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學論稿(漢譯名著本15)

哲學論稿(漢譯名著本15)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德] 馬丁·海德格爾 著,孫周興 譯
圖書標籤:
  • 哲學
  • 西方哲學
  • 康德
  • 批判哲學
  • 形而上學
  • 認識論
  • 倫理學
  • 古典哲學
  • 德語著作
  • 名著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商務印書館
ISBN:9787100128452
版次:1
商品編碼:12171234
品牌:商務印書館(The Commercial Press)
包裝:平裝
叢書名: 漢譯世界學術名著叢書 第十五輯
開本:32開
齣版時間:2016-12-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657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編輯推薦

適讀人群 :大中專院校師生
  《哲學論稿》是德國哲學傢海德格爾在二十世紀三十年代之後的運思之作,代錶瞭海德格爾後期的思想,被譽為與《存在與時間》比肩的鴻篇巨製。

內容簡介

  《哲學論稿》是德國哲學傢海德格爾在二十世紀三十年代之後的運思之作,代錶瞭海德格爾後期的思想,被譽為與《存在與時間》比肩的鴻篇巨製。本書編在《海德格爾全集》第六十五捲,因此通常也稱為“六十五捲”。這本書的全稱是《哲學論稿——從本有而來》,海德格爾認為,本書的公開標題是《哲學論稿》,而其本質性的標題是“從本有而來”。哲學界認為,本書思想深邃,博大精深,是哲學史上的劃時代著作。

作者簡介

  馬丁·海德格爾,德國著名哲學傢,20世紀存在主義哲學的創始人和主要代錶之一。代錶作品有《存在與時間》、《形而上學導論》、《哲學論稿》等。對二十世紀哲學有重要的影響。

  孫周興,哲學博士,同濟大學哲學係教授,主要研究方嚮:西方哲學、西方詩學,尤以德國哲學和現象學為重點。著有《說不可說之神秘--海德格爾後期思想研究》(1994年)、《我們時代的思想姿態》(2001年)等;譯有《哲學的改造》、《在通嚮語言的途中》、《林中路》、《路標》、《荷爾德林詩的闡釋》、《尼采》等;編有《海德格爾選集》(兩捲本)、《世界現象學》等。

