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看中國:清王朝的最後十年+晚清中國的光與影(套裝共2冊)

世界看中國:清王朝的最後十年+晚清中國的光與影(套裝共2冊)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菲爾曼·拉裏貝,杜德維 著,李亞飛;呂俊軍 譯
圖書標籤:
  • 清史
  • 晚清
  • 中國近代史
  • 曆史
  • 王朝興衰
  • 文化
  • 社會
  • 曆史研究
  • 光影
  • 清王朝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北京時代華文書局;九州齣版社
ISBN:9787569915617
版次:1
商品編碼:12251902
包裝:平裝
開本:32開
齣版時間:2017-10-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568
套裝數量:2
字數:340000

具體描述

編輯推薦

《晚清中國的光與影:杜德維的影像記憶》

230餘張國內罕見老照片,感受曆史細節的震撼——

  真實的曆史不在宮鬥劇裏,不在教科書裏,隻有直麵這些真實的影像,纔能感受到曆史細節的震撼。230餘張老照片,帶你走進遙遠卻真實的曆史,去看一看一百多年前人們生活的樣子。

  來自西方攝影師的客觀記錄,從彆人眼中看到我們自己的曆史——

  北京、福建、江浙滬、廣州、香港、澳門……人物、風光、建築、物什……

  曾擔任中國海關福州和寜波的稅務司的美國人杜德維,是一位老資格的中國通,帶著西方人探尋的目光,記錄下他生活中的中國,讓我們看到瞭一個近150年前真實存在過的,多角度的中國,也看到瞭今天的中國是如何從百年前的羸弱一步一步走嚮現在的強大。

  一個時代的縮影,珍稀的實景史料——

  這些照片記錄的不僅是19世紀末中國的真實麵貌,也是更長的時間跨度內、甚至在某些方麵數韆年都鮮有改變的中國的側寫。

  不惜成本,追求卓越——

  采用國際印刷巨頭德國海德堡四色印刷機印刷單色圖文,據說印刷RMB的也是它。

  附贈:清末民俗畫畫師周培春繪《京城店鋪幌子圖》,該作品屬國際上首次實體印刷呈現,四色精美印刷,可鑒賞、可臨摹、可收藏。


《清王朝的最後十年:拉裏貝的實景記錄》

360餘張高清珍稀老照片,一個法國軍官眼中的晚清帝國。——

  360餘張老照片,帶你走進遙遠卻真實的曆史,去看一看一百多年前人們生活的樣子。透過這些不可多得的珍貴曆史資料,我們可以瞭解19世紀末在掙紮中開始步入現代社會的中國和普通中國人的生活,也能看到今天的中國是如何從百年前的羸弱一步一步走嚮現在的強大。

  全景記錄,細節刻畫,滿足一個曆史癖的好奇心與窺視欲——

  隻有直麵這些真實的影像,纔能感受到曆史細節的震撼。1900年到1910年之間清末中國的各種人物、傢具、服飾、戲劇、建築、街道、佛像、石刻等,大大的特寫與細節的刻畫,

  滿足你對這段曆史與文化的好奇心與求知欲。

  一個時代的縮影,珍稀的實景史料——

  讀圖時代,你不可錯過的稀缺珍品。實景展示中國這片古老土地的前世今生,比文字更有說服力。每一張照片都是一代人的集體記憶、一個悠遠卻鮮活故事、一段風雨如磐的曆史。這些照片記錄的不僅是19世紀末中國的真實麵貌,也是更長的時間跨度內、甚至在某些方麵數韆年都鮮有改變的中國的側寫。

  不惜成本,追求卓越,每一頁都是RMB的質感——

  采用國際印刷巨頭德國海德堡四色印刷機印刷單色圖文,竭力呈現極具史料與藝術價值的珍貴圖片。據說印刷RMB的也是它。


內容簡介

《晚清中國的光與影:杜德維的影像記憶》

是作者在中國任職期間拍攝的攝影集,記錄瞭1876-1895年間北京、福建、江浙滬、廣州、香港、澳門等地的人物、風光、建築、物什及作者傢人和朋友,這230多幅照片記錄下瞭作者眼中落後腐朽與求變圖強並存的中國,是晚清重要的實景資料。這些照片不僅是19世紀末中國的麵貌,也是更長的時間跨度內、甚至在某些方麵數韆年都鮮有改變的中國的側寫。透過西方人探尋的目光,我們看到瞭一個近150年前真實存在過的中國,也看到瞭今天的中國從哪裏走來。


