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密斋/中医历代名家学术研究丛书

万密斋/中医历代名家学术研究丛书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文颖娟,姚远友 著,潘桂娟 编
图书标签:
  • 中医
  • 历代名家
  • 学术研究
  • 万密斋
  • 中医经典
  • 传统医学
  • 医学史
  • 中医学术
  • 养生
  • 中医文化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ISBN:9787513217484
版次:1
商品编码:12200211
包装:平装
丛书名: 中医历代名家学术研究丛书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7-09-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21
字数:192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万密斋,名全,号密斋,生于明弘治十二年(1499年),卒于明万历十年(1582年),湖北罗田人,明代医家,著有《养生四要》《万氏女科》《幼科发挥》等十部著作。万密斋在养生学、儿科学、妇科学等方面有独到建树。其在养生方面,提出寡欲、慎动、法时、却疾的法则;对儿科疾病四诊合参,注重望诊;重视固护脾胃,滋养阴津;对妇女月经病以理气补益心脾为核心,对妊娠病以清热补脾安胎为关键,对产后病以大补气血兼行滞为要旨等,均值得借鉴。文颖娟、姚远友编著的《万密斋》内容涵盖万密斋的生平概述、著作简介、学术思想、临证经验、后世影响等。

作者简介

  文颖娟,女,1973年出生,陕西省户县人陕西中医药大学教授,医学博士,中医方剂学专业;从事方剂学教学、中医期刊编辑及医家学术思想研究、脾胃病证的方药研究;参编《中医养生大辞典》及“十二五”规划教材《方剂学》等。《中医历代名家学术研究集成》编委。
  
  潘桂娟,女,1953年出生,辽宁省人。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所研究员,医学博士、博士研究生导师、博士后合作导师;中医基础理论重点学科带头人;国家“973”计划项目“中医理论体系框架结构研究”首席科学家;2002年至2013年期间,任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所所长。研究方向:中医理论体系框架结构研究、中医痰证理论研究、中医名家学术研究、日本汉方医学研究。主编《中医历代名家学术研究集成》《中国医学百科全书·中医卷·中医基础理论分卷》《中医痰病研究与临床》等。著有《日本汉方医学》。

目录

生平概述
一、时代背景
二、生平纪略
三、从医经历
(一)生命至要,视疾若己
(二)不计宿怨,活人为要
(三)医不在利,唯求信任
(四)利不讳言,光明磊落
(五)不拘古制,巧施方药

著作简介
一、《痘疹心法》
二、《伤寒摘锦》
三、《保命歌括》
四、《广嗣纪要》
五、《万氏女科》
六、《养生四要》
七、《育婴家秘》
八、《幼科发挥》
九、《片玉痘疹》
十、《片玉心书》

学术思想
一、学术渊源
(一)汲取古代哲学思想
(二)本诸中医经典理论
(三)发挥前贤各家之说
(四)秉承家传岐黄之学
二、学术特色
(一)提倡养生四要
(二)倡导优生优育
(三)发展五脏证治
(四)注重望诊诊病
(五)崇尚调理脾胃
(六)洞悉女科源委

临证经验
一、常用养生方法
(一)调脾补肾,固本摄精
(二)燮理五脏,调养整体
(三)药不执方,因人制宜
(四)顺应四时,调畅气机
(五)顺势而为,滋养得当
二、儿科疾病
(一)胎弱
(二)胎毒
(三)脐风
(四)变蒸
(五)肝病
(六)心病
(七)脾胃病
(八)肺病
(九)肾病
(十)目病
(十一)鼻病
(十二)头病
(十三)面病
三、妇科疾病
(一)月经病
(二)带下病
(三)妊娠病
(三)产后病
四、痘疹麻疹
(一)痘疹
(二)麻疹

