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敌舰队(汗青堂丛书016) [The Armada]

无敌舰队(汗青堂丛书016) [The Armada]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美] 加勒特·马丁利(Garrett Mattingly) 著,杨盛翔 译
图书标签:
  • 历史
  • 军事
  • 航海
  • 西班牙
  • 英国
  • 战争
  • 16世纪
  • 欧洲史
  • 汗青堂
  • 传记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民主与建设出版社
ISBN:9787513917438
版次:1
商品编码:12238003
包装:精装
外文名称:The Armada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12-01
用纸:胶版纸

具体描述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史料运用手法纯熟,与叙事主线完美融合。
  人物刻画深刻立体,篇章安排张弛有度。
  本书是一流的历史作品,同时也是高超的文学作品。──普利策奖颁奖辞
  这是一本罕见而绝妙的书,精彩易读,像小说一样。在处理这样一个重大的主题上,马丁利的研究方法无比新颖、令人兴奋,所涉及的宽广范围和学识令人印象深刻。──J.E.尼尔,英国历史学家
  本书由优秀的精研16世纪历史的专家写就,剪裁得当、构思精巧,处处栩栩如生,既真实又充满生气。──《星期日泰晤士报》
  清晰易懂、引人入胜、文笔出众。──《观察家报》
  研究这个时段的历史学家,无论是海军史专家还是政治史专家,都无法忽视这本书,它一定会跻身这个主题的著作的经典之列。──《泰晤士报文学副刊》
  别出机枢,在学术性和可读性之间达到了可敬的平衡,是关于伊丽莎白时期著名的历史插曲的全新记述。──《历史》

内容简介

  本书在16世纪整个欧洲天主教与新教势力进行激烈斗争的大背景下,对1588年发生在英国与西班牙之间的著名海战进行了精彩描写,作者将丰富学识、清湛文笔以及精致的谋篇布局完美地融为了一体,使本书至今仍是关于这个主题的经典著作。
  全书以苏格兰玛丽女王受刑开篇,精彩记述了英格兰、西班牙、法国、尼德兰、教皇国等多方势力相继做出的回应,清楚交代了各国盘根错节的外交关系以及复杂微妙的政治局势,最终聚焦在英国舰队与西班牙无敌舰队在英吉利海峡内展开的一系列海战,刻画了英格兰女王伊丽莎白一世、法国国王亨利三世、西班牙国王腓力二世、海盗德雷克、无敌舰队总司令西多尼亚公爵等性格鲜明的人物。
  作者将丰富的一手史料和大量二手著作冶于一炉,不着痕迹地加以巧妙运用,使历史细节、学术成果和叙事主线紧紧贴合,做到了雅俗共赏,堪称基于严谨研究的历史叙事作品中的典范。

作者简介

  加勒特·马丁利(Garrett Mattingly, 1900—1962),美国著名历史学家。“二战”期间曾在美国海军服役,1948年进入哥伦比亚大学教授欧洲史,在现代早期欧洲外交史方面卓有建树。主要代表著作有《阿拉贡的凯瑟琳》(Catherine of Aragon, 1942)《文艺复兴时期的外交》(Renaissance Diplomacy, 1955)《无敌舰队》(The Armada, 1959)。《无敌舰队》一书荣获1960年普利策奖。

  杨盛翔,历史学博士,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讲师。

内页插图

目录

序言 1
前言 7
关于历法的说明 11
关于船只及其火炮的说明 12
无敌舰队航线图 15
1 揭 幕 1
福瑟林格,1587 年2 月18 日
2 一座城市的天真 6
伦敦,1587 年2 月19 日
3 一位女王的心术 15
格林威治,1587 年2 月19 日至22 日
4 欢快时节的尾声 27
巴黎,1587 年2 月28 日至3 月31 日
5 行动计划 38
布鲁塞尔,1587 年3 月1 日至22 日
6 苦涩的面包 48
罗马,1587 年3 月24 日至30 日
7 上帝的显豁意旨 64
埃斯科里亚尔圣洛伦索修道院,1587 年3 月24 日至31 日
8 “风令我前行” 76
伦敦和普利茅斯,1587 年3 月25 日至4 月12 日
9 火燎髭须 87
卡迪斯湾,1587 年4 月29 日至5 月1 日
10 “无论根据何在” 102
葡萄牙海岸,1587 年5 月2 日至5 月20 日
11 木桶板和财宝 112
圣文森特角和亚速尔群岛,1587 年5 月21 日至6 月18 日
12 断其一臂 120
斯勒伊斯,1587 年6 月9 日至8 月5 日
13 美满的时日 134
库特拉,1587 年10 月20 日
......