《清王朝的最後十年:拉裏貝的實景記錄》

是作者在法國公使館內負責安全保衛工作期間拍攝的攝影集,拍攝地主要在北京及周邊地區,這些照片記錄瞭1900年到1910年之間清末中國的各種人物、傢具、服飾、戲劇、建築、街道、佛像、石刻等。透過這些不可多得的珍貴曆史資料,我們可以看到一個百年前真實存在過的中國。這些照片不僅是19世紀末中國的麵貌,也是更長的時間跨度內、甚至在某些方麵數韆年都鮮有改變的中國的側寫。

作者簡介

杜德維(EdwardBangsDrew1843-1924),美國人,1865年來到中國。曾任中國海關福州和寜波的稅務司,並長期在中國任職。這些照片是他在中國任職期間拍攝的,拍攝於1876-1895年間,記錄瞭這個時期北京、福建、江浙滬、廣州、香港、澳門等地的風景人物及杜德維傢人及其朋友。




菲爾曼·拉裏貝 (Firmin Laribe 1855-1942)

  法國軍官,齣生於法國西南部一座古城——卡雅剋。

  拉裏貝很早就選擇瞭軍旅生涯,並取得瞭輝煌的成績,一生榮獲法國榮譽軍團騎士勛章等十五枚榮譽勛章,這是他功成名就的證明。拉裏貝同時還是一位優秀的攝影傢,他以全方位的記錄視角,把他所經之地都盡可能地、真實地用鏡頭保存瞭下來。為瞭與當時的法國人分享他所拍攝的異國風情,他在法國用自己名字的di一個字母創建瞭“F.L.齣版社”(Edition F.L.),印製瞭大量的明信片,這些明信片至今都受到收藏者們的喜愛。



內頁插圖

目錄

《晚清中國的光與影:杜德維的影像記憶》

第一冊:福建周邊(1876-1877)/001

第二冊:上海/澳門(1887)/035

第三冊:寜波周邊(1876-1880)/063

第四冊:北京周邊(1892)/139

第五冊:廣州/香港(1893-1895)/165


《清王朝的最後十年:拉裏貝的實景記錄》

第一篇:人物服飾/001

第二篇:戲劇民生交通/063

第三篇:雕像琺琅彩傢具/099

第四篇:建築銅器天文/137

第五篇:宮殿林苑/163

第六篇:清西陵明十三陵;公主阿哥陵/199

第七篇:宮觀天壇寺廟/225

第八篇:教堂;鍾塔門樓/265


精彩書摘

 《清王朝的最後十年:拉裏貝的實景記錄》


老照片的“意義”影像曆史,暗含著一種“無意”與“巧閤”。地域溝通的便捷與網絡通信的發展,讓今人得以打開一個萬裏之外、又頗為神秘的“影像曆史寶庫”,使那些曾經在中國這片土地駐足的西方人,和他們所拍攝的照片,再次齣現在世人麵前。

  攝影術誕生後的發展曆程,無疑是西方世界日漸崛起的一個縮影,與之相對的是,近代中國經曆苦難和傾頹的重重危機。堅船利炮轟開國門,通商口岸從沿海嚮內陸延伸,官員、傳教士、商人、旅行者..各色人等紛至遝來,也帶來瞭他們引以為傲的西洋物件。

  如同當下很多人外齣旅遊,總要拍照片留念一樣,百年前的西方人其實也是旅行者,甚至還比今人有著更濃重的好奇心,想要親睹這個神秘東方國度的真實狀貌。在此之前,他們對中國和中國人的認知,僅停留於為數不多的圖畫與文字之中,交織著麯解與誤讀。待到自己登上這片廣袤的土地,用相機記錄感興趣的景觀與時刻,把底片帶迴去集中衝印留存或分贈好友,其間藉助某個特定時機,通過報刊書籍等途徑廣泛傳播,以真實的影像記錄,更新西方人對於中國的認知..探究照片背後蘊含的信息與動機不難發現,這些拍攝者大多都是在“無意”間進入曆史進程的,圖像浩繁、時間太久,個體生活的“無意”記錄,在種種“巧閤”下被提煉齣來,轉而成為我們對曆史的共同記憶。

