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由单老生前好友,著名学者任继愈先生撰序。
☆作者单士元先生在故宫工作74年,掌握许多一般人不知或不熟悉的资料,是故宫建院的最后一位见证人,堪称活历史,虽已驾鹤归去,仍留本作供后人参阅。
☆本书紧扣故宫的历史、格局和人物展开,条理清晰、简明而又生动,充分体现了一位在故宫工作、研究70年的故宫人讲述故宫的专业性、与新鲜感,非常透彻、详尽。
☆从1406年永乐大帝建故宫起,故宫已经历了几百年风云变幻。作者既介绍了营建的四个时期,也梳理了后来的几次重建。对故宫的三大殿及相关建筑,以及明清皇城的布局,都重点予以分析,既照顾了全面又突出了重点。更可贵的是,作者透过砖木瓦石看到了人。除了建筑主创和帝王皇室外,作者还特别写了工匠等,展现了他们不朽的业绩。
有关故宫的书籍不少,但本书很有特色。作者单士元先生在故宫工作数十年,掌握许多一般人不知或不熟悉的资料。本书紧扣故宫的历史、格局和人物展开,条理清晰、简明而又生动、透彻而又详尽,故而无论是专业性还是与其他同类书籍不相伯仲,且新鲜感更甚。
本书是一位在故宫耕耘了74年的老人留下的最后一部作品。作者单士元先生是北京大学文科研究所早年毕业的老学长。他治学谨严,为人的朴实,一丝不苟的作风素为同学所钦重。他这部《故宫史话》,以深入浅出的手法,把枯燥的硅木瓦石建筑物,赋予灵气,读起来不枯燥。这部小书,内容丰富,言之有据,小中见大,把中国的故宫放在世界宫殿群中展现给读者,读后既增加了知识又开拓了视野。与前版相比,本版新添了数十幅彩色图片,每幅图片皆选取角度拍摄,色彩更加饱满,成像更加清晰,亦给本书增色不少。
单士元,1907年生于北京。1924年底参加溥仪出宫后成立的“清室善后委员会”,任书记员。1925年10月,故宫博物院成立,被批准赓续在院。1930年供职院内文献馆,不久,又参加了中国营造学社,是我国历史档案事业创建者之一和中国古建筑早期研究者之一。
黄世云,安徽省影协理事、艺术摄影学会第一届理事、职工书画摄影协会理事,巢湖地区摄影工作者协会理事、影协副主席、主席。
第一章 明清故宫——紫禁城
第一节 数字的比较 / 003
第二节 北京的第四座宫殿建筑群 / 006
第三节 营建的四个时期 / 012
第四节 午门与太和门 / 019
第五节 三大殿——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 / 025
第六节 关于三殿的几次重建 / 036
第七节 文华殿与武英殿 / 040
第八节 故宫内廷 / 048
第二章 明代北京皇城与紫禁城
第一节 明代营建北京的前前后后 / 069
第二节 明代北京皇城 / 074
第三节 景山和雁翅楼 / 079
第四节 元故宫的拆毁 / 081
第五节 明代北京皇宫的营建 / 086
第六节 元、明两代紫禁城位置之比较 / 090
第七节 明代北京皇宫的规划和布局 / 094
第八节 备料和施工 / 100
一、采木 / 100
二、采石与运输 / 104
三、砖和瓦 / 108
四、琉璃瓦和其他琉璃制品 / 111
第九节 营建北京宫殿的劳动力 / 114
一、工匠 / 114
二、军工 / 115
三、明代营建皇宫耗用了多少人力和财力 / 118
四、骇人听闻的贪污和掠夺 / 121
第十节 著名建筑匠师 / 122
第十一节 宫殿史简说与明清故宫 / 127
第三章 初窥故宫史迹杂抓选编
第一节 皇宫说史 / 137
一、明清王朝时的乾清宫 / 137
二、御屏京官职名册 / 141
三、皇宫中的档案库与清军机处档案 / 141
四、皇宫中的图书馆 / 146
五、故宫御花园的堆秀山水法 / 148
六、北京故宫御花园木化石 / 150
七、宗教势力在皇宫 / 151
八、外国使节进皇宫 / 152
九、清代改变明宫对称格局 / 154
十、水源与采暖 / 158
十一、算房 / 159
十二、记叶赫那拉氏(慈禧)的一生 / 160
十三、光绪帝珍妃入宫之情形与坠井之死 / 166
十四、内务府与造办处 / 168
十五、中国建筑的隔扇 / 170
十六、清代文字狱与清代禁书陈列札记 / 173
第二节 建院前后 / 175
一、溥仪出宫前夕奢华的生活 / 175
二、袁世凯称帝与溥仪复辟 / 178
三、古物陈列所 / 180
四、壮丽的宫殿建筑与雨中奇景 / 181
第三节 探秘故宫 保护故宫 / 187
一、故宫建筑 / 187
二、故宫研究 / 191
三、探研方法 / 192
四、北京故宫的修护保养 / 195
附 录
我与故宫 七十余载故宫生活 / 199
一、我与初建的故宫博物院及院匾轶事 / 199
