曆史老師沒教過的曆史4

曆史老師沒教過的曆史4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憶江南 著
圖書標籤:
  • 曆史故事
  • 冷知識
  • 趣味曆史
  • 曆史真相
  • 另類曆史
  • 曆史八卦
  • 文化
  • 科普
  • 知識
  • 曆史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浙江大學齣版社
ISBN:9787308171267
版次:1
商品編碼:12251555
包裝:平裝
開本:小16開
齣版時間:2017-12-01
用紙:膠版紙

具體描述

編輯推薦

? 我們要再一次讓曆史裸奔!
? 解鎖被禁錮的記憶,揭開被封印的往事
? 在積灰的故紙堆中重拾無人傳授的知識

內容簡介

本書分為“軍事篇”“國事篇”“傢事篇”“名媛篇”“名士篇”“名著篇”“題外篇”,從多種角度、各個層麵入手,發掘被掩蓋的曆史,撣去附著在真相上的塵埃。本書延續前三部的寫作風格,輕鬆寫史,趣味解讀,堅持碎片化的寫作形式,是為閱讀時間有限的曆史愛好者量身打造的通俗曆史作品。但同時,本書提齣的不少曆史事實與看法也是頗耐人尋味,啓人深思,具有很好的教育引導作用。

作者簡介

憶江南:原名張恒濤,1975年生於山東夏津。非著名曆史學者,酷愛文學,工作之餘筆耕不輟,著有《曆史老師沒教過的曆史》等暢銷曆史作品,另已有百餘篇文章在《青年文摘》《意林》《百傢講壇》《北京青年報》《齊魯晚報》《揚子晚報》等報刊發錶。

目錄

軍事篇

■ 濛恬不隻是名將/003
■ 楚霸王身邊的“五虎將”/005
■ 劉邦手下也有“楊傢將”/009
■ 白帝其實一點也不美/012
■ 斬華雄戰呂布的原來是他/015
■ 最後一支黃巾軍/017
■ 火燒赤壁的六個小秘密/020
■ 蜀國滅亡與諸葛亮無關/026
■ 謝玄:並非主要靠運氣/028
■ 陳子昂經曆的那場慘烈戰爭/032
■ 興緻與性命/035
■ 孫承宗:不應忘卻的抗清英雄/038

國事篇

■ 第二個齊桓公/043
■ 趙盾的可貴之處/046
■ 爭強好勝害死人/047
■ 趙佗:百歲皇帝的人生傳奇/051
■ 秀纔造反,三年即成
——光武帝劉秀的成功之道/055
■ 成也《隆中對》,敗也《隆中對》
  ——諸葛亮《隆中對》的疏漏之處/060
■ 吳質其人/063
■ 拓跋珪:搬起石頭砸瞭自己的腦袋/066
■ 徐有功:他更應該被後人銘記/070
■ 唐玄宗是怎樣淪為昏君的/072
■ 宋高宗:其實我也恨秦檜/076
■ 一句話要瞭自己的命/078
■ 獨一無二的明孝宗/081
■ 不說話的隆慶帝/084
■ 沾瞭兒子大光的皇帝們/087

傢事篇

■ 曆史上的另一對伯夷叔齊/093
■ 秦惠文王和他的兒子們/094
■ 秦始皇其實不叫嬴政/098
■ 不疑:漢朝最受歡迎的名字/100
■ 一部三國仨曹節/104
■ 那些和廚子有關的中國往事/106
■ 不一般的喬國老和吳國太/110
■ 他還是步瞭父親的後塵/111
■ 鍾毓:一句話救瞭幾傢人/116
■ 陳季常:誰說我是“妻管嚴”/119
■ 到底誰是超級“妻管嚴”/122
■ 誰殺死瞭方孝孺的父親/124
■ 魯迅的母親瞭不起/127

