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洪洞通背拳概览》作者通过实地调查研究和采访,用纪实的手法,编成一篇一篇的精彩故事,介绍和阐述洪洞通背拳的渊源和发展历史,以及它和陈式太极拳之间的血缘关系。内容详实,文笔生动,具有较好的史料价值和研究价值。
作者简介
王隰斌,生于山西省隰县。早年参军服役,后退役进入税务系统从事税务工作,2002年后进入专业记者的行列,现为山西《临汾日报》记者。
内页插图
目录
第一章 历史底蕴
一、源远流长的洪洞通背拳
二、早期汾河流域的武术
三、与农民起义军死磕的邓玉成
四、洪洞樊村的传说
五、历史长河中的洪洞英雄
六、辽宁黑山县有个广胜屯
七、王玺率拳勇赴山东抵御外侮
八、锁钥东南总兵卫圣畴
九、万安镇西姚头村姚希壁
十、唐宋元明时汾河流域战争与武术
十一、洪洞通背基本拳谱成熟于明代
十二、濒临消失的洪洞拳谱——二郎大套
十三、洪洞民间流传的通背拳谱
十四、西姚头通背独树一帜
十五、几个通背拳《拳经总论》版本与陈式太极拳《拳经总论》的分析对比
第二章 悬念释疑
一、一代宗师郭永福解不开的身世之谜
二、寻找洪洞通背拳二代传人张秀德
三、贺怀璧通背拳二代传人出自洪洞贺家庄
四、通背拳秘籍背后的故事
五、探秘洪洞通背拳传人的故事
六、许知源是洪洞马牧二村许家第十世
七、洪洞洪段村的郭志胜(子圣)是郭学仁吗?
八、郭子圣的后裔
九、菊轩讲述洪洞通背拳
十、清咸丰年间拳谱
十一、洪洞发现手抄本通背秘籍
十二、一块沧桑老碑一段拳坛往事
十三、普安拳师崔怀璋
十四、浮山发现百年通背拳拳谱
十五、拳谱序言真故事
十六、通背拳“咸丰版本序”作者水落石出
十七、没名没姓,空中来空中去,娘家姓陈
十八、洪洞有个胜心社
十九、洪洞西门有个习武场
二十、跃进年代的武林精英
第三章 人物春秋
一、洪洞石止村的通背拳
二、拳窝子胡麻村
三、大师樊一魁集毕生精力传承通背拳
……
第四章 传奇故事
第五章 今朝传承
附录一 太极拳歌诀总歌出自《洪洞通背拳图谱》
附录二 洪洞通背拳大事记
编后语
前言/序言
中国两千多个县份中,知名度最高的要数洪洞县。洪洞县之所以闻名,皆因明代移民的“大槐树”,因了解戏曲里的苏三起解,还有因了解洪洞人棱角分明的性格、强悍硬朗的民风。这种洪洞人特有的气质和民风与在洪洞广为流传的洪洞通背拳息息相关。
洪洞(赵城)有“油锅捞钱,三七分水”的故事。在霍山脚下的洪洞广胜寺,上有巍峨壮观的琉璃飞虹塔,以全国四大名塔之一而闻名;下有清澈喷涌的霍泉水,以三七分水的分水亭而家喻户晓。洪洞县志记载,在唐代贞观年间,霍泉水已开始分为南三北七。但是,这样的分水并未解决两地械斗纠纷,千百年来,两地的民众曾为争水而争斗不息,到了见面就打、不打不见的地步。到了明代因纠纷不止,于是洪赵人用“油锅捞钱”确定了“三七分水”。至今霍泉畔仍有分水碑刻、分水亭及为纪念油锅捞钱的好汉庙。千百年来,洪赵人敢上刀山下火海、风风火火、敢做敢担、勇为人先的民风,一代一代盛传不衰。强悍的民风、硬朗的性格,使这块沃土上诞生了一大批在中国历史上留下深远影响的人物。一起陪刘邦赴鸿门宴的樊哙和纪信,西汉令匈奴胆寒的名吏致都,三国名将徐晃,曾刺杀巡抚的革命党人张煌……岁月已逝,人亦故去。从围兽而猎的原始状态到武术的萌芽和发展,再到门派林立、群雄争霸,武林代表人物层出不穷,中国功夫威名远扬。在特殊的岁月和环境里,武术影响了槐乡大地的民风,也成就了无数人的功名。而深深地扎根于洪洞,传播于周边,引起国家及海外关注的则是源远流长的洪洞通背拳。
走进大槐树,都会三进步。曾经汾河两岸,村村有拳坊,乡乡有高手。至今村民发生纠纷时的骂语中,看似简单的话,其实隐含着不少通背拳的招式。如“把你脑子挖了”为通背拳中“金刚捣锥”,“把你心掏了”为“黑虎掏心”,“把你仔儿(睾丸)捋了”为“下海擒龙”,“把你眼窝抠了”为“二龙戏珠”……立于村口,随便遇到两个闹纠纷或者闹着玩的,他们开口便是“你别缠”“你是缠死哩”,这种说法便是洪洞通背拳最显著的特点“缠缠绕绕”。
