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千年之前,一个王朝的变法、党争、沉沦与毁灭之旅!
剖析权力纷争,解构帝国变局,探寻宋亡真相!
内容简介
宋真宗时,皇帝同时重用王钦若、丁谓以及同他们作对的寇准为相,权力场上的党争由此成型。党争者相互博弈,帝国局面江河日下。此后王安石变法在此背景下展开,救国的变法与亡国的党争纠结在一起,一场本可以挽狂澜于既倒的改革运动不得不半道流产,江山因此断送。本书从前人较少涉及的角度切入,真实而残酷地描述北宋权力场上的尔虞我诈、党同伐异,铺展其芸芸众生相,从而深刻地揭示帝国悲剧的成因与后果,读来发人深省。
作者简介
范军,浙江省作家协会会员,浙江省散文学会理事,丽水学院客座教授。《百家讲坛》《南方都市报》专栏作家。曾为北京《卫视周刊》杂志执行主编、北京新长安影视公司文学(剧本)策划。
曾出版过散文集《泡一代的灰皮书》、长篇小说《不要突破我的底线》《*后的独立团》,历史著作《*三国》《崇祯权力场》《帝国残局》《下一个出局者——战国七雄的狼性生存》等作品,计200万字。新作《牺牲者》尚未完稿其电视剧改编权就已签约西安海润影视公司。
目录
第 一 章 大宋权力格局之斗与破
陈桥兵变背后的权力场困局/002
杯酒释兵权:权力破局与重组/004
真宗时代:天快塌下来了/009
寇准和他的政敌们/012
迁都问题/015
我要亲征/018
第 二 章 庆历年间的人事斗争
范仲淹“被朋党”事件/022
夏竦蠢蠢欲动/024
欧阳修的天真与宋仁宗的疑心/030
一篇雄文导致的报复行动/032
皇帝变脸/034
进奏院案/036
最后一脚/039
第 三 章 王安石破局
国库里拿不出钱了/042
一封奏疏/043
越次入对/046
王安石与司马光的 PK/049
文德殿侍讲/051
反对者此起彼伏/054
内阁差不多空了/057
第 四 章 博弈神宗朝
韩琦出击/062
富弼的归宿/063
三司条例司被撤销了/066
司马光挺身而出/068
祖宗之法能不能变/073
处在历史的夹缝中/076
夏虫对冰的政治交代/078
要《青苗法》还是要《常平法》/080
神宗心头的疑云/084
朝堂大会,暗藏杀机/087
第 五 章 司马光入局
称病免朝/092
朕之所望,将以委谁/094
要杀人,请从韩琦始/095
改革是革命/100
君子作为与小人做派的区别/101
富贵险中求/105
供出司马光,立功赎罪/107
怕的是,失去清白/109
第 六 章 司马光出局
早朝上的刀光剑影/114
神宗没了主意/118
京城再无司马光/122
大宋变法的总舵手/124
第 七 章 改革派与保守派
帝王之术/128
复仇者来自宫里/131
都是王安石惹的祸/134
持不同政见者/136
两害相权取其轻/138
非常时期,大局为重/142
保守派的春天要来了/145
虽千万人,吾往矣/148
谁之天下/151
不堪重负/153
第 八 章 王安石出局
杀王安石以谢天/160
老天爷在示警/161
去安石,天下安/163
冒死献图/166
罪王安石罪新政/172
吕惠卿时代/176
二次罢相/178
新的权力格局/181
第 九 章 司马光的温和路线
司马光重回京城/186
以母改子拨乱反正/187
哲宗的反击/189
第 十 章 轰轰烈烈的党争
章惇出局/194
