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五人六(附贈定製書簽)

人五人六(附贈定製書簽)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張發財 著
圖書標籤:
  • 小說
  • 推理
  • 懸疑
  • 劇情
  • 犯罪
  • 人五人六
  • 東野圭吾
  • 日係推理
  • 書簽
  • 贈品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嶽麓書社
ISBN:9787553807522
版次:1
商品編碼:12250330
包裝:平裝
開本:32開
齣版時間:2017-10-01
用紙:純質紙
頁數:288
字數:198000

具體描述

産品特色

編輯推薦

  

裝幀設計:為瞭保證每一頁都能輕鬆攤開閱讀,這次采用瞭鎖綫裸背裝訂,這不是半成品也不是脫膠,請大傢放心購買、閱讀。

微博曆史段子大V、非主流曆史作傢張發財爆笑曆史人物故事閤集。

嬉笑怒罵間,為您講述耳熟能詳的曆史人物不為人知的另一麵。

一如既往的輕鬆、詼諧、幽默、搞笑,全書笑點密集,笑到閤不攏嘴。

一本適閤所有非嚴肅時段閱讀的曆史書。

《舌尖上的中國》總導演陳曉卿作三韆字長序推薦。


  


  

內容簡介

  

《人五人六》是張發財以曆史人物為主題的文章結集。不同於他著名的微博曆史小段子,張發財用一篇一篇兩三韆字的精煉文章,使眾多的曆史人物躍然紙上。

擺脫瞭微博體的字數限製,張發財的曆史人物文章在保持一貫詼諧幽默、肆意聯想的同時,變得更加有趣有料、妙語連珠,令人讀來忍俊不禁、拍案叫絕。

脫下輕鬆搞笑的外衣,張發財的曆史文章卻是“言必有據”的嚴謹作品,每一篇文章皆有所本、皆有齣處。張發財在閱讀大量曆史文獻、經過嚴格考證之後,用“不正經”的風趣筆調,把數十萬字的史料轉換成兩三韆字的文章呈獻給讀者。


  

作者簡介

張發財,生於東北,現居南寜。不嚴肅設計師,非正經曆史寫作者。演過金馬奬影片,寫過人民文學新人奬作品。已齣版作品:《一個都不正經》《大傢都很2》《曆史就這七八樣》《十三不靠》《人五人六》。


精彩書評

  

張發財善於在曆史的犄角旮旯裏找齣所謂的“硬貨”。這些故事往往有著驚悚的外觀,比較離奇,並且完全超齣一般人的知識儲備範圍。這與發財平時閱讀的蕪雜有關。他在傳統正史裏尋找死角,在史學論文網站發現興奮點,在曆史筆記與個人迴憶錄考證真僞,在中外史料裏構建某種有趣的關聯。

張發財給自己的定位不過是一個曆史愛好者。能讓一臉肅穆的曆史偶爾露齣些孩童的天真,我看這是件好事。

——陳曉卿(《舌尖上的中國》總導演)

那些看到過張發財的設計,並且驚訝過“腦洞還可以這樣開”的人,也許同樣會被他的文字驚到,就像同樣讀曆史,彆人看到的是屋頂和房梁,他也許會把一座房子想象成時間隧道中的某個容器。

——易小荷(著名記者,資深媒體人)

中國人總說曆史是鏡子,其實曆史是精子,絕大部分湮滅死亡,隻有極少數幸運子在幽暗潮濕的子宮裏撞上瞭卵子,得以延續傳承,改頭換麵,重新做人,成瞭教科書。

發財鼓搗的這些,其實就是用放大鏡找到的已死的曆史精斑,或者活下來的怪胎畸兒,那些癲狂事體,那串瘋言瘋語,那些玩笑般的曆史瑣屑,讓喜歡用“主義”總結曆史的人們沒瞭主意,讓靠評書演繹獲得曆史哈哈鏡鹵鴨脖的尋常百姓有瞭真材實料,大可於酒肆巷尾間高談闊論幾分鍾,獲得幾聲喝彩,幾縷鞦波,幾兩下酒的免費鴨脖,不亦樂乎!

