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禧与晚清六十年

慈禧与晚清六十年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马平安 著
图书标签:
  • 慈禧
  • 晚清
  • 历史
  • 传记
  • 清朝
  • 政治
  • 人物
  • 女性史
  • 宫廷
  • 社会文化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新世界出版社
ISBN:9787510463785
版次:1
商品编码:12251668
包装:平装
开本:32
出版时间:2017-10-01
用纸:轻型纸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大中学生,学者,历史爱好者

读历史 品人物 悟人生

著名学者马平安以独特的视角重新审视慈禧与晚清六十年的历史

一部深刻透析千年大变局下的中国近代史


内容简介

作品是晚清史专家马平安先生对慈禧时代晚清政治的梳理,内容涵盖崛起于后宫;向最高权力挺进;力挽危局;王朝虽大唯我独尊;帝党与后党之争斗;自强运动;第二次自强运动;驾驭能臣之本领; 徘徊于强硬与委屈之间的外交;强人时代之结束。作品集中外百家之长,融众多史料于一体,以独特的视角相对客观地为读者展现一个真实的叶赫那拉及皇太后的人生轨迹,更以宏大的视野再现了晚清世界格局的沧海桑田。


精彩书评

慈禧太后实在是中国传统孕育出来的一个执政者样板,她毒辣、她阴狠、她自私、她愚昧、她贪鄙、她“举天下以奉一人”,这些丑陋之外,外加她又是女人,一个红颜老去,经期难调的女人,于是一切都更杠上开花了。

——著名历史学家 李敖

作为一个满族女人,慈禧太后能得知事情真相的机会非常少,但她在每个场合都能做到坚持自己的立场,从不被周围的反对力量所压倒。这迥然不同于东方官闱中那些只会纺纱织布的女子。这现象本身就只有对慈禧太后——这位半专制主义中国的统治者——身上个人特点的影响也予以充分承认才能解释。
——[美]阿瑟·H·史密斯

像古代的克娄巴特拉一样,注定了慈禧是一个腐朽王朝的最后一位伟大的统治者。在极端不利的条件下,她为了她的国家,她的王位,她的人民和这个国家的文明传统而战,但是她失败了。她最终认识到了风向已经改变,但为时已经太晚。她一生做了许多错事,并时常表现出没有必要的残忍无情。但这些都不能改变她作为一个有胆量的统治者的重要地位。

—— [美]罗伯特·A·利斯顿

太后为人,深沉多智虑,且极机警,有应变之才。兴味盎然,能令人油然生其愉快之心。而其威严之容,又足使人震慑至不可方物。玩其品行,殆具一种不可思议之魔力者。故能使大小百官,咸俯伏于其宝座之下,罔敢有所违背,诚非常人矣。

