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说老北京——故宫史话(彩图版)

图说老北京——故宫史话(彩图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单士元 著
图书标签:
  • 故宫
  • 北京
  • 历史
  • 文化
  • 建筑
  • 彩图
  • 老北京
  • 紫禁城
  • 明清
  • 图说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北京时代华文书局
ISBN:9787569907513
版次:1
商品编码:12251552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10-01
用纸:纯质纸
页数:240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广大读者 文史爱好者

☆本书由单老生前好友,著名学者任继愈先生撰序。

☆作者单士元先生在故宫工作74年,掌握许多一般人不知或不熟悉的资料,是故宫建院的最后一位见证人,堪称活历史,虽已驾鹤归去,仍留本作供后人参阅。

☆本书紧扣故宫的历史、格局和人物展开,条理清晰、简明而又生动,充分体现了一位在故宫工作、研究70年的故宫人讲述故宫的专业性、与新鲜感,非常透彻、详尽。

☆从1406年永乐大帝建故宫起,故宫已经历了几百年风云变幻。作者既介绍了营建的四个时期,也梳理了后来的几次重建。对故宫的三大殿及相关建筑,以及明清皇城的布局,都重点予以分析,既照顾了全面又突出了重点。更可贵的是,作者透过砖木瓦石看到了人。除了建筑主创和帝王皇室外,作者还特别写了工匠等,展现了他们不朽的业绩。

有关故宫的书籍不少,但本书很有特色。作者单士元先生在故宫工作数十年,掌握许多一般人不知或不熟悉的资料。本书紧扣故宫的历史、格局和人物展开,条理清晰、简明而又生动、透彻而又详尽,故而无论是专业性还是与其他同类书籍不相伯仲,且新鲜感更甚。


内容简介

本书是一位在故宫耕耘了74年的老人留下的最后一部作品。作者单士元先生是北京大学文科研究所早年毕业的老学长。他治学谨严,为人的朴实,一丝不苟的作风素为同学所钦重。他这部《故宫史话》,以深入浅出的手法,把枯燥的硅木瓦石建筑物,赋予灵气,读起来不枯燥。这部小书,内容丰富,言之有据,小中见大,把中国的故宫放在世界宫殿群中展现给读者,读后既增加了知识又开拓了视野。与前版相比,本版新添了数十幅彩色图片,每幅图片皆选取角度拍摄,色彩更加饱满,成像更加清晰,亦给本书增色不少。


作者简介

单士元,1907年生于北京。1924年底参加溥仪出宫后成立的“清室善后委员会”,任书记员。1925年10月,故宫博物院成立,被批准赓续在院。1930年供职院内文献馆,不久,又参加了中国营造学社,是我国历史档案事业创建者之一和中国古建筑早期研究者之一。

