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杉讲透 孟子

华杉讲透 孟子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华杉 著
图书标签:
  • 孟子
  • 儒家经典
  • 先秦诸子
  • 华杉
  • 国学
  • 思想文化
  • 哲学
  • 传统文化
  • 解读
  • 名家讲座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
ISBN:9787559400994
版次:1
商品编码:12238086
品牌:读客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8-02-01
用纸:纯质纸

具体描述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 这回终于读懂《孟子》!

◆ 逐字逐句讲透《孟子》原意,无需半点古文基础,直抵2500年儒学源头!

◆ 畅销书《华杉讲透<孙子兵法>》作者华杉全新力作!

◆ 本书作者华杉,吃透了《孟子》本义,并忠于朱熹、张居正、王阳明等先贤对于《孟子》的经典阐释,用现代人容易理解的语言,深入浅出地为我们进行孟子思想的“正宗”讲解。

◆ 华杉先生钻研儒学30年,本书部分内容早已通过各种内部演讲、微博和微信等媒介,在坊间广为流传。

◆ 本书在着力讲透《孟子》原意的同时,尤其针对人们对《孟子》的普遍误读、误解,做了正本清源式的详解分析。




内容简介

  孟子,被后世尊称为“亚圣”。他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进一步把儒学完整化、系统化。他提出的“王道”的治国理想、“性善论”的道德价值、“不动心”的人生境界,都成为了中国文化的思想瑰宝。他的思想与孔子一起,被并称为“孔孟之道”,成为中国儒家道统的源头。

  本书作者华杉,研究儒学30多年。他吃透了《孟子》本义,并忠于朱熹、张居正、王阳明等先贤对于《孟子》的经典阐释,用现代人容易理解的语言,深入浅出地为我们进行孟子思想的“正宗”讲解。全书融会古今,通俗有趣,无需半点古文基础,就能把《孟子》读得明明白白、亲切有味。

  翻开本书,逐字逐句读懂《孟子》原意,直抵2500年儒学源头!


作者简介

  华杉,生于1971年,上海华与华营销咨询公司董事长,中国民营科技实业家协会副理事长,财经及史哲作家。

  华杉与弟弟华楠2002共同创立的华与华,是中国知名战略营销创意咨询公司。2006年,兄弟俩再创办读客图书公司,也成为中国民营图书业领军企业,连续四年跻身福布斯中国潜力企业榜。

  华杉经营不忘治学,坚持夜不出门应酬,每天早睡早起,早上5点起床读书写作2小时,坚持十数年日日不断之功,积累了巨大的写作成就。

华杉的畅销书作品包括:与华楠合著的《超级符号就是超级创意》,以及《华杉讲透<孙子兵法>》《华杉讲透<论语>》等。其中《华杉讲透<孙子兵法>》上市后,畅销海内外,引起广泛反响。


