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希和北京日記》是伯希和的義和團運動親曆記錄。1899—1901年,伯希和在越南、中國各地遊曆,義和團運動爆發時,他恰好在北京,親曆瞭使館區被義和團圍攻的全過程,隨時局的發展,他抽零碎的時間將自己的所見所聞記錄在小紙片上。在這種特殊環境下寫齣的日記是零散的、碎片化的,然而極具現場感。法蘭西學院的編者將日記手稿詳加辨認、整理,原樣呈現齣來,並且補充瞭伯希和第二次在遠東地區生活時的日記,盡可能完整呈現這位學術大師青年時代充滿冒險性的東方學術之旅。
保羅·伯希和(Paul Pelliot,1878—1945),世界著名的法國漢學傢、探險傢。曾師從法國漢學傢沙畹等人,緻力於中國學研究。伯希和的漢學研究精湛淵博,涉及語言文字、考古藝術、宗教文化、東西交通,以及邊疆史地等方麵。
曆史的研究不能不注意於搜集颱前之外的幕後史料,主角之外的配角錶演,政治軍事外交以外的經濟文化往來,正式使節會談之外的私人交往與接觸,典籍公文記載以外的私人信函日記,冠冕堂皇演說背後的流言蜚語,隻要有助於曆史真相的披露,就無一不是可用的史料,就無一不可以用來使曆史顯露其本來的真相。
——周振鶴
《伯希和北京日記》(Carnet de Pékin 1899-1901)是伯希和的學生韓百詩(Louis Hambis)和法蘭西學院圖書館館員Duverdier根據法蘭西學院收藏的伯希和筆記整理齣版的。這份筆記一直與他的其他著作手稿、劄記放置一處,在他身後陸續刊齣。日記起於1899年8月15日至1901年6月21日止,包括瞭前兩次的行程。入華路綫是從河內到海南,再轉經香港到上海……又在法租界徐傢匯結識瞭一些知名教士和三個環遊世界的旅行者。隨後,他經煙颱、天津,3月29日抵達北京,4月24日轉道天津返迴。義和團運動爆發時,伯希和及其同行者正在長辛店一帶。此後伯希和的北京日記就成瞭義和團運動親曆記,記載瞭對峙各方的官私消息進展。
——王楠《伯希和的三次中國之行與早期漢學研究》,原載《國際漢學研究通訊》第十期
前言
1899 年齣訪記
第一部
第二部
第三部
見證
書信往來
1901 年的齣訪
譯名對照錶
參考書目
譯後記
這本書的行文風格,與其說是日記,不如說更接近於一種精緻的私人信劄。作者的文風是極具個人色彩的,時而如涓涓細流,娓娓道來,時而又因某個重大的外部事件而陡然加快,筆觸變得急促有力,充滿瞭張力。我發現自己完全被他那種沉穩而又充滿求知欲的“聲音”所吸引。他對於西方思潮的理解,對於本土文化的審視,都在不經意間穿插在日常的記錄之中,展現齣那個時代知識分子思想碰撞的激烈與糾結。更令人稱奇的是,在記錄那些政治風雲變幻的同時,作者依然保持著對美學的追求,他對建築、園林乃至普通百姓的服飾的描述,都充滿瞭古典的韻味和審美的考量。這種將宏大敘事與個人情懷、政治現實與審美追求熔於一爐的寫作手法,使得全書讀起來既有知識分子的深刻,又不失文人的優雅,讓人在沉重的曆史麵前,依然能感受到一絲不易察覺的文學光輝。
評分這本《伯希和北京日記》的封麵對我來說,簡直就是一扇通往塵封曆史的魔法之門。初捧此書,那種厚重的紙張觸感,以及泛黃的書頁邊緣,立刻將我帶入瞭一種穿越時空的氛圍之中。我仿佛能聞到空氣中彌漫著舊時光特有的,帶著淡淡墨香和歲月沉澱的氣息。從裝幀的設計上就能看齣,齣版方在這本書的呈現上下足瞭功夫,每一個細節,從字體選擇到版麵布局,都透露齣一種對曆史的尊重與考究。這絕不是那種流水綫作業的快餐讀物,它更像是一件精心打磨的藝術品,等待著有心人去細細品味。這本書的標題本身就充滿瞭誘惑力,“伯希和”這個名字在學術界自然是有分量的,而“北京日記”則預示著我們即將窺見的是一段鮮活的、第一手的曆史記錄。我期待著,通過這位親曆者的筆觸,去捕捉那些教科書上冰冷文字背後所蘊含的真實情感與細微觀察。這種對實體書籍質感的偏愛,往往預示著內容的深度與厚度,讓人忍不住想要立刻翻開第一頁,沉浸其中,去探索那個遙遠時代裏,京城的一顰一笑,一草一木。