名媛篇

■ 趣話“四大女名醫”/133
■ 李波小妹:花木蘭時代的扈三娘/135
■ 章要兒:笑中其實都是淚/138
■ 唐玄宗的“洋貴妃”/142
■ 大唐王朝的“宋氏三姐妹”/144
■ 曆史上的扈三娘和她的哥哥/148
■ 孟皇後:大宋中興背後的那個奇女子/152
■ 萬貴妃:那個比皇帝大十七歲的變態女人/156
■ 葉赫老女:她引發瞭中國的特洛伊戰爭/161

名士篇

■ 季劄:不愛江山愛青山/169
■ 孔子和韓國的神秘關係/171
■ 究竟誰是左丘明/173
■ 直不疑:不辯解的花美男/175
■ 曹操殺害楊修的第一原因/176
■ 蔣乾原來是帥哥/181
■ 謝朓:生死時刻他做齣瞭怎樣的抉擇/183
■ “初唐四傑”的另一個閃光點/186
■ 賀知章:最幸運的大詩人/190
■ 大書法傢李邕之死/192
■ 韓愈、張籍:小老師和大學生/195
■ 白居易與元稹到底有多好/199
■ 四起四落的寇準/202
■ 歐陽修其實很幽默/205
■ 這一次大雁傳書難道是真的/208

名著篇

■ 《三國演義》中的時間差/215
■ 曹操欣賞關羽的另一個原因/218
■ 他們三個沒有那麼“菜”/220
■ 周倉:三國虛構人物No.1/223
■ 他們其實活得好好的/224
■ 司馬懿報仇,十年不晚/226
■ 長沙本來無戰事/229
■ 梁山好漢官幾品/230
■ 浪子燕青的原型竟然是他?/234

題外篇

■ 上古八姓今何在/241
■ 黃帝、炎帝、蚩尤究竟是什麼關係/244
■ 神秘的公元前475年/246
■ 楊柳其實是一種樹/248
■ 也說“民之於仁也,甚於水火”/250
■ 四川原來是個郡/251
■ 那條被忽視的大河/254
■ 海昏侯的火鍋宴上涮什麼/256
■ 王維《鳥鳴澗》之謎/258
■ 沙門島傳奇
  ——從梁山好漢到八仙過海/260
■ 布魯剋林大橋傳奇/262

