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的引导技术书籍
引领当前和接下来facilitation学习的趋势
从课程设计到工作坊设计
主题领先一步
内容独具特色
配有Workshop工作坊设计©版权课程,课程中形成了工作坊行进路线图、凌波五步、明星问题模型等独具特色的模型和工具。
本书主要介绍如何通过两类工作坊将引导落地,并提供工作坊行进路线图、凌波五步、明星问题模型等独具特色的模型和工具。书中按工作坊设计的原理和要求来设计,让读者的阅读体验和互动体验更强烈。此外,全书涵盖引导前、引导中、引导后的工作开展,呈现真实的引导大画面和全过程,同时,将按照引导工作的准备流程循序渐进地展开内容。全书体例活泼有趣,涉及多张插图、真实场景图、表格和案例,方便读者轻松学习。
林士然老师是IAF国际引导者协会(全球*大的引导者协会机构)认证职业引导师CPF(大陆本土第四位),致力于运用引导让更多组织看到新的积极变化(领导力、创新和变革)。林老师曾任职北京某咨询公司学习发展中心总监和区域负责人,拥有8年管理咨询经验,2013年起专注于引导技术学习与实践,发表专业文章50余篇,先后带领超过50场商业引导项目,熟练带领收集想法型、回顾反思型、问题解决型、发展能力型、全新创造型和促进融合型六类研讨流程。林老师是微信公众号"引导的规律”、新浪博客"引导技术林士然”、Crow&Water;乌鸦喝水引导技术社群运营者。主讲课程:1.引导的规律(三阶,魔力工具箱-工作坊设计-引导者状态);2.LAF引导式领导力;3.让管理者开好研讨会;4.FTT引导式课程设计。服务客户:截至2016年8月,客户包括,中国移动、中国银行、中国石油管道、北京自来水集团、美的营销、日百集团、鸿翔药业、东方雨虹、天顺风能、康宝莱(中国)、BOS、滴滴出行、58同城、富滇银行、红塔证券、源动力集团等;中国烟草集团所管辖的上海烟草集团、云南中烟、山东烟草(服务2年半),其他烟草单位超过50家;公开课学员,来自GE、IBM、大众汽车、西门子、用友大学、华住大学、百度网络、小米、李锦记等50余家知名外资公司和上市公司等。
引导常识篇 1
第 1 章 引导技术简介 2
何为引导技术 2
为何有Facilitator 这个角色出现 4
谁适合做引导师 4
第 2 章 引导的5 个典型价值和适用场景 6
引导的5 个典型价值 8
引导的适用场景 9
工作坊理论篇 13
第 3 章 工作坊的特征 14
工作坊的概念 14
工作坊的特征 15
工作坊的类别 16
“引导+培训”型工作坊与传统培训的差别 16
从传统课程到“引导+培训”工作坊 18
第 4 章 工作坊的假设 27
人们有意愿参与目标达成 29
人们已经具备足够的资源和资源整合的能力 29
创造性的过程让目标达成更容易 30
意愿× 资源× 创造性过程=好的结果 30
第 5 章 工作坊的原理 31
空间与场域的变化引发不一样的表现 34
角色与关系变换激发参与动力 35
关注点与风向的调整唤起更多的资源 35
提问与对话促发人们的更佳表现 36
激情与责任感的唤醒驱动人们敢于面对挑战 36
第 6 章 工作坊行进路线图 37
两种工作坊行进路线图 39
如何判断工作坊是否成功 41
焦点目标和体验目标 42
引导者的精力分配 42
第 7 章 工作坊引导者的技能要求 44
国际引导者协会认证职业引导师6 项核心素质 44
纯引导型工作坊引导者CTF 技能要求 46
“引导+培训”型工作坊引导者CFT 技能要求 48
需求把脉篇 51
第 8 章 把脉发起人需求 52
工作坊开始前的流程 52
工作坊前因后果路线图 56
小结:发起人访谈 61
第 9 章 把脉参与者需求 65
参与者利益相关性分析 65
参与者意愿资源分析 69
团队发展阶段分析 71
团队文化风格分析 73
参与者投入度准备 73
小结:工作坊需求确认表 74
过程设计篇 77
第 10 章 凌波五步 78
纯引导型工作坊设计的凌波五步 78
“引导+培训”型工作坊设计的凌波五步 84
借力明星问题模型设计好议题 87
借力隐喻,绘制流程海报 90
第 11 章 工作坊剧场推演 93
场景推演 94
旅程推演 95
剧场推演 97
第 12 章 工作坊常用流程 98
收集想法型 99
回顾反思型 100
问题解决型 100
发展能力型 102
促进融合型 103
全新创造型 105
工作坊流程设计的4 种套路 107
第 13 章 工作坊常用引导工具 110
世界咖啡 110
走动的涟漪 118
亲和图2.0 119
