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蓝皮书:中国西北发展报告(2018)

西北蓝皮书:中国西北发展报告(2018)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王福生,马廷旭,董积生 编
图书标签:
  • 西北发展
  • 区域经济
  • 中国西北
  • 发展报告
  • 经济地理
  • 政策研究
  • 蓝皮书
  • 西部发展
  • 区域发展
  • 战略研究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ISBN:9787520119023
版次:1
商品编码:12285803
包装:平装
丛书名: 西北蓝皮书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8-0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61
字数:362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西北蓝皮书:中国西北发展报告(2018)》是我国西北地区陕西、甘肃、宁夏、青海、新疆五省(区)社会科学院联合组织专家学者撰写的中国西北地区改革发展的综合性研究报告,是研究西北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中共同面临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的重要成果。
  《西北蓝皮书:中国西北发展报告(2018)》在篇章结构上包括总报告、综合篇、道路联通篇、连片扶贫脱贫篇和专题篇等五个部分,共23个选题。总报告立足国家深入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实践,基于全国经济回稳向好的宏观背景,全面分析了西北五省(区)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新态势,从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加速全面创新驱动发展、积极拓展向西开放、加快生态文明建设、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等方面提出了促进西北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对策建议。综合篇力求准确把握西北地区年度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等领域面临的新形势、取得的新进展、呈现的新特点、出现的新难题,提出促进西北地区经济发展、社会治理、文化繁荣、生态建设的对策建议。道路联通篇基于“一带一路”倡议赋予古老的丝绸之路全新的时代内涵,研究西北五省(区)内部、五省(区)之间以及西北地区与周边国家和地区国之间道路互联互通的相关问题,提出“一带一路”倡议下加强西北地区道路联通建设的思路、重点及举措。连片扶贫脱贫篇以国家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的精准扶贫为重点,研究西北地区特别是六盘山片区的精准扶贫实践,探讨西北地区如何走出一条符合省区特点的脱贫攻坚之路。专题篇以黄河中上游经济带、省(区)内流域(河流)经济发展为重点,分析了西北地区陕西、甘肃、宁夏、青海四省(区)在黄河经济带和新疆塔里木河流域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提出了推进黄河经济带沿线省(区)和内流域(河流)经济发展的方向、重点和路径。

作者简介

王福生,男,1962年11月生,山东省胶州市人,出生地吉林省桦甸县。现任中共甘肃省社会科学院党委副书记、院长。北京大学哲学系哲学专业毕业,获大学本科学历。1979年9月至1983年9月于北京大学哲学系哲学专业学习;1983年9月至1987年8月任甘肃省委党校哲学教研室助教;1987年8月至1992年4月任甘肃省委讲师团讲师;1992年4月至2001年5月任甘肃省经济体制改革委员会理论宣传处主任科员、副处长;2001年5月至2004年4月任甘肃省政府经济体制改革办公室综合处调研员、处长;2004年4月至2005年4月任甘肃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经济体制综合改革处处长;2005年4月至2013年6月任中共甘肃省委党校副校长。2013年7月任甘肃省社会科学院院长、党委副书记。兼任甘肃省宏观经济学会名誉副会长、甘肃省哲学学会副会长、甘肃省政协理论研究会副会长等职。主要研究领域为改革学、经济体制改革。
马廷旭,男,回族,1962年11月出生,甘肃天水人,甘肃省社会科学院党委委员、副院长,研究员,入选甘肃省“555”创新人才工程第二层次。1980年9月—1984年7月,在中央民族学院政治系哲学专业学习。1984年7月—1992年9月,任甘肃省社会科学院情报研究所实习研究员。1992年9月—2002年3月,任甘肃省社会科学院信息研究所助理研究员;任内刊《社科研究动态》编辑部主任(正科级)。2002年4月—2007年5月,任甘肃省社会科学院信息研究所副所长,副研究员;2007年6月—2010年3月,任甘肃省社会科学院科研处副处长(正处级),副研究员;担任《甘肃蓝皮书》编办副主任。2010年4月—2013年10月,任甘肃省社会科学院科研处处长、研究员,《甘肃蓝皮书》编办主任。2016年6月任甘肃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完成专著多部,发表省级学术论文50多篇,主持省部级及以上级别科研项目多项,相应科研成果获得省级以上奖励共10多项。
董积生,甘肃镇原人。1991年6月毕业于兰州大学图书情报系,现任甘肃省社会科学院科研处处长、副研究馆员。公开发表论文15篇,主持完成甘肃省社科规划项目2项,参加完成省级以上科研项目7项。获得甘肃省第十四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首届甘肃省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中国图书馆学会第二届图书馆学情报学学术成果奖论文三等奖以及甘肃省图书馆学会优秀会员等奖项和名誉称号。
侯万锋,硕士,甘肃省社科院法学研究所副研究员,研究方向为当代中国政治发展、农村政治学、民族政治学等。