——[美] 凯瑟琳·卡尔


目录

001 言?序

说不尽的老佛爷

007 第一章

从后宫崛起

007 一、少女时代

009 二、选秀入宫

011 三、一花独秀

018 第二章

攫取最高权力

018 一、咸丰遗诏

021 二、临危应变

028 三、辛酉政变

034 四、垂帘听政

037 第三章

力挽狂澜促成中兴

037 一、重组中央核心班底

047 二、重用汉人能臣武将

052 广开言路?三、下诏求言

055 促成中兴?四、整饬吏治

069 第四章

天下之大唯我独尊

069 一、罢免议政王

079 二、逼死同治帝

084 三、再次垂帘听政

089 四、毒死东太后

095 五、甲申易枢,得大自在

099 第五章

慈禧与光绪之争斗

099 一、归政与训政

101 二、帝党的形成

104 三、第一次较量

109 四、第二次较量

111 五、第三次较量

117 六、废帝风波与己亥建储

127 第六章

自强与求富

127 一、改革同文馆

136 二、派遣首批留美学生

140 三、发展近代交通、电报事业

145 四、兴办近代军事工业,建立新式海陆军

149 第七章

救亡与变政

149 一、1901年的新政诏书

154 二、废除科举制度,兴办新式学堂

158 三、改兵制练新军,举办武备学堂

161 四、派王公大臣出洋考查政治

163 五、发展工、商、邮政与铁路交通事业

165 六、推行官制改革,宣示预备立宪

167 七、颁布帝国宪法

172 第八章

驾驭能臣之本领

173 一、同光年代对曾、胡、左、李之驾驭

192 二、光绪朝对荣、袁、庆、岑等人之操控

215 三、慈禧不用娘家人

220 第九章

徘徊于强硬与委屈之间的外交

220 一、认识西方

226 二、收复新疆

228 三、敢于与列强叫板

233 第十章

强人时代的结束

233 一、驾崩前的惊人举动

250 二、离开了慈禧,清王朝很快就走向了灭亡

251 三、西人眼中的慈禧

261 四、慈禧一生大事记

269 声?尾

再聊数句

277 录?附

主要参考书目


精彩书摘

第一章

从后宫崛起

少女时代的慈禧,生长于官宦之家,了解经史大义。以其美貌,被选入宫;用其心计,得到咸丰皇帝的专宠;又因生子和取悦咸丰皇帝,最终巩固了自己在深宫的地位,奠定了后来政治上发达的基础。

一、少女时代

慈禧,姓叶赫那拉,小字兰儿。生于道光十五年十月初十(1835年11月29日)。父亲惠徵,由道光十一年 (1831年)的八品笔帖式起家,历迁吏部文选司主事、吏部验封司员外郎、山西归绥道道员、安徽宁池太广道道员。惠徵为官17年,由八品升至四品,成为主管一方行政的要员;母亲佟佳氏,出身名门贵族,她的父亲惠显在道光年间历任安徽按察使、驻藏大臣、工部左侍郎,并兼京营右翼总兵,最后调任归化城副都统,是地方的一位封疆大吏,位居二品的高级官员;慈禧的祖父叫景瑞,曾任刑部郎中;曾祖父叫吉郎阿,曾任户部员外郎。慈禧出生在这样一个三代为官的满族中等官僚家庭中,按理说她应该是一位养尊处优的小姐,但是,她的父母更看重两个儿子,而且还特别宠爱小女儿,对于天姿聪明伶俐、好学上进的慈禧,不知何故,父母却不太喜爱,这也许是她太聪颖过人、也许是她太争强好胜、也许是她太锋芒太露的缘故,总之,少年慈禧在家并不得宠,这使得她的少女时代少有生活乐趣。她就把大部分精力用在背诵咏读、研读中国经史典故上,16岁时,即有了“五经成诵,通满文,二十四史亦皆浏览”的学养。慈禧在这些书中不仅找到了乐趣,而且看惯了官场上的人情世故,领悟了历史上兴衰成败的经验教训。官场中无处不在的权术与陷阱,更对她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为日后在争权夺利中稳操胜券奠定了初步的基础。慈禧早年未得到家庭的温暖,生活上的欲望也得不到满足,这是她一生中挥之不去的阴影,常常耿耿于怀。德龄在《清宫禁二年记》中写道:“值此相语之时,太后恒以其己事,为余述之。有一次谓余曰:‘自余髫龄,生命极苦,尔所知也。以余非双亲所爱,尤觉毫无乐趣。吾娣所欲,亲必与之。至于余者,靡不遭呵叱。’”

虽然少年时代慈禧的生活不太如意,但她却天生丽质,长得美丽超群。《清朝野史大观》上有这么一段描绘:“闻西后(即慈禧太后)垂髫时,雅好修饰。……西后每一出游,道旁观者皆喃喃作欢喜赞,谓天仙化身,不是过也。”美丽的外貌与身姿成为她后来能够选秀入宫,角逐群芳,独压六宫的一个自然条件。

慈禧在家庭中不受双亲宠爱,也算是在逆境中长大成人;早年欲望面前到处碰壁,也可谓困难丛生。这种不自觉的磨练为她日后在逆境中崛起作了必要的锻炼,让她养成了不服输、不甘于人下的倔强性格。综观后来慈禧入宫及成为晚清女主的奋斗历程,她的不屈不挠,不能不说与她少年时代的经历有着极大的关系。

