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大学体育》为普通高等学校公共体育教材及“互联网+”新形态教材,从大学生体育锻炼现状及现实需求出发,结合运动健康理论与实践,对教材体系进行了系统、全面的梳理。教材改变了以往公共体育教材过于概念化的叙述形式,通过二维码关联视频、延伸阅读等拓展资源,突出教材的科学性、实用性和可读性。
《大学体育》分健身理论篇、运动技能篇、体育休闲篇三篇共21章,主要内容包括:大学体育概述、健康体适能、体育锻炼的理论基础、体育锻炼与保健、体育文化、田径运动、足球运动、篮球运动、排球运动、乒乓球运动、健美操、体育舞蹈、瑜伽、定向运动、野外生存等。
《大学体育》可作为高等学校大学生体育必修课或选修课教材。
内页插图
目录
健身理论篇
第一章 大学体育概述
第一节 体育的起源与发展
第二节 体育运动与现代社会
第三节 大学体育的目标与使命
第四节 普通高校不同专业的体育
第二章 健康体适能
第一节 健康体适能概述
第二节 大学生体质健康的测量与评价
第三节 《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大学生测试项目及锻炼方法
第三章 体育锻炼的理论基础
第一节 体育锻炼的生理学基础
第二节 体育锻炼的心理学基础
第三节 科学体育锻炼的原理与方法
第四章 体育锻炼与保健
第一节 体育锻炼的医务监督
第二节 运动中常见的生理反应及其处理
第三节 常见运动损伤的预防与处理
第四节 运动处方
第五章 体育文化
第一节 体育文化概述
第二节 东西方体育文化及其融合
第三节 奥林匹克运动
运动技能篇
第六章 田径运动
第一节 田径运动概述
第二节 走、跑、跳、投基本技能与学练方法
第三节 田径竞赛规则简介
第七章 足球运动
第一节 足球运动概述
第二节 足球基本技术与学练方法
第三节 足球基本战术
第四节 足球竞赛规则简介
第八章 篮球运动
第一节 篮球运动概述
第二节 篮球基本技术与学练方法
第三节 篮球基本战术
第四节 篮球竞赛规则简介
第九章 排球运动
第一节 排球运动概述
第二节 排球基本技术与学练方法
第三节 排球基本战术
第四节 排球竞赛规则简介
第十章 乒乓球运动
第一节 乒乓球运动概述
第二节 乒乓球基本技术与学练方法
第三节 乒乓球基本战术
第四节 乒乓球竞赛规则简介
第十一章 羽毛球运动
第一节 羽毛球运动概述
第二节 羽毛球基本技术与学练方法
第三节 羽毛球基本战术
第四节 羽毛球竞赛规则简介
第十二章 网球运动
第一节 网球运动概述
第二节 网球基本技术与学练方法
第三节 网球基本战术
第四节 网球竞赛规则简介
第十三章 武术
第一节 武术概述
第二节 武术基本功
第三节 初级长拳三路
第四节 散打
第十四章 跆拳道
第一节 跆拳道概述
第二节 跆拳道基本技术与学练方法
第三节 跆拳道竞赛规则简介
第十五章 游泳
第一节 游泳概述
第二节 熟悉水性练习
第三节 游泳基本技术
第四节 游泳竞赛规则简介
体育休闲篇
第十六章 健美操
第一节 健美操概述
第二节 健美操的基本动作与学练方法
第三节 健美操的编排与实践
第十七章 体育舞蹈
第一节 体育舞蹈概述
第二节 体育舞蹈基本知识
第三节 体育舞蹈的基本舞姿与学练方法
第四节 体育舞蹈竞赛规则简介
第十八章 瑜伽
第一节 瑜伽概述
第二节 瑜伽体位练习
第十九章 攀岩运动
第一节 攀岩运动概述
第二节 攀岩基本技术
第三节 攀岩竞赛规则简介
第二十章 定向运动
第一节 定向运动概述
第二节 定向运动基础知识
第三节 定向运动基本技能
第四节 定向运动(越野)竞赛规则简介
第二十一章 野外生存
第一节 野外生存概述
第二节 野外生存基本技能
参考文献
前言/序言
大学体育课程是大学生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通过合理的体育教育和科学的体育锻炼过程,达到增强体质、增进健康和提高体育素养为主要目标的公共必修课程,是学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高等学校体育工作的中心环节。