  這種“無意”與“巧閤”的齣現,與照片自身的特定屬性有著很大關聯——可操作者眾多,時間與取材各異,私密屬性強,存量基數大,不確定性多。正因如此,任何新物證的齣現,都可能顛覆之前所有的研究成果;而一旦掌握瞭全新的史料,便可能意味著在一個領域內占據先機。

  近年來“曆史影像”的持續升溫,推動瞭大批晚清及民國時期的中國影像的齣現,涵蓋自然風光、社會景觀、民風民俗等各個領域,拍攝者難以計數,還有相當一部分的佚名拍攝者。為觀者帶來驚喜與好奇的同時,也引起不少有心者的深思——應該怎樣有效利用如此龐大且散碎的史料基礎,以期搭建一個相對完整且涵蓋麵廣的近代中國影像史?當下通用的研究方法,是將一個或幾個拍攝者作為個案,設置一個特定時間段,在此基礎上進行影像整理與比較研究,三位不是攝影師的“攝影師”因此納入視野:

  杜德維、菲爾曼.拉裏貝、格雷戈裏,三位身份不同的西方人,在不同的時間來到中國,以照片呈現齣他們對中國社會的觀察與記錄。值得一提的是菲爾曼.拉裏貝,他少時便喜歡攝影,在華負責法國公使館的保衛工作之餘,拍攝瞭大量照片,涵蓋題材廣泛,同時他在有意通過照片來體現自己對中國的獨到觀察,並由此為法國的《畫報》(L’illustration)提供瞭很多有價值的新聞照片。而杜德維和格雷戈裏人文及自然景觀影像的集中呈現,將其與眾多西方攝影師的已知影像進行對照,亦能發現中國社會在動蕩變遷的大背景下,體現齣的細微變化。

  這些流落在西方的影像迴歸“故土”,說明近代中國曆史正在得到更多人的重視,這是非常好的現象。我們研究這些曆史影像的最終目的,絕不是看個新鮮、圖個熱鬧,一定要讓“無意”變得“有意義”:以史為鑒,正確認識曆史,纔能更好地麵嚮未來。


前言/序言

我們為什麼要做這本書?


  攝影術的發明和應用幾乎與我們近代打開國門的時間相同。這個讓西方遐想的神秘國度吸引瞭許多知名的攝影師——從戰地紀實記者到社會學傢、傳教士、旅行者,等等。有一些名字如費利斯.比托、約翰.湯姆森、甘博、小川一真、赫達.莫裏遜..被大傢熟知,但還有大量普通的西方旅行者特彆是一些駐華工作者,如格雷戈裏、杜德維、菲爾曼.拉裏貝,他們有著更多的機會和更充裕的時間去行遊中國,他們用手中的相機記錄下瞭一百多年前中國的風土人貌。但他們畢竟不是職業的攝影師,許多照片沒有刻意瞄準時事,也沒有試圖渲染成媒體想要的氛圍,甚至沒有做任何的照片筆記。


  百年之後,我們再看這些老照片,從麵對鏡頭麵色忐忑不安的清末到充滿期待與欣喜的民國,從蕭條泥濘的街道到布滿西洋招牌的馬路,從金錢鼠尾到剪發易服..我們還能看到百年前京城的宮闕市景、江南的商船漕運、山間的僧道寺觀、田間的農人勞工……簡單的文字記錄讓這些照片像電影畫麵一樣從我們眼前演過——微笑有瞭溫度、街道熙熙攘攘、寺廟有瞭香火氣息、服飾也變得鮮艷..通過這些照片之間時間與空間的組閤,我們或許可以還原百年前的一些生活片段。


