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西北蓝皮书:中国西北发展报告(2018)》是我国西北地区陕西、甘肃、宁夏、青海、新疆五省(区)社会科学院联合组织专家学者撰写的中国西北地区改革发展的综合性研究报告,是研究西北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中共同面临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的重要成果。
  《西北蓝皮书:中国西北发展报告(2018)》在篇章结构上包括总报告、综合篇、道路联通篇、连片扶贫脱贫篇和专题篇等五个部分,共23个选题。总报告立足国家深入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实践,基于全国经济回稳向好的宏观背景,全面分析了西北五省(区)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新态势,从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加速全面创新驱动发展、积极拓展向西开放、加快生态文明建设、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等方面提出了促进西北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对策建议。综合篇力求准确把握西北地区年度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等领域面临的新形势、取得的新进展、呈现的新特点、出现的新难题,提出促进西北地区经济发展、社会治理、文化繁荣、生态建设的对策建议。道路联通篇基于“一带一路”倡议赋予古老的丝绸之路全新的时代内涵,研究西北五省(区)内部、五省(区)之间以及西北地区与周边国家和地区国之间道路互联互通的相关问题,提出“一带一路”倡议下加强西北地区道路联通建设的思路、重点及举措。连片扶贫脱贫篇以国家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的精准扶贫为重点,研究西北地区特别是六盘山片区的精准扶贫实践,探讨西北地区如何走出一条符合省区特点的脱贫攻坚之路。专题篇以黄河中上游经济带、省(区)内流域(河流)经济发展为重点,分析了西北地区陕西、甘肃、宁夏、青海四省(区)在黄河经济带和新疆塔里木河流域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提出了推进黄河经济带沿线省(区)和内流域(河流)经济发展的方向、重点和路径。     
作者简介
   王福生,男,1962年11月生,山东省胶州市人,出生地吉林省桦甸县。现任中共甘肃省社会科学院党委副书记、院长。北京大学哲学系哲学专业毕业,获大学本科学历。1979年9月至1983年9月于北京大学哲学系哲学专业学习;1983年9月至1987年8月任甘肃省委党校哲学教研室助教;1987年8月至1992年4月任甘肃省委讲师团讲师;1992年4月至2001年5月任甘肃省经济体制改革委员会理论宣传处主任科员、副处长;2001年5月至2004年4月任甘肃省政府经济体制改革办公室综合处调研员、处长;2004年4月至2005年4月任甘肃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经济体制综合改革处处长;2005年4月至2013年6月任中共甘肃省委党校副校长。2013年7月任甘肃省社会科学院院长、党委副书记。兼任甘肃省宏观经济学会名誉副会长、甘肃省哲学学会副会长、甘肃省政协理论研究会副会长等职。主要研究领域为改革学、经济体制改革。
马廷旭,男,回族,1962年11月出生,甘肃天水人,甘肃省社会科学院党委委员、副院长,研究员,入选甘肃省“555”创新人才工程第二层次。1980年9月—1984年7月,在中央民族学院政治系哲学专业学习。1984年7月—1992年9月,任甘肃省社会科学院情报研究所实习研究员。1992年9月—2002年3月,任甘肃省社会科学院信息研究所助理研究员;任内刊《社科研究动态》编辑部主任(正科级)。2002年4月—2007年5月,任甘肃省社会科学院信息研究所副所长,副研究员;2007年6月—2010年3月,任甘肃省社会科学院科研处副处长(正处级),副研究员;担任《甘肃蓝皮书》编办副主任。2010年4月—2013年10月,任甘肃省社会科学院科研处处长、研究员,《甘肃蓝皮书》编办主任。2016年6月任甘肃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完成专著多部,发表省级学术论文50多篇,主持省部级及以上级别科研项目多项,相应科研成果获得省级以上奖励共10多项。
