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骨文字形錶(增訂版)

甲骨文字形錶(增訂版)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瀋建華,曹錦炎 著
圖書標籤:
  • 甲骨文
  • 文字學
  • 古文字
  • 漢字
  • 語言文字
  • 曆史
  • 考古學
  • 書法
  • 字典
  • 工具書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上海辭書齣版社
ISBN:9787532650057
版次:1
商品編碼:12250408
包裝:精裝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7-10-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220
字數:246000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編輯推薦

  本書於2008年齣版後,久已售罄,市麵上難覓其蹤。此番編著者根據新近刊布的數種甲骨著作資料,在堅持甲骨文自然分類法的基礎上,對原書內容進行瞭增訂和修改,增補瞭近200個甲骨文字(含閤文),追蹤研究較前沿,體現研究新成果,使得本書與時俱進,能夠滿足當前廣大古文字學者和文博學者的研究需求,同時滿足廣大書法研究者與愛好者的研習需求,是一部不可多得的、簡便易用的甲骨文字專業工具書。

內容簡介

  《甲骨文字形錶》係以香港中文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甲骨文電子資料庫為基礎編著的一部甲骨文檢索工具書。相比2001年的香港版《甲骨文字形總錶》,《甲骨文字形錶》收集原《總錶》遺漏的異體字形,同時增加瞭《甲骨文閤集補編》和《殷墟花園莊東地甲骨》新見的甲骨文字和異體字,共計收集甲骨文6211個、單字4024字(據流水號)、異體字2187字,修補字頭380個。今次增訂版由原編著者增補6種甲骨著目所著錄的194個甲骨文字(含閤文),與時俱進,以滿足廣大文字學和文博學者的甲骨學研究,以及書法研究者和愛好者研習的迫切需要。

作者簡介

  瀋建華,女,1953年生於上海。現任清華大學齣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教授。曾任香港中文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大學研究資助項目漢簡帛書、甲骨、金文的全文電子資料庫執行總編輯和主持人之一。先後編著齣版《甲骨文通檢》五冊(饒宗頤主編)、《新編甲骨文字形總錶》《甲骨文校釋總集》20捲(與曹錦炎閤作)等。

  曹錦炎,男,1950年2月生於浙江湖州。師從著名的古文字學傢於省吾教授。曾任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長。現任浙江大學教授、浙江大學曆史文化遺産研究院院長。主要從事文化遺産保護研究,商周考古研究,中國古文字研究。齣版專著(包含閤著、主編)《殷墟甲骨刻辭摹釋總集》《鳥蟲書通考》《古璽通論》等十餘種。

目錄

增訂版齣版說明
修訂版序(陳方正)
序(饒宗頤)
前言(李學勤)
緒論
凡例
部首順序檢索錶
部首頁碼檢索錶
甲骨文字形錶
《殷墟甲骨刻辭類纂》<字形總錶>校記
參考文獻目錄
後記
再版後記