蔡京出道/195
离权力核心再近些/198
触底反弹/200
第十一章 一个王朝最后的盛宴
四度为相/204
蔡京摩拳擦掌要改革了/205
历史的叹息/207
精彩书摘
第 一 章 大宋权力格局之斗与破
找出一个成体系、富有持续创造力和活力 ,同时不
失稳定和谐的权力分配或制衡制度,真的能确保大宋
拥有未来吗?很显然,杯酒释兵权后的赵匡胤过于乐
观 了。
陈桥兵变背后的权力场困局
960 年春节刚过,在后周任殿前都点检(相当于禁卫军最高指挥官)的有志青年赵匡胤突然发现他的人生面临一个重大机遇。
因为有人将黄袍加在他的身上,地点是那孤零零的陈桥。
一个人的陈桥。
赵匡胤的陈桥。
“陈桥兵变”一词由此横空出世,赵匡胤黄袍加身,即位做了皇帝,国号宋。
赵匡胤就是宋太祖。
长达 50多年混战的五代时期,至此宣告结束。
但是,以非正常手段上位的赵匡胤第一次发现,成就一场千古留名的兵变容易,但是兵变之后,麻烦大了。
因为自己正面临着权力场上的困局。
大宋权力场,史无前例的危机四伏。
起码到他为止,唐末以来直至五代十国时期形成的藩镇割据,节度使权力过大的问题一直没有得到解决。他赵匡胤之所以能够上位,也是拜乱局所赐。
因为赵匡胤在后周既任殿前都点检,也领宋州归德军节度使,掌握兵权。节度使权力过大这个问题不解决,其他藩镇节度使若群起效仿,他的帝位就坐不稳了。
也就是说,今天他可以陈桥兵变,明天别人也可以来一个王桥兵变、李桥兵变。
皇帝轮流做,只要手上有足够多的刀把子、枪杆子。
以及一呼百应的弟兄们。
所以必须在摇摇晃晃的龙椅之上,问一个为什么。
其实,权力场上的困局其来有自。
唐末以来直至五代十国,中央朝廷派出机构权力过大——节度使拥兵自重,集军、民、财三政大权于一身,可以不经皇帝批准擅杀刺史。
作为对唐代三省六部这样一个官僚行政制度的破坏,以藩镇割据形态出现的节度使在其治内或者说境内完成了权力系统的自我循环。配有僚佐副使、支使、行军司马、判官、推官等,配有将佐押衙、虞候、兵马使等。
前言/序言
前 言 大宋权力场:那些文人的党争与变法
北宋的文人与党争、党争与变法的纠结关系,应该说是其权力场争斗的重要特征。赵匡胤黄袍加身,以非正常手段上位后,面对唐末以来形成的藩镇割据、节度使权力过大等因素造成的政治困局,断然进行了矫枉过正的制度设计。他通过杯酒释兵权解除了军界高层的职务,而其推行的职务与职位分开政策化解了节度使及宰相权力过大所带来的问题,使藩镇割据的现象得以彻底消失,断绝了高级军事将领的逼宫之患。
总而言之,杯酒释兵权是将权力进行破局与重组,试图一劳永逸地解决权力场之困局。接下来宋真宗同时重用王钦若、丁谓以及同他们作对的寇准为相,权力场上的党争由此成型。党争者相互博弈,帝国局面江河日下。此后欧阳修庆历新政、神宗时代王安石变法、哲宗时代司马光复辟、徽宗时代蔡京反攻倒算均在此背景下展开,救国的变法与亡国的党争纠结在一起,使得一场场本可以挽狂澜于既倒的改革运动不得不半道流产,大宋江山因此断送。
我们以王安石变法为例,看看文人的党争与变法的进程何以始终纠缠不清。改革的最后失败其实来自王安石集团内部。因为这个在历史上被称为“熙宁新党”的改革集体汇聚了一批来路不明、各怀理想或野心的人。他们在王安石的旗帜下,在历史狐疑的眼神背后,从事着这场注定要失败的改革。他们是——吕惠卿,这个人特别值得注意,因为他的仕途生涯和王安石的仕途生涯恩怨交集,是对王安石个人命运影响最大的人。吕惠卿有很强的组织能力。王安石是经过欧阳修的推荐才对此人如获至宝的。在这场改革的开始,吕惠卿也确实对王安石投桃报李。王安石改革中的《青苗法》和《募役法》就是由他牵头搞出来的。