二、选秀入宫

选秀女是清朝宫廷的一项重要制度,时间是三年进行一次。凡是八旗人的女儿,13~17岁、身体没有残疾的,都必须参加选拔。嘉庆皇帝(咸丰皇帝的祖父)对选秀女的范围作出一些新规定,将入选门槛做了提高,八旗兵丁的女儿不再参加选秀女,只有八旗官员的女儿才有参加选秀女的资格。如果八旗官员的女儿不经过皇帝选秀便自行婚嫁,或者首选被选中,而未经复选便婚嫁的,都被视作触犯大清法律,家长是要受法律处罚的,不仅家长受惩罚,连本旗的所有官员都要受到株连。

咸丰二年(1852年)二月的一天,太阳落山时,在通往紫禁城的大街上,一列车队正浩浩荡荡地行进着。车辕两旁挂着的红灯笼,映照着装饰得华丽多姿的彩车,也映红了车夫们那喜气洋洋的笑脸。老百姓们知道,这是咸丰皇帝又在选秀女了。就在车队中一辆别致的小车里,17岁的兰儿显得异常兴奋,完全没有其他秀女们的羞涩、紧张、忐忑不安的心情。她太想摆脱贫寒的地位了,尤其是在她的父亲去世后。一路上,她不停地在憧憬着美妙、神奇的后宫生活,想象着皇帝的英俊、潇洒、才华……直到车队停在神武门外,才把她拉回到现实中来。她深深地吸了一口气,心里想着我一定要被选上。城门打开了,秀女们按次序一个个从车上下来,按照年龄的大小排好队列在神武门外恭候,然后,每5个秀女为一组,由太监带到皇帝面前。在皇帝挑选秀女时,秀女们可以一反臣民晋见皇帝的惯例,不下跪,站着由皇帝相看。秀女一旦被皇帝选中,就会被留下名牌,按规定还要复选一次,经过复选,被皇帝最后选中者,便可以得到封号,成为皇帝的妃嫔了。而其余落选的秀女,则各自回家,听由各家择婿婚配。当一脸喜气、一脸自信、一脸灵秀、一脸倔强的兰儿站在咸丰皇帝面前时,一下子就引起了咸丰皇帝的注意。经过初轮与复选,她真的被选中了,被封为兰贵人,住在储秀宫。贵人是一种封号,其地位在皇后、皇贵妃、贵妃、妃、嫔之下,仅在“常在”“答应”之上。尽管贵人在后妃中倒数第三,数额也没有限制,但她毕竟进宫了。

这还只是兰儿梦的开始。

三、一花独秀

咸丰皇帝虽然把兰贵人选进了宫中,但事后就把她忘到脑后去了。这也难怪,后宫美女如云,咸丰为何独能记住她呢?兰贵人除了在选秀女时见过咸丰皇帝数面,以后连咸丰皇帝的影子也没见到,更不用说同皇帝亲近了。后宫中佳丽云集,众多女子犹如众花吐艳,各呈纷芳。乍看上去,很难说出哪一个更漂亮。因为她们各有风彩,各有特色。众多佳丽,所要伺候的只是一个男人,所争夺的也只是一个男人。这个男人不仅可以给她们带来幸福与欢乐,更能给她们以权力与地位。数以百计、千计的女人的命运,只系在他一人之手。所以得宠者,可以事事如意,家人也可跟着享受富贵之乐;失宠者则一切愿望化为泡影。一旦打入冷宫,则凄惨之状非一般人忍睹。正是在这样的制度下,后宫中的女子们,无一不为自己的前途与命运用尽心机,而这一切又都围绕着“争宠”来进行。严酷的现实,使兰贵人认识到了“争宠”乃势所必需,不求宠,必自毙,要出人头地,必须起而奋争。她是个不会服输的女子,而且极有心计。当她环顾四周,见到一张张美妙漂亮的面孔,目视一个个婀娜多姿的身段后,她就明白单凭姿色取宠是不够的,一定要想办法,要用计谋得到皇帝的宠幸。

逐鹿后宫,取宠皇帝,谈何容易,但是,兰贵人做到了,并且仅仅用了短短的5年时间,就由第五级的贵人而跃升为第二级的贵妃。说来也奇巧,咸丰皇帝性格软弱寡断,兰儿则勇毅果断,二人性格上的互补与差异以及兰儿的胆大心细,很可能就是使她在后宫脱颖而出的制胜法宝。

