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希和北京日记》是伯希和的义和团运动亲历记录。1899—1901年,伯希和在越南、中国各地游历,义和团运动爆发时,他恰好在北京,亲历了使馆区被义和团围攻的全过程,随时局的发展,他抽零碎的时间将自己的所见所闻记录在小纸片上。在这种特殊环境下写出的日记是零散的、碎片化的,然而极具现场感。法兰西学院的编者将日记手稿详加辨认、整理,原样呈现出来,并且补充了伯希和第二次在远东地区生活时的日记,尽可能完整呈现这位学术大师青年时代充满冒险性的东方学术之旅。
保罗·伯希和(Paul Pelliot,1878—1945),世界著名的法国汉学家、探险家。曾师从法国汉学家沙畹等人,致力于中国学研究。伯希和的汉学研究精湛渊博,涉及语言文字、考古艺术、宗教文化、东西交通,以及边疆史地等方面。
历史的研究不能不注意于搜集台前之外的幕后史料,主角之外的配角表演,政治军事外交以外的经济文化往来,正式使节会谈之外的私人交往与接触,典籍公文记载以外的私人信函日记,冠冕堂皇演说背后的流言蜚语,只要有助于历史真相的披露,就无一不是可用的史料,就无一不可以用来使历史显露其本来的真相。
——周振鹤
《伯希和北京日记》(Carnet de Pékin 1899-1901)是伯希和的学生韩百诗(Louis Hambis)和法兰西学院图书馆馆员Duverdier根据法兰西学院收藏的伯希和笔记整理出版的。这份笔记一直与他的其他著作手稿、札记放置一处,在他身后陆续刊出。日记起于1899年8月15日至1901年6月21日止,包括了前两次的行程。入华路线是从河内到海南,再转经香港到上海……又在法租界徐家汇结识了一些知名教士和三个环游世界的旅行者。随后,他经烟台、天津,3月29日抵达北京,4月24日转道天津返回。义和团运动爆发时,伯希和及其同行者正在长辛店一带。此后伯希和的北京日记就成了义和团运动亲历记,记载了对峙各方的官私消息进展。
——王楠《伯希和的三次中国之行与早期汉学研究》,原载《国际汉学研究通讯》第十期
前言
1899 年出访记
第一部
第二部
第三部
见证
书信往来
1901 年的出访
译名对照表
参考书目
译后记
这本《伯希和北京日记》的封面对我来说,简直就是一扇通往尘封历史的魔法之门。初捧此书,那种厚重的纸张触感,以及泛黄的书页边缘,立刻将我带入了一种穿越时空的氛围之中。我仿佛能闻到空气中弥漫着旧时光特有的,带着淡淡墨香和岁月沉淀的气息。从装帧的设计上就能看出,出版方在这本书的呈现上下足了功夫,每一个细节,从字体选择到版面布局,都透露出一种对历史的尊重与考究。这绝不是那种流水线作业的快餐读物,它更像是一件精心打磨的艺术品,等待着有心人去细细品味。这本书的标题本身就充满了诱惑力,“伯希和”这个名字在学术界自然是有分量的,而“北京日记”则预示着我们即将窥见的是一段鲜活的、第一手的历史记录。我期待着,通过这位亲历者的笔触,去捕捉那些教科书上冰冷文字背后所蕴含的真实情感与细微观察。这种对实体书籍质感的偏爱,往往预示着内容的深度与厚度,让人忍不住想要立刻翻开第一页,沉浸其中,去探索那个遥远时代里,京城的一颦一笑,一草一木。
评分与其他历史文献不同,这本书最大的魅力在于其强烈的“在场感”。它不是事后诸葛亮的总结,而是即时的、未经修饰的记录。那些对于日常琐事的记录,比如一顿饭的口味、一次偶遇的谈话、天气骤变时的衣着感受,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细节,恰恰构成了历史最真实、最生动的肌理。正是这些零碎的、生活化的片段,构建起了一幅宏大历史背景下,个体生命体验的立体图景。我注意到作者在记录特定事件时,情绪是克制而内敛的,但字里行间流露出的那种对于变迁的敏锐洞察,却比直接的情感宣泄更有力量。阅读过程就像是在与一位老者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深度对话,他并不刻意说教,而是通过他记录下来的“事实”,引导你去自行推理、去体会历史的复杂性。这种含蓄而深沉的表达方式,使得每一次阅读都能挖掘出新的层次和新的理解,极大地丰富了我对那个特定历史时期的认知,远超一般史书的刻板印象。