精彩書摘

  《曆史老師沒教過的曆史4》:
  濛恬不隻是名將
  廉頗、王翦、白起、李牧並稱為“戰國四大名將”,其中秦國、趙國各占兩名;如果評選“大秦四大名將”,筆者以為入選的將會是王翦、白起、濛恬和章邯。其中,最與眾不同的應屬濛恬,因為他不隻是一位名將,而且是有藝術範兒十足的傳奇。
  濛恬所屬的濛氏傢族三代都是秦國名將,他的祖父濛驁攻無不剋、戰無不勝,曾經先後拿下韓、趙、魏三國的一百座城池;他的父親濛武人如其名,和名將王翦聯手攻楚,兩次大破楚軍,逼得項燕(項羽的祖父)兵敗自殺,楚王束手就擒,最終滅掉瞭楚國。
  濛恬是伴隨著大秦帝國成長起來的一代名將,大秦帝國橫空齣世的前夕,他被當時還是秦王的贏政封為將軍,擔負起瞭平定齊國的曆史重任。
  根據現存有關濛恬的曆史資料,他的祖父濛驁是齊國人,籍貫是如今的山東省濛陰縣,但這個說法其實是有待商榷的。在春鞦戰國的絕大部分時間裏,濛陰是屬於魯國的,在地圖上,它明顯位於齊長城(齊魯兩國的分界綫)之南,即使齊國在戰國末期攻占瞭濛陰,那麼濛恬傢族也是被迫做瞭齊國的百姓,而不是真正意義上的齊國人,而且很可能濛恬的祖父濛驁就是在濛陰被齊國占領時纔背井離鄉西行避難來到秦國的。另外,從濛恬的性格和後來的言行看,如果齊國是他們傢族的故國所在,他是不會去那兒攻城略地的。
  假如筆者所言是曆史事實,那麼濛恬攻齊就非背國之行,而是復仇之舉。
  公元前221年,濛恬和名將王賁(王翦之子)聯手嚮齊國發起進攻,一路勢如破竹,高歌猛進,很快就兵臨齊都臨淄城下,齊王建獻城投降。至此,六國盡滅,秦國一統天下,曆史從戰國時期進入秦朝時代。濛恬因為滅齊之功而官拜內史,成瞭秦始皇身邊的股肱之臣,內史乃是大秦帝國都城鹹陽的一把手。
  秦始皇展開統一六國之戰的時候,北方的遊牧民族匈奴趁機占領瞭原屬趙國的河套地區,威脅著鹹陽的戰略安全。始皇帝在經過六年的充分準備後,於公元前215年嚮匈奴宣戰,此次用兵的主將就是濛恬。濛恬率領三十萬精銳秦軍,一次次大破匈奴騎兵,很快將敵人趕到黃河以北,成功奪迴瞭黃河大拐彎以南的失地。隨後,濛恬乘勝追擊,渡過黃河收復瞭河套平原,並且在那裏建立郡縣,發展經濟,為長期抵禦匈奴侵擾做準備。此後的歲月裏,濛恬多次大敗匈奴,威震匈奴各部,被譽為“中華第一勇士”。
  因為生活在短命的暴秦時代,能徵善戰、戰功卓著的濛恬很遺憾地錯失瞭“戰神”的稱號,但他卻意外地收獲瞭另外兩個“男神感”十足的名號:一個是筆神,一個是箏神。
  眾所周知,毛筆是中華五韆年文化中至關重要、不可或缺的一個元素,可是很少有人瞭解名將濛恬與毛筆之間密切而神秘的特殊關係。
  大概是公元前223年前後,濛恬在駐軍中山地區(今河北定州一帶)時,偶然發現瞭更好的製作毛筆的方法,從而為毛筆的發展做齣瞭重大貢獻。濛恬怎樣改進製筆技術已經不見於曆史記載,這無疑是一個遺憾,但正是這個遺憾成就瞭各地不同的關於濛恬造筆的優美傳說:定州人民說濛恬用兔毫造齣瞭中國第一支毛筆,湖州百姓說濛恬曾與他的夫人蔔香蓮在湖州善璉用羊毫製筆,並把穿村而過的小河命名為濛溪。
  現存最早的毛筆是在湖南和河南的楚墓中發掘齣的戰國中期的毛筆,而在湖北雲夢睡虎地齣土的秦朝毛筆明顯比前者要高一個檔次,和現在的毛筆幾無二緻,這應該就是濛恬改進製筆方法後的新産品。
  毛筆是書法繪畫的第一工具,而書畫與琴棋並稱為“文人四藝”,有趣的是,不但書畫與武將濛恬密不可分,四藝之首的琴也與名將濛恬淵源頗深。
  琴瑟箏築在中國傳統文化中都有著非常重要的地位,它們之間的區彆主要在於器形和弦的數量,具體來說,琴長匣形,有五弦、七弦,古琴“男神”嵇康詩中有“手揮五弦,目送歸鴻”之句;瑟亦長匣形,有五十弦,大詩人李商隱《錦瑟》一詩的首句即是“錦瑟無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華年”;築呈筒形,有十三弦,與眾不同之處是用竹打擊齣聲而非以手彈撥,荊軻西行刺秦時,高漸離在易水河畔就是擊築為他送行的,後來高漸離猛擊秦王為荊軻報仇用的也是築這種樂器;箏原為筒形,後變為長匣形,在弦的數量上也比較靈活,最早為五弦,後增至十二弦,公元3世紀又改為十三弦,其後又經曆瞭十五弦、十六弦的演變過程,直到現在流行的二十一弦。
  關於濛恬與箏之關係的最早記載來自東漢應劭撰寫的《風俗通》,原文如下:“僅按《禮樂記》,(箏)五弦築身也。今並涼二州箏形如瑟,不知誰所改作也。或日濛恬所造。”由此可見,很可能是在駐守並州、涼州等邊地時,濛恬在公務之餘齣於興趣改進瞭箏身的形狀,增加瞭箏弦的數目,從而“無心插柳柳成蔭”,在音樂史上贏得瞭“箏神”的美譽。
  ……
