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活人书》原名《伤寒百问》,又名《南阳活人书》、《类证活人书》、《无求子活人书》等,北宋朱肱撰,成书于公元1108年(北宋大观二年)。全书共二十卷,卷一至卷十一,以问答为体例,论述经络、脉穴,剖析伤寒的各种证候;卷十二至卷十五,详释仲景《伤寒论》-百一十二正方;卷十六至卷十八,采撷《外台》、《千金》、《圣惠》等各家一百二十六杂方;卷十九至卷二十,兼论妇人、小儿伤寒病证及方药。全书学宗仲景,参合各家,首倡以经络论六经方证,提出“因名识病,因病识证”,强调脉证合参以辨病性,对仲景学术颇多发挥,是《伤寒论》研究早期较有影响的著作之一。正如清代徐灵胎所说:“宋人之书,能发明《伤寒论》,使人有所执持而易晓,大有功于仲景者,《活人书》为第1。”
《中医经典文库:活人书》对学习和研究《伤寒论》以及提高中医临证能力都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内页插图
目录
活人书卷第一
经络图
(一)问伤寒一二日,发热恶寒,头项痛,腰脊强,尺寸脉俱浮
(二)问伤寒二三日,身热,目疼,鼻干,不得卧,尺寸脉俱长
(三)问伤寒三四日,胸胁痛而耳聋,或口苦舌干,或往来寒热而呕,其尺寸脉俱弦
(四)问伤寒四五日,腹满咽干,手足自温,或自利不渴,或腹满时痛,尺寸脉俱沉细
(五)问伤寒五六日,尺寸脉俱沉,或口燥舌干而渴,或口中和而恶寒
(六)问伤寒六七日,烦满囊缩,其脉尺寸俱微缓
活人书卷第二
脉穴图
(七)问三部之位
(八)问诊候之法
(九)问脉息之证
(十)问七表
(十一)问八里
(十二)问脉按之来缓,时一止复来,脉来数,时一止复来,又脉来动而中止,不能自还,因而复动
活人书卷第三
(十三)问表证
(十四)问里证
(十五)问表里两证俱见
(十六)问无表里证
(十七)问病人有身大热,反欲得衣,有身大寒,反不欲近衣者
活人书卷第四
(十八)问阴证
(十九)问阳证
(二十)问手足逆冷,脐腹筑痛,咽喉疼,呕吐下利,身体如被杖,或冷汗烦渴,脉细欲绝
(二十一)问发躁狂走,妄言,面赤,咽痛,身斑斑若锦纹,或下利赤黄,而脉洪实
(二十二)问病人潮热,独语如见鬼状,发则不识人,寻衣撮空,直视微喘
(二十三)问胸膈不快,胰满闭塞,唇青,手足冷,脉沉细,少情绪,或腹痛
(二十四)问脉微细,欲吐不吐,心烦但欲寐,五六日自利而渴
(二十五)问身微热,烦躁面赤,脉沉而微
(二十六)问手足逆冷而大便秘,小便赤,或大便黑色,脉沉而滑
(二十七)问身冷,脉细沉疾,烦躁而不饮水
(二十八)问手足逆冷
(二十九)问吐长虫
(三十)问身体重,少气,阴肿人里,腹内绞痛,热上冲胸,头重不欲举,眼中生花,妇人则里急,腰胯连腹内痛
……
活人书卷第五
活人书卷第六
活人书卷第七
活人书卷第八
活人书卷第九
活人书卷第十
活人书卷第十一
活人书卷第十二
活人书卷第十三
活人书卷第十四
活人书卷第十五
活人书卷第十六
活人书卷第十七
活人书卷第十八
活人书卷第十九
活人书卷第二十
前言/序言
中华医药源远流长,中医药理论博大精深,学说纷呈,流派林立,要想真正理解、弄懂、掌握和运用她,博览、熟读历代经典医籍,深入钻研,精思敏悟是必经之路。古往今来,凡是名医大家,无不是在熟读精研古籍名著,继承前人宝贵经验的基础上,厚积薄发、由博返约而成为一代宗师的。
