脉学天髓丛书:脉诀乳海

脉学天髓丛书:脉诀乳海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清] 王邦傅 著,张玉萍 校
图书标签:
  • 脉学
  • 中医
  • 脉诊
  • 脉诀
  • 乳海
  • 传统医学
  • 养生
  • 经络
  • 诊断学
  • 医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ISBN:9787513227476
版次:1
商品编码:12220828
包装:平装
丛书名: 脉学天髓丛书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04-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63
字数:171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脉诀乳海》,六卷。清·王邦傅撰,叶霖(字子雨,号石林旧隐)参订。成书并刊于清光绪十七年(1891)。
  《脉学天髓丛书:脉诀乳海》据《脉赋》《脉诀》逐节疏释,间附己见。取“开言必先之谓乳,含蕴无尽之谓海”之旨,命其书名为《乳海》。《脉诀乳海》还参考历代诸家注释,择善选之,作者论理精详,阐述清晰。1891年刊行后,为金元以后仅见之脉学专著。现存清光绪十七年抄本,见《珍本医书集成》(见2007年《中国中医古籍总目》)。

目录

卷一
脉诀辨惑论
脉赋
诊脉人式歌

卷二
心脏歌
心脉见于三部歌
心脉歌
肝脏歌
肝脉见于三部歌
肝脉歌
肾脏歌
肾脉见于三部歌
肾脉歌
肺脏歌
肺脉见于三部歌
肺脉歌
脾脏歌
脾脉见于三部歌
脾脉歌

卷三
七表八里脉总论
七表脉交变略例论
七表脉
浮脉指法主病
芤脉指法主病
滑脉指法主病
实脉指法主病
弦脉指法主病
紧脉指法主病
洪脉指法主病

卷四
八里脉交变略例论
八里脉
微脉指法主病
沉脉指法主病
缓脉指法主病
涩脉指法主病
迟脉指法主病
伏脉指法主病
濡脉指法主病
弱脉指法主病
九道脉法论
九道脉
长脉指法主病
短脉指法主病
虚脉指法主病
促脉指法主病
结脉指法主病
代脉指法主病
牢脉指法主病
动脉指法主病
细脉指法主病

卷五
论《脉诀》合《河图》《洛书》
左右手诊脉歌
左手寸口心脉歌
左手中指肝脉歌
左手尺部肾脉歌
右手寸口肺脉歌
右手中指脾脉歌
右手尺部命门脉歌
诊杂病生死候歌
诊暴病歌
形证相反歌
诊四时病五行相克歌
诊四时虚实歌
伤寒歌
阳毒歌
阴毒歌
杂病生死歌

卷六
察色观病生死候歌
五脏察色歌
肝脏歌
心脏歌
脾脏歌
肺脏歌
肾脏歌
诊妇人有妊歌
妊娠漏胎候歌
妊娠心腹急痛歌
妊娠倒仆损伤歌
产难生死候歌
新产生死候歌
妊娠伤寒歌
产后伤寒歌
小儿生死候歌
小儿外证一十五候歌