精彩书评

2016年,华杉位列企业家作家榜第九,是榜单上少有的“超出具体的商业领域,而对传统文化经典进行解读的作者”。——《华西都市报》

华杉真是个大牛,高手中的高手。这样的人,在现实生活中,不牛逼都难。——豆瓣读者Hammer_


目录

自序:为往圣继绝学 / I

第一篇 梁惠王章句 上 / 1

如果你一心逐利,跟你的人也逐你的利 / 1

后天下之乐而乐,其乐宏大,直冲霄汉 / 3

不要五十步笑百步,要从自己身上找原因 / 6

仁者无敌 / 9

追求仁义,无论成功失败,我都得到仁义 / 12

不谈霸道,谈王道 / 14

能保民,就能王天下 / 15

王天下,不是要你去打天下 / 18

有恒产者有恒心,恒心是恒定不变的良心 / 25

第二篇 梁惠王章句 下 / 28

世间最大的美德是分享,懂得分享,就是王道 / 28

情怀比胸怀更大,因为情怀是另一个看问题的角度 / 32

除暴安良是大勇,与人争强斗狠只是小勇 / 34

很多的慈善,都只是慈善表演艺术 / 36

王者的仁政就这么简单,历史上每次治世都是如此 / 38

认识人们贪财好色的弱点,就能通向王道 / 40

轻易不试错 / 43

要大用贤才,就要听他的话 / 46

儒家思想的基本原理,就是替别人着想 / 47

君子要独立于世,不要找靠山 / 52

与其焦虑自己控制不了的事,不如想想自身该做什么 / 54

时刻保持警觉,疏远带来不利影响的人 / 57

第三篇 公孙丑章句 上 / 62

管仲获得了机会,但是器局不够宏大 / 62

所有的成功只有一个路径 / 64

孟子一句“不动心”,奠定了陆王心学的源头 / 67

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 71

每一次思考都回到原点,都直接服务于最终目的 / 75

内心强大,一身正气,勇往直前,尽在浩然之气 / 77

义在心之内,不在身之外 / 78

必有事焉,勿望勿助,不拔苗助长 / 80

诐辞、淫辞、邪辞、遁辞,言为心声/ 82

大而化之之谓圣 / 87

立德、立功、立言——是人生价值的标准 / 89

圣之清者、圣之任者、圣之时者,孔子兼有之 / 91

养浩然之气要靠集义,行一不义就前功尽弃 / 93

王道虽然来得慢,但是传承得久 / 96

不是在危机时改革,而是在闲暇时改革 / 99

用人的理想状态:野无遗贤,朝无幸位 / 101

孟子的“四端论”就是王阳明“致良知”学说的基础 / 103

习于仁、善端日长,就能生长出仁心仁术来 / 106

君子之德,最高境界是与人为善 / 107

只有放弃管不了的,才能去管更大的事 / 109

第四篇 公孙丑章句 下 / 111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 111

用师者王,用友者霸,用徒者亡 / 113

孟子之高洁,是君子不可以货取 / 117

占了位置拿了酬劳,就要干事 / 118

仕为行道,道不行,义不可以素餐 / 120

君子之过,如日月之食 / 123

孟子离开齐国 / 127

第五篇 滕文公章句 上 / 134

没有什么事做不到,主要看领导的率先垂范 / 134

“为富不仁,为仁不富”是不可能的 / 139

夏商周三代的田税制度——贡助彻 / 141

夏商周三代的教育制度 / 142

圣人心忧天下,但不是事事都要忧 / 145

爱应该要推己及人,由近及远 / 154

第六篇 滕文公章句 下 / 158

守住规定状态,就能发现异常 / 158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 160

行不由径——不走捷径,不投机取巧 / 162

“不参加体力劳动者不得食”不符合社会分工的合理性/ 164

仁政的目的,是求仁得仁,而不是一定要王天下 / 167

儒家讲进步之道,唯有两件——读书与择友 / 171

为政在于力行,知错在于速改 / 173

儒家修养的方法论,就是持之以恒,克己复礼 / 178

孟子对谁做国君不太在意,他在意的是天下百姓 / 179

第七篇 离娄章句 上 / 182

善心和好办法配合起来,才能平治天下 / 182

不敢批评领导,是对领导最大的不敬 / 184

不要与众不同,要从善如流 / 186

评价事情的标准只有两个:义和不义 / 187

觉得自己在理,往往是一种幻觉 / 188

唯有以德服人,修德以服其心 / 190

德小力薄还不服,就是自取灭亡 / 192

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 / 194

天下百姓有巨大问题,就是王天下的巨大机会 / 196

能居于仁,则身心泰然;能行于义,则正大光明 / 198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是唯一的捷径 / 200