故此,老一辈中医药专家都在各种场合呼吁“要加强经典学习”;“经典是基础,传承是关键”。国家有关行政部门也非常重视,在《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中就明确将“中医药传承与创新”确立为中医药领域的优先主题,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启动了“优秀中医临床人才研修项目”,提出了“读经典,做临床”的口号。我们推出这套《中医经典文库》,也正是为了给广大中医学子阅读中医经典提供一套系统、精良、权威,经得起时代检验的范本,以倡导研读中医经典之风气,引领中医学子读经典、用经典,为提高中医理论和临床水平打牢根基。
本套丛书具有以下特点:①书目权威:丛书书目先由全国中医各学科的学科带头人、一流专家组成的专家指导委员会论证、筛选,然后经专家顾问委员会审核、确定,均为中医各学科学术性强、实用价值高,并被历代医家推崇的代表性著作,具有很强的权威性;②版本精善:在现存版本中精选其中的最善者作为底本,让读者读到最好的版本;③校勘严谨:聘请具有深厚中医药理论功底、熟谙中医古籍文献整理的专家、学者精勘细校,最大限度地还原古籍的真实面貌,确保点校的高质量。
在丛书出版之际,我们由衷地感谢邓铁涛、朱良春、李经纬、余瀛鳌等顾问委员会的著名老中医、老专家,他们不顾年迈,热情指点,让我们真切感受到老一辈中医药工作者对中医药事业的拳拳挚爱之心;我们还要感谢专家指导委员会的各位专家和直接参与点校整理的专家,他们不辞辛苦,兢兢业业,一丝不苟,让我们充分领略到中医专家的学者风范。这些都将激励我们更加努力,不断进取,为中医药事业的发展贡献出更多无愧于时代的好作品。
中医经典文库:活人书 卷一:性命之源——精、气、神 凡论人体,首当溯其本源。吾辈生存,赖此性命二字。性者,生之质也;命者,活之机也。精、气、神,乃维系性命之三宝,亦是人体生命活动之根本。 论精 精,乃先天之精,禀受于父母,藏于肾。肾者,先天之根,封藏之本。精充则骨强,髓满则神旺。精分先天与后天。先天之精,禀受于母,生殖之本;后天之精,源于水谷,濡养脏腑。精不足,则生殖功能减退,发育迟缓,腰膝酸软,耳目失聪,齿牙动摇。故养精之道,在于节欲,在于调摄,在于饮食有节。房劳伤肾,消耗先天之精;饮食不均,则水谷之精不能充盈。故古人云:“精盈则身健,精虚则病生。” 论气 气,乃生命之动力,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气有宗气、营气、卫气之分。宗气,积于胸中,行于脉外,主司呼吸吐纳,主宰一身之气的运行。营气,循行于脉中,濡养全身;卫气,行于脉外,固表御邪,温养肌肤。气足则形体健壮,神采奕奕;气虚则精神萎靡,形体瘦弱,易感外邪。故调气之法,在于导引,在于吐纳,在于饮食调养。忧思伤气,劳倦伤气,饮食失节亦伤气。故养气之道,在于静心,在于适度,在于食补。 论神 神,乃精神意识之主体,藏于心。心藏神,则思虑聪慧,情志安宁。神足则百脉流畅,脏腑协调,精神焕发;神衰则心悸健忘,多梦易醒,甚至狂乱昏迷。故养神之法,在于静心,在于知足,在于适当的劳作与休息。喜、怒、忧、思、悲、恐、惊,皆能扰神。故养神之道,在于调情志,在于培养正念,在于适度的娱乐。 三者关系 精、气、神三者,互根互用,不可分割。精生血,血养气,气行则血行;气足则神旺,神旺则气充;精充则气足,气足则神宁。正如《灵枢·营卫生会》所言:“神者,五脏之主,精神所舍也。”“气者,主秋冬,百谷之主也。”“精者,五味之主,变化之所生也。”三者之中,精为体,气为用,神为化。精充而后气足,气足而后神旺。反之,神衰则气耗,气耗则精损。故养生之要,在于固精、培气、养神,三者并重,方能延年益寿,体魄强健。 卷二:形体之道——脏腑经络 人体之妙,在于脏腑之协调,经络之畅通。脏腑者,人身之官府,各有职司,协同合作,维系生命。