后世影响
一、历代评价
二、学派传承
三、后世发挥
四、国外流传
参考文献

精彩书摘

  《万密斋/中医历代名家学术研究丛书》:
  (三)发挥前贤各家之说
  1.法宗张仲景、王叔和
  张仲景,史称医圣,名机,字仲景,东汉南阳郡涅阳县人,其《伤寒杂病论》,熔理、法、方、药于一炉,开辨证论治之先河,形成了独特的中国医学思想体系,极大地推动了后世医学的发展。万密斋对张仲景伤寒之治法与用药特别推崇。他说:“长沙著论治伤寒,汗用辛甘下苦咸,此法古今终不变,莫将羌活杂真诠。辛甘发散为阳,桂枝之辛,麻黄之甘,所以开发腠理,驱逐风寒。咸苦下泄为阴,芒硝之咸,大黄之苦,所以攻坚泻实,荡涤肠胃。”“仲景著《伤寒论》,于太阳病,因有恶风恶寒之症,知其在表,故用桂枝汤治中风有汗者,此风淫所胜,以辛散之。麻黄汤治伤寒无汗者,此寒淫所胜,治以甘热。若无恶风寒之症,则不轻用矣。于阳明经,因有胃实痞满燥实坚之症,知其在里,故用承气汤。枳实以泻痞,厚朴以泻满,大黄以泻实,芒硝以润燥软坚。若无胃实之症,则不敢用矣。”(《保命歌括·卷之二·伤寒》)此外,某些儿科疾病的治疗,万密斋亦取法于张仲景。如泄泻,他说:“治有三法者,按仲景《伤寒论》云:下利不止者,宜理中丸。理中者,理中气也。治泻,不利小便非其治也,五苓散主之。不止者,利在下焦也,宜赤石脂禹余粮汤止之。故初则温中,理其胃气也;次则分利,使阴阳和畅,水谷分别也;末则止涩,涩可去脱,恐肠胃滑而谷气不收也。此三者治泻之大法也。故予家传心法,初用理中汤,中用五苓散,末用七味豆蔻丸,或一粒白玉丹,即是仲景之法。”(《育婴家秘·卷之三·泄泻证治》)
  王叔和,名熙,晋代著名医学家、医书编纂家,其所著《脉经》,系统归纳了24种脉象,并对脏腑、经络、病证、治则、预后等进行了阐述,对后世医学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万密斋在临证中对于某些疾病的治疗亦多法宗王叔和。如妊娠聚积,万密斋在王叔和“治下”指导下,创制“斩鬼丹”。他说:“《脉经》云:设令宫中人,若寡妇无夫,曾夜梦寐,交通邪气,或久怀作瘾瘕,急当治下。斩鬼丹,治妇人鬼胎如抱褒。吴茱萸、川乌头、白僵蚕(炒)、秦艽、柴胡、巴戟(去心)、巴豆(不去油)、芫花各一两。上为末,蜜丸,梧桐子大,每服七丸,蜜酒吞,取去恶物即愈。”(《广嗣纪要·卷之八·妊娠聚积》)又如胁痛,万密斋基于王叔和“肝气有余,两胁作痛”,提出泻肝与行气的治胁痛之法。他说:“《脉经》云:脉双弦者,肝气有余,两胁作痛。由此观之,胁痛为肝病者明矣,但所因有不同耳……外有伤寒发寒热而痛者,属足少阳胆、足厥阴肝二经病也,治以小柴胡汤,无有不效者。”“肝木气实者,因怒气大逆,肝气郁甚,谋虑不决,风中于肝,皆木气大实,故火盛肝气急也,宜用小柴胡汤加苍术、川芎、青皮、当归。痛甚者,肝火盛也,宜当归龙荟丸,姜汁下,是泻肝火之要药也,或用左金丸煎小柴胡汤送下。”“性急多怒之人,时常腹胁作痛者,用小柴胡汤加川芎、香附、青皮煎服;甚不止者,以煎药送下当归龙荟丸,其效甚速。”“胁痛、胃脘痛,惟妇人多有之,以忧思忿怒之气素蓄于中,发则上冲,被湿痰死血阻滞,其气不得条达。故治妇人者,必以行气开郁为主,兼以破血散火之剂为佐,用香附子、苍术、川芎为君,青皮、木香、吴茱萸(炒)、黄连作丸服之。”(《保命歌括·卷之三十二·胁痛》)
  ……