精彩書摘

  中國的曆史有文字記錄,最早可追溯到商代甲骨文字。自從1899年王懿榮的發現到今天已經曆瞭一個世紀,據鬍厚宣先生統計海內外公私收藏甲骨約有十萬餘片之多,甲骨文在其後的發展和研究中已成為涉及語言、文字、曆史、考古的一門顯學。
  甲骨學在作為一門學科的研究開展中,麵對浩瀚的資料,如何利用掌握?為瞭方便研究者對甲骨文字的查閱,以順利進行學術研究,很早便有人做瞭各種甲骨文字匯編一類工具書的編纂整理工作。其中最主要的甲骨文工具書為1934年孫海波編著的《甲骨文編》,書中將甲骨文字按《說文》分部彆屬,臨摹精良,至今沒有同類書可相比。1959年金祥恒的《續甲骨文編》,在孫海波《甲骨文編》的基礎上又增加瞭300多個單字4。二十世紀七十年代日人島邦男編《殷墟蔔辭綜類》(簡稱《綜類》)5首創按甲骨字形分類,建立165個部首,檢索效率便捷,方便程度大大超過《甲骨文編》。1989年齣版的吉林大學姚孝遂等人編纂《殷墟甲骨刻辭類纂》(簡稱《類纂》),其書采納《綜類》分類方式,是目前為止資料最完備,使用率最高的工具書。近年由唐復年整理1976年唐蘭遺著《甲骨文自然分類簡編》,其書根據甲骨文字自身形體結構特點分為231部,這種自然分類法的構想,據王玉哲序言中介紹,是在1935年齣版的《古文字學導論》基礎上産生的,比島邦男的《綜類》早三十二年。這四部甲骨文字工具書各具特色,前三部在甲骨學史上有著極其深遠的影響,在相當長的時間裏成為學習甲骨文字必不可少的入門工具書。
  《說文解字》是一部係統嚴密結構性極強的字書,在中國文字學史上第一個係統創造體現漢字形、音、義的構造和運用規律,是一部實用性極強的工具書,幾韆年來一直被視為曆史文字學傢的經典理論,至今在考證古文字時的分析與研究中發揮極其重要的作用。早期的甲骨文字書,基本上都是按《說文》部首體例排列,《甲骨文編》也不例外,也是按傳統方法,將甲骨文所見的《說文》的字,依照540部首編排,每個字附於各部之下,這樣做不僅將《說文》中單字互為對照,同時也把《說文》中不見於傳世文獻的字,在甲骨文中得到瞭印證,這對進一步研究甲骨文,在學術上提供瞭極為重要的依據。但是《甲骨文編》也存在一些不閤理的現象,《說文》所無的字,均列在附錄上,有的是沒有被認齣的異體字,本應列入正編的,結果卻列入附錄,這對檢索會帶來諸多不便。正編的字有的應分為兩個部首的字,結果有些也錯列入一個部首內,由於為瞭符閤《說文》部首準則,一個甲骨文形體在不同部首齣現如字,又作徵、正、足。這些局限和不足之處是由於受傳統影響所造成的。
  前人經過一段漫長的思索積纍,勢必會導緻甲骨工具書的檢索方法的創新,使之更為閤理。七十年代日人島邦男立足於從甲骨文自身字形結構分析,以類相從,獨創建立瞭165部首係統,檢索任何一個甲骨文字都可按部首檢索,打破瞭傳統以《說文》部首檢索的局限性,將《甲骨文編》原來不可辨識的字形都可按部首歸類檢索,大大提高瞭檢索的功能效率。島邦男將甲骨蔔辭做瞭比較與綜閤研究,書後附有《通假》辭例及《貞人》索引。姚孝遂認為:島邦男的《綜類》“是一部深入研究基礎上的具有創新精神和獨到見解的,有很大實用價值的工具書”。他的觀點基本上代錶瞭甲骨學界絕大多數學者的看法。在那個資料書籍分散極缺的七十年代,《綜類》已成為海內外從事甲骨學者不可替代的最重要的工具書,使用之便捷,資料之集中,讓學界受益無窮。該書由於是手工抄寫,《字目》中難免有些字誤摹、遺漏,引用材料前後不一,其不足之處決無損於《綜類》對學術上的重大貢獻以及深遠影響。
  八十年代中期吉林大學姚孝遂等人編纂瞭《類纂》,這是繼島邦男《綜類》之後,所收甲骨著錄資料最為完備的著作,其所收甲骨數量遠遠超過《綜類》。特彆是原形字臨摹精義入神而且與釋文並列,受到學界歡迎。《類纂》由於曆史條件及種種限製,經多人手工編纂,難以避免在內容上造成不少前後不統一、遺漏和錯誤的地方。今天可利用科技手段將甲骨文字輸入電腦,基本上達到資料類聚完整和效果統一,但這樣做的關鍵是必須要有一個閤理的甲骨文字檢索係統。
  1996年,香港中文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在陳方正所長之積極推動主持下開始瞭建立甲骨文電腦資料庫之籌備工作,利用《類纂總錶》將每個部首下之字形,進行重新調整、分類、編號,從而為紛亂復雜之甲骨文字建立一套標準化、係統定型之排列體係;與此同時,針對6000多個甲骨文字,設計總錶、對應錶、字段、檢索、字頻等不同功能之檢索,以適應不同層次的讀者,甚至不懂甲骨文字之人也可以操作輸入係統,進行文字與文本之檢索。
  ……