——高曉鬆(著名音樂人、主持人)

張發財,藝術傢(非貶義),經常兩三天吃一次飯,長則闢榖七天,這暴露瞭他的秘密,若即若離的錶象下,他是一個自控能力超強的獨立者,所以他善於藉力打力,以少勝多。他自稱八卦源於《故事會》、《知音》和《傢庭生活報》,其實是來自《幾何原理》、《大英百科全書》和《劍橋中國晚清史》。

——連嶽(著名專欄作傢)


  

目錄

原來如此

隻嘗膽,不臥薪 / 003

背黑鍋的“縱火犯”項羽 / 006

李白的劍術 / 010

楊繼業之死 / 015

還原真實的宋江 / 020

賣國賊秦檜的前半生 / 024

氣死兀朮,笑殺牛皋? / 028

關於唐伯虎的美麗誤會 / 032

偷懶的“圖片編輯”王元翰 / 035

“暗殺係掛科生”蔡元培 / 039

魯迅為何棄醫從文 / 043

魯大夫的醫術 / 047

喝咖啡的魯迅 / 052

人五人六

半路殺齣個程咬金 / 059

鬆贊乾布求婚記 / 063

癮君子韓愈的“火靈庫” / 068

開封有個包青天 / 071

王縣長興學記 / 075

“兩棲動物”瀋括 / 080

大理段譽有段子 / 083

濟南少年辛棄疾殺人事件 / 088

“科技工作者”李鴻章 / 091

“三將軍”張繼打人往事 / 095

馬君武的拳頭 / 099

徐誌摩的大小舅子們 / 103

“鏇轉木馬”傳奇 / 107

東北青年戒毒記 / 111

三教九流

“老年派”的奇幻漂流 / 119

全真掌教丘處機 / 134

被潑髒水的尹誌平 / 139

“邋遢道人”張三豐 / 143

“狂僧”一休的故事 / 147

“大清國第一外教”莊士敦 / 151

音樂大師“華少” / 156

行為皆藝術

永和九年的酒 / 163

“衛生標兵”米芾 / 167

“米癲”奇徑異行錄 / 170

“非典型殘疾”祝枝山 / 174

“國産凡·高”自殺檔案 / 178

“哭笑不得”的八大山人 / 182

“摳門大師”齊白石 / 187

曆史的半邊天

幫楊貴妃偷渡去日本 / 197

“女酒鬼”李清照 / 203

抱八又三分之二塊金磚的滿都海 / 207

我有一個夢想 / 211

關於慈禧的無稽緋聞 / 215

蔡鍔小鳳仙傳奇真相 / 219

怪力亂神

孔子真的很難看? / 225

劉備長相有真相 / 229

怪模怪樣?帝王長相 / 233

乾寶與《搜神記》 / 240

肥水不流外人田 / 245

耶穌的中國親戚 / 249

大王親自去巡山 / 255

燕子李三傳奇 / 259

“三進三齣”李季風 / 263


精彩書摘

背黑鍋的“縱火犯”項羽

記得當年我們班曆史課上,曆史老師講到秦亡之時,項羽火燒阿房宮,恰好隔壁班語文老師在講《葫蘆僧亂判葫蘆案》。於是這邊曆史老師開始跑題,說阿房宮會不會是葫蘆僧的四兒子葫蘆娃燒的?那邊語文老師跑題說“阿房宮三百裏,住不下金陵一個史湘雲”;這邊曆史老師說,阿房宮怎麼連一個姑娘都住不下?那邊語文老師跟著跑,說阿房宮很大的,隻是史姑娘胖得有點超凡,塞不進去。是的,我們的曆史課和體育課一樣,以跑為主。

阿房宮確實很大,放在當下也是宏偉建築。司馬遷在《史記》中提及阿房宮的前殿規模為“東西五百步,南北五十丈,上可以坐萬人,下可以建五丈旗”。古代的“步”與現今不同,現在的一步當時叫“跬”,邁齣現在的兩步纔叫“步”,有一句話叫作“不積跬步無以至韆裏”,“跬步”就是現在的一步、當時的“半步”。以此推斷,阿房宮前殿的東西跨度是現在的1000步,有600到700米。這個數據還可以更精確,據《漢書?律曆誌》記載,秦漢時一步閤六尺,當時的一尺為23.2厘米,換算為公製,阿房宮前殿的東西跨度為696米;十尺為一丈,阿房宮前殿的南北長度則有116米。由此可知,阿房宮前殿建築的周長是1624米,史湘雲的腰圍最小值為1624米。一組數據,兩個課題,善哉。

根據杜牧《阿房宮賦》所說,阿房宮這座宏偉壯觀的建築被項羽燒掉瞭,“楚人一炬,可憐焦土”。項羽確實放過火,但他在放火這個領域的業績並不突齣。《史記?項羽本紀》提到項羽放火有四次:第一次,項羽“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燒廬捨,持三日糧,以示士卒必死,無一還心”;第二次,項羽“北燒夷齊城郭室屋,皆坑田榮降卒,係虜其老弱婦女”;第三次,項羽找來一口鍋,威脅劉邦說,不投降就燒水煮瞭他父親劉太公,不料劉邦根本不在乎,放言說“吾翁即若翁,必欲烹而翁,則幸分我一杯羹”,項羽被這個無賴弄得沒瞭脾氣,隻好把泡冷水澡的劉太公放瞭,點火未遂;第四次,也就是項羽最著名的一次放火,是公元前207年火燒鹹陽,鴻門宴後項羽“引兵西屠鹹陽,殺秦降王子嬰,燒秦宮室,火三月不滅”。就是項羽這第四次放火,被杜牧誣陷成“火燒阿房宮”並韆古流傳。文藝作品的影響是巨大的,項羽就這樣背上瞭放火的黑鍋,這個“火鍋”一背韆年,沒有湯底,也沒有劉太公。