精彩书摘

  《无敌舰队(汗青堂丛书016)》:
  观众全都经过拣选,包括来自邻近地区的两百多名爵爷和乡绅,他们一大早就被紧急传唤而来,此时已经排队进入大厅的低端。
  舞台的主角让他们等待了三个多钟头。差不多30年前,她嫁给了未来的法国国王,在卢瓦尔河畔那辉煌而险恶的宫廷里,她一次次错失了领悟更为重要的政治教训的机会,却习得了掌控社交场面的诀窍。现在她从大厅一侧悄声穿过一扇小门走了进来,在众人发现自己之前便已在大厅中现身。她迈向平台,六位侍从两人一组尾随其后。她无视延颈企踵、窃窃私语的观众,看上去对执掌自己生死的官员也同样漠然。在一位虔诚人士眼中,步履柔缓的她仿佛行进在前去祷告的路上。只有在拾级而上,继而坐进黑丝绒椅子的一瞬间,人们才隐约感到她似乎也需要他人的援助之手。就算她的双手在安放于膝上之前曾有过一丝颤抖,也未曾有人察觉。接着,尽管大厅里的氛围十分静穆,她却仿佛是在向观众雷鸣般的掌声答礼致谢一般,第一次转过身来面向他们,有人觉得在她脸上看到了微笑。
  身着黑天鹅绒的她好像淹没在了相同颜色的高背椅中。冬日阴郁的光不仅使得她白皙的手黯淡了几分,还令她头巾的黄金色与堆叠在头巾下的棕发的红金色也失去了色彩。但看客们仍然可以清楚地望见她喉上精致的白色蕾丝褶边,再往上,是一片反衬着黑暗的洁白的心形花瓣,那是她的脸庞,上面点缀着一双乌黑的大眼睛、一张小巧而流露出渴望与不甘的嘴。这就是令里奇奥为之殉身的女人,是她让达恩利勋爵这个年青的傻瓜,还有亨特利伯爵、诺福克公爵、巴宾顿,以及其他上千位无名男子在北方的荒野和绞架上身名俱裂。自从她鼓动拜倒裙下的臣民们越境来袭,她的传奇光环便像一柄利剑悬挂在英格兰的上空。这是最后一位富有此等传奇色彩的被俘公主,她是法国国王的遗孀、遭放逐的苏格兰女王、英国王储,而且(沉默的现场见证者中想必会有人认同这一点)就在这一刻,如果她的权利得到伸张,本应该是英格兰的合法女王。她在刹那间吸引了所有人的目光,接着便深深陷进椅子的一团暗影之中,浑似身边的法官并不存在。在众人的目不转睛中,她感到了满足。
  肯特伯爵和什鲁斯伯里伯爵与她一同进门,几乎没有人注意到他们已经在女王对面落座。比尔先生立于一旁,清了清嗓子,展开羊皮卷,开始朗读判决书。他其实没有必要紧张,因为是否有人聆听委实是件值得怀疑的事。“目无法纪……招亡纳叛……欺君犯上、密谋弑君……叛国罪……死刑。”公文的字句对于玛丽·斯图亚特和厅堂里的其他人来说无关紧要,他们心知肚明,宣判与罪行无关。本次判决不过是这场政治决斗中发起的又一轮攻势,在场的多数人自记事之日起便目睹了这场战争,实际上,早在敌对的两位女王出生前,决斗便已开始。交战的两派于60年前开始形成,一方捍卫旧教,另一方代表新教,出于命运的捉弄,其中的一方甚或双方都常常团结在女人的统领下。历史见证了阿拉贡的凯瑟琳与安妮·博林的矛盾、玛丽·都铎与伊丽莎白·都铎的冲突、伊丽莎白·、都铎与洛林的玛丽的较量,而伊丽莎白·都铎与绞刑台上的这位囚徒玛丽·斯图亚特之间的决斗,如今已经持续了将近30年。最敏锐的政治家们兴许会好奇,过去20年中,英格兰究竟如何成功地容下了这两位前世注定的仇家,并让她们同时存留在世上。
  无论伊丽莎白做了什么,玛丽·斯图亚特都必定竭尽所能寻找一切办法破坏表姐的计划、贬损她的身份。在双方的殊死搏斗中,挥出的刺击没有犯规一说。当带来优势的武器从手中滑落后,玛丽尝试了弱者可以随手抓起的所有武器。除了谎言、眼泪、逃避、威胁和乞求,她还利用王冠、美貌和信仰去尽力赢得任何男人为她的事业赴汤蹈火。
  ……