前言/序言

  增訂版齣版說明
  1996年,香港中文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在陳方正所長創導下,先後建立瞭甲骨、金文、簡帛齣土文獻電子資料庫。當時我們爲瞭配閤電腦設計程式,將六韆餘字甲骨字形,按印刷體臨摹,然後輸入字形檔,以便電腦檢索和排版使用。2001年香港中文大學齣版的《新編甲骨文字形總錶》工具書,收集瞭海內外七部甲骨書籍的文字,其實是在甲骨文電子資料庫的建立過程中所産生的一個副産品。
  2007年我們又在《新編甲骨文字形總錶》基礎上增補瞭《殷墟花園莊東地甲骨》和《甲骨文閤集補編》文字,由上海辭書齣版社齣版瞭《甲骨文字形錶》。一晃十年過去瞭,眾所周知,在這十年中,海內外公私各傢收藏者,相繼公布瞭新的甲骨文獻資料。這也爲《甲骨文字形錶》修訂與增補帶來新的契機。至截稿爲止,本書增補的字形,來自七部新齣版的甲骨文獻資料,有《殷墟小屯村中村南甲骨》《殷墟甲骨拾佚》《殷墟甲骨輯佚》《旅順博物館藏甲骨》《北京大學珍藏甲骨》《俄羅斯國立愛米塔什博物館藏殷墟甲骨》《史語所購藏甲骨集》。相信日後還會有新的甲骨整理資料問世,則有待做進一步補充。
  本字錶部首是繼承唐蘭、日人島邦男、姚孝遂先生甲骨字形自然分類法,如姚孝遂先生在《殷墟甲骨刻辭類纂》前言所雲:“本書部首,不采用《說文》的540部首,而基本上按照島邦男〈綜類〉分部而有所調整。我們認爲這種分部首更符閤於甲骨文形體結構的實際”。(頁5)事實證明,甲骨自然分類法可以基本囊括所有甲骨文字分類部首,即使不是專業甲骨文的愛好者,都可以按照甲骨文字字形中的偏旁便捷地查到所需文字。在傳統甲骨文字工具書中,存在大量無法列入部首的甲骨文字,若作爲“附錄”,會給查尋者帶來諸多不便,這正是《說文》的局限性,它不適用於早期的殷商甲骨文字,更何況《說文》部首本身就有諸多不閤理之處。我們采用自然分類法,則可以避免這個問題,使讀者可以查到《說文》540部首所不能列入的文字。
  除瞭上述原因之外,促使我們增補《甲骨文字形錶》的另一個原因是需求的增加。本書由於多年脫銷,近年曾多次收到朋友轉給我的已被改造過的《甲骨文字形錶》手機版本,據說它在網上流傳瞭多年。沒有想到,這個薄薄不起眼的《甲骨文字形錶》小冊子,竟然受到民間甲骨愛好者如此的歡迎。
  雖然我們都知道,古文字專業學者在論文中使用甲骨文字時,一般習慣於在甲骨拓片上采字,再粘貼入文的方法,無論字形是否清楚,要的是錶達其字的原始性。但是《甲骨文字形錶》仍爲一種便利查詢的工具書,能給專業學者提供一點利用的價值,也足以聊慰矣!
  本書盡管是增訂本,相信依然錯誤難免,竭誠期待前輩同行學者提齣意見指正。
  瀋建華於北京五道口嘉園
  2017年8月27日
  修訂版序
  陳方正
  1983年夏季我在香港中文大學的行政部門休假,到中國文化研究所作為期三個月的訪問。碰巧瀋建華女士亦受饒宗頤教授之邀來到所裏,協助他編纂工程浩大的《甲骨文通檢》,就是將已經齣版的全部甲骨蔔辭按詞語分類編成索引。我見到她埋首於大量卡片之中,焚膏繼晷地日夜工作,一時頗感興趣,遂提齣來此事應當改在電子計算器上進行,認為這計劃看似浩繁,但倘若應用新科技,當可迎刃而解。這種想法在今日可能順理成章,但在二十五年前,則無論從計算器技術抑或香港高等院校的研究體製來說,都是未臻成熟而過份冒進,可以說是太天真瞭。事實上,當時電子計算器剛剛以“語文處理器”的麵貌進入較先進的辦公室,仿製的蘋果牌個人電腦還要一兩年後方纔在市麵流行,即使是大學電子計算中心的所謂“主機”,無論從記憶容量或者運算速度而言,能力也都還非常有限。以電腦整理甲骨文的想法即使技術上勉強可行,但所需資金卻無從籌措,相關支援軟體也尚未發展齣來,因此這想法鏇踵就無疾而終。而且,為瞭意想不到的其他原因,瀋建華在翌年離開中大迴到安徽省博物館,後來更東渡扶桑。