要得到人才,不是到外面去找,而是在自己身上找 / 202

“温良恭俭让”和“恭宽信敏惠” / 207

在救天下这个问题上,只有经,没有权 / 208

易子而教 / 210

奉养父母,要“养志” / 212

永远不要让你的名誉超过了你的实力 / 214

人之患,在好为人师 / 216

朋友对你的影响,往往比书还大 / 218

舜能大孝,因为他自以为是世间大不孝之子 / 219

孝敬父母,兄弟友爱,是仁义的根本原点 / 221

第八篇 离娄章句 下 / 224

圣道无非是日用常行,应事接物待人 / 224

如果不懂得管理你的上级,你就做不好工作 / 226

模仿律的第一定律,就是上行下效 / 228

人要有所不为,才能有所作为 / 230

不要讲别人坏话,也别在意别人讲自己坏话 / 232

心学的宗师是孟子 / 234

历史就是文明,仪式就是文明 / 236

学习是一个包围战 / 237

向领导推荐人才,是人臣最大的功绩 / 239

君子重本,得不到不往别人跟前凑,往自己身上找 / 240

人生就是一棵巨大的决策树,有数万个决策点 / 241

做事不看尽没尽力,而看尽没尽心 / 242

你心里装着,就自己会生发 / 244

在任何一件事情上,都有人或曾经有人比你聪明 / 245

历史是国家的圣经,是凝聚一国的精神纽带 / 246

没成功的人关注的是成功,成功之后关注的是传承 / 248

取利、分配和献身的逻辑 / 249

如果你的朋友或属下背叛你,那你有两条罪 / 250

我们研究“谋”,主要是判断“天谋”是啥 / 252

参加葬礼,就要与家属同悲 / 254

君子活在历史里,因为他想活进历史 / 255

用之则行,舍之则藏 / 258

齐威王对匡章绝对信任,是完全准确的判断 / 260

君子处世,唯义所在 / 262

圣人威仪、英雄气象,主要是看气质 / 263

君子以道事君,不可则止,始终坚持自己的原则 / 264

第九篇 万章章句 上 / 266

大孝之人,就是终身不变心之人 / 266

君子不使坏,强者能自强 / 268

天子之位不是尧授予舜的,是天授予舜的 / 276

历史是价值观的神话 / 278

有什么样的价值观,就有什么样的历史观 / 282

有的人自己没有品节,就不承认世间真有品节这回事 / 285

第十篇 万章章句 下 / 289

圣人之德,都是仁义,但也有不同 / 289

周代的社会分配 / 293

不挟其贵,任贤不贰 / 295

道德抬杠无济于事 / 297

不在其位,不谋其政;以道事君,不可则止 / 299

尊贤爱贤,莫过于用贤 / 302

直道事人,以道自重 / 305

向古人学习,可用“两个代入法” / 308

第十一篇 告子章句 上 / 312

善,是我们的集体潜意识 / 312

人性和动物性的区别,还是在于善恶观 / 314

辩论必起胜心,而胜心是求知的大敌 / 316

四端论: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 / 320

决策改变方向,行动改变结果 / 323

世上最难的事,不是进步,而是保持 / 326

仔细选择你的朋友圈 / 329

鱼与熊掌,不可兼得 / 330

我们都懂得要培养孩子,却不太有意识培养自己 / 332

有天爵,才有人爵 / 334

仁能够胜过不仁,就像水能够灭火一样 / 336

第十二篇 告子章句 下 / 340

圣人之道,就在日用常行,行走坐卧之间 / 340

不要对大错无动于衷,也不要对小错愤愤不平 / 344

实用主义永远会败给理想主义 / 346

万事都是看你愿意付出多少 / 348

君子交绝,不出恶声;忠臣去国,不洁其名 / 350

春秋五霸是三王的罪人 / 353

齐桓公的五条公约 / 355

长君之恶,还算是小罪;逢君之恶,才是大罪 / 357

大禹是为全中国治水,白圭只是为魏国治水 / 360

能坚持原则的人,都是心里特亮堂的人 / 362

领导者的两大任务 / 363

君子直道事人,就是不谋私利 / 365

有过错是常态,进步主要靠改过 / 367

不屑于教导他,这也是一种教导 / 370

第十三篇 尽心章句 上 / 372

尽心尽力,修身养性,静候佳音 / 372

“仁义礼智信”全都在你自己身上 / 374

道不远人,平常日用不离道,百姓日用而不知 / 376

要厚黑学,还是要羞耻心,都是自己的选择 / 377

交朋友求的是相互规正、共同进步,而不是权势富贵 / 378

人首先要自得,不要迷失自己,然后才是身外的穷通得失 / 379

暴得富贵却处之淡然,就是有使命感的人 / 381

情商高的人特别擅长背后说人好话 / 384

孔子梦周公,王阳明梦见孟子 / 386

不要廉价的感动和赞扬,而是要落实到自己身上 / 387

有所不为,有所不欲,君子之道,如此而已 / 388

困苦让人思考,挫折让人检讨 / 390

君子之乐,我心光明,我人透明,心理阴影面积为零 / 392

君子本分已足,内心强大,比外面所有的东西都强大 / 393

孟子的目标是百姓幸福,而诸侯的目标是更大的权势 / 395

来之、富之、教之、劳之 / 398

学习必静心,盈科而后行,成章而后达 / 399

有认识论才有价值观,才有方法论,才有效验 / 401

一毛不拔的典故 / 402

要正心,先戒攀比,一切向内求 / 404

坚持原则,就是创造属于自己的世界 / 406

成功来自于压倒性的投入,坚持就是最大的投入 / 407

就算是假仁假义,若能一直坚持,也可以成真 / 409

伊尹之事,上下五千年就一回 / 411

仁是一间屋子,在里面就是居仁,在外面就是求仁 / 414