前言/序言

  写一本有关西班牙无敌舰队战败的书,一定早就有人动过这个念头,而我第一次产生这样的想法,是在1940 年6 月,那时全世界的目光又一次转向了英格兰的海岸及周边海域。 如果说这个想法有令我痴迷的地方,那是因为虽然已有不少人就这个题目著书立说,可是把那场海战置于更广阔的全欧洲语境中予以重述,看起来仍然饶有趣味,这种视角曾一度受到青睐,不过自从1914 年以前的和平年代开始,战役和语境之间的纽带便在人们的视野中逐渐瓦解了。在马汉和一系列帝国理论家的塑造下,1588 年的那场战役在人们心中似乎变成了一场制海权之争、一场意在争夺通往亚洲和美洲的新航路的现实较量。从这些观点来看,为经济利益而战既正当又理所当然,为彼此冲突的思想体系而战,为维护信仰的相对正确而流血,则显得荒诞不经和骇人听闻。
  然而1588 年的人们会对此持有异议。对他们而言,英国和西班牙的舰队在英吉利海峡上的碰撞是一场末日决战的开端,决战双方分别代表光明与黑暗,即将迎来最终的殊死搏斗。身处哪个阵营取决于你的立场,整个欧洲大陆已经被清晰的鸿沟一分为二,虽然多数国家名义上未曾参战,可是真正意义上的中立国并不存在。欧罗巴大陆的每一寸土地都在屏息谛视海峡中的战斗,因为人们能够真切地感受到,战争的结果不仅将要决定英格兰和苏格兰、法兰西与尼德兰的命运,还将决定基督教世界未来将何去何从。意识形态之战从来都是具有革命意义的战争,它们不费吹灰之力就能逾越国境,而且在参战人群的想象中,至少就他们的意愿来看,这将会是毫无保留的全面战争。站在1940 年的历史关口,当然要比以往的某个时刻,例如1890 年,更容易理解这一点。
  西班牙进攻英格兰是大陆军事强国企图建立欧洲霸权的首次尝试,在现代历史上,这个模式还将一次次地反复重现。早在1940 年,我就曾构思过一本小书,它将以标准化的叙述为基础,主要致力于提出多方面的问题,这些问题都是基于,或者说让人觉得都是基于西班牙成功入侵英格兰所引发的。不过,在我的设想尚未取得深入进展的时候,它就不得不因为其他事情的干扰而暂告中止了。在得以回归该计划前,我收获了些许新知——诚然,这不过是些浮光掠影的认识,但委实要比一位久坐书斋的中年历史学家所能期待的丰富得多——其中的一些涉及海战和两栖联合作战,另一些则与无敌舰队当年驶过的水域有关。
  等我终于有时间再次回到无敌舰队的命题时,完成这本书已不再是一项紧迫的任务,不过着手写作的想法仍在召唤着我,因为书中的战役不仅仅是西班牙和英格兰的海上决斗那么简单,它实则是现代历史上第一次重要国际危机的焦点所在。由于时间很充裕,我决定这一次从原始文献入手,注重蒐求档案资料和印刷品,对于即将提及的地点,我尽可能多地实地参观乃至故地重游,之所以这么做,既不是因为我坚信这套程序更加纯正,也不是为了得出什么惊人的新发现,原因其实很简单,这就是我喜欢的工作方式。除此之外,我从迈克尔·刘易斯1 教授发表在《水手之镜》(The Mariner’s Mirror)上的系列文章《无敌舰队的火炮》(“Armada Guns”,第XXVIII-XXIX 卷,1942—1943)中获益良多,该文向我展示了,只要拥有崭新的视角和若干新鲜的材料,就依然能够在公众熟知的老生常谈中铺就另一条新颖而重要的阐释路径。还有吾友伯纳德·德沃托的《决定之年》 (The Year of Decision,1943)和《横渡宽广的密苏里河》(Across the Wide Missouri)1,刚脱下戎装不久,我便开始拜读这两部书的手稿,我渴望复原16 世纪末那一帧帧彼此串联的历史画面,使之如德沃托笔下落基山西麓的历史那样跃然纸上,但我很好奇自己的成功能否达到老朋友的一半。
  最后,我终究没能发现什么前所未闻的惊人阐释,不过对未出版材料的钩沉和对已出版文献的再度检视,倒是令我得出了些许宛似零珠碎玉的新证据,它们削弱了一些既有观点,又使另一些得到夯实。还是拜这段艰辛的基础工作所赐,时不时地,我确乎听到了袅袅如诉的音符,看到了触手可及的映像,它们赋予这一段人尽皆知的故事以新的活力。故而,虽然这里的文字大抵与当下通行的学术观点并无二致,我仍奢望它能充分展现出论述重点转移和史料细节增订上的努力,以证明这并不完全是一次旧调重弹。
  既然本书的写作并非专供学界方家的探讨,而是服务于对历史感兴趣的任何读者,书中便没有附加脚注。但考虑到部分研究这段历史的学生兴许会在翻阅之余,对于文中的判断和立论的背景稍感好奇,我先在文末附上了一份总体说明,解释了本书主要依据的史料和已出版的著作,接着对每一章涉及的主要文献作了简要注解,任何与大众观点抵牾的新见解,其后都列有专门的论据介绍。
  我的档案踏勘工作得到了资金支持,包括一笔富布莱特助研奖学金和两份来自约翰·西蒙·古根海姆基金会的津贴。我曾觍颜得到众多图书馆员、馆长、档案保管人的鼎力相助,他们来自英格兰、欧洲大陆本土或美利坚,此处恕不一一。对于我和我的学生,西曼卡斯综合档案馆(Archivo General de Simancas)的里卡多·马达莱诺博士(Dr. Ricardo Magdaleno)及工作人员帮助良多,本人铭谢在心,一刻不能淡忘,一并需要致谢的还有路易斯·B·赖特博士(Dr. Louis B. Wright)和华盛顿特区富尔杰莎士比亚图书馆(Folger Shakespeare Library)的其他工作人员,感谢你们的理解与合作。受益于海军中将J. T. 菲尔斯特纳(J. T. Furstner)的热忱鼓励,以及荷兰海军史专家、莱顿大学教授T. H. 米洛(T. H. Milo)的专业辅助,我在荷兰的短暂停留得到了远远超乎事先设想的收获。我的朋友艾达(Ida)和利奥·格肖伊(Leo Gershoy)阅读了大部分手稿,并给出了颇为有益的建议,爱德华·麦克(Edward Mack)仔细阅读了每一行内容,此前三十年,他正是这样不辞辛劳地几乎读遍了我的所有作品。查尔斯·H. 卡特(Charles H. Carter)先生同样巨细无遗地审阅了全部书稿,还帮我制作了索引。我要感谢美国海岸和土地测量局潮汐和洋流研究处提供的潮汐表,还有我的同事哥伦比亚大学天文系教授扬·施尔特(Jan Schilt)以及海顿天文馆的休·赖斯博士(Dr. Hugh Rice),后者为我解答了有关英吉利海峡上的暴雨和汐流等方面的疑问。在研究和写作的每一个阶段,我都理所当然地受益于妻子的全心参与,因而对笔者而言,正如往常一样,本书有几分属于我,就有几分属于她。