前言/序言

  中医理论肇始于《黄帝内经》《难经》,本草学探源于《神农本草经》,辨证论治及方剂学发轫于《伤寒杂病论》。在此基础上,历代医家结合自身的思考与实践,提出独具特色的真知灼见,不断革故鼎新,充实完善,使得中医药学具有系统的知识体系结构、丰富的原创理论内涵、显著的临床诊治疗效、深邃的中国哲学背景和特有的话语表达方式。历代医家本身就是“活”的学术载体,他们刻意研精,探微索隐,华叶递荣,日新其用。因此,中医药学发展的历史进程,始终呈现出一派继承不泥古、发扬不离宗的繁荣景象。
  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所,自2008年起相继依托2005年度国家“973”计划课题“中医学理论体系框架结构与内涵研究”、2009年度科技部基础性工作专项重点项目“中医药古籍与方志的文献整理”子课题“古代医家学术思想与诊疗经验研究”、2013年度国家“973”计划项目“中医理论体系框架结构研究”,以及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研究室“中医理论体系结构与内涵研究室”建设规划,联合北京中医药大学等16所高等院校及科研和医疗机构的专家、学者,选取历代具有代表性或学术特色突出的医家,系统地阐释与解析其代表性学术思想和诊疗经验,旨在发掘与传承、丰富与完善中医理论体系,为提升中医师理论水平和临床实践能力和水平提供参考和借鉴。本套丛书即是此系列研究阶段性成果总结而成。
  综观历史,凡能称之为“大医”者,大都博览群书,学问淹博赅洽,集百家之言,成一家之长。因此,我们以每位医家独立成书,尽可能尊重原著,进行总结、提炼和阐发。此外,本丛书的另一个特点是,将医家特色学术观点与临床实践相印证,尽可能选择一些典型医案,用以说明理论的实践价值,便于临床施用。本丛书现已列入《“十三五”国家重点图书、音像、电子出版物出版规划》中的“医药卫生”重点图书出版计划,并将于“十三五”期间完成此项出版计划,拟收载历代102名中医名家,总字数约1600万。
  丛书各分册作者,有中医基础学科和临床学科的资深专家、国家及行业重点学科带头人,也有中青年教师、科研人员和I临床医师中的学术骨干,分别来自全国高等中医院校、科研机构和临床单位。从学科分布来看,涉及中医基础理论、中医各家学说、中医医史文献、中医经典及中医临床基础、中医临床各学科。全体作者以对中医药事业的拳拳之心,共同努力和无私奉献,历经数年成就了这份艰巨的工作,以实际行动切实履行了传承、运用、发展中医药学术的重大使命。
《悬壶问世:历代医宗智慧精华》 卷一:神农尝百草,本草学鼻祖的古老馈赠 自古以来,人类便与疾病抗争,寻求自然的疗愈之道。在这漫长的求索过程中,一位划时代的智者,以其惊人的毅力和无畏的勇气,为后世奠定了中医药学的基石——他便是被尊称为“药王”的神农氏。 《悬壶问世:历代医宗智慧精华》的第一卷,便将带领读者一同回溯至那个蒙昧而充满生机的时代,探寻神农氏尝百草的伟大壮举。彼时,先民们面对纷繁复杂的自然界,对植物的形态、性味、功效一无所知。神农氏,这位充满好奇心和责任感的部落首领,不辞辛劳,深入林莽,亲自品尝各种草木,记录下它们的酸甜苦辣、寒温涩滑,以及对人体产生的各种反应。每一次的尝试,都可能伴随着中毒的风险,每一次的记录,都凝聚着对生命的敬畏和对健康的渴望。 这一卷将细致地描绘神农氏如何通过实践,初步辨识出哪些植物可以解毒,哪些可以止痛,哪些可以温阳,哪些可以清热。他可能通过观察动物食用某些植物后的反应,从而获得灵感;他也可能通过对自身中毒症状的细致体验,总结出解救之道。这些原始的医药知识,虽然粗浅,却如同火种,点燃了人类认识和利用药物的文明之光。 我们将深入探讨神农氏尝百草的具体方法论,他是否依据某些规律来选择植物?他记录的方式是怎样的?是口头相传,还是简单的符号标记?这卷将努力还原那个时代知识传承的艰辛,以及神农氏在其中扮演的关键角色。 此外,本卷还将聚焦于“本草学”的萌芽。神农氏对植物的性味归经、药性药效的初步归纳,为后来的本草学发展奠定了最初的分类和认识框架。虽然《神农本草经》这部巨著尚未成形,但其思想的源头,无疑可以追溯到神农氏的辛勤探索。我们将探讨,神农氏的哪些发现,直接影响了后世本草著作的编纂?他关于药物“君臣佐使”的朴素认识,是否已在其中隐约可见? 《悬壶问世:历代医宗智慧精华》第一卷,不仅仅是关于一位远古圣贤的传说,更是对人类探索自然、认识生命、追求健康的源头活水的追溯。