内页插图

目录

Ⅰ 总报告
1 2017~2018年度西北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总报告【罗 哲】/001
  一 2017年西北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形势分析/002
  二 2017年西北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存在的问题/018
  三 西北地区发展面临的外部环境/021
  四 对2017年西北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预测/025
  五 对策建议/025

Ⅱ 综合篇
2 西北地区经济发展报告【王晓娟】/030
3 西北地区社会发展报告【杨富强】/047
4 西北地区文化发展报告【鲁忠慧】/062
5 西北地区生态建设报告【陈 玮 毛江晖】/079

Ⅲ 道路联通篇
6 “一带一路”倡议下西北地区(含周边地区)道路联通研究【侯万锋】/093
7 陕西道路联通研究【刘立云】/109
8 甘肃省道路联通研究【马继民】/126
9 宁夏道路联通研究【李晓明】/137
10 青海省道路联通研究【孙发平 杨 军】/154
11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道路联通研究【木合塔尔·阿不都如苏利】/165

Ⅳ 连片扶贫脱贫篇
12 六盘山集中连片特困区精准扶贫研究【王建兵】/180
13 陕西秦巴山区精准扶贫研究【黄 懿】/192
14 甘肃省精准扶贫问题研究【王建兵 何 剑】/207
15 宁夏六盘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精准扶贫研究【张耀武】/222
16 青海青南藏区产业扶贫问题研究【苏海红 杜青华】/234
17 新疆南疆三地州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精准扶贫研究【张安虎】/247