杜牧文章寫得漂亮,但以上內容基本鬍說八道,項羽並沒有燒過阿房宮。司馬遷說得很清楚,項羽“燒秦宮室”,焚燒的是鹹陽城內建築群。而阿房宮地處鹹陽偏東的郊區,中間有廣闊的隔離帶,要燒掉阿房宮,除非有火炬手接力。即使有火炬手,這把火也燒不到阿房宮,因為兩地之間還隔著渭水這條大河。眾所周知,有個名叫“自由女神”的火炬手,舉著火把望洋興嘆就是過不去對岸,悲憤到石化。這把火想要過江除非發生在赤壁之戰的時候,不過諸葛亮藉的是東風,火還是會被吹迴鹹陽。除瞭地理和氣象因素,還要考慮個人心理因素,人所共知,項羽死活不肯過江東,而阿房宮,正在渭水之東。

除瞭有史料支持“項羽並未火燒阿房宮”這一結論外,實地考證也顯示,阿房宮所在地並沒有發生過火災。土壤遇高溫後水分流失,其中的有機物、礦物質和金屬離子發生改變,會齣現闆結固化的現象,形成無法再次分解的紅燒土層。以漢陽陵東闕門遺址為例,漢武帝時期該陵園曾發生火災,2011年在此考古時發現大麵積紅燒土遺跡。因此,阿房宮若經過焚燒,其後必然存在大麵積的紅燒土和瓦礫堆積遺存。很遺憾,考古工作者在阿房宮前殿遺址20萬平方米的範圍內進行勘探,隻發現幾小塊紅燒土殘痕和灰燼。查資料,很巧,勘測的前一年此地辦過燒烤節。

以項羽的性格,他不可能放過阿房宮這麼宏偉壯觀的建築群。項羽之所以手下留情,是因為阿房宮當時根本沒有建成。阿房宮始建於始皇帝三十五年(前212),《史記?秦始皇本紀》說這一年“阿房宮未成”,兩年後嬴政去世,阿房宮“室堂未就”,工人轉去驪山修建陵寢。二世皇帝元年(前209)四月,繼位的鬍亥批示說,先帝的陵寢已經修好,阿房宮可以復工瞭。但三個月後阿房宮又停工,這年七月陳涉在大澤鄉起義,天下大亂,“山東郡縣少年苦秦吏,皆殺其守尉令丞反,以應陳涉,相立為侯王,閤從西鄉,名為伐秦,不可勝數也”。秦二世忙得暈頭轉嚮鹿馬不分,阿房宮因此徹底停工。

阿房宮雖然未建成,但“火燒阿房宮”的黑鍋卻紮紮實實地落在瞭項羽頭上,不但群眾信,老師也信。我們老師就說:“秦朝特彆不適閤房地産開發,尤其是不適閤搞大型建築工程。建個阿房宮,被項羽燒瞭;修個長城,被孟薑女哭倒瞭。”我們老師除瞭教學,還是街道民間故事創作小組組長。

力能舉鼎,亦可背鍋。項羽背的這口黑鍋,確實是《阿房宮賦》鑄造的。杜牧有趣,不但信口開河誣陷項羽放火,還編造齣一個淒美的故事,說阿房宮裏的宮女們可憐啊,等秦始皇臨幸足足等瞭36年,老嬴就是不來,“有不得見者,三十六年”。前文已述,阿房宮根本未建成,為瞭使這個淒美的愛情故事成立,宮女們隻好在草地上住瞭36年帳篷。這哪裏是秦朝?分明是元朝。


前言/序言


序:

張發財的野史

陳曉卿

張發財,新浪微博知名博主,每天深夜定時齣現,瞅冷子PO幾條曆史掌故,然後整夜和粉絲乾仗,他的生活似乎一直這樣。

生活裏的張發財,正經職業是一名平麵設計師,在業內小有名氣,有拿得齣手的作品,也獲過不少奬項。他的設計古靈精怪,腦洞巨大,常常讓人撫案稱奇。比如,他為我設計過《舌尖上的中國》的海報,把潑墨山水處理成傢鄉鹹肉,給觀眾留下瞭深刻印象。

和發財相識,還是博客時代。當時,我們都在羅永浩的牛博網更新博客,一來二去便熟絡起來。發財東北人,熱心腸,特仗義。每次見麵必喝必醉,醉瞭之後就鬍亂許願,醒來後又隻好費老大勁還願。前麵說的那張海報就是他酒後答應的差事,分文未取,真便宜瞭公傢。我周圍好多人也喜歡找他幫忙,設計個圖書封麵、個性名片、公司logo、産品包裝……一般來說,義務幫忙,差不多就行瞭,沒人會當迴事,但發財不同,老認真瞭,而且充分體現瞭專業精神。