精彩书摘

  《脉学天髓丛书:脉诀乳海》:
  《脉经》云:脉从前来者为实邪,从后来者为虚邪,从所不胜来者为贼邪,从所胜来者为微邪。
  春得脾而莫疗,冬见心而不治,夏得肺以难瘥,秋得肝亦何疑。
  此复发明得妻不同一治,生死仍须各推之理。凡我克者为妻,乃微邪也。假令春脉弦而缓,冬脉沉而洪,夏脉洪而涩,秋脉涩而弦,虽见妻脉来乘,是为微邪,不足畏。如春脉但见迟缓,而不见其带弦,是为土旺生金,反来克木。冬脉但见其洪大,而不见其带沉,是为火旺生土,而反来克水。夏脉但见其涩,而不见其带洪,是为金旺生水,而反来克火。秋脉但见其弦长,而不见其带涩,是为木旺生火,而反来克金。如此之脉,不得谓之小逆,反以微邪为可畏也。譬如人家,其夫良善,其妻不能,难能相夫以成家。而夫纲犹整,是为美疚①,不足畏也。倘若其夫懦弱,其妻强悍,事无大小,操窃其权,虽有夫君,视同奴隶,流渐日久,弑逆之祸,其不免矣。岂非反以微邪为可畏欤?故日:得妻不同一治,生死仍须各推。复有一说,谓春夏秋冬四季之时,倘得妻脉,其生死判断有不同者。试观四句赋中,惟夏得肺以难瘥一句,为一定之辞,其余三句,俱属两可。况别有诀云:春中诊得四季脉不治,多应病自除,则知春夏秋冬。四季之中,倘得妻脉,其生死仍须各推.不可一例而论也。假令春得脾脉,春属木,脾属土,木非土不生。况木得湿土之滋,反能长养,故云莫疗而病自愈也。又令冬见心脉,冬为寒冰,心为君火。如严寒之时,得太阳一照,使流水不冰,纵有微邪,亦无大害,故不必治也。惟夏得肺脉,夏为赤帝司辰,万物赖以长化。倘见肺脉,肺为阴金,其气肃杀,故杀菽陨霜,春秋所警,是以夏得肺以难瘥也。至于秋得肝脉,肝为青阳,主东方之生气,秋得肝脉,是当摇落之时而得生长之气,如阳明司天之岁五之气,厥阴风木客气加临,春令反行,草乃生荣,民气和之谓也,又何疑其为害也哉!
  此乃论四时休旺之理,明五行生克之义。
  此总结上文之脉,反四时者,由五行有相克之义存焉耳。
  举一隅而为例,则三隅而可知。
  如前偶举一春以为例,则夏秋冬季可以类推矣。
  按平弦而若紧。
  此节言脉有相似者,当详明分别之,不可混淆也。平字非弦脉之平,当与下文欲识之识字相对。南方诊脉谓之看脉,北方诊脉谓之平脉。如《脉经》平脉早晏,平脉虚实之类,故日按平弦而若紧。弦者,不散也,端直而长,状若筝弦。日弦紧者,不缓也,脉来劲急,按之长,举之若牵绳转索之状。弦属少阳,为疟为饮,为寒热,为气血收敛。紧属太阳,为寒为痛,在人迎为伤寒,在气口为伤食。不可以其同一长而直,而不分其孰为弦,孰为紧也。
  欲识涩而似微。
  涩不滑也,叁伍不调,如雨沾沙,又如轻刀刮竹日涩。涩为气多血少,为伤精,为痰阻气机,为中雾露,微者不显也。脉来极细而软,若有若无日微,为气血俱虚,为败血不止,面色无光。然涩者,言脉道之蹇①涩,而不流利也。微者,言脉道之微细,而不充满也。二者皆难定息数,诊之者须辨其孰为涩,孰为微。
  浮芤其状相反。
  浮者,不沉也。按之不足,举之有余日浮。有力为风,无力为虚。芤则初无定体,芤,草名,其叶似葱,以脉轻手则浮而大,重则中空,故藉以命名也。即先贤论芤脉,亦有不同。如本诀中指法,则日两头即有,中间全无,或又谓四畔有,中间无,而《脉经》则又日芤脉,其象两边似有,中间全无。仲景《伤寒论》日:脉弦而大,弦则为减,大则为芤,减则为寒,芤则为虚,虚寒相搏,此名为革。男子亡血失精,女子半产漏下。古人谓芤脉之不同如此。或云两头有,中间无,或日四畔有,中间无,或日两边有,中间无。余尝按此三法,诊人之脉,皆断之为失血,并无差忒。因思芤脉轻手则浮,重则中空,虽有上下左右四畔之不同,要之皆因血去故也。
  ……

