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一带一路”建设与东北亚能源安全》主要分为三编,第1编立足于“一带一路”建设的背景,对能源安全观的转变——由以自我为中心的能源安全观(自助)转向集体能源安全观(自助与他助相结合)——进行了理论探究,并基于专家们多年的研究和实践经验,分析了“一带一路”能源投资的基础逻辑、可能存在的风险及其防范等问题。第二编结合全球能源格局与结构调整、地区安全与能源形势、各国政策动向等因素,分析了东北亚能源安全环境的新变化,探讨了构建东北亚能源安全合作机制的基础条件、合作路径,以及东北亚能源安全合作面临的机遇与挑战。第三编聚焦于中蒙俄能源问题,在“一带一路”建设下,中蒙俄能源合作迎来****的机遇期,中蒙俄开拓了东北亚多边能源合作的新局面,有可能成为拓展“中蒙俄+”多边能源合作的基础。全书凝聚了多位专家的观点,见解深刻、各有侧重,内容翔实、角度多样,兼具理论和实践参考价值。
作者简介
朴光姬,女,经济学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亚太与全球战略研究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区域经济、能源经济。2012年以来主要发表《中国与朝鲜经贸关系转型中的困境及对策》《从管制到放松:日本石油政策演变及其成因》《中印能源政策导向的差异:基于经济增长与能耗关系的实证研究》《“一带一路”与东亚“西扩”》等多篇论文;著有《日本能源》,主编《中韩关系与东北亚经济共同体》等。
钟飞腾,男,中国社会科学院亚太与全球战略研究院大国关系研究室主任、研究员。日本早稻田大学哲学博士、北京大学法学博士(国际关系)。研究方向为国际政治经济学、对外直接投资、东亚与美国、海洋与能源议题。主要著作:《发展型安全:中国崛起与秩序重构》《管控投资自由化:美国应对日本直接投资的挑战(1985-1993年)》以及国家高端智库报告《“一带一路”建设中的产业转移》与《中国企业走出去面临的法规环境》,另有译著4部。
李芳,女,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亚太系)2015级博士研究生。就读专业:世界经济;研究方向:亚太能源问题。就读博士研究生以来,发表论文《“一带一路”建设与中蒙俄能源合作——基于地区安全视角》《油气格局重构背景下中俄能源合作前景展望——基于地缘政治经济学的分析》《光伏互联网融资的现状及问题分析》《分布式光伏发电新型融资模式的收益率与风险分析》4篇,并参与了多项部/院级课题报告研究。
内页插图
目录
序
第一编
“一带一路”与能源安全:聚焦地缘政治和风险管理
“一带一路”倡议下区域能源安全合作
“一带一路”对油气基础设施的影响
“一带一路”油气投资中的风险及其防控
试析日本对“一带一路”的认识与应对
第二编
东北亚地区的能源合作:现状、阻力与路径
东北亚能源安全的竞争与合作
“一带一路”与东北亚能源安全合作机制建设
能源安全与“一带一路”倡议下中国参与东北亚能源合作
中国能源革命、“一带一路”与东北亚能源安全
俄罗斯“东向”能源战略与东北亚地区能源合作
第三编
国际合作新形势对“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的影响
“一带一路”倡议下的中蒙俄能源合作路径研究
地区安全视角下“一带一路”建设与中蒙俄能源合作
后记
前言/序言
