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事业需要传承,需要发展,更需要开拓、创新!当今世界的科学技术在飞速发展、日新月异,人们的生活习惯和工作节奏也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在迅速变化。新的形势要求科普创作跟上时代的脚步,不断更新、创新。“中国科普大奖图书典藏书系”承载着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科普创作的历史——历史是辉煌的,今天是美好的!未来是更加辉煌、更加美好的。书系囊括新中国成立以来,著名科学、科幻作家经典获奖作品。
本书是讲述人类起源知识的科普书,真正从自然史的角度,尤其是自然科学的角度,来阐述人类起源与进化的历史以及人类个体发育、发展的进程,从而打破人们对人自身的神秘看法,让读者从人的演化历程中认识人自身无穷的创造力,感受做人的自尊与自信。适合广大青少年阅读。
周国兴,古人类学家,1962年受聘于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从事古人类学与史前考古学研究。曾任北京自然博物馆副馆长、中国自然科学博物馆协会副理事长、中国博物馆学会理事。
《人之由来》是我国著名的古人类学家周国兴教授撰写的有关人类起源的通俗读物,是真正从自然科学的角度,充分地展现“从猿到人、原始人进一步演化”的壮丽图景,阅读本书可以获得丰富的人类发展史的知识。
——四川省科普作协理
我热烈祝贺“中国科普大奖图书典藏书系”的出版!“空谈误国,实干兴邦。”习近平同志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讲得多么深刻!本书系的出版,正是科普工作实干的具体体现。
科普工作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重要事业。1953年,毛泽东同志视察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时说:“我们要多向群众介绍科学知识。”1988年,邓小平同志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而科学技术研究和科学技术普及是科学技术发展的双翼。1995年,江泽民同志提出在全国实施科教兴国的战略,而科普工作是科教兴国战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2003年,胡锦涛同志提出的科学发展观则既是科普工作的指导方针,又是科普工作的重要宣传内容;不是科学的发展,实质上就谈不上真正的可持续发展。
科普创作肩负着传播知识、激发兴趣、启迪智慧的重要责任。“科学求真,人文求善”,同时求美,优秀的科普作品不仅能带给人们真、善、美的阅读体验,还能引人深思,激发人们的求知欲、好奇心与创造力,从而提高个人乃至全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国民素质是第一国力。教育的宗旨,科普的目的,就是为了提高国民素质。只有全民的综合素质提高了,中国才有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才有可能实现习近平同志最近提出的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个中国梦!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科普事业经历了1949—1965年的创立与发展阶段;1966—1976年的中断与恢复阶段:1977—1990年的恢复与发展阶段:1990—1999年的繁荣与进步阶段;2000年至今的创新发展阶段。60多年过去了,我国的科技水平已达到“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的地步,而伴随着我国社会主义事业日新月异的发展,我国的科普工作也早已是一派蒸蒸日上、欣欣向荣的景象,结出了累累硕果。同时,展望明天,科普工作如同科技工作,任务更加伟大、艰巨,前景更加辉煌、喜人。
“中国科普大奖图书典藏书系”正是在这60多年间,我国高水平原创科普作品的一次集中展示,书系中一部部不同时期、不同作者、不同题材、不同风格的优秀科普作品生动地反映出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科普创作走过的光辉历程。为了保证书系的高品位和高质量,编委会制定了严格的选编标准和原则:一、获得图书大奖的科普作品、科学文艺作品(包括科幻小说、科学小品、科学童话、科学诗歌、科学传记等);二、曾经产生很大影响、入选中小学教材的科普作家的作品;三、宏扬科学精神、普及科学知识、传播科学方法,时代精神与人文精神俱佳的优秀科普作品;四、每个作家只选编一部代表作。
在长长的书名和作者名单中,我看到了许多耳熟能详的的名字,倍感亲切。作者中有许多我国科技界、文化界、教育界的老前辈,其中有些已经过世:也有许多一直为科普事业辛勤耕耘的我的同事或同行;更有许多近年来在科普作品创作中取得突出成绩的后起之秀。在此,向他们致以崇高的敬意!科普事业需要传承,需要发展,更需要开拓、创新!当今世界的科学技术在飞速发展、日新月异,人们的生活习惯和工作节奏也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在迅速变化。新的形势要求科普创作跟上时代的脚步,不断更新、创新。
这就需要有更多的有志之士加入到科普创作的队伍中来,只有新的科普创作者不断涌现,新的优秀科普作品层出不穷,我国的科普事业才能继往开来,不断焕发出新的生命力,不断为推动科技发展、为提高国民素质做出更好、更多、更新的贡献。