我另一個東北籍朋友王小山,前兩年創業,開網店賣酒。小山是社會活動傢,會忽悠,先找瞭個懂酒的人到日本找到一傢傳統工藝釀酒的作坊,接著找瞭個文化人幫忙取瞭“一夢如是”的名號,再找來書法傢題瞭字,最後找到張發財設計包裝。小樣發來的時候,大傢全體膜拜,酒標下方像群山一樣的剪影,實際上是小山未老先衰的側臉。張發財確實是個聰明人。他的聰明勁兒實在藏不住,總像八塊腹肌的C羅一樣,得空就要拿齣來秀一下。

他確實有這個虛榮心。不過,虛榮心也有受挫的時候。

比如,一說到美食,發財就不那麼自信,甚至會像散黃兒的雞蛋一樣無力。原因在於他是在黑龍江長大,成人後卻因命運的安排定居在廣西南寜。人的口味朝嚮定型,基本完成於自己的童年時代,之後不管落腳哪裏也難以改變。而張發財在南寜,味覺簡直找不到北。

作為混跡美食江湖多年的食客,我有資格說,南寜,是個美食匯聚、口味多元之地:既有泛粵語區的嶺南廣式烹飪,也有桂柳風格的山地料理,還兼具少數民族地區的狂野食俗。采集狩獵、農耕商貿的文化影響,均可以從這裏的食物中品味齣來。但不管我在微博或朋友圈說到南寜什麼大菜小吃,張發財都會一臉不屑:“難吃!”

有次,我寫瞭一篇關於南寜檸檬鴨的專欄文章,大概對發財有所觸動,他特地帶著媳婦驅車幾十公裏去瞭遠郊的高峰鎮,那是我文章中提到的地方。飯纔吃瞭一半,發財就打電話來和我理論,說檸檬鴨既咬不動,味道又奇怪,非讓我把這頓飯的錢、汽車的油錢以及過路費給他報銷瞭。他怒氣衝衝地在電話裏罵個不停,他媳婦是南寜土著,趕緊搶瞭電話道歉,解釋說“發財東北人,味蕾數目隻有中國人平均水平一半”之類的話。發財一聽更急眼瞭,搶過電話說:“下迴你來南寜,我必須親自帶你吃一頓。”

後來,我真的吃瞭他請的客,半年後吧。那是個很豪華的餐廳,大個兒的水晶吊燈,鮮紅的轉盤桌子,每道菜都裝在鑲金邊的盤子裏,每次上來都有民樂齊奏、燈光變色以及乾冰汩汩流淌……菜我就不細講瞭,簡單報個菜名兒吧:鍋包肉、地三鮮、小雞燉蘑菇、豬肉燉粉條、豆腐侉燉魚……看著五彩祥雲籠罩的鄉土料理,我心說:太像春晚舞美瞭吧?而且內容也全是東北口味。

我超級熱愛南寜的早餐:老友粉、八珍粉、生榨粉、捲筒粉……但發財居然從來沒吃過!到今年6月,他已經在這裏住瞭整整20年,但仍然無法與這座城市達成某種默契,仍然保持著無法融入的客人心態。從文藝理論的角度分析,發財是一個有鄉愁(Nostalgia)的人。其實,我去過發財的老傢,站在第三方的角度客觀講,無論食物的種類還是精細程度,和南寜都無法相比。

然而發財的口味就是這麼執著。南寜夜色下,無論在邕江邊鮮活魚生攤檔還是中山路摩肩接踵的粥店,你都能看到一個披著長發包著金牙的細高個,落寞地凝望遠方,然後低下頭,在微博上寫下:南寜,我無法愛你,你為什麼沒有大腰子!飲食對人的世界觀是有影響的,天長日久,無論是設計還是寫作,張發財的角色定位都很難有代入感,而是一個冷冰的旁觀者,像加繆筆下的馬爾索,一個超脫的局外人。

說到局外人自然就說到寫作瞭,張發財的另一個身份是網絡作傢。據我所知,這本書是張發財的第五本書,沒記錯的話,他之前寫過《一個都不正經》《大傢都很2》《曆史就這七八樣》《十三不靠》,內容也都是扯曆史的閑篇兒。事實上,張發財骨子裏是個文化人,愛讀書,閱讀範圍廣,而且短期記憶能力突齣。20多歲時,他給自己定下的目標是通讀“二十四史”,結果在30歲前居然完成瞭這個目標,並且把它當成是獻給自己而立之

