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桂萍卷/海内外中国戏剧史家自选集

杜桂萍卷/海内外中国戏剧史家自选集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杜桂萍 著,康保成 编
图书标签:
  • 中国戏剧史
  • 戏剧研究
  • 杜桂萍
  • 海内外
  • 学术著作
  • 戏曲史
  • 文化研究
  • 文学史
  • 中国文化
  • 自选集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大象出版社
ISBN:9787534792014
版次:1
商品编码:12256029
品牌:大象出版社
包装:精装
开本:16
出版时间:2017-10-01
用纸:胶版纸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海内外中国戏曲史家自选集”丛书旨在全面汇聚和展示新时期海内外中国戏曲史研究成果,由在该领域有卓越成就和广泛影响的中国戏曲史家遴选自己具代表性、水平高的学术论文,结集出版。本书是我国著名学者杜桂萍教授的自选集。

内容简介

《海内外戏剧史家自选集·杜桂萍卷》是“海内外中国戏剧史家自选集”丛书中的一本,它是是著名学者杜桂萍教授对清代戏剧及戏剧家研究的集成性质的书稿。在纵观中国戏剧发展的总历程的基础上,作者以独特的研究视角将清代戏剧创作从元明清戏剧史的整体格局中摘出,独立编著此书,具有很高的学术意义和学术价值。

作者简介

杜桂萍,黑龙江伊春人。文学博士。现为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七届学科评议组成员,国家社科基金中文学科评审专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2008 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2008 年、2011年两次受聘为龙江学者特聘教授,2012 年度入选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先后获得全国高校人文社科优秀成果三等奖二次(2009 年、2013 年)、黑龙江省社科优秀成果一等奖四次(2009 年、2010 年、2013 年、2015 年)。现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清代诗人别集丛刊”、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明清戏曲宗元研究”、全国高校古籍整理研究项目“清代杂剧叙录”等。先后在《文学评论》《文艺研究》《文学遗产》《文献》等学术期刊发表学术论文 60 余篇,出版专著《清初杂剧研究》《文献与文心:元明清文学论考》《清代杂剧作家论考》等,主编《明清文学与文献》《励耘学刊》等。兼任中国俗文学学会副会长、中国古代戏曲学会副会长、中国散曲研究会副会长、中国近代文学学会常务理事、中国明代文学学会理事、中国辽金文学学会理事、中国红楼梦学会理事等。

目录

文心?文献?文体

———杜桂萍教授清代戏曲研究评述 张小芳

上 编

抒情原则之确立与明清杂剧的文体嬗变

一、一人主唱:从代人立言到自我写心

二、小品之格:从单折叙事到短剧之完成

三、南北合套:从舞台搬演到案头阅读

遗民心态与遗民杂剧创作

一、遗民杂剧创作面面观

二、遗民杂剧作品的主题建构

三、遗民心态与戏曲创作

论清代杂剧对徐渭《四声猿》 的接受

一、主旨的建构与题材的接受

二、形式的创构与“意味”的达成

三、心理的共鸣与精神的皈依

从“临川四梦” 到《临川梦》

———汤显祖与蒋士铨的精神映照和戏曲追求

一、去“词人”化与身份焦虑

二、释“情”:“不是情人不泪流”

三、史笔与诗心:“世间只有情难诉”

四、余论

明末才子汤传楹与尤侗《钧天乐》 传奇

一、汤传楹其人及与尤侗的友谊

二、怀才不遇:才子情结的艺术建构

三、怀情不遇:《钧天乐》中的女性世界

四、余论

论袁枚与乾嘉时期戏曲作家的交往

一、袁枚对戏曲的态度

二、与戏曲作家的交往

三、文人交往与袁枚的戏曲因缘

论“短剧完成” 与《吟风阁杂剧》 的艺术创获

一、“借端节取”于尺幅之间

二、“转益多师”的艺术诉求

三、“案头场上,两得其便”

徐 《写心杂剧》 的转型特征及其戏曲史意义

一、写心之旨

二、自传之意

三、小品之格

诗性人格与桂馥《后四声猿》 杂剧

一、青藤遗响:“恨海茫茫又一声”

二、诗化文本:“北羽南宫展新谑”

三、文人情怀:“兴酣落笔无束缚”