也许,兰贵人最初的奋争只为争宠,只为了改变自己的地位。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与地位的提升,她的奋争就有了新的内容。她不再满足于得宠,不再安分守己,随着咸丰帝的宠爱有加,她的权力欲越来越发膨胀起来。

受到冷落的兰贵人非常明白,确立后宫地位的第一步,是要想办法吸引皇帝的注意。颇有心计的她很快就观察出,可以通过太监们来达到这一目的,为此,她广施人缘,充分利用身边的太监,主动接近和打通咸丰身边的太监,常常给他们一些好处,很快就结交下了几个太监。她也很快就从太监们的嘴里探听到了皇帝爱听歌曲、爱看舞蹈、喜欢独自散步的嗜好和习惯。兰贵人一听,不由得计上心头,于是,她拿出一大把银子,塞给太监们,如此这般交代了一番并许诺事成之后还有重赏。太监们一听有重赏,而且兰贵人发达对于他们好处也更大,便乐颠颠地依计行事去了。



前言/序言

言?序

说不尽的老佛爷

老佛爷是一个人的专有称呼。

在晚清,这一名号上至朝野大臣,下至平民百姓,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一提起这个名号,几乎所有人都是又怕又敬。因为这个人的一句话,就可以让你平步青云,也可以因为这个人的一句话,你就可能人头落地,甚至还要搭上全家甚至亲戚朋友的性命。

这个人不是别人,她是晚清一强——慈禧太后。

孙宏杰在《另一面:历史人物的另类传记》一书中专门写了一篇文章,名为《女人慈禧》。他在这篇充满文字灵性的文章开头中曾经这样写道:

中国历史对女性而言是不公平的。这片土地上不知曾生长过多少杰出的女子,她们水晶般聪明,鲜花一样美丽。可惜她们只能在文字之外悄悄凋零,上天赐予她们才华,却没给她们施展的领地。然而,正当中国几千年来首次因为文化碰撞而陷入空前的困难之时,却有一个女人,凭着自己超人的胆量和聪明,绕过重重阻碍,出现在历史的聚光灯下。也许多灾多难是那时中国不能摆脱的宿命,这个女人本来可以平衡历史不公的出现,此时却显得那样不合时宜。她也曾在政治舞台上尽力调动自己的演技,然而事实证明,她的演出是一场彻底的失败之作。

平心而论,在强大的观念和制度笼罩之下,被剥夺了早期教育权利的叶赫那拉·兰儿,在她的政治演出中表现的才干和能力还是出入意料的杰出。她比大部分男人刚强果断。她可以称得上有胆有识,机智精敏。在她近半个世纪的统治生涯中,她始终牢牢控制着整个局面,把那些男人中的精英人物操纵在股掌之间。她很有胆量。就在英法联军逼近北京,咸丰皇帝准备仓皇逃走的时候,她从储秀宫的帷幕后面第一次站出来,冒着违反祖制的巨大危险,极力反对这个懦弱的决定。

“当皇上之将行也,贵妃力阻。言皇上在京,可以震慑一切。圣驾若行,则宗庙无主,恐为夷人践毁。昔周室东迁,天子蒙尘,永为后世之羞。今若遽弃京城而去,辱莫甚焉。”

在满朝王公大臣的惊慌失措之中,懿贵妃的这番话掷地有声,足以让满朝男子蒙羞。她很有度量。在丈夫死后,她以闪电般的手段发动宫廷政变,颠覆了由顾命八大臣组成的权力中心。但是,她只杀了为首的三个大臣,对其他人都轻轻放过,并且当众焚毁了从三大臣家搜出来的政治信件,不追不问,从而使大批和政敌集团有牵连的官员都松了一口气,稳定了局面,安定了人心。这是她登上政治舞台的第一个颇为漂亮的亮相,当时曾赢得一片掌声。她也有一定的眼光。西方文化冲击之下中国第一个明智的反应——洋务运动就是在她的支持下开始的。她支持派出留学生,支持兴办工厂,支持建设新式军队。在她统治的最后十年,她相当努力地推行了政治改革,准备采用西方的君主立宪政体。她的改革范围甚至比康有为当初的设想还要广泛,改革手段也显然比戊戌变法时的举措更切实有效。如果她遇到的是比较平稳的政治局面,我们有理由相信,她会很成功地完成她的政治生涯,不但会胜过历史上大多数女执政者,也会胜过大部分政绩平平的男性皇帝。如果是那样,她在历史上留下的绝不会是骂名。

