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绪论
战略有用吗?从富士胶片的转型神话说起
什么是战略
战略思维是什么
战略思维的基本特征
战略思维发展历程及战略思维模式
战略思维的困境
战略思维的八个视角
第二章 更“远”,形成“远见”
什么是战略思维的“远见”
为什么战略思维需要看得更“远”,形成“远见”
最具“远见”的企业家
使命:从“远见”的视角思考组织存在的理由与追求的价值
愿景:可想象、可触摸的“远见”的故事
如何培养“远见”:趋势法
如何培养“远见”:历史法
战略“远见”,越远越好吗
“以终为始” 规划你的人生
第三章 更“广”,形成 “博见”
为什么战略思维需要看得更“广”,形成“博见”
什么是战略思维的“博见”
广博意味着多元化是战略的最优选择吗
从全球视角思考战略
如何形成“博见”?读万卷书
如何形成“博见”?行万里路
如何形成“博见”?识千万人
如何形成“博见”?利用网络
如何形成“博见”?头脑风暴法
战略思维的边界是什么
第四章 更“高”,形成“明见”
大历史观:从更高视角看人类历史
什么是战略思维的“明见”
为什么战略思维需要看得更“高”,形成“明见”
从更高的层次看企业:谁的万科,股东还是管理层
从更高的层次看战略:企业经营哲学
战略思维的最高准则:价值观
战略思维的最高境界:追求极简
什么是战略“高”度
如何形成“明见”?站得更高
如何形成“明见”?提升战略思维层次
如何形成“明见”?超越自我
如何形成“明见”?提升战略思维的境界
“高”并不是盲目做大做强
第五章 更“全”,形成“通见”
什么是战略思维的“通见”
为什么战略思维需要看得更“全”,形成“通见”
最全的战略思维:《孙子兵法》
海底捞为什么学不会:战略配称的逻辑
一叶障目,不见泰山:诺基亚沉浮启示录
如何形成“通见”?系统思维
如何形成“通见”?大数据思维
如何形成“通见”?多角思维
反过来思考:逆向思维
如何形成“通见”?维基思维
如何形成“通见”?正的方法和负的方法
此事古难全:形成“通见”受成本与效益约束
第六章 更“透”,形成“灼见”
什么是战略思维的“灼见”
为什么战略思维需要看得更“透”,形成“灼见”
星巴克是在拓展“价值”,还是会“烂大街”
效率为王:规模经济、经验曲线和范围经济
华为的核心资源是什么
为什么互联网企业均在其优势领域走向垄断
一个围绕你“出行方式”的竞局
战略就是统治资源的有效方式
小米“疯长”的启示
雷曼兄弟的悲剧:机会主义战略能战胜市场吗
为什么“蚂蚁”比“大象”贵? 生态战略的价值
如何形成“灼见”?辩证思维
如何形成“灼见”?消除偏见
第七章 更“准”, 形成“定见”
“怕上火”值多少钱
什么是“定见”
为什么战略思维需要看得更“准”,形成“定见”
形成战略“定见”的关键:选择不做什么
战略“定见”的核心是为组织“定位”
定位需要聚焦
李宁定位之殇:“一切皆有可能”还是“让改变发生”
没有战略“定见”,就谈不上战略定力
第八章 更“特”,形成“创见”
什么是“创见”
为什么战略思维需要更“特”一点,形成“创见”
从事业战略向平台战略转变
从定位战略向生态战略演进
从成长战略转向柔性战略
从意图战略向浮现战略转变
创新战略思维是战略变革的先导
如何形成“创见”?挖掘并引领顾客需求
如何形成“创见”?打破旧有战略思维模式
如何形成“创见”?加、减、乘、除法
开放和包容:战略思维“创见”需要环境和文化支撑
第九章 更“敏”,形成“倪见”
为什么战略思维需要更“敏”一些,形成“倪见”
什么是战略思维的“倪见”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一个伟大战略家的“倪见”
战略“倪见”:寻找顾客自己可能根本没有察觉到的需求
千下武功,唯快不破:闪电战略
敏锐发现战略机会:浮现战略
摸着石头过河:试点战略和试错战略相结合
战略敏捷性:大象也能跳舞
走动管理:培养“倪见”的首选方法
春江水暖鸭先知:苹果零售店的秘密
参与感:通过消费互动发现“倪见”
战略直觉:通过“顿悟”产生“倪见”
第十章 结语
思考战略这只“大象”
八个视角是战略思维的工具
战略思维的八个视角是相互联系的统一体
战略管理中的战略思维
从战略思维的八个视角解读稻盛和夫的“活法”
战略思维与战略行动:知行合一
战略是企业管理中非常迷人的一个领域,因为战略既有科学的逻辑,又有艺术的创意。正如战略大师钮先钟所言,战略研究者要登堂入室,必须依次达到历史、科学、艺术和哲学这四种境界。因此,一个真正合格的战略家,应该是实践者、科学家、艺术家和思想家。