黄世云,安徽省影协理事、艺术摄影学会第一届理事、职工书画摄影协会理事,巢湖地区摄影工作者协会理事、影协副主席、主席。


目录

第一章 明清故宫——紫禁城

第一节 数字的比较 / 003

第二节 北京的第四座宫殿建筑群 / 006

第三节 营建的四个时期 / 012

第四节 午门与太和门 / 019

第五节 三大殿——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 / 025

第六节 关于三殿的几次重建 / 036

第七节 文华殿与武英殿 / 040

第八节 故宫内廷 / 048

第二章 明代北京皇城与紫禁城

第一节 明代营建北京的前前后后 / 069

第二节 明代北京皇城 / 074

第三节 景山和雁翅楼 / 079

第四节 元故宫的拆毁 / 081

第五节 明代北京皇宫的营建 / 086

第六节 元、明两代紫禁城位置之比较 / 090

第七节 明代北京皇宫的规划和布局 / 094

第八节 备料和施工 / 100

一、采木 / 100

二、采石与运输 / 104

三、砖和瓦 / 108

四、琉璃瓦和其他琉璃制品 / 111

第九节 营建北京宫殿的劳动力 / 114

一、工匠 / 114

二、军工 / 115

三、明代营建皇宫耗用了多少人力和财力 / 118

四、骇人听闻的贪污和掠夺 / 121

第十节 著名建筑匠师 / 122

第十一节 宫殿史简说与明清故宫 / 127

第三章 初窥故宫史迹杂抓选编

第一节 皇宫说史 / 137

一、明清王朝时的乾清宫 / 137

二、御屏京官职名册 / 141

三、皇宫中的档案库与清军机处档案 / 141

四、皇宫中的图书馆 / 146

五、故宫御花园的堆秀山水法 / 148

六、北京故宫御花园木化石 / 150

七、宗教势力在皇宫 / 151

八、外国使节进皇宫 / 152

九、清代改变明宫对称格局 / 154

十、水源与采暖 / 158

十一、算房 / 159

十二、记叶赫那拉氏(慈禧)的一生 / 160

十三、光绪帝珍妃入宫之情形与坠井之死 / 166

十四、内务府与造办处 / 168

十五、中国建筑的隔扇 / 170

十六、清代文字狱与清代禁书陈列札记 / 173

第二节 建院前后 / 175

一、溥仪出宫前夕奢华的生活 / 175

二、袁世凯称帝与溥仪复辟 / 178

三、古物陈列所 / 180

四、壮丽的宫殿建筑与雨中奇景 / 181

第三节 探秘故宫 保护故宫 / 187

一、故宫建筑 / 187

二、故宫研究 / 191

三、探研方法 / 192

四、北京故宫的修护保养 / 195

附 录

我与故宫 七十余载故宫生活 / 199

一、我与初建的故宫博物院及院匾轶事 / 199

二、忆故宫博物院第一任院长易培基 / 207

三、我与同仁那志良二次相见 / 209

四、我与清末大阿哥(溥儁) / 211


精彩书摘

  《图说老北京:故宫史话(彩图版)》:
  大约在公元1150年,即金海陵王完颜亮天德二年,女真族皇帝在辽南京的基地上营建了中都,作为金的首都。天德元年海陵(即完颜亮)意欲迁都于燕……乃命左右丞相张浩、张通、左丞蔡松年,调诸路民夫筑燕京,制度如汴……改号中都(元《一统志》卷一“大都路”条)。而《日下旧闻考》记:“(金)宫室制度,阔狭修短,举以授之左丞相张浩辈,按图修之。”这个“图”就是根据汴梁城市布局所画,金中都除营建了一座仿宋的都城和皇宫之外,还在近郊建造了离宫(别墅)御苑,其中最豪华的是中都东北近郊的大宁离宫。这片地方本来是一片稻田,“岁获稻万斛”,而且有流泉。这座大宁离宫是在稻田上挖掘成湖泊,积土堆成琼华岛,这就是今天北海琼岛。当时还用从汴梁运来的艮岳山石堆成假山,这些秀丽奇妙的山石至今尚有遗迹可寻。
