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老师没教过的历史4

历史老师没教过的历史4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忆江南 著
图书标签:
  • 历史故事
  • 冷知识
  • 趣味历史
  • 历史真相
  • 另类历史
  • 历史八卦
  • 文化
  • 科普
  • 知识
  • 历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浙江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8171267
版次:1
商品编码:12251555
包装:平装
开本:小16开
出版时间:2017-12-01
用纸:胶版纸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 我们要再一次让历史裸奔!
? 解锁被禁锢的记忆,揭开被封印的往事
? 在积灰的故纸堆中重拾无人传授的知识

内容简介

本书分为“军事篇”“国事篇”“家事篇”“名媛篇”“名士篇”“名著篇”“题外篇”,从多种角度、各个层面入手,发掘被掩盖的历史,掸去附着在真相上的尘埃。本书延续前三部的写作风格,轻松写史,趣味解读,坚持碎片化的写作形式,是为阅读时间有限的历史爱好者量身打造的通俗历史作品。但同时,本书提出的不少历史事实与看法也是颇耐人寻味,启人深思,具有很好的教育引导作用。

作者简介

忆江南:原名张恒涛,1975年生于山东夏津。非著名历史学者,酷爱文学,工作之余笔耕不辍,著有《历史老师没教过的历史》等畅销历史作品,另已有百余篇文章在《青年文摘》《意林》《百家讲坛》《北京青年报》《齐鲁晚报》《扬子晚报》等报刊发表。

目录

军事篇

■ 蒙恬不只是名将/003
■ 楚霸王身边的“五虎将”/005
■ 刘邦手下也有“杨家将”/009
■ 白帝其实一点也不美/012
■ 斩华雄战吕布的原来是他/015
■ 最后一支黄巾军/017
■ 火烧赤壁的六个小秘密/020
■ 蜀国灭亡与诸葛亮无关/026
■ 谢玄:并非主要靠运气/028
■ 陈子昂经历的那场惨烈战争/032
■ 兴致与性命/035
■ 孙承宗:不应忘却的抗清英雄/038

国事篇

■ 第二个齐桓公/043
■ 赵盾的可贵之处/046
■ 争强好胜害死人/047
■ 赵佗:百岁皇帝的人生传奇/051
■ 秀才造反,三年即成
——光武帝刘秀的成功之道/055
■ 成也《隆中对》,败也《隆中对》
  ——诸葛亮《隆中对》的疏漏之处/060
■ 吴质其人/063
■ 拓跋珪: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脑袋/066
■ 徐有功:他更应该被后人铭记/070
■ 唐玄宗是怎样沦为昏君的/072
■ 宋高宗:其实我也恨秦桧/076
■ 一句话要了自己的命/078
■ 独一无二的明孝宗/081
■ 不说话的隆庆帝/084
■ 沾了儿子大光的皇帝们/087

家事篇

■ 历史上的另一对伯夷叔齐/093
■ 秦惠文王和他的儿子们/094
■ 秦始皇其实不叫嬴政/098
■ 不疑:汉朝最受欢迎的名字/100
■ 一部三国仨曹节/104
■ 那些和厨子有关的中国往事/106
■ 不一般的乔国老和吴国太/110
■ 他还是步了父亲的后尘/111
■ 钟毓:一句话救了几家人/116
■ 陈季常:谁说我是“妻管严”/119
■ 到底谁是超级“妻管严”/122
■ 谁杀死了方孝孺的父亲/124
■ 鲁迅的母亲了不起/127

名媛篇

■ 趣话“四大女名医”/133
■ 李波小妹:花木兰时代的扈三娘/135
■ 章要儿:笑中其实都是泪/138
■ 唐玄宗的“洋贵妃”/142
■ 大唐王朝的“宋氏三姐妹”/144
■ 历史上的扈三娘和她的哥哥/148
■ 孟皇后:大宋中兴背后的那个奇女子/152
■ 万贵妃:那个比皇帝大十七岁的变态女人/156
■ 叶赫老女:她引发了中国的特洛伊战争/161