目錄

一、前瞻
公開的書名“哲學論稿”與本質性的標題“從本有而來”
1.本“論稿”乃在一條軌道上追問
2.本有之道說乃作為對存在問題的第一個應答
3.從本有而來
4.從本有而來
5.對於少數人:對於稀罕者
6.基本情調
7.從本有而來
8.從本有而來
9.洞見
10.從本有而來
11.本有:此在:人
12.本有與曆史
13.抑製
14.哲學與世界觀
15.哲學之為“一個民族的哲學”
16.哲學
17.哲學的必然性
18.思想之無力
19.哲學(關於問題:我們是誰?)
20.開端與開端性的思想
21.開端性的思想(開拋)
22.開端性的思想
23.開端性的思想。為什麼思想來自開端?
24.對開端性思想的迷誤訴求
25.曆史性與存在
26.哲學之為知曉
27.開端性的思想(概念)
28.作為終結性思想的開端性思想的不可測度性
29.開端性的思想(關於本質的問題)
30.開端性的思想(作為沉思)
31.開端性思想的風格
32.本有在實行迴響和傳送之後的一個決定性洞見
33.存有問題
34.本有與存在問題
35.本有
36.存有之啓思與語言
37.存有與它的靜默(默秘學)
38.靜默
39.本有
40.過渡時代的思想作品
……
二、迴響
三、傳送
四、跳躍
五、建基
六、將-來者
七、最後之神
八、存有
編者後記
附錄一:幾組重要譯名的討論
附錄二:德-英-中譯名對照錶
譯後記
《哲學論稿》並非一本獨立成書,而是康德晚年思想的集閤,其精髓貫穿於《純粹理性批判》與《實踐理性批判》等重要著作之中,尤其體現在“哥白尼式革命”及其對認識論、倫理學、美學等領域的深刻影響。該書(或更準確地說,其所代錶的哲學體係)挑戰瞭傳統形而上學,強調瞭人類理性在構建經驗世界中的主動作用,並為道德的普遍性和客觀性奠定瞭基礎。 第一部分:認識的界限與可能性 《哲學論稿》的核心,在於對人類認識能力進行瞭徹底的審視。康德認為,我們所能認識的,並非事物本身(本體),而是經過我們感官和知性結構“加工”過的現象。這種“加工”並非被動接受,而是理性主動的組織與建構。 感性與知性: 康德區分瞭感性(sensibility)和知性(understanding)。感性提供瞭原始的、雜亂無章的直觀材料,錶現為時間和空間的形式。它們並非獨立於我們而存在,而是我們感知一切事物所必須具備的“先驗形式”。也就是說,我們無法想象一個沒有時間和空間的事物,因為時間和空間是我們認識的“眼鏡”。 先驗範疇: 知性則負責對感性提供的直觀材料進行概念化、範疇化。康德列舉瞭十二個先驗範疇(如實體、因果、數量、關係等),它們是純粹的思維形式,獨立於任何經驗而存在。例如,“因果性”不是我們從經驗中歸納齣來的,而是我們理解事件之間聯係的先天思維模式。正是通過這些範疇,我們纔能將零散的感覺經驗組織成有秩序、有意義的知識。 經驗的界限: 這種認識論的後果是,我們的認識被嚴格限定在經驗的領域內。我們能夠認識“現象”(appearances),即事物在我們認識能力框架下的呈現,但無法認識“本體”(noumena),即事物本身的“自在之物”(thing-in-itself)。本體是不可知的,是我們思維的“界限標記”,提醒我們認識的局限性。 “哥白尼式革命”: 康德的這一認識論轉嚮,被譽為哲學史上的“哥白尼式革命”。傳統哲學將認識的主體(人類)視為被動地去適應客體(世界),而康德則認為,是客體(世界)去適應認識的主體(理性)。不是我們的認識符閤對象,而是對象符閤我們的認識。這種主動性,使得人類理性成為經驗世界的立法者。 綜閤判斷的可能: 這一革命性的見解,也解決瞭先驗綜閤判斷(synthetic a priori judgments)的可能性問題。例如,“7+5=12”這個判斷,其真理性不依賴於任何具體的經驗,但它的判斷內容(12)並非僅僅對前提(7+5)的分析,而是包含新的信息。康德認為,所有數學和物理學的基礎知識都是先驗綜閤判斷,它們之所以可能,是因為我們的知性範疇事先“規定”瞭經驗世界的秩序。 第二部分:道德的根據與普遍性 在《哲學論稿》中,康德將理性“革命”的成果,進一步應用於道德領域,試圖為道德找到一個客觀、普遍的根基,而非依賴於情感、功利或宗教教義。 善意(Good Will): 康德認為,在任何情況下,唯一無條件地善的事物是“善意”。一個有善意的行為,即使由於外在條件未能達到預期效果,其本身依然是善的。而其他一切(如智慧、勇氣、財富)都可能被濫用,其善性是有條件的。 義務(Duty): 道德行為的真正價值,不在於其結果,而在於其動機是否齣於“義務”。齣於義務的行為,纔是真正具有道德價值的行為。這與“符閤義務”的行為(可能齣於其他原因,如同情心)區分開來。 絕對命令(Categorical Imperative): 康德提齣瞭著名的“絕對命令”,作為衡量一切道德準則的標準。絕對命令是一種無條件的、普遍適用的道德法則,不因個彆情境或個人目的而改變。其最著名的錶述是:“你要這樣行事,使你的意誌的準則永遠同時能成為一項普遍立法的原則。” 也就是說,你可以將你的行為準則普遍化,成為所有人都可以遵守的法則,如果這個法則在你看來不會産生矛盾或自我毀滅,那麼你的行為就是道德的。 普遍立法者的視角: 這一原則要求我們將自己置於一個普遍立法者的視角,審視我們的行為準則是否能夠被普遍接受。例如,一個人如果因為生活睏窘而考慮撒謊藉錢,他會問自己:如果“撒謊藉錢”成為一條普遍法則,那麼藉貸關係還能否維係?答案是否定的。因此,撒謊藉錢的行為是不道德的。 人是目的,而非手段: 絕對命令的另一個重要錶述是:“你要這樣行事,無論在你自己身上,還是在任何其他人身上,絕不是僅僅作為手段來使用,而是始終同時作為目的來使用。” 這強調瞭人的尊嚴和價值,每個人都具有內在的、不可剝奪的價值,不能被當作工具來對待,即使是作為一種手段,也必須同時承認其作為目的的價值。 自由與自律: 道德的普遍性和客觀性,依賴於人的自由。隻有當人是自由的,能夠自主選擇遵守道德法則,而不是被外在的自然法則或他人的意誌所驅使時,道德纔有意義。道德法則正是我們理性自身所頒布的,我們遵守道德法則,就是在遵守我們自身理性的法則,這是一種“自律”(autonomy)。 第三部分:美學的維度與目的性 《哲學論稿》也觸及瞭美學的領域,探討瞭美的判斷及其普遍性。 無功利性的愉悅: 康德認為,美的判斷是一種“無功利性的愉悅”(disinterested pleasure)。當我們看到一件美麗的事物時,我們的愉悅並非因為它有用,也不是因為它符閤我們的個人偏好,而是一種純粹的、對事物形式的欣賞。 普遍的必然性: 盡管美感是主觀的,但康德認為,對於美的判斷,我們總是在期待他人也同意。也就是說,我們認為美的判斷具有一種“普遍的必然性”,盡管這種必然性並非像邏輯判斷那樣具有推理上的強製性,而是一種“模範性的普遍性”(exemplary universality)。我們期待他人能像我們一樣感知到事物的“美”。 自然之美與藝術之美: 康德區分瞭自然之美和藝術之美。自然之美是“自在的美”,而藝術之美則是“自在的美”中,需要通過人類的理性與創造力來實現的。在藝術中,天纔的角色尤為重要,天纔的創造力並非遵循現有的規則,而是能夠為藝術創造新的規則。 目的性(Purposiveness): 美的判斷與“目的性”概念緊密相連。當我們感受到一件事物的美時,我們似乎感知到它“似乎”是為瞭某種目的而被設計齣來的,但我們又無法明確說齣這個目的。這種“無目的性的目的性”(purposiveness without purpose)是美的核心特徵。 總結:《哲學論稿》的深遠影響 《哲學論稿》所代錶的康德哲學體係,對後世哲學産生瞭極其深遠的影響。它不僅奠定瞭近代認識論和倫理學的基礎,塑造瞭其後唯心主義、現象學、分析哲學等諸多哲學流派的發展方嚮,更重要的是,它深刻地塑造瞭現代西方思想中關於個體理性、自由、尊嚴和普遍道德原則的觀念。它促使我們反思自身的認識能力,理解經驗世界的形成過程,並為道德的實踐提供瞭堅實的理性支撐,從而激發瞭對人類自主性、責任以及社會公正的持續探索。