  金代营建中都的工程非常繁重。《金史》记载:“役民八十万,兵夫四十万,作治数年,死者不可胜计。”这样大的工力所营建的都城和皇宫,连南宋的使臣都惊叹它的齐整和豪华。这座中都城的规模比辽南京大多了,“都城凡七十五里,城门十二,每一面分三门”。当时白云观已被圈到城里,它的北城墙在现在宣内绒线胡同、石附马大街一线。而西城墙南城门彰义门,在今广安门外迤两里许。明清两代,北京居民一直把广安门俗称彰义门。
  到了公元1234年,北方蒙古族骑兵在忽必烈的指挥下,以席卷之势袭击了金中都。豪华的中都和皇宫遭受严重兵火而大部被毁,连忽必烈自己也无法住到皇宫,但他选中了仙境一般的大宁离宫。由于中都已遭到严重破坏,再加上漕运的原因,忽必烈决心在中都之北重新建立一座都城。以琼华岛、团城为中心,修建了正朝大明宫(今紫禁城址偏北)、隆福宫(北海西南)、兴圣宫(北海西侧偏北),形成三宫鼎立的布局。这三座皇宫和御苑用红墙圈起成为皇城。皇城之外才是京城。这座京城呈长方形,“方六十里”(按元代里二百四十步)。南城墙位于今长安街一线,北城墙则在今天北郊的土城。这就是举世闻名的元大都,也即今天北京城的前身。原来中都的城址被称作“旧城”,逐渐荒废。
  13世纪初,著名旅行家马可波罗在他的游记中对当时的“汗八里”(即元大都)作了具体描述,元代皇宫的豪华壮丽被描写得如同人间天上;汗八里都城的雄伟和富庶被形容得举世无双。因此成为西方航海家和商人向往东方的吸引力之一。
  关于元代皇宫的记载,除散见于元代陶宗仪的《南村辍耕录》外,还有明初肖洵所著《故宫遗录》。从记载看元代皇宫确实豪华雄伟,它的正朝大明宫的宫城四角有十字角楼。十字角楼在明代拆毁。元大明宫殿尚有两座迁至今紫禁城西北大高玄殿门前。解放后加宽马路时才拆其木构正檩,刻有元代宫殿额名。当日笔者曾拓一纸,“文革”时遗失。原来建筑材料全数迁至西郊月坛,今亦早已无存矣。午门内有大明门,而大明宫建在10尺高的殿基之上,绕置龙凤白石栏,栏下每楣压以鳌头。兴圣宫和隆福宫分布在太液池西岸,是太子、太后和其他后妃居住的地方。这几处宫殿都和琼华岛相连。记载中描写这些建筑像天宫仙阙,“虽天上之清都、海上之蓬瀛,犹不足以喻其境也”。说明元代皇宫除了极尽豪华之外,也吸取了汉族神话传说中的意境来设计。比如太液池中的琼岛,就是按照“蓬莱仙岛”的传说设计出一处处的仙境,到琼岛顶端则是一座广寒殿,说明这个仙境已经和月宫相联,人们游到这里已经遗世而登仙了。元世祖忽必烈虽然营建了豪华的皇宫,但他经常居住的地方却是琼华岛广寒殿。当时他有两件心爱的宝物:一件是镶嵌珍宝的床,安放在广寒殿的里面;一件是盛酒用的玉瓮——渎山大玉海,至今仍存放在团城。这座广寒殿一直到明代万历朝初年仍存,后来因失修而倒坍。从屋脊中发现铸有“至元”年号的金钱,这说明广寒殿是元代初年忽必烈朝所建的。事在万历七年,据《日下旧闻考》引《太岳集》载:“皇城北苑中有广寒殿,瓦壁已坏,榱桷犹存。相传为辽萧太后梳妆楼。成祖定鼎燕京,以垂鉴成。至万历七年五月,忽自倾,其梁上有金钱百二十文,盖镇物也。上以四文赐余,其文日至元通宝。按至元乃元世祖纪年,非辽时物矣。”
  元代营建了豪华的皇宫,只享用了70多年。到1368年,明代的大将军徐达率领骑兵和步兵沿运河北上,从通州抵达大都的齐化门。元顺帝连夜从健德门逃走,出居庸关北走,如上都。当年八月初二,徐达等进取元都到齐化门,将士填濠登城而人。“达登齐化门楼,执其监国宗室淮王帖木儿不花及太尉中书左丞相庆童、平章迭儿必失赛不花、右丞相张康伯、御史中丞满川戮之……封府库图籍宝物及故宫殿门以兵守之。宫人妃主令其寺宦护视。号令士卒勿侵暴,人民安堵……”