它将唤醒读者对中医药起源的敬畏之心,理解“本草”二字背后所蕴含的深刻智慧和无数先辈的血泪汗水。通过对神农氏伟大实践的解读,我们得以窥见,最朴素的观察和最勇敢的尝试,如何汇聚成一股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强大力量。这一卷,将是您走进博大精深的中医药世界的第一扇门,它以最古老的智慧,点亮您对健康与生命的全新认知。 卷二:扁鹊闻诊,洞察阴阳的诊断艺术 中国古代医学的伟大成就,离不开历代名医的传承与发展。在众多璀璨的星辰中,“医圣”扁鹊以其神乎其技的诊断能力,在中国医学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悬壶问世:历代医宗智慧精华》的第二卷,将聚焦于这位传奇人物——扁鹊,深入解析他精妙绝伦的诊断艺术,以及他对中医“望闻问切”四大诊法的深刻贡献。 扁鹊,原名秦缓,春秋战国时期郑国人。他游历各地,医术精湛,尤其以“闻诊”著称,号称能“视病必先辨脉”,通过脉搏的细微变化,就能洞悉人体内部的病变。本卷将详细考证扁鹊诊脉的理论基础。他是否掌握了具体的脉象分类?例如,他对浮脉、沉脉、滑脉、涩脉等不同的脉象,是否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和区分?这些脉象的背后,又分别指向了怎样的病理状态? 我们将深入探讨扁鹊“望”的本领。他如何通过观察病人的面色、舌苔、神态、体形,以及排泄物等外在表现,来判断疾病的性质?例如,面色晦暗可能预示着气血不畅,舌苔厚腻可能提示着湿热内蕴。扁鹊如何将这些表象与内在的病机联系起来?他是否具备了超越常人的敏锐观察力,能够捕捉到常人不易察觉的细微征兆? “闻”是扁鹊尤为擅长的技艺。这不仅仅是指听诊,更包括了对病人声音、呼吸、咳嗽等音响特征的分析。他如何通过病人说话的声音高低、急缓,来判断其情绪状态和脏腑功能?例如,低沉嘶哑的声音可能与肺气受损有关,喘息急促可能提示着呼吸系统的问题。本卷将尝试还原扁鹊“闻”诊的实际操作,以及他对声音、呼吸等信息解读的深度。 “问”诊,在扁鹊的时代,就已经成为获取病史、了解症状的重要手段。他如何通过与病人的交流,引导病人准确描述自己的不适?他会询问哪些关键问题,以迅速锁定病因?例如,疼痛的部位、性质、发生时间,以及饮食、睡眠、大小便等情况,这些看似平凡的询问,在扁鹊的手中,却能成为诊断的关键线索。 而“切”诊,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脉诊,更是扁鹊的绝技。他如何能够凭借指尖的触感,感受脉搏的跳动频率、力度、节律、形态?他是否已经能够区分出不同脏腑的脉象?例如,心脉的搏动与肝脉的跳动,是否在他眼中存在着显著的差异?本卷将详述扁鹊在脉诊方面的精进,以及他如何通过“切”来“知其病”。 本卷还将重点分析扁鹊的诊断哲学。他是否强调“辨证论治”的理念?他如何将望、闻、问、切四种手段融会贯通,综合分析,最终得出准确的诊断结果?他对于疾病发生、发展、转归的认识,是否已经具备了朴素的系统性? 通过对扁鹊诊疗案例的深入剖析,我们将看到,他的诊断方法并非简单的经验叠加,而是建立在对人体生理、病理深刻理解的基础之上。他能够“视其外而知其中”,从细微之处洞察人体的变化,这使得他能够“未病而先治”,或者在疾病的早期阶段就将其扼杀。 《悬壶问世:历代医宗智慧精华》第二卷,将以生动详实的笔触,为读者展现扁鹊这位医学巨匠的诊断智慧。它将不仅仅是历史的回顾,更是对中医核心诊疗理念的深刻阐释。通过理解扁鹊的“闻诊”艺术,我们得以领略中医辨证施治的精髓,感受中国传统医学在诊疗疾病上的独到之处,以及它对于生命健康的高度关注和深入探索。这一卷,将带您走进中医诊断的奇妙世界,让您惊叹于古人智慧的深邃。 卷三:张仲景《伤寒杂病论》,方证对应的理论基石 中国医学的辉煌,离不开理论体系的建立与完善。而在中医理论发展的长河中,张仲景及其所著的《伤寒杂病论》(后世分为《伤寒论》和《金匮要略》),无疑是一座巍峨的丰碑。 《悬壶问世:历代医宗智慧精华》的第三卷,将庄严而深入地解读张仲景的伟大贡献,重点阐释《伤寒论》所开创的“方证对应”理论体系,以及它如何奠定了后世中医辨证论治的基石。 张仲景,生活在东汉末年,一个社会动荡、瘟疫横行的时代。目睹了无数生命在疾病的摧残下凋零,他怀揣着救死扶伤的宏愿,历经十数年,搜集整理了前人的经验,结合自身的临床实践,最终写成了这部划时代的医学巨著。 