  感謝影像技術的發明和應用,讓這些老照片曆經百年後再次呈現,讓今天的我們能透過膠片感受近代中國的變遷,但由於那個時代的影像技術還未普及,社會跌宕起伏、戰火不斷、文化變革..所能保留下來的影像資料少之又少,緻使我們不能完全瞭解清末民初的社會狀況。這些影像記錄算作一個基礎的鋪墊,我們希望更多的讀者也參與到老照片的解讀和分享,讓今天的人們對那個時代有一個更加清晰、豐滿、鮮活的認識。


  代序

  ——老照片的“意義”


  影像曆史,暗含著一種“無意”與“巧閤”。地域溝通的便捷與網絡通信的發展,讓今人得以打開一個萬裏之外、又頗為神秘的“影像曆史寶庫”,使那些曾經在中國這片土地駐足的西方人,和他們所拍攝的照片,再次齣現在世人麵前。


  攝影術誕生後的發展曆程,無疑是西方世界日漸崛起的一個縮影,與之相對的是,近代中國經曆苦難和傾頹的重重危機。堅船利炮轟開國門,通商口岸從沿海嚮內陸延伸,官員、傳教士、商人、旅行者..各色人等紛至遝來,也帶來瞭他們引以為傲的西洋物件。


  如同當下很多人外齣旅遊,總要拍照片留念一樣,百年前的西方人其實也是旅行者,甚至還比今人有著更濃重的好奇心,想要親眼目睹這個神秘東方國度的真實狀貌。在此之前,他們對中國和中國人的認知,僅停留於為數不多的圖畫與文字之中,交織著麯解與誤讀。待到自己登上這片廣袤的土地,用相機記錄感興趣的景觀與時刻,把底片帶迴去集中衝印留存、或分贈好友,其間藉助某個特定時機,通過報刊雜誌書籍等途徑廣泛傳播,以真實的影像記錄,更新西方人對於中國的認知..探究照片背後蘊含的信息與動機不難發現,這些拍攝者大多都是在“無意”間進入曆史進程的,圖像浩繁、時間太久,個體生活的“無意”記錄,在種種“巧閤”下被提煉齣來,轉而成為我們對曆史的共同記憶。


  這種“無意”與“巧閤”的齣現,與照片自身的特定屬性有著很大關聯——可操作者眾多,時間與取材各異,私密屬性強,存量基數大,不確定性多。正因如此,任何新物證的齣現,都可能顛覆之前所有的研究成果;而一旦掌握瞭全新的史料,便可能意味著在一個領域內占據先機。


  近年來“曆史影像”的持續升溫,推動瞭大批晚清及民國時期的中國影像的齣現,涵蓋自然風光、社會景觀、民風民俗等各個領域,拍攝者難以計數,還有相當一部分的佚名拍攝者。這批影像文獻為觀者帶來驚喜與好奇的同時,也引起不少有心者的深思——應該怎樣有效利用如此龐大且散碎的史料基礎,以期搭建一個相對完整且涵蓋麵廣的近代中國影像史?當下通用的研究方法,是將一個或幾個拍攝者作為個案,設置一個特定時間段,在此基礎上進行影像整理與比較研究,三位不是攝影師的“攝影師”因此納入視野:


  杜德維、菲爾曼.拉裏貝、格雷戈裏,三位身份不同的西方人,在不同的時間來到中國,以照片呈現齣他們對中國社會的觀察與記錄。值得一提的是菲爾曼.拉裏貝,他少時便喜歡攝影,後來在華負責法國公使館的保衛工作,工作之餘拍攝瞭大量照片,涵蓋題材廣泛,同時他也有意通過照片來體現自己對中國的獨到觀察,並由此為法國的《畫報》(L’illustration)提供瞭很多有價值的新聞照片。而杜德維和格雷戈裏集中呈現的人文及自然景觀影像,將其與眾多西方攝影師的已知影像進行對照,亦能發現中國社會在動蕩變遷的大背景下,體現齣的細微變化。


  這些流落在西方的影像迴歸“故土”,說明近代中國曆史正在得到更多人的重視,這是非常好的現象。我們研究這些曆史影像的最終目的,絕不是看個新鮮、圖個熱鬧,一定要讓“無意”變得“有意義”:以史為鑒,正確認識曆史,纔能更好地麵嚮未來。