  徐达和常遇春攻占元大都,是明代开国史上的一件大事。朱元璋非常重视平定北方疆土。这一年的4月间,他匆匆跑到汴梁,亲自坐镇和指挥。他原想在汴梁建立国都,明确表示过“急至汴梁,意在建都,以安天下”。他回到南京后,正式宣布:“应天日南京,开封日北京。”在大都被攻占后,朱元璋第二次又去开封,可见他对开封的重视。
  但是开封始终未成为明代的首都,既未进行都城营建,也未建立行宫。原因是朱元璋经过实地考察,看到那里“民生凋敝,水陆转运艰辛”,因而放弃了建都的念头。可是为了平定北方,巩固中原,又不能不在这里设立一个陪都名义的建置。于是开封作为北京的称号达十年之久。
  朱元璋出于政治和经济上的原因想控制江淮,仰仗江南人力和财力。复于洪武二年(1369年)决定在他的家乡临濠(即凤阳)建都,亦具有衣锦还乡之意。从洪武二年到洪武八年(1375年),营建凤阳都城和皇宫达6年,动用了全国的人力物力。以后朱元璋又诏建南京大内,“罢北京(即开封),以南京为京师”,而以凤阳作为陪都,称为中都。至今凤阳中都遗址尚存。
  ……
书籍简介:寻踪京畿——燕山脚下的历史与风物 一卷跨越千年的画卷,一趟穿越时空的旅程。本书并非聚焦于紫禁城的辉煌与宫廷秘闻,而是将目光投向了北京这座古老都城更为广袤的地理空间、深厚的历史积淀以及丰富多彩的市井风貌。 《寻踪京畿——燕山脚下的历史与风物》 是一部旨在为读者勾勒出“大北京”全景式历史图景的非虚构力作。它拒绝将北京的历史局限于单一的权力中心,而是以燕山山脉为地理坐标,深入挖掘了自金中都、元大都直至明清两代,这片土地上政治、经济、文化交替演进的复杂脉络。 全书结构严谨,内容详实,分为“地脉初探”、“建都之始”、“漕运与商业”、“园囿与文脉”、“胡同里的市井气”和“现代转型的侧影”六个主要部分,力求从宏观的城市规划到微观的民间生活,全方位展现北京作为千年古都的多元面貌。 --- 第一部分:地脉初探——燕山脚下的地理与人文基石 本书首先从地理学和早期人类活动的视角切入。我们探讨了燕山山脉如何塑造了华北平原的独特气候与水文条件,以及这些自然因素如何决定了古代聚落的选址。重点介绍了蓟城、幽州等早期城邑的兴起,并分析了这些早期政权在军事防御和农耕文明中的战略地位。 水系变迁与早期聚落: 详细考证了永定河、潮白河等主要河流在历史上的走向变化,以及它们对早期人类定居点的影响。 边陲要地: 阐述了北京自古以来作为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交汇前沿地带的复杂属性,这对塑造其军事文化和民族融合产生了深远影响。 --- 第二部分:建都之始——从金中都到元大都的蓝图擘画 本部分聚焦于北京作为正式都城的奠基时期,重点解析了金中都和元大都在城市规划史上的里程碑意义。我们摒弃了对宫殿建筑的过度渲染,转而深入探究规划者的理念、选址的依据以及对后世的影响。 金中都的形制与衰亡: 考证了金中都在消化辽代遗制基础上的创新,特别是其对城市水系和里坊制度的构建,并分析了其在蒙金战争中遭受的破坏和历史定位。 元大都的科学布局: 详尽剖析了郭守敬主持下的元大都的科学测绘,其严谨的棋盘式街道格局、中轴线的设定,以及如何体现了“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并与同时期的其他世界大都市进行对比研究。我们特别关注了“水关”的设计在漕运保障中的关键作用。 --- 第三部分:漕运与商业——贯通南北的经济命脉 北京的繁荣离不开物资的输送。本部分集中展现了元明清三代,通过大运河系统将南方财富输送到北方的宏大工程和商业活动。这部分内容侧重于经济史和工程史的结合。 运河的生命线: 梳理了元代京杭大运河的开凿难度、工程细节,以及后期明清两代为维护漕运所进行的疏浚和改道工程。 南北货物流通与市场格局: 描绘了自通州港口到京城内部的货物转运链条,分析了如米市、茶马互市等重要商业区域的形成和兴衰,以及商帮文化在北京商业活动中的角色。 --- 第四部分:园囿与文脉——皇家别苑与精英文化的交融 本书将皇家园林视为一种特殊的文化符号和人居环境的体现,而非单纯的宫廷附属品。这部分着重考察了颐和园(清漪园)、圆明园以及承德避暑山庄(作为宫廷建筑群的延伸)的选址哲学、景观设计理念及其承载的政治意涵。 山水意境的营造: 探讨了北方皇家园林如何巧妙地引入燕山山脉的自然景观,并结合江南园林的造园手法,形成独特的“北方山水”风格。 精英的文化栖居: 考察了这些园囿在历史上的使用功能,如政治会盟、文化聚会,以及大量文人墨客在其中留下的诗词歌赋和艺术创作。 --- 第五部分:胡同里的市井气——老北京的社区生态与生活艺术 真正的北京,存在于阡陌交错的胡同巷陌之中。本部分深入民间社会,描绘了明清时期坊市制度逐渐瓦解后,北京市民生活的真实面貌。 里巷的形成与命名: 研究了胡同的地理分布与社会阶层、行业集中的关系,分析了大量胡同名称背后蕴含的历史典故、行业特征或地貌特征。 行会、庙会与节日: 生动再现了老北京的社会组织形式,如各种行会如何规范行业秩序;庙会如何成为民间信仰、商业交易和娱乐活动的中心;以及春节、端午等重大节日期间,普通市民的庆祝方式和饮食习俗。 “叫卖声”中的生活: 记录了那些逐渐消逝的民间叫卖声,通过声音来还原一个立体的、充满烟火气的城市生活图景。 --- 第六部分:现代转型的侧影——都市边界的拓展与文化遗产的保留 本书的收尾部分将视角拉至晚清至民国时期,关注北京在面对西方冲击和现代化进程中的挣扎与变革。我们关注的不是宏大的政治事件,而是城市形态和生活方式的细微变化。 城墙的消逝与城市外延: 探讨了城墙拆除的历史背景、争议,以及它对老城格局带来的不可逆转的影响,以及新式街道和基础设施的引入。 教育与文化机构的迁移: 考察了如京师大学堂等重要文化机构在城市空间中的新布局,以及这些机构对城市文化风气的影响。 传统与现代的对话: 分析了在“新文化运动”等思潮影响下,北京市民对传统生活方式的坚守与取舍,呈现出一种复杂的、充满张力的转型状态。 《寻踪京畿——燕山脚下的历史与风物》 致力于提供一种去中心化的历史视角,让读者得以从更广阔的地理和人文维度,理解北京这座城市何以成为今天的北京。它是一本面向所有热爱历史、热衷于探索城市肌理的读者的深度读物。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最让我感到惊喜的是它在挖掘那些“被遗忘的角落”时的那种细腻和人文关怀。它没有将目光仅仅锁定在帝王将相的宏大叙事上,而是巧妙地将镜头对准了那些在故宫历史长河中默默无闻的小人物,比如那些资深的工匠、辛勤的宫女,甚至是那些在特定历史时期扮演了某种关键角色的普通官员。通过对这些边缘人物命运的描摹,历史的维度被极大地拓宽了,我们得以从一个全新的、更具人性的角度去理解“紫禁城”这个庞大建筑群的生命力。这种视角转换带来的冲击力是巨大的,它让冰冷的历史砖石重新焕发了温度,让我们意识到,那些宏伟的宫殿,终究是无数普通人的喜怒哀乐共同堆砌而成的。这种对“人”的关注,使得整本书的主题升华,不再是简单的皇家史,而是中华文明兴衰背景下的一部众生相。