儒家价值观,是以人伦为根本 / 415

处在什么样的环境,就有什么样的习气 / 417

人君心里求利不求道,才会对贤士弄出喂猪养狗的感觉 / 418

圣人尽得人道而充其形 / 419

服丧三年的理念是,孩子生下来“三年免于父母之怀” / 421

学习不是理解,是行动 / 422

学习即模仿,老师不能为了笨学生降低模仿标准 / 424

身与道永不相离 / 425

孟子对滕更的方式,就是不教之教 / 427

要养成把问题当问题的眼光 / 428

爱有三个等级:亲亲、仁人、悯物 / 430

凡是可读可不读的书,都不要读 / 431

第十四篇 尽心章句 下 / 434

仁者以其所爱,及其所不爱 / 434

春秋无义战,是指没有程序正义 / 435

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 436

人们大大低估了成就一件事业所需要的时间 / 437

万事只靠苦练功夫,没有任何秘籍 / 439

既自立自强,又做自己的旁观者 / 441

爱他人,就是爱自己的亲人,就是爱自己 / 443

学习的本质,是模仿一种行为 / 443

德性要厚,心志就不会摇动 / 445

看一个人,要看他不经意的行为 / 446

越是大人物,越是要学会放弃判断,顺从他人 / 448

做任何事都要按看三代之后的眼光来考虑 / 449

找到自己的百世之师 / 451

道不外求,道不远人,道就在自己身上 / 453

不要怕得罪人,也不要期待人人都说你好 / 454

“以其昏昏使人昭昭”的三层含义 / 456

孟子的原意不是茅塞顿开,而是茅塞不开 / 457

心中没有志向,学习就没有目的 / 458

再作冯妇 / 459

要把义理当天性,当本体;把欲望当命运,当客体 / 460

修养的六个阶梯:善、信、美、大、圣、神 / 462

治学必有门户之见,没有门户之见,是因为没入门 / 465

利润太高,说明你对员工分配太少,或对未来投资不足 / 466

人不贵在有才,而贵在有道 / 468

来者不拒、走者不追、无往教之礼 / 469

修养就是时刻抓住自己的四端,不断扩充,到达全体 / 470

见善而从,见不善而内自省 / 471

心正了,则无往而不正 / 473

大人物缺的是批评,批评是大人物的奢侈品 / 475

养心的关键在寡欲,寡欲的关键在养志 / 476

宁要狂者,不要乡愿 / 478

我们的血肉和思想,都是古人定制好传下来的 / 482



精彩书摘

自序:为往圣继绝学

注古书,立志承担“为往圣继绝学”的历史使命,关键就是自己不要随意发挥,老想搞出点“自己的东西”,而是老老实实做学生,记笔记。这本书就是这样的学习笔记。

这本书,全名应该叫《华杉同学讲透朱熹、张居正、王阳明、焦循四位老师讲〈孟子〉》,简称《华杉讲透〈孟子〉》。本书最大的特点,就是忠实整理往圣先贤的思想,不妄自点评,不擅自添加,忠心耿耿,为往圣继绝学,传承孟子思想的“正宗”讲解。

第一个正宗是朱熹。因为《孟子》作为四书之一,就是朱熹圈定的,是他选了《孟子》这本书,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是我们学习的基础。

第二个正宗是张居正。张居正因为给神宗小皇帝做老师,写了一套四书的讲义,详细讲解了《大学》《论语》《孟子》《中庸》。因为是内阁首辅给皇上讲课,所以讲得高屋建瓴,颇有超越朱熹之处;因为是给小孩子讲,所以又讲得浅显易懂,亲切有味。张居正的这套讲义,是传世国宝,本书也几乎收录了他的全部精彩思想。

第三个正宗是王阳明。介绍王阳明和孟子的“对话”,是本书的一个特色。王阳明没有专门注解过《孟子》,但是王阳明和孟子有直接的继承关系。孔子梦见周公,王阳明梦见孟子。《皇明大儒王阳明先生出身靖乱录》记载:

忽一夕梦谒见孟夫子,孟夫子下阶迎之,先生鞠躬请教。孟夫子为讲良知一章,千言万语指正亲切。梦中不觉叫呼,仆从伴睡者惧惊醒。自是胸中豁然大悟,叹曰:“圣贤左右逢源,只取用此‘良知’二字。”

良知良能,都是孟子提出来的。孟子说:“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所以说,心学的根在孟子。

孟子还提出了四端论:“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所谓人都有恻隐之心,就比如一个逃犯,到了一个村子,看见一个小孩子在水井旁,就要掉下去,他一定心里一惊,不假思索,赶紧出手一把把孩子拉开。他这样做,不是为了别人说他好,也不是为了跟那孩子的父母交朋友,而是出自人本性的善,也就是恻隐之心。孟子说,只要存养你的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把它扩充放大,就能成为圣人。“凡有四端于我者,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四端论,是良知论,也是扩充论。四端就是良知,而存养、扩充、放大四端,就是致良知。王阳明每次讲良知,都会引用孟子说的水井边的小孩这个故事。

孟子的四端论,就是王阳明良知之学的源头。在王阳明的《传习录》中,有多篇讨论《孟子》的内容,本书也收录了其中的思想。

第四个正宗,是清代焦循的《孟子正义》。清代是训诂学的巅峰,把前人的经典都考据得清楚明白,一个死角都没有。在写《华杉讲透〈论语〉》时,我参考了刘宝楠的《论语正义》,因为刘宝楠是研究《论语》的首席学者。而训诂《孟子》的首席学者,就是焦循。所以,焦循的注解,又给本书提供了学术保障。

这四位老师一路讲下来,这本书就变得这么厚了。读客图书的编辑跟我说,太厚了!让人望而生畏,能不能删减得薄一点?我说,厚有厚的好处——彻底读懂《孟子》,这一本就够!