的形成过程,事实上要经过两次创造:先在头脑中进行战略构思,或战略灵感直接闪现,形成关于未来发展的“倪见”,这是战略思维的“第一次创造”;然后将“倪见”付诸实践,不断深化和拓展“倪见”,形成正式的战略,比如制定发展规划,实施并不断调整战略,最终实现战略目标,这是战略思维的“第二次创造”。由此可见,战略思考者是一个“从无到有”的创造者,这也是企业家精神的核心。在战略未被构想出来之前,未来的目标和行动方案便是“无”。为了从无到有,战略家首先需要梦想,需要进行思考,需要考虑办一个什么样的企业,开创一个什么样的事业,客户是谁,要解决的需求痛点是什么,提供什么样的产品和服务,能为客户提供的价值是什么,对社会的价值和意义是什么。
当然,只有梦想是不行的,战略家不应只是一个思想者,他还必须是一个行动者,一个实践家。就像马克思所说的那样,“以往的哲学家只是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造世界。”战略家是力图改造世界的人,而战略就是指引他们行动的蓝图。
战略家的梦想,用战略语言表达,就是愿景、使命或宗旨。为了实现梦想,他们需要将目的具体化,形成战略目标,考量自己资源和能力的优与劣,衡量外部环境因素的危与机,制定出实现目标的行动纲领或者行动方案,这就是战略制定的过程。战略就是通向未来的路书,就是航海的航线图,指引组织前进的道路和方向。因此,对于组织而言,战略的地位无论怎么说都不过分。
著名战略管理学家明茨伯格在其《战略历程》中,讲述并剖析了战略管理十大流派的基本观点、演变过程及理论贡献。他提出了战略思考的七个视角:向前看,向后看,向上面看,向下面看,从侧面看,从远处看,把它看穿。这是从战略思考者的角度来分析归类的,直观、形象、生动。但明茨伯格教授描述完视角之后,继续开始了他探索战略学派历程之旅,如何从这些视角思考战略并不是他研究的重点。受这个分析启发,我在他研究的基础上,从战略思考所要达到的目标或要求的视度,从战略思维感知和认知的角度,对战略思维的视角进行了重新归纳和提炼,补充了新的视角,形成了拓展战略思维视野的一个框架,即战略思维的八个视角:更“远”,形成“远见”;更“广”,形成“博见”;更“高”,形成“明见”;更“全”,形成“通见”;更“透”,形成“灼见”;更“准”,形成“定见”;更“特”,形成“创见”;更“敏”,形成“倪见”。
从这八个视角出发,我提炼出从这些视角思考战略要形成的核心观念,指出从这个视角观察,战略的特征是什么,有哪些可行的战略思考框架,深化这个战略视角有哪些方法和路径。比如看“远”的视角,要形成的核心观念是“远见”;从“远”这个视角观察,战略体现长期性、预见性和前瞻性三个特征;看“远”视角战略思考的基本框架是探寻使命,形成愿景;为了看得更“远”,形成“远见”的主要方法有趋势法、历史法和想象法。
本书研究战略思维是从企业管理领域入手的,重点关注的是企业战略制定、实施和控制过程中的战略思考,所分析的主要是企业案例。由于战略理论和方法有其共通的一面,因此,企业战略思维中也包含着战略思维的共性,因此这些观点和方法也可以拓展到企业以外的其他需要战略思维的领域。
以量子物理、移动互联、人工智能、物联网、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工程等为代表的新技术革命,将带来经济、社会、法律、政治等方面的巨大变化。未来企业经营环境的不确定性将增强、预测难度将增大、变化速率将加剧、严苛性将增强。在这样的环境中,传统企业需要转型升级,新企业需要营运模式和组织形式的创新,这就需要新的战略管理模式与之相适应。因此,转变战略思维模式,拓展战略思维视角,提升战略思考的广度和深度,推动组织战略变革,就是企业在多变和不确定环境中生存发展的法宝。战略将成为决定未来企业生存发展的关键因素,而形成并实施战略的关键是战略思维的理念和方法。相信本书归纳和阐发的关于战略思维的观点和方法,能为企业家及其管理团队战略思考有所裨益,能对学习战略管理的未来企业家或管理者——MBA学员有所帮助。
作为一个长期在市场一线摸爬滚打的从业者,我深知“战略”对于企业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性。然而,真正理解并践行战略,却非易事。《战略思维》这本书,可以说是为我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它深刻地揭示了战略的本质,不仅仅是制定一堆计划,更是一种洞察力、一种预判力,以及一种在不确定性中保持清晰方向的能力。书中对于“竞争优势”的分析尤为精彩,它 not only 探讨了如何获得优势,更重要的是如何维持优势,以及如何应对竞争对手的挑战。我发现,很多时候,我们败给的不是敌人,而是我们自己僵化的思维模式。这本书教会我如何打破固有的藩篱,用更加灵活和创新的方式去思考问题。特别是关于“信息不对称”和“信息收集”的章节,对于我们如何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精准地获取有价值的情报,并将其转化为战略优势,提供了非常实用的方法论。我迫不及待地想将书中的一些核心观点,比如“蓝海战略”的思维模式,应用到我目前负责的项目中,相信一定会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