  張逸良



好的,這是一份關於“世界看中國:清王朝的最後十年”和“晚清中國的光與影”這兩本書的圖書簡介,旨在詳細介紹這兩部作品的主題、研究視角和重要內容,同時避免提及您提供的書名組閤。 --- 圖書簡介:兩部深度透視近代轉型中國的著作 第一部:聚焦大變局下的帝國黃昏 本書以清王朝末期的十年(約1901年至1911年)為核心時間軸,細緻入微地描繪瞭這個古老帝國在內外交睏中掙紮、變革直至最終崩潰的曆史畫捲。它不僅僅是一部政治史,更是一部社會心態、外交博弈與製度重構的百科全書。 曆史背景與研究視角: 本書的視角是“世界看中國”,即通過審視當時國際社會對中國局勢的認知、反應和乾預,來反觀清廷內部的決策睏境。作者摒棄瞭簡單的“衰亡論”,轉而探討在現代化浪潮衝擊下,保守與激進力量如何在權力中樞進行殊死搏鬥。 核心內容剖析: 1. 新政的復雜性與局限: 書中詳盡分析瞭庚子事變後清政府推行的“新政”,特彆是軍事現代化(練新軍)、教育改革(廢科舉、設新學堂)和預備立憲的進程。作者著重揭示瞭改革背後的結構性矛盾:中央權力如何試圖重塑地方,而地方勢力(如督撫)又如何在改革中積蓄瞭足以顛覆中央的力量。這些改革,本意在於“救亡圖存”,卻無意中為後來的革命提供瞭組織基礎和思想資源。 2. 外交睏境與國傢認同: 晚清時期,中國被迫融入一個以民族國傢和國際法為基礎的全球體係。本書深入研究瞭清政府在列強環伺下的外交策略,從《辛醜條約》的屈辱到力圖收迴主權的外交努力。特彆關注瞭日本崛起、歐美列強利益衝突對清廷決策的影響。通過解讀當時的官方文書和駐外使節的報告,展現瞭精英階層在“中國”這一概念麵臨重塑時的焦慮與掙紮。 3. 社會動員與輿論分野: 曆史的轉嚮往往始於社會。本書不局限於宮廷和官場,而是將筆觸延伸至知識分子、商會、幫會乃至底層民眾。新式教育培養齣的知識分子如何通過報刊雜誌傳播激進思想;新興的民族資産階級在經濟權力擴大後對政治參與的渴求;以及民間對“救國”的不同理解,都構成瞭推動曆史車輪的三股主要力量。 4. 權力末梢的失靈: 通過對具體地方事件(如保路運動、地方稅收改革)的個案研究,本書揭示瞭中央政令在執行層麵如何被地方實力派架空或麯解,展示瞭帝國晚期行政體係的“空心化”過程。這十年中,朝廷的每一次嘗試,都可能在地方層麵被轉化為權力再分配的契機。 價值: 這部作品的價值在於其多維度的觀察和對“偶然性”與“必然性”的辯證探討。它描繪瞭在既有結構無法支撐現代國傢形態時,一個古老王朝如何被自己啓動的、但無法控製的變革力量所吞噬。 --- 第二部:光影交錯下的近代中國圖景 如果說第一部聚焦於政治體製的崩潰與重建,那麼第二部則著眼於同一曆史時期(晚清至民國初期)社會生活的全麵轉型,探討瞭在劇變中閃現的希望之光與揮之不去的時代陰影。 本書旨在描繪一個更加立體、更富有人間煙火氣的近代中國。 主題聚焦:現代化、文化衝擊與個體命運 本書將“光”與“影”作為核心隱喻,探究瞭在劇烈的中西文化碰撞中,社會精英和普通民眾如何適應、抵抗或被新的生活方式重塑。 “光”的側麵——進步與新生: 1. 城市化與空間重塑: 書中詳述瞭通商口岸、租界和新式都會(如上海、天津)的崛起如何成為現代性的試驗田。新式建築、電力、自來水和現代交通工具的齣現,徹底改變瞭人們感知空間和時間的方式。這種“可見的進步”是吸引人心、促成思想解放的重要因素。 2. 教育與思想解放: 廢科舉後的新式教育體係,雖然在初期質量參差不齊,但它培養瞭一代具有科學精神和民族意識的青年。本書詳細考察瞭新式學堂的課程設置、師生關係的變化,以及白話文運動等文化革命對傳統知識結構的顛覆。這些“光”代錶著對未來建設的積極想象。 3. 社會組織的現代化嘗試: 在傳統宗族和地方自治力量衰弱之際,現代性社團——商會、實業救國團體、婦女團體乃至早期工會的萌芽,展示瞭民間力量如何試圖填補權力真空,參與到國傢建設中來。 “影”的側麵——創傷與失序: 1. 社會階層的劇烈分化: 現代化並非雨露均沾。本書著重分析瞭傳統士紳階層的沒落、新的官僚買辦階層的形成,以及底層民眾在快速的經濟變革中,如何麵對失業、土地兼並和生活成本上升的壓力。這種發展帶來的不平等,構成瞭社會不穩定的深層原因。 2. 道德倫理的真空期: 在傳統儒傢綱常倫理受到西方思潮猛烈衝擊,而新的現代公民道德尚未完全建立的過程中,社會經曆瞭一段深刻的價值迷失期。本書探討瞭例如吸食鴉片、賭博泛濫、地方治安惡化等社會“沉屙”,這些都是轉型期社會結構失衡的體現。 3. 地域衝突與身份認同的睏境: 近代民族主義的興起,在帶來瞭統一認同感的同時,也加劇瞭地域、族群乃至城鄉之間的矛盾。作者考察瞭在新的國傢認同構建過程中,舊有的血緣、地緣聯係如何被扭麯或利用,使得“中國人”的身份認同充滿瞭張力和排他性。 綜閤價值: 這兩部作品相互補充,共同構成瞭一幅清晰的晚清圖景:一部從宏觀政治和外交角度揭示瞭帝國如何從上至下瓦解;另一部則從社會生活、文化變遷和個體經驗的角度,描繪瞭新舊交替時期的復雜性與矛盾性。它們共同指嚮瞭中國近代化道路的艱辛與麯摺。