好的,这是一份为您撰写的,不包含《无敌舰队(汗青堂丛书016) [The Armada]》相关内容的图书简介。 --- 史诗的挽歌:拜占庭的最后辉光与失落的千年帝国 图书名称: 查士丁尼大帝的幽灵:君士坦丁堡的陷落与后古典世界的重塑 作者: 维克多·科斯塔斯(虚构) 页数: 约 850 页 定价: 人民币 188.00 元 核心主题: 本书聚焦于公元6世纪至15世纪,特别是1453年君士坦丁堡的最终陷落前后,探讨了拜占庭帝国——这个延续了千年、连接了古典与中世纪世界的伟大存在——如何在其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从查士丁尼大帝的辉煌复兴,一步步走向衰亡,并最终被奥斯曼土耳其帝国所取代的全景历史画卷。本书深入剖析了帝国在军事、宗教、法律、文化以及外交战略上所面临的结构性困境,而非简单地叙述战役的胜负。 --- 卷首语:一个时代的终结 罗马的荣光并未随着西罗马的倾覆而消散,它以一种更具韧性和东方色彩的方式,在博斯普鲁斯海峡畔继续燃烧了整整一千年。拜占庭,这个名字承载了希腊的智慧、罗马的法律和基督教的信仰,它不仅是欧洲东部抵御蛮族入侵的最后一道坚固防线,更是古代知识的最后一位守护者。然而,再宏伟的帝国也逃不过历史的周期律。本书旨在揭示,拜占庭的灭亡并非仅仅是1453年那场悲壮攻城战的结果,而是源于内部矛盾的长期积累与外部压力日益增大的必然历史进程。我们试图描绘的,是一个帝国在无可挽回的衰落中,依然努力维持其“罗马性”的挣扎与辉煌。 第一部:查士丁尼的遗产与黄金时代的阴影 (公元527-565年) 本部分详尽考察了查士丁尼一世(Justinian I)统治下的帝国,力图还原其“再造罗马”的宏伟蓝图。 1. 法律的永恒: 重点分析了《查士丁尼法典》(Corpus Juris Civilis)的编纂工作,探讨了它如何成为了后世西方法律体系的基石,以及它在帝国权力集中化中所起到的关键作用。我们对比了东西方法律哲学的差异,揭示了法典背后所蕴含的帝国意志。 2. 宏伟的复兴与无休止的战争: 详细描述了贝利萨留(Belisarius)在北非和意大利的军事行动,分析了这些胜利的代价——财政的枯竭和军队的过度拉伸。通过对《战争志》等一手资料的解读,我们探讨了地中海霸权的短暂回归如何种下了帝国长期军事负担的隐患。 3. 瘟疫与文化的代价: 查士丁尼大瘟疫(Justinianic Plague)对帝国人口结构和经济基础的毁灭性打击,在本章中被置于核心位置。我们研究了瘟疫如何削弱了帝国对新征服地区的控制力,并探讨了文学和艺术创作在瘟疫阴影下的变异。 第二部:中世纪的炼狱:从伊苏里亚到巴列奥略王朝的挣扎 (7世纪 - 13世纪) 帝国在接踵而至的波斯战争、斯拉夫人的迁徙、以及伊斯兰哈里发国的崛起中,被迫进行痛苦的转型。 1. 军事化与主题制(The Theme System): 深入剖析了“主题制”的建立,这是帝国从古典行政结构向中世纪军事化省份转型的关键一步。本章探讨了地方军事贵族的崛起如何挑战了中央集权,并分析了这种制度在初期对抗阿拉伯扩张中的有效性,以及后期逐渐演变为内部动乱的根源。 2. 