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看中国:清王朝的最后十年+晚清中国的光与影(套装共2册)

世界看中国:清王朝的最后十年+晚清中国的光与影(套装共2册)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菲尔曼·拉里贝,杜德维 著,李亚飞;吕俊军 译
图书标签:
  • 清史
  • 晚清
  • 中国近代史
  • 历史
  • 王朝兴衰
  • 文化
  • 社会
  • 历史研究
  • 光影
  • 清王朝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北京时代华文书局;九州出版社
ISBN:9787569915617
版次:1
商品编码:12251902
包装:平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7-10-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568
套装数量:2
字数:340000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晚清中国的光与影:杜德维的影像记忆》

230余张国内罕见老照片,感受历史细节的震撼——

  真实的历史不在宫斗剧里,不在教科书里,只有直面这些真实的影像,才能感受到历史细节的震撼。230余张老照片,带你走进遥远却真实的历史,去看一看一百多年前人们生活的样子。

  来自西方摄影师的客观记录,从别人眼中看到我们自己的历史——

  北京、福建、江浙沪、广州、香港、澳门……人物、风光、建筑、物什……

  曾担任中国海关福州和宁波的税务司的美国人杜德维,是一位老资格的中国通,带着西方人探寻的目光,记录下他生活中的中国,让我们看到了一个近150年前真实存在过的,多角度的中国,也看到了今天的中国是如何从百年前的羸弱一步一步走向现在的强大。

  一个时代的缩影,珍稀的实景史料——

  这些照片记录的不仅是19世纪末中国的真实面貌,也是更长的时间跨度内、甚至在某些方面数千年都鲜有改变的中国的侧写。

  不惜成本,追求卓越——

  采用国际印刷巨头德国海德堡四色印刷机印刷单色图文,据说印刷RMB的也是它。

  附赠:清末民俗画画师周培春绘《京城店铺幌子图》,该作品属国际上首次实体印刷呈现,四色精美印刷,可鉴赏、可临摹、可收藏。


《清王朝的最后十年:拉里贝的实景记录》

360余张高清珍稀老照片,一个法国军官眼中的晚清帝国。——

  360余张老照片,带你走进遥远却真实的历史,去看一看一百多年前人们生活的样子。透过这些不可多得的珍贵历史资料,我们可以了解19世纪末在挣扎中开始步入现代社会的中国和普通中国人的生活,也能看到今天的中国是如何从百年前的羸弱一步一步走向现在的强大。

  全景记录,细节刻画,满足一个历史癖的好奇心与窥视欲——

  只有直面这些真实的影像,才能感受到历史细节的震撼。1900年到1910年之间清末中国的各种人物、家具、服饰、戏剧、建筑、街道、佛像、石刻等,大大的特写与细节的刻画,

  满足你对这段历史与文化的好奇心与求知欲。

  一个时代的缩影,珍稀的实景史料——

  读图时代,你不可错过的稀缺珍品。实景展示中国这片古老土地的前世今生,比文字更有说服力。每一张照片都是一代人的集体记忆、一个悠远却鲜活故事、一段风雨如磐的历史。这些照片记录的不仅是19世纪末中国的真实面貌,也是更长的时间跨度内、甚至在某些方面数千年都鲜有改变的中国的侧写。

  不惜成本,追求卓越,每一页都是RMB的质感——

  采用国际印刷巨头德国海德堡四色印刷机印刷单色图文,竭力呈现极具史料与艺术价值的珍贵图片。据说印刷RMB的也是它。


内容简介

《晚清中国的光与影:杜德维的影像记忆》

是作者在中国任职期间拍摄的摄影集,记录了1876-1895年间北京、福建、江浙沪、广州、香港、澳门等地的人物、风光、建筑、物什及作者家人和朋友,这230多幅照片记录下了作者眼中落后腐朽与求变图强并存的中国,是晚清重要的实景资料。这些照片不仅是19世纪末中国的面貌,也是更长的时间跨度内、甚至在某些方面数千年都鲜有改变的中国的侧写。透过西方人探寻的目光,我们看到了一个近150年前真实存在过的中国,也看到了今天的中国从哪里走来。


《清王朝的最后十年:拉里贝的实景记录》

是作者在法国公使馆内负责安全保卫工作期间拍摄的摄影集,拍摄地主要在北京及周边地区,这些照片记录了1900年到1910年之间清末中国的各种人物、家具、服饰、戏剧、建筑、街道、佛像、石刻等。透过这些不可多得的珍贵历史资料,我们可以看到一个百年前真实存在过的中国。这些照片不仅是19世纪末中国的面貌,也是更长的时间跨度内、甚至在某些方面数千年都鲜有改变的中国的侧写。