但是到最后,野心家吕惠卿背叛了王安石,也背叛了这场改革。
程颢,理学家,当朝著名哲学家周敦颐的学生。程颢注重经世致用之学,主张恢复古法,强调抑制豪门大户,是王安石改革集团最初的理论旗手及策划人。刚开始王、程二人在改革理论上的分野还不算大,但随着改革的深入,程颢以王道仁义之心求发展的改革理论和王安石取法先贤富国强兵之术求发展的改革理论发生了激烈的碰撞,两人打起了口水战。王安石说程颢“公之学如上壁”;程颢回击王安石“参知之学如捉风”。口水战打到了这个地步,已经超出了学术探讨的范畴,严重阻碍了改革的进一步深化。争论的结果是王安石官大一级压死人,程颢因此负气出走。
苏辙,苏东坡的弟弟,“熙宁新党”的小字辈,加入王安石改革派时还不到 30岁,因此改革的热情最高,改革的态度最积极。但苏辙对吕惠卿搞的《青苗法》是持反对意见的。他认为对于文盲居多的农民实行计划经济,毫无疑问是在闭门造车。苏辙主张不妨采用唐朝刘宴的“常平法”来代替《青苗法》,以给农民真正的实惠。苏辙充满热情的建议当然不会被采纳。因为在任何组织里,小字辈往往意味着是执行者而非创新者。苏辙只得勉为其难地去执行《青苗法》。由于在执行的过程中问题丛生,再加上父亲苏洵、大哥苏东坡的极力反对,苏辙随后退出了“熙宁新党”。
曾布,王安石好友曾巩的弟弟,时任翰林学士兼三司使,在王安石改革集团中的主要任务是和吕惠卿一起策划相关法案。由于吕惠卿不容人,曾布因此与他结怨。但导致曾布走人的直接原因还不是吕惠卿,而是另一个姓吕的——提举市易司务的吕嘉问。吕嘉问与吕惠卿走得近。吕嘉问存在一些说不清道不明的经济问题。神宗因此密令曾布去调查此事。曾布一时头脑发热公报私仇,回来向皇上汇报时夸大了吕嘉问的罪行。神宗一怒之下,将此二人都革职了。王安石改革集团从此没有了曾布的身影。
王安石之后,接下来是司马光时代,但他的中庸之道让自己彻底成了一个孤独的人。首先向他叫板的是章惇和蔡确。章惇是前王安石改革集团的硕果仅存者,又是名儒邵雍的得意门生、苏东坡的挚友。此人恃才傲物,却也深得欧阳修的赏识。在王安石归去后,章惇接过改革大旗,和宰相蔡确一起,力推新法。他们牵制司马光的温和路线,并视其为头号政敌,这让司马光苦恼不已。而另一方面,宋哲宗也对司马光的温和路线颇为不满,冷眼看他身陷尴尬境地而不出手相助。
为挽回大局,司马光说服文彦博和吕公著两位元老重臣和他一起力推温和路线,总算是将章惇等新党成员全部赶出京城。但是宋哲宗却在此时亲政——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筋疲力尽的司马光最终只捡拾了一地鸡毛,还有舆论对他的无情指责:前王安石改革派理论大师程颢说:“司马光自比是药中人参、甘草,但这两种药,只能治轻病,重病就无能为力了。”前内阁重臣韩琦评价司马光内阁:“才偏,规模浅。”而苏辙更表示:“司马光才智不足,不可为领导人。”71岁的司马光终于病倒了。
很快,这个年迈的老臣也步王安石的旧尘,归去来兮。北宋王朝最重要的两个改革人物在“改革者绝没有好下场”的历史潜规则作用下偃旗息鼓,不再是这段激情正戏的主角。接下来,这个王朝差不多可以看到那个呼之欲出的阴影了——死亡阴影。
