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氏内科是上海流传悠久的本土中医流派之一,已绵延近400年,传承达14代,名医辈出。张氏内科在内科各系统疾病的诊治方面积累了许多宝贵经验,形成了自己比较独特的诊治特色。本书对绵延近400年的沪上张氏内科流派在内科杂病诊治方面的经验进行了整理和总结,内容包括张氏内科流派溯源、张氏内科杂病诊治集验、张氏内科医论精选、历代传人内科杂病医案及膏方选录。
本书可供中医药临床、教学、科研等从业人员参考,对临床运用中医药诊治内科杂病提供了一定的借鉴。
张氏内科作为上海流传悠久的本土中医流派之一,已绵延近400年,传承达14代,事迹见载诸《上海县志》等者共7世11人,可说是名医辈出。到清末明初,张玉书、张骧云,蜚声沪上,近现代又涌现出了如国医大师张镜人、张伯讷、张存钧等一大批知名中医家。目前张氏医学已传达第14代,张氏内科“桃李无言,下自成蹊”,门人众多,遍布全国各地甚至海外。
张氏内科在常见内科各系统疾病的诊治方面均积累了不少经验,形成了自己比较独特的诊治特色。系统整理、总结张氏内科的学术特色与临证经验可以进一步丰富海派中医的学术内涵,有比较高的临床价值。
本书对沪上张氏内科流派在内科杂病诊治方面的经验进行整理和总结。包括张氏内科的历史沿革、张氏内科主要学术思想、内科杂病的诊疗特色、代表性疾病的方药应用、历代传人(张骧云、张星若、张骧孙、张龙孙、张镜人、张伯讷、张存钧等)内科杂病医论及治验。历代传人(张玉书、张骧云、张星若、张骧孙、张龙孙、张志雄、张镜人、张存钧等)内科杂病医案等。可供各级中医医师在治疗内科疾病时借鉴和参考。
张存钧,1942年出生于中医世家,上海中医张氏学派第12代传人。1994年由国家人事部、卫生部、中医药管理局确认为张镜人教授学术经验继承人。上海市第1人民医院中医科主任医师。长期从事中医内科临床工作,兼任科研和教学。对中医中药治疗常见病和疑难杂症有较丰富的经验。多年来先后在国内外医药杂志上发表论文30余篇,参加编写中医专著及教材多部。先后承担和参加多项中医科研项目。曾任上海市中医药学会理事、上海市中医药学会内科分会委员、综合性医院中医发展研究分会副主任委员、上海市中西医结合学会老年病分会委员等。
王松坡,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1人民医院中医科主任、中医学教研室主任、中医脾胃病研究室主任、上海市中医药领军人才。先后师从全国名老中医蔡淦教授、“国医大师”张镜人教授。先后曾承担国家科技攻关、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上海市科委、上海市卫生局等科研项目近20项,并获上海市科技进步三等奖。在国内外医学杂志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主编、参编专著10余部。目前担任中华中医药学会名医学术思想研究分会常务委员、脾胃病分会委员;上海中西医结合学会理事,上海中医药学会理事;上海中西医结合学会消化疾病分会副主任委员。上海中医药学会综合医院中医发展分会副主任委员,上海中医药学会内科分会、脾胃病分会常务委员等学术职务。
第一章 张氏内科流派溯源001
一、张氏家系早年传承情况001
二、张氏世医流派沿革002
(一)奠基阶段
(第一代至第五代)003
(二)成熟阶段
(第六代至第八代)003
(三)鼎盛阶段
(第九代至第十一代)004
(四)发展阶段
(第十二代至今)006
三、张氏内科流派主要代表医家008
附:张氏内科十四代传承系表013
第二章 张氏内科杂病诊治集验017
一、张氏内科学术特色管窥017
(一)治外感热病,祛邪为第一要务017
(二)崇尚脾胃学说,重视调补后天018