前言/序言

  《素问》九卷,为医经之祖。西晋乱后,失其第七一卷,故梁《七录》所载全元起诠注,皆只八卷。唐王冰谓于郭子斋堂,得受先师张公秘本,林亿等讥其以阴阳大论之文纂入。犹周官亡冬官以考工记补之之类,何以言之?夫六淫之邪。以风寒热为三大纲领。考《素问》风论、热论,病情委曲详尽,何以独阙寒论?而热论首言: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既云类伤寒,则有正伤寒专论可知,惜乎亡于兵火。仲景《伤寒论》序云:撰用《素问》九卷。当时尚未亡失,是伤寒专论,散见于六经篇中。幸高平王叔和编其残帙,使医统正脉,一线不绝,厥功传矣。又集先贤诊法,著成《脉经》,更以师承心验者,别撰《脉诀》,经高阳生编为歌括,以便记诵,辞俚旨深,朱子跋郭长阳《伤寒补亡论》,深许其高骨取关之义。何戴起宗、李濒湖辈,不求其旨,但鄙其文,多见其不自量也。余夙好方术,服膺此书,思欲诠释以畅其义。庚寅之春,于广陵肆中,得《脉诀乳海》六册。虫啮尘湮,几难卒读,携归案头,如理乱丝,始能成诵。其作者为王君邦傅。王君不知何时人,亦医林中之矫矫者,以河洛之精义,发叔和之奥旨,而于营卫循行之道,尤深致意焉。论理精详,引证博雅,金元后仅见才也。惟画图立说,似近胶刻,肺腑拘例,未免沿习,言其所当然,未言其所以然也。请试明之。易本乎天地。人与天地参,其阴阳之理一也。乾坤六爻以配十四经脉,婺源江氏河洛精蕴,论之綦详。脏腑定位,西士解剖诸书,言之甚悉,而气化之理阙焉。夫归藏商易,取用乎坤,而以十二辟卦,候一年十二月消息。《礼记》孔子日:吾欲观殷道,是故之宋而不足征也。吾得坤乾焉,所谓坤乾者,商易归藏也。故《系辞》日:变通配四时。又日:刚柔相推变,在其中矣。又日:往来不穷,谓之通。又日:寒往则暑来,暑往则寒来,皆此义也,汉儒每常言之。十二辟卦者,即十二月令之卦也。又即乾坤二卦六爻之旁解也。盖乾之六阳,自十一月建子,冬至一阳始生,为地雷复卦,即乾初九爻。十二月建丑,二阳生,为地泽临,即乾九二。正月寅,三阳生,为地天泰,即乾九三。二月卯,四阳生,为雷天大壮,即乾九四。三月辰,五阳生,为泽天央,即乾九五。至四月建巳,六阳充足,而为乾为天,即乾上九,此一年之乾卦也。至五月建午,夏至一阴生,为天风姤卦,即坤初六爻。六月建未,二阴生,为天山遁,即坤六二。七月建申,三阴生,为天地否,即坤六三。八月酉,四阴生,为风地观,即坤六四。九月戌,五阴生,为山地剥,即坤六五。至十月建亥,六阴纯静,而为坤为地,即坤上六,此一年之坤卦也。夫坤为万物之母,而能生物。然坤本纯阴,必待乾与之交,而得其阳,然后始能生万物也。十二支次序,世人皆以子为首,因坤临十月亥,坤为纯阴之卦,阴极则阳生,故十一月冬至一阳升于地上,为地雷复也。不知造化端倪,实不在子而在午,盖天地交而后万物生,是乾坤交姤之初。即为万物造端之始。然交必阳体充足。而后能交,乾之六阳乃充足于四月之巳,次为午。故乾至五月建午,始与坤交,是则乾足于巳而动于午。巳午皆火,故伏羲乾居正南。乾之外体属火。乾中含蓄阴精属金,故五行家言:庚金长生在巳。所谓长生者,乃指其生之之源而言也。乾之初动于午,每年五月夏至之时,乾上九一,阳已升至天顶极高,不得不转而向下,向下即感动坤阴之气,上升而交。故天地三交,五月建午为第一交,六月未为二交,七月申为三交,所谓坤三索于乾也。乾坤交而谓之索者,以坤本纯阴,必索于乾而后有阳,始能生化也。乾阳入坤而化为气,气升为云为雨,盖十二辟卦,乾位巳火也,坤位亥水也。乾与坤交,则火入水中,而化为气。以水为质,火为性,试以一碗,人张口气呵之则生水,故知气之形属水,而其所以能升腾行动者,则火也。爻辞日:见群龙无首吉。言气升能为云雨,故喻为龙。而乾与坤三交,则乾上四五之三爻,尽入于坤。而乾上爻巳火之首,早入亥水之中,为育生胚胎之兆,故龙之无首吉也。此天地阴阳化育之义,推之与人亦然。饮入于胃,由胃小肠相接处幽门,幽门之上有一窍,水饮从此窍散布下焦脂膜之中,由脂膜而渗入膀胱,膀胱无上口,故曰渗入也。气血之升降,必由呼吸以循环,吸入天之阳,呼出地之阴。
