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国维与马衡往来书信

王国维与马衡往来书信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王国维,马衡 著
图书标签:
  • 王国维
  • 马衡
  • 书信集
  • 近代史
  • 学术研究
  • 文化史
  • 清末民初
  • 思想史
  • 文学史
  • 史料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ISBN:9787108058829
版次:1
商品编码:12256596
品牌:三联书店
包装:平装
开本:32
出版时间:2017-09-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49
字数:100000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马衡生前曾说过,在他的学术之路上,王国维先生对其影响较深。1919—1927年(王国维去世前),马衡与王国维过从甚密,书信往来频繁。通信内容主要涉及青铜器、虎符、度量衡、石经、古文字等考古学术问题,以及马衡代表北京大学约聘王国维、马衡等人集资赞助王国维刊印《切韵》成书、王国维愤而脱离北京大学等方面,王国维与罗振玉等民国学人交往,等等。本书集马衡致王国维书信 47 通,王国维致马衡书信 40 通,共87通信札。

这些珍贵遗墨,不仅见证了王国维、马衡二人在学术与人生道路上的惺惺相惜之情,更展示了那一代学人在乱世中坚持学术研究的精神风貌。

书中信札目前收藏于故宫博物院与国家图书馆等处。本书为首次将原件影印辑注刊行。

作者简介

王国维(1877-1927),浙江省海宁人。字静安,晚号观堂。中国近现代史上著名学者。在文学、美学、词曲戏剧、史学、古文字学、考古学等方面均有深诣和创新。著有:《》《》《》《静安文集》等。

马衡:(1881— 1955),浙江人,字叔平,别署无咎、凡将斋主人。金石考古学家、书法篆刻家。曾任研究所国学门考古学研究室主任、故宫博物院院长、主任委员。主持过的发掘,对由金石考证向田野发掘过渡有促进之功,被誉为中国近代考古学的前驱。著有:《中国金石学概要》《》《》等