作者简介

杜德维(EdwardBangsDrew1843-1924),美国人,1865年来到中国。曾任中国海关福州和宁波的税务司,并长期在中国任职。这些照片是他在中国任职期间拍摄的,拍摄于1876-1895年间,记录了这个时期北京、福建、江浙沪、广州、香港、澳门等地的风景人物及杜德维家人及其朋友。




菲尔曼·拉里贝 (Firmin Laribe 1855-1942)

  法国军官,出生于法国西南部一座古城——卡雅克。

  拉里贝很早就选择了军旅生涯,并取得了辉煌的成绩,一生荣获法国荣誉军团骑士勋章等十五枚荣誉勋章,这是他功成名就的证明。拉里贝同时还是一位优秀的摄影家,他以全方位的记录视角,把他所经之地都尽可能地、真实地用镜头保存了下来。为了与当时的法国人分享他所拍摄的异国风情,他在法国用自己名字的di一个字母创建了“F.L.出版社”(Edition F.L.),印制了大量的明信片,这些明信片至今都受到收藏者们的喜爱。



内页插图

目录

《晚清中国的光与影:杜德维的影像记忆》

第一册:福建周边(1876-1877)/001

第二册:上海/澳门(1887)/035

第三册:宁波周边(1876-1880)/063

第四册:北京周边(1892)/139

第五册:广州/香港(1893-1895)/165


《清王朝的最后十年:拉里贝的实景记录》

第一篇:人物服饰/001

第二篇:戏剧民生交通/063

第三篇:雕像珐琅彩家具/099

第四篇:建筑铜器天文/137

第五篇:宫殿林苑/163

第六篇:清西陵明十三陵;公主阿哥陵/199

第七篇:宫观天坛寺庙/225

第八篇:教堂;钟塔门楼/265


精彩书摘

 《清王朝的最后十年:拉里贝的实景记录》


老照片的“意义”影像历史,暗含着一种“无意”与“巧合”。地域沟通的便捷与网络通信的发展,让今人得以打开一个万里之外、又颇为神秘的“影像历史宝库”,使那些曾经在中国这片土地驻足的西方人,和他们所拍摄的照片,再次出现在世人面前。

  摄影术诞生后的发展历程,无疑是西方世界日渐崛起的一个缩影,与之相对的是,近代中国经历苦难和倾颓的重重危机。坚船利炮轰开国门,通商口岸从沿海向内陆延伸,官员、传教士、商人、旅行者..各色人等纷至沓来,也带来了他们引以为傲的西洋物件。

  如同当下很多人外出旅游,总要拍照片留念一样,百年前的西方人其实也是旅行者,甚至还比今人有着更浓重的好奇心,想要亲睹这个神秘东方国度的真实状貌。在此之前,他们对中国和中国人的认知,仅停留于为数不多的图画与文字之中,交织着曲解与误读。待到自己登上这片广袤的土地,用相机记录感兴趣的景观与时刻,把底片带回去集中冲印留存或分赠好友,其间借助某个特定时机,通过报刊书籍等途径广泛传播,以真实的影像记录,更新西方人对于中国的认知..探究照片背后蕴含的信息与动机不难发现,这些拍摄者大多都是在“无意”间进入历史进程的,图像浩繁、时间太久,个体生活的“无意”记录,在种种“巧合”下被提炼出来,转而成为我们对历史的共同记忆。

  这种“无意”与“巧合”的出现,与照片自身的特定属性有着很大关联——可操作者众多,时间与取材各异,私密属性强,存量基数大,不确定性多。正因如此,任何新物证的出现,都可能颠覆之前所有的研究成果;而一旦掌握了全新的史料,便可能意味着在一个领域内占据先机。

  近年来“历史影像”的持续升温,推动了大批晚清及民国时期的中国影像的出现,涵盖自然风光、社会景观、民风民俗等各个领域,拍摄者难以计数,还有相当一部分的佚名拍摄者。为观者带来惊喜与好奇的同时,也引起不少有心者的深思——应该怎样有效利用如此庞大且散碎的史料基础,以期搭建一个相对完整且涵盖面广的近代中国影像史?当下通用的研究方法,是将一个或几个拍摄者作为个案,设置一个特定时间段,在此基础上进行影像整理与比较研究,三位不是摄影师的“摄影师”因此纳入视野:

  杜德维、菲尔曼.拉里贝、格雷戈里,三位身份不同的西方人,在不同的时间来到中国,以照片呈现出他们对中国社会的观察与记录。值得一提的是菲尔曼.拉里贝,他少时便喜欢摄影,在华负责法国公使馆的保卫工作之余,拍摄了大量照片,涵盖题材广泛,同时他在有意通过照片来体现自己对中国的独到观察,并由此为法国的《画报》(L’illustration)提供了很多有价值的新闻照片。而杜德维和格雷戈里人文及自然景观影像的集中呈现,将其与众多西方摄影师的已知影像进行对照,亦能发现中国社会在动荡变迁的大背景下,体现出的细微变化。

  这些流落在西方的影像回归“故土”,说明近代中国历史正在得到更多人的重视,这是非常好的现象。我们研究这些历史影像的最终目的,绝不是看个新鲜、图个热闹,一定要让“无意”变得“有意义”:以史为鉴,正确认识历史,才能更好地面向未来。


前言/序言

我们为什么要做这本书?


  摄影术的发明和应用几乎与我们近代打开国门的时间相同。这个让西方遐想的神秘国度吸引了许多知名的摄影师——从战地纪实记者到社会学家、传教士、旅行者,等等。有一些名字如费利斯.比托、约翰.汤姆森、甘博、小川一真、赫达.莫里逊..被大家熟知,但还有大量普通的西方旅行者特别是一些驻华工作者,如格雷戈里、杜德维、菲尔曼.拉里贝,他们有着更多的机会和更充裕的时间去行游中国,他们用手中的相机记录下了一百多年前中国的风土人貌。但他们毕竟不是职业的摄影师,许多照片没有刻意瞄准时事,也没有试图渲染成媒体想要的氛围,甚至没有做任何的照片笔记。


  百年之后,我们再看这些老照片,从面对镜头面色忐忑不安的清末到充满期待与欣喜的民国,从萧条泥泞的街道到布满西洋招牌的马路,从金钱鼠尾到剪发易服..我们还能看到百年前京城的宫阙市景、江南的商船漕运、山间的僧道寺观、田间的农人劳工……简单的文字记录让这些照片像电影画面一样从我们眼前演过——微笑有了温度、街道熙熙攘攘、寺庙有了香火气息、服饰也变得鲜艳..通过这些照片之间时间与空间的组合,我们或许可以还原百年前的一些生活片段。


  感谢影像技术的发明和应用,让这些老照片历经百年后再次呈现,让今天的我们能透过胶片感受近代中国的变迁,但由于那个时代的影像技术还未普及,社会跌宕起伏、战火不断、文化变革..所能保留下来的影像资料少之又少,致使我们不能完全了解清末民初的社会状况。这些影像记录算作一个基础的铺垫,我们希望更多的读者也参与到老照片的解读和分享,让今天的人们对那个时代有一个更加清晰、丰满、鲜活的认识。


  代序

  ——老照片的“意义”


  影像历史,暗含着一种“无意”与“巧合”。地域沟通的便捷与网络通信的发展,让今人得以打开一个万里之外、又颇为神秘的“影像历史宝库”,使那些曾经在中国这片土地驻足的西方人,和他们所拍摄的照片,再次出现在世人面前。


  摄影术诞生后的发展历程,无疑是西方世界日渐崛起的一个缩影,与之相对的是,近代中国经历苦难和倾颓的重重危机。坚船利炮轰开国门,通商口岸从沿海向内陆延伸,官员、传教士、商人、旅行者..各色人等纷至沓来,也带来了他们引以为傲的西洋物件。


  如同当下很多人外出旅游,总要拍照片留念一样,百年前的西方人其实也是旅行者,甚至还比今人有着更浓重的好奇心,想要亲眼目睹这个神秘东方国度的真实状貌。在此之前,他们对中国和中国人的认知,仅停留于为数不多的图画与文字之中,交织着曲解与误读。待到自己登上这片广袤的土地,用相机记录感兴趣的景观与时刻,把底片带回去集中冲印留存、或分赠好友,其间借助某个特定时机,通过报刊杂志书籍等途径广泛传播,以真实的影像记录,更新西方人对于中国的认知..探究照片背后蕴含的信息与动机不难发现,这些拍摄者大多都是在“无意”间进入历史进程的,图像浩繁、时间太久,个体生活的“无意”记录,在种种“巧合”下被提炼出来,转而成为我们对历史的共同记忆。