脉学天髓丛书:脉诀乳海 概述 《脉学天髓丛书:脉诀乳海》是一部融汇历代脉学精华,聚焦于脉象诊断与应用的学术专著。本书并非一本泛泛而谈的脉学入门读物,而是深入挖掘脉学理论的精髓,结合临床实践,旨在为读者提供一套系统、精炼、实用的脉法指导。全书以“脉诀”为核心,将纷繁复杂的脉象变化,提炼成朗朗上口的口诀,便于记忆与理解;以“乳海”为譬喻,寓意脉象如同浩瀚大海,蕴藏着无限的诊病奥秘,而脉诀便是指引我们在这片大海中捕捉病机、洞悉康复的航标。 本书的编写,溯本求源,追寻中医脉学发展的历史轨迹,从《黄帝内经》的脉象雏形,历经张仲景的辨证论治,到历代医家对脉象认识的深化与拓展,无不汲取其精华,并加以提炼与升华。其内容并非简单堆砌前人理论,而是在此基础上,结合现代医学对人体生理病理的理解,进行创造性地阐释与发展,力求使古老的脉学理论焕发新的生机,更好地服务于现代临床。 “天髓”二字,寄寓着作者对脉学深刻理解与追求的期望。所谓“天”,乃指脉象变化之理,与天地之道相通,遵循自然规律;所谓“髓”,则指脉象所蕴藏的精髓,是人体脏腑气血盛衰的直接反映,是疾病诊断的关键所在。作者希望通过此书,引领读者领略脉学之“天”,体悟脉学之“髓”,从而达到“得脉象如得神助”的境界。 核心内容与特色 《脉学天髓丛书:脉诀乳海》并非简单罗列各种脉象,而是构建了一个多维度、多层次的脉象分析体系。其核心特色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精炼脉诀,易于传承与应用 本书最大的亮点在于其“脉诀”。不同于冗长的文字描述,作者将复杂的脉象特征、病理含义、临床指征等,凝练成简短精悍的歌诀。这些脉诀不仅易于记忆,更能在临床诊脉时,迅速激活读者的相关知识储备,帮助快速作出判断。例如,对于常见的浮脉,可能概括为“浮为风寒表证实,阳虚亦见脉中虚”,简短的四句,便点出了浮脉在表证和虚证中的不同含义,以及需要注意的鉴别要点。 这些脉诀的编纂,并非凭空臆造,而是基于长期临床实践经验的总结,以及对历代脉学经典反复研读的体会。它们如同灯塔,指引着诊脉者穿越迷雾,直击病机。在实际运用中,读者可以通过背诵、默念这些脉诀,结合指下脉象的细微变化,进行联想与推断,从而提高诊断的效率与准确性。 二、系统脉象分类与深入辨析 本书对脉象的分类,力求全面而有序。不仅涵盖了传统医学中“二十八脉”的基本分类,更在此基础上,对各类脉象的变证、夹杂证等进行了深入的辨析。例如,在论述滑脉时,不仅仅是描述其“往来流利,如盘走珠”的形态,更会深入分析其可能出现的病因病机,如痰湿内阻、饮食积滞、妊娠等,并结合其他脉象如数脉、沉脉等进行鉴别。 此外,本书还特别强调了“脉象组合”的重要性。现实中的脉象并非单一脉象,而是多种脉象的相互组合,这种组合更能反映复杂的病机。本书通过大量临床实例,详细阐述了不同脉象组合所代表的病理状态,以及如何通过脉象组合来判断疾病的轻重缓急、预后吉凶。 三、理论联系实际,强调临床指导价值 《脉学天髓丛书:脉诀乳海》最鲜明的特点之一,便是其极强的临床指导价值。本书并非停留在理论层面,而是将脉象理论与临床实践紧密结合。