Ⅴ 专题篇
18 黄河中上游经济带西北段发展研究【何 苑】/263
19 黄河中上游经济带陕西段发展研究【冉淑青】/275
20 黄河中上游经济带甘肃段发展研究【邓生菊】/289
21 黄河中上游经济带宁夏段发展研究【吴 月】/307
22 建设黄河中上游经济带青海段相关问题研究【杜青华 魏 珍】/325
23 新疆塔里木河流域经济发展研究【陈鲲玲】/337
西北蓝皮书:中国西北发展报告(2018) 图书简介 《西北蓝皮书:中国西北发展报告(2018)》是中国社会科学院和相关研究机构组织专家学者集体智慧的结晶,旨在全面、深入、客观地剖析2017年至2018年初中国西北地区(通常指新疆、甘肃、宁夏、青海、陕西等省区)在经济社会发展、生态环境建设、区域协调发展、对外开放等方面取得的成就、面临的挑战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本书是“西北蓝皮书”系列报告中的重要一册,继承了以往研究的严谨性和前瞻性,力求为理解中国西北地区的复杂现实提供一个多维度、系统化的分析框架。 本书紧密围绕国家战略布局,特别是“一带一路”倡议、西部大开发战略升级以及新一轮的区域发展规划,对西北地区的发展脉络进行了细致的梳理和深入的解读。全书内容结构严谨,涵盖宏观经济分析、产业结构升级、社会民生改善、生态文明建设、区域合作与治理等多个核心议题。 一、 宏观经济与结构转型:承压前行的动力 报告首先从宏观经济层面入手,对西北五省(区)的经济运行状态进行了全面评估。2017年,面对国内外复杂多变的经济环境,西北地区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持续推进下,经济增长的韧性得到了检验。书中分析了固定资产投资的结构变化,特别是基础设施投资在优化区域互联互通中的作用。 报告着重探讨了传统优势产业(如能源、原材料工业)在“去产能”和产业升级压力下的转型路径。例如,在能源领域,如何平衡传统煤炭、石油天然气的开发与清洁能源(风能、太阳能)的大规模应用,构建多元化、低碳化的能源结构,是报告集中讨论的焦点。书中通过大量数据对比,展示了新能源产业在西北地区已经形成的规模效应和技术进步,并分析了其在全国能源格局中的战略地位。 同时,本书关注了新动能的培育。报告详细分析了大数据、云计算、先进制造等新兴产业在西安、兰州、乌鲁木齐等中心城市群的集聚效应。通过比较不同省区的创新能力和营商环境,报告指出了制约高新技术产业在西北地区快速发展的深层次障碍,并提出了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如人才引进与留存机制的优化。 二、 区域协调与城乡发展:破解发展不平衡 西北地区区域发展不平衡的特点尤为突出,城乡差距、区域间发展水平差异显著。《2018年报告》将大量篇幅用于探讨如何实现区域内部的协调发展。 在城乡融合方面,报告深入分析了乡村振兴战略在西北特定环境下的实施策略。这包括对以青海、甘肃部分地区为代表的农牧业现代化、特色农产品品牌建设的评估。报告特别关注了生态脆弱地区如何在保障粮食安全的同时,实现农业的生态化和高值化发展。 对于城市群发展,本书系统梳理了关中平原城市群、兰州-西宁城市群、天山北坡城市群的规划进展与实际成效。报告指出,区域中心城市在辐射带动周边中小城市和城镇群发展中面临的交通瓶颈、产业承载力不足等问题,并提出了构建多层次、功能互补的城市体系的建议。 三、 生态文明建设与环境治理:绿水青山的求索 西北地区是全国重要的生态屏障,也是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的主战场之一。2018年的报告将生态环境治理置于核心地位进行分析。 书中对近年来实施的重大生态工程,如“三北”防护林工程、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的阶段性成果进行了客观评估,重点分析了工程的长期效益和可持续性管理问题。 环境治理方面,报告聚焦于水资源短缺和荒漠化治理的紧迫性。针对黄河流域、内陆河流域的水资源分配与水环境承载力问题,报告提供了跨省区水资源管理合作的案例分析与机制探讨。此外,对大气污染的治理,特别是在能源结构调整背景下,工业排放和冬季取暖污染的协同控制策略,也是报告关注的重点。 四、 社会民生与对外开放:共享发展成果 在社会发展领域,报告关注了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体系在广袤地域内的均衡化布局。特别是在脱贫攻坚进入攻坚期的背景下,报告深入剖析了易地扶贫搬迁、产业扶贫等重大举措在西北少数民族聚居区和深度贫困地区的实施效果,并研究了后续的产业接续和社区融合问题。 对外开放是西北地区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抓手。本书详细梳理了“一带一路”倡议下,西北地区作为向西开放桥头堡的建设进展。报告评估了中欧班列(长安号、义新欧等)的常态化运营对促进贸易便利化、优化物流网络的影响,以及口岸经济和自贸区建设在吸引外资和技术流入方面的潜力与瓶颈。 五、 区域治理与安全稳定 最后,报告从区域治理和安全稳定的角度,对西北地区的特殊性进行了分析。这包括不同行政区划之间在资源利用、环境监管、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方面的协调机制建设。同时,报告也审慎地分析了社会治理体系在应对快速城镇化、人口结构变化以及维护边疆地区稳定中所面临的挑战,并提出了依法治理、科技赋能的现代化治理路径。 总而言之,《西北蓝皮书:中国西北发展报告(2018)》提供了一套基于扎实调研和严谨分析的区域发展诊断报告,是政策制定者、学界研究者以及关注中国区域经济的社会各界人士不可或缺的参考工具书。它不仅回顾了过去一年的发展轨迹,更重要的是,为规划未来西北地区的更高质量、更可持续的发展描绘了清晰的路线图。

用户评价

评分

收到《西北蓝皮书:中国西北发展报告(2018)》的出版信息,我感到一阵兴奋。对于我这样一位对西北历史文化有着浓厚兴趣的普通读者来说,经济发展报告的严肃标题下,往往隐藏着许多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内容。2018年,西北地区在文化传承与创新方面,是否有了新的亮点?那些古老的丝路文化,是否在新的时代语境下焕发了新的生机?旅游业的发展,是否不仅仅局限于自然风光,而更加注重体验式、沉浸式的文化旅游产品开发?当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否得到了更好的保护和传承?我希望报告能通过案例分析,展现西北地区在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民生领域的进步。例如,农村地区的教育资源是否有所改善?少数民族地区的文化教育是否得到了应有的重视?这些关乎民生福祉的议题,往往更能触动人心,也更能体现一个区域的真实发展水平。