华杉

2017年6月7日于上海

如果你一心逐利,跟你的人也逐你的利

原文

孟子见梁惠王。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

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

华杉详解

梁惠王,就是魏惠王魏罃(yīng)。魏国原来都城在安邑,因秦国的压力,魏惠王迁都大梁,故魏也被称为梁,魏惠王就成了梁惠王。

战国时期,各国竞争激烈,梁惠王四处派出使者,访求大贤,《史记》说他“卑礼厚币以招贤者,而孟轲至梁”,也就是请来了孟子。

两人见面,梁惠王问:“老人家!不远千里而来,您一定能给我的国家带来很大利益吧?”

孟子一句话就顶回去了:“大王何必说利益,我这里只有仁义而已!您也只需要仁义,不需要利益。如果大王说:‘怎样才对我的国家有利?’大夫也会说:‘怎样才对我的家族有利?’一般士子百姓也会说:‘怎样对我自身有利?’上上下下,你想从我这儿取利,我想从你那儿取利,那国家就危险了。

“在拥有一万辆兵车的大国,杀掉国君的,必然是有一千辆兵车的大夫;在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小国,杀掉国君的,必然是有一百辆兵车的大夫。

“国家有一万辆兵车,那大夫就有一千辆;国家有一千辆兵车,那大夫就有一百辆。这都不算少了吧!但如果先利后义,那大夫不把国君的产业全夺去,他是不会满足的!

“从来没有仁者遗弃自己的父母,也从来没有讲‘义’的人怠慢自己的君主。大王只讲仁义就行了,为什么要讲利益呢!”

孟子讲的道理,其实非常简单,也非常清楚。你琢磨别人的利,你手下的人也琢磨你的利。在《论语?季氏篇》里我们学过,季孙氏图谋攻打颛臾(zhuān yú),冉有和季路来告诉孔子。孔子说:“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意思就是,季孙氏想得到颛臾城,就找了个理由说颛臾对他有威胁,其实他要担心的不该是颛臾,而是他自己的那些所谓心腹才是!后来呢,果然被孔子说中,季孙氏家臣阳虎作乱,胁迫季孙氏,攫取了鲁国的摄政权。当然,阳虎的权势也没能保持下去,很快也倒台流亡了。

不管干什么事,你一个人干不了,总得有人跟你干。如果你仁义,跟你的人也仁义;如果你逐利,跟你的人也逐你的利。所以你的所谓心腹,也不可靠。你选的接班人,正是颠覆你、杀得你的后人片甲不留的人。所以逐利者最重要的,是防着萧墙之内的自己人。

防不防得住呢?

防不胜防。

三千年的历史结论很清楚——防不住!

梁惠王的先祖是魏国的建立者。当时韩赵魏三家分晋,三个大夫联手灭了他们的主君,把晋国分了。

所以梁惠王和孟子不是一个逻辑的人,遵守的游戏规则也不一样,鸡同鸭讲,说不到一块儿去。战国七雄都依靠谋利,而最终获胜的就是最无底线的秦国。但秦国的胜利很短暂,二世而亡。人人逐利,天下就这么来回折腾。

程颐把义利之辨的逻辑说得很清楚:“君子未尝不欲利,但专以利为心则有害,唯仁义则不求利而未尝不利也。当是之时,天下之人唯利是求,而不复知有仁义。故孟子言仁义而不言利,所以拔本塞源而救其弊,此圣贤之心也。”

君子未尝不想得到利益。但是如果你一心想着利益,眼里只盯着利益,那就对你有害。而行仁义的人,虽然不追求利益,却无往不利。在当时,天下之人都利欲熏心,所以孟子只讲仁义,不讲利益,拔本塞源,以救时弊,这是孟子的圣贤之心。

我们今天也是一样。如果一个公司,成天开会研究“怎么能挣钱”,那真不知道这钱从哪儿挣!所有的生意都能挣钱,你都去做吗?你到底是干啥的?你对社会有什么用?你准备贡献什么出来?讲利益不讲仁义的人,无论入到哪一行,他都觉得入错行了,因为都没有别的行业赚钱。所以他老转行,最后一辈子什么也干不成,饭都吃不上。

如果一个老板在公司会议室谈及顾客的时候,言语轻佻,没有尊重,光跟大家研究怎么挣顾客的钱,而不是如何行仁义,让客户得到超值的回报,那他的员工也会研究怎么侵占公司利益,不会好好干活。

敬神,如神在。敬顾客,要像顾客就坐在我们公司的会议室。

在公司开会讨论客户项目,就像客户也在我们公司一样,非常尊敬;到客户公司开会讨论,就像在自己公司内部讨论一样,直来直去,没有差别。这,就是仁义。在公司会议室骂客户,到客户会议室装孙子,这就是逐利。

一心逐利,就是心术不正。作为领导者,你的心术不正,上上下下,你的国家,你的公司,没有一个地方正得了!