马思猛:马衡先生的长孙,由马衡一手抚育成人,故尽悉马衡一生中所涉的人与事。著有《金石梦故宫情:我的爷爷马衡》《攒起历史的碎片》等。

目录

1919年12月12日(农历己未年十月廿一日)
1919年12月22日(农历十一月初一日)
1920年1月12日(农历十一月廿二日)
1920年1月18日(农历十一月廿八日)
1920年1月20日(农历十一月三十日)
1920年1月29日(农历十二月初九日)
1920年2月16日(农历十二月廿七日)
1920年2月21日(农历庚申年正月初二日)
1920年12月31日(农历十一月廿二日)
1921年2月6日(农历十二月廿九日)
1921年3月6日(农历辛酉年正月廿七日)
1921年3月15日(农历二月初六日)
1921年4月14日(农历三月初七日)
1921年11月2日(农历十月初三日)
1921年11月9日(农历十月初十日)
1921年11月30日(农历十一月初二日)
1921年12月8日(农历十一月初十日)
1921年12月13日(农历十一月十五日)
1921年12月20日(农历十一月廿二日)
1921年12月25日(农历十一月廿七日)
1922年1月11日(农历十二月十四日)
1922年2月7日(农历壬戌年正月十一日)
1922年2月13日(农历正月十七日)
1922年3月12日(农历二月十四日)
1922年3月14日(农历二月十六日)
1922年4月16日(农历三月二十日)
1922年7月28日(农历六月初五日)
1922年8月1日(农历六月初九日)
1922年8月17日(农历六月廿五日)
1922年8月24日(农历七月初二日)
1922年9月27日(农历八月初七日)
1922年12月12日(农历十月廿四日)
1923年1月31日(农历十二月十五日)
1923年2月8日(农历十二月廿三日)
1923年3月12日(农历癸亥年正月廿五日)
1923年5月4日(农历三月十九日)
1923年6月28日(农历五月十五日)
1923年7月14日(农历六月初一日)
1923年7月14日(农历六月初一日)
1923年7月26日(农历六月十三日)
1923年8月14日(农历七月初三日)
1923年8月15日(农历七月初四日)
1923年8月15日(农历七月初四日)
1923年8月16日(农历七月初五日)
1923年9月17日(农历八月初七日)
1923年9月19日(农历八月初九日)
1923年9月21日(农历八月十一日)
1923年9月29日(农历八月十九日)
1923年11月8日(农历十月初一日)
1923年12月8日(农历十一月初一日)
1924年2月16日(农历甲子年正月十二日)
1924年2月17日(农历正月十三日)
1924年2月26日(农历正月廿二日)
1924年3月2日(农历正月廿七日)
1924年5月26日(农历四月廿三日)
1924年8月11日(农历七月十一日)
1924年11月13日(农历十月十七日)
1924年11月17日(农历十月廿一日)
1925年8月11日(农历乙丑年六月廿二日)
1925年8月12日(农历六月廿三日)
1925年9月2日(农历七月十五日)
1925年9月8日(农历七月廿一日)
1925年9月9日(农历七月廿二日)
1925年9月14日(农历七月廿七日)
1925年9月14日(农历七月廿七日)
1925年9月19日(农历八月初二日)
1925年9月21日(农历八月初四日)
1925年9月22日(农历八月初五日)
1925年9月24日(农历八月初七日)
1925年9月27日(农历八月初十日)
1925年11月2日(农历九月十六日)
1925年11月3日(农历九月十七日)
1926年7月18日(农历丙寅年六月初九日)
1926年7月21日(农历六月十二日)
1926年7月21日(农历六月十二日)
1926年8月1日(农历六月廿三日)
1926年8月10日(农历七月初三日)
1926年8月20日(农历七月十三日)
1926年8月22日(农历七月十五日)
1926年8月26日(农历七月十九日)
1926年9月7日(农历八月初一日)
1926年9月9日(农历八月初三日)
1926年9月11日(农历八月初五日)
1926年10月15日(农历九月初九日)
1926年12月1日(农历十月廿七日)
1927年1月17日(农历十二月十四日)
1927年1月19日(农历十二月十六日)
我所知道的王静安先生马衡
跋马思猛
史海钩沉:近代中国文化精英的往来与交锋 一部描摹二十世纪上半叶中国思想文化图景的鸿篇巨制 本书并非聚焦于某一特定学者的个人学术生涯,而是以一种更为宏大、更具生态学视野的视角,重新审视了二十世纪上半叶中国思想界、学术界乃至文化政治领域中错综复杂的互动网络。它以一系列重量级历史人物之间的书信、日记、私人会晤记录为基础,穿透了官方史册的刻板叙事,力求还原一个充满张力、活力与深刻焦虑的“活的”文化现场。 第一部分:风雨交汇中的学术群像 本书的开篇,将时间轴拉回到清末民初,一个传统与现代激烈碰撞的时代。不同于以往聚焦于“新文化运动”或“某某学派”的单线叙事,此书旨在描绘一个更接近真实的面貌:文化精英群体内部的多元化与复杂性。 我们看到的是,一批在京、沪、津、苏等地同时活跃的学者、教育家、官员与实业家,他们如何在一封封往来的信函中,探讨“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争论如何演变为对中国文化何去何从的深刻反思。书中细致梳理了多位重量级人物,如从古典学研究转向现代学术规范构建的先驱者们,他们之间的通信往来,不仅是学术观点的交流,更是对彼此研究路径的审视与砥砺。例如,对某位以小学考据见长的学者,如何与那位主张引入西方哲学体系的同侪,在“如何看待国故整理”这一议题上,展开了跨越数年的、充满敬意与保留意见的论辩。这些辩论的细节,往往体现在信札中对于某一版本、某一考据细节的反复推敲,折射出那个时代学者对“真理”的虔诚追求。 第二部分:跨越藩篱的文化政治角力 随着军阀混战乃至抗日战争的爆发,文化界人士的命运与国家政治的剧变紧密交织。本书的第二部分,着重展现了文化精英群体在面对政治风云变幻时的复杂心态与应对策略。 这里没有简单的“忠诚”与“背叛”的标签,而是呈现了大量个体在道德困境中的挣扎。部分学者,原本专注于纯粹的象牙塔研究,却不得不通过书信往来,向掌握资源的政治力量寻求赞助,以维系图书馆的运转、资助学生的培养。信件内容不仅涉及款项的申领,更有对当下时局的隐晦评论,字里行间流露出对学术自由可能受损的忧虑。 同时,书中也深入剖析了不同文化派系之间,如何利用私人关系网络来推广自己的学术主张,或是在特定时期,如何通过“联名”等形式,在政治压力下维护学术机构的独立性。例如,对某大学校长与教育部次长之间的书信往来梳理,揭示了在经费短缺和人事任命的拉锯战中,教育界是如何小心翼翼地在理想与生存之间走钢丝的。 第三部分:知识传承与代际对话 本书的第三部分,将目光投向了知识的传承机制,探讨了老一辈学者与新兴的年轻学人之间的精神连接与分野。 通过梳理那些著名的“师门信札”,我们看到了大师们对后辈学人的殷切期望与严苛要求。这些信件往往是教育理念的微缩展现:如何看待传统文化中的糟粕与精华;如何平衡西方方法的借用与本土经验的总结;以及最重要的,如何在动荡的时局中保持学者的独立人格。 书中特别关注了几组具有代表性的师生关系,他们之间的书信往来,记录了从初期对导师学术的仰视、模仿,到后来在特定领域形成自己独立见解的过程。这种代际对话,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一种文化身份的塑造与再确认。例如,一位在海外留学归来的青年学者,如何通过书信向远在故土的导师请教关于“中国文学史分期”的宏观框架,而导师的回信中,则充满了对地域性、民俗学视角重要性的再强调,形成了一种既尊重又有所超越的对话张力。 结语:流动的文化生态史 本书最终试图构建的,是一个动态、立体、充满张力的近代文化生态系统图景。它拒绝将历史人物脸谱化,而是通过这些私密的、未曾公开发表的文本,还原了他们作为有血有肉的知识分子的喜怒哀乐、取舍进退。这些跨越时间与空间的信件,如同一条条隐形的丝线,将二十世纪上半叶中国文化界形形色色的力量、思想、焦虑与希望,编织成一幅丰富而厚重的历史画卷,为理解彼时彼刻的中国思想转型,提供了无可替代的微观视角。它昭示着,真正的学术史,往往隐藏在那些被精心保管、却又鲜有人触及的私人信函之中。