评分这本书的行文风格,与其说是日记,不如说更接近于一种精致的私人信札。作者的文风是极具个人色彩的,时而如涓涓细流,娓娓道来,时而又因某个重大的外部事件而陡然加快,笔触变得急促有力,充满了张力。我发现自己完全被他那种沉稳而又充满求知欲的“声音”所吸引。他对于西方思潮的理解,对于本土文化的审视,都在不经意间穿插在日常的记录之中,展现出那个时代知识分子思想碰撞的激烈与纠结。更令人称奇的是,在记录那些政治风云变幻的同时,作者依然保持着对美学的追求,他对建筑、园林乃至普通百姓的服饰的描述,都充满了古典的韵味和审美的考量。这种将宏大叙事与个人情怀、政治现实与审美追求熔于一炉的写作手法,使得全书读起来既有知识分子的深刻,又不失文人的优雅,让人在沉重的历史面前,依然能感受到一丝不易察觉的文学光辉。
评分说实话,这本书的价值,绝非仅仅停留在对某段历史的记录层面。对我个人而言,它更像是一份关于“如何观察世界”的范本。作者对周遭一切都抱持着一种近乎孩童般的好奇心和学者般的审慎态度。他记录的不是为了炫耀自己知道多少,而是为了理解“为什么会是这样”。无论是对新旧观念冲突的记录,还是对不同阶层人群生活状态的细致描摹,都体现了一种深入骨髓的同理心和批判精神。这种记录方式,教会了我们如何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去甄别信息的真伪,去探寻事件背后的深层逻辑。阅读完毕后,我感觉自己的思维模式都被潜移默化地影响了,看问题不再满足于表象,而是习惯性地去寻找那个“日记”里所记录的、最原始的、未经美化的现场感。这不仅仅是一本关于北京的书,它更像是一本关于如何保持清醒、如何进行有效记录的“人生指南”。
评分我是在一个安静的午后,带着一种近乎朝圣般的心情,开始了这次阅读之旅。这本书的叙事节奏非常舒缓,作者的文字功底堪称老辣,他似乎并不急于抛出重磅炸弹,而是像一位技艺精湛的匠人,不疾不徐地铺陈着他所见所闻。我尤其欣赏其中对于环境细节的描摹,那些对于胡同里光影变幻的捕捉,对于市井喧嚣声响的捕捉,都极其到位,具有强烈的画面感。读着读着,我发现自己完全脱离了当下的时空,仿佛真的置身于那个特定的历史节点,与作者一同行走在京城的街道上。这种代入感极强,不是那种生硬的“我看到了什么”,而是“我感受到了什么”。作者的笔触里,既有冷静的旁观者视角,又不乏一个知识分子对时代脉搏的深刻体察与忧思。这种平衡拿捏得恰到好处,使得内容既有学术价值,又充满了人文的温度。每读完一个章节,我都会放下书本,凝视窗外,试图将书中的景象与眼前的现实进行对比,那种历史的厚重感便油然而生,让人久久不能平静。
评分很薄的一小册,读历史吧。
评分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
评分书质量不错,我觉得非常好,内容很喜欢,值得购买,推荐。
评分很好 很喜欢 希望京东能够多搞一些图书优惠活动 推动全民阅读
评分从一个个人角度去了解那个历史阶段
评分买书如山倒,看书如抽丝!
评分【内容简介】
评分还不错,价格实惠!
评分很不错,速度超级快,不用焦急的等,很满意,我会加油学习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