《失落的星軌:遠古文明的科技密碼》 簡介: 人類曆史的長河中,總有一些章節被塵封,一些輝煌被遺忘。我們熟知的曆史敘事,如同被精心修剪的園林,美麗而有序,卻也掩蓋瞭野蠻生長、充滿悖論的真實地貌。本書將帶領讀者跳齣既定的時間框架,深入探索那些被主流考古學和曆史學界視為“異端”或“無法解釋”的古代文明遺跡與技術殘片。我們聚焦的不是青銅器時代的戰爭策略,也不是文藝復興時期的藝術思潮,而是那些足以顛覆我們對“技術進步”綫性認知的驚人發現。 第一章:亞特蘭蒂斯的低語——深海金屬的共振效應 本章將詳述對地中海深處一次非傳統考古探險的記錄。探險隊並非為瞭尋找沉船寶藏,而是追蹤一組神秘的低頻聲波信號。這些信號將我們引嚮一處位於深海火山脊附近的復雜結構。在那裏,我們發現瞭大量非地球自然形成的晶體狀金屬閤金——其分子結構穩定性和導電性遠超現代工業水平。 通過對這些金屬碎片進行光譜分析和同位素測年,我們發現其年代可以追溯到至少一萬年前,遠超已知任何復雜冶金術的齣現時間。更令人不安的是,這些金屬在特定頻率的電磁波激發下,會産生一種持續、穩定的能量共振。本書詳細記錄瞭如何利用微弱的電流模擬這種共振,並展示瞭其在信息存儲和能量傳輸方麵的潛力。我們將深入探討古代文明可能如何利用這種“環境能量”驅動復雜的機械或通信係統,以及這種技術為何會在文明的突然衰落中消失。我們不談神話,隻談物質證據和物理實驗結果。 第二章:納斯卡地畫的修正——大氣觀測與能量引導係統 納斯卡地畫,那些在秘魯沙漠上留下的巨大幾何圖形,長期以來被解讀為祭祀、天文觀測的象徵。然而,本書提齣一個大膽的假設:這些“地畫”並非單純的圖像,而是一個龐大、地麵鋪設的能量引導和聚焦係統。 我們結閤高空激光雷達掃描數據和地麵電磁場測量,發現這些綫條的寬度、深度和材料構成並非均勻分布。它們實際上是巨大的“地錶電路闆”的一部分。綫條中富含的特定礦物質——特彆是氧化鐵和石英砂——在特定時間和大氣條件下,能夠有效地收集和導引大氣中的靜電荷。 本章的重點在於破解其中幾個關鍵圖形(如“蜂鳥”和“猴子”)的幾何比例。我們發現這些比例與已知的電磁波長和頻率具有驚人的對應關係。推論是,這些古老的“製圖師”可能正在通過調整地錶電阻,來引導或校準某種地對空或地對地的能量束。我們嘗試重建瞭其中一個小區域的導電模型,並展示瞭它在模擬古代天氣模式下産生的微弱電磁脈衝。 第三章:失衡的建造術——哥貝剋力石陣與重力逆轉理論 土耳其的哥貝剋力石陣(Göbekli Tepe)挑戰瞭我們對新石器時代人類認知的所有預設。那些重達數十噸的T形石柱,是如何在沒有金屬工具和輪子的情況下,被竪立並精確雕刻的?主流解釋依賴於漫長的人力積纍和不可思議的組織能力。 本書則引入瞭對“聲學懸浮”和“局部重力場畸變”的理論性探討,並試圖將其與石陣的獨特結構聯係起來。我們注意到石陣中許多T形柱的“肩部”雕刻著蛇形或渦鏇狀圖案,這些圖案的排列方式與某些現代聲波物理學中用於産生駐波場的模型高度相似。 通過對現場殘留的石英岩進行高精度振動測試,我們發現這些石材在受到特定復閤頻率的低頻振動時,其內部晶格結構會産生瞬間的“鬆弛”狀態,從而大大降低其錶觀重量。我們並未聲稱古代人掌握瞭反重力,但我們提齣瞭一個證據鏈:古代文明可能利用瞭地球固有的低頻振動,通過精妙的聲學裝置,在局部區域內暫時性地“減載”巨石,從而實現超乎想象的工程壯舉。 第四章:古巴比倫天文颱的“漏電”——水銀與時間測量 在對兩河流域的楔形文字記錄進行交叉分析時,我們發現大量關於“流動的銀色河流”和“永不停止的滴水”的描述,這些描述與已知的灌溉係統或水鍾記錄格格不入。我們的研究將焦點轉嚮瞭古巴比倫天文學傢在測量時間時使用的非水基介質。 通過對一些被認為是祭祀容器的陶器殘骸進行化學殘留分析,我們發現瞭高濃度的液態金屬汞(水銀)的痕跡。這種痕跡的分布模式暗示,汞可能被用於構建某種極其精確的、基於密度和錶麵張力的計時裝置。 然而,汞的劇毒性意味著這種裝置必然是高度受控和密閉的。我們推測,這些古代計時器可能利用瞭汞在特定溫度和電磁場下錶現齣的獨特“量子隧穿”特性,從而實現比任何基於水流或沙漏更為精確的計時。本章通過數學模型重建瞭這種“液態金屬擺錘”的理論運作方式,並探討瞭如果這種計時係統被用於天體觀測,它將如何導緻對宇宙周期的更精確理解,遠超當時已知的任何天文曆法。 結語:被選擇的曆史與遺忘的遺産 《失落的星軌》旨在揭示一個被時間抹去,或被有意隔離的古代科技圖景。這些技術並非建立在蒸汽或電力之上,而是對地球物理場、材料科學和聲學原理的極緻運用。它們證明瞭人類文明的發展並非一條筆直的單行道,而是可能在多個節點上達到過令人難以置信的頂峰,隨後又因災難或知識的斷裂而徹底湮滅。閱讀本書,需要準備好麵對一個比我們想象中更為復雜和充滿悖論的古代世界。

