爱意地将之供奉起来。 —— 《艺术评论》(Art Review)
坦白讲,我最初是被封面设计吸引的,那种极简主义的构图和略带颗粒感的印刷质感,已经预示了这本书内容的非主流。这本书的内容几乎完全避开了任何关于产业、市场或者具体器材的讨论,它完全沉浸在美学和符号学的泥沼中,而且是那种非常泥泞但又充满宝藏的沼泽。我尤其欣赏作者对“凝视”(Gaze)这个概念的深度挖掘,他不仅引用了福柯和拉康的理论,更是将其与现代广告和社交媒体的视觉霸权进行了残酷的对照。这种将经典理论与当下热门现象进行无缝对接的能力,体现了作者深厚的跨学科功底。阅读过程中,我常常感觉自己像是在进行一场高强度的智力游戏,作者抛出的每一个论点都需要读者自己去寻找支撑的经验证据,他很少直接给出结论,而是提供一个思考的框架。书的后半部分,开始探讨“媒介的终结”这一宏大命题,作者以一种略带悲观但又充满希望的笔调,预测了未来视觉表达可能出现的形态,这部分内容极具前瞻性,让人在赞叹之余,也感到一丝对未来媒介环境的隐忧。总而言之,这是一本需要用“脑力”去阅读的书,它不会让你轻易地获得满足感,但它会持续地在你的思维深处播下质疑的种子,让你从此无法再以纯粹的眼光看待任何一张照片或一段视频。
评分说实话,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更像是一次对人类感知极限的挑战。我原本以为会读到一些关于数码后期技术或者最新电影制作流程的实用指南,结果发现我完全想错了方向。作者的关注点仿佛集中在更深层的、几乎是形而上的领域。例如,书中有一段精彩的论述,探讨了“窥视欲”在观看行为中的作用,并将这种心理机制与巴赞关于“全景式”摄影的构想进行了对比,逻辑链条之复杂精妙,让人不得不停下来喝口水,整理一下思路。书中引用的案例五花八门,从文艺复兴时期的透视法,到当代装置艺术,再到那些鲜为人知的小众纪录片,跨度之大,让人眼花缭乱。作者的语言风格是极其强悍和自信的,几乎不容置疑,每一个论断都掷地有声,充满了学术的重量感,但又巧妙地避免了学术论文那种晦涩难懂的毛病。我感觉自己像是在跟随一位博学多识的导师进行一对一的学术漫步,他会突然指向一个我们习以为常的视觉现象,然后用你从未想过的角度进行解构。尤其在讨论到“不可见之物”的再现时,作者的笔触变得尤为犀利,他强调了镜头语言的局限性,以及如何通过“留白”和“暗示”来创造比直接呈现更有力量的影像。这本书无疑是为那些已经具备一定基础知识,渴望突破认知边界的深度学习者准备的“精神食粮”,读完后会让你对日常接触到的所有图像产生一种全新的审视目光。
评分这本书的叙述口吻非常具有煽动性,它不是在“解释”摄影和电影,而是在“激发”读者去重新审视这两个媒介的边界。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对“运动感”的独特定义,他没有拘泥于物理上的位移,而是着重探讨了视线在画面中移动所产生的“心理轨迹”。书中有一段关于运动镜头的分析,我反复读了不下三遍,它将镜头的推拉摇移与观众的呼吸频率、心跳节奏联系起来,形成了一种奇特的生理共鸣理论。这种将技术语言转化为身体体验的描写,是我在其他任何艺术理论书籍中都未曾见过的。此外,作者对“声音景观”的探讨也极其到位,尽管书名偏向视觉艺术,但声音被提升到了与画面同等重要的地位,甚至在某些场景下被认为是主导情绪的关键。他用近乎诗意的语言描述了寂静的重量,以及环境音效如何悄无声息地构建起一个角色的内心世界。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是高度个性化的,不同的人可能会被不同的章节深深吸引——有人可能偏爱他对光线的物理学解读,而我则被他对非理性情绪的捕捉能力所折服。它像是一面多棱镜,从不同的角度折射出影像艺术的复杂光谱,让人在合上书本时,带着一种“世界已然不同”的震撼感。
评分这本书的标题是《摄影与电影》,但实际内容却远远超出了这个范畴。我花了整整一个周末才勉强读完,感觉像是上了一堂密集且高强度的视觉艺术速成课。它并没有停留在教你如何按快门或者如何剪辑素材这种基础技能上,而是深入探讨了光影作为叙事工具的哲学层面。比如,书中有一章专门分析了安东尼奥尼电影中那种“空白”空间的意义,以及它如何反映了现代人的疏离感,这部分写得极其细腻,作者的文字功底扎实到让人惊叹,不是那种空洞的理论堆砌,而是紧密结合了具体的电影画面进行阐释,读起来像是在品鉴一幅幅精心构图的画作。再比如,对于色彩的运用,它没有简单地罗列红黄蓝的物理属性,而是探讨了不同色温和饱和度如何潜移默化地影响观众的情绪阈值,这一点对于我这种刚入门的业余爱好者来说,简直是醍醐灌顶。我特别欣赏作者在提及早期默片时代时那种充满敬意的笔触,仿佛能透过文字感受到那些无声影像背后蕴含的巨大能量。全书的结构安排也很有趣,像是一部电影的幕后剧本,层层递进,引导读者从被动的接受者转变为主动的思考者。我尤其喜欢其中关于“时间感”的探讨,作者对比了摄影中的“瞬间凝固”与电影中的“时间流动”之间的内在张力,这种跨媒介的比较分析,极大地拓展了我对“捕捉”与“记录”的理解。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是沉浸式的,你需要放慢速度,反复咀嚼那些充满洞见的段落,才能真正领会其精髓。
评分这本书的排版和设计本身就透露出一种强烈的作者个人意志,它不是一本大众化的科普读物,更像是一本充满个人风格的艺术宣言。我尤其注意到书中对某些特定影史片段的引用,并非按照时间顺序排列,而是根据主题进行关联,这种非线性叙事结构本身就在模仿电影蒙太奇的跳跃性。例如,作者将1920年代表现主义的布景设计,与近年来某些虚拟现实(VR)体验中的空间处理手法并置讨论,试图挖掘跨越时代的技术进步背后不变的人类心理需求。读到中间部分时,我感到了一丝阅读的疲惫,因为它要求读者时刻保持高度的专注力,作者在阐述一个概念时,往往会层层嵌套多个前置条件和历史渊源,如果漏掉任何一个环节,后面的理解就会出现断裂。然而,一旦跨越了那些相对晦涩的章节,后面的收获又是巨大的。比如,作者对“真实性”在不同媒介中的建构方式进行了深入的剖析,他探讨了纪录片伦理的灰色地带,以及数码时代“完美”图像对观众感官的麻痹作用。这种对媒介本质的追问,让我开始反思自己平时刷短视频时的心态——我们究竟是在观看内容,还是仅仅在被视觉噪音轰炸?这本书提供了一种清醒剂,迫使读者去分辨“观看”与“被观看”之间的权力关系,读完后感觉自己的“视觉免疫力”大大增强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