名士篇

■ 季札:不爱江山爱青山/169
■ 孔子和韩国的神秘关系/171
■ 究竟谁是左丘明/173
■ 直不疑:不辩解的花美男/175
■ 曹操杀害杨修的第一原因/176
■ 蒋干原来是帅哥/181
■ 谢朓:生死时刻他做出了怎样的抉择/183
■ “初唐四杰”的另一个闪光点/186
■ 贺知章:最幸运的大诗人/190
■ 大书法家李邕之死/192
■ 韩愈、张籍:小老师和大学生/195
■ 白居易与元稹到底有多好/199
■ 四起四落的寇准/202
■ 欧阳修其实很幽默/205
■ 这一次大雁传书难道是真的/208

名著篇

■ 《三国演义》中的时间差/215
■ 曹操欣赏关羽的另一个原因/218
■ 他们三个没有那么“菜”/220
■ 周仓:三国虚构人物No.1/223
■ 他们其实活得好好的/224
■ 司马懿报仇,十年不晚/226
■ 长沙本来无战事/229
■ 梁山好汉官几品/230
■ 浪子燕青的原型竟然是他?/234

题外篇

■ 上古八姓今何在/241
■ 黄帝、炎帝、蚩尤究竟是什么关系/244
■ 神秘的公元前475年/246
■ 杨柳其实是一种树/248
■ 也说“民之于仁也,甚于水火”/250
■ 四川原来是个郡/251
■ 那条被忽视的大河/254
■ 海昏侯的火锅宴上涮什么/256
■ 王维《鸟鸣涧》之谜/258
■ 沙门岛传奇
  ——从梁山好汉到八仙过海/260
■ 布鲁克林大桥传奇/262