“中国科普大奖图书典藏书系”承载着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科普创作的历史——历史是辉煌的,今天是美好的!未来是更加辉煌、更加美好的。我深信,我国社会各界有志之士一定会共同努力,把我国的科普事业推向新的高度,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出我们应有的贡献!“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读完这本书,我最大的感受是“丰满而不深刻”。它试图覆盖从生命起源到人类文明初期的所有关键节点,信息量无疑是巨大的,几乎涵盖了教科书要求掌握的每一项知识点。但“大而全”的弊端也随之暴露:每一个议题都被浅尝辄止,没有一处深入挖掘到令人拍案叫绝的程度。比如,在探讨工具制造技术对早期人类认知能力发展的影响时,作者只是简单地罗列了几种石器技术类型及其大致时间,但完全没有触及到社会协作、符号思维或语言能力是如何伴随这些技术进步而协同演化的复杂神经生物学机制。我希望看到的,是更具思辨性的论述,是不同科学分支(如考古学、古人类学、遗传学)之间如何交叉验证、甚至互相矛盾的精彩“学术争论”。这本书似乎刻意回避了这些“不确定性”和“争议”,只呈现了一个高度统一、秩序井然的“科学结论”。这种“安全”的叙事方式,虽然降低了读者的理解难度,但也牺牲了科学精神中至关重要的那份探索的激情与严谨的辩证性。
评分这本书,说实话,刚拿到手的时候,我还有点小小的期待,毕竟“中国科普大奖”这个名头摆在那里,总觉得应该能挖掘出一些新奇的、颠覆性的知识。然而,读完之后,我的感受却是五味杂陈。它更像是一本精美的教科书复印件,把我们从中学时代就耳熟能详的生物进化史,用一种极其严谨但又略显枯燥的方式重新包装了一遍。图注详尽,排版考究,看得出编辑团队下了不少功夫,对于那些对生命起源和人类演化历史有基础了解的读者来说,它提供的深度有限。我特别希望看到更多关于国内考古发现的新进展,或者是在基因测序技术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对早期智人迁徙路径的最新推测,但这些精彩的“前沿动态”在书中几乎没有着墨。它更侧重于对现有主流理论的梳理和总结,像是在为一本经典教材做一次细致的“校对”。如果把它定位为科普入门读物,它可能又显得过于专业和学术化,缺乏那种能让人瞬间抓住眼球的叙事张力。总而言之,它是一本扎实、可靠,但缺乏惊喜的工具书式的科普读物,适合需要系统回顾基础知识的学者或学生,但对于渴望在知识海洋中冲浪的普通爱好者而言,可能略显“温吞水”。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和视觉设计倒是相当出色,这一点必须承认。纸张的质感非常好,内页的插图绘制得精致而准确,尤其是对古生物骨骼复原图的呈现,达到了相当高的艺术水准。然而,这种高品质的视觉包装,似乎与其内容本身的“新颖度”形成了某种反差。内容上,我总觉得它在讲述一些我们早就知道的故事,缺乏能让人耳目一新的角度。比如,关于尼安德特人与现代人基因交流的讨论,虽然提到了,但仅仅是蜻蜓点水,没有深入剖析近些年基因组学研究带来的那些爆炸性的新发现,比如“幽灵祖先”的存在性讨论。这让我感觉,这本书在时间点上仿佛停滞在了几年前的某个研究节点上,未能及时跟进最新的学术浪潮。科普作品的生命力在于其对前沿的敏感度,这本书在这方面稍显保守,更像是对既有知识体系的一次“官方确认”,而不是一次“探索之旅”。对于想了解“现在科学界到底在热烈讨论什么”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提供的价值有限。
评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正式”,那种感觉就像是直接从大学的专业教材里截取下来的段落。它极其注重术语的精确性,几乎没有使用任何俚语或者通俗的比喻来拉近与读者的距离。我可以理解,在讨论复杂的生物学概念时,严谨是第一位的,但科普的最终目的还是为了传播知识,激发兴趣。我尝试着向一位完全没有相关背景的朋友推荐这本书,但才翻开几页,对方就表示:“这比我以前上的生物课还难懂。”这说明这本书在目标受众的定位上可能存在偏差。它假定读者已经拥有了一定的生物学或历史学基础,能够熟练应对大量的专业名词和复杂的从句结构。如果作者能找到一个更贴近普通人经验的切入点,比如从我们每天的饮食习惯、身体特征追溯到远古祖先,或许能更好地实现“科普”的价值。目前的版本,更像是一份为专业人士准备的“知识回顾提纲”,而非面向大众的“入门指南”。
评分这本书的阅读体验,坦率地说,有点像在走一条铺设得极为平整但毫无风景可言的柏油马路。文字的组织结构清晰得近乎机械化,每一个章节都遵循着“提出问题—阐述理论—列举证据—得出结论”的固定模式。我尝试着去寻找那种能让人拍案叫绝的洞察力或者独到的比喻来解释复杂的生物学概念,但收效甚微。作者的笔触非常克制,仿佛生怕任何一个跳脱的词汇会破坏其科学的严肃性。这导致了书中充满了诸如“鉴于以上证据,我们有理由推断……”、“从形态学的角度分析,可以得出……”这类高度概括性的学术语言。这对于习惯了当代流行科普读物那种活泼、拟人化叙事方式的读者来说,无疑是一种挑战。我期待的是能看到作者如何用日常生活的例子来串联起数百万年的演化历程,而不是一次又一次地被拉回到实验室的显微镜前。这本书更像是一份完美的、可以用来应付考试的知识纲要,但它却未能成功地将“科学的魅力”转化为“阅读的乐趣”,实在是一大憾事。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