《大学》里讲,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孟子希望先给梁惠王正心,心不正,一切无从谈起。


前言/序言


好的,这是一份针对不同主题图书的详细简介,这些简介都不包含《华杉讲透 孟子》的内容。 --- 简介一:历史与人物研究:《大唐风云录:从玄武门之变到安史之乱的权力博弈》 书名:大唐风云录:从玄武门之变到安史之乱的权力博弈 内容概要: 本书深入剖析了唐朝近四百年间,影响王朝兴衰的关键历史节点与核心人物的政治角力。这不是一部简单的编年史,而是侧重于权力结构、制度演变以及个人决策对历史进程的决定性影响。 第一部分:初唐的奠基与震荡(贞观到武周) 聚焦于李世民的崛起及其治国方略的形成,探讨了玄武门之变背后的政治逻辑与权力平衡术。我们将详细解析贞观之治的制度基础,以及高宗时期的权力真空如何为武则天的登基创造了条件。武周时期的政治生态变化,特别是科举制的深化和对士族势力的压制,被视为中央集权强化的重要里程碑。本部分力求还原一个充满血腥与智慧的宫廷斗争图景。 第二部分:盛唐的辉煌与暗流(开元盛世与晚期争端) 开元盛世并非一帆风顺,本书重点剖析了唐玄宗如何通过集权巩固统治,以及这种集权在盛极而衰后如何引发内部矛盾。详细梳理了李隆基晚年决策失误,尤其是对边疆节度使的放任自流,如何为后来的危机埋下伏笔。通过分析边事与朝政的互动,展示了盛世光环下的结构性脆弱。 第三部分:安史之乱的深层动因与后果 安史之乱被视为唐朝历史的分水岭。本书超越了仅仅叙述战争过程,而是深入探讨了引发叛乱的经济结构失衡、军事体制僵化(募兵制与节度使权力膨胀的矛盾),以及杨贵妃等因素在政治舆论中的作用。高仙芝、哥舒翰等关键将领的命运,反映了中央对地方军事力量的失控。随后,对藩镇割据的形成和唐朝中后期的政治走向进行了系统性的梳理和评价。 第四部分:中晚唐的挣扎与最终的落幕 本书最后探讨了唐朝在藩镇割据、宦官专权和朋党之争中如何耗尽国力。牛李党争的本质是不同利益集团对中央资源的争夺,而非简单的路线之争。通过对晚唐诗人(如杜牧、李商隐)作品中流露出的时代情绪的侧面印证,勾勒出帝国从内部瓦解到最终灭亡的复杂图景。 本书特色: 视角独特: 不侧重于帝王个人的道德评判,而是以制度变迁和权力制衡为核心分析框架。 史料扎实: 融合《旧唐书》、《新唐书》及出土墓志铭等一手史料,力求还原历史的真实质感。 结构严谨: 依照历史阶段和核心议题划分章节,逻辑清晰,便于读者把握唐代历史的复杂脉络。 --- 简介二:科学与技术探索:《量子纠缠的奥秘:从贝尔不等式到量子计算的物理前沿》 书名:量子纠缠的奥秘:从贝尔不等式到量子计算的物理前沿 内容概要: 本书旨在为具备一定科学素养的读者,系统性地阐述量子力学中最深刻、也最具颠覆性的现象——量子纠缠,并追溯其理论基础的建立过程,展望其在下一代计算技术中的应用前景。 第一章:经典物理的黄昏与量子革命的序曲 回顾20世纪初物理学面临的危机,重点介绍普朗克、爱因斯坦(光电效应)、玻尔等科学家如何通过引入量子概念来解释微观世界的现象。对波粒二象性、不确定性原理等基本概念进行清晰的界定。 第二章:爱因斯坦的“幽灵般的超距作用”:EPR佯谬的提出 详细解析爱因斯坦、波多尔斯基和罗森在1935年提出的EPR佯谬。本章的核心在于解释为何爱因斯坦认为量子力学是不完备的,即对定域实在性(Local Realism)的坚持。通过对EPR论文的深入解读,揭示了纠缠这一现象在概念上对我们日常直觉的挑战。 第三章:贝尔的划时代贡献:从哲学思辨到实验可证伪性 这是全书理论核心部分。系统介绍约翰·贝尔如何将爱因斯坦的哲学质疑转化为可进行实验验证的数学不等式(贝尔不等式)。解释了贝尔不等式的物理含义:如果世界遵循定域实在性,那么实验结果必须满足该不等式;反之,如果量子力学是完备的,不等式将被违反。 第四章:实验的胜利:验证量子世界的非定域性 本书回顾了自阿斯佩(Alain Aspect)以来的关键实验,如何一次次以极高的精度证明贝尔不等式的被违反。通过对“漏洞”(如定域性漏洞、探测效率漏洞)的讨论,展示了科学家们如何严谨地排除所有经典解释的可能性,从而确立了量子纠缠的真实性。 第五章:纠缠的应用:量子信息与计算的基石 将理论转向实际应用。