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系钱穆先生所作读史劄记三十五篇之合集,所涉涵盖较广,其中既有对春秋车战不随徒卒的考证、对东汉人养生率性论的阐述,又有对蜀中道教先声以及晋代民族自卑心理等若干问题的论述。所为极简要而汇通,读者可随所造诣,各得道路。