  这种“无意”与“巧合”的出现,与照片自身的特定属性有着很大关联——可操作者众多,时间与取材各异,私密属性强,存量基数大,不确定性多。正因如此,任何新物证的出现,都可能颠覆之前所有的研究成果;而一旦掌握了全新的史料,便可能意味着在一个领域内占据先机。


  近年来“历史影像”的持续升温,推动了大批晚清及民国时期的中国影像的出现,涵盖自然风光、社会景观、民风民俗等各个领域,拍摄者难以计数,还有相当一部分的佚名拍摄者。这批影像文献为观者带来惊喜与好奇的同时,也引起不少有心者的深思——应该怎样有效利用如此庞大且散碎的史料基础,以期搭建一个相对完整且涵盖面广的近代中国影像史?当下通用的研究方法,是将一个或几个拍摄者作为个案,设置一个特定时间段,在此基础上进行影像整理与比较研究,三位不是摄影师的“摄影师”因此纳入视野:


  杜德维、菲尔曼.拉里贝、格雷戈里,三位身份不同的西方人,在不同的时间来到中国,以照片呈现出他们对中国社会的观察与记录。值得一提的是菲尔曼.拉里贝,他少时便喜欢摄影,后来在华负责法国公使馆的保卫工作,工作之余拍摄了大量照片,涵盖题材广泛,同时他也有意通过照片来体现自己对中国的独到观察,并由此为法国的《画报》(L’illustration)提供了很多有价值的新闻照片。而杜德维和格雷戈里集中呈现的人文及自然景观影像,将其与众多西方摄影师的已知影像进行对照,亦能发现中国社会在动荡变迁的大背景下,体现出的细微变化。


  这些流落在西方的影像回归“故土”,说明近代中国历史正在得到更多人的重视,这是非常好的现象。我们研究这些历史影像的最终目的,绝不是看个新鲜、图个热闹,一定要让“无意”变得“有意义”:以史为鉴,正确认识历史,才能更好地面向未来。