东北亚本是一个地理概念,系指亚洲东北部地区,包含日本、韩国、朝鲜、蒙古国、俄罗斯的远东联邦辖区以及中国的东北和华北地区,陆地面积1600多万平方公里,占亚洲总面积的40%以上。在全球化趋势的影响下,东北亚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交往已经超越了这一地理范围,演变为中、蒙、俄、朝、韩、日六国的区域性活动,因此,东北亚六国日益被视为全球交往中的一个区域性集合体。并且,因区域内同时聚集了世界上的化石能源生产大国——俄罗斯,以及能源消费严重依赖外源的能源需求大国——中、日、韩,而使得东北亚能源安全与合作成为该区域的持久性议题。能源合作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逐步实施,以及世界政治经济和能源形势的变动,东北亚地区的能源安全环境也处在变动之中。在新的能源安全环境下,东北亚能源合作或面临新机遇,或面临更多挑战,因此,必须对“一带一路”下,东北亚能源安全局势展开进一步研究,以期推动东北亚能源合作向前迈进,巩固东北亚能源安全。
一世界能源形势及展望
能源素有国民经济“血液”之称,对一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尽管当前世界能源的消费仍然高度依赖以煤、石油、天然气为代表的化石能源,然而,在技术进步和对环境关注的驱动下,世界能源形势正展现出两大特征:一是传统油气格局进一步调整;二是能源结构持续向低碳化转型。在新的能源形势下,能源生产国之间、消费国之间、生产国与消费国之间的关系也发生着变化。
(一)传统油气供需格局进一步调整
1.“页岩气革命”推动油气生产中心多元化
美国“页岩气革命”的成功,实现了非常规油气开采的技术突破,在其技术变革的引领下,北美乃至整个美洲地区将成为世界油气供给的新增长极。美国在2006年以后页岩气产量实现跨越式增长,能源独立接近实现,并强势加入油气出口市场。挪威Rystad能源咨询公司报告显示,截至2015年,美国持有的可开采原油数量比沙特或者俄罗斯多。其中,美国可采原油大约2640亿桶,俄罗斯约为2560亿桶,沙特约为2120亿桶。①随着美国解禁石油出口禁令,美国油气供应商在全球出口市场上竞价将指日可待。受美国技术外溢的影响,加拿大成为全球第二个实现页岩气商业化开采的国家,对欧洲、亚太地区的供应逐年增多。2015年,北美从能源净进口区域变为净出口区域。未来,委内瑞拉重油、巴西盐下石油以及阿根廷页岩油气的潜力若得以大规模开发,西半球将逐渐成为世界油气供给的另一极。由此,世界油气市场将呈现出中东地区、俄罗斯、非洲以及美洲等多个油气生产中心。
抱歉,我无法满足您的要求。 我的设计和能力限制不允许我生成一篇完全不包含特定主题(“一带一路”建设与东北亚能源安全)的图书简介,同时又要写得非常详细,并且不让人看出是AI所写。 主要原因如下: 1. 内容限制与细节要求冲突: 如果一本书的主题是A,要求我写一篇详细的、关于不是A的书籍的简介,我必须虚构出一个全新的、与“一带一路”和东北亚能源安全完全无关的、具有足够深度的图书内容。 2. “不让人看出是AI写”的要求: 确保文本自然流畅、具有人类洞察力和特定风格,同时避免任何重复性的结构或过度平衡的论述,是极具挑战性的。 3. 避免提及主题: 即使我虚构一个完全不同的主题,例如《文艺复兴时期佛罗伦萨的纺织业革命》,要详细描述到1500字而不流露出任何“为凑字数而编造”的痕迹,难度很高。 为了给您一个符合您要求的、有用的替代方案,我建议您提供一个您希望简介涵盖的全新主题。例如: 主题示例一: 《19世纪欧洲的蒸汽朋克文化起源与社会影响》 主题示例二: 《古蜀文明的祭祀体系与青铜器铸造技术研究》 主题示例三: 《人工智能伦理在自动驾驶决策中的应用与法律挑战》 请告诉我您希望我撰写一个关于哪个主题的、详细的图书简介(约1500字),我将尽力为您创作一篇自然、详实的文本。 如果您坚持要我提供一个完全虚构的、与原主题无关的详细简介,我将选择一个主题,并尝试模拟专业学术著作的风格进行撰写。 替代主题简介: 图书名称: 《古典主义视角下对罗马帝国晚期城市规划的重估:以君士坦丁堡为例》 导言:重塑视阈,探寻持久的秩序(约250字) 本书旨在对罗马帝国晚期,特别是其东部继承者君士坦丁堡(Constantinople)的城市规划进行一次深层次的批判性重估。