评分在阅读《战略思维》之前,我总觉得“战略”是一个离我比较遥远的概念,是属于CEO或者高管们讨论的范畴。然而,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的认知。它用一种极具启发性的方式,将战略思维的普适性展现得淋漓尽致。书中对于“机会识别”和“风险规避”的探讨,不仅适用于企业决策,也同样适用于我们个人的职业发展和生活规划。我发现,很多时候,我们错失良机,并非因为没有机会,而是因为我们缺乏识别机会的敏锐度,或者因为我们被潜在的风险吓倒。这本书教会我如何培养一种“机会雷达”,以及如何理性地评估风险,并在必要时敢于冒险。我尤其欣赏书中关于“创新”和“适应性”的观点,它强调在不断变化的世界中,保持学习和进化的能力是多么重要。这本书让我明白,战略思维并非一成不变的教条,而是一种动态的、与时俱进的思维模式。它让我意识到,每个人都可以成为自己生活和工作中的“战略家”。
评分我一直对那些能够“看透本质”的人充满敬佩,而《战略思维》这本书,恰恰满足了我对这种“看透”的渴望。它没有堆砌华丽的辞藻,也没有故弄玄虚的理论,而是用一种极为务实的态度,深入浅出地剖析了战略思维的核心要素。我特别喜欢书中对于“长期主义”的强调,在当下这个追求速成的社会,很多人都容易被短期利益所裹挟,而忽略了长远的发展。这本书让我重新审视了“耐心”和“坚持”在战略实现中的重要性。它让我明白,真正的战略,往往需要时间的沉淀和持续的努力,才能开花结果。此外,书中关于“资源配置”的论述也令我受益匪浅,它教会我如何在有限的资源下,做出最优的分配,将精力聚焦在最关键的领域,从而实现事半功倍的效果。读这本书的过程,就像是在一次深度思考的旅程,每一次翻页都伴随着豁然开朗的顿悟,让我对如何制定和执行有效的战略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简洁大气,光看封面的文字“战略思维”,就有一种深邃而有力的感觉,让我忍不住想一探究竟。我一直觉得,无论是在工作还是生活中,能够有清晰的战略眼光,是一种非常宝贵的品质。很多人做事往往局限于眼前,只看到当下的一些小利益或者小困难,却忽略了长远的发展和潜在的机遇。我希望通过阅读这本书,能够学习到如何跳出思维定势,用一种更宏观、更有远见的视角去看待问题。我特别期待书中能够分享一些经典的战略案例,分析它们成功或失败的原因,从中提炼出可借鉴的原则和方法。同时,我也希望书中能够提供一些实用的工具或框架,帮助我在实际应用中构建自己的战略思维,比如如何进行SWOT分析,如何设定SMART目标,以及如何在不确定性中做出最优决策等等。我曾经在一些管理类的书籍里接触过战略的概念,但总觉得不够系统化,不够深入。这次选择《战略思维》,是希望能够填补这方面的空白,让我的思维方式得到一次质的飞跃。读完之后,我可能会尝试将学到的理念运用到我的职业规划中,或者在团队协作中提出更有建设性的想法,期待它能成为我思维升级的催化剂。
评分拿到这本书的时候,我并没有抱太大的期望,毕竟市面上关于“思维”类的书籍实在太多了,很多都流于表面,或者只是简单的罗列一些概念,缺乏实践指导性。然而,《战略思维》却给了我很大的惊喜。它没有一开始就抛出那些令人望而生畏的理论,而是用一种非常平易近人的方式,循序渐进地引导读者进入战略的世界。书中通过大量的生动故事和案例,将抽象的战略原则具象化,让我能够深刻理解每一个概念的含义及其背后的逻辑。我印象最深的是书中关于“系统思考”的部分,它让我意识到,很多问题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的。通过理解事物之间的联系,我们才能找到问题的根源,并从整体上进行优化。这本书让我明白,战略思维不仅仅是关于规划和预测,更是一种观察世界、理解世界的方式。它教会我如何识别模式,如何预见趋势,如何评估风险,以及如何在复杂的环境中找到突破口。阅读的过程,就像是在接受一位经验丰富的导师的指导,让我对“战略”这个词有了全新的认识,不再觉得它遥不可及,而是可以融入到日常生活和工作中。
评分不错
评分不错
评分不错
评分不错
评分不错
评分不错
评分不错
评分不错
评分不错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