  张逸良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世界看中国:清王朝的最后十年”和“晚清中国的光与影”这两本书的图书简介,旨在详细介绍这两部作品的主题、研究视角和重要内容,同时避免提及您提供的书名组合。 --- 图书简介:两部深度透视近代转型中国的著作 第一部:聚焦大变局下的帝国黄昏 本书以清王朝末期的十年(约1901年至1911年)为核心时间轴,细致入微地描绘了这个古老帝国在内外交困中挣扎、变革直至最终崩溃的历史画卷。它不仅仅是一部政治史,更是一部社会心态、外交博弈与制度重构的百科全书。 历史背景与研究视角: 本书的视角是“世界看中国”,即通过审视当时国际社会对中国局势的认知、反应和干预,来反观清廷内部的决策困境。作者摒弃了简单的“衰亡论”,转而探讨在现代化浪潮冲击下,保守与激进力量如何在权力中枢进行殊死搏斗。 核心内容剖析: 1. 新政的复杂性与局限: 书中详尽分析了庚子事变后清政府推行的“新政”,特别是军事现代化(练新军)、教育改革(废科举、设新学堂)和预备立宪的进程。作者着重揭示了改革背后的结构性矛盾:中央权力如何试图重塑地方,而地方势力(如督抚)又如何在改革中积蓄了足以颠覆中央的力量。这些改革,本意在于“救亡图存”,却无意中为后来的革命提供了组织基础和思想资源。 2. 外交困境与国家认同: 晚清时期,中国被迫融入一个以民族国家和国际法为基础的全球体系。本书深入研究了清政府在列强环伺下的外交策略,从《辛丑条约》的屈辱到力图收回主权的外交努力。特别关注了日本崛起、欧美列强利益冲突对清廷决策的影响。通过解读当时的官方文书和驻外使节的报告,展现了精英阶层在“中国”这一概念面临重塑时的焦虑与挣扎。 3. 社会动员与舆论分野: 历史的转向往往始于社会。本书不局限于宫廷和官场,而是将笔触延伸至知识分子、商会、帮会乃至底层民众。新式教育培养出的知识分子如何通过报刊杂志传播激进思想;新兴的民族资产阶级在经济权力扩大后对政治参与的渴求;以及民间对“救国”的不同理解,都构成了推动历史车轮的三股主要力量。 4. 权力末梢的失灵: 通过对具体地方事件(如保路运动、地方税收改革)的个案研究,本书揭示了中央政令在执行层面如何被地方实力派架空或曲解,展示了帝国晚期行政体系的“空心化”过程。这十年中,朝廷的每一次尝试,都可能在地方层面被转化为权力再分配的契机。 价值: 这部作品的价值在于其多维度的观察和对“偶然性”与“必然性”的辩证探讨。它描绘了在既有结构无法支撑现代国家形态时,一个古老王朝如何被自己启动的、但无法控制的变革力量所吞噬。 --- 第二部:光影交错下的近代中国图景 如果说第一部聚焦于政治体制的崩溃与重建,那么第二部则着眼于同一历史时期(晚清至民国初期)社会生活的全面转型,探讨了在剧变中闪现的希望之光与挥之不去的时代阴影。 本书旨在描绘一个更加立体、更富有人间烟火气的近代中国。 主题聚焦:现代化、文化冲击与个体命运 本书将“光”与“影”作为核心隐喻,探究了在剧烈的中西文化碰撞中,社会精英和普通民众如何适应、抵抗或被新的生活方式重塑。 “光”的侧面——进步与新生: 1. 城市化与空间重塑: 书中详述了通商口岸、租界和新式都会(如上海、天津)的崛起如何成为现代性的试验田。新式建筑、电力、自来水和现代交通工具的出现,彻底改变了人们感知空间和时间的方式。这种“可见的进步”是吸引人心、促成思想解放的重要因素。 2. 教育与思想解放: 废科举后的新式教育体系,虽然在初期质量参差不齐,但它培养了一代具有科学精神和民族意识的青年。本书详细考察了新式学堂的课程设置、师生关系的变化,以及白话文运动等文化革命对传统知识结构的颠覆。这些“光”代表着对未来建设的积极想象。 3. 社会组织的现代化尝试: 在传统宗族和地方自治力量衰弱之际,现代性社团——商会、实业救国团体、妇女团体乃至早期工会的萌芽,展示了民间力量如何试图填补权力真空,参与到国家建设中来。 “影”的侧面——创伤与失序: 1. 社会阶层的剧烈分化: 现代化并非雨露均沾。本书着重分析了传统士绅阶层的没落、新的官僚买办阶层的形成,以及底层民众在快速的经济变革中,如何面对失业、土地兼并和生活成本上升的压力。这种发展带来的不平等,构成了社会不稳定的深层原因。 2. 道德伦理的真空期: 在传统儒家纲常伦理受到西方思潮猛烈冲击,而新的现代公民道德尚未完全建立的过程中,社会经历了一段深刻的价值迷失期。本书探讨了例如吸食鸦片、赌博泛滥、地方治安恶化等社会“沉疴”,这些都是转型期社会结构失衡的体现。 3. 地域冲突与身份认同的困境: 近代民族主义的兴起,在带来了统一认同感的同时,也加剧了地域、族群乃至城乡之间的矛盾。作者考察了在新的国家认同构建过程中,旧有的血缘、地缘联系如何被扭曲或利用,使得“中国人”的身份认同充满了张力和排他性。 综合价值: 这两部作品相互补充,共同构成了一幅清晰的晚清图景:一部从宏观政治和外交角度揭示了帝国如何从上至下瓦解;另一部则从社会生活、文化变迁和个体经验的角度,描绘了新旧交替时期的复杂性与矛盾性。它们共同指向了中国近代化道路的艰辛与曲折。

用户评价

评分

《风雅与权力:晚清宫廷艺术的世俗化倾向》这本书,完全是另一种风格,它从一个非常垂直的角度切入了晚清的权力运作。它不再关注战场上的硝烟或政坛上的风云变幻,而是深入到紫禁城的高墙之内,探讨艺术赞助和审美取向的变化。书中清晰地揭示了晚清皇室和贵族在财政日益窘迫的情况下,如何从传统的、追求“古意”的审美,逐步转向一种更注重“实用性”和“观赏性”的世俗化风格。例如,对瓷器烧造、园林修建的细节描写,都暗示了权力中心在试图通过新的、更易于被理解和欣赏的视觉符号来巩固其合法性。最有趣的是,作者对比了不同派系(如后党与汉臣)在艺术品味上的微妙差异,这简直就是一部用绘画和器物写成的“宫廷政治史”。它提醒我们,即使是最讲究排场的权力中心,在面对历史的巨大惯性时,其审美也必然会被时代的压力所形塑。