近年来,各地各高校围绕《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的精神,对大学体育课程改革进行了深入的探索。随着大学公共体育课程改革的逐步推进,我们在对多年公共体育教学实践的基础上对大学体育课程进行了更深入的思考。体育课程如何真正贯彻“健康第一”和“立德树人”的指导思想?如何实现体育课程在人才培养中的基础功能价值?如何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理念?如何做到生命安全、生存教育与体育课程的融合?这些问题,推动着我们站在一个新的高度、新的视角重新审视大学体育课程改革。
教材建设历来是课程建设的重要内容,是教学思想与教学内容的重要裁体,是教学方法与经验的结晶,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为了更好地贯彻教育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以及《普通高等学校体育工作基本标准》精神,进一步提高大学体育课程教学质量,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我们组织编写了本教材。
本教材体现了“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和“以人为本”的理念,不仅重视大学生体育基本素质和运动技能的学习,更突出了体育课程内容的文化含量。同时,教材内容也注意适应社会发展和学生学习的需求,注意反映体育学科的进展成果,注意教材内容的时代性和发展性。
在内容设计上,本书突出地强调了实用性和针对性。全书分为健身理论篇、运动技能篇和体育休闲篇三篇二十一章内容。健身理论篇为大学生进行体育锻炼所必须了解和掌握的基本内容;运动技能篇为公共体育教学中广泛开展的教学项目;体育休闲篇则包括健美操、体育舞蹈、瑜伽、攀岩、定向运动、野外生存等内容,这些内容跟人的未来生活和休闲娱乐紧密相关。
本书由杨彬、杜光友、李焕玉担任主编,参与编写的人员有:王剑(第一章、第二章)、覃俊平(第三章、第四章)、程维峰(第五章)、朱常斌(第六章)、陈昌祥(第七章)、杨姗姗(第八章)、杨青宝(第九章)、朱洪生(第十章)、李莉(第十一章)、张长俊(第十二章)、袁新国(第十三章)、李新煜(第十四章)、王华林(第十五章)、彭道秀(第十六章)、汪阳帆(第十七章)、胡淑娟(第十八章)、蒯利芳(第十九章)、张远武(第二十章)、姜德昆(第二十一章)。
由于编写人员水平有限,书中不足之处在所难免,恳请读者批评指正,以便我们再版时不断完善。
《大学体育》 一部关于体育、教育与成长的深刻探索 《大学体育》并非一本单纯的体育教材,也非运动技巧的百科全书。它是一部深度剖析大学体育在现代教育体系中所扮演角色的著作,它探讨的远不止于汗水与力量,更在于思想的激荡、品格的塑造以及个体在群体中的成长。这本书以一种宏大的视角,审视了大学体育的起源、演变,以及其在当今社会背景下的价值与意义。 历史的脉络:大学体育的根源与演进 本书的开篇,便带领读者穿越时空,追溯大学体育的古老足迹。从古希腊时期城邦的军事化训练,到中世纪欧洲大学的体育活动,再到近现代体育的蓬勃发展,作者细致梳理了大学体育在不同历史时期所呈现的面貌和承担的功能。它不仅仅是身体的锻炼,更是公民教育、道德培养和社会凝聚力的重要载体。作者将这一历史进程置于更广阔的社会文化背景之下,分析了政治、经济、思想等因素如何共同塑造了大学体育的发展轨迹。我们了解到,在不同的时代,大学体育承载了不同的使命,从精英的体能训练,到普罗大众的健康促进,再到如今的全面发展,其内涵不断丰富和深化。 教育的维度:大学体育的育人功能 《大学体育》的核心,在于对其教育功能的深入挖掘。作者认为,大学体育绝非可有可无的“副科”,而是贯穿于整个人才培养体系不可或缺的一环。它通过体育运动这一独特的载体,帮助学生在身体素质、心理素质、意志品质、团队协作、规则意识、公平竞争等方面获得全方位的提升。 在身体素质方面,大学体育引导学生建立科学的运动习惯,培养健康的体魄,为未来的学习和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这不仅仅是追求体能的极限,更是对生命能量的尊重与激发。 