精彩书摘

  《历史老师没教过的历史4》:
  蒙恬不只是名将
  廉颇、王翦、白起、李牧并称为“战国四大名将”,其中秦国、赵国各占两名;如果评选“大秦四大名将”,笔者以为入选的将会是王翦、白起、蒙恬和章邯。其中,最与众不同的应属蒙恬,因为他不只是一位名将,而且是有艺术范儿十足的传奇。
  蒙恬所属的蒙氏家族三代都是秦国名将,他的祖父蒙骜攻无不克、战无不胜,曾经先后拿下韩、赵、魏三国的一百座城池;他的父亲蒙武人如其名,和名将王翦联手攻楚,两次大破楚军,逼得项燕(项羽的祖父)兵败自杀,楚王束手就擒,最终灭掉了楚国。
  蒙恬是伴随着大秦帝国成长起来的一代名将,大秦帝国横空出世的前夕,他被当时还是秦王的赢政封为将军,担负起了平定齐国的历史重任。
  根据现存有关蒙恬的历史资料,他的祖父蒙骜是齐国人,籍贯是如今的山东省蒙阴县,但这个说法其实是有待商榷的。在春秋战国的绝大部分时间里,蒙阴是属于鲁国的,在地图上,它明显位于齐长城(齐鲁两国的分界线)之南,即使齐国在战国末期攻占了蒙阴,那么蒙恬家族也是被迫做了齐国的百姓,而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齐国人,而且很可能蒙恬的祖父蒙骜就是在蒙阴被齐国占领时才背井离乡西行避难来到秦国的。另外,从蒙恬的性格和后来的言行看,如果齐国是他们家族的故国所在,他是不会去那儿攻城略地的。
  假如笔者所言是历史事实,那么蒙恬攻齐就非背国之行,而是复仇之举。
  公元前221年,蒙恬和名将王贲(王翦之子)联手向齐国发起进攻,一路势如破竹,高歌猛进,很快就兵临齐都临淄城下,齐王建献城投降。至此,六国尽灭,秦国一统天下,历史从战国时期进入秦朝时代。蒙恬因为灭齐之功而官拜内史,成了秦始皇身边的股肱之臣,内史乃是大秦帝国都城咸阳的一把手。
  秦始皇展开统一六国之战的时候,北方的游牧民族匈奴趁机占领了原属赵国的河套地区,威胁着咸阳的战略安全。始皇帝在经过六年的充分准备后,于公元前215年向匈奴宣战,此次用兵的主将就是蒙恬。蒙恬率领三十万精锐秦军,一次次大破匈奴骑兵,很快将敌人赶到黄河以北,成功夺回了黄河大拐弯以南的失地。随后,蒙恬乘胜追击,渡过黄河收复了河套平原,并且在那里建立郡县,发展经济,为长期抵御匈奴侵扰做准备。此后的岁月里,蒙恬多次大败匈奴,威震匈奴各部,被誉为“中华第一勇士”。
  因为生活在短命的暴秦时代,能征善战、战功卓著的蒙恬很遗憾地错失了“战神”的称号,但他却意外地收获了另外两个“男神感”十足的名号:一个是笔神,一个是筝神。
  众所周知,毛笔是中华五千年文化中至关重要、不可或缺的一个元素,可是很少有人了解名将蒙恬与毛笔之间密切而神秘的特殊关系。
  大概是公元前223年前后,蒙恬在驻军中山地区(今河北定州一带)时,偶然发现了更好的制作毛笔的方法,从而为毛笔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蒙恬怎样改进制笔技术已经不见于历史记载,这无疑是一个遗憾,但正是这个遗憾成就了各地不同的关于蒙恬造笔的优美传说:定州人民说蒙恬用兔毫造出了中国第一支毛笔,湖州百姓说蒙恬曾与他的夫人卜香莲在湖州善琏用羊毫制笔,并把穿村而过的小河命名为蒙溪。
  现存最早的毛笔是在湖南和河南的楚墓中发掘出的战国中期的毛笔,而在湖北云梦睡虎地出土的秦朝毛笔明显比前者要高一个档次,和现在的毛笔几无二致,这应该就是蒙恬改进制笔方法后的新产品。
  毛笔是书法绘画的第一工具,而书画与琴棋并称为“文人四艺”,有趣的是,不但书画与武将蒙恬密不可分,四艺之首的琴也与名将蒙恬渊源颇深。
  琴瑟筝筑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都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它们之间的区别主要在于器形和弦的数量,具体来说,琴长匣形,有五弦、七弦,古琴“男神”嵇康诗中有“手挥五弦,目送归鸿”之句;瑟亦长匣形,有五十弦,大诗人李商隐《锦瑟》一诗的首句即是“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筑呈筒形,有十三弦,与众不同之处是用竹打击出声而非以手弹拨,荆轲西行刺秦时,高渐离在易水河畔就是击筑为他送行的,后来高渐离猛击秦王为荆轲报仇用的也是筑这种乐器;筝原为筒形,后变为长匣形,在弦的数量上也比较灵活,最早为五弦,后增至十二弦,公元3世纪又改为十三弦,其后又经历了十五弦、十六弦的演变过程,直到现在流行的二十一弦。
  关于蒙恬与筝之关系的最早记载来自东汉应劭撰写的《风俗通》,原文如下:“仅按《礼乐记》,(筝)五弦筑身也。今并凉二州筝形如瑟,不知谁所改作也。或日蒙恬所造。”由此可见,很可能是在驻守并州、凉州等边地时,蒙恬在公务之余出于兴趣改进了筝身的形状,增加了筝弦的数目,从而“无心插柳柳成荫”,在音乐史上赢得了“筝神”的美誉。
  ……