本卷将首先追溯《伤寒论》的成书背景,探讨当时流行的伤寒温疫的特点,以及这些特点如何促使张仲景去建立一套系统化的诊疗体系。他并非凭空捏造,而是基于对疾病发生发展规律的深刻认识,以及对药物性能的精准把握。 核心的解读将围绕“方证对应”展开。我们将详细阐释,什么是“方证对应”?它意味着什么?张仲景并非简单地将症状与药物简单匹配,而是将一系列相关联的症状(即“证”),与特定的方剂(即“方”)紧密地联系起来。当病人出现一套典型的“证”,就应该选用与其相对应的“方”来治疗。 例如,我们将深入分析《伤寒论》中的一些经典方剂,如麻黄汤、桂枝汤、白虎汤、小柴胡汤等。我们会详细剖析,每一个方剂所对应的“证”是如何形成的?它包含了哪些核心的症状、脉象、舌象等?例如,麻黄汤所治的“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张仲景是如何通过这些“证”来锁定使用麻黄汤的? 本卷将逐一解析《伤寒论》中的十二“伤寒”和六“温病”辨证体系,以及《金匮要略》中关于杂病的辨证思路。我们将探讨,张仲景是如何将复杂的疾病,归纳为若干个相对清晰的“证”?这些“证”的划分,是否体现了他对人体阴阳、表里、寒热、虚实等基本矛盾的深刻理解? 更重要的是,我们将解析张仲景的立方用药艺术。他所创制的方剂,为何能够如此精准地切中病机?他的配伍原则是怎样的?例如,君臣佐使的配伍思想,在《伤寒论》的方剂中是如何体现的?为何他会选择某些药物组合,而非其他?这背后蕴含着怎样的药物学和药理学智慧? 本卷还将强调《伤寒论》的临床指导意义。张仲景不仅提出了理论,更提供了详细的临床应用指南。他对于疾病的转归,以及在治疗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变化,都有着周密的预判和应对之策。这使得《伤寒论》成为历代医家学习和临床实践的必备经典。 《悬壶问世:历代医宗智慧精华》第三卷,旨在让读者深刻理解《伤寒论》的科学性和创造性。它不仅仅是一部医学著作,更是一种思维模式、一种诊疗哲学。通过对张仲景“方证对应”理论的深入解读,我们得以窥见中医辨证论治的精髓,理解中医的临床思维是如何将复杂的个体差异,纳入到一套严谨的理论框架之中。这一卷,将是您理解中医体系化、科学化发展历程的关键章节,它将为您揭示,如何从纷繁的症状中,找到治病的“钥匙”。 卷四:针灸之光,华佗、皇甫谧与针灸学的发展 在人类与疾病的抗争史上,除了药物疗法,还有另一种古老而神奇的治疗手段——针灸。它以其独特的理论体系和精妙的临床操作,在中国医学史上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悬壶问世:历代医宗智慧精华》的第四卷,将聚焦于针灸学的发展历程,着重介绍以华佗、皇甫谧为代表的医家,以及他们为针灸学做出的杰出贡献。 我们将首先回顾针灸的起源。从史前时代刻石工具的使用,到《黄帝内经》对经络、穴位的系统阐述,针灸的理论基础是如何一步步奠定的?经络学说——这一中医独有的理论,是如何解释气血运行、脏腑联系,以及疾病发生与针灸治疗的关系的?本卷将对经络学说进行深入浅出的解读,让读者理解“气”在针灸治疗中的核心作用。 随后,我们将重点介绍“医圣”华佗。虽然华佗在外科手术和麻沸散方面的贡献更为人所知,但他在针灸方面同样有着卓越的成就。本卷将考证华佗在哪些方面深化了针灸理论?他是否对穴位的认识有所拓展?或者在临床操作上有所创新?我们可能会探讨,华佗是否将针灸与他的外科技术相结合,用于术后康复或缓解疼痛? 而皇甫谧,则是针灸学发展史上的另一位巨匠。他所著的《针灸甲乙经》,是针灸学史上第一部系统性的著作,也是至今仍被广泛推崇的经典。本卷将重点解析《针灸甲乙经》的重要意义。它是如何在前人的基础上,对全国各地的穴位进行了系统地整理和规范?它对每个穴位的定位、主治、操作方法,都进行了详尽的描述,为后世针灸学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我们将深入探讨《针灸甲乙经》中关于经络分寸、穴位选用的重要原则。皇甫谧是如何根据疾病的性质、部位,以及病人的体质,来选择合适的穴位和针刺方法?例如,他是否提出了“循经取穴”、“辨证取穴”等原则?这些原则背后,蕴含着怎样深邃的临床智慧? 本卷还将介绍皇甫谧对于针刺手法、补泻理论的阐述。