董积生,甘肃镇原人。1991年6月毕业于兰州大学图书情报系,现任甘肃省社会科学院科研处处长、副研究馆员。公开发表论文15篇,主持完成甘肃省社科规划项目2项,参加完成省级以上科研项目7项。获得甘肃省第十四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首届甘肃省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中国图书馆学会第二届图书馆学情报学学术成果奖论文三等奖以及甘肃省图书馆学会优秀会员等奖项和名誉称号。
侯万锋,硕士,甘肃省社科院法学研究所副研究员,研究方向为当代中国政治发展、农村政治学、民族政治学等。     
内页插图
          目录
   Ⅰ 总报告
1 2017~2018年度西北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总报告【罗 哲】/001
  一 2017年西北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形势分析/002
  二 2017年西北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存在的问题/018
  三 西北地区发展面临的外部环境/021
  四 对2017年西北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预测/025
  五 对策建议/025
Ⅱ 综合篇
2 西北地区经济发展报告【王晓娟】/030
3 西北地区社会发展报告【杨富强】/047
4 西北地区文化发展报告【鲁忠慧】/062
5 西北地区生态建设报告【陈 玮 毛江晖】/079
Ⅲ 道路联通篇
6 “一带一路”倡议下西北地区(含周边地区)道路联通研究【侯万锋】/093
7 陕西道路联通研究【刘立云】/109
8 甘肃省道路联通研究【马继民】/126
9 宁夏道路联通研究【李晓明】/137
10 青海省道路联通研究【孙发平 杨 军】/154
11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道路联通研究【木合塔尔·阿不都如苏利】/165
Ⅳ 连片扶贫脱贫篇
12 六盘山集中连片特困区精准扶贫研究【王建兵】/180
13 陕西秦巴山区精准扶贫研究【黄 懿】/192
14 甘肃省精准扶贫问题研究【王建兵 何 剑】/207
15 宁夏六盘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精准扶贫研究【张耀武】/222
16 青海青南藏区产业扶贫问题研究【苏海红 杜青华】/234
17 新疆南疆三地州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精准扶贫研究【张安虎】/247
Ⅴ 专题篇
18 黄河中上游经济带西北段发展研究【何 苑】/263
19 黄河中上游经济带陕西段发展研究【冉淑青】/275
20 黄河中上游经济带甘肃段发展研究【邓生菊】/289
21 黄河中上游经济带宁夏段发展研究【吴 月】/307
22 建设黄河中上游经济带青海段相关问题研究【杜青华 魏 珍】/325
23 新疆塔里木河流域经济发展研究【陈鲲玲】/337    
				
 
				
				
					西北蓝皮书:中国西北发展报告(2018)  图书简介  《西北蓝皮书:中国西北发展报告(2018)》是中国社会科学院和相关研究机构组织专家学者集体智慧的结晶,旨在全面、深入、客观地剖析2017年至2018年初中国西北地区(通常指新疆、甘肃、宁夏、青海、陕西等省区)在经济社会发展、生态环境建设、区域协调发展、对外开放等方面取得的成就、面临的挑战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本书是“西北蓝皮书”系列报告中的重要一册,继承了以往研究的严谨性和前瞻性,力求为理解中国西北地区的复杂现实提供一个多维度、系统化的分析框架。  本书紧密围绕国家战略布局,特别是“一带一路”倡议、西部大开发战略升级以及新一轮的区域发展规划,对西北地区的发展脉络进行了细致的梳理和深入的解读。全书内容结构严谨,涵盖宏观经济分析、产业结构升级、社会民生改善、生态文明建设、区域合作与治理等多个核心议题。   