评分

这本书的行文风格极其流畅自然,读起来完全没有那种传统历史书籍的架子气,更像是长者在炉火旁,用最亲切的语调讲述着家族的秘辛。我特别喜欢作者在叙事过程中穿插的那些充满生活气息的场景描写。比如,对于某位帝王早膳的描述,不是简单地记录了菜名,而是细致描绘了当时的气氛、侍从的动作,甚至是光线投射在精美瓷器上的角度,这种“小中见大”的手法,极大地增强了历史的代入感。它成功地将那些高高在上的历史人物还原成了有七情六欲的个体,让我们得以窥见紫禁城高墙内,那些看似威严的背后,所隐藏的种种无奈、权谋与温情。这种叙事上的“烟火气”,使得原本遥远的皇室生活变得触手可及,让人在阅读过程中不时发出会心的微笑或沉思的叹息。这种化繁为简、化史为人的叙事艺术,是这本书最打动我的地方之一。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给我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那种浓郁的复古气息和精美的色彩搭配,瞬间就将我拉回了那个厚重而又充满故事的年代。我拿到书后,迫不及待地翻阅了前面几页,光是目录和引言部分,就展现出一种扎实的学术功底和娓娓道来的叙事技巧。作者显然不是简单地罗列历史事件,而是试图构建一个有血有肉的场景,让人仿佛能嗅到故宫里那些陈年旧木的味道,听到宫墙内那些低语呢喃的回声。特别是那些精心挑选的插图,即便是未曾展开阅读正文,也能感受到其对于提升阅读体验的良苦用心。我尤其欣赏那种对细节的执着,从版式设计到字体选择,都透露出对“老北京”这份独特韵味的尊重与体悟。这种从外在美学到内在气质的统一,让我对接下来深入了解那些宏大叙事背后的生活百态充满了期待。它不是一本枯燥的史书,更像是一扇精心装饰的窗户,邀请读者探寻那段尘封的往昔,让人在视觉和心灵上都得到了极大的满足。

评分

坦白说,我原本对这类题材的书籍抱有一种审慎的态度,总担心内容会流于表面化,或者过于依赖一些已经广为流传的宫廷八卦。然而,这本书在考据的严谨性上,远超我的预期。虽然它以“故事”的形式呈现,但字里行间透露出的历史细节和对史料的审慎引用,显示出作者深厚的学术功底。它并非仅仅是故事的搬运工,而是在解读历史事件时,融入了对时代背景、社会结构乃至文化心理的深刻洞察。阅读过程中,我感觉自己不仅是在听故事,更是在参与一场深度的历史对话,作者总能在我产生疑问的时候,提供一个合乎逻辑且有据可查的解释。这种在娱乐性与知识性之间拿捏得恰到好处的平衡感,极大地提升了阅读的价值,让我确信,这本书是值得反复品味的深度读物,而非昙花一现的消遣之作。

评分

整本书的节奏感把握得相当出色,它没有平均用力地叙述每一个朝代或每一位君主,而是懂得如何设置高潮和低谷,如何通过重点事件来串联起一个宏大的历史脉络。例如,在描述某个关键转折点时,作者会突然放慢语速,用浓墨重彩去描绘那些决定性的瞬间和人物的内心挣扎,这种张弛有度的叙事节奏,让人在阅读时难以停歇,总想知道下一页究竟会揭示出怎样的秘密。同时,全书的篇幅划分也显得非常人性化,即便是相对厚重的内容,也被切割成易于消化的小单元,非常适合现代人碎片化的阅读习惯。这种对阅读体验的细致考量,使得即便是对历史不太热衷的读者,也能轻松地“入坑”,并被持续地吸引下去,直到最后一页。这种将专业知识“包装”成引人入胜的故事线的本领,实属难得。

评分

单先生的,值得收藏

评分

正版书籍,单老先生作序,简明北京史,值得一读。

评分

很不错

评分

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评分

好看的书

评分

书很不错,给五星好评继续学习

评分

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评分

这书内容丰富,很不错

评分

不错,喜欢这类题材,加上搞活动便下单了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