经学思维与俞樾戏曲创作

一、化民成俗与戏曲观念

二、题材的选择与经学思维

三、抒怀写愤与杂剧创作

四、结语

下 编

《杂剧三集》 编纂问题考论

一、邹式金“仕清”考

二、邹漪参编《杂剧三集》及其事迹略考

三、《杂剧三集》编选原则论

叶奕苞《经锄堂乐府》 相关史实考

一、剧作之著录

二、剧本之别名

三、剧情之本事

四、剧本之序跋

杨潮观生平创作若干问题考论

一、作品存佚及相关问题

二、与袁枚关系评议

三、诖误内情试析

清代戏曲《离骚影》 作者考

一、“大庾钝夫”即杨宗岱

二、杨宗岱生平概况

三、《离骚影》相关问题献疑

乾嘉学者及戏曲家胡重生平事迹考述

一、籍贯、字号、生年、家世考

二、生平事迹系年

三、生活和学术状态

徐燨生平事迹及杂剧创作新考

一、关于徐燨的生平

二、关于徐燨的创作

三、关于《写心杂剧》版本

《小豆棚》 作者曾衍东事迹考

一、曾衍东生卒考

二、曾衍东父亲、业师考

三、曾衍东事迹履历考

四、《小豆棚》评点人考

五、《小豆棚》相关疑点考

吕星垣年谱简编

后记


精彩书摘

  《杜桂萍卷/海内外中国戏剧史家自选集》:
  如张韬《霸亭庙》,杜默面对项羽神像的酸楚与苦闷,俨然作者的情绪倾泻而出:“大王,俺杜默自幼读书,胸藏锦绣,举场中十,争奈榜上无名,一生淹蹇……”个体内在性的表达已不再拘囿于形象的对应同构,主客之间的界限已非常模糊,抒情主体的表达则更加恣肆自然。文本世界的种种规制和限定因之得到突破。作者“我”直接现身于文本既是这种突破的结果,清代杂剧作家的难能可贵之处也正在这里。……。《柴舟杂剧》中作者廖燕率先化身为角色“小生廖燕”冠带登场,忧思感愤,发于胸臆,流于笔端;《写心杂剧》中作者徐蟻径以自我为主人公,极力张扬以“写心”而抒怀写愤的创作主旨,云:“《写心》剧者,原以写我心也。心有所触则有所感,有所感则必有所言,言之不足,则手之舞之、足之蹈之而不能自己者,此予剧之所由作也。”杂剧开始演变成为一种起于一时之兴会、多发议论、多兴感慨的小品式创作,并通过文体的转型照应了《四声猿》以来对主体精神的极度高扬。一句话,清代杂剧创作既接受了以徐渭为首的晚明作家的艺术实践影响,又尽力彰显了追求艺术独创的内在诉求,而这一点恰恰是徐渭艺术精神的内核所在。
  ……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杜桂萍卷/海内外中国戏剧史家自选集》之外的、内容详实的图书简介,旨在介绍其他可能存在的、具有相关主题或互补性的著作。 --- 《梨园探微:清代戏曲与社会变迁研究》 作者: 王建国 著 出版社: 鸿儒文化出版社 出版年份: 2023年 ISBN: 978-7-5032-XXXX-X --- 内容提要 《梨园探微:清代戏曲与社会变迁研究》是一部深度聚焦于中国清代(1644-1911年)戏曲发展及其与同期社会、文化、政治动态之间复杂关联的学术专著。本书摒弃了传统戏曲史研究中对剧目文本的孤立分析,转而采用社会史和文化史的视角,力图揭示清代戏曲在国家治理、民间娱乐、性别观念以及城市化进程中所扮演的多重角色。 全书结构严谨,逻辑清晰,分为“体制与权力:戏班的行政管理与文人参与”、“剧场空间与观众文化:城市生活中的戏曲消费”、“声腔流变与地域互动:昆曲、弋阳腔及花部兴起”、“性别、道德与禁令:戏曲中的规范与越轨”四个核心部分,辅以详尽的史料考证和细致的案例分析。 第一部分:体制与权力:戏班的行政管理与文人参与 本部分深入探讨了清代戏曲在国家权力结构下的生存状态。