视觉共创 123
情境创设 126
第 14 章 工作坊常用引导式培训方法 134
内容准备程度 134
内容推进路线 136
引导式教授知识 138
引导式讲授案例 139
引导式教授模型 141
设计提示篇 145
第 15 章 场域设计 146
何为场域 146
场域的4 个联想 146
场域的4 个典型特征 147
REST 模型与法则 148
第 16 章 开场设计与离场设计 156
入场调查 156
入场调查注意事项 160
构建连接 161
介绍安排 162
期望与担心研讨会 164
共创参与规则 166
离场设计 167
第 17 章 工作坊设计过后 171
坚持成长 171
管好注意力 172
离场调查 177
关于CTF 与CFT 认证 178
尾记 179
前言
老子在《道德经》第十七章中阐述了引导力的奇妙之处 :“太上,不知有之 ;其次,亲而誉之 ;其次,畏之 ;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悠兮,其贵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然,引导技术却兴起于西方, 近些年传入国内后,因其强大的工具价值,一下成了人们“趋之若鹜”的新鲜事物。于是,引导工具类课程满天飞,学习了引导工具课程的 “引导者”走进企业大胆尝试,却发现引导并没有课上讲得那么简单,引导的成功率也没有想象得高,于是就有人开始怀疑引导力的价值,甚至认为引导技术的盛行不过是一阵风......细细探究就会发现,不少人把引导技术推到了不食人间烟火的境地,把引导工具绑架到了需求和目标之上,把引导等同于引导技术、把引导技术等同于引导工具。本书作者希望更多的引导学习者对引导有更全面和系统的认知,提升引导实践的成功率,让更多组织体验到引导力的真正价值和魅力。
同时,我们发现引导技术应用在培训和管理领域才刚刚开始。一方面,工作坊作为引导技术落地的载体,正在替换传统的培训课堂形式。由传统的培训走向工作坊,不是把课程名称和会标更换一下那么简单,也不是简单地在培训中夹杂几个引导工具那么容易,这里面涉及教学目标和逻辑重新设计、教学方式调整甚至教学路线的颠覆,而且培训师的角色需要变为引导师(Facilitator)。另一方面,工作坊(也称为研讨会)正在成为管理者的管理方式和日常工作。然而,很对管理者仍然分不清上传下达的会议跟研讨会的差别,即使区分开来,也无法区分会议内容和会议过程,不熟悉如何设计研讨会,不知道如何跟主持人角色配合,不知道如何让另一个人主持的会议达到自己想要的目标。
我们理解的工作坊分为两类。一类是纯引导的工作坊,带领者只负责过程,完全不进行内容传递,此类工作坊的带领者我们称之为狭义的引导者(纯引导者)。另一类是“引导+培训”型工作坊,带领者既要带领大家分析和解决真实问题,也要传递内容或教授技能或工具方法的工作坊,此类工作坊的带领者我们称之为引导式培训师,也可以称为引导者(广义的引导者)。
无论你是一位培训师还是一位管理者,无论你想做引导者还是引导式培训师或引导式管理者,要成长为一名优秀的引导者,我认为需要经历引导工具体验、工作坊设计实战和引导者状态修炼三个阶段和过程,为此我开发和设计了“引导的规律?”三阶课程,分别是初阶魔力工具箱?、中阶工作坊设计? 和引导者状态? 课程。本书基于中阶课程讲师手册和我的实践经历萃取
而成,分享出来是希望更多伙伴可以学习到真正实战和实用的引导技术,也希望更多伙伴跟我一起推动引导技术与本土实践相结合,让更多的组织因为运用了引导而看到新的积极变化。
本书中的观点可能有你觉得匪夷所思的地方,伙伴们尽可以标注出来反馈给我,我的邮箱为405242508@qq.com,感谢你的建议。
一直以来,我都相信知识和经验的分享是推动个人和团队成长的关键。而工作坊,作为一种高度互动和参与性的学习形式,无疑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途径。我最近对如何将“引导技术”融入到工作坊设计中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希望能找到一本权威的书籍来深入学习。我期望这本书能够详细阐述引导技术的原理,并将其与实际的工作坊环节紧密结合。例如,它是否会教我如何利用引导技巧来打破团队的思维定势,激发新的想法?如何通过结构化的引导来确保讨论的深度和广度?如何设计能够促进深度倾听和有效反馈的活动?我更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关于如何评估工作坊效果、以及如何持续改进工作坊设计的指导。如果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案例研究,展示不同类型的引导技术在不同情境下的应用,那将极大地增强我学习的信心和实践的动力。