可惜,她偏偏撞上了中国最尴尬最困难的时候。

可惜,在她扮演的双重角色之中,她本质上更是一个女人而不是政治家,虽然她刚强能干。

上述文字虽然寥寥数语,但却言简意赅地道出了慈禧不平凡的一生。孙宏杰先生的这篇文字,十分耐读,他写这篇文章,立意角度本是将慈禧定格在一位女人,一位精明能干的女人的范围之内,自然认定慈禧不是一个政治家,他后面的文字也大多是这个意思。

不过,如果抛开性别,不以男人、女人论事,单以强弱论人的话,我们还是很容易就会发现:慈禧是一位强者。她的驾驭群臣的能力,她的霸道气质,她的铁腕,在整个清朝历史上也没有几个人能够与她相媲美。晚清史上如果缺少了她,本来形象及已经软弱已极的晚清面相,很可能还会失色更多。

她首先是晚清历史上少有的一位杰出的政治人物,是引导晚清车轮向前走的舵手,至于速度快慢、步伐大小、导引者的正误得失,均不在本书论述之列。

其次,她以自己独特的才干征服与战胜了除外国列强外的所有对手。她的胜利靠的不是她石榴裙后的迷人胴体与女人的温柔,更多的是靠她的铁腕与铁血。

再次,她不但在治理国家上表现出了刚强能干,在日常生活中衣食住行的细节上同样巾帼不让须眉。从生活到政治,她展现出了全面的才华与满满的自信。

另外,她让人叫她老佛爷,这其中蕴含着很深的含义。

释迦牟尼佛曾经说过:

天上地下,唯我独尊。

得大自在。

或许,慈禧“得大”不但是为了自己的“自在”,她的内心深处也有观音大士救人济世的慈悲情怀,只不过在残阳如血的晚清时代,她没有赶上世界的步伐而已。

当代极富盛名的历史学家余英时对慈禧的评语是:“欲望极大,也很能干。”对于中国之外的外部世界,“她没有了解,她知识不够”,“但也必须承认在当时的情况下她是个很能干的人,为清政权在中国延长了五十年的生命”。

晚清史专家董丛林教授认为:“她首先还是要权,要靠权来施专制之政。”

我同意上述二位专家的观点。

然而,也有人持有不同的看法,将晚清屈辱史完全归结于慈禧太后的执政。李敖先生在其文集《中国性研究与命研究》一文中就说:“慈禧太后实在是中国传统孕育出来的一个执政者样板,她毒辣、她阴狠、她自私、她愚昧、她贪鄙、她‘举天下以奉一人’,这些丑陋之外,外加她又是女人,一个红颜老去,经期难调的女人,于是一切都更杠上开花了。”这样的评论也很具代表性。

写到这里,也许可以道出本书主题了。

慈禧太后是一个太复杂、太说不清楚的历史人物,多年来人们对她褒贬不一,到目前为止,没有一个人能够真正全面、深入地解开她的神秘面纱。史学家短期内也做不到,何况我辈乎!本书仅从“强人”二字着眼下笔,从其应付晚清政局及人物性情气质等角度,对其“强”的成分进行演绎、归纳和总结,至于其他方面,则非本书所论范围,笔者眼光有限,还是留待专家高人们去“自有评说”吧。