绍圣元年,宋哲宗做的一项最重要的工作就是重新召回并重用包括章惇在内的新党,但是怎么改革是个问题。人心散了,在这样的时代,已然没有了一种可以凝聚朝野共识的改革理论来指引大宋往一个正确的方向走。坚持己见的理论家章惇开始按照自己的意志行事。他引进的左右手蔡卞(王安石女婿)、蔡京(蔡卞哥)则致力于成立“看评诉理局”,该机构类似于“平反冤假错案办公室”,专为元祐时代有冤屈的人打抱不平。与此同时,那些元祐时代郁郁不得志的新党官员在成为这个时代的人气股之后开始奋发有为——司马光建立的温和政策被全部推翻,司马光时代的旧人被全部打倒,政策之争、路线之争很快就上升为党争。一些在元祐时代不小心跟错人、站错队的人现在则是加倍忏悔,并且用实际行动来洗刷自己的“罪行”。
轰轰烈烈的改革就这样成了轰轰烈烈的党争。改革无人过问,人人想着陈年旧账。台谏官周秩、张适英、上官均曾经写诗赞美吕公著,现在他们毅然砸碎司马光和吕公著的纪念碑来表明心迹。周秩则做得更绝一些,因为他曾经建议皇上追谥司马光号为“文正”,现在竟然扒了司马光的坟对其鞭尸!党争对人性的变异,由此可见一斑。
蔡京时代,他以改革先驱自居,表面上继续落实《方田均税法》和《免役法》,实际上却将王安石时代的改革理论作了全面的阉割和置换。比如蔡京的《方田均税法》是默许大地主的土地以多报少,从而将赋税转移给底层民众。还有他的《免役法》更是明白规定豪户可以免出免役钱,这样一来底层民众所要承担的各项钱款竟是元丰时期的8 倍以上。蔡京的伪改革直接把北宋王朝逼入死胡同,一个著名的词语“逼上梁山”成为那个时代弱势群体普遍的流行心 理。
但是蔡京并没有善罢甘休。社会越不稳定,蔡京越要进行反攻倒算,对“元祐君子”来个总鞭尸。包括司马光、文彦博、吕公著在内的120 多名元祐时代的保守分子被他鞭了尸。接下来他把章惇等人列为修正主义分子,继续鞭尸。这样被蔡京鞭尸的人员前后共达390 多人。至此,蔡京所谓的改革完全沦为党争的遮羞布。
以上大概就是北宋变法与党争的简史。不妨这么说,在党争与变法的背景下, 北宋权力场上的尔虞我诈、党同伐异被真实而残酷地揭露出来,帝国悲剧的成因与后果铺展在芸芸众生相之上。毫无疑问,这是一个困局,权力场上的困局。放 眼中国历史,此困局尤以北宋之演绎为最。本书内容便是以其为样本,剖析关于 权力博弈的制度和人性困惑。
范军
2017年7月25日
大宋权力场:风云变幻中的角逐与沉浮 背景设定: 故事的舞台设定在北宋末年,一个看似繁华昌盛,实则暗流涌动的时代。宋徽宗的统治日益走向奢靡与腐朽,朝堂之上,新旧党争激烈,士大夫阶层与地方豪强之间矛盾重重。外部辽金虎视眈眈,内部积贫积弱的危机日益加剧。这是一个变革的时代,也是一个充满诱惑与陷阱的时代。 核心主题: 本书并非一部简单的历史演义,而是深入剖析了权力运作的本质、利益集团的博弈以及在时代洪流中个体命运的沉浮。它探讨了改革的困境——当自上而下的变法触动了根深蒂固的既得利益集团时,改革本身便成为了权力斗争的焦点。 主要人物群像: 韩松岩: 一个心怀天下,有抱负的年轻官员,主张激进的变法,试图扭转宋朝积贫积弱的局面。他出身寒门,凭借才华平步青云,但也因此成为保守势力的眼中钉。他的改革主张触及了士族、宦官乃至皇亲国戚的利益,使他陷入重重围困。 王承德: 资深宰相,老谋深算,代表着传统官僚集团的利益。他深谙官场之道,信奉“稳”字当头,对韩松岩的激进变法持怀疑和抵制态度。