一、 宏观经济与结构转型:承压前行的动力  报告首先从宏观经济层面入手,对西北五省(区)的经济运行状态进行了全面评估。2017年,面对国内外复杂多变的经济环境,西北地区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持续推进下,经济增长的韧性得到了检验。书中分析了固定资产投资的结构变化,特别是基础设施投资在优化区域互联互通中的作用。  报告着重探讨了传统优势产业(如能源、原材料工业)在“去产能”和产业升级压力下的转型路径。例如,在能源领域,如何平衡传统煤炭、石油天然气的开发与清洁能源(风能、太阳能)的大规模应用,构建多元化、低碳化的能源结构,是报告集中讨论的焦点。书中通过大量数据对比,展示了新能源产业在西北地区已经形成的规模效应和技术进步,并分析了其在全国能源格局中的战略地位。  同时,本书关注了新动能的培育。报告详细分析了大数据、云计算、先进制造等新兴产业在西安、兰州、乌鲁木齐等中心城市群的集聚效应。通过比较不同省区的创新能力和营商环境,报告指出了制约高新技术产业在西北地区快速发展的深层次障碍,并提出了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如人才引进与留存机制的优化。   二、 区域协调与城乡发展:破解发展不平衡  西北地区区域发展不平衡的特点尤为突出,城乡差距、区域间发展水平差异显著。《2018年报告》将大量篇幅用于探讨如何实现区域内部的协调发展。  在城乡融合方面,报告深入分析了乡村振兴战略在西北特定环境下的实施策略。这包括对以青海、甘肃部分地区为代表的农牧业现代化、特色农产品品牌建设的评估。报告特别关注了生态脆弱地区如何在保障粮食安全的同时,实现农业的生态化和高值化发展。  对于城市群发展,本书系统梳理了关中平原城市群、兰州-西宁城市群、天山北坡城市群的规划进展与实际成效。报告指出,区域中心城市在辐射带动周边中小城市和城镇群发展中面临的交通瓶颈、产业承载力不足等问题,并提出了构建多层次、功能互补的城市体系的建议。   三、 生态文明建设与环境治理:绿水青山的求索  西北地区是全国重要的生态屏障,也是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的主战场之一。2018年的报告将生态环境治理置于核心地位进行分析。  书中对近年来实施的重大生态工程,如“三北”防护林工程、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的阶段性成果进行了客观评估,重点分析了工程的长期效益和可持续性管理问题。  环境治理方面,报告聚焦于水资源短缺和荒漠化治理的紧迫性。针对黄河流域、内陆河流域的水资源分配与水环境承载力问题,报告提供了跨省区水资源管理合作的案例分析与机制探讨。此外,对大气污染的治理,特别是在能源结构调整背景下,工业排放和冬季取暖污染的协同控制策略,也是报告关注的重点。   四、 社会民生与对外开放:共享发展成果  在社会发展领域,报告关注了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体系在广袤地域内的均衡化布局。特别是在脱贫攻坚进入攻坚期的背景下,报告深入剖析了易地扶贫搬迁、产业扶贫等重大举措在西北少数民族聚居区和深度贫困地区的实施效果,并研究了后续的产业接续和社区融合问题。  对外开放是西北地区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抓手。本书详细梳理了“一带一路”倡议下,西北地区作为向西开放桥头堡的建设进展。报告评估了中欧班列(长安号、义新欧等)的常态化运营对促进贸易便利化、优化物流网络的影响,以及口岸经济和自贸区建设在吸引外资和技术流入方面的潜力与瓶颈。   五、 区域治理与安全稳定  最后,报告从区域治理和安全稳定的角度,对西北地区的特殊性进行了分析。这包括不同行政区划之间在资源利用、环境监管、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方面的协调机制建设。同时,报告也审慎地分析了社会治理体系在应对快速城镇化、人口结构变化以及维护边疆地区稳定中所面临的挑战,并提出了依法治理、科技赋能的现代化治理路径。  总而言之,《西北蓝皮书:中国西北发展报告(2018)》提供了一套基于扎实调研和严谨分析的区域发展诊断报告,是政策制定者、学界研究者以及关注中国区域经济的社会各界人士不可或缺的参考工具书。它不仅回顾了过去一年的发展轨迹,更重要的是,为规划未来西北地区的更高质量、更可持续的发展描绘了清晰的路线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