用户评价

评分

从文献整理的角度来看,这部书的编校工作功不可没。信件的年代、收发双方的署名以及重要的注释都标注得非常清晰。尤其是那些涉及到当时学界典故或人物的引文,附带的简要解释极大地便利了当代读者去理解和消化那些复杂的历史语境。编辑者显然没有满足于简单地照搬原件,而是做了大量的背景梳理工作,使得原本可能晦涩难懂的内容变得平易近人。这表明了整理者对学术严谨性的高度重视,使得这批珍贵的史料得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其价值。对于后来的研究者来说,这份详尽的注释系统简直是福音,省去了大量的交叉考证时间,真正做到了尊重原貌与服务读者的完美结合。

评分

这本书的魅力,很大一部分来自于它所展现的“人情味”。在那些看似严肃的学术探讨背后,穿插着对日常琐事的关怀,对彼此健康的问候,甚至是对家中琐事的提及。这种张力非常迷人——如何在顶尖的学术思考与接地气的生活细节中自然切换。它打破了我以往对“大师”形象的刻板印象,将他们还原成了有血有肉、有喜怒哀乐的个体。读信时,我时常会脑补出他们执笔时的情景:或许是在昏黄的灯光下,或许是在清晨的微风里,带着什么样的心境落笔。这种代入感极强,让我对书信双方的关系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那不仅仅是同侪间的相互切磋,更是一种历经岁月沉淀的深厚友谊,是真正意义上的“交心”。

评分

阅读这些信件的脉络,最大的感受就是历史的厚重感扑面而来,那种在特定时代背景下,知识分子们所共有的精神气质和学术追求,清晰可见。它们像是一扇扇小小的窗户,让我得以窥见那个风云变幻的年代里,两位大家在治学上的深入探讨与个人情感的细腻交流。信件中那种字斟句酌、推敲反复的笔法,体现了那个时代对文字的敬畏。与其说是简单的信息交换,不如说是一种思想的碰撞与灵魂的共鸣。通过这些零散的片段,我仿佛能拼凑出他们各自的学术地图和人生轨迹,感受他们是如何在时代的洪流中坚守自己的精神家园,那种执着与孤傲,让人肃然起敬。每一封信都像是一块精美的琥珀,凝固了特定时空下的真知灼见,是研究相关历史时期学术生态的绝佳一手材料。

评分

这部书的装帧设计着实是下了一番功夫,那种略带泛黄的纸张质感,搭配着沉稳的墨绿色封面,一下子就将人带入了一种怀旧的氛围之中。初拿到手时,我本能地想起了民国时期那些知识分子在书信往来中流露出的那种严谨与浪漫。文字的排版也显得格外考究,字体大小适中,行距处理得恰到好处,即便是长篇的信札,读起来也不会感到压迫。装帧上的小细节,比如扉页上烫金的纹饰,都透露出一种对古典美学的尊重。整体看来,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内容的载体,更像是一件值得收藏的艺术品。尤其是考虑到信札内容的珍贵性,如此精致的呈现方式无疑提升了阅读体验的层次,让人在翻阅的每一个瞬间都能感受到一种仪式感,仿佛自己也成了那个见证历史瞬间的旁观者。这种对实物美感的追求,在当今快餐式的阅读时代,显得尤为难得和珍贵。

评分

细细品味这些书信,最让我震撼的还是其中蕴含的跨越时空的对话感。虽然信件的往来存在时间差,但那些关于“学问之道”的探讨,其核心精神似乎从未过时。他们对于真理的探求、对学术规范的坚守,以及那种不为世俗所动的定力,是今天任何一个追求专业精深的人都值得深思和学习的。每当读到关于某个重要概念的辩析时,我都会不自觉地停下来,反思自己当前的研究和思考路径。这本书提供了一种难得的视角,让我们得以绕过二手解读,直接接触到思想的源头。它像是一座精神灯塔,照亮了在喧嚣中寻找方向的后来者,让我们看到,真正的学术成就,从来都不是一蹴而就,而是源于持之以恒的探索和与良师益友的砥砺前行。

评分

既然做这块生意,就应该考虑实际情况,压缩成本无可厚非,但也不能做得不偿失的事情。

评分

¥37.80

评分

有影印字迹,真贵

评分

非常好,原件影印,兼有解释。值得收藏。

评分

喜欢这样的装帧设计,内容也很好。

评分

全新正版,发货快捷。

评分

很不错,三联品质一直不错

评分

既然做这块生意,就应该考虑实际情况,压缩成本无可厚非,但也不能做得不偿失的事情。

评分

非常好,原件影印,兼有解释。值得收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