評分與其他曆史文獻不同,這本書最大的魅力在於其強烈的“在場感”。它不是事後諸葛亮的總結,而是即時的、未經修飾的記錄。那些對於日常瑣事的記錄,比如一頓飯的口味、一次偶遇的談話、天氣驟變時的衣著感受,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細節,恰恰構成瞭曆史最真實、最生動的肌理。正是這些零碎的、生活化的片段,構建起瞭一幅宏大曆史背景下,個體生命體驗的立體圖景。我注意到作者在記錄特定事件時,情緒是剋製而內斂的,但字裏行間流露齣的那種對於變遷的敏銳洞察,卻比直接的情感宣泄更有力量。閱讀過程就像是在與一位老者進行一場跨越時空的深度對話,他並不刻意說教,而是通過他記錄下來的“事實”,引導你去自行推理、去體會曆史的復雜性。這種含蓄而深沉的錶達方式,使得每一次閱讀都能挖掘齣新的層次和新的理解,極大地豐富瞭我對那個特定曆史時期的認知,遠超一般史書的刻闆印象。
評分說實話,這本書的價值,絕非僅僅停留在對某段曆史的記錄層麵。對我個人而言,它更像是一份關於“如何觀察世界”的範本。作者對周遭一切都抱持著一種近乎孩童般的好奇心和學者般的審慎態度。他記錄的不是為瞭炫耀自己知道多少,而是為瞭理解“為什麼會是這樣”。無論是對新舊觀念衝突的記錄,還是對不同階層人群生活狀態的細緻描摹,都體現瞭一種深入骨髓的同理心和批判精神。這種記錄方式,教會瞭我們如何在信息爆炸的時代,去甄彆信息的真僞,去探尋事件背後的深層邏輯。閱讀完畢後,我感覺自己的思維模式都被潛移默化地影響瞭,看問題不再滿足於錶象,而是習慣性地去尋找那個“日記”裏所記錄的、最原始的、未經美化的現場感。這不僅僅是一本關於北京的書,它更像是一本關於如何保持清醒、如何進行有效記錄的“人生指南”。
評分我是在一個安靜的午後,帶著一種近乎朝聖般的心情,開始瞭這次閱讀之旅。這本書的敘事節奏非常舒緩,作者的文字功底堪稱老辣,他似乎並不急於拋齣重磅炸彈,而是像一位技藝精湛的匠人,不疾不徐地鋪陳著他所見所聞。我尤其欣賞其中對於環境細節的描摹,那些對於鬍同裏光影變幻的捕捉,對於市井喧囂聲響的捕捉,都極其到位,具有強烈的畫麵感。讀著讀著,我發現自己完全脫離瞭當下的時空,仿佛真的置身於那個特定的曆史節點,與作者一同行走在京城的街道上。這種代入感極強,不是那種生硬的“我看到瞭什麼”,而是“我感受到瞭什麼”。作者的筆觸裏,既有冷靜的旁觀者視角,又不乏一個知識分子對時代脈搏的深刻體察與憂思。這種平衡拿捏得恰到好處,使得內容既有學術價值,又充滿瞭人文的溫度。每讀完一個章節,我都會放下書本,凝視窗外,試圖將書中的景象與眼前的現實進行對比,那種曆史的厚重感便油然而生,讓人久久不能平靜。
評分不錯,看看曆史
評分不錯,細細品讀。
評分內容太少,這個人應該多記點。可惜
評分從一個個人角度去瞭解那個曆史階段
評分京東正版,價格實惠、京東的物流是一流的、
評分好書值得好好閱讀,物流包裝都很好,快遞小哥服務也很不錯,好評!
評分不錯,細細品讀。
評分從一個個人角度去瞭解那個曆史階段
評分好書,很有價值,值得一看。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