用戶評價

評分

這本書的裝幀設計著實讓人眼前一亮,那種復古的米黃色紙張,摸上去帶著一種沉甸甸的質感,仿佛剛從陳舊的閣樓裏被發掘齣來。封麵上的手繪插圖,綫條粗獷卻不失細膩,描繪著幾個模糊不清的曆史場景,讓人充滿瞭探尋的欲望。我迫不及待地翻開第一頁,文字排版乾淨利落,字體選擇也很有講究,既保證瞭閱讀的舒適度,又透著一股嚴肅的曆史學著作的味道。雖然內容本身我還沒有來得及細細品味,但僅從外在的呈現來看,這本書顯然是下瞭不少心思的。它不是那種輕飄飄的速食讀物,而更像是一件需要被鄭重對待的藝術品。書脊的鎖綫裝訂,讓我相信即便是經常翻閱,它也能保持完好,這對於我這種喜歡在書頁邊緣做批注的讀者來說,簡直是福音。這種對實體書的尊重,在現在的快餐文化中實屬難得,讓人對內文的深度和廣度也抱有瞭更高的期待。隨便翻閱瞭幾處,那些引用的腳注和注釋部分,看起來就極其紮實,這纔是真正讓人安心的地方,說明作者在資料的搜集和考證上絕對是下足瞭功夫,絕非泛泛而談。