每一类脉象的论述,都会附带大量的临床案例,这些案例不仅展示了脉象与具体病症的对应关系,更体现了如何运用脉象指导治疗。 作者在书中不吝分享其多年的临床经验,例如,在论述某种少见脉象时,会详细描述该脉象出现的具体临床情境,以及通过调整该脉象所取得的治疗效果。这种“理论与实践并重”的编写风格,使得本书对临床医生,尤其是初学者,具有极高的参考价值。读者可以通过学习这些案例,将书本知识转化为实际的诊疗能力。 四、注重脉象动态变化的研究 疾病的发生发展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脉象也随之发生变化。本书不仅关注疾病初期的脉象特征,更深入探讨了疾病发展过程中脉象的变化规律,以及治疗过程中脉象的反馈。作者强调,脉象是人体气血盛衰的晴雨表,通过观察脉象的动态变化,可以及时调整治疗方案,避免误诊误治。 例如,在论述热证脉象时,会详细描述从壮热至壮热未已,脉象可能由洪数转为濡数、细数,甚至出现歇止等变化,并分析这些变化所反映的脏腑损伤程度。这种对脉象动态变化的关注,使得本书的诊疗体系更加完整和精细。 五、对疑难脉象与特殊脉象的探讨 除了常见的脉象之外,《脉学天髓丛书:脉诀乳海》还对一些疑难脉象和特殊脉象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例如,对于一些难以辨别的虚实夹杂脉象,书中提供了详细的鉴别方法和处理思路。对于一些与特定疾病相关的特殊脉象,如“促脉”与心脏病的关联,“结脉”与心律失常的可能联系等,也进行了较为细致的阐述。 这些对于疑难脉象的探讨,进一步提升了本书的学术深度和临床应用价值,能够帮助有经验的医生解决在临床实践中遇到的难题,同时也为研究者提供了进一步探索的空间。 六、强调“望闻问切”四诊合参 尽管本书的核心是脉学,但作者并未割裂脉学与“望、闻、问”三诊的关系。在论述每一类脉象时,都会强调结合病人的面色、舌苔、症状、病史等进行综合分析。作者认为,脉象是诊断的重要依据,但绝不能脱离整体辨证。四诊合参,才能做到“神乎其技”,准确把握病情。 本书在提供脉象信息的同时,也会适时地提示读者应结合哪些问诊信息、望诊信息来辅助判断,这使得脉象的运用更加贴合临床实际,避免了“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片面性。 读者对象 《脉学天髓丛书:脉诀乳海》适合以下人群阅读: 中医临床医生: 无论初学者还是资深从业者,都能从中获得系统性的脉学知识和实用的临床指导,提升诊疗水平。 中医药院校学生: 是学习中医脉学理论、掌握脉象诊断技能的理想教材,能帮助学生建立扎实的理论基础和良好的临床思维。 对中医脉学感兴趣的读者: 即使非医学专业人士,只要对中医脉学有浓厚兴趣,并且具备一定的中医学基础知识,也能从中领略脉学文化的博大精深。 中医药研究者: 本书在脉学理论和临床实践方面的深入探讨,为中医药研究者提供了丰富的研究素材和创新的思路。 结语 《脉学天髓丛书:脉诀乳海》是一部集学术性、实用性、传承性于一体的脉学力作。它以精炼的脉诀为钥匙,开启了脉象诊断的智慧之门;以“乳海”的广阔为疆域,引领读者探索疾病的奥秘。本书的问世,无疑将为中医脉学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为广大医者提供宝贵的诊疗工具,为传承与创新中医事业做出贡献。通过研读此书,读者必将对脉学有一个全新的认识,并能在临床实践中,运用脉学的智慧,更好地守护生命健康。