历史的褶皱:近代中国的转型与阵痛 本书并非聚焦于某一位皇太后或某一个特定的政治人物,而是将目光投向十九世纪中叶至二十世纪初的中国大地,那个被西方列强叩开国门,在内忧外患中艰难转型的时代。这是一部关于“变”与“不变”的宏大叙事,深入剖析了近代中国在政治、经济、社会、思想等多个维度上所经历的深刻变革与剧烈阵痛。 第一部分:危机的根源与旧秩序的瓦解(约1840s - 1860s) 开篇追溯了清帝国在鼎盛后期的体制性衰败,即“康乾盛世”光环下的结构性矛盾:庞大的官僚体系日益僵化、财政体系的脆弱性、以及对传统儒家伦理的过度依赖,使得帝国对外部世界的剧变反应迟缓。 重点描绘了鸦片战争的深远影响,它不仅是一场军事上的失败,更是对传统“天朝上国”观念的毁灭性打击。此后,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签订,如何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在世界体系中的地位,使中国被迫卷入全球资本主义的边缘。我们详细考察了战后社会动荡的加剧,特别是太平天国运动。这场运动的规模、意识形态(对传统儒学的颠覆与重构)以及其对江南经济基础的破坏,揭示了中央集权在应对大规模民间反抗时的力不从心。书中对湘军、淮军的兴起进行了细致的分析,阐释了地方权力对中央权威的侵蚀,以及这种“半独立”军事集团的出现,预示着晚清政治格局的根本性松动。 第二部分:自救的探索与路径的抉择(约1860s - 1890s) 本部分聚焦于“洋务运动”的兴起与局限。我们不再将洋务视为简单的技术引进,而是将其置于一个更广阔的时代背景下进行审视——即如何在维护“中学为体”的儒家伦理框架内,吸收西方的“西学之用”。 详细梳理了洋务派的几大集团,如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等实干家的思想与实践。我们分析了他们创办的军事工业(如江南制造总局、福州船政局)和民用企业(如轮船招商局、开平矿务局)的成功与失败经验。研究表明,洋务运动在军事近代化方面取得了一定进展,但在管理体制、资本结构以及对整个社会经济的带动方面,受制于官督商办的体制缺陷和对根本政治制度改革的回避。 通过对中法战争、特别是甲午中日战争的深入剖析,本书揭示了洋务运动最终的失败并非偶然,而是体制性、战略性、以及对国际形势判断失误的综合结果。甲午战争的惨败,尤其是北洋水师的全军覆没,彻底宣告了“中体西用”思想路线的破产,引发了中国知识分子群体对国家出路的深切反思。 第三部分:维新变法与激进的思潮涌动(约1890s - 1900s) 甲午战后的“亡国”之痛,催生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次自上而下的政治体制改革尝试——戊戌变法。本部分详尽梳理了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的思想基础,他们如何结合传统儒家经典(如《公羊传》)来论证君主立宪的合理性,试图在不彻底颠覆传统的前提下实现政治现代化。 对比分析了维新派与顽固派(以慈禧太后为代表的保守势力)之间的权力博弈,以及光绪皇帝在其中扮演的角色。变法的短命和残酷结局,使得温和的改良主义路线在政治舞台上遭遇挫折。 随后,笔锋转向义和团运动与八国联军侵华。不同于传统史学将义和团简单视为愚昧的农民运动,本书从社会生态、民间宗教信仰与反帝情绪相结合的角度,探讨了这一复杂现象产生的深层社会土壤。八国联军的进犯和《辛丑和约》的签订,将清政府的统治威信降至冰点,客观上推动了后来的“清末新政”。 第四部分:最后的挣扎与革命的酝酿(约1900s - 1911) 在内外压力下,清廷被迫启动了“新政”,试图通过有限度的改革来延续统治。本部分细致考察了新政的各个方面:包括废除科举、建立新式学堂、编练新军(特别是袁世凯的新军建设)、以及预备立宪的进程。 研究表明,新政在教育、军事和法律体系上确实推动了现代化,但也产生了深刻的矛盾:一方面,改革培养了一批具有现代意识的新式知识分子和军官,他们渴望更充分的政治权利;另一方面,中央政府在收权过程中对地方的过度干预(如“铁路国有”政策),激化了与地方士绅及各省资产阶级的矛盾。 本书的收尾部分集中于革命力量的崛起,从孙中山的早期理论构建,到同盟会的成立,再到各地武装起义的此起彼伏,直至武昌起义的爆发。我们着重探讨了辛亥革命爆发的必然性,即在传统政治结构彻底瓦解、而新的政治模式尚未成功建立的真空期,社会各阶层对一个统一、现代国家的渴望,最终以旧王朝的覆灭宣告了长达两千多年的帝制时代的终结。 结语:历史的遗产与未竟的事业 总结近代中国六十余年的转型历程,本书强调了其复杂性、多重性和长期性。这场转型充满了内在的张力:传统与现代的冲突、中央与地方的角力、精英与民众的鸿沟。近代中国在寻求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的过程中,留下了大量尚未解决的结构性问题,这些问题深刻地影响了后续中国历史的走向。这是一段充满教训与启示的、关于一个古老帝国如何在剧变时代中挣扎前行的深刻记录。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格局很大,它不仅仅聚焦于某一个中心人物或某一个单一事件,而是将那个时代作为整体来审视和解剖。作者成功地构建了一个宏大而又细密的晚清社会图景,将政治、军事、外交、乃至文化思潮的变迁,都纳入了考量范围。这种全景式的展现,让人得以清晰地看到各个元素之间是如何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它提供了一个绝佳的俯瞰视角,让我们得以跳出具体的细节,去把握那个时代历史发展的内在逻辑和必然趋势。读完之后,我对那个时代的面貌有了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立体和完整的认识。