他并非完全的反对者,但在维护自身阶层利益和朝局稳定的天平上,他始终倾向于保守。 赵祯(虚构人物): 一位深谙权术的皇子,表面上支持变法,实则在背后操纵各方势力,为自己的政治野心铺路。他洞悉权力斗争的真相,擅长利用矛盾,是“权力场”中的高阶玩家。 梁婉儿: 一个出身于江浙商贾世家的女子,通过联姻进入了朝堂的外围。她凭借敏锐的商业头脑和对人性的洞察,成为了左右朝堂舆论和经济走向的关键人物。她的存在,揭示了在那个时代,经济实力如何转化为政治影响力。 李秉文: 禁军将领,代表着武将集团的利益。他对外主张强硬,对内则对朝堂的文官集团保持警惕。他与韩松岩的合作充满了利用与被利用的张力。 情节梗概: 故事伊始,韩松岩受徽宗赏识,被赋予推行“均田轻赋”新政的重任。这一新政旨在抑制土地兼并,增加国家税收,但立即遭到了地方豪强和保守士大夫的强烈抵制。 第一阶段:风起云涌的改革阻力 韩松岩的改革触动了地方士绅集团的利益。他发现,每当他推行一项有利于国家的政策时,总会有意想不到的阻力出现。贪腐的官员利用信息不对称掩盖真相,地方势力利用舆论工具抹黑改革者。他试图向上突破,却发现权力核心并非铁板一块。王承德表面上支持,私下却处处设卡,将改革的执行力层层削弱。 第二阶段:权力场的漩涡与博弈 随着改革深入,利益冲突加剧,权力斗争从明面转入暗处。赵祯皇子开始介入,他一方面利用韩松岩的改革制造政治动荡,削弱现有权臣的势力;另一方面,他又通过梁婉儿的商会网络,掌握了关键的经济资源。韩松岩逐渐意识到,自己不仅是在与旧势力斗争,更是在无意中成为了各方势力博弈的棋子。他必须在改革的理想与生存的现实之间做出抉择。 第三阶段:内斗的代价与觉醒 一次关键的军事调动因朝堂内斗而延迟,导致边境的局部冲突失利。这场战事成了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也让朝臣们看到了权力内耗的严重后果。韩松岩开始改变策略,他不再单纯依赖朝廷的自上而下的推动,转而寻求与地方有识之士和有实力的商人结盟,试图构建一个与旧有利益集团抗衡的“新联盟”。 第四阶段:抉择与沉浮 在朝堂与地方势力、理想与现实的夹缝中,韩松岩面临着最终的抉择:是坚持理想,被权力场吞噬;还是暂时退让,保存实力,等待时机?故事的高潮部分集中在一次决定性的弹劾大会上,各方势力将所有筹码压上,试图彻底击垮对手。 结局的探讨: 本书没有给出简单的“好人战胜坏人”的结局。韩松岩的改革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也付出了惨痛的代价。他亲眼目睹了权力如何腐蚀人心,以及理想在现实面前的脆弱。他成功地打破了一些既得利益集团的壁垒,但新的权力结构也随之形成。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个人在其中或许能留下痕迹,但最终仍会被时代的洪流所裹挟。 本书特色: 本书的亮点在于其对官场生态的细致描绘,而非侧重于战争或宫廷秘史。它深刻展现了在转型期的社会中,任何变革都会遭遇既得利益集团的集体反扑。权力如何被利用、被包装、被转化为维护特定阶层利益的工具,以及个体如何在这样的“权力场”中挣扎求生,构成了本书引人入胜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