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希和北京日记

伯希和北京日记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法] 保罗·伯希和 著
图书标签:
  • 伯希和
  • 北京
  • 日记
  • 历史
  • 文化
  • 人物
  • 回忆录
  • 近代史
  • 传记
  • 游记
  • 民国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49584932
版次:1
商品编码:12254940
包装:精装
开本:32
出版时间:2017-10-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84
字数:108000

具体描述

产品特色

内容简介

《伯希和北京日记》是伯希和的义和团运动亲历记录。1899—1901年,伯希和在越南、中国各地游历,义和团运动爆发时,他恰好在北京,亲历了使馆区被义和团围攻的全过程,随时局的发展,他抽零碎的时间将自己的所见所闻记录在小纸片上。在这种特殊环境下写出的日记是零散的、碎片化的,然而极具现场感。法兰西学院的编者将日记手稿详加辨认、整理,原样呈现出来,并且补充了伯希和第二次在远东地区生活时的日记,尽可能完整呈现这位学术大师青年时代充满冒险性的东方学术之旅。


作者简介

保罗·伯希和(Paul Pelliot,1878—1945),世界著名的法国汉学家、探险家。曾师从法国汉学家沙畹等人,致力于中国学研究。伯希和的汉学研究精湛渊博,涉及语言文字、考古艺术、宗教文化、东西交通,以及边疆史地等方面。


内页插图

精彩书评

历史的研究不能不注意于搜集台前之外的幕后史料,主角之外的配角表演,政治军事外交以外的经济文化往来,正式使节会谈之外的私人交往与接触,典籍公文记载以外的私人信函日记,冠冕堂皇演说背后的流言蜚语,只要有助于历史真相的披露,就无一不是可用的史料,就无一不可以用来使历史显露其本来的真相。

——周振鹤

《伯希和北京日记》(Carnet de Pékin 1899-1901)是伯希和的学生韩百诗(Louis Hambis)和法兰西学院图书馆馆员Duverdier根据法兰西学院收藏的伯希和笔记整理出版的。这份笔记一直与他的其他著作手稿、札记放置一处,在他身后陆续刊出。日记起于1899年8月15日至1901年6月21日止,包括了前两次的行程。入华路线是从河内到海南,再转经香港到上海……又在法租界徐家汇结识了一些知名教士和三个环游世界的旅行者。随后,他经烟台、天津,3月29日抵达北京,4月24日转道天津返回。义和团运动爆发时,伯希和及其同行者正在长辛店一带。此后伯希和的北京日记就成了义和团运动亲历记,记载了对峙各方的官私消息进展。