评分

这部作品的文笔真是细腻入微,作者仿佛是一位亲历者,将那个风云变幻的时代景象娓娓道来。我尤其欣赏书中对人物内心世界的刻画,那种复杂纠葛的情感,那种在时代洪流中的挣扎与无奈,被描摹得淋漓尽致。读来让人不禁为那些历史人物的命运唏嘘不已。它不仅仅是一部历史记录,更像是一幅徐徐展开的时代画卷,色彩浓重,层次分明,让人沉浸其中,久久不能忘怀。书中对当时社会风貌的描绘,从市井百态到朝堂议事,都展现了极强的现场感,仿佛能闻到那个年代特有的气味,感受到那种压抑又躁动的气息。这种深入骨髓的代入感,是许多历史著作难以企及的。

评分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有一种古典的韵味,但又丝毫没有晦涩难懂之感,处理得非常巧妙。它既有史书的庄重感,又不失文学作品的优美和感染力。我尤其喜欢作者在描述复杂人际关系和权力斗争时所使用的那些精妙的比喻和修辞,它们不仅形象生动,而且极大地提升了阅读的审美价值。读这本书,简直是一种享受,仿佛在品味一壶陈年的老茶,初尝平淡,细品之后,回甘无穷,让人回味无穷。这种文字上的功力,是构建起一个引人入胜的历史世界的基石。

评分

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把握得相当到位,张弛有度,引人入胜。它没有陷入枯燥的史料堆砌,而是巧妙地穿插了大量生动的细节和鲜活的场景,让原本厚重的历史变得触手可及。我常常在阅读时感到时间飞逝,仿佛跟随作者的笔触在历史的长廊中穿梭。特别是对于一些重大历史事件的分析,作者展现出了极高的洞察力,能够从多个角度进行剖析,让人在拍案叫绝的同时,也对历史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这种既有宏观视野,又不失微观细节的处理方式,使得整本书读起来既有深度又不乏趣味性,非常适合对那个特定时期感兴趣的普通读者。

评分

坦率地说,这本书的学术严谨性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虽然阅读体验非常流畅,但字里行间透露出的扎实研究功底是掩盖不住的。作者显然是下了苦功的,对于史料的甄别和引用都极为审慎,保证了内容的可靠性。这使得我在阅读过程中,完全可以放下心来,专注于故事本身,无需过多地去考证其真实性。更难得的是,作者在呈现严肃历史事实的同时,还能保持一种相对客观的叙述立场,让读者自己去形成判断,而不是强行灌输某种固定的观点。这种尊重历史和读者的态度,非常值得称赞。

评分

已看完。对于“老佛爷”又多了一些了解!

评分

已看完。对于“老佛爷”又多了一些了解!

评分

已看完。对于“老佛爷”又多了一些了解!

评分

京东七年庆活动购买,很实惠!书也完美!

评分

已看完。对于“老佛爷”又多了一些了解!

评分

京东七年庆活动购买,很实惠!书也完美!

评分

京东七年庆活动购买,很实惠!书也完美!

评分

已看完。对于“老佛爷”又多了一些了解!

评分

已看完。对于“老佛爷”又多了一些了解!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