《失落的星轨:远古文明的科技密码》 简介: 人类历史的长河中,总有一些章节被尘封,一些辉煌被遗忘。我们熟知的历史叙事,如同被精心修剪的园林,美丽而有序,却也掩盖了野蛮生长、充满悖论的真实地貌。本书将带领读者跳出既定的时间框架,深入探索那些被主流考古学和历史学界视为“异端”或“无法解释”的古代文明遗迹与技术残片。我们聚焦的不是青铜器时代的战争策略,也不是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思潮,而是那些足以颠覆我们对“技术进步”线性认知的惊人发现。 第一章:亚特兰蒂斯的低语——深海金属的共振效应 本章将详述对地中海深处一次非传统考古探险的记录。探险队并非为了寻找沉船宝藏,而是追踪一组神秘的低频声波信号。这些信号将我们引向一处位于深海火山脊附近的复杂结构。在那里,我们发现了大量非地球自然形成的晶体状金属合金——其分子结构稳定性和导电性远超现代工业水平。 通过对这些金属碎片进行光谱分析和同位素测年,我们发现其年代可以追溯到至少一万年前,远超已知任何复杂冶金术的出现时间。更令人不安的是,这些金属在特定频率的电磁波激发下,会产生一种持续、稳定的能量共振。本书详细记录了如何利用微弱的电流模拟这种共振,并展示了其在信息存储和能量传输方面的潜力。我们将深入探讨古代文明可能如何利用这种“环境能量”驱动复杂的机械或通信系统,以及这种技术为何会在文明的突然衰落中消失。我们不谈神话,只谈物质证据和物理实验结果。 第二章:纳斯卡地画的修正——大气观测与能量引导系统 纳斯卡地画,那些在秘鲁沙漠上留下的巨大几何图形,长期以来被解读为祭祀、天文观测的象征。然而,本书提出一个大胆的假设:这些“地画”并非单纯的图像,而是一个庞大、地面铺设的能量引导和聚焦系统。 我们结合高空激光雷达扫描数据和地面电磁场测量,发现这些线条的宽度、深度和材料构成并非均匀分布。它们实际上是巨大的“地表电路板”的一部分。线条中富含的特定矿物质——特别是氧化铁和石英砂——在特定时间和大气条件下,能够有效地收集和导引大气中的静电荷。 本章的重点在于破解其中几个关键图形(如“蜂鸟”和“猴子”)的几何比例。我们发现这些比例与已知的电磁波长和频率具有惊人的对应关系。推论是,这些古老的“制图师”可能正在通过调整地表电阻,来引导或校准某种地对空或地对地的能量束。我们尝试重建了其中一个小区域的导电模型,并展示了它在模拟古代天气模式下产生的微弱电磁脉冲。 第三章:失衡的建造术——哥贝克力石阵与重力逆转理论 土耳其的哥贝克力石阵(Göbekli Tepe)挑战了我们对新石器时代人类认知的所有预设。那些重达数十吨的T形石柱,是如何在没有金属工具和轮子的情况下,被竖立并精确雕刻的?主流解释依赖于漫长的人力积累和不可思议的组织能力。 本书则引入了对“声学悬浮”和“局部重力场畸变”的理论性探讨,并试图将其与石阵的独特结构联系起来。我们注意到石阵中许多T形柱的“肩部”雕刻着蛇形或涡旋状图案,这些图案的排列方式与某些现代声波物理学中用于产生驻波场的模型高度相似。 通过对现场残留的石英岩进行高精度振动测试,我们发现这些石材在受到特定复合频率的低频振动时,其内部晶格结构会产生瞬间的“松弛”状态,从而大大降低其表观重量。我们并未声称古代人掌握了反重力,但我们提出了一个证据链:古代文明可能利用了地球固有的低频振动,通过精妙的声学装置,在局部区域内暂时性地“减载”巨石,从而实现超乎想象的工程壮举。 第四章:古巴比伦天文台的“漏电”——水银与时间测量 在对两河流域的楔形文字记录进行交叉分析时,我们发现大量关于“流动的银色河流”和“永不停止的滴水”的描述,这些描述与已知的灌溉系统或水钟记录格格不入。我们的研究将焦点转向了古巴比伦天文学家在测量时间时使用的非水基介质。 通过对一些被认为是祭祀容器的陶器残骸进行化学残留分析,我们发现了高浓度的液态金属汞(水银)的痕迹。这种痕迹的分布模式暗示,汞可能被用于构建某种极其精确的、基于密度和表面张力的计时装置。 然而,汞的剧毒性意味着这种装置必然是高度受控和密闭的。我们推测,这些古代计时器可能利用了汞在特定温度和电磁场下表现出的独特“量子隧穿”特性,从而实现比任何基于水流或沙漏更为精确的计时。本章通过数学模型重建了这种“液态金属摆锤”的理论运作方式,并探讨了如果这种计时系统被用于天体观测,它将如何导致对宇宙周期的更精确理解,远超当时已知的任何天文历法。 结语:被选择的历史与遗忘的遗产 《失落的星轨》旨在揭示一个被时间抹去,或被有意隔离的古代科技图景。这些技术并非建立在蒸汽或电力之上,而是对地球物理场、材料科学和声学原理的极致运用。它们证明了人类文明的发展并非一条笔直的单行道,而是可能在多个节点上达到过令人难以置信的顶峰,随后又因灾难或知识的断裂而彻底湮灭。阅读本书,需要准备好面对一个比我们想象中更为复杂和充满悖论的古代世界。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透露出一种成熟的学者气质,但又巧妙地避开了晦涩难懂的术语堆砌。它在保持专业性的前提下,努力拉近与普通读者的距离,这种平衡拿捏得相当到位。读起来有一种与一位博学但平易近人的老教授在深夜里进行深入交谈的感受,他知道如何用最精准的词汇来表达复杂的历史观点,但绝不会因此而故作高深。我欣赏它在构建论证链条时的逻辑清晰度,每一个转折点都过渡得自然而然,仿佛是水到渠成,让人在不知不觉中就被说服,心悦诚服地接受了作者的观点。这种流畅的逻辑流,极大地降低了阅读的理解门槛,使得那些原本可能需要多番查阅才能弄懂的历史脉络,在这里被梳理得井井有条,如同被精心铺设的路标,清晰地指引着读者前行,大大提升了阅读的效率和满足感。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着实让人眼前一亮,那种复古的米黄色纸张,摸上去带着一种沉甸甸的质感,仿佛刚从陈旧的阁楼里被发掘出来。封面上的手绘插图,线条粗犷却不失细腻,描绘着几个模糊不清的历史场景,让人充满了探寻的欲望。我迫不及待地翻开第一页,文字排版干净利落,字体选择也很有讲究,既保证了阅读的舒适度,又透着一股严肃的历史学著作的味道。虽然内容本身我还没有来得及细细品味,但仅从外在的呈现来看,这本书显然是下了不少心思的。它不是那种轻飘飘的速食读物,而更像是一件需要被郑重对待的艺术品。书脊的锁线装订,让我相信即便是经常翻阅,它也能保持完好,这对于我这种喜欢在书页边缘做批注的读者来说,简直是福音。这种对实体书的尊重,在现在的快餐文化中实属难得,让人对内文的深度和广度也抱有了更高的期待。随便翻阅了几处,那些引用的脚注和注释部分,看起来就极其扎实,这才是真正让人安心的地方,说明作者在资料的搜集和考证上绝对是下足了功夫,绝非泛泛而谈。

