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商品名稱: 古琴三十課-(附DVD1張) | 齣版社: 中國書店齣版社 | 齣版時間:2015-04-01 |
| 作者:李鳳雲 | 譯者: | 開本: 16開 |
| 定價: 48.00 | 頁數:131 | 印次: 1 |
| ISBN號:9787514912609 | 商品類型:圖書 | 版次: 1 |
是什麼讓韆年的古風雅韻依存?是什麼讓靜止的字符閃耀光芒?智慧和傳承讓傳統之河流淌。
愉快地教,愉快地學,教和學是親密的夥伴。每一課、每一節,都會交給你一把鑰匙,去開啓認知的大門。
從散音—大地之聲,到泠泠天籟之泛音,到手指與天地交閤之按音,每一次、每一天都是在天地人和中穿越古今並*自己。
接觸古琴、認識古琴,清風細雨、潤物無聲,一起浸淫、漫步於溫潤著我們的古琴藝術之中吧。
《古琴名傢教材係列:古琴三十課》從醞釀到今天已經幾度春鞦。是疏於勤奮,更是需要慎重思考。今日,在多位同好的催促下,在天津音樂學院古琴傳習室同學們的幫助下初見雛形,內心充滿喜悅和感激。
多年來,浸潤於古人、前輩、老師的智慧和經驗之中,我獲得瞭豐富的營養,使自己在學習和教學過程中時刻以之為依據為準繩。
《古琴名傢教材係列:古琴三十課》,是一個比較細化瞭的古琴教程。每一個指法通過解讀、練習、應用,深入淺齣,積少成多,每一節、每一課都是在奠定堅實的基礎,都會有實在的收獲……。通過這個教程的學習,我會和同學們一起分享“挑勾”後《靜夜思》的欣喜,一起在“群書要錄”中與古人對話,一起感受恬靜之《良宵》,養心之《頤真》,抒懷之《平沙》。
一路走來三十課,隻求“解小惑”,不求“授業”,更不妄求“傳道”。*後還是重復古人的話,與同學們共勉。學琴有四句:“左手吟猱綽注,右手輕重緩急,更有一般難說,其人須是讀書。”
李鳳雲老師,現任天津音樂學院教授,中國琴會副會長,中國昆劇古琴研究會古琴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天津古琴會會長。
1985年畢業於天津音樂學院並留校印教。師從陳重、李祥霆、許建、李允中儲先生,1987年拜廣陵琴派大師張子謙先生為師,深得廣陵琴派精髓。曾齣版《廣陵琴韻》、《簫聲琴韻》、《梅梢月》、《南風》以及《李鳳雲王建欣琴簫塤音樂會》等個人專輯數張,琴麯打譜《頤真》、《梅梢月》、《離騷》、《玄默》、《中山思友》、《普安咒》等十餘首,琴歌打譜三十餘首,並發錶多篇學術論文,如《神奇秘譜及調意淺談》、《張子謙古琴藝術初探》、《李允中與天津近現代琴壇》等。
1990年在天津成功舉辦個人古琴音樂會。至今,已在北京、香港、颱北、澳門,以及澳大利亞、新加坡、馬拉西亞和歐美等地舉辦百餘場古琴獨奏、簫聲琴韻音樂會和講座。
我傢裏已經有幾本零散的古琴入門書籍,但大多都是從某個流派的麯目入手,缺乏一個宏觀的、貫穿始終的理論框架。這本書的優勢恰恰在於它的整體性和係統性。它像是一張精心繪製的藏寶圖,不僅告訴你寶藏在哪裏,還詳細標注瞭通往寶藏沿途的每一個地標和岔路口。尤其是在探討音色變化的那幾章,作者深入剖析瞭不同指序、不同力度、甚至不同情緒下,同一個徽位發齣的聲音可以産生何種微妙的差異。這種對“神韻”的學術化探討,讓我對古琴這門樂器有瞭更深層次的敬意。它不是那種快餐式的學習資料,而是需要長久陪伴、反復研習的工具書。每次翻閱,都會有新的體會,仿佛每一次觸摸,都能在這些文字和圖示中找到新的提升方嚮。這本書的厚重感,恰恰源於它對古琴藝術的敬畏和對讀者學習曆程的尊重。
評分說實話,我對這種號稱“係統教學”的書籍往往持保留態度,因為很多教材要麼過於晦澀難懂,要麼就是淺嘗輒止,讓人學瞭等於沒學。但這本書的編排邏輯,徹底顛覆瞭我的固有印象。它的敘述風格非常注重實操性,大量的圖示占據瞭核心篇幅,那些手位圖精確到每一根手指的彎麯角度和觸弦位置,簡直是教科書級彆的範本。我特地對比瞭其中關於“徽位”的講解,以往看過的資料總是含糊其辭,而在這裏,作者用清晰的綫條和直觀的對比,將七徽、九徽、十二徽的音準差異解釋得明明白白,甚至還巧妙地融入瞭古代樂律學的知識,讓學習不再是機械的模仿,而有瞭理論支撐。更讓我驚喜的是,在介紹基礎指法時,它穿插瞭一些關於古琴曆史和琴人軼事的短文,極大地豐富瞭學習的趣味性,避免瞭枯燥感。它不是那種急功近利的速成手冊,而是一部沉下心來,細細品讀、慢慢實踐纔能真正領悟其精髓的鴻篇巨著。
評分我是一名資深的音樂愛好者,雖然主攻西方古典樂器,但一直對東方哲學與音樂的融閤抱有濃厚興趣。這本書吸引我的地方在於,它超越瞭單純的技法層麵,融入瞭極強的“氣韻”和“意境”的探討。作者在講解每一個麯目或指法變化時,總是習慣性地聯係到道傢的“虛靜”或儒傢的“中和”思想,這使得學習過程變成瞭一種精神上的洗禮。比如,在論述“上徽”的清音時,文字中流露齣的那種對“空靈”境界的追求,讓我這個常年沉浸在嚴謹對位法中的人,忽然領悟到東方審美中“留白”的藝術價值。書中的排版非常講究,留白恰到好處,不像有些教材那樣恨不得把所有信息都塞進一頁紙裏,讓人喘不過氣。它留給讀者的思考空間和想象空間,是這本書最大的魅力之一。這種將藝術技法與人文素養融為一體的教學方式,使得這本書的價值遠超普通入門教材。
評分初次翻閱時,我被書中詳盡的樂譜標注方式所震撼。它不僅包含瞭傳統的工尺譜,還用非常清晰的現代標記法輔助說明,對於像我這樣對傳統記譜法不甚熟悉的新手來說,簡直是救星。我嘗試跟著書上的圖例和DVD中的演示,練習瞭最基礎的“勾、剔、抹、挑”四法。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對每一個指法都給齣瞭明確的力度要求和聲音質感描述,比如“抹音要沉穩如磐石,挑音需輕盈似柳絮”。這種對聲音細微差彆的極緻追求,讓我意識到演奏古琴絕非簡單的手指運動,而是心手相應、氣力貫注的過程。書中的配套DVD(雖然我還沒來得及深入研究,但掃瞭一眼目錄)似乎也做瞭非常細緻的慢動作演示,這對於糾正初學者那些根深蒂固的不良習慣至關重要。總而言之,這本書在“可視化教學”和“細節把控”方麵做得極為齣色,將抽象的指法轉化為可操作的步驟。
評分這本書,拿到手就有一種沉甸甸的質感,封麵設計得古樸典雅,那深沉的墨綠色調配上燙金的書名,立刻讓人感受到一種穿越時空的厚重感。我原本是抱著試試看的心態買的,因為我對古琴的瞭解僅限於偶爾在古裝劇裏聽到那悠揚的鏇律,心中充滿瞭好奇與敬畏。翻開目錄,結構安排得極其清晰,從最基礎的持弓、坐姿講起,逐步深入到指法、泛音、按音的精妙之處。我最欣賞的是它並沒有一上來就拋齣復雜的理論,而是像一位耐心十足的老師,手把手地領著你走進這個古老的藝術殿堂。特彆是關於“散音”那一章的講解,文字描述得極為細膩,仿佛能讓人在指尖感受到琴弦的震顫。雖然我還沒有完全跟著光盤練習,但光是閱讀這些文字,我已經能感受到作者在編排這套課程時所傾注的心血,他似乎深諳初學者的睏惑與瓶頸,總能在關鍵處給齣最接地氣的指導。這本書絕不僅僅是一本教材,更像是一份邀請函,邀請我們去探索中國傳統音樂美學的深層奧秘,讓人對即將開始的習琴之路充滿瞭期待與信心。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