针刺的深度、角度、提插捻转的手法,以及不同的补泻方法,对疗效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皇甫谧的论述,为针灸操作的规范化提供了重要的指导。 除了对理论的深入解读,我们还将结合一些经典的针灸病例,来展现华佗和皇甫谧在临床实践中的智慧。例如,他们如何运用针灸治疗感冒、头痛、腰腿痛、中风等常见疾病?他们的治疗思路是怎样的? 《悬壶问世:历代医宗智慧精华》第四卷,旨在向读者展现针灸疗法的独特魅力与深厚底蕴。通过对华佗和皇甫谧的介绍,我们得以理解,针灸并非简单的“扎针”,而是建立在对人体经络、气血运行深刻认识基础上的治疗艺术。它体现了中医“天人合一”、“整体观念”的思想,以及“通则不痛,痛则不通”的治疗原则。这一卷,将为您打开认识针灸学的全新视角,让您感受到古老智慧在现代医疗中的生命力。 卷五:温病学派的崛起,叶天士、吴鞠通的革新之路 在中国医学的漫长发展过程中,疾病的认识和治疗方法也在不断演进。而“温病学”的独立与发展,标志着中医对急性传染性疾病认识的一次重大飞跃。 《悬壶问世:历代医宗智慧精华》的第五卷,将聚焦于温病学派的崛起,重点介绍叶天士、吴鞠通等杰出医家,以及他们如何革新中医对温热性疾病的认识和治疗。 在此之前,中医对发热性疾病的认识,很大程度上被纳入“伤寒”的范畴。然而,许多传染性疾病,其发病特点、传变规律与伤寒有所不同。它们往往起病急骤,热势高,易出现神昏、抽搐等危重症状,且具有明显的传染性。 本卷将首先梳理温病学说的萌芽与发展。在宋元时期,已有医家开始注意到与伤寒不同的发热性疾病。但真正将温病作为一个独立的学派来系统研究,则是在明清时期。 我们将重点介绍叶天士。他被誉为“温病学之父”。叶天士生活在清代,他通过长期的临床实践,深刻认识到温病与伤寒的本质区别。他提出了“卫气营血辨证”的理论,将温病的发展过程,划分为卫、气、营、血四个阶段。 本卷将详细解析“卫气营血辨证”的内涵。卫分,是疾病的初期,表现为发热、微恶风寒等症状;气分,是疾病进一步发展,热势增高,可出现烦渴、胸闷等;营分,是病邪深入,可出现神昏、烦躁等;血分,是病邪极盛,可能出现出血、肢体瘫痪等危重表现。叶天士强调,治疗必须根据病邪在哪个阶段,采取相应的治疗策略,即“治病必先本,本者,形之根也;治病必察其始,察始者,治之端也”。 随后,我们将介绍另一位伟大的温病学家——吴鞠通。他著有《温病条辨》,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温病学说。吴鞠通在叶天士“卫气营血辨证”的基础上,提出了“三焦辨证”的理论。 本卷将深入解读“三焦辨证”的意义。他将人体分为上焦、中焦、下焦,分别对应肺、脾胃、肝肾等脏腑,认为不同的温热病,其病变部位主要集中在上、中、下三焦。他提出的“辛凉解表”、“清热解毒”、“滋阴潜阳”等治疗原则,以及“银翘散”、“桑菊饮”等经典方剂,至今仍被广泛应用于临床。 我们将通过分析具体的温病案例,来展现叶天士和吴鞠通的临床智慧。例如,他们如何通过辨证,准确判断瘟疫的性质,并制定出有效的治疗方案?他们如何运用清热、解毒、祛湿、化痰等方法,来对抗凶猛的温热病邪? 《悬壶问世:历代医宗智慧精华》第五卷,旨在让读者理解中医在面对新出现的、具有传染性的疾病时,如何通过观察、总结、创新,不断完善自身的理论体系。温病学派的崛起,不仅是对传统医学理论的补充和发展,更是对人类健康事业的重要贡献。它体现了中医的生命力与适应性,以及中国古代医家们对于生命健康的执着追求。这一卷,将为您揭示中医在应对重大疫情挑战时的智慧与力量。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给我的震撼,更多地来自于它所展现的“传承”二字。翻阅每一页,仿佛都能听到历代名家中医的智慧之声在耳畔回响。它不仅仅是知识的堆砌,更是一种精神的传递。我特别欣赏书中对不同学派、不同时代名家中医思想的对比分析,这使得我们能更清晰地看到中医理论是如何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发展、完善的。例如,书中对金元四大家的学术主张的梳理,就非常有条理,从刘完素的“火热论”到张从正的“攻邪法”,再到李东垣的“脾胃论”和朱丹溪的“相火论”,作者都能够抓住其核心精髓,并指出其相互之间的影响与发展。这让我对中医体系的宏大与精微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体会到了古人治学之严谨与深邃。