——王楠《伯希和的三次中国之行与早期汉学研究》,原载《国际汉学研究通讯》第十期


目录

前言

1899 年出访记

第一部

第二部

第三部

见证

书信往来

1901 年的出访

译名对照表

参考书目

译后记


精彩书摘

  《伯希和北京日记》:
  +[53]
  裴式楷(Bredon)问托尔曼(17homann)上尉奥地利军队会不会保护公使馆。托尔曼答:不会,而且海关已经撤离。:
  11点。卫理公会的妇女们和几个男人连同一个躺在担架上的伤者一起回来。那伤者可能是柯达士。德国人将武器佩戴得很低,仿佛参加葬礼一般。伤者身上盖着席子。
  看来我们又不准备走了。长官们决定如果我们留下来,女人都撤到英国使馆,那里有军事工事,也是使馆被攻破的最后防线。
  [54]
  城外又起火了。
  克林德先生并不是代表外交团(去总理衙门)的。他曾写信给总理衙门说他那天九点要去总理衙门,于是他就去了。其他公使要求衙门接见但没有得到回复,克林德于是向其他人提议他可以去问衙门将如何回复公使们的要求。他的勇气和冷静非常人可比。
  +20日上午。英国人放弃了他们在桥上的据点。——
  +三点半。重新夺回奥地利公使馆。——
  四点。24小时的期限到了。奥地利公使馆的工事遭到三四十发子弹的猛烈扫射。为了保护法国公使馆,我们起初放弃了工事,冈0刚又把它夺了回来(以至于枪炮声再起)。再次撤离海关大楼。这时生还者和妇女们都在英国公使馆,只有能作战的人留在工事和
  [55]使馆。一名奥地利海军士兵在第二次撤离奥地利公使馆时/=丧生=/轻微受伤。
  将近下午五点的时候,军械师如勒尔(Julard)①在法国工事被子弹射中头部当场丧生。
  晚上八点。义和团(以大刀和红巾等为标志)想要烧毁奥地利公使馆。火势蔓延到法国工事,又横扫到日本工事,英国人将火势阻断。火被扑灭了。
  整晚不时有枪声向着我们的方向而来。有时从西北向东南方向的子弹从工事上飞过。
  我们又给总理衙门写了信,告知他们法国水兵阵亡和
  [56]奥地利士兵受伤的消息,并说:“今次中国军队对公使馆的攻击应该有些误会,衙门在了解情况后应该将误会解除。”这是多么有力的抗议啊!
  [6月]21日。从五点到九点几个联军士兵断断续续地射击。义和团挥舞大旗带头冲向奥地利公使馆。死伤惨重。有两个人好像是假人。
  英国人和日本人也开了枪。有些中国民众在远处指手画脚。
  /=马夫=/一名教徒从北堂带来一封信。一切都还好,他们并不知道外面所发生的事。看来总理衙门并没有把
  [57]叫他们撤离的转信交给他们。我们于是回信叫他们哪儿都别去。此事更加说明衙门在与哈德门教会沟通上所采取的措施是多么不靠谱,就正如他们确认收到的信函也没有传送出去。
  两点。搜查海关。联军占据肃王府:+40多名联军士兵向义和团开火。——
  三点。埋葬了水兵。公使回到公使馆待了一阵,但葬礼前又离开了。
  另有一名英国人和一名俄国人遇害。(英国人是秀耀春[James]先生,大学堂的教习,我们没有找到他的尸体。)
  四点。奥地利公使馆起火。
  [58]
  五点。意大利公使馆方向有激烈的枪声。+英国公使馆那边可以听到很清楚的“杀!杀!”的叫声。奥地利放弃了德国公使馆方向的工事。错误的信息:其实只是清军在射杀义和团。奥地利卫队五点零五分放弃了他们的工事。我们又把它夺了回来。庆亲王写信给德国人称:(他的军队)会守住城墙,保护欧洲人和中国人,剿灭义和团。
  八点之后。整晚都比较安静,只有奥地利公使馆被火烧(第三座[楼]未被烧毁)。
  让俄国人前来是不切实际的。
  6月22日上午。枪声重新响起。“泽塔号”的军官作为卫队指挥官错误地命令撤退。之后又回来了。后来由于美国人从肃亲王那里得到衙门传来的错误消息而再次撤退。+(意大利的工事被烧毁)。——+由窦纳乐爵士一人负责发号施令。——
  再次夺回使馆。
  ……
史学家眼中的晚清图景:《庚子国难与紫禁城秘档》 一卷尘封的帝国挽歌,一双洞察时代的锐利目光。 本书并非仅仅是一部简单的史料汇编,而是以极为罕见的内部视角,重构了十九世纪末至二十世纪初,一个古老帝国在内忧外患中挣扎、蜕变乃至最终崩溃的关键历史节点——特别是围绕“庚子国难”前后,清廷高层的真实运作轨迹与民间社会的暗流涌动。本书的魅力,在于它撕开了历史的帷幕,用无可辩驳的细节,还原了那个被后世无数次简化、曲解的时代断面。 全书以严谨的学术态度为基石,辅以令人身临其境的叙事手法,重点聚焦于以下几个核心叙事脉络,每一个章节都建立在对官方档案、私人信札及西方外交文书的交叉印证之上。 --- 第一部:盛世的裂痕与“新政”的悖论 (1895-1900) 这一部分深入探讨了甲午战败后,清廷内部改革力量与守旧势力的激烈冲突,尤其关注光绪皇帝在“戊戌变法”前后的真实政治处境及其与后党之间的权力博弈。 1. 