  但短短數年後,情勢卻發生瞭根本變化。我在1986年轉到中國文化研究所工作,兩年後香港政府屬下“大學與理工學院資助委員會”(University and Polytechnic Grants Committee, UPGC)製訂資助特定研究項目的辦法,邀請大學教師申請。劉殿爵教授與我閤作提齣的“先秦兩漢一切傳世文獻電子資料庫”計劃於1989年獲得資助,三年後大體完成,利用此資料庫編纂的《先秦兩漢一切傳世文獻逐字索引》在翌年開始陸續齣版。此時上距我初次動念以計算器整理甲骨文,不知不覺已經有十年光陰。在此十年間,計算器技術以及中文軟體飛躍進步,因此以廉價桌麵個人電腦輸入大量以標準漢字書寫的傳世典籍,將之建成電子資料庫,然後在電腦上以特彆設計的程式來自動編纂“逐字索引”,已經變為集閤數人之力就可以推動、完成的工作。這計劃的成功可以說是因緣際會,既拜“資助委員會”新政策所賜,亦恰好趕上高漲中的科技浪潮。
  與此同時,瀋建華女士也再次受邀迴到文化研究所工作。當時《甲骨文通檢》第一冊已經齣版數年,在她孜孜屹屹的努力下,其餘四冊也在1994—1998年間相繼問世。可是,限於人力和齣版資源,《通檢》隻能夠按詞語條目列齣甲骨蔔辭的標準編號,至於相關蔔辭內容,則還須一一翻查典籍纔能夠知悉,這在使用上顯然極為費事,因此以電腦整理甲骨文之議便又舊事重提瞭。事實上,由於受到李學勤教授在文化研究所演講的觸動,饒宗頤教授與我從1994年開始,即已經在香港“研究資助局”(Research Grants Council, RGC)支援下閤作推動建立竹簡和帛書的電子資料庫,相關的文獻校訂、整理以及文字釋讀工作則由建華負責。這項計劃進度迅速,在短短兩年後即1996年,包括“馬王堆帛書”和武威、睡虎地、銀雀山、居延等地秦漢簡牘一共九種文獻的《竹簡帛書電子資料庫光碟》就已經齣版。這是我們閤作建立古代齣土文獻資料庫的第一個成果。
  在完成簡帛文獻的工作後,很自然地我們就轉嚮齣土文獻資料庫第二項計劃,即是建立“甲骨文電子資料庫”,並且在1996年再次獲得“研究資助局”大力支持。但這計劃之所以能夠展開,不僅僅是因為解決瞭資金和工作人員問題,而還有其他因素。其中最主要的,便是中國社會科學院曆史研究所已經在鬍厚宣教授領導下於1982年完成齣版十三大冊《甲骨文閤集》,而我們又通過研究小組顧問李學勤教授的協助,與曆史研究所簽訂協定,取得使用該所已經編輯但尚未發錶的《閤集釋文》作為資料庫底本的權利,由是為整個計劃奠定基礎。同樣重要的是,我們邀請瞭浙江省博物館副館長曹錦炎教授以訪問研究員身份來所參加工作,其後數年間他與瀋建華女士閤作無間,那也是這龐大計劃能夠取得穩定進展的原因。此計劃前後延續四年之久,所牽涉的甲骨文字超過百萬,在20世紀末年初步完成。但由於種種原因,其成果遲至2007年方由瀋、曹兩位編成二十捲的《甲骨文校釋總集》交上海辭書齣版社齣版。
  以電腦作為工具來輸入、整理甲骨文,須解決的根本問題是:如何處理形狀韆奇百怪,而且繁復多變的甲骨字?經過詳細討論和慎重考慮,我們的決定是先建立完整的電腦甲骨字形檔,在此字形檔中每個甲骨字原則上都可能有三個對應形態:甲骨原型、隸定字以及相應現代漢字,其中甲骨原型字是通過描繪與映射掃描來建構,隸定字則是以現成漢字軟體構造。當然,這想法牽涉到很多實際問題。例如,有相當部份甲骨字無法隸定也未能考釋;此外,有大量隸定字與現代漢字相同,因此上述對應並不完整。但這隻是枝節而已,更重要的是,甲骨文中有大量異體字、變體字,如何分辨異體、變體與根本相異的字,也就是如何決定“字頭”,是關係重大的學術判斷,它必須以對甲骨蔔辭和釋文本身的仔細研究為基礎。因此,甲骨文、釋文和甲骨字的研究互為輔翼,三者必須同時並進,在整個甲骨文資料庫計劃大體完成之際,他們兩位對於甲骨字的大量研究也告一段落。在2001年由中國文化研究所齣版的《新編甲骨文字形總錶》便是這方麵的總結報告。由是我們得知,蔔辭中的甲骨字數為6051個,除去異體之後得“字頭”4071個,它們分隸152個部首。姚孝遂80年代末齣版《殷墟甲骨刻辭類纂》,其中的甲骨字總和及部首係統是以島邦男60年代的《殷墟蔔辭綜類》為基礎;同樣,瀋、曹兩位的《新編總錶》也是以姚孝遂《總錶》為起點而邁進的一大步。所不同者在於,這是一部獨立齣版的工具書,而且,隨著時代進步,他們自己所用以編纂此書的工具也已經從卡片變為電腦,因此工作效率與成果的準確性相應提高,是意料中事。
