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既具有中国学术研究史的宏观视野又进行了先秦名思想的文献微观考察,将“名”这一在先秦思想史上地位重要的概念作了细致的分类解读,突出了“名”思想的政治学内涵和意义,为我们重新审视中国古代思想史,和近代以来的古代思想史研究方法提供的有价值的启发性观点。
该书稿由作者关于先秦名学思想的若干论文集结而成,分上下两篇:上篇总论,下篇个案研究。整书集中讨论了名思想的历史,名家的分类,伦理政治向度名家的政治思想,近代以来中国学术界名学研究乃至诸子学研究的目标和方法等问题。因此本书在先秦两汉思想史和近代学术史两重意义上都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
曹峰毕业于东京大学,文学博士。现为人民大学教师,研究方向为先秦名学与黄老道家思想。
序言回到思想史——先秦名学研究的新思路
一先秦秦汉之际“名”是一个流行的话题
二为何以“名”的政治思想为研究对象
三名家与名学研究走向偏差的历史原因
四“名”的政治思想研究之范围与方法
附:本书概要
上编与“名”相关的各种政治问题
第一章关于名称的政治禁忌
前言
一名称与人之间的禁忌
二名称与物之间的禁忌
余论
第二章作为一种政治思想的“形名论”、“正名论”、“名实论”
一作为一种政治思想的“形名论”
二作为一种政治思想的“正名论”
三作为一种政治思想的“名实论”
第三章两种名家
第四章“名”与“法”的接点
前言
一战国秦汉时期“名”“法”对举的普遍现象
二“名”“法”对举形成的原因--从思想史的角度
下编个案的分析与研究
第一章孔子“正名”新考
前言
一至今为止关于孔子“正名”的各种解释
二《论语》中所见的“名”和历史上关于孔子“正名”的引用
三孔子“正名”是“名分”论和“名实”论吗
余论
第二章《荀子》“正名”新论
前言
一不能简单照搬西方学术概念研究《正名》篇
二为何要寻求“正名”,寻求怎样的“正名”,谁能获得“正名”
三怎样才能获得“正名”
余论
第三章《管子》四篇和《韩非子》四篇所见名思想研究
一为何以《管子》四篇与《韩非子》四篇为研究对象
二黄老道家政治思想的基本特征
三《管子》所见君主与“名”的关系
四《韩非子》所见君主与“名”的关系
余论
第四章《黄帝四经》所见“名”思想之研究
前言
一《黄帝四经》所见“名”的分类
二《黄帝四经》中的“审名”活动
三“执道者”与“名”的关系
四“名”与“法”的关系
余论
第五章《吕氏春秋》所见“名”的政治思想研究
一《吕氏春秋》的实用主义思想倾向
二前人对《吕氏春秋》所见名思想的研究
三要区别两种“名家”和两种名思想
四对《吕氏春秋?正名》之分析
五对《吕氏春秋?审分》之分析
余论
第六章《尹文子》所见“名”思想研究153
前言153
一《尹文子》的真伪问题154
二《尹文子》的思想属性与成书时代
三《尹文子》名思想之集大成性
余论171
结语173
附论一《语丛》一、三两篇所见“名”的研究
附论二马王堆帛书“物则有形”图圆圏内文字新解
附论三《老子》首章与“名”相关问题的重新审视――以北大汉简《老子》
的问世为契机
附论四先秦道家的“无名”与“有名”
附论五回到诸子:无法之法
主要参考文献一览
中文部分(按拼音顺序)
日文部分(按五十音图顺序)
后记
作为一个历史爱好者,我总是在寻找那些能帮助我构建更完整历史图景的桥梁性著作。这本书的书名给我一种信号:它可能试图填补一个重要的研究空白。我希望它不仅仅是学术共同体内部的讨论,也能对普通读者有所启发。它应该能让我们意识到,我们今天所处的社会结构、我们日常使用的语言标签,都或多或少地继承了古代对于“名”的理解和规范。如果这本书能够将古代关于“名”的思辨,巧妙地链接到现代社会中身份认同、话语权力的构建,那它的意义将超越单纯的古代史研究。我期待它能带来一种穿透时空的智慧,让人在审视当代问题时,多一份历史的维度和深刻的反思。
评分从封面设计和排版来看,这本书透着一股古典的厚重感,给人一种严谨治学的印象。我猜想,这本书的内容一定是非常扎实的,可能需要读者具备一定的先秦两汉文献基础。不过,这正是吸引我的地方。我特别想知道作者是如何处理那些晦涩难懂的古代文本的。例如,在探讨“名正言顺”时,作者是否会引入一些新鲜的考古发现或新的文本解读来支撑论点?我希望这不是一本单纯的文献堆砌,而是有力的论证和深刻的洞察。一本优秀的学术著作,不仅要告诉我们“是什么”,更要解释“为什么”和“怎么样”。我对书中如何勾勒出不同历史阶段“名”的演变轨迹抱有很高的期待,这对于理解中国传统政治哲学的生命力至关重要。
评分说实话,市面上关于古代政治思想的书籍很多,大多集中在“术”与“道”的层面,而对“名”这个更基础的建构元素关注不足。这本书能以“名”为切入点,无疑展现了作者独特的学术视野。我设想,作者可能深入探讨了古代的礼制、宗法制度与“名”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比如,古代的爵位、官职,乃至血缘关系的称谓,都是一种“名”,这些“名”如何被政治权力所工具化,用以维护统治的合法性和稳定?我非常期待看到作者如何将抽象的哲学思辨与具体的历史事件巧妙地结合起来,使那些陈旧的概念焕发出新的生命力。如果能提供一些生动的历史案例来佐证“名”的威力,那这本书的阅读体验会大大提升。
评分这本书的书名真是引人入胜,一下子就把人拉回了那个波澜壮阔的古代世界。我个人对历史和哲学一直抱有浓厚的兴趣,尤其对古代中国的政治思想体系充满好奇。这本书的聚焦在“名”这个概念上,感觉非常独特。我们常常谈论古代的帝王将相、治国方略,但很少有书籍能深入挖掘“名”这个看似虚无却又无比沉重的东西在政治结构中的具体作用。我期待作者能从文献中梳理出不同学派对“名”的理解差异,比如儒家与法家的论述,这肯定会揭示出许多被我们忽略的时代脉络。这种深度剖析,远比泛泛而谈的政治史要耐人寻味得多。我希望读完后,能对古代“名”与“实”的辩证关系有一个全新的认识,理解它如何塑造了古代的权力运作逻辑和士人的精神世界。
评分我之前读过一些关于古代思想史的著作,常常觉得它们在理论深度上有所欠缺,或者说,它们在将理论置于真实复杂的政治博弈中考量时显得力不从心。这本书如果能真正触及“名”在权力斗争中的实际应用,那它的价值就非同一般了。我想象中,作者可能会分析某些著名的政治辩论或权力交替时期,“名”是如何被用来进行舆论引导、合法性重构的。例如,某个大臣如何通过对某个特定概念的重新定义来挑战既有的政治秩序,或者统治者如何通过颁布新的“名”号来确立新的意识形态权威。这种对政治语言学的敏锐捕捉,是衡量一本政治思想研究著作是否具有洞察力的关键标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