(三)治病重在气血,气血贵在流通019
(四)四诊合参,注重舌脉021
(五)实践为重,勤求古训,博采众长022
(六)与时俱进,临床与科研并重023
二、张氏内科经验方剂024
(一)腰痛024
(二)肠易激综合征025
(三)痞满证025
(四)心律失常026
(五)高脂血症026
(六)雷诺综合征027
(七)慢性肾炎027
(八)虚劳失眠028
(九)消化道肿瘤术后028
(十)癃闭029
(十一)更年期综合征029
(十二)反流性食管炎029
(十三)溃疡性直肠炎030
三、张氏内科特色用药030
(一)特色用药030
(二)常用药对歌诀035
第三章 张氏内科医论精选037
一、张骧云诊治杂病经验037
内伤杂病医案选录038
二、张龙孙杂病医论045
(一)黄芪在中医内科临床应用的体会045
(二)健脾法治疗肠梗阻探析048
(三)中风辨治050
(四)眩晕辨治052
(五)咳嗽辨治055
(六)心悸辨治057
(七)湿阻059
三、张志雄杂病医论062
(一)加味建中汤治疗萎缩性胃炎探讨062
(二)心主血脉的中医理论及胸痹心痛的治疗体会064
(三)张志雄用二金茵枳黄汤治疗胆道疾病的经验069
(四)十枣汤治疗渗出性胸膜炎51例体会071
(五)中风恢复期的治疗问题探讨073
(六)略论张志雄理虚特色076
四、张镜人杂病医论078
(一)咳嗽辨证治要078
(二)读《金匮要略?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治》有感081
(三)冠心病证治探讨084
(四)“脾阴虚”证治小议088
(五)病毒性肝炎临床诊治090
(六)慢性肾小球肾炎证治初议094
(七)肾功能不全证治新析099
(八)水肿的辨证和治疗102
(九)类风湿关节炎诊治探究106
(十)系统性红斑狼疮证治探讨109
(十一)多发性骨髓瘤证治体会112
(十二)昏迷的证治114
(十三)妇科月经病证治传习摘粹120
五、张伯讷杂病医论131
(一)肾的精气阴阳初析131
(二)高血压病阴虚火旺证的研究135
(三)张伯讷用辛开苦降法调治脾胃病138
六、张存钧杂病医论139
(一)再生障碍性贫血的治疗体会139
(二)浅论迟脉142
(三)萎缩性胃炎从瘀辨治浅识145
(四)中药灌肠治疗炎症的体会146
(五)治疗慢性腹泻的中医用药思路和方法148
(六)微量元素与萎缩性胃炎关系的研究151
(七)胃食管反流病的中医治法及用药思路153
(八)高血压病的辨证和治疗155
七、张存义杂病医论158
(一)攻补兼施法治疗复发性及难治性肝硬化腹水158
(二)扶正祛邪法治疗肝癌之体会162
八、朱抗美杂病医论164
朱抗美运用膏方调治更年期
综合征治验164
九、王松坡杂病医论169
(一)慢性胃炎分阶段辨证论治探讨169
(二)五更泄中医辨证论治探讨172
(三)高脂血症中医辨治探讨174
(四)亚健康状态的中医认识177
第四章 张氏内科历代医家医案选180
一、张骧云医案180
(一)中风180
(二)心悸181
(三)哮喘182
(四)咳血183
(五)痞满184
(六)胃脘痛186
(七)湿阻190
(八)泄泻191
(九)下利193
(十)腹痛194
(十一)疝气194
(十二)黄疸195
(十三)肝火(目赤)197
(十四)肝气198
(十五)肝气入络199
(十六)肝风200
(十七)耳鸣、耳聋201
(十八)遗泄202
(十九)尿血203
(二十)淋证204
(二十一)痹证204
(二十二)虚劳(损)206
(二十三)脚气209
(二十四)喉风(风火喉痛)210
(二十五)牙痈211
(二十六)疫疠212
(二十七)痛经213
(二十八)崩漏214
(二十九)带下215
(三十)恶阻215
二、张星若医案216
外伤后眩晕216