  原有《新編總錶》齣版後引起瞭各方相當大的興趣與反應,然而,如作者在本書後記所說,它從編纂以至付梓都很倉促,錯誤疏漏難免,更兼無法使用當時尚未發錶的《甲骨文閤集補編》與《殷墟花園莊東地甲骨》兩種齣版物之重要資料,因此不容否認,是有不少闕失的。如今該字錶齣版已逾六載,根據上述新資料以及各方商榷意見加以補充、改進的時機已經成熟,在作者繼續不懈努力之下,這本《甲骨文字形錶》遂得麵世。與2001年《總錶》相比,它收入瞭更多異體字並且修訂瞭許多單字(即所謂字頭),閤並單字47個,從原來數目減少為4071個,異體字增加207個,數目為2187個,總字頭增加160個後為6211個,字體變動牽涉大約380個單字,約占總數一成。所以,這是個相當全麵和大規模的修訂,它顯示甲骨學雖然已經成熟,但遠遠未達定論階段。因此,像《甲骨文字形錶》這樣的工具書今後恐怕仍然需要不時修訂纔能夠與時俱進,臻於完善吧。
  不過,對於作者而言,隨著《甲骨文校釋總集》和這本《甲骨文字形錶》的齣版,他們過去十數年間為甲骨文字所付齣的無量心血可以說已經功德圓滿,結成正果瞭,這是我要在此嚮他們兩位衷心祝賀的。對於我本人來說,將近四分之一個世紀之前在非常偶然情況下所作的小小不成熟建議,最後竟然因緣際會,成為如此豐碩成果的引子,也是當日完全夢想不到的事情。人生際遇的迷人之處,就錶現在這種地方吧。
  2007年9月15日於用廬
  前 言
  李學勤
  由香港中文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組織纂著的《新編甲骨文字形總錶》,經過長達五年的辛勤努力,現已剋竣全功。這部書於新世紀之初問世,是對甲骨學研究的一大貢獻,也是這門學科走嚮進一步發展的重要標誌。
  甲骨學的曆史已經超過一百年瞭。清光緒二十五年,即公元1899年,殷墟甲骨發現並得到王懿榮的鑒定,其時適值十九世紀的結束,所以甲骨的整理研究基本上是二十世紀興起的顯學。在這百年之中,甲骨學發皇壯大,迅速成為國際性的學科,比之中國古文字學其他分支更是引人注目,所造成的影響十分深遠廣泛。例如,在考古學上,從甲骨齣土地的確認導緻殷墟的發掘,為中國田野考古開拓時期最值得紀念之大事;在曆史學上,將古代信史嚮前延溯,指明瞭探尋中華文明起源的方嚮。但是,受甲骨發現、研究促進最為直接又最重大的,乃是古文字學本身。
  以秦代以前文字為研究對象的古文字學,有其非常悠久的傳統。鑒定甲骨的王懿榮,以及和他同時或略晚的劉鶚、羅振玉、王國維等學者,皆長於金石文字之學。他們就是憑藉《說文》以來傳統文字學的功力,去釋讀甲骨文字的。盡管自宋代起,學者曾在一些青銅器上看到過殷商文字,然而所能達到的認識仍甚有限。甲骨文字的大量齣現,極大地拓寬瞭人們的眼界,由根本上更新瞭有關古文字衍變的知識。文字的整理考釋,一直是甲骨學核心的內容。
  整理古文字,於是有文字編的纂輯。北宋末呂大臨作《考古圖》,所附《考古圖釋文》實係依《說文》部首排列的文字編,為此種工作之祖。甲骨齣現後,1916年羅振玉有《殷墟書契待問編》,惟隻收未釋定文字,還不是係統的文字編。較全麵的,則是1920年王襄的《簠室殷契類纂》、1923年商承祚先生的《殷墟文字類編》。所錄材料更廣的,是1934年孫海波先生的《甲骨文編》,1965年有增訂版。1959年颱灣金祥恒先生有《續甲骨文編》,體例與正編一緻。
  正續《甲骨文編》仍是按《說文》部首組排的。到1967年,日本島邦男先生齣版《殷墟蔔辭綜類》,離開《說文》,另就甲骨文字形分彆部屬。在《甲骨文閤集》編成後,姚孝遂等先生於1989年印行的《殷墟甲骨刻辭類纂》,對《綜類》的分部多作改進。這種編排檢索的方法,有其特殊便利之處。
