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書由單老生前好友,著名學者任繼愈先生撰序。
☆作者單士元先生在故宮工作74年,掌握許多一般人不知或不熟悉的資料,是故宮建院的最後一位見證人,堪稱活曆史,雖已駕鶴歸去,仍留本作供後人參閱。
☆本書緊扣故宮的曆史、格局和人物展開,條理清晰、簡明而又生動,充分體現瞭一位在故宮工作、研究70年的故宮人講述故宮的專業性、與新鮮感,非常透徹、詳盡。
☆從1406年永樂大帝建故宮起,故宮已經曆瞭幾百年風雲變幻。作者既介紹瞭營建的四個時期,也梳理瞭後來的幾次重建。對故宮的三大殿及相關建築,以及明清皇城的布局,都重點予以分析,既照顧瞭全麵又突齣瞭重點。更可貴的是,作者透過磚木瓦石看到瞭人。除瞭建築主創和帝王皇室外,作者還特彆寫瞭工匠等,展現瞭他們不朽的業績。
有關故宮的書籍不少,但本書很有特色。作者單士元先生在故宮工作數十年,掌握許多一般人不知或不熟悉的資料。本書緊扣故宮的曆史、格局和人物展開,條理清晰、簡明而又生動、透徹而又詳盡,故而無論是專業性還是與其他同類書籍不相伯仲,且新鮮感更甚。
本書是一位在故宮耕耘瞭74年的老人留下的最後一部作品。作者單士元先生是北京大學文科研究所早年畢業的老學長。他治學謹嚴,為人的樸實,一絲不苟的作風素為同學所欽重。他這部《故宮史話》,以深入淺齣的手法,把枯燥的矽木瓦石建築物,賦予靈氣,讀起來不枯燥。這部小書,內容豐富,言之有據,小中見大,把中國的故宮放在世界宮殿群中展現給讀者,讀後既增加瞭知識又開拓瞭視野。與前版相比,本版新添瞭數十幅彩色圖片,每幅圖片皆選取角度拍攝,色彩更加飽滿,成像更加清晰,亦給本書增色不少。
單士元,1907年生於北京。1924年底參加溥儀齣宮後成立的“清室善後委員會”,任書記員。1925年10月,故宮博物院成立,被批準賡續在院。1930年供職院內文獻館,不久,又參加瞭中國營造學社,是我國曆史檔案事業創建者之一和中國古建築早期研究者之一。
黃世雲,安徽省影協理事、藝術攝影學會第一屆理事、職工書畫攝影協會理事,巢湖地區攝影工作者協會理事、影協副主席、主席。
第一章 明清故宮——紫禁城
第一節 數字的比較 / 003
第二節 北京的第四座宮殿建築群 / 006
第三節 營建的四個時期 / 012
第四節 午門與太和門 / 019
第五節 三大殿——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 / 025
第六節 關於三殿的幾次重建 / 036
第七節 文華殿與武英殿 / 040
第八節 故宮內廷 / 048
第二章 明代北京皇城與紫禁城
第一節 明代營建北京的前前後後 / 069
第二節 明代北京皇城 / 074
第三節 景山和雁翅樓 / 079
第四節 元故宮的拆毀 / 081
第五節 明代北京皇宮的營建 / 086
第六節 元、明兩代紫禁城位置之比較 / 090
第七節 明代北京皇宮的規劃和布局 / 094
第八節 備料和施工 / 100
一、采木 / 100
二、采石與運輸 / 104
三、磚和瓦 / 108
四、琉璃瓦和其他琉璃製品 / 111
第九節 營建北京宮殿的勞動力 / 114
一、工匠 / 114
二、軍工 / 115
三、明代營建皇宮耗用瞭多少人力和財力 / 118
四、駭人聽聞的貪汙和掠奪 / 121
第十節 著名建築匠師 / 122
第十一節 宮殿史簡說與明清故宮 / 127
第三章 初窺故宮史跡雜抓選編
第一節 皇宮說史 / 137
一、明清王朝時的乾清宮 / 137
二、禦屏京官職名冊 / 141
三、皇宮中的檔案庫與清軍機處檔案 / 141
四、皇宮中的圖書館 / 146
五、故宮禦花園的堆秀山水法 / 148
六、北京故宮禦花園木化石 / 150
七、宗教勢力在皇宮 / 151
八、外國使節進皇宮 / 152
九、清代改變明宮對稱格局 / 154
十、水源與采暖 / 158
十一、算房 / 159
十二、記葉赫那拉氏(慈禧)的一生 / 160
十三、光緒帝珍妃入宮之情形與墜井之死 / 166
十四、內務府與造辦處 / 168
十五、中國建築的隔扇 / 170
十六、清代文字獄與清代禁書陳列劄記 / 173
第二節 建院前後 / 175
一、溥儀齣宮前夕奢華的生活 / 175
二、袁世凱稱帝與溥儀復闢 / 178
三、古物陳列所 / 180
四、壯麗的宮殿建築與雨中奇景 / 181
第三節 探秘故宮 保護故宮 / 187
一、故宮建築 / 187
二、故宮研究 / 191
三、探研方法 / 192
四、北京故宮的修護保養 / 195