二、忆故宫博物院第一任院长易培基 / 207
三、我与同仁那志良二次相见 / 209
四、我与清末大阿哥(溥儁) / 211
坦白说,我原本对这类题材的书籍抱有一种审慎的态度,总担心内容会流于表面化,或者过于依赖一些已经广为流传的宫廷八卦。然而,这本书在考据的严谨性上,远超我的预期。虽然它以“故事”的形式呈现,但字里行间透露出的历史细节和对史料的审慎引用,显示出作者深厚的学术功底。它并非仅仅是故事的搬运工,而是在解读历史事件时,融入了对时代背景、社会结构乃至文化心理的深刻洞察。阅读过程中,我感觉自己不仅是在听故事,更是在参与一场深度的历史对话,作者总能在我产生疑问的时候,提供一个合乎逻辑且有据可查的解释。这种在娱乐性与知识性之间拿捏得恰到好处的平衡感,极大地提升了阅读的价值,让我确信,这本书是值得反复品味的深度读物,而非昙花一现的消遣之作。
评分这本书的行文风格极其流畅自然,读起来完全没有那种传统历史书籍的架子气,更像是长者在炉火旁,用最亲切的语调讲述着家族的秘辛。我特别喜欢作者在叙事过程中穿插的那些充满生活气息的场景描写。比如,对于某位帝王早膳的描述,不是简单地记录了菜名,而是细致描绘了当时的气氛、侍从的动作,甚至是光线投射在精美瓷器上的角度,这种“小中见大”的手法,极大地增强了历史的代入感。它成功地将那些高高在上的历史人物还原成了有七情六欲的个体,让我们得以窥见紫禁城高墙内,那些看似威严的背后,所隐藏的种种无奈、权谋与温情。这种叙事上的“烟火气”,使得原本遥远的皇室生活变得触手可及,让人在阅读过程中不时发出会心的微笑或沉思的叹息。这种化繁为简、化史为人的叙事艺术,是这本书最打动我的地方之一。
评分这本书最让我感到惊喜的是它在挖掘那些“被遗忘的角落”时的那种细腻和人文关怀。它没有将目光仅仅锁定在帝王将相的宏大叙事上,而是巧妙地将镜头对准了那些在故宫历史长河中默默无闻的小人物,比如那些资深的工匠、辛勤的宫女,甚至是那些在特定历史时期扮演了某种关键角色的普通官员。通过对这些边缘人物命运的描摹,历史的维度被极大地拓宽了,我们得以从一个全新的、更具人性的角度去理解“紫禁城”这个庞大建筑群的生命力。这种视角转换带来的冲击力是巨大的,它让冰冷的历史砖石重新焕发了温度,让我们意识到,那些宏伟的宫殿,终究是无数普通人的喜怒哀乐共同堆砌而成的。这种对“人”的关注,使得整本书的主题升华,不再是简单的皇家史,而是中华文明兴衰背景下的一部众生相。
评分整本书的节奏感把握得相当出色,它没有平均用力地叙述每一个朝代或每一位君主,而是懂得如何设置高潮和低谷,如何通过重点事件来串联起一个宏大的历史脉络。例如,在描述某个关键转折点时,作者会突然放慢语速,用浓墨重彩去描绘那些决定性的瞬间和人物的内心挣扎,这种张弛有度的叙事节奏,让人在阅读时难以停歇,总想知道下一页究竟会揭示出怎样的秘密。同时,全书的篇幅划分也显得非常人性化,即便是相对厚重的内容,也被切割成易于消化的小单元,非常适合现代人碎片化的阅读习惯。这种对阅读体验的细致考量,使得即便是对历史不太热衷的读者,也能轻松地“入坑”,并被持续地吸引下去,直到最后一页。这种将专业知识“包装”成引人入胜的故事线的本领,实属难得。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给我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那种浓郁的复古气息和精美的色彩搭配,瞬间就将我拉回了那个厚重而又充满故事的年代。我拿到书后,迫不及待地翻阅了前面几页,光是目录和引言部分,就展现出一种扎实的学术功底和娓娓道来的叙事技巧。作者显然不是简单地罗列历史事件,而是试图构建一个有血有肉的场景,让人仿佛能嗅到故宫里那些陈年旧木的味道,听到宫墙内那些低语呢喃的回声。特别是那些精心挑选的插图,即便是未曾展开阅读正文,也能感受到其对于提升阅读体验的良苦用心。我尤其欣赏那种对细节的执着,从版式设计到字体选择,都透露出对“老北京”这份独特韵味的尊重与体悟。这种从外在美学到内在气质的统一,让我对接下来深入了解那些宏大叙事背后的生活百态充满了期待。它不是一本枯燥的史书,更像是一扇精心装饰的窗户,邀请读者探寻那段尘封的往昔,让人在视觉和心灵上都得到了极大的满足。
评分要了解故宫历史就要看行内人的著作。
评分正版书籍,单老先生作序,简明北京史,值得一读。
评分正版书籍,单老先生作序,简明北京史,值得一读。
评分还没看。。。。。
评分要了解故宫历史就要看行内人的著作。
评分正品,非常棒,快递也非常给力
评分单先生的,值得收藏
评分还没看。。。。。
评分在书店看过,所以在网上买了,很不错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