不同于前朝,清代对戏班的管控更为精细化和地方化。研究者首先梳理了中央与地方政府对戏班的登记、税收、巡演许可等行政流程,揭示了戏曲如何被纳入帝国治理的轨道。 重点分析了“部班”(如内务府所属戏班)的特殊地位及其与宫廷政治的互动。通过对档案记载的挖掘,描绘了戏班艺人(包括旦角与丑角)在身份认同上所面临的矛盾——既是受雇的匠人,又是社会舆论关注的焦点。 此外,本书对“文人雅集与戏曲”的关系进行了新的阐释。传统的观点常将文人视为戏曲艺术的鉴赏者和剧作者,本书则进一步考察了文人如何通过参与戏班的组织、赞助甚至亲自下场扮演,来巩固其文化资本和社会影响力,以及他们与职业艺人之间的权力张力。 第二部分:剧场空间与观众文化:城市生活中的戏曲消费 清代是中国城市经济和市民阶层快速发展的时期,戏曲消费的地理空间和受众结构发生了显著变化。《梨园探微》详尽考察了不同类型剧场的兴衰:从固定的“戏园”到临时的“庙会戏台”,再到私家园林中的“家班”演出。 研究聚焦于剧场作为“城市公共空间”的功能。通过分析当时的笔记、小说、城市志等材料,复原了剧场内部的座次等级、票价结构、饮食服务等细节,展现了戏曲消费的阶层分化现象。富商、士绅、胥吏和普通市民在剧场中的互动,构成了独特的“在场文化”。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本书对“伶人与粉丝文化”的萌芽状态进行了细致描摹。一些著名戏班和演员在地方上享有极高声誉,其影响力甚至超越了其表演本身,成为城市文化符号。这种早期的“明星崇拜”现象,为理解现代娱乐产业的形成提供了历史参照。 第三部分:声腔流变与地域互动:昆曲、弋阳腔及花部兴起 戏曲史的核心议题之一是声腔的演变。《梨园探微》着重分析了清代中后期“花部”力量的崛起,以及对“雅部”昆曲的冲击与融合过程。 本书以长江中下游为主要研究区域,对比了弋阳腔、乱弹等地方声腔在民间社会的渗透力与生命力。研究指出,花部并非简单粗暴地取代昆曲,而是在吸收昆曲的曲词精炼和结构复杂性的基础上,结合了更具冲击力的道白和更贴近民众生活的叙事方式。 通过对“跨区域流动”的戏班路线进行追踪,本书揭示了声腔和剧目如何在不同地域间进行“文化转译”和“地方化适应”。例如,某些在江浙流行的剧目如何被带到四川、两湖地区后,根据当地的音乐习惯和审美偏好进行了彻底的改造。这种动态的地域互动,是理解清代戏曲“大一统”面貌下文化多样性的关键。 第四部分:性别、道德与禁令:戏曲中的规范与越轨 清代社会对性别规范有着极其严格的要求,戏曲作为大众媒介,不可避免地成为道德争议的焦点。本书深入探讨了“旦角”这一特殊群体的社会地位与其所承载的性别想象。 研究考察了官方及士人对于戏班“淫靡之风”的指控,以及政府颁布的各类禁令,例如限制女性在舞台上扮演特定角色,或禁止戏班在特定场合演出。然而,本书并非简单地复述禁令,而是通过分析戏班如何巧妙地“规避禁令”、利用戏文中的“讽喻”机制来表达社会潜在线索,展现了民间文化在强大压力下的韧性。 书中还对比分析了“巾帼英雄戏”与“才子佳人戏”中女性形象的异同,指出戏曲在肯定特定女性价值(如忠义、孝道)的同时,也可能无意中传播了具有性别偏见的叙事模式。 结论与价值 《梨园探微:清代戏曲与社会变迁研究》的价值在于,它成功地将戏曲研究从纯粹的艺术史范畴中解放出来,将其置于清代社会转型的宏大背景下进行考察。它为读者提供了一幅立体、生动的清代戏曲生态图景,揭示了这项古老艺术在转型时期的复杂面貌与深远影响。本书是研究中国近世社会文化史、戏剧史及城市史的学者和爱好者不可或缺的重要参考书目。