圣像破坏运动的文化后果: 不仅仅是神学争论,圣像破坏运动(Iconoclasm)被视为一次深刻的政治和文化革命,它重塑了帝国与教皇的关系,并对东正教的艺术和教义产生了深远影响。本书将通过解读当时的教义辩论文本,展示这场运动如何加剧了东西教会的裂痕。 3. 斯拉夫化与巴尔干的失守: 考察了帝国在巴尔干地区面对的持续性压力。我们研究了保加利亚汗国的崛起如何成为拜占庭在欧洲的主要竞争对手,以及帝国如何利用外交手段(如联姻、册封)来维持表面上的宗主权。 4. 致命的第四次十字军东征(1204年): 这一部分将重心放在“西方的背叛”。我们细致地梳理了威尼斯商人和十字军骑士们如何将矛头转向君士坦丁堡,分析了这次洗劫对帝国核心权力结构和经济系统的不可逆转的破坏。拉丁帝国时期的分裂与流亡政权的抗争,构成了帝国历史上最为黑暗的篇章。 第三部:巴列奥略的黄昏:复兴的幻象与奥斯曼的铁蹄 (14世纪 - 1453年) 帝国在恢复君士坦丁堡后,其领土和影响力已然缩小至一个城邦的大小,但精神上的抵抗却达到了新的高度。 1. 坎塔库泽诺斯的双重统治: 详细分析了14世纪的内战,特别是约翰六世·坎塔库泽诺斯(John VI Kantakouzenos)的统治。我们审视了帝国如何因内斗而被迫求助于奥斯曼的早期势力进行军事干预,这一决定被认为是最终命运的转折点。 2. 宗教的绝望与联合教会的努力: 探讨了面对生存危机时,帝国精英阶层试图通过与罗马教会联合(如佛罗伦萨大公会议)来换取西方军事援助的政治努力。本书通过分析当代神学家的反对意见,展示了“宁愿见城中出现苏丹的头巾,也不愿见到拉丁的主教冠冕”这一情绪的普遍性,以及这种抵抗如何阻碍了有效的外部援助。 3. 军事技术的差距: 细致对比了1453年拜占庭守军的装备和奥斯曼帝国引入的巨型火炮技术。本章引入了关于早期火药武器对传统城防战术影响的专门研究,揭示了技术代差在攻城战中的决定性作用。 4. 最后的围城:城墙与精神的坍塌: 聚焦于1453年5月29日的最后时刻。我们不仅重构了城墙上的防御部署,更深入探究了在绝望之中,君士坦丁十一世(Constantine XI Palaiologos)的个人行为和帝国文武官员在面临终极失败时的心理状态。本书旨在超越简单的时间线叙述,以更具人性的视角来描绘一个千年帝国的落幕。 结语:遗产的延续与回响 拜占庭的陷落标志着古典时代的彻底结束,但其影响并未随之消失。本书最后部分将追溯拜占庭文化、法律和东正教信仰对俄罗斯(“第三罗马”)的继承,以及其艺术和建筑对文艺复兴初期意大利的影响。查士丁尼的幽灵仍在历史的回廊中徘徊,提醒着后世帝国的脆弱性与人类文明对秩序和宏伟的永恒追求。 --- 本书特色: 跨学科视角: 融合了军事史、法律史、宗教史和艺术史,避免了传统历史叙事的片面性。 详尽的原始资料引用: 大量参考普罗科皮乌斯、安娜·科穆女娜等核心史料,并引入了近年来考古发现的最新研究成果。 地图与图表: 包含五十余幅精心制作的战役和行政区划地图,以及帝国财政与人口变化的对比图表,帮助读者直观理解帝国的兴衰脉络。 适合读者: 对中世纪历史、东欧史、罗马遗产继承、以及宏大帝国兴亡史感兴趣的专业人士与普通历史爱好者。