三、张骧孙医案217
(一)久咳217
(二)眩晕217
(三)崩漏218
(四)咳呛218
四、张龙孙医案218
(一)哮喘218
(二)咯血219
(三)胁痛220
(四)胃脘痛221
(五)泄泻222
(六)休息痢224
(七)便秘225
(八)癃闭225
(九)小溲不禁226
(十)自汗、盗汗226
(十一)口疳(口腔黏膜炎)227
(十二)牙周炎228
(十三)丹毒228
(十四)疮疖228
五、张志雄医案229
(一)肺系疾病229
(二)胃肠疾病234
(三)肝胆疾病246
(四)心系疾病252
(五)肾系疾病263
(六)虚损证类270
(七)妇科证类275
(八)其他证类279
六、张镜人医案287
(一)心系疾病287
(二)肺系疾病294
(三)脾胃系病298
(四)肝胆疾病318
(五)肾系疾病324
(六)脑病334
(七)其他350
七、张存权医案370
(一)中风370
(二)头疼371
(三)眩晕372
(四)不寐374
(五)咳喘375
(六)咳血377
(七)便血377
(八)尿血378
(九)风疹(荨麻疹)379
(十)痉证379
(十一)虚痨380
(十二)虚损381
(十三)虚黄381
(十四)痹证382
(十五)胃脘痛383
(十六)嘈杂385
(十七)呃逆386
(十八)下利387
(十九)癃闭391
(二十)瘿瘤392
(二十一)流火393
(二十二)月经不调393
(二十三)闭经394
(二十四)倒经394
(二十五)痛经395
(二十六)崩漏396
八、张伯讷医案397
(一)十二指肠溃疡397
(二)胆汁反流性胃炎398
(三)功能性胃病399
(四)慢性胃炎399
(五)高血压病400
(六)胃癌术后401
(七)慢性肾炎401
九、张存钧医案405
(一)慢性心功能不全405
(二)慢性支气管炎406
(三)口腔溃疡407
(四)不完全性肠梗阻408
(五)颈源性眩晕409
(六)失眠410
(七)痤疮411
(八)萎缩性胃炎412
十、朱凌云医案414
(一)嗳气414
(二)嘈杂415
(三)胃溃疡416
(四)泄泻417
(五)便秘418
(六)痤疮420
(七)荨麻疹421
(八)无脉证422
(九)不育423
(十)性发育不良425
第五章 张氏内科传人膏方选录426
一、张玉书膏方426
二、张骧云膏方427
三、张星若膏方428
四、张龙孙膏方429
五、张镜人膏方430
六、张存权膏方432
七、张存钧膏方433
张玉书(1822—1867)泥人塑像,张氏内科第八代传人
张氏内科作为沪上海派中医的一支流派,创始于明末崇祯年间,迄今已经走过了近400年历程。张氏内科素以擅治伤寒热病称著,然对内科杂病也同样有较深的造诣和独到的经验。随着社会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疾病谱随之发生很大变化,急性传染病明显减少,而心脑血管疾病、代谢性疾病、胃肠病、肿瘤等疾病更为多见。张氏医家与时俱进,以临床所需为要,积极探索对上述疾病的诊治,同时开展对疑难病例的临床研究,不断积累经验,取得了一定成效。
流派的延续,不但要有继承,更需要不断发展,而发展的关键是创新。正如张氏内科第十二代传人,已故“国医大师”张镜人在治学格言中所言:“茹古涵今,立足临床,兼收并蓄,重在创新。”只有创新,流派的内涵才能得到真正的充实、提高和发展,才能具有长久的生命力。张氏内科历经近4个世纪,始终坚持传承、创新和发展之路,不墨守成规,不断进取,所以能世代相传,绵延不断。
2015年初我们编写出版了《张氏内科集验——热病经验选集》,刻下撰写的《张氏内科集验——杂病经验选集》系前书的“姊妹篇”,主要收集历代传人除外感热病之外的内科各类疾病(即平时所谓之 “内科杂病”)的诊治经验,因此,涵盖的范围更广,涉及病种更多。除临床医案、医话或医论外,还总结了张氏特色的临床验方和优势病种的经验方药。同时,本书还收录了张氏五代传人的部分膏方脉案,体现了防治结合、治未病的思路和方法。