年的生日禮物。

讀史明智,喜歡曆史的人,一般來說三觀都錯不到哪裏去,所以,這篇序言原先的題目是“認真扯下曆史的蛋”,我的重點落在認真紮實上,彆看發財的文字錶麵風騷放蕩,充滿各種秀智商的橋段,但這些都是建立在他飽讀經典、勤於考證的基礎之上。在大量的曆史典籍中慣看瞭鞦月春風,心如止水,落筆之前,總帶著知識分子的責任感,這種責任感遊離於瑣碎的日常生活以外,所謂“地命海心”是也。剋羅齊說,所有的曆史都是當代史。每個人在閱讀和梳理曆史碎片時,都會有所關注,有所選擇,而這種選擇的背後,其實站立著自己的價值觀。

當然,發財最有趣、最招讀者待見的,首先還是他扯閑篇兒的能力。張發財是一個非常齣色的story teller,這可能與“齣瞭山海關,都是趙本山”的地域基因有關,也和他的聰明勁兒有關。人類對故事有天生的渴望,發財筆下的曆史,能把正史寫成野史,把野史寫成《知音》《女友》《故事會》。

張發財對讀者的心理需求瞭然於胸,善於在曆史的犄角旮旯裏找齣所謂的“硬貨”。這些故事往往有著驚悚的外觀,比較離奇,並且完全超齣一般人的知識儲備範圍。這與發財平時閱讀的蕪雜有關。他在傳統正史裏尋找死角,在史學論文網站發現興奮點,在曆史筆記與個人迴憶錄中考證真僞,在中外史料裏構建某種有趣的關聯。我知道一件私密的事情,每次找到比較冷僻的書籍,發財買迴來,都要給自己題寫一句話:贈發財,供吹牛皮用。

發財的文字令人稱道的第二點,是非凡的想象力。遊戲文字看似簡單,當然也要功力,這一點上,發財在設計方麵的通感能力得到瞭用武之地,他的想象力和拼接能力一流,比如,“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青天說:“鹹平二年四月癸亥(999年5月28日)。”是日,包青天頭頂明月,齣生於安徽閤肥。

再比如,順治元年四月己卯(1644年5月27日),多爾袞率清軍至山海關,吳三桂開關齣迎,當天受降儀式上的壓軸節目是“三跪九叩”,吳三桂猶豫推脫,這怎麼可以?必須跪。肯定跪瞭,吳三跪嘛。這種曆史PS技術有時多麼讓人驚喜。

當然,正經學曆史、從事曆史研究的專傢,或許會認為張發財的曆史閑篇兒有點粗淺,有點輕浮,或者有點盲人摸象。前麵說到發財時常在微博上與人爭論,他給自己的定位不過是一個曆史愛好者。能讓一臉肅穆的曆史偶爾露齣些孩童的天真,我看這是件好事。

讀張發財的文章,我時常會有仿寫的衝動。比如要讓我按照張發財的曆史寫作模式,我完全能勾勒齣另一個張發財。這個故事名叫:張發財野史。

1999年年底,南寜人陳芳茗正忙著操辦婚事,門外突然有個東北口音的男人,拎著啤酒瓶子前來尋釁。芳茗聽說東北人打架不要命,不敢開門,倒是他的未婚妻娃娃非常鎮定:“讓他進來。”

進來的人名叫張發財,是娃娃的大學同學,兩年前為瞭追求娃娃,尾隨來到南寜,成為邕漂一族。見到娃娃的張發財立即收瞭彪悍,慫瞭:“哥,嫂,要不要喝點?”就這樣,陳芳茗夫婦和張發財一見如故,每天都要在一起喝酒。

十幾年過去,芳茗和娃娃的女兒已經上瞭小學,張發財依然漂在南寜。他覺得現在這樣每天和陳芳茗廝守的日子挺好的,他已經忘記自己為什麼來南寜瞭,他隻知道,這個世界上,他最愛的人,名叫陳芳茗。

上麵這個狗血故事如果拿給張發財看,他肯定會說,無一字不是事實,這就是張發財的野史。他齣生在東北,為瞭愛情跑到南寜,他愛喝酒膽子小,1999年,他正式用張發財這個名字混江湖,之前,他的學名叫陳芳茗……對,沒錯,他最愛的人是他自己。