用户评价

评分

从学术严谨性的角度来看,这本书的基础工作做得极其扎实,这一点对于一个追求深度了解历史的人来说至关重要。我注意到了作者在引用史料时表现出的那种近乎偏执的审慎态度,各种一手档案、信件、官方记录被整合得密不透风。它不是简单地复述教科书上的结论,而是不断地在挑战和修正既有的某些“定论”。很多我原以为是铁板钉钉的历史事实,在书中得到了多角度的辩证和考量,这极大地拓宽了我的认知边界。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处理争议性事件时所持有的中立立场,他没有急于下判断,而是将所有的证据摆在读者面前,让读者自己去权衡和思考,这是一种非常高明的史学写作手法,体现了极高的专业素养和对读者的尊重。

评分

这套书的装帧设计真是没的说,拿到手里沉甸甸的,光是翻阅那种纸张的质感就让人心情愉悦。我通常是个比较注重实用性的读者,但这次的开本和封面设计实在太戳我了,那种历史厚重感扑面而来,让人忍不住想立刻坐下来,泡上一壶茶,慢慢品味。内页的排版也处理得相当考究,字体大小适中,间距舒适,即使是长时间阅读也不会感到眼睛疲劳。很多历史书籍为了追求信息量而牺牲了阅读体验,但这一套显然在这方面下了大功夫,无论是对硬核历史爱好者还是只是想了解个大概的普通读者来说,都是一种享受。我特别喜欢那种封面色彩的搭配,既古典又带着一丝现代的冷静,摆在书架上也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简直是为书房增添了一份格调。这样的用心,真的值得称赞,让阅读本身变成了一种仪式感。