评分从书名来看,这本书似乎触及了一个非常前沿且实用的领域。我最近一直在思考如何让我的团队会议变得更具效率和创造性,而不是流于形式。很多时候,我们虽然聚集在一起,但讨论往往会偏离主题,或者陷入僵局,最终收效甚微。因此,我非常好奇这本书能否提供一些关于如何打破这种困境的有效策略。我设想,一本好的工作坊设计书籍,应该能够教会我如何巧妙地引导讨论,如何鼓励所有成员积极发言,如何将看似杂乱的想法梳理成清晰的行动方案。我特别关注那些能够帮助我提升“引导”这项核心技能的内容。比如,书中是否会介绍一些心理学上的技巧,来帮助我理解和应对不同性格的学员?是否会分享一些能够激发创意、促进合作的互动环节设计?我对那些能够帮助我在工作坊结束后,让参与者感到收获满满,并且能够将所学应用到实际工作中的内容尤为期待。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相当吸引眼球,色彩搭配和谐,字体清晰,给人一种专业且充满活力的感觉。我迫不及待地想翻开它,看看里面究竟藏着怎样的宝藏。我本身从事教育培训行业多年,一直致力于探索更有效的教学模式,尤其对如何激发学员的参与度和创造力深感兴趣。最近,我听闻“引导技术”在提升团队协作和解决问题方面有着出色的表现,而一本专注于“工作坊设计”的书籍,恰好是我当前研究的重点。我期待它能提供一套系统化的方法论,指导我如何从零开始构建一个富有成效且引人入胜的工作坊。比如,它是否会详细讲解如何进行需求分析,确定工作坊的目标?如何选择合适的引导工具和方法来应对不同的场景?如何有效地管理时间和分组?更重要的是,它是否会提供一些实际案例,让我能够借鉴和模仿?我希望这本书能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向导,带领我在引导技术的广阔领域中探索,为我即将策划的工作坊打下坚实的基础,让它不仅仅是一个知识传递的场所,更是一个思维碰撞、灵感迸发的平台。
评分我对“引导技术”这个概念一直充满好奇,感觉它蕴含着一种能够化繁为简、化解僵局的魔力。作为一名项目经理,我经常需要组织各种会议和研讨会,而如何让这些活动真正产生价值,常常是摆在我面前的一道难题。我希望这本书能够为我提供一套切实可行的工作坊设计框架,能够指导我如何清晰地定义工作坊的目的,如何设计引人入胜的开场,如何有效地引导讨论,以及如何将讨论成果转化为可执行的计划。我特别希望能从书中找到一些关于如何处理不同意见、如何鼓励沉默的参与者发言、以及如何管理整个工作坊的节奏和能量的实用技巧。如果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在实际操作中可能遇到的挑战及其解决方案,那将是再好不过了。我渴望能够通过这本书,提升自己组织和引导活动的能力,让每一次的工作坊都能成为一次成功的、富有成效的协作体验。
评分我一直对那些能够帮助人们更好地沟通和协作的书籍抱有浓厚的兴趣。工作坊,在我看来,就是一种非常集中的、旨在促进深度沟通和协作的载体。我曾经参加过一些质量参差不齐的工作坊,有些让我受益匪浅,有些则让我觉得浪费了宝贵的时间。因此,我非常渴望找到一本能够系统地指导如何设计并执行一个成功工作坊的书籍。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深入浅出地讲解“引导技术”的核心理念,并将其落地到实际的工作坊设计中。我尤其期待能够从中学习到如何根据不同的工作坊目标(例如,解决问题、头脑风暴、团队建设等)来选择最恰当的引导方法和活动。我想知道,如何才能设计出既有结构性又不失灵活性的流程,如何才能在有限的时间内最大化参与者的投入度和产出?这本书的出现,或许能为我打开一扇新的大门,让我能够更专业、更自信地去组织和带领各种类型的工作坊。
评分好
评分书太好了,正好用上,正版清晰,真棒?
评分新潮流
评分很好非常好非常好非常好非常好非常好非常好非常好非常好
评分有实战案例,可以参考,很落地
评分hao
评分不错,买来送人
评分好看,还没看完,继续努力吧骚年
评分物廉价美,物流快,非常好。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