張發財就是個自戀的人。



《浮光掠影:時代洪流中的個體剪影》 本書簡介 《浮光掠影:時代洪流中的個體剪影》並非一部宏大敘事的史詩,而是一本深入肌理、捕捉時代變遷中無數微小、卻又至關重要的生命片段的文集。它聚焦於特定曆史時期背景下,那些被主流敘事忽略的、在社會邊緣或轉摺點上掙紮、成長、迷失與重塑的普通人。全書以高度個人化的視角,輔以細緻入微的觀察和冷峻的理性反思,構建瞭一個由無數“非主流”英雄和普通人構成的群像圖譜。 本書的寫作風格旨在模仿散文體紀實的嚴謹與文學體敘事的靈動相融閤,力求在客觀記錄與主觀體驗之間架起一座橋梁。它不提供簡單的答案或道德評判,而是引導讀者進入人物復雜的內心世界,去理解他們在特定社會結構、經濟波動和文化衝擊下所做的每一個艱難抉擇。 第一部分:銹蝕的齒輪——都市邊緣的生存哲學 本部分集中描繪瞭上世紀九十年代至新世紀初,在快速工業化和城市化浪潮中,被高速列車遠遠拋下的那批人。他們是城市的“隱形人”,是基礎設施建設的基石,卻往往在社會保障體係之外遊走。 章節細述: 1. 《水泥森林的呼吸者:高牆之內的秘密生活》: 聚焦於一群常年駐紮在大型建築工地的外來務工者。作者並非簡單地描述他們的辛勞,而是深入探究他們如何在一個陌生的、充滿等級製度的環境中,構建起一套基於血緣和地域的“小社會”。書中詳述瞭他們如何通過非正式的藉貸網絡維係生存,如何麵對與留守在傢鄉的子女日益擴大的“代際鴻溝”。例如,對一位名叫老張的木工的側寫,他將自己辛苦攢下的每一分錢,都寄迴遙遠的鄉村,卻對城中村裏日益昂貴的“虛擬生活”感到既嚮往又恐懼。他們的精神世界是破碎的,既無法完全迴歸過去,也無法真正融入未來。 2. 《夜班燈光下的沉默交易》: 探索城市服務業的“灰色地帶”。這包括午夜便利店的店員、街邊無證攤販,以及負責城市清潔的夜間工作者。他們是這座不夜城的維護者,卻也是最不被看見的群體。書中通過對一位負責清晨街道衝洗的環衛工人三十年工作軌跡的追蹤,揭示瞭時代轉型期,社會規範和法律滯後於市場野蠻生長的現實。作者細膩地描繪瞭他們在黎明前短暫的休憩中,彼此分享的、關於希望和絕望的簡短對話,那些話語比任何官方報道都更真實地反映瞭底層社會的焦慮。 3. 《蝸居的藝術與精神寄托》: 這一章關注的是那些被高昂的房價擠壓到城市最角落的年輕白領和低收入傢庭。他們蝸居在極其狹小的空間裏,如何通過對極簡主義、二手物品的改造,以及對網絡虛擬社區的依賴,來重塑和保衛自己的私人空間。這部分批判性地探討瞭“奮鬥文化”對個體精神空間的擠壓,以及人們在物質匱乏中發展齣的、獨特的審美和生存韌性。 第二部分:時間的褶皺——記憶、失落與身份的重構 第二部分將目光投嚮文化變遷帶來的身份認同的錯位,尤其關注那些經曆過重大社會劇變,努力在新的時代語境中重新定位自我的知識分子、藝術傢和老一輩的職場精英。 章節細述: 1. 《故紙堆裏的迴音:失語者的學術遺産》: 描繪瞭一群在學科重組、理論更新過程中被迅速邊緣化的老一輩學者。他們的研究成果被視為“過時”或“缺乏市場價值”,但他們仍然固守著對知識純粹性的信仰。作者通過對一位研究古典文獻學的教授的長期觀察,探討瞭知識分子的尊嚴如何在一個“實用主義”至上的社會中被消解。他們的“失語”不僅是語言上的,更是價值體係上的衝突。 2. 《劇團散場之後:舞颱光影的熄滅》: 聚焦於傳統文化藝術行業在市場化衝擊下的變遷。這不是歌頌懷舊,而是冷靜地記錄那些手藝人和錶演者如何應對觀眾群體的迅速老化和審美趣味的顛覆。書中通過一位老皮影戲藝人的晚年生活,展示瞭傳統技藝在技術革新麵前的脆弱性,以及他們為保持技藝傳承所付齣的巨大、卻往往不被理解的努力。他們的掙紮,是對文化多樣性流失的無聲控訴。 3. 《“海歸”的潮汐:重返故土的錯位感》: 分析瞭第一代或第二代留學歸國人員在融入本土社會時遭遇的文化“時差”。他們帶著外部世界的先進理念和生活方式歸來,卻發現國內的職場生態、人際關係和價值排序已經發生瞭微妙而深刻的改變。書中通過幾位精英人士的故事,揭示瞭“全球化”在個體層麵帶來的身份碎片化——他們既不完全屬於他們學習的地方,也無法完全迴歸他們齣發的原點。 第三部分:電子迷宮的幽靈——信息時代的疏離與連接 本書的最後一部分,將視角轉嚮數字時代帶來的新的社會形態和心理睏境,關注人與技術、人與人之間關係的異化。 章節細述: 1. 《屏幕背後的傾聽者:虛擬情感的供給者》: 深入探討瞭在綫情感谘詢師、虛擬陪伴服務提供者等新興職業。這些人以技術為媒介,扮演著現代人情感“垃圾桶”的角色。作者揭示瞭這種職業帶來的職業倦怠與倫理睏境:他們必須時刻保持共情,卻又被要求與委托人的痛苦保持距離。這反映瞭現代社會中,真實人際關係的稀釋和對“即時慰藉”的病態依賴。 2. 《算法的囚徒:推薦機製下的自我構建》: 探討個體如何在高度個性化的信息流中,無意識地被算法塑造齣狹隘的認知世界。書中通過追蹤幾位熱衷於特定網絡亞文化的年輕人,展示瞭“信息繭房”如何固化偏見、加速群體極化,以及個體在追求“真實自我”與迎閤“數據畫像”之間的矛盾。 3. 《離綫宣言:對數字靜默的渴望》: 這是全書的總結性篇章。它不是簡單的技術批判,而是對現代人“注意力資本”被持續掠奪的深刻反思。作者記錄瞭幾位主動選擇“數字排毒”或過著半隱居生活的人,他們試圖通過物理世界的重新連接(如園藝、手工勞作、長途徒步)來奪迴對時間、注意力和感官的控製權。這本書的結尾,留給讀者的是一個開放性的提問:在一個信息過載的時代,真正的“在場”意味著什麼? --- 《浮光掠影:時代洪流中的個體剪影》是一部關於“失焦”的肖像集。它不為誰立傳,隻為捕捉那些在時代巨大慣性下,依然試圖保持形狀、發齣微弱聲響的生命痕跡。閱讀本書,就像在舊照片的邊緣,用放大鏡仔細辨認那些模糊不清的背景人物,發現他們與我們自身命運的某種微妙的、不可分割的聯係。 本書適閤對社會學、文化人類學、以及當代中國城市變遷史感興趣的深度閱讀者。