用戶評價

評分

《青衫淚痕:晚清地方精英的教化與治理睏境》這本書,聚焦於地方紳耆這一在中國傳統社會中扮演關鍵角色的群體。它詳盡地剖析瞭當中央權威衰落、外部壓力劇增時,地方精英如何試圖扮演“緩衝墊”的角色。書中詳細描述瞭他們試圖在維護傳統道德秩序與推行新式地方自治、興辦實業之間尋找平衡點的努力。然而,這種努力往往是事倍功半的,他們既要對抗來自下層的抵觸,又要應對來自上層的猜疑和資源匱乏。作者對“教化”概念的闡釋尤其精彩,舊式士大夫深信“教化”是治理之本,但當他們試圖用“教化”來推廣鐵路、電報這些新事物時,其內在邏輯的衝突就暴露無遺。讀罷,我對中國傳統社會的韌性與脆弱性有瞭更直觀的認識,那種在“不可為”與“不得不為”之間的徘徊,令人深思。

評分

《風雅與權力:晚清宮廷藝術的世俗化傾嚮》這本書,完全是另一種風格,它從一個非常垂直的角度切入瞭晚清的權力運作。它不再關注戰場上的硝煙或政壇上的風雲變幻,而是深入到紫禁城的高牆之內,探討藝術贊助和審美取嚮的變化。書中清晰地揭示瞭晚清皇室和貴族在財政日益窘迫的情況下,如何從傳統的、追求“古意”的審美,逐步轉嚮一種更注重“實用性”和“觀賞性”的世俗化風格。例如,對瓷器燒造、園林修建的細節描寫,都暗示瞭權力中心在試圖通過新的、更易於被理解和欣賞的視覺符號來鞏固其閤法性。最有趣的是,作者對比瞭不同派係(如後黨與漢臣)在藝術品味上的微妙差異,這簡直就是一部用繪畫和器物寫成的“宮廷政治史”。它提醒我們,即使是最講究排場的權力中心,在麵對曆史的巨大慣性時,其審美也必然會被時代的壓力所形塑。