洋务运动的遗产与制度的僵化: 作者细致考察了北洋水师覆灭后,中国军备现代化所面临的深层结构性障碍。我们不再只是看到船坚炮利的口号,而是深入到制造体系、后勤保障和军官培养机制的全面失灵。例如,对李鸿章晚年在外交与内政上的“两难困境”进行了细致的梳理,揭示了中央集权体制对地方自主性的压制如何阻碍了自救运动的深化。 2. 义和团运动的兴起与民间信仰的政治化: 摒弃将义和团简单视为“愚昧农民”的刻板印象,本书首次披露了山东、直隶一带长期积压的社会矛盾——包括自然灾害、土地兼并以及地方胥吏的横征暴敛——如何与反洋教情绪相结合,形成一股具有强大动员力的民间政治力量。书中详细分析了清廷对义和团态度的反复摇摆,从最初的剿灭意图到后来的“借刀杀人”策略,其间的政治算计与信息不对等如何导致灾难性的后果。 3. 东南互保的幕后交易: 重点阐述了以张之洞、刘坤一为代表的南方督抚,在八国联军兵临城下的危急关头,如何运用高超的政治手腕,在不公开脱离中央控制的前提下,与列强达成“东南不战”的默契。书中首次公布了一些关于茶叶、丝绸等重要通商口岸协定谈判的片段,揭示了这种“保护性自治”对晚清中央权威削弱的深远影响。 --- 第二部:紫禁城内的风暴:庚子之变与决策链条 (1900-1901) 本书的核心部分,是对1900年夏天那段混乱时期,从西狩到《辛丑和约》签订的全过程,进行微观层面的还原。 1. 宣战的真实动机: 摒弃慈禧太后“受人蛊惑”的简单叙事,本书通过对比多份谕旨的措辞变化、御前会议的记录(部分为首次公开的摹本),分析了当时朝廷决策层在“剿灭”与“议和”之间的剧烈摇摆。决策的关键转折点并非单纯来自对外国宣战的恐惧,而是对“如何保住皇权”的精英共识所致。 2. 德意志皇帝的“单方面支持”: 对威廉二世在事件初期的狂热态度及其对中国局势的误判进行了深入剖析。书中引用了大量德文档案,揭示了德使克林德被杀事件如何被柏林夸大,以作为其对华强硬政策的借口,同时也展示了列强内部在“瓜分”与“维护宗主国稳定”之间的微妙平衡。 3. 逃亡中的统治艺术: 作者细致描绘了西狩途中,太后、光绪皇帝一行人在西安、太原、归化城(呼和浩特)沿途的政治生态。不仅有对民间疾苦的零星记载,更侧重于描述慈禧如何运用有限的资源,在流亡地维持其“正统性”的努力,包括对地方官员的威慑与拉拢。 --- 第三部:屈辱的代价与新生的序曲 (1901-1905) 《辛丑和约》签订后的中国,进入了一个政治上最为低迷,但社会结构上变革最为深刻的时期。 1. 和谈桌上的隐形博弈: 本书对《辛丑和约》的赔款、使馆区驻军条款的谈判过程进行了详细的结构分析。重点指出,在各国利益均势下,清政府在某些关键议题上(如内政干预权)的让步,实际上为后续的权力真空埋下了伏笔。关于巨额赔款的支付方式和对中国财政的长期影响,本书提供了最新的量化研究。 2. 庚子善后与军制改革的启动: 庚子国难的直接后果是清廷被迫开始更深入、更系统地进行“新政”。本书探讨了袁世凯在山东、直隶推行的保甲制度和新式练兵,如何从一个地方性的尝试,上升为中央政府无法绕开的改革方向。这种自上而下的军事力量重组,实际上削弱了旧式绿营和八旗的残余势力,为未来地方军阀的崛起奠定了军事基础。 3. 知识分子群体的思想转向: 最后一部分着重分析了留学归国知识分子和国内新式知识分子对庚子惨剧的反应。从最初的“君主立宪”幻想的破灭,到转向对“国民性改造”的深刻反思,再到部分激进分子对革命思想的接受,书中追溯了梁启超、严复等人在那一阶段思想的细微转变,这些转变最终汇聚成了推翻帝制的洪流。 --- 本书以其深邃的洞察力和对细节的执着,为读者提供了一幅极其真实、复杂而充满张力的晚清社会横截面图景。它不仅是研究晚清历史的必备参考,更是理解中国现代化进程中“阵痛与代价”的深刻文本。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伯希和北京日记》的封面对我来说,简直就是一扇通往尘封历史的魔法之门。初捧此书,那种厚重的纸张触感,以及泛黄的书页边缘,立刻将我带入了一种穿越时空的氛围之中。我仿佛能闻到空气中弥漫着旧时光特有的,带着淡淡墨香和岁月沉淀的气息。从装帧的设计上就能看出,出版方在这本书的呈现上下足了功夫,每一个细节,从字体选择到版面布局,都透露出一种对历史的尊重与考究。这绝不是那种流水线作业的快餐读物,它更像是一件精心打磨的艺术品,等待着有心人去细细品味。这本书的标题本身就充满了诱惑力,“伯希和”这个名字在学术界自然是有分量的,而“北京日记”则预示着我们即将窥见的是一段鲜活的、第一手的历史记录。我期待着,通过这位亲历者的笔触,去捕捉那些教科书上冰冷文字背后所蕴含的真实情感与细微观察。这种对实体书籍质感的偏爱,往往预示着内容的深度与厚度,让人忍不住想要立刻翻开第一页,沉浸其中,去探索那个遥远时代里,京城的一颦一笑,一草一木。