详细介绍如何利用纠缠态(如贝尔态)作为量子比特(Qubits)的基础。深入探讨量子隐形传态(Quantum Teleportation)的原理和步骤,并分析量子纠错码(Quantum Error Correction)的重要性。 第六章:迈向通用量子计算机 重点介绍量子计算相对于经典计算的优势所在。系统性地介绍Shor算法(因子分解)和Grover算法(搜索),解释它们对密码学和大数据处理的潜在颠覆性影响。讨论当前在超导电路、离子阱、拓扑量子计算等不同技术路径上的进展和面临的工程挑战,如退相干问题的控制。 本书特色: 深度与广度兼顾: 既有扎实的理论推导,又对前沿应用有清晰的描绘。 脉络清晰: 沿着历史发展的时间线,将理论的提出、实验的验证和技术的应用有机结合。 面向未来: 强调量子纠缠不仅仅是物理学中的一个怪异现象,而是驱动下一代信息革命的核心资源。 --- 简介三:文学与文化批评:《失语者的挽歌:现代小说中“沉默”主题的结构分析》 书名:失语者的挽歌:现代小说中“沉默”主题的结构分析 内容概要: 本书是一部聚焦于20世纪中后期西方与本土文学中“沉默”这一核心母题的文学批评专著。作者认为,在现代性危机和宏大叙事崩溃的背景下,“沉默”不再是简单的“无话可说”,而是一种复杂的、具有多重能指意义的文化姿态和叙事策略。 第一章:从先驱者到沉默的开端 追溯现代主义文学中沉默的萌芽。分析卡夫卡笔下人物面对官僚体制时的无力感,以及乔伊斯《尤利西斯》中对日常语言的解构,如何暗示了传统语言体系的失效。界定“沉默”的初始形态:源于存在主义的焦虑和对理性主义的怀疑。 第二章:二战阴影下的“不可言说” 重点分析二战后,面对集体暴行(如大屠杀)时,语言面临的极限。探讨阿多诺的“写诗是野蛮的”论断,并分析像萨缪尔·贝克特戏剧中对白被极度压缩和重复处理的手法,如何表现了主体在创伤面前的语言枯竭。沉默成为抵抗或见证的最后方式。 第三章:符号学与沉默的结构 引入结构主义和后结构主义的视角,分析“沉默”在文本结构中的功能。沉默不再是文本的缺失,而是被编码的信息。讨论叙事者或人物的刻意沉默如何引导读者的潜意识解读,并如何挑战线性叙事的可靠性。重点解析叙事中断与留白如何构成一种积极的“在场”。 第四章:本土经验中的沉默:时代记忆与个体疏离 本书将视线转向本土语境中的“沉默”。探讨在特定历史时期,个体被规训、被边缘化后,语言如何被剥夺或自我阉割。分析特定作家如何通过对日常细节的细致描摹,来反衬宏大叙事下被压抑的真实声音,使沉默成为一种深刻的批判姿态。 第五章:后现代语境下的“噪音”与“静默” 探讨后现代社会信息爆炸的时代,“沉默”的含义再次发生变化。当一切都被言说、被消费时,真正的沉默反而成为一种稀缺资源或政治反抗。分析当代小说如何通过刻意引入“噪音”(冗余信息、重复话语)来反衬主角寻求的“静默”空间,以及这种静默如何成为个体身份重塑的最后场域。 本书特色: 跨越流派: 整合了存在主义、后结构主义、符号学等多种批评理论工具。 中西对比: 将西方现代文学中的“沉默”主题与本土文学中的特定语境相结合,拓展了研究的深度和广度。 聚焦方法论: 强调对“沉默”这一文学现象的结构性分析,而非单纯的情感抒发。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其实挺有意思的,虽然内容严肃,但拿到手里却有一种沉甸甸的可靠感。我最近在关注一些关于古代政治伦理的议题,这本书恰好提供了一个非常坚实的思想基础。它在解读“王道”与“霸道”的对比时,逻辑层层递进,非常清晰地勾勒出了孟子构建理想政治模型的思路。我特别喜欢作者在分析孟子对梁惠王等君主的劝谏时所采用的心理分析手法,仿佛能听到那场跨越千年的对话,理解君王内心的犹豫与孟子那份“虽千万人吾往矣”的执着。这本书不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一种精神的熏陶,它强调了知识分子在社会中的责任感和担当。通过阅读,我感受到了那种古人对理想社会的执着追求,这在今天这个追求短期利益的时代,显得尤为珍贵。它让我开始反思,我们现在所追求的进步,是否真的在正确的方向上,还是仅仅在重复历史的某种轮回。这本书,无疑是提供了一把审视历史与现实的钥匙。