  現在這部《新編甲骨文字形總錶》,又在《類纂》字錶的基礎上,做瞭大量的校訂修正。如本書《緒論》所說,是“利用《類纂》總錶,將每個部首下之字形,進行重新調整、分類、編號,從而為紛亂復雜之甲骨文字建立一套標準化、係統定型之排列體係”。其具體操作,則如其《後記》描述,乃“從最基本的工作做起,不厭其煩地將已經著錄發錶的全部甲骨文拓本(或照片),逐版逐條地認真核校一遍,做齣新的釋文。在此基礎上篩選齣不重復的甲骨文字及其異構,然後再對勘《類纂》的《字形總錶》所收各個字形,重製《新編甲骨文字形總錶》”。這項工作之繁重,所投入精力之巨大,洵屬可驚。
  甲骨文各種文字編的遞嬗,確以後齣者居上。一方麵,收錄材料不斷添加,編排方式逐步改善;另一方麵,或許更重要的,則是甲骨學研究迅速進步,學者辨析文字的能力因而日益增強,從而提高瞭文字編的質量。由此足見,文字編的編纂絕非簡單機械的采擷堆砌,而是直接體現齣學科的現有水平。
  恰由於這樣,這部《新編甲骨文字形總錶》對文字的全麵檢閱和統計,可以引導齣許多有價值的結果,關係到甲骨學的各方麵問題。舉一個最眼前的例子,甲骨文字不重復的字數,以往論作大都根據正續《甲骨文編》,約算作5000以上;也有學者提齣不同估計,數目少瞭很多。如今《新編甲骨文字形總錶)共列字頭4500左右,應為可依的數據,由此我們即能更好地評價當時文字的發達程度。
  這項工作在香港中文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告成,並不是偶然的。不少年來,這裏即已是甲骨學的一處重鎮瞭。大傢知道,在二十世紀五十年代以後,環繞若乾著名學者,國內(包括香港、颱灣),陸續形成一些整理研究甲骨的中心,對學科發展均起有重要的作用。香港的甲骨學傢,自應首推饒宗頤先生。饒先生為學界耆宿,所治精深博大,固然不能以一門一科為限,但甲骨學無疑是他緻力最久,成就也最卓著的領域之一。早在1958年,他在香港發錶的大著《殷代貞蔔人物通考》,於甲骨研究專闢新境,書中蘊涵的種種理念,至今尚對學人廣有啓迪。他不僅撰有大量精闢獨創的論文,更遍遊寰宇,纂輯瞭《巴黎所見甲骨錄》《日本所見甲骨錄》《海外甲骨錄遺》和《歐亞美所見甲骨錄存》等,其功績為學者不能或忘。香港中文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的甲骨學及古文字學其他分支的研究,即是在饒先生指導下展開的。
  在《新編甲骨文字形總錶》以前,已經有一項很有意義的工作——饒宗頤先生主編,瀋建華女士編輯的《甲骨文通檢》。該書共五冊,由1989年起始齣版,至1998年為止,每冊都冠有饒先生的長篇《前言》,廣泛論及甲骨學的諸種問題。《通檢》深為學者歡迎,進一步奠定瞭中國文化研究所在甲骨學界的地位。
  與《通檢》工作同時,中國文化研究所另一規模宏遠的計劃也在逐步推行,這就是以電腦編纂的“古文獻資料庫”。此計劃於1988年發軔,其始在劉殿爵教授和陳方正所長領導下,著手於先秦兩漢以至南北朝的傳世文獻,接著擴充到齣土簡帛,1996年遂開始“甲骨文資料庫”的建設,《新編甲骨文字形總錶》便由此産生。迴顧以上過程,足見這部書的成功有其深厚的基礎。
  多年來,我有幸承教於饒、陳等先生,從旁參與上述工作的齣土文獻部份,而編著《新編甲骨文字形總錶》的瀋建華女士、曹錦炎先生則同我有長期交往。瀋建華女士傢學淵源,參加過多項古文字研究工作,且曾於日本東京大學從事甲骨研究整理;曹錦炎先生則齣自於省吾先生門下,乃《殷墟甲骨刻辭類纂》編者之一。他們於甲骨學均瀋潛已久,有豐富的經驗、高卓的學養,因此我敢在這裏嚮大傢推薦這部《新編甲骨文字形總錶》。
  甲骨仍有很多奧蘊有待抉發,未來甲骨學的發展不可限量,很可能開闢新的研究方嚮,無論如何,文字的釋讀總是最根本的。我們應當嚮完成《新編甲骨文字形總錶》和建立“甲骨文資料庫”的各位學者錶示謝意。
  2001年12月10日
  於中國社會科學院甲骨文殷商史研究中心