在洪洞民间所藏清道光、咸丰、光绪年间通背拳拳谱及民国八年洪洞万安高公村樊一魁所著的《忠义拳图》,均称通背拳,1983年5月,国家体委将该拳正式命名为“洪洞通背拳”。该拳起源于民间,成型于唐宋,光大于清中期。体系完整,技理丰富,注重实战,有母拳一百单八势,数十个子拳套路,含二十四手、各种器械、对练套路及功理功法。洪洞通背拳讲究侧身而进,强调左右缠绕,闪惊巧取,刚柔相济,变化多端,奥妙无穷,有动如猛虎、静若泰山之妙。文字记载从清乾隆年间通背拳大师郭永福至今传承有序,历代名家辈出,目前已传至第十代。建国之后,国家及当地对洪洞通背拳挖掘和传承高度重视,多次组织通背传人进行系统整理,出版了《中国洪洞通背拳》《洪洞通背拳》等多种拳艺、拳理著作。1979年5月,第八代传人徐凤山、秦根基代表洪洞通背拳参加了广西南宁全国武术观摩交流大会荣获一等奖。第八代传人樊汉武、陈国锁将拳种带进了全国高校及海外。洪洞通背传人接受了来自日本、北京、河南等国家和地区武术名家的考察和交流,登上了央视武林大会,与太极、形意、八卦等同台竞技。近年来,通背拳这一地方传统拳种在高校得到推广传承,实现从民间到高校、从学生到教师、从地方到全国各地的传承和发展。跟其他门派的武术一样,在洪洞通背拳的发展中,武术技击类书籍相继出版,后人通过整理研究不断得到良好的传承和发展。在洪洞通背拳第八代传人樊汉武、秦根基等名师的带领下,洪洞通背拳从拳谱到拳艺都得到了良好的发展。一直以来,非常关注通背拳传承及民间传说故事的樊汉武先生,一边传承通背拳,一边追寻通背拳历史,曾独自前往各地探访历代通背大师后人,了解通背历史。
洪洞通背拳概览:一部武术文化的深度探索 《洪洞通背拳概览》并非仅仅是一部关于拳种技法的教学手册,它更是一次深入挖掘和梳理洪洞通背拳武术文化脉络的系统性研究。本书致力于从历史、哲学、社会、文化等多个维度,全方位地呈现洪洞通背拳的独特魅力及其在中华武术发展长河中的重要地位。它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深入的视角,去理解这项古老而又充满活力的武术流派。 一、 源远流长的历史回溯:探寻通背拳的根基与演变 本书将带领读者穿越时空的隧道,追溯洪洞通背拳的起源。我们不仅仅停留在口耳相传的传说,而是力图通过史料考证、文献梳理,以及与相关武术流派的比较研究,来还原通背拳初创时期的历史风貌。我们将探讨通背拳在形成过程中可能受到哪些地域文化、民间信仰、军事需求的影响。 特别地,本书将重点关注通背拳在洪洞地区的发展和演变过程。洪洞作为通背拳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其独特的地理环境、人文风俗、以及历代武术大师的传承,共同塑造了洪洞通背拳的鲜明特色。我们将深入研究那些在历史上为通背拳的传播和发展做出杰出贡献的人物,分析他们在技法、理论、传承方式上的创新和贡献。 此外,本书还将对通背拳与其他中国传统武术流派之间的关系进行探讨。通背拳并非孤立存在,它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必然与同地域或其他地域的拳种发生过交流、借鉴甚至融合。通过比较研究,我们可以更清晰地看到通背拳的独特性,也能理解它在中国武术大家庭中的位置和价值。本书将力求展现通背拳从形成、发展到成熟的完整历史图景,为读者提供一个扎实的认知基础。 二、 技法精髓的深度解析:不止于招式,更在于神韵 本书对洪洞通背拳技法的阐释,将超越简单的动作分解和图文演示。我们认为,真正的武术精髓在于其内在的哲学思想和锻炼原理。因此,在介绍通背拳的基本功、套路、以及实战应用时,本书将着重强调其背后蕴含的深层含义。 例如,在讲解通背拳的“通”与“背”时,我们将深入剖析“通”的含义,不仅仅指身体的舒展、动作的连贯,更包含意念的贯通、劲力的传导。而“背”则不仅仅是指背部的力量,而是强调身体整体的协调发力,以及从根源(腰腿)到梢节(拳脚)的能量传递。本书将通过详细的文字描述和精炼的图示,帮助读者理解这些抽象的概念,并将其内化为自身的实践。 本书还将深入探讨通背拳的独特劲力运用,如“钻”、“翻”、“裹”、“обходи”等劲法,并解析这些劲法在不同招式中的实际运用。我们还将关注通背拳的呼吸吐纳、桩功要领,以及如何通过这些辅助训练来提升身体素质和技击能力。 更重要的是,本书将尝试揭示通背拳的“神韵”。武术的最高境界在于“意、气、力”的和谐统一,而这种统一所表现出的内在精神和外在气质,正是“神韵”所在。