本书在编撰过程中,得到了家族中各位传人及家属的支持,提供资料并献计献策,集思广益,进一步理清了张氏内科的人脉、医脉以及历代医学的业绩,整理过程亦得到了众多张氏门人及弟子的鼎力相助,使得编写工作进展较为顺利,在此一并表示感谢。张氏内科历程久远、传人众多,资料搜集难以完整,给工作带来一定难度,再则本人学识粗浅,书中疏漏不妥之处在所难免,希望广大读者予以指正,以便今后修订时进一步充实,以臻完善。
《张氏内科集验——杂病经验选集》这本书,是我近几年来读过的最令人印象深刻的一本中医临床著作。我并非科班出身,但一直对中国传统医学有着浓厚的兴趣,尤其是在尝试过一些中医调理后,对它的神奇疗效深感折服。这本书以一种非常朴实而真挚的方式,展现了一位老中医数十年的临床精华。张老先生的经验,并非凭空而来,而是经历了无数次临床的验证和提炼,字字珠玑,句句都是心血的结晶。书中对于杂病的论述,覆盖面广,涵盖了内科的各个方面,从感冒发热到慢性胃病,再到一些疑难杂症,都有独到的见解和有效的方药。我尤其欣赏书中对于“辨证”的强调,张老先生反复告诫读者,不能死搬教条,必须根据每个人的具体情况,灵活运用。这一点,对于我们这些非专业读者来说,尤其重要,它让我们明白,学习中医,不能只停留在背诵方剂,更重要的是理解其背后的道理。书中对药物的解读,也十分精辟,不仅仅是告诉你药物的功效,更重要的是告诉你如何才能最好地发挥药物的作用,如何才能达到“药到病除”的效果。读这本书,就像是在与一位慈祥的长者促膝而谈,他不仅慷慨地分享自己的知识,更传递着一种对生命的热爱和对医学的敬畏。这本书让我更加坚信,中医的智慧,是我们中华民族宝贵的财富,值得我们去传承和发扬。
评分作为一个在临床一线摸爬滚打了多年的西医医生,我一直对中医抱有一定的好奇和探究之心。虽然我习惯了循证医学的严谨,但不得不承认,在一些慢性病和功能性疾病的治疗上,中医往往能取得西医难以企及的效果。《张氏内科集验——杂病经验选集》这本书,是我接触的第一本真正意义上的中医临床经验集。起初,我带着一种审视的眼光去阅读,但很快就被书中条理清晰的论述和深刻的临床洞察力所折服。张老先生的经验,虽然是以中医的理论体系来阐述,但其背后所体现的对人体生命活动规律的深刻认识,以及对疾病发生发展过程的精确把握,是具有普遍意义的。书中对于不同杂病的辨证思路,虽然使用了中医的术语,但细细品味,却能体会到其中蕴含的系统性思维和整体观。例如,在论述心悸一病时,张老先生并不局限于心脏本身,而是从肝、脾、肾等多个脏腑功能失调的角度去分析,并提出相应的治疗方法。这种多角度、全方位的思考方式,让我这个西医医生也受益匪浅,为我提供了看待疾病的新视角。而且,书中引用的案例,都充满了生活气息,非常真实,让我能够体会到中医治疗的“温度”。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能够架起中医和西医之间的桥梁,让不同医学背景的人都能从中领略到中医的独特魅力。
评分这本书简直就是我中医学习道路上的指路明灯!作为一个在中医理论的海洋里摸索了许久,却常常感到迷茫的初学者,我一直渴望找到一本能将枯燥的理论与实际临床紧密结合的书籍。终于,我遇到了《张氏内科集验——杂病经验选集》。刚拿到这本书,就被它朴实无华的书名所吸引,没有花哨的噱头,只有沉甸甸的“集验”二字,这不正是我所需要的吗?翻开第一页,迎面而来的是张老先生多年临床实践的真知灼见,字里行间流淌着对患者的仁爱之心和对中医事业的执着。书中对于常见杂病的论述,绝非简单的辨证论治套路,而是深入剖析病机,条分缕析地阐述了治疗思路的形成过程。