好的,這裏為您撰寫一本與《甲骨文字形錶(增訂版)》內容無關的圖書簡介,力求內容詳實、自然流暢。 --- 《絲綢之路上的韆年迴響:長安與薩馬爾罕的文明交匯》 作者: [此處留空,或填入虛構作者名] 齣版社: [此處留空,或填入虛構齣版社名] 頁數: 780頁 開本: 16開 定價: 198.00元 --- 內容簡介 本書以宏大的曆史視野,深入剖析瞭連接東方與西方的古老動脈——絲綢之路,特彆是重點聚焦於唐代鼎盛時期的長安(今西安)與中亞重鎮薩馬爾罕(Samarkand)之間,在物質、精神、藝術及製度層麵所發生的復雜而深刻的文明互動。這不是一部簡單的地理或貿易史的陳述,而是一部試圖捕捉兩種偉大文明在碰撞、融閤、乃至相互重塑過程中所産生“迴響”的深度研究。 第一部分:雙城的崛起與地理的必然性(約200頁) 本部分首先迴顧瞭長安和薩馬爾罕在各自文明體係中的核心地位。 長安,作為隋唐帝國的政治、經濟和文化心髒,其城市規劃的精妙、坊市製度的嚴密以及作為世界性都會的開放性,為絲綢之路的東方起點奠定瞭堅實的基礎。我們詳細考察瞭唐代長安的城市結構,特彆關注西市作為國際貿易中心的運作機製,通過對《長安誌》及齣土文獻的細緻梳理,還原瞭當時鬍商雲集、萬國朝賀的盛景。 薩馬爾罕,則被置於粟特文化圈的核心。本書探討瞭其如何在波斯帝國衰落、阿拉伯帝國崛起的大背景下,通過其獨特的地理位置和商業網絡,成功地將中原的絲綢、瓷器與印度的香料、羅馬的玻璃器皿匯集一堂。我們特彆關注瞭粟特商人階層作為“中介者”的能動性,他們不僅是貿易的執行者,更是文化傳播的載體。 本部分的核心在於論證:為何是這兩個城市,而非其他,成為瞭東西方交流中最關鍵的“樞紐”與“熔爐”。這不僅僅是地理的巧閤,更是特定曆史時期政治穩定、經濟繁榮和文化包容性的共同結果。 第二部分:物質的流動與技術的移植(約250頁) 物質層麵的交流是絲綢之路上最直觀的體現。本書跳齣瞭傳統上僅關注絲綢貿易的窠臼,將研究範圍擴展至多個關鍵領域: 一、手工業的滲透與本地化: 詳細對比瞭長安和薩馬爾罕在紡織技術(如織錦紋樣對罽鬍式樣的吸收)、金屬冶煉工藝(如金銀器皿中吸收的波斯風格的“聯珠紋”與“忍鼕紋”)以及陶瓷燒製技術(唐三彩的製作工藝中對中亞玻璃質感的模仿)的相互影響。我們特彆分析瞭薩馬爾罕地區的造紙術的引進與發展,這無疑是技術移植中影響最為深遠的一環。 二、食物與農業的交流: 引入瞭對水果、香料、榖物等農作物品種交換的研究。例如,葡萄、苜蓿自西域傳入中原,極大地豐富瞭唐代的飲食結構;而麵食的製作技藝和鬍餅的流行,則反映瞭對異域風味的接納。 三、貨幣與金融體係的對比: 考察瞭唐代中原的鑄錢製度與西域地區以“寶貨”(貴金屬稱重交易)為主的流通方式之間的張力與融閤,探討瞭早期信用工具(如飛錢)的萌芽與發展。 第三部分:精神的交融與信仰的傳播(約200頁) 精神層麵的互動,往往比物質交換更具持久性。本書深入探討瞭宗教信仰的傳播路徑、接受度以及在本土化過程中的變異。 一、多元宗教的共存景觀: 重點分析瞭佛教(特彆是密宗)在傳入中國後,如何與唐代本土文化結閤,以及在薩馬爾罕周邊地區粟特佛教的特色。同時,本書也詳盡考察瞭祆教(拜火教)、景教(聶斯脫裏派基督教)和摩尼教在長安的寺院遺跡與相關碑刻,展示瞭唐朝對異教的寬容態度。 二、藝術風格的“混血”: 通過對敦煌壁畫、昭陵六駿以及粟特石刻中的圖像學分析,揭示瞭犍陀羅藝術、印度笈多王朝藝術與中原繪畫風格在人物造型、裝飾母題上的復雜交匯。薩馬爾罕的濕壁畫藝術,如何藉鑒瞭唐代的寫實手法,同時又保留瞭強烈的波斯古典元素,形成瞭獨特的“中亞風格”。 第四部分:製度的反饋與曆史的遺響(約130頁) 最後一部分將目光投嚮瞭製度層麵和曆史的後續影響。 一、對“異域”的認知與法律的調適: 探討瞭唐朝如何通過“羈縻製度”和對“鬍化”貴族的任用,來管理龐大的西域疆域,以及這種管理經驗如何反哺中央集權的鞏固。同時,通過法律條文(如《唐律疏議》中涉及蕃人犯罪的條款),審視瞭國傢在處理跨文化衝突時的原則。 二、薩馬爾罕作為知識傳遞的“中轉站”: 論述瞭在帖木兒帝國時期,薩馬爾罕如何繼承瞭其作為東西方知識交流中心的傳統,特彆是天文、數學和醫學知識在後世的應用。盡管絲綢之路的貿易路綫有所轉移,但文化遺産的接力從未中斷。 總結而言, 《絲綢之路上的韆年迴響》試圖描繪的,是兩個在地理上遙遠,卻在人類文明史上緊密相連的偉大都市。它不僅僅是對過去貿易路綫的梳理,更是對“全球化”早期形態中,人類如何通過交流與創造,推動曆史前行的深刻反思。本書配有大量精選的考古圖片、地圖與文物拓片,為曆史愛好者、區域研究者以及文化交流研究者提供瞭紮實的參考資料。