附 錄
我與故宮 七十餘載故宮生活 / 199
一、我與初建的故宮博物院及院匾軼事 / 199
二、憶故宮博物院第一任院長易培基 / 207
三、我與同仁那誌良二次相見 / 209
四、我與清末大阿哥(溥儁) / 211
整本書的節奏感把握得相當齣色,它沒有平均用力地敘述每一個朝代或每一位君主,而是懂得如何設置高潮和低榖,如何通過重點事件來串聯起一個宏大的曆史脈絡。例如,在描述某個關鍵轉摺點時,作者會突然放慢語速,用濃墨重彩去描繪那些決定性的瞬間和人物的內心掙紮,這種張弛有度的敘事節奏,讓人在閱讀時難以停歇,總想知道下一頁究竟會揭示齣怎樣的秘密。同時,全書的篇幅劃分也顯得非常人性化,即便是相對厚重的內容,也被切割成易於消化的小單元,非常適閤現代人碎片化的閱讀習慣。這種對閱讀體驗的細緻考量,使得即便是對曆史不太熱衷的讀者,也能輕鬆地“入坑”,並被持續地吸引下去,直到最後一頁。這種將專業知識“包裝”成引人入勝的故事綫的本領,實屬難得。
評分坦白說,我原本對這類題材的書籍抱有一種審慎的態度,總擔心內容會流於錶麵化,或者過於依賴一些已經廣為流傳的宮廷八卦。然而,這本書在考據的嚴謹性上,遠超我的預期。雖然它以“故事”的形式呈現,但字裏行間透露齣的曆史細節和對史料的審慎引用,顯示齣作者深厚的學術功底。它並非僅僅是故事的搬運工,而是在解讀曆史事件時,融入瞭對時代背景、社會結構乃至文化心理的深刻洞察。閱讀過程中,我感覺自己不僅是在聽故事,更是在參與一場深度的曆史對話,作者總能在我産生疑問的時候,提供一個閤乎邏輯且有據可查的解釋。這種在娛樂性與知識性之間拿捏得恰到好處的平衡感,極大地提升瞭閱讀的價值,讓我確信,這本書是值得反復品味的深度讀物,而非曇花一現的消遣之作。
評分這本書最讓我感到驚喜的是它在挖掘那些“被遺忘的角落”時的那種細膩和人文關懷。它沒有將目光僅僅鎖定在帝王將相的宏大敘事上,而是巧妙地將鏡頭對準瞭那些在故宮曆史長河中默默無聞的小人物,比如那些資深的工匠、辛勤的宮女,甚至是那些在特定曆史時期扮演瞭某種關鍵角色的普通官員。通過對這些邊緣人物命運的描摹,曆史的維度被極大地拓寬瞭,我們得以從一個全新的、更具人性的角度去理解“紫禁城”這個龐大建築群的生命力。這種視角轉換帶來的衝擊力是巨大的,它讓冰冷的曆史磚石重新煥發瞭溫度,讓我們意識到,那些宏偉的宮殿,終究是無數普通人的喜怒哀樂共同堆砌而成的。這種對“人”的關注,使得整本書的主題升華,不再是簡單的皇傢史,而是中華文明興衰背景下的一部眾生相。
評分這本書的行文風格極其流暢自然,讀起來完全沒有那種傳統曆史書籍的架子氣,更像是長者在爐火旁,用最親切的語調講述著傢族的秘辛。我特彆喜歡作者在敘事過程中穿插的那些充滿生活氣息的場景描寫。比如,對於某位帝王早膳的描述,不是簡單地記錄瞭菜名,而是細緻描繪瞭當時的氣氛、侍從的動作,甚至是光綫投射在精美瓷器上的角度,這種“小中見大”的手法,極大地增強瞭曆史的代入感。它成功地將那些高高在上的曆史人物還原成瞭有七情六欲的個體,讓我們得以窺見紫禁城高牆內,那些看似威嚴的背後,所隱藏的種種無奈、權謀與溫情。這種敘事上的“煙火氣”,使得原本遙遠的皇室生活變得觸手可及,讓人在閱讀過程中不時發齣會心的微笑或沉思的嘆息。這種化繁為簡、化史為人的敘事藝術,是這本書最打動我的地方之一。
評分這本書的封麵設計給我留下瞭極其深刻的印象,那種濃鬱的復古氣息和精美的色彩搭配,瞬間就將我拉迴瞭那個厚重而又充滿故事的年代。我拿到書後,迫不及待地翻閱瞭前麵幾頁,光是目錄和引言部分,就展現齣一種紮實的學術功底和娓娓道來的敘事技巧。作者顯然不是簡單地羅列曆史事件,而是試圖構建一個有血有肉的場景,讓人仿佛能嗅到故宮裏那些陳年舊木的味道,聽到宮牆內那些低語呢喃的迴聲。特彆是那些精心挑選的插圖,即便是未曾展開閱讀正文,也能感受到其對於提升閱讀體驗的良苦用心。我尤其欣賞那種對細節的執著,從版式設計到字體選擇,都透露齣對“老北京”這份獨特韻味的尊重與體悟。這種從外在美學到內在氣質的統一,讓我對接下來深入瞭解那些宏大敘事背後的生活百態充滿瞭期待。它不是一本枯燥的史書,更像是一扇精心裝飾的窗戶,邀請讀者探尋那段塵封的往昔,讓人在視覺和心靈上都得到瞭極大的滿足。
評分確實比較不錯,最愛東東狗?
評分非常不錯的書,正版貨,很好
評分一直都在京東商城買東西,主要是快遞比較好。
評分快捷迅速非常好,文明復興是時代主題,故宮博物院紫禁城乃世界唯一之城市。
評分書很不錯,給五星好評繼續學習
評分送給孩子的,很喜歡
評分好看的書
評分此用戶未填寫評價內容
評分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