评分

读到《西北蓝皮书:中国西北发展报告(2018)》的消息,我第一时间就联想到了自己曾在中国西北的一些地区旅行的经历。那片广袤的土地,既有壮丽的自然风光,也有深厚的历史文化,但同时,它也面临着许多发展上的挑战。这份报告,我希望它能成为连接我过去认知与现实发展的桥梁。我特别好奇,报告中会如何呈现西北地区在人口结构变化、城市化进程加速以及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等方面的具体数据和分析。比如,随着经济的发展,大量年轻劳动力是否仍在流失,还是有回流的迹象?城市发展是否呈现出新的格局,中小城市的崛起是否成为趋势?乡村地区的特色产业发展,比如在农产品加工、文化旅游等领域,是否有了突破性的进展,并有效地带动了当地居民的收入增长?我希望报告中的案例分析能够生动具体,不只是枯燥的数字堆砌,而是能够触及到普通西北人的生活变迁,展现出他们在新时代下的努力与希望,从而更立体地理解西北的“发展”二字。

评分

对于《西北蓝皮书:中国西北发展报告(2018)》,我抱持着一种探究者的心态。西北地区,一个充满神秘感和发展潜力的区域,它的每一点变化都牵动着许多人的心。我希望这份报告能够提供一种更精细化的视角,去审视西北地区内部的多样性。不同于过去一些泛泛而谈的区域报告,我期待它能对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等省份的发展差异性进行深入剖析。比如,东部沿海地区与西北内陆在产业结构、创新能力、人才储备上的差距,以及西北地区内部各省份之间的互动与协同效应。报告是否能揭示出一些鲜为人知的区域发展瓶颈,并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对于那些在西北地区扎根创业的企业家、奋斗在一线的科研人员、默默奉献的基层干部,他们的故事和贡献,是否也能在报告中得到体现?我希望这份报告能是多维度、多视角的,能够引发读者更深层次的思考。

评分

作为一个长期关注国家宏观经济政策对地方经济影响的分析人士,我对《西北蓝皮书:中国西北发展报告(2018)》充满了期待。2018年,国家政策层面围绕着西部大开发、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等议题肯定有不少新动向,而西北地区作为这些战略的重要承载地,其发展状况无疑是风向标。我尤其关注报告中对西北地区在国家战略下的定位和角色分析。例如,在国家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背景下,西北地区如何发挥其独特的区位优势?它的能源资源优势是否得到了更有效的转化和利用?在对外开放方面,特别是面向中亚等周边国家,是否在贸易便利化、人文交流等方面取得了新的进展?此外,报告对西北地区在生态文明建设、环境保护方面的投入和成效的评估,以及如何平衡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也是我非常感兴趣的重点,希望它能提供一些具有前瞻性的思考。

评分

这部《西北蓝皮书:中国西北发展报告(2018)》的出版,着实让我眼前一亮。作为一名长期关注中国区域发展,特别是对西北地区情有独钟的读者,我一直渴望能有一本系统、权威的报告来梳理和解读这片土地的变化。2018年的这份报告,从书名上看就显得格外厚重,它承载着过去一年的西北发展脉络,也预示着未来的可能走向。我最期待的是它能否在宏观政策解读的基础上,深入挖掘各个省份、乃至地州市的微观动态。比如,在“一带一路”倡议的框架下,西北地区如何在交通、能源、贸易等领域实现突破?当地的产业结构升级、科技创新能力是否有新的进展?人民生活水平是否得到了显著提升?环境治理的成效如何?这些都是我迫切想要了解的。报告的“蓝皮书”定位,本身就意味着其权威性和专业性,我希望它能像一面镜子,真实地反映西北地区在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等各个维度上的现状,同时也能提供有价值的分析和前瞻性的判断,为关心西北发展的各界人士提供坚实的参考依据。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