在心理素质方面,运动过程中的挑战、挫折与成功,都为学生提供了宝贵的心理磨练机会。学生学会如何应对压力,如何调整情绪,如何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面对比赛的胜负,他们学会了接受现实,也学会了从失败中汲取教训,这对于他们未来的人生道路至关重要。 在意志品质方面,体育运动是磨练坚韧意志的绝佳场所。长期的训练、艰苦的比赛、不懈的追求,都能够极大地增强学生的毅力、决心和抗打击能力。这种“咬牙坚持”的精神,同样适用于学术研究、职业发展等人生中的各个方面。 在团队协作方面,许多体育项目都强调团队配合。学生在运动中学会倾听、沟通、理解和支持队友,体会到“集体荣誉高于一切”的重要性。这种团队精神,是现代社会不可或缺的重要素质,也是他们在未来职场中取得成功的关键。 在规则意识和公平竞争方面,体育运动本身就是一套严谨的规则体系。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必须遵守规则,尊重裁判,公平竞争。这种对规则的尊重和对公平的追求,是构建健康社会秩序的基础。 此外,本书还深入探讨了大学体育如何通过运动项目的设计和教学理念的革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终身体育意识,让他们在未来的生活中,能够主动地追求健康和快乐。 社会的镜像:大学体育与时代变迁 《大学体育》并未将大学体育孤立看待,而是将其置于广阔的社会背景下进行审视。作者分析了经济发展、科技进步、文化思潮等对大学体育的影响,以及大学体育如何反作用于社会。 例如,随着社会对健康和生活品质的日益重视,大学体育的角色也从单纯的体能训练,逐渐拓展到身心健康的全面关注。运动医学、运动心理学、康复训练等学科的融入,都为大学体育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同时,本书也关注到大学体育在面临的挑战,如商业化、功利化、学生参与度下降等问题,并对这些挑战进行了深入的剖析,提出了富有建设性的思考。作者认为,大学体育的根本目标是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而非仅仅为了追求成绩或商业利益。 未来的展望:大学体育的新使命 面对未来,大学体育将承担怎样的使命?《大学体育》对此进行了前瞻性的探讨。作者认为,未来的大学体育将更加注重个性化、多元化和包容性。 个性化体现在,根据学生的身体状况、兴趣爱好和发展需求,提供更加多样化的运动项目和训练方式。无论是高强度的竞技体育,还是轻松的休闲运动,都能在校园中找到适合自己的空间。 多元化体现在,大学体育将不仅仅局限于传统的田径、球类项目,还会融入更多新兴的运动形式,如极限运动、电子竞技、户外探险等,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兴趣。 包容性体现在,大学体育将更加关注不同群体学生的需求,如残障学生、国际学生等,让他们都能平等地参与到体育活动中,共享运动的乐趣。 此外,本书还强调了大学体育与科技的融合,如智能穿戴设备的应用、虚拟现实技术的引入等,将为大学体育的教学和管理带来革命性的变化。 一场关于成长的对话 《大学体育》是一部充满智慧的著作,它用深刻的洞察力,揭示了大学体育蕴含的巨大潜能。它不仅仅是对体育运动的介绍,更是对教育理念的升华,对个人成长的启发。阅读这本书,你会发现,体育运动的意义远不止于强健体魄,它更是一扇通往更广阔世界的窗户,是一条通往更成熟人生的道路。 它鼓励我们重新审视体育在教育中的地位,思考如何在大学生活中,更好地将体育运动融入到我们的学习、生活和成长之中。它提醒我们,在追求学术成就的同时,也别忘了用汗水和激情,去雕塑一个更加完整、更加精彩的自己。 这本书,适合每一位在大学校园中求知探索的学子,也适合每一位关注教育、关注成长的教育工作者和研究者。它将引发你深刻的思考,点燃你对运动的热情,并最终引导你踏上一段充满活力与意义的成长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