我们将通过对历代名家练拳的描绘,以及对拳法意境的阐释,来引导读者去体会通背拳的“形神合一”,从而达到更高的武学境界。 三、 哲学思想的融汇贯通:武术与道、儒、佛的对话 中华武术之所以能够绵延千年,不仅仅在于其技击效能,更在于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哲学思想的浸润。《洪洞通背拳概览》将重点探讨洪洞通背拳所蕴含的哲学思想,以及其与中国传统哲学流派的联系。 我们将分析通背拳的动作原理中体现出的道家思想,例如“以柔克刚”、“四两拨千斤”、“无为而为”等理念,如何体现在拳法的运用之中。通背拳强调顺应自然、借力打力,这与道家的自然观、辩证法有着深刻的契合。 同时,本书也将探讨通背拳中可能融入的儒家思想,例如“刚健为体”、“礼义为先”等,如何在武德的培养、训练的态度、以及人际交往中得以体现。武术不仅仅是强身健体,更是修身养性的途径,儒家的仁、义、礼、智、信等道德规范,也为习武者提供了重要的精神指引。 此外,本书还将审视通背拳在某些层面可能与佛教思想的联系,例如“禅武合一”的理念,通过练拳达到内心的平静与专注,以及对“空”的体悟。虽然通背拳并非直接源于佛教,但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佛教的修行方式和哲学思考,很可能对其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 通过对这些哲学思想的梳理和分析,本书旨在展现洪洞通背拳作为一种高度成熟的武术体系,不仅仅是一种身体的锻炼方式,更是一种人生智慧的体现,一种与宇宙自然和谐相处的哲学实践。 四、 社会文化的时代印记:武术在民间的传承与影响 《洪洞通背拳概览》将不仅仅局限于武术本身,更将关注洪洞通背拳在社会文化中的角色和影响。我们将深入探究通背拳如何在洪洞及周边地区得以广泛传播,其传承的社会机制是怎样的。 本书将考察通背拳在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功能。在古代,武术往往与军事、保镖、民间自卫等密切相关。我们将梳理通背拳在这些方面的历史实践,以及其在维护社会秩序、保障人民安全方面的作用。 同时,本书还将关注通背拳在民间的文化意义。它可能融入了当地的民间故事、戏曲表演、以及节庆活动中,成为当地人民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将通过对这些文化现象的观察,来理解通背拳在凝聚社区认同、传承民族文化方面的价值。 此外,本书还将分析通背拳在不同历史时期所面临的挑战与机遇。例如,在近代以来,随着社会变迁和体育运动的兴起,通背拳的传承方式和发展道路也发生了变化。我们将探讨这些变化,以及通背拳如何适应时代的发展,并重新焕发生机。 五、 传承与创新的未来展望:让古老技艺在新时代绽放 《洪洞通背拳概览》的最后一篇章,将聚焦于洪洞通背拳的传承与创新。我们深知,任何一项古老技艺的生命力,都取决于其是否能够在新时代焕发生机。 本书将梳理当前洪洞通背拳的传承现状,包括代表性的传承人和传承组织。我们将探讨他们所采用的传承方式,以及在传承过程中所面临的困难与挑战。 同时,本书也将鼓励和探索通背拳的创新发展。创新并非抛弃传统,而是在深刻理解传统的基础上,结合现代人的身体特点、训练理念和技击需求,对拳法进行合理的调整和发展。例如,如何将通背拳与现代科学训练方法相结合,如何利用现代传播媒介进行更广泛的推广,以及如何挖掘通背拳在健身、养生、乃至心理调适方面的潜力。 本书并非一本简单的拳谱,它是一次对洪洞通背拳这颗中华武术瑰宝的全面解读。它希望通过深入的探索,让更多人了解洪洞通背拳的独特价值,激发人们学习和传承的热情,并为其在未来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启示。本书致力于成为一座连接历史与未来、理论与实践、技法与文化的桥梁,让洪洞通背拳这一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璀璨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