评分

这本书,拿到手的时候就觉得分量十足,那种老派的装帧设计,一下子把我带回了那种沉下心来啃大部头的时代。我一直对先秦诸子的思想很感兴趣,但总觉得原文晦涩难懂,读起来像是在攀登一座陡峭的山峰。我特别期待这本书能像一个经验丰富的向导,把我安全地带到那些思想的宝藏地。翻开第一页,那种扑面而来的学术气息就很浓厚,但文字的组织方式又显得格外清晰,仿佛作者是坐在我对面,用最直白、最不加修饰的语言,把我拉进那个充满辩论和智慧的春秋战国。它没有用那种过度现代化的解读来稀释原著的力度,而是保留了它原有的那种锋芒和思辨性,这一点非常难得。我尤其欣赏其中对“仁政”思想的阐述,那种将个体关怀上升到国家治理层面的宏大叙事,在今天这个信息爆炸、人心浮躁的时代,读来更有一种醍醐灌顶的力量感。它让我重新思考,一个社会最核心的价值到底应该是什么,而不是被那些表面的喧嚣所裹挟。这本书无疑是为那些真正想要深入探究古典哲学精髓的人准备的,它要求你投入时间,但回报绝对是丰厚的。

评分

说实话,我这本书买回来已经有一段时间了,一直断断续续地在看,因为它真的不是那种可以囫囵吞枣的作品。我个人的阅读习惯比较喜欢那种充满生活气息的讲解,但这本书的调性明显偏向于严谨的学术梳理。它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对孟子不同篇章的逻辑脉络进行了极其细致的梳理,每到一个关键的论断,作者都会花大量的篇幅去对比当时其他学派的观点,这种“横向对比”的手法,让孟子的思想立体了起来,不再是一个孤立的符号。我甚至能想象出当时辩论的场景,唇枪舌战,观点碰撞的火花四溅。我最头疼的部分是关于“性善论”的论证过程,那里面引用的很多历史典故和类比,初看之下确实有点让人摸不着头脑,需要反复揣摩。但一旦理解了那个论证的底层逻辑,就会对古人的思维深度感到震撼。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仅仅是告诉你“孟子说了什么”,更重要的是告诉你“孟子为什么这么说,以及他是如何一步步构建起他的理论大厦的”。这对于提升我们自身的逻辑思辨能力,有着潜移默化的帮助。

评分

这是一本让人读完会忍不住合上书,然后盯着窗外发呆许久的作品。它有一种魔力,能够让你从日常琐碎中抽离出来,去思考一些更本质、更宏大的命题。我不是科班出身,很多哲学概念对我来说是陌生的,但这本书的叙述方式非常克制,它避免了那种故作高深的术语堆砌,而是用一种近乎讲故事的口吻,把那些冷硬的理论包裹起来。我印象特别深的是关于“浩然之气”的解读,作者没有把它描述成一种虚无缥缈的道德情操,而是将其具象化为一种由内心修养和坚定信念所支撑起来的精神力量,这让“修身”这件事变得可以触摸、可以感知。我尝试着将书中的一些观点应用到我日常处理人际关系和工作决策上,发现它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更具人文关怀的视角。这本书更像是一面镜子,照见的不仅是孟子的思想,更是我们自己内心深处对于“理想人格”的渴望与挣扎。它教会我,真正的力量,源于内心的坚定,而非外在的权势。

评分

坦白讲,如果抱着找轻松阅读体验的读者,可能要做好心理准备。这本书的深度和密度是相当可观的。它对原著的注解非常详尽,甚至连一些生僻的字词和典故都有专门的篇幅进行考证和解释,这显示出作者极大的耐心和扎实的学问功底。我特别欣赏它在梳理孟子思想体系时的那种“去伪存真”的态度,它敢于直面孟子理论中可能存在的内在矛盾或与后世思想的冲突点,而不是一味地进行美化或拔高。比如,书中对“民贵君轻”思想在不同历史阶段的复杂性讨论,就体现了一种非常成熟和审慎的学术态度。这种不回避问题的态度,反而让我更加信服作者的论述。读这本书的过程,就像是进行一场马拉松,需要持续的耐力和专注度,但每跑过一个里程碑,都会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满足感。它不是一本快速消费的读物,而是值得反复翻阅和参悟的案头之作。

评分

非常好,值得拥有,值得购买,非常棒,建议购买,非常满意!

评分

书还不错吧,帮朋友买的啊。

评分

内容非常有意思,值得考虑

评分

正版好书,品质保证,京东物流也很快!

评分

趁活动买的,听说华杉写的几本书还不错!来拜读!!

评分

孟子的书我也期待好久,有一个好的解释出来。

评分

孟子的书我也期待好久,有一个好的解释出来。

评分

很好看的专业书籍,多读书非常重要。

评分

读懂孟子,读懂圣人,学会生活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