用戶評價

評分

我被這本書裏對“記憶”和“時間”的探討深深吸引住瞭。這絕不是一本探討物理學的時間旅行小說,而是更側重於個體經驗中時間流逝的心理感受。作者似乎對“懷舊”這種情緒有著近乎偏執的關注。書中的主角,一位年邁的修復師,他的日常工作就是修補那些被時間磨損的古董,而他的內心世界,則是在不斷地修補自己破碎的過去。最讓我動容的是關於“氣味記憶”的描寫,作者用瞭大段篇幅來刻畫主人公如何通過一塊發黴的舊木頭,瞬間被拉迴到四十年前的童年夏日,那種感官的衝擊力是如此真實,幾乎讓我能聞到空氣中潮濕的泥土味。這種對微小細節的捕捉,使得整部作品的基調顯得極其憂鬱而溫柔。它沒有高潮迭起的戲劇性衝突,衝突更多地存在於主角與自我認知和時間流逝之間的拉鋸戰。讀完閤上書本後,我對著窗外發呆瞭很久,感覺自己也像是被時間拋下的某個物件,需要被重新審視和打磨。這本書成功地捕捉瞭那種“一切都在變,唯有遺憾永恒”的東方哲學韻味,是一次對生命本質的深沉冥想。

評分

這本書的語言風格,用“冷峻”來形容最為貼切。它很少使用華麗的辭藻堆砌場景,而是用精確、近乎新聞報道式的簡潔語言來敘述那些殘酷的事件。這種剋製的筆觸反而産生瞭巨大的情感穿透力,因為它將敘事者的情感完全內化瞭,留給讀者去填補那些留白。例如,書中描述一場突如其來的災難時,沒有渲染任何聲嘶力竭的呼喊,隻是平鋪直敘地記錄瞭受害者留下的最後幾件物品的清單,這種疏離感反而將死亡的冰冷和荒謬感無限放大。我注意到作者非常擅長運用“場景轉換”來製造節奏感。一個段落還在平靜的辦公室裏,下一段可能就直接跳到瞭戰火紛飛的邊境,中間沒有任何過渡,這種突然的切換,極大地增強瞭閱讀時的代入感和不安感。這種敘事節奏,讓我聯想到某些東歐作傢的作品,他們似乎都明白,最深層的恐懼往往不在於看到瞭什麼,而在於你突然意識到,平靜的生活隨時可能被撕裂。對於尋求閱讀刺激和對人性黑暗麵進行冷靜觀察的讀者來說,這部作品提供瞭絕佳的素材。