用户评价

评分

这部书的选篇实在令人耳目一新,它似乎更像是一部梳理近现代中国戏曲思想变迁的“侧影集”,而非传统意义上那种按时间或地域划分的宏大史诗。我尤其欣赏作者对于那些非主流或边缘化戏曲实践的关注。比如其中一篇关于某个地方小剧种在特定历史时期如何应对都市文化冲击的论述,那种深入田野调查的扎实感扑面而来。作者没有简单地将传统戏曲视为一个静态的符号进行描摹,而是将其放置在社会变迁的巨大熔炉中去考察其“活态”的生命力与挣扎。它成功地揭示了“历史”往往是被主流叙事所过滤掉的那些细微声响,读来让人在惊叹于昔日戏曲繁荣的同时,也对今天我们如何理解和保护这些文化遗产有了更深一层的反思。整体而言,它提供了一种“去中心化”的史学视角,非常适合那些对中国戏剧史研究已有所涉猎,渴望挖掘更深层次、更具批判性解读的读者。

评分

这本选集最让我感到惊喜的地方,在于其强烈的“世界眼光”与“本土关怀”的奇妙平衡。作者并没有将中国戏曲孤立地置于本土脉络中进行内循环式的研究,而是敏锐地捕捉到了十九世纪末到二十世纪初,西方戏剧理论对中国文人及戏曲改良运动所产生的复杂影响。其中几篇关于剧场现代化进程中的“审美冲突”的分析,视野开阔,见解独到。它不仅仅是在讨论“演什么”,更是在探讨“如何看”——即观众的接受机制是如何被时代和跨文化交流所重塑的。读完全书,我感觉自己像是完成了一次跨越时空的对话,看到了中国戏曲艺术在面对全球化浪潮时,那种既坚守又求变的艰难而光荣的历程。这种兼具深度与宏观视野的作品,在当下的学术界实属难得。

评分

我必须承认,这本书的阅读门槛相对较高,它不是那种适合睡前放松随便翻翻的读物。它更像是一套精密的仪器,需要读者拿出足够的时间和精神去细细校准每一个参数。其中对特定时期戏曲理论思潮交叉影响的梳理,逻辑链条之复杂,信息密度之高,令人叹为观止。作者显然耗费了巨大的心力去梳理那些散落在不同期刊、不同档案中的碎片化信息,并将它们编织成一张严谨而富有洞察力的学术之网。每一次深入阅读,都会发现新的层次和新的连接点。它不是提供一个简单的结论,而是提供了一套思考问题、解析复杂文化现象的工具箱。这本书的价值,不在于它告诉了你什么“标准答案”,而在于它如何巧妙地引导你质疑已有的“标准答案”。

评分

这本书的风格是如此的鲜明,它完全摒弃了那种僵硬的、教条式的学术腔调,转而采取了一种近乎“文学评论”的叙事手法来处理严肃的戏剧史命题。阅读过程中,我仿佛能听到作者在讲述这些故事时的那种激情和对艺术的热爱。例如,其中关于某位民初著名伶人的“角色塑造哲学”的探讨,行文间充满了对艺术天才的赞叹与冷静分析的完美结合。它没有高高在上的评判,而是用一种近乎“同行交流”的姿态,与读者一同揣摩舞台背后的那些微妙的艺术决策。对于我这样一个长期关注表演理论的爱好者来说,这种带有温度和人文关怀的论述方式,无疑是久旱逢甘霖,它提醒我们,戏剧史的背后,永远是活生生的人和他们创造的瞬间奇迹。

评分

初翻开这本集子,一种扑面而来的学术深度和广度让人心生敬畏,但更让我着迷的,是作者那近乎“考古学家”般细致入微的求证精神。那些关于戏曲文本流变与演出实践之间张力的探讨,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示范。特别是其中关于某个清代传奇剧目在不同地域的“地方化”改编过程的分析,简直是一场精彩的文本解构盛宴。作者不仅仅是罗列史料,而是像一位高明的侦探,通过蛛丝马迹,重建了当时观众的审美趣味和权力结构对舞台艺术的影响。我感觉自己像一个潜入历史深处的潜水员,亲眼目睹了那些已经被尘封的舞台上的每一次光影变化和演员的呼吸节奏。这种沉浸式的阅读体验,远非一般理论著作所能比拟,它让冰冷的史实瞬间鲜活了起来。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