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苏立文院士关于*国艺术史的集大成之作。通过梳理远古、先秦、秦汉等历朝历代直至20世纪的*国艺术,将*国艺术的不同门类--建筑、雕刻、绘画、陶瓷等在不同时代的表现形式及特点清晰、细致、全面地展现在读者面前。 (英国)Michael Sullivan;徐坚 迈克尔·苏立文(Michael Sullivan,1916—2013) 牛津大学圣凯瑟琳学院荣誉退休院士,曾在剑桥大学、斯坦福大学等多所高校和研究机构从事教学及研究。荣获过美国国家人文基金会、古根海姆基金会、洛克菲勒基金会等多所机构颁发的多项荣誉和研究基金。1940年代来到中国,并开始接触中国艺术,结识了庞薰琹、吴作人、丁聪、郁风、关山月、刘开渠等中国现代艺术家,此后一直与几代中国艺术家和诸多艺术机构来往密切。毕生专注于中国艺术的研究和传播,是很早向西方引介中国现代艺术的西方学者之一,并成为这一领域的靠前。著有《中国艺术史》《20世纪中国艺术与艺术家》《东西方艺术的交会》等等我购买这本探讨近现代设计史的书,是冲着它对“国家形象建构”这一主题的切入点。它完全跳脱了传统的艺术家个人传记叙事,而是将焦点集中在民国时期,知识分子群体如何通过字体设计、海报宣传乃至公共设施的标识系统,试图塑造一个全新的、现代化的国民形象。书中对“新文化运动”时期字体排印学的演变着墨颇多,那些从宋体、黑体到活体印刷机引进的每一个细节,都清晰地反映了社会思潮的转变——从传统士人审美的“雅”到面向大众传播的“准”。特别是在分析抗战时期宣传美术时,作者引用了大量档案照片和未曾发表的设计稿,那些强烈的视觉符号和简洁有力的口号,即使在今天看来,依然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这本书成功地证明了“设计”绝不仅仅是美化外表,它是在特定历史环境下,国家意志和民众心理交锋的最前沿阵地。阅读过程中,我不断地在思考,我们现在所习以为常的视觉规范,其根源究竟可以追溯到哪个时代的哪一次集体审美决策。
评分这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它采用了“地方志”式的微观视角,来审视一个宏大的文化现象——江南园林艺术的精髓。它抛弃了对苏州园林的泛泛而谈,而是深入到几个具体的私家园林中,通过对叠山理水、花木配置乃至亭台楼阁命名背后的文人典故进行“考古式”的发掘。例如,书中对某一处漏窗的“借景”手法的分析,竟然追溯到了唐代诗人的一句边塞诗,这种跨越时空的联想,极大地丰富了园林空间的叙事性。作者的语言风格非常典雅,充满了江南特有的那种含蓄、精致的美感,读起来让人心神宁静,仿佛真的置身于烟雨迷蒙的廊下。对于那些热爱园林文学和空间美学的人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一座宝库。唯一的缺憾或许是,它对南方园林的偏爱稍显突出,对北方皇家园林的对比分析略显单薄,未能提供一个更完整的南北差异图景,但瑕不掩瑜,它在微观深挖上所达到的深度,已经远远超出了我的预期。
评分这本书的叙事节奏,像极了一部精心剪辑的纪录片,流畅却充满张力。它没有采取时间线式的编年体,而是以“材料的哲学”作为主线,探讨了玉器、青铜器和瓷器这三大核心载体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化意义变迁。对玉器的论述尤其精彩,从良渚文化中对“礼器”的崇拜,到汉代对“君子比德于玉”的道德附会,再到明清时期玉雕工艺的世俗化和玩物化,作者通过对玉石“温润”特质的持续探讨,串联起了中国几千年的精神脉络。这种以物观史的视角,让抽象的文化概念变得触手可及。相比之下,对青铜器纹饰的分析虽然详尽,但或许过于偏重符号学的解读,使得那些厚重、狞厉的饕餮纹饰,在文字的解析下,似乎少了一丝原初的神秘感。总的来说,它是一部能引导你重新审视你家客厅里摆设的工艺品的“思想之书”。
评分这本书的理论深度和广度,让习惯了通俗读物的我,在阅读初期着实感到了一丝“智力上的挑战”,但随后的收获却是巨大的。它并非一本轻松的“艺术鉴赏入门”,而更像是一部严肃的美学史论。作者似乎对西方现代艺术理论有着深刻的理解,并将一些现代批评视角巧妙地融入对传统雕塑和建筑的研究中。我印象最深的是关于宋代建筑“间架结构”的讨论,书中用了一种类似结构主义的分析方法,解构了斗拱系统的功能性和象征性,这与我以往理解的“木结构力学”完全是两个维度。这种跨学科的对话,让原本冰冷的石头和木头重新焕发了思想的光芒。唯一美中不足,或许是行文中引用的古籍文献过于密集,对于没有扎实古文基础的读者来说,时不时需要停下来查阅注释,这打断了阅读的流畅性,但考虑到其学术严谨性,这种“慢阅读”的体验或许也是一种必要的“沉浸”。
评分这部关于古代绘画的专著,简直是为我这种对敦煌壁画和宋代山水画痴迷的业余爱好者量身定做的“夜读伴侣”。作者的叙事功力着实了得,他没有把那些晦涩难懂的朝代更迭和技法名词堆砌在读者面前,而是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导游,带着我们缓步走进每一幅作品的“生命现场”。比如,书中对唐代吴道子“吴带当风”的解读,绝非简单的风格描述,而是结合了当时的社会风气、宗教信仰,乃至文人士大夫的审美趣味,层层剥开其艺术内核。尤其是对工笔重彩的细腻分析,那些矿物颜料的来源、晕染的层次感,甚至是绢帛底料的选择,都有翔实的考证支撑,读起来仿佛能闻到颜料散发的微弱气味。更让我惊喜的是,作者对于不同地域画派的比较分析,如北宗的雄健与南宗的清逸,绝非简单的二元对立,而是展示了它们之间相互影响、彼此渗透的复杂关系,这极大地拓宽了我对中国画“流派”概念的理解。这本书的配图质量也无可挑剔,高清的局部放大图,让那些历经千年的笔触细节得以重现,每一次翻阅都是一次对匠心精神的致敬。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