评分

《菊园旧梦录:民国初期文人的消逝与重建》这本书,读起来像是一部细腻的散文集,却又蕴含着深刻的社会洞察力。它探讨的是从旧式文人向新式知识分子过渡的那个微妙阶段。书中对几位活跃于辛亥革命前后的小人物的描摹,尤其令人动容。他们身上既有对“笔杆子”的执着和对传统学问的深厚造诣,又不得不学习西方的逻辑和修辞。作者通过对他们日常生活的白描——比如在旧式书斋里尝试用打字机、在学堂里用新名词解释旧概念——展现了那种“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的尴尬与无奈。这种“消逝”并非简单的消失,而是一种痛苦的重塑,是灵魂在新的时代土壤中艰难发芽的过程。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像是参与了一场私人化的历史对话,看到了那些在宏大叙事中被忽略的、充满人性光辉和脆弱的个体灵魂。那种对旧日生活方式的缅怀,夹杂着对未来的不确定,构筑了一种独特的、略带忧郁的美感。

评分

《洋货与乡愁:晚清口岸城市的商业变迁史》这本书,展现了晚清时期,尤其是在通商口岸城市中,物质文化如何成为社会结构变迁的晴雨表。作者极其擅长运用物品叙事,通过对烟草、洋布、煤油灯乃至西式家具的引进和流行,勾勒出一幅栩栩如生的社会浮世绘。最吸引我的是其中关于“模仿”与“创新”的辩证关系。初期,民间对洋货多持猎奇甚至抵触态度,但很快,精明的商人就开始在本土产品中融入西方的元素,进行“本土化改造”。这种改造过程充满了创造力,也暴露了传统手工业在面对工业化冲击时的挣扎求生。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下午茶”这种生活习惯如何从少数精英阶层渗透到中产阶级家庭的段落,这不仅仅是饮品的改变,更是一种时间观念和社交礼仪的重构。这本书没有批判,只有冷静的观察,如同透过一个古老的橱窗,凝视着那个被外来风吹动的时代。

评分

《故园风雨后:晚清士人的转型与挣扎》这本书,着实让我对那个风雨飘摇的时代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作者没有将笔墨过多聚焦于宏大的历史叙事,而是巧妙地选取了几个极具代表性的晚清士绅家庭作为切入点,细致入微地描绘了他们在时代巨变面前,那种内心的矛盾、挣扎与最终的选择。我印象最深的是书中对“体面”与“实效”之间拉扯的刻画。一方面,是祖上传下来的恪守礼教、维护宗族颜面的沉重负担;另一方面,是面对西方工业文明和新式教育冲击时,不得不考虑的家族未来和生存之道。那种割舍不下的旧日温情,与不得不拥抱的冰冷现实之间的巨大张力,被作者处理得非常到位。书中引用的那些家族信件和地方志片段,像是给历史蒙上了一层薄纱,让我们得以窥见那些在历史洪流中努力保持自身形状的个体命运,远比教科书上的陈词滥调要鲜活和复杂得多。它让我反思,何为“进步”?在变革的十字路口,我们究竟是抛弃了什么,又得到了什么?

评分

《青衫泪痕:晚清地方精英的教化与治理困境》这本书,聚焦于地方绅耆这一在中国传统社会中扮演关键角色的群体。它详尽地剖析了当中央权威衰落、外部压力剧增时,地方精英如何试图扮演“缓冲垫”的角色。书中详细描述了他们试图在维护传统道德秩序与推行新式地方自治、兴办实业之间寻找平衡点的努力。然而,这种努力往往是事倍功半的,他们既要对抗来自下层的抵触,又要应对来自上层的猜疑和资源匮乏。作者对“教化”概念的阐释尤其精彩,旧式士大夫深信“教化”是治理之本,但当他们试图用“教化”来推广铁路、电报这些新事物时,其内在逻辑的冲突就暴露无遗。读罢,我对中国传统社会的韧性与脆弱性有了更直观的认识,那种在“不可为”与“不得不为”之间的徘徊,令人深思。

评分

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评分

非常满意

评分

很不错的一套书可以收藏

评分

很好 下次继续购买

评分

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评分

用摄影的角度来看中国最真实的历史,不错!!

评分

很好 下次继续购买

评分

用摄影的角度来看中国最真实的历史,不错!!

评分

晚清时期出现了照相机,可以让我们真实了解晚晴的真实面目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