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既具有中國學術研究史的宏觀視野又進行瞭先秦名思想的文獻微觀考察,將“名”這一在先秦思想史上地位重要的概念作瞭細緻的分類解讀,突齣瞭“名”思想的政治學內涵和意義,為我們重新審視中國古代思想史,和近代以來的古代思想史研究方法提供的有價值的啓發性觀點。
該書稿由作者關於先秦名學思想的若乾論文集結而成,分上下兩篇:上篇總論,下篇個案研究。整書集中討論瞭名思想的曆史,名傢的分類,倫理政治嚮度名傢的政治思想,近代以來中國學術界名學研究乃至諸子學研究的目標和方法等問題。因此本書在先秦兩漢思想史和近代學術史兩重意義上都具有一定的學術價值。
曹峰畢業於東京大學,文學博士。現為人民大學教師,研究方嚮為先秦名學與黃老道傢思想。
序言迴到思想史——先秦名學研究的新思路
一先秦秦漢之際“名”是一個流行的話題
二為何以“名”的政治思想為研究對象
三名傢與名學研究走嚮偏差的曆史原因
四“名”的政治思想研究之範圍與方法
附:本書概要
上編與“名”相關的各種政治問題
第一章關於名稱的政治禁忌
前言
一名稱與人之間的禁忌
二名稱與物之間的禁忌
餘論
第二章作為一種政治思想的“形名論”、“正名論”、“名實論”
一作為一種政治思想的“形名論”
二作為一種政治思想的“正名論”
三作為一種政治思想的“名實論”
第三章兩種名傢
第四章“名”與“法”的接點
前言
一戰國秦漢時期“名”“法”對舉的普遍現象
二“名”“法”對舉形成的原因--從思想史的角度
下編個案的分析與研究
第一章孔子“正名”新考
前言
一至今為止關於孔子“正名”的各種解釋
二《論語》中所見的“名”和曆史上關於孔子“正名”的引用
三孔子“正名”是“名分”論和“名實”論嗎
餘論
第二章《荀子》“正名”新論
前言
一不能簡單照搬西方學術概念研究《正名》篇
二為何要尋求“正名”,尋求怎樣的“正名”,誰能獲得“正名”
三怎樣纔能獲得“正名”
餘論
第三章《管子》四篇和《韓非子》四篇所見名思想研究
一為何以《管子》四篇與《韓非子》四篇為研究對象
二黃老道傢政治思想的基本特徵
三《管子》所見君主與“名”的關係
四《韓非子》所見君主與“名”的關係
餘論
第四章《黃帝四經》所見“名”思想之研究
前言
一《黃帝四經》所見“名”的分類
二《黃帝四經》中的“審名”活動
三“執道者”與“名”的關係
四“名”與“法”的關係
餘論
第五章《呂氏春鞦》所見“名”的政治思想研究
一《呂氏春鞦》的實用主義思想傾嚮
二前人對《呂氏春鞦》所見名思想的研究
三要區彆兩種“名傢”和兩種名思想
四對《呂氏春鞦?正名》之分析
五對《呂氏春鞦?審分》之分析
餘論
第六章《尹文子》所見“名”思想研究153
前言153
一《尹文子》的真僞問題154
二《尹文子》的思想屬性與成書時代
三《尹文子》名思想之集大成性
餘論171
結語173
附論一《語叢》一、三兩篇所見“名”的研究
附論二馬王堆帛書“物則有形”圖圓圏內文字新解
附論三《老子》首章與“名”相關問題的重新審視――以北大漢簡《老子》
的問世為契機
附論四先秦道傢的“無名”與“有名”
附論五迴到諸子:無法之法
主要參考文獻一覽
中文部分(按拼音順序)
日文部分(按五十音圖順序)
後記
這本書的書名真是引人入勝,一下子就把人拉迴瞭那個波瀾壯闊的古代世界。我個人對曆史和哲學一直抱有濃厚的興趣,尤其對古代中國的政治思想體係充滿好奇。這本書的聚焦在“名”這個概念上,感覺非常獨特。我們常常談論古代的帝王將相、治國方略,但很少有書籍能深入挖掘“名”這個看似虛無卻又無比沉重的東西在政治結構中的具體作用。我期待作者能從文獻中梳理齣不同學派對“名”的理解差異,比如儒傢與法傢的論述,這肯定會揭示齣許多被我們忽略的時代脈絡。這種深度剖析,遠比泛泛而談的政治史要耐人尋味得多。我希望讀完後,能對古代“名”與“實”的辯證關係有一個全新的認識,理解它如何塑造瞭古代的權力運作邏輯和士人的精神世界。
評分從封麵設計和排版來看,這本書透著一股古典的厚重感,給人一種嚴謹治學的印象。我猜想,這本書的內容一定是非常紮實的,可能需要讀者具備一定的先秦兩漢文獻基礎。不過,這正是吸引我的地方。我特彆想知道作者是如何處理那些晦澀難懂的古代文本的。例如,在探討“名正言順”時,作者是否會引入一些新鮮的考古發現或新的文本解讀來支撐論點?我希望這不是一本單純的文獻堆砌,而是有力的論證和深刻的洞察。一本優秀的學術著作,不僅要告訴我們“是什麼”,更要解釋“為什麼”和“怎麼樣”。我對書中如何勾勒齣不同曆史階段“名”的演變軌跡抱有很高的期待,這對於理解中國傳統政治哲學的生命力至關重要。
評分說實話,市麵上關於古代政治思想的書籍很多,大多集中在“術”與“道”的層麵,而對“名”這個更基礎的建構元素關注不足。這本書能以“名”為切入點,無疑展現瞭作者獨特的學術視野。我設想,作者可能深入探討瞭古代的禮製、宗法製度與“名”之間的相互依存關係。比如,古代的爵位、官職,乃至血緣關係的稱謂,都是一種“名”,這些“名”如何被政治權力所工具化,用以維護統治的閤法性和穩定?我非常期待看到作者如何將抽象的哲學思辨與具體的曆史事件巧妙地結閤起來,使那些陳舊的概念煥發齣新的生命力。如果能提供一些生動的曆史案例來佐證“名”的威力,那這本書的閱讀體驗會大大提升。
評分作為一個曆史愛好者,我總是在尋找那些能幫助我構建更完整曆史圖景的橋梁性著作。這本書的書名給我一種信號:它可能試圖填補一個重要的研究空白。我希望它不僅僅是學術共同體內部的討論,也能對普通讀者有所啓發。它應該能讓我們意識到,我們今天所處的社會結構、我們日常使用的語言標簽,都或多或少地繼承瞭古代對於“名”的理解和規範。如果這本書能夠將古代關於“名”的思辨,巧妙地鏈接到現代社會中身份認同、話語權力的構建,那它的意義將超越單純的古代史研究。我期待它能帶來一種穿透時空的智慧,讓人在審視當代問題時,多一份曆史的維度和深刻的反思。
評分我之前讀過一些關於古代思想史的著作,常常覺得它們在理論深度上有所欠缺,或者說,它們在將理論置於真實復雜的政治博弈中考量時顯得力不從心。這本書如果能真正觸及“名”在權力鬥爭中的實際應用,那它的價值就非同一般瞭。我想象中,作者可能會分析某些著名的政治辯論或權力交替時期,“名”是如何被用來進行輿論引導、閤法性重構的。例如,某個大臣如何通過對某個特定概念的重新定義來挑戰既有的政治秩序,或者統治者如何通過頒布新的“名”號來確立新的意識形態權威。這種對政治語言學的敏銳捕捉,是衡量一本政治思想研究著作是否具有洞察力的關鍵標準。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