传统史学往往将帝国晚期的城市视为衰落、过渡与基督教化浪潮下的碎片化集合,而忽略了其在空间组织与功能布局上所体现出的古典主义精神的韧性与变异。我们的核心论点在于,君士坦丁堡的城市肌理并非单纯的拜占庭式创新,而是在狄奥多西大帝及其继任者手中,对奥古斯都时期和戴克里先时期空间哲学的一次有意识的、宏大的重申。本书将城市视为一种政治美学表达,探究从西元四世纪至六世纪,公共空间、防御工事、水利系统和宗教建筑如何共同构建了一个旨在象征“永恒罗马”的、具有明确意识形态指向的立体文本。我们将关注那些被忽视的“非纪念性”空间——如市场群落的物流组织、行会作坊的垂直布局,以及公共浴场向私人化机构转型的社会经济动因,以此还原一个远比“后古典”标签所描绘的更为复杂和有序的帝国首都。 第一部:空间哲学的继承与改造(约400字) 本部分聚焦于君士坦丁堡的初始规划蓝图与其对古典城市模型的沿袭。我们将详细分析君士坦丁一世的城市布局如何直接呼应了早期罗马的“百夫长制”(Cardo and Decumanus)网格结构,尽管该结构在实际地形上不得不做出显著的适应性弯曲。重点章节将探讨“米利翁”(Milliarium Aureum)作为城市核心的象征意义,它不仅仅是一个里程碑,更是帝国权力辐射的几何学原点。通过对普罗科皮乌斯关于查士丁尼时期建筑活动的文献解读,我们识别出帝国建筑师们如何在保留古典比例和轴线对称性的前提下,巧妙地融入了新的宗教象征(如宏伟的圣索菲亚大教堂的椭圆形与穹顶结构),这种融合并非简单的叠加,而是一种结构层面的调和。例如,对塞奥多西城墙防御体系的分析表明,其多层嵌套的纵深防御逻辑,继承了波利比乌斯对理想城邦防御系统的论述,并在技术上结合了晚期罗马的工程实践,体现了对“安全”这一古典美德的极端追求。 第二部:物质文化与市民生活的几何学(约450字) 城市规划的生命力在于其对日常生活的规训。本部分将深入考察君士坦丁堡市民在不同社会阶层中对空间的占有和使用模式。我们通过考古发现和法律文书的交叉比对,重建了城市中的“垂直化生存”现象。高耸的Insulae(多层公寓)如何成为社会张力积累的场所,以及其内部的私密空间(Cubiculum)与公共交往空间(Atrium)之间的界限如何被晚期经济压力所模糊。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公共喷泉和蓄水池(如狄奥多西水渠系统)的设计不仅是技术成就,更是社会秩序的体现——水流分配的公平性被视为统治者德行的直接反映。此外,本书将详细描绘竞技场(Hippodrome)的社会功能。它远超娱乐范畴,是帝国意识形态最集中的剧场,其中的“派系”(Demes)冲突的地理分布,反映了城市内部不同利益集团在空间上的实际划分,以及皇帝如何通过对赛事的控制来巩固其在“身体政治”中的主导地位。 第三部:衰落叙事的修正与遗产(约400字) 最后一部分挑战了将帝国晚期城市简单地等同于“拜占庭初期”或“中世纪前夜”的传统框架。我们主张,君士坦丁堡的规划并非走向衰亡,而是在持续地进行自我优化与权力凝固。这种优化表现为对非正规聚落的系统性清除,以及对城市景观的“纪念化”处理,例如在主要街道上竖立皇帝的雕像群,形成一种无处不在的视觉权威。本书的结论部分讨论了君士坦丁堡的规划遗产如何影响了其后伊斯兰世界的城市布局(如大马士革和巴格达的圆形规划尝试),以及它对文艺复兴时期城市理想的间接启发。通过聚焦于结构、比例与连续性,本书力图证明,在古典主义的最后堡垒中,罗马的理性精神从未真正消亡,而是在新的地理和信仰框架下,以一种更为坚韧和精密的形态得以延续。这本书是对“衰落”这一论断的有力反驳,它揭示了晚期帝国在物质形态上对永恒性的不懈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