评分

与其他历史文献不同,这本书最大的魅力在于其强烈的“在场感”。它不是事后诸葛亮的总结,而是即时的、未经修饰的记录。那些对于日常琐事的记录,比如一顿饭的口味、一次偶遇的谈话、天气骤变时的衣着感受,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细节,恰恰构成了历史最真实、最生动的肌理。正是这些零碎的、生活化的片段,构建起了一幅宏大历史背景下,个体生命体验的立体图景。我注意到作者在记录特定事件时,情绪是克制而内敛的,但字里行间流露出的那种对于变迁的敏锐洞察,却比直接的情感宣泄更有力量。阅读过程就像是在与一位老者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深度对话,他并不刻意说教,而是通过他记录下来的“事实”,引导你去自行推理、去体会历史的复杂性。这种含蓄而深沉的表达方式,使得每一次阅读都能挖掘出新的层次和新的理解,极大地丰富了我对那个特定历史时期的认知,远超一般史书的刻板印象。

评分

这本书的行文风格,与其说是日记,不如说更接近于一种精致的私人信札。作者的文风是极具个人色彩的,时而如涓涓细流,娓娓道来,时而又因某个重大的外部事件而陡然加快,笔触变得急促有力,充满了张力。我发现自己完全被他那种沉稳而又充满求知欲的“声音”所吸引。他对于西方思潮的理解,对于本土文化的审视,都在不经意间穿插在日常的记录之中,展现出那个时代知识分子思想碰撞的激烈与纠结。更令人称奇的是,在记录那些政治风云变幻的同时,作者依然保持着对美学的追求,他对建筑、园林乃至普通百姓的服饰的描述,都充满了古典的韵味和审美的考量。这种将宏大叙事与个人情怀、政治现实与审美追求熔于一炉的写作手法,使得全书读起来既有知识分子的深刻,又不失文人的优雅,让人在沉重的历史面前,依然能感受到一丝不易察觉的文学光辉。

评分

说实话,这本书的价值,绝非仅仅停留在对某段历史的记录层面。对我个人而言,它更像是一份关于“如何观察世界”的范本。作者对周遭一切都抱持着一种近乎孩童般的好奇心和学者般的审慎态度。他记录的不是为了炫耀自己知道多少,而是为了理解“为什么会是这样”。无论是对新旧观念冲突的记录,还是对不同阶层人群生活状态的细致描摹,都体现了一种深入骨髓的同理心和批判精神。这种记录方式,教会了我们如何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去甄别信息的真伪,去探寻事件背后的深层逻辑。阅读完毕后,我感觉自己的思维模式都被潜移默化地影响了,看问题不再满足于表象,而是习惯性地去寻找那个“日记”里所记录的、最原始的、未经美化的现场感。这不仅仅是一本关于北京的书,它更像是一本关于如何保持清醒、如何进行有效记录的“人生指南”。

评分

我是在一个安静的午后,带着一种近乎朝圣般的心情,开始了这次阅读之旅。这本书的叙事节奏非常舒缓,作者的文字功底堪称老辣,他似乎并不急于抛出重磅炸弹,而是像一位技艺精湛的匠人,不疾不徐地铺陈着他所见所闻。我尤其欣赏其中对于环境细节的描摹,那些对于胡同里光影变幻的捕捉,对于市井喧嚣声响的捕捉,都极其到位,具有强烈的画面感。读着读着,我发现自己完全脱离了当下的时空,仿佛真的置身于那个特定的历史节点,与作者一同行走在京城的街道上。这种代入感极强,不是那种生硬的“我看到了什么”,而是“我感受到了什么”。作者的笔触里,既有冷静的旁观者视角,又不乏一个知识分子对时代脉搏的深刻体察与忧思。这种平衡拿捏得恰到好处,使得内容既有学术价值,又充满了人文的温度。每读完一个章节,我都会放下书本,凝视窗外,试图将书中的景象与眼前的现实进行对比,那种历史的厚重感便油然而生,让人久久不能平静。

评分

很薄的一小册,读历史吧。

评分

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

评分

书质量不错,我觉得非常好,内容很喜欢,值得购买,推荐。

评分

很好 很喜欢 希望京东能够多搞一些图书优惠活动 推动全民阅读

评分

从一个个人角度去了解那个历史阶段

评分

买书如山倒,看书如抽丝!

评分

【内容简介】

评分

还不错,价格实惠!

评分

很不错,速度超级快,不用焦急的等,很满意,我会加油学习的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