评分

这本书给我带来的最大感受之一,是它在选取切入点上的独到视角。它似乎总能避开那些被反复挖掘、人尽皆知的历史高光时刻,而是将目光投向那些被主流叙事所忽略的“角落”。这种对边缘叙事和非主流人物的关注,极大地拓宽了我对特定历史时期的认知边界。它不是简单地重复我们被告知过的内容,而是像一把精巧的手术刀,剖开固有的历史定论,去探究那些隐藏在表面之下的真实动力和复杂人性。这种“反向思考”的能力,才是真正有价值的学术探索。通过阅读这些新的角度,我开始重新审视过去的一些既定印象,这种思维上的碰撞和重塑,是阅读一本优秀历史著作最令人兴奋的部分,它带来的知识增益,已经超越了简单的信息获取,上升到了心智成长的层面。

评分

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感把握得极好,虽然我才读了开篇不久,但那种娓娓道来的感觉,不像那些教科书式的干巴巴的罗列,而是充满了画面感和代入感。作者似乎很擅长捕捉那些历史的“瞬间”,用非常生动的语言将那些宏大的历史事件分解成一个个可感知的微小片段。我尤其喜欢它在描述环境氛围时的笔触,比如对某个古老集市气味的描述,或是对某种特定时代服饰的质地触感的刻画,都让人仿佛能穿越时空,亲临现场。这种细腻入微的描摹,极大地提升了阅读的沉浸性,让人在学习知识的同时,也能享受到一种文学性的愉悦。它不是那种急于抛出结论的写作方式,而是更注重过程的呈现,让人在跟着作者的思路走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建立起对历史的理解框架。这种循序渐进的引导,比直接灌输知识要有效得多,让原本可能枯燥的历史背景,变得鲜活起来,充满了张力。

评分

翻阅这本书的时候,我注意到了作者在引用资料时的严谨态度,这让我感到非常放心。每当提到一个关键论点或一个鲜为人知的史实,总能看到清晰的来源标注,这表明作者的论述绝非空中楼阁,而是建立在扎实的文献基础之上的。这种对细节的苛求,在学术写作中是至关重要的,它体现了一种对历史真相的敬畏。我看到有些部分甚至引用了多方相互印证的原始档案,这着实让我感到惊喜,因为要获取和解读这些资料,背后需要投入巨大的时间和精力。这种探究到底的精神,使得这本书在提供知识的同时,也展现了一种近乎侦探般的求证过程。对于一个追求深度阅读的读者来说,这种“秀出肌肉”式的严谨,比任何华丽的辞藻都更具说服力,它让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读物”,更像是一份值得珍藏的研究成果。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