評分

這本《夜航星辰》的裝幀設計簡直是視覺的盛宴,那種深邃的靛藍色調,仿佛捕捉瞭午夜時分,遠航船隻在無垠海麵上與星空交匯的瞬間。紙張的質感也挑不齣毛病,拿在手裏沉甸甸的,有一種對知識的敬畏感。我尤其欣賞封麵燙金的工藝,那些細小的星軌和船帆的剪影,在光綫下閃爍著低調而奢華的光芒。作者的敘事手法極其細膩,他沒有急於拋齣宏大的世界觀,而是將我們帶入瞭一個名叫“燈塔鎮”的邊緣小鎮。鎮上居民的對話充滿瞭地方性的口音和特有的隱喻,初讀時可能需要一些耐心去適應,但這恰恰營造齣一種強烈的真實感。故事的前半部分,主要圍繞著一個老舊的燈塔管理員和他失蹤的孫女展開,情節推進緩慢,卻步步為營地揭示瞭小鎮被某種古老迷信和與世隔絕的狀態所禁錮的現實。讀到中期,作者開始引入“潮汐之歌”這一神秘元素,它不再是簡單的背景設定,而是驅動角色命運走嚮的關鍵力量,那種宿命感和無力感,讓人不禁聯想到加西亞·馬爾剋斯的魔幻現實主義筆觸,隻是這裏的底色更加蒼涼和剋製。這本書需要細品,急躁的讀者可能會錯過那些散落在字裏行間的暗示和伏筆,但沉浸其中,你會發現每一個角落都充滿瞭未被言說的故事和情感的張力,是一部值得反復摩挲的文學作品。

評分

我發現這本書的獨特之處在於其對“群體性失語癥”的深刻描繪。故事背景設定在一個信息被嚴格控製的未來社會,但它並非那種反烏托邦的樣闆戲,而是在探討更為微妙的社會壓力如何扼殺個體錶達的欲望。書中的核心衝突不是反抗暴政,而是人們選擇性地遺忘和迴避那些不願麵對的集體創傷。比如,作者虛構瞭一個“記憶重置日”的設定,每年所有人都必須參加一次集體儀式,主動放棄前一年的某些負麵記憶,這聽起來似乎是一種解脫,但帶來的卻是人際關係的膚淺化和曆史責任的缺失。我欣賞作者對這種“主動遺忘”心理的剖析,它比被強迫遺忘更具諷刺意味。書中有段對話極其發人深省:“我們不是不想記住,我們隻是太纍瞭,不想為過去負責。”這種對現代社會逃避責任傾嚮的精準捕捉,讓這本書具有瞭超越純粹科幻的社會學意義。它迫使讀者審視自己日常生活中那些因為“不想麻煩”或“不想深入”而選擇忽略的事實,是一部既有思想深度又極具現實批判性的佳作。

評分

說實話,這本書的閱讀體驗更像是在解謎,而不是單純地跟隨情節發展。它的結構非常碎片化,充滿瞭閃迴、日記摘錄,甚至是模擬的官方報告,這種多視角的敘事策略,成功地營造瞭一種信息不對等帶來的緊張感。我必須承認,前一百頁的閱讀過程頗為燒腦,作者似乎故意將關鍵信息藏匿在晦澀的術語和曆史典故之後,這對於習慣瞭綫性敘事的讀者來說是個不小的挑戰。例如,關於“灰燼戰爭”的描述,隻是寥寥數語,但通過不同角色的迴憶片段拼湊起來,你纔能意識到這場戰爭對當代社會結構産生瞭多麼根深蒂固的影響。然而,一旦你度過瞭最初的迷霧期,那種“啊,原來如此!”的豁然開朗感是無與倫比的。尤其是後半段,當作者終於將那些看似毫不相關的綫索——一份塵封的地圖、一段加密的電報、一個古老的傢族誓言——匯集到一起時,整個故事的邏輯鏈條瞬間清晰,其精妙的設計令人拍案叫絕。這本書的魅力在於其對“真相”的解構,它提醒我們,曆史往往是無數個被扭麯或遺忘的視角共同構築的幻象。它更適閤有耐心、喜歡深度挖掘文本內涵的讀者,絕對不是那種可以放在枕邊輕鬆翻閱的消遣讀物。

評分

很滿意,摺扣很美麗,正版書,包裝精美,送貨快,下次還會購買,

評分

次日送達,全新未拆封~京東自營購書最靠譜啦~

評分

支持一波按揭藝術傢~湊夠20個字,畢加索的全名是字數夠瞭。

評分

張發財,鬼纔史學傢設計師

評分

非常非常非常非常非常非常非常非常非常非常非常非常的好

評分

有點意思,值得推薦,新書,優惠買的

評分

張發財一直保持著小品式幽默!

評分

京東鑽石會員+會員PLUS,可是從來都懶得評價。自從知道京豆可以抵現,後悔不已,實在不知浪費瞭多少京豆,於是存瞭這條信息方便評論拿京豆。如果貼瞭這條長評論,說明我對這款産品總體還是滿意的。

評分

一般,書籍中間有瑕疵,見圖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