评分

如果说有什么能让我推荐这本书给身边的人,那一定是它那种深沉的文化反思和历史教训的提炼能力。它不仅仅是在讲过去的事情,更像是在映射当下的世界。那些关于资源分配的矛盾、联盟的脆弱性、以及技术优势如何被战略僵化所抵消的描写,在今天的国际局势中依然能看到清晰的影子。阅读它,就像是进行了一次跨越时空的对话,让你在审视古人的智慧与愚蠢时,也不由自主地反思我们自己正站在历史的哪个路口。这种能够引发读者进行深度自我审视和对现实世界进行批判性思考的能力,是任何一本单纯的娱乐性读物都无法比拟的,它真正达到了“以史为鉴”的深度境界,让人读后久久不能平静。

评分

我得说,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掌控得极其高明,完全不像那种干巴巴的史料堆砌。作者的笔力非常老辣,他懂得如何在宏大的历史背景下,精准地捕捉到那些足以牵动人心的细节。读起来有一种身临其境的代入感,仿佛自己就是那个时代的旁观者,耳边能听到战船的桅杆在海风中呼啸的声音,能感受到各国君主在棋盘上运筹帷幄时的焦虑与野心。那种对历史事件的剖析不是简单的“发生了什么”,而是深入到“为什么会发生,以及当时人们的真实想法是什么”。章节之间的过渡衔接得天衣无缝,总能在你意犹未尽的时候,将你平稳地带入下一个高潮。这种行文的流畅性,让那些原本可能枯燥的政治角力和军事部署,都变得跌宕起伏,引人入胜,让人根本停不下来,恨不得一口气读完。

评分

这本书带给我的最大启发,在于它清晰地揭示了“偶然性”与“必然性”在历史进程中的复杂共舞。我们总喜欢用结果来套因果,认为某场战役的胜利或失败是早已注定的剧本,但这本书却细致地还原了当时决策层的视野局限、情报的偏差、甚至是个人的情绪波动,是如何在关键时刻扭转乾坤的。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后勤失误、一次临场的将领犹豫,都可能成为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这种对“时间点”和“微观决策”的关注,让人对历史的理解不再是扁平化的,而是充满了立体感和不确定性。它让你明白,即便是最强大的帝国,其命运也可能系于几位关键人物在特定时刻的选择之上,充满了令人唏嘘的戏剧性。

评分

书好轻啊 买书如山倒,读书似抽丝

评分

质量非常好,与卖家描述的完全一致,非常满意,真的很喜欢,完全超出期望值,发货速度非常快,包装非常仔细、严实,物流公司服务态度很好,运送速度很快,很满意的一次购物

评分

物流很快,包装结实,书也很好。

评分

东西很好 包装完整 发货很快 非常满意 五分好评

评分

618活动价格非常实惠,总体算来还不到3折,这次包装也不错,基本上没有折角的,虽然是618期间,也都是第二天就到货,书摸着质量不错,具体内容还没看,看评价后浪的这批书都不错,非常满意!!!

评分

包装精美,封皮完好。非常满意

评分

在京东买了超级多书 以后还会买的。

评分

买书是件很神奇的事情,对于爱书人来说,有些书印得不是很多,喜欢就要趁早,要不,你懂的。SO,早买早享受,晚买哭着求;买了悔三天,不买悔三年;当时不入手,事后贵如狗。因此,就成了典型的松鼠症患者!买书如山倒,读书如抽丝!这病,得治啊!买书太多,无法对内容进行点评,所以无法在这里给其它亲有效的评价参考,目前只能从外观包装上来作评,把囤积的书认真读完后再一-- 追评

评分

经常网购,总有大量的包裹收,感觉写评语花掉了我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所以在一段时间里,我总是不去评价或者随便写写! 但是,我又总是觉得好像有点对不住那些辛苦工作的卖家客服、仓管、老板。于是我写下了一小段话,给我觉得能拿到我五星好评的卖家的宝贝评价里面以示感谢和尊敬! 首先,宝贝是性价比很高的,我每次都会先试用再评价的,虽然宝贝不一定是最好的,但在同等的价位里面绝对是表现最棒的。京东的配送绝对是一流的,送货速度快,配送员服务态度好,每样东西都是送货上门。希望京东能再接再厉,做得更大更强,提供更多更好的东西给大家。为京东的商品和服务点赞。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