用户评价

评分

我一直在寻找一本能够真正帮助我理解“脉理”的书,而不是仅仅罗列脉象名称和特征的工具书。这本书恰好满足了我的需求。它深入探讨了“脉”之所以成为“脉”的根本原因,以及它所承载的生命信息。作者的文字充满了哲学思辨的味道,在讲解脉象时,不仅仅停留于表象,更试图挖掘其背后隐藏的深层含义。我从中学习到了如何从脉象的细微之处,洞察人体的阴阳盛衰、气血盈亏。书中对“同病异脉”和“异病同脉”的分析尤为精辟,让我对辨证论治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作者并不回避争议,而是坦诚地面对一些医学界长期存在的争论,并试图用自己的学识和经验,给出一个令人信服的解释。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对生命的运行规律有了更宏观和深刻的认识,脉学在我心中的地位也从一个枯燥的学科,变成了一门充满智慧的艺术。

评分

这本书给我一种古朴而深邃的感觉,翻开它,仿佛穿越时空,置身于古代医家沉思的殿堂。封面设计虽不华丽,却自带一种庄重感,纸张的质感温润,散发着淡淡的书墨香,这本身就是一种享受。内容方面,我尤其被其中对脉象的细致描述所吸引。它不仅仅是简单地列举脉象的形态,更深入地探讨了脉象产生的生理机制,以及它们与人体脏腑气血的错综联系。作者旁征博引,引用的古代医籍浩如烟海,但又并非简单的堆砌,而是通过精辟的分析和整合,将繁杂的理论梳理得井井有条。读来让人不禁感叹古人观察入微的智慧,以及他们对生命运行规律的深刻洞察。书中对一些疑难脉象的辨析尤为精彩,提供了许多我从未接触过的角度和思路,让我对原本模糊的概念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即使是一些我自认为已掌握的脉象,在阅读后也发现自己原有的理解存在局限,这本书极大地拓展了我的视野,也激发了我进一步探索脉学奥秘的兴趣。

评分

刚拿到这本书的时候,我还以为它会是一本枯燥乏味的理论专著,但出乎意料的是,它的语言风格异常生动活泼,读起来丝毫没有压力,反而充满了趣味性。作者运用了大量的比喻和形象的描述,将那些抽象的医学概念变得触手可及。例如,在讲解某个脉象时,作者会将其比作“急促的鼓点”,或是“轻柔的波浪”,这些生动的比喻一下子就抓住了脉象的精髓,让我在脑海中形成了鲜活的画面。而且,书中并没有刻意回避一些大家普遍感到困惑的难题,反而以一种直面挑战的姿态,试图为读者解开那些“千古之谜”。作者在叙述中常常穿插一些自己的临床体悟和思考,这让内容更加接地气,也让读者感受到作者的真诚和严谨。我尤其喜欢作者在讨论某些关键理论时,会引用不同学派的观点,并进行一番比较分析,从中找出共通之处,或是指出其差异所在。这种辩证的思维方式,不仅丰富了内容,也让读者能够更全面地理解和吸收知识。

评分

这本书给我的感觉,就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师,在循循善诱地引导我走向脉学殿堂的深处。我一直觉得脉学博大精深,很多时候感到无从下手,但这本书的出现,为我指明了一个清晰的学习路径。它的章节编排非常合理,从基础的脉象分类,到复杂的脉象鉴别,再到脉象与病症的对应关系,层层递进,逻辑性极强。作者在讲解每个脉象时,不仅给出了准确的定义和特征,还会深入剖析其形成的原因,以及在不同病理状态下的演变。这些分析都建立在扎实的生理和病理学基础上,让我信服不已。我特别欣赏书中对脉象变化的动态描述,它不像静态图片那样固化,而是能够展现脉象在疾病进展过程中的细微变化,这对于临床实践来说至关重要。书中还穿插了一些经典的医案分析,通过对真实病案的解读,将理论知识与临床应用紧密结合,让我看到了脉学在实际诊断中的强大力量。

评分

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视角来看待和理解脉学。我一直认为,传统的脉学教学往往过于侧重于死记硬背,而忽略了对脉象背后深层机理的探究。这本书则完全不同,它鼓励读者去思考,去探索,去质疑。作者在书中提出的许多观点,都非常有启发性,让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过去的一些学习方法和认知。例如,书中关于“脉象与神”的论述,就让我意识到,脉象不仅仅是身体的物理反应,更承载着人体的精神状态。这种超越物质层面的解读,让我对脉学产生了前所未有的敬畏感。而且,书中在讲解某些复杂的脉象时,会引用一些古代医家未曾提及的观察角度,这无疑是一种创新。虽然有些内容我需要反复揣摩,但每一次阅读,都能从中获得新的感悟。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脉学著作,更是一本引导我深入思考生命奥秘的智慧之书。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