经络者,血脉之通道,气机之枢纽,遍布全身,沟通内外,联络脏腑,传导气血,抵御外邪。 五脏六腑 心:君主之官,主血脉,藏神。心主喜,过喜则伤心。心脉不通,则心悸、胸闷、气短。 肺:相傅之官,主气,司呼吸,主治节。肺主悲,过悲则伤肺。肺气不宣,则咳嗽、气喘、胸满。 脾:为后天之本,主运化,主统血。脾主思,过思则伤脾。脾虚则食欲不振、腹胀、便溏。 肝:将军之官,主疏泄,主藏血。肝主怒,过怒则伤肝。肝郁则情志不畅、胁肋胀痛、月经不调。 肾:作强之官,主藏精,主水,主骨生髓,主纳气。肾主恐,过恐则伤肾。肾虚则腰膝酸软、耳鸣、脱发、小便异常。 胃:水谷之海,主受纳、主腐熟。胃气是生命之本。胃不和则卧不安。 小肠:主化物,泌别清浊。 大肠:主传导,主津液。 膀胱:主贮尿,主小便。 胆:主藏精汁,助脾胃消化。 经络学说 经络,遍布全身,纵横交错,如网如织,将人体构成一个有机整体。经络主要包括十二正经、奇经八脉。 十二正经:十二条主要经脉,与脏腑一一对应,循行于人体四肢、躯干,主司气血的运行和脏腑的联络。 手三阴经:肺经、心包经、心经。 手三阳经:大肠经、三焦经、小肠经。 足三阴经:脾经、肝经、肾经。 足三阳经:胃经、胆经、膀胱经。 奇经八脉:督脉、任脉、冲脉、带脉、阳跷脉、阴跷脉、阳维脉、阴维脉。它们不与脏腑直接相连,但起着沟通十二经脉、调节全身气血的作用。 经络的畅通与否,直接关系到人体的健康。经络不通,则气血运行受阻,轻则疼痛、麻木,重则导致脏腑功能失调,引发疾病。故“通则不痛,痛则不通”乃是经络学说的精髓。疏通经络,是治疗和预防疾病的重要手段。 卷三:养生之道——饮食起居与情志调摄 养生,乃长生久视之道,其法在于调和。调和之要,饮食、起居、情志,三者皆不可偏废。 饮食有节 “民以食为天”,饮食乃生命之物质基础,亦是养生之根本。但食不可不慎。 食性:食物有寒、热、温、凉四气,酸、苦、甘、辛、咸五味,能影响人体气血阴阳。食性不合,则伤及脏腑。 食量:过饥伤气,过饱伤神。七八分饱为宜。 食时:定时定量,避开饥饱不均。 食法:细嚼慢咽,寓食于养。 食禁:忌暴饮暴食,忌偏食,忌食不洁之物。 《素问·脏气法时论》载:“凡治病,必先治其食。”“饮食不节,是致病之源。”故食之养生,在于均衡,在于适量,在于温和。 起居有常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这是自然之规律,亦是人体之节律。 睡眠:充足的睡眠能养精蓄锐,恢复体力。睡卧有时,避风寒。 作息:劳逸结合,避免过度劳累。动静适度,形神兼养。 环境:居所宜通风明亮,避湿寒。 运动:适当的运动能疏通经络,调畅气血,增强体质。但需量力而行,不可过度。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言:“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所始长也。故阴阳四时者,调其情性,不能违时。” 顺应自然,调整起居,方能健康长寿。 情志调摄 “百病生于气”,情志失调是疾病发生的重要内因。 喜:适度的喜悦能舒缓情志,促进气血流通。过喜则伤心。 怒:适度的发泄能疏解郁闷,但过怒则伤肝。 思:适度的思考能明辨是非,但思虑过度则伤脾。 忧:适度的忧虑能警醒自身,但过度忧伤则伤肺。 恐:适度的恐惧能避险,但过度恐惧则伤肾。 《素问·举痛论》云:“百病生于气,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寒则气收,炅则气泄,惊则气乱,劳则气散。” 