举例来说,对于一个看似普通的咳嗽,书中不仅列举了多种病因,更细致地讲解了如何根据舌苔、脉象、兼证等细微之处,层层剥茧,找出病根所在。这让我深刻理解到,中医的精髓在于“辨证”,而非“辨病”。而且,张老先生的用药,往往是药简而力宏,配伍精妙,充满了智慧。他不仅仅是告诉你用什么药,更重要的是解释了为什么用这些药,以及如何根据病情变化调整用药。这种“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教学方式,让我受益匪浅,极大地提升了我独立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这本书的语言风格也很亲切,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老中医坐在你身边,娓娓道来,没有高高在上的学术腔调,只有实实在在的临床心得。我感觉自己不再是一个孤军奋战的学习者,而是有了一位良师益友。
评分我是一个对中医理论有着濃厚兴趣的传统文化爱好者,平日里喜欢阅读一些古籍,但总觉得缺少一些实践的支撑。《张氏内科集验——杂病经验选集》的出现,恰好弥补了这一遗憾。这本书以一种非常接地气的方式,将深奥的中医理论转化为易于理解和掌握的临床经验。它不像某些学术专著那样晦涩难懂,而是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结合大量的临床实例,将张老先生的毕生绝学娓娓道来。特别是书中对一些常见病症的分析,比如胃痛、泄泻、头痛等,张老先生都给出了非常细致的辨证分型和治疗原则,并且强调了“因人、因时、因地”的辨证施治的重要性。他举例说,同样是胃痛,有的人是寒邪侵袭,有的人是肝气犯胃,有的人是脾胃虚寒,不同的病因,治疗方法就截然不同,不能一概而论。这种细致入微的分析,让我对辨证论治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而且,书中对于方药的讲解,不仅仅是告诉你方名和药味,更重要的是深入浅出地讲解了药物的性味归经、功效以及君臣佐使的配伍原理。读这本书,感觉就像在与一位博学多才的长者对话,他不仅传授知识,更传递着一种治学之道。这本书让我更加坚定了学习中医的信心,也让我看到了中医在现代社会依然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
评分说实话,我当初买这本书,更多的是抱着一种“试试看”的心态。市面上中医书籍琳琅满目,质量参差不齐,很多都流于形式,缺乏实际指导意义。但《张氏内科集验——杂病经验选集》却给了我一个巨大的惊喜。这本书最让我赞赏的地方在于,它并没有刻意去追求所谓的“新奇”疗法,而是脚踏实地,聚焦于那些在临床上最常用、最有效、最能体现中医精髓的杂病治疗。张老先生的经验,是经过时间检验的真金白银,一点一滴都凝聚着无数个昼夜的思考与实践。他对于一些疑难杂症的论治,更是让我大开眼界。比如,对于一些顽固性的失眠,他并没有简单地归为心脾两虚,而是深入挖掘了痰湿、肝郁等多种潜在病因,并提出了相应的化痰、疏肝等治疗方法。这些都打破了我以往的认知局限,让我看到了中医治疗的多样性和灵活性。书中的案例分析也十分精彩,每一个案例都附带详细的病史、诊断、治疗过程及疗效,生动形象地展示了张老先生的临床思维。通过这些案例,我仿佛置身于张老的诊室,亲眼目睹他如何运用中医的智慧,化解一个个疾病的难题。这本书的价值,并不仅仅在于提供一套套的方药,更在于它传递了一种严谨求实的治学态度和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的中医理论基础更加扎实,临床思路也更加开阔。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