用戶評價

評分

這本厚厚的磚頭書拿到手裏,沉甸甸的,光是封麵設計就透著一股子老派的莊重感,那種傳統的字體排版,讓人瞬間感覺自己像是坐上瞭時光機,迴到瞭那個思想激蕩的年代。我原本以為哲學書都會是那種晦澀難懂、佶屈聱牙的文字迷宮,但這本書的開篇卻意外地平易近人,仿佛一位飽經風霜的長者,不疾不徐地嚮你娓娓道來他對世界的根本看法。它不像那種純粹的理論堆砌,而是充滿瞭對日常現象的敏銳洞察,很多觀點乍聽之下有些顛覆,細想之下又覺得直擊人心。我尤其欣賞作者在論述復雜概念時所展現齣的那種邏輯的嚴謹性,每一步推導都像是精密機械的齒輪咬閤,環環相扣,讓人無法反駁。閱讀的過程中,我時常需要停下來,閤上書本,望嚮窗外,讓那些被激發的思考在腦海中沉澱。這本書需要的不是快速的瀏覽,而是一種耐心的對話,它更像是一次智力上的長跑,考驗著讀者的專注度和思辨能力。能夠堅持讀下來,本身就是一種收獲,因為它強迫你跳齣日常瑣碎的思維定式,去審視那些宏大卻又息息相關的問題。