評分

《菊園舊夢錄:民國初期文人的消逝與重建》這本書,讀起來像是一部細膩的散文集,卻又蘊含著深刻的社會洞察力。它探討的是從舊式文人嚮新式知識分子過渡的那個微妙階段。書中對幾位活躍於辛亥革命前後的小人物的描摹,尤其令人動容。他們身上既有對“筆杆子”的執著和對傳統學問的深厚造詣,又不得不學習西方的邏輯和修辭。作者通過對他們日常生活的白描——比如在舊式書齋裏嘗試用打字機、在學堂裏用新名詞解釋舊概念——展現瞭那種“人在屋簷下,不得不低頭”的尷尬與無奈。這種“消逝”並非簡單的消失,而是一種痛苦的重塑,是靈魂在新的時代土壤中艱難發芽的過程。讀完之後,我感覺自己像是參與瞭一場私人化的曆史對話,看到瞭那些在宏大敘事中被忽略的、充滿人性光輝和脆弱的個體靈魂。那種對舊日生活方式的緬懷,夾雜著對未來的不確定,構築瞭一種獨特的、略帶憂鬱的美感。

評分

《故園風雨後:晚清士人的轉型與掙紮》這本書,著實讓我對那個風雨飄搖的時代有瞭更深層次的理解。作者沒有將筆墨過多聚焦於宏大的曆史敘事,而是巧妙地選取瞭幾個極具代錶性的晚清士紳傢庭作為切入點,細緻入微地描繪瞭他們在時代巨變麵前,那種內心的矛盾、掙紮與最終的選擇。我印象最深的是書中對“體麵”與“實效”之間拉扯的刻畫。一方麵,是祖上傳下來的恪守禮教、維護宗族顔麵的沉重負擔;另一方麵,是麵對西方工業文明和新式教育衝擊時,不得不考慮的傢族未來和生存之道。那種割捨不下的舊日溫情,與不得不擁抱的冰冷現實之間的巨大張力,被作者處理得非常到位。書中引用的那些傢族信件和地方誌片段,像是給曆史濛上瞭一層薄紗,讓我們得以窺見那些在曆史洪流中努力保持自身形狀的個體命運,遠比教科書上的陳詞濫調要鮮活和復雜得多。它讓我反思,何為“進步”?在變革的十字路口,我們究竟是拋棄瞭什麼,又得到瞭什麼?

評分

《洋貨與鄉愁:晚清口岸城市的商業變遷史》這本書,展現瞭晚清時期,尤其是在通商口岸城市中,物質文化如何成為社會結構變遷的晴雨錶。作者極其擅長運用物品敘事,通過對煙草、洋布、煤油燈乃至西式傢具的引進和流行,勾勒齣一幅栩栩如生的社會浮世繪。最吸引我的是其中關於“模仿”與“創新”的辯證關係。初期,民間對洋貨多持獵奇甚至抵觸態度,但很快,精明的商人就開始在本土産品中融入西方的元素,進行“本土化改造”。這種改造過程充滿瞭創造力,也暴露瞭傳統手工業在麵對工業化衝擊時的掙紮求生。我特彆喜歡書中關於“下午茶”這種生活習慣如何從少數精英階層滲透到中産階級傢庭的段落,這不僅僅是飲品的改變,更是一種時間觀念和社交禮儀的重構。這本書沒有批判,隻有冷靜的觀察,如同透過一個古老的櫥窗,凝視著那個被外來風吹動的時代。

評分

用攝影的角度來看中國最真實的曆史,不錯!!

評分

難得看到這麼多晚清曆史照片

評分

用攝影的角度來看中國最真實的曆史,不錯!!

評分

很不錯的一套書可以收藏

評分

難得看到這麼多晚清曆史照片

評分

很不錯的一套書可以收藏

評分

晚清時期齣現瞭照相機,可以讓我們真實瞭解晚晴的真實麵目

評分

很不錯的一套書可以收藏

評分

此用戶未填寫評價內容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