用戶評價

評分

對於長期關注古代符號學研究的人來說,能夠擁有一本如此詳盡、校勘精良的字形匯編,簡直是一種福音。這本書的貢獻,遠不止於其信息的豐富性,更在於它在方法論上的示範作用。它提供瞭一種清晰、可追溯的路徑,讓研究者能夠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去審視和修正以往的某些定論。我個人對書中對於某些特定部首的演變脈絡的梳理尤為推崇,那簡直是一場視覺和邏輯的雙重盛宴。書中的插圖清晰度極高,這對於辨識那些模糊的甲骨刻痕至關重要。總而言之,這本書是任何嚴肅的漢字文化研究者書架上不可或缺的核心參考資料,其深度和嚴謹性,足以支撐起一個研究課題的展開。

評分

這本關於古代文字的著作,其厚重感和詳盡的考證工作令人印象深刻。我最初被它的裝幀吸引,但真正讓我投入的是其內容的深度和廣度。作者顯然花費瞭畢生的精力來梳理和描繪那些遠古的圖畫符號。閱讀過程中,我仿佛置身於殷墟的考古現場,親手觸摸那些刻在龜甲和獸骨上的痕跡。書中對每一個字形的演變路徑,從最初的象形到後來的抽象,都進行瞭細緻入微的分析,這不僅僅是對文字形態的記錄,更是一次對先民思維方式和世界觀的深入探索。特彆值得稱贊的是,它不像一些純粹的學術工具書那樣枯燥,而是通過精妙的圖文排版,將復雜的綫索梳理得井井有條,即便是對甲骨文隻有初步瞭解的愛好者,也能從中領略到文字學研究的迷人之處。每一次翻閱,都能發現新的細節和不同的解讀視角,這本書無疑是該領域內一座難以逾越的高峰。

評分

我手裏拿著的這本書,坦率地說,是近幾年來我閱讀過的最具啓發性的曆史文獻類讀物之一。它並非那種追求大眾化普及的“快餐讀物”,而是為真正熱愛、鑽研古代文明的人準備的“硬菜”。我尤其欣賞作者在考證過程中所展現齣的那種近乎偏執的嚴謹性,每一個釋讀都不是憑空臆斷,而是建立在對大量齣土實物和現有文獻交叉驗證的基礎之上。這種踏實的治學態度,使得全書的說服力極強。當我對照書中呈現的字形圖例,嘗試去“重構”商代人的日常交流場景時,那種跨越韆年的連接感是極其震撼的。它不隻是簡單地羅列字形,更是在講述一個文字生命體的成長史,充滿瞭生動的曆史張力。這本書的價值,絕非僅僅停留在工具書層麵,它更像是一部微型的、濃縮的“商代文明百科全書”。

評分

說實話,我原本以為這會是一本晦澀難懂的古籍注釋本,但實際的閱讀體驗完全超齣瞭我的預期。這本書的結構設置非常人性化,它似乎考慮到不同層次讀者的需求,設置瞭由淺入深的導讀和索引係統。即便我不是專業的古文字學傢,也能通過附帶的詳細釋義和例證,逐步跟上作者的思路。這本書的價值不僅在於它收集瞭海量的資料,更在於它對這些資料的係統化整理和邏輯梳理。每一次查閱,都能清晰地看到一個概念是如何被建立、如何被印證的。它像一位耐心而博學的導師,引導著讀者穿越時空的迷霧,去領悟先商時期文字的魅力與奧秘。這種細緻入微的講解,讓原本高冷的學術研究變得觸手可及,極大地激發瞭我繼續探索下去的興趣。

評分

初次接觸這本書時,我對其版式設計感到十分驚艷。在處理如此復雜、多變的古代圖像信息時,如何保持清晰度和易讀性是一個巨大的挑戰,但編者顯然成功地解決瞭這個問題。字體大小的對比、圖例的留白處理,都體現瞭高度的專業素養。更讓我感到欣慰的是,這本書在保持學術高度的同時,對於一些關鍵的、有爭議的字形,也提供瞭多元的解釋和考證的側重點,並沒有采取一傢之言的武斷態度。這使得讀者在學習過程中,能夠保持批判性思維,而不是被動接受。對我個人而言,這本書極大地拓寬瞭我對漢字起源和早期書寫實踐的理解邊界,它像一把精巧的鑰匙,開啓瞭我通往更深層次古文字學研究的大門。我常常在深夜裏,沉浸在那些斑駁的刻痕裏,感受文字誕生的神聖與神秘。

評分

字太小瞭,不建議買。

評分

好書參考價值大!

評分

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

評分

不錯,書不錯,就是有點小貴,很薄

評分

質量好!好書!!!

評分

對文字學方麵的研究幫助極大

評分

這本書還是不錯的,值得一讀。

評分

甲骨文字形的增刪修改,有益學林,

評分

非常好的書,非常棒,圖文並茂質量一流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