評分

這本書帶來的最大影響,並非是讓我“學到瞭什麼新的知識點”,而是它徹底改變瞭我看待某些基本概念的方式。在此之前,我對“真理”、“存在”這些詞匯的理解,大多停留在教科書式的定義層麵,模糊而寬泛。但作者在這本書裏,通過層層剝繭的論證,將這些概念拆解、重構,展示瞭它們背後復雜的依存關係和潛在的矛盾。閱讀完後,我發現自己無法再像過去那樣輕易地下結論瞭,很多事情在我的認知中被“相對化”瞭,不再是絕對的非黑即白。這種認知上的“不適感”,恰恰是高質量哲學閱讀的標誌。它讓你變得更謙卑,因為它揭示瞭人類認知的局限性;同時也讓你更自信,因為它賦予瞭你更強大的批判性工具去審視周遭的一切。這更像是一場精神上的洗禮,而非知識的積纍。

評分

說實話,我一開始是被這本書的“名著”光環吸引的,畢竟在書架上擺著一本被反復提及的經典,總能帶來一種知識上的安全感。然而,真正沉浸進去之後,我發現這絕不是一本用來“擺設”的書。它的文字密度實在太高瞭,每一個句子似乎都蘊含著韆鈞之力,需要反復咀嚼纔能品齣其真味。我不得不承認,某些章節的跳躍性很大,如果對相關的曆史背景或前置理論沒有一個基本的瞭解,初讀時會感到些許迷茫,仿佛置身於一個知識的濃霧之中。我甚至動用瞭好幾次綫上詞典和背景資料搜索,來輔助理解作者所指涉的具體語境和專有名詞。但正是這種挑戰性,讓我感到閱讀的價值所在,它不是提供現成的答案,而是提供瞭一套提問的工具和框架。每一次剋服一個難點,都有種豁然開朗的成就感,仿佛自己的思維邊界又被嚮外推瞭一寸。這感覺,遠比看那些信息碎片化的內容要充實得多,它塑造的是一種思考的韌性。

評分

這本書的裝幀和譯者的努力也值得一提。內頁紙張的質感相當不錯,即使在長時間閱讀後,眼睛也不會感到過分的疲勞,這對於這種需要長時間集中注意力的文本來說至關重要。而譯者的功力,更是讓這部古老的思想結晶得以在現代語境下煥發光彩。我試著對照閱讀瞭幾段原文的片段(僅僅是好奇心驅使),發現譯者在力求忠實於原意的同時,並沒有讓譯文顯得生硬或過時,他巧妙地找到瞭古典哲學思辨的韻律和現代漢語錶達的流暢性之間的平衡點。特彆是那些涉及形而上學或者邏輯辯證的部分,譯者選擇的措辭精準而富有張力,成功地保留瞭原作者思想的穿透力。能將如此深奧復雜的體係如此清晰地呈現齣來,翻譯工作本身就是一項艱巨的學術工程,這份敬業精神,值得我們這些讀者心存感激。

評分

我發現自己常常在不經意間,用這本書裏的邏輯框架去分析生活中的小事。比如,麵對一個職場上的決策睏境,我不再是單純地權衡利弊,而是會潛意識地去探究這個決策背後的“本質意圖”和“潛在的悖論”。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提供瞭一種“深度過濾鏡”,讓你能夠透過現象去看本質。當然,閱讀過程中肯定會有情緒的起伏,有時是那種被深刻洞察力所震撼的狂喜,有時則是對自己思維遲鈍的懊惱。但總體而言,它成功地激發瞭我對“終極追問”的熱情,讓我重新認識到,人類的理性探索是多麼的漫長而又迷人。這本書的篇幅雖然令人望而卻步,但它所提供的精神迴報,絕對是超值的,它不是一本讀完就束之高閣的書,而是一本會伴隨你一生,不斷被重新審視和解讀的智力夥伴。

評分

不錯的一本書,值得一看

評分

海德格爾的名著,值得一讀

評分

海德格爾的經典作品,好吧,都是經典

評分

挺好的嘞哲學名著

評分

商務印書館齣版的,好書值得認真研讀!全五分,很滿意!

評分

還是可以的

評分

海德格爾的名著,值得一讀

評分

海德格爾反對從形而上學(唯心論、實在論)、科學(人類學、數學、物理學、心理學、曆史學等)、技術方麵研究存在者,主張哲學上追問和沉思存在。為瞭與形而上學相區分,他提齣“存有”這個概念以取代存“存在”。最關鍵的是如何理解存有?海德格爾說存有不是一個東西?在本書中,他對存有有大量論述,但都是不斷重復。不解

評分

百年經典,全套都買瞭,非常好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