故调摄情志,在于顺应自然,在于豁达开朗,在于培养平和之心。 卷四:治病求本——阴阳寒热与辨证论治 凡病,皆由阴阳失衡,寒热错杂所致。治病之法,在于求其本源,在于辨其证候,在于用其方药。 阴阳学说 阴阳,是自然界和人体最基本、最普遍的对立统一关系。 阳:主外、主上、主热、主动、主实。 阴:主内、主下、主寒、主静、主虚。 人体以阴阳为基础,阴阳平衡则身体健康;阴阳失调则疾病发生。 阳盛:则热象,如发热、口渴、脉数。 阴盛:则寒象,如恶寒、腹泻、脉迟。 阳虚:则寒象,如畏寒、肢冷、面色苍白。 阴虚:则热象,如五心烦热、潮热盗汗、口干咽燥。 寒热温凉 寒证:表现为畏寒肢冷、面色苍白、小便清长、大便稀溏、脉沉迟。治宜温里散寒。 热证:表现为发热面红、口渴、小便黄、大便干结、脉洪数。治宜清热解毒。 温证:症状较热证轻,治宜辛凉解表。 凉证:症状较寒证轻,治宜温阳散寒。 辨证论治 辨证论治是中医认识和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 辨证:通过望、闻、问、切四诊合参,收集患者的症状、体征等信息,分析疾病的性质、部位、病因、病机,从而判断出属于何种证候。 论治:根据辨证的结果,确立相应的治疗原则,并选择合适的方药进行治疗。 例如,同一个“咳嗽”,其证候可能不同: 风寒咳嗽:症状为咳嗽、痰稀白、鼻塞流清涕、恶寒。治宜辛温解表,宣肺止咳。 风热咳嗽:症状为咳嗽、痰黄稠、鼻塞流黄涕、发热、口渴。治宜辛凉解表,清热化痰。 痰湿咳嗽:症状为咳嗽、痰多白腻、胸闷、食欲不振。治宜健脾化痰,理气止咳。 辨证论治的精髓在于“因人、因时、因地制宜”。同一疾病,在不同的人身上,在不同的时间,在不同的环境下,其证候和治疗方法都可能不同。只有深入细致地辨证,才能准确地用药,达到治病求本的目的。 卷五:医道济世——医德与方药 医者,仁心也;方药,济世之器也。为医之道,首重医德,次则精通方药,方能悬壶济世,造福苍生。 医德 医者,以治病救人为己任,当怀仁爱之心,悯人之苦。 仁心仁术:医者既要有精湛的医术,更要有仁爱之心,视病人如亲人。 精益求精:不断学习,钻研医术,力求上进。 谨慎处方:用药要慎重,切不可滥用药物,伤害生命。 廉洁奉公:不以医谋私,不收受贿赂。 关怀病人:耐心听取病人的诉说,给予精神上的安慰。 《周礼·医师》云:“医师,欲欲其仁,欲其德。” 崇高的医德是中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方药之妙 方剂,乃药物的配伍组合,是中医治疗疾病的有效手段。 君臣佐使:方剂的组方原则,君药为主,臣药辅君,佐药助君臣,使药调和诸药。 配伍禁忌:药物之间存在配伍禁忌,如十八反、十九畏,用之不当,则会中毒。 用药原则:根据辨证结果,选择相应的药物。如“寒者热之,热者寒之,虚者补之,实者泻之。” 治标与治本:急症宜治标,慢性病宜治本。 常用的方剂如: 补益剂:用于虚证,如六味地黄丸、补中益气汤。 泻下剂:用于实证,如大承气汤。 解表剂:用于外感风寒风热,如桂枝汤、银翘散。 清热剂:用于热证,如白虎汤、黄连解毒汤。 方药的运用,需在医生指导下进行,切勿自行用药,以免贻误病情。 结语 《活人书》之名,寓意深远。其意在于,通过对中医经典理论的阐释,引导人们认识生命之理,掌握养生之道,懂得辨别疾病,从而活得健康,活得有质量,真正“活人”。本篇所载,仅为中医浩瀚理论之冰山一角,然其精髓,足以启迪后人,窥见中医济世救人之宏旨。愿读者能从中汲取养分,体悟生命之真谛,方不负“活人书”之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