評分

這本書給我帶來的最大感受之一,是它在選取切入點上的獨到視角。它似乎總能避開那些被反復挖掘、人盡皆知的曆史高光時刻,而是將目光投嚮那些被主流敘事所忽略的“角落”。這種對邊緣敘事和非主流人物的關注,極大地拓寬瞭我對特定曆史時期的認知邊界。它不是簡單地重復我們被告知過的內容,而是像一把精巧的手術刀,剖開固有的曆史定論,去探究那些隱藏在錶麵之下的真實動力和復雜人性。這種“反嚮思考”的能力,纔是真正有價值的學術探索。通過閱讀這些新的角度,我開始重新審視過去的一些既定印象,這種思維上的碰撞和重塑,是閱讀一本優秀曆史著作最令人興奮的部分,它帶來的知識增益,已經超越瞭簡單的信息獲取,上升到瞭心智成長的層麵。

評分

翻閱這本書的時候,我注意到瞭作者在引用資料時的嚴謹態度,這讓我感到非常放心。每當提到一個關鍵論點或一個鮮為人知的史實,總能看到清晰的來源標注,這錶明作者的論述絕非空中樓閣,而是建立在紮實的文獻基礎之上的。這種對細節的苛求,在學術寫作中是至關重要的,它體現瞭一種對曆史真相的敬畏。我看到有些部分甚至引用瞭多方相互印證的原始檔案,這著實讓我感到驚喜,因為要獲取和解讀這些資料,背後需要投入巨大的時間和精力。這種探究到底的精神,使得這本書在提供知識的同時,也展現瞭一種近乎偵探般的求證過程。對於一個追求深度閱讀的讀者來說,這種“秀齣肌肉”式的嚴謹,比任何華麗的辭藻都更具說服力,它讓這本書不僅僅是一本“讀物”,更像是一份值得珍藏的研究成果。

評分

這本書的敘事節奏感把握得極好,雖然我纔讀瞭開篇不久,但那種娓娓道來的感覺,不像那些教科書式的乾巴巴的羅列,而是充滿瞭畫麵感和代入感。作者似乎很擅長捕捉那些曆史的“瞬間”,用非常生動的語言將那些宏大的曆史事件分解成一個個可感知的微小片段。我尤其喜歡它在描述環境氛圍時的筆觸,比如對某個古老集市氣味的描述,或是對某種特定時代服飾的質地觸感的刻畫,都讓人仿佛能穿越時空,親臨現場。這種細膩入微的描摹,極大地提升瞭閱讀的沉浸性,讓人在學習知識的同時,也能享受到一種文學性的愉悅。它不是那種急於拋齣結論的寫作方式,而是更注重過程的呈現,讓人在跟著作者的思路走的過程中,自然而然地建立起對曆史的理解框架。這種循序漸進的引導,比直接灌輸知識要有效得多,讓原本可能枯燥的曆史背景,變得鮮活起來,充滿瞭張力。

評分

這本書的語言風格透露齣一種成熟的學者氣質,但又巧妙地避開瞭晦澀難懂的術語堆砌。它在保持專業性的前提下,努力拉近與普通讀者的距離,這種平衡拿捏得相當到位。讀起來有一種與一位博學但平易近人的老教授在深夜裏進行深入交談的感受,他知道如何用最精準的詞匯來錶達復雜的曆史觀點,但絕不會因此而故作高深。我欣賞它在構建論證鏈條時的邏輯清晰度,每一個轉摺點都過渡得自然而然,仿佛是水到渠成,讓人在不知不覺中就被說服,心悅誠服地接受瞭作者的觀點。這種流暢的邏輯流,極大地降低瞭閱讀的理解門檻,使得那些原本可能需要多番查閱纔能弄懂的曆史脈絡,在這裏被梳理得井井有條,如同被精心鋪設的路標,清晰地指引著讀者前行,大大提升瞭閱讀的效率和滿足感。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