评分

读完这本《万密斋/中医历代名家学术研究丛书》,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它真是一个庞大而精深的学术宝库,让人沉醉其中,久久不能自拔。首先,这本书在内容的编纂上就显得格外用心。它并非简单地罗列某位名家的生平事迹,而是深入到每一位中医大家的核心学术思想,通过详实的史料考证和深入的理论剖析,将他们的学术脉络、辨证论治的特色、用药遣方的精妙一一呈现。我尤其对其中关于温病大家叶天士的论述印象深刻,作者不仅详细介绍了叶氏在温病学上的里程碑式贡献,如卫气营血辨证的应用,还结合了大量的医案,让我们能直观地感受到叶氏如何将理论付诸实践,如何精准地把握病机,从而化险为夷。

评分

这是一本让我感觉“言之有物”的书。它避免了空泛的理论阐述,而是将抽象的医学概念,通过对具体名家及其学术思想的解读,变得生动而具象。我发现,书中对于辨证论治的细致讲解,是其最大的亮点之一。以伤寒大家葛洪的论述为例,作者不仅梳理了葛氏在《肘后方》中的一些经典方剂,还深入分析了其遣方用药的原则,以及在当时条件下如何进行简单有效的治疗。这种结合了理论与实践、历史与现实的解读方式,让我在阅读过程中,不仅仅是在“看书”,更是在“学医”,受益匪浅。

评分

作为一名中医爱好者,我一直对“名家”这个词充满了敬畏,而这本《万密斋/中医历代名家学术研究丛书》则将这份敬畏具象化,让我近距离地接触到了那些足以影响中国医学史的人物。书中对每一位名家的学术贡献,不仅仅是文字的介绍,更融入了对他们当时所处时代背景、社会环境的考量,使得我们能够更全面地理解他们的思想形成。我尤其喜欢其中对明清时期医家,如喻嘉言、程国彭的论述,他们如何继承前人,又如何在实践中有所创新,这一点非常具有启发性。书中穿插的插图和手稿影印,更是增添了历史的厚重感,仿佛穿越时空,与古人对话。

评分

这本书带给我的,是一种对中医“道”的追寻。它让我明白,中医的魅力不仅仅在于其方药的功效,更在于其背后所蕴含的哲学思想和人文精神。书中对历代名家中医的个体化诊疗思路、人文关怀的描写,都让我深感中医的博大精深。我尤其喜欢关于明代医家王肯堂的章节,书中对其“辨证论治”的早期探索进行了深入的挖掘,这让我看到了中医在不同历史时期,如何围绕着“如何把病人治好”这一核心问题,不断地进行思考与实践。这本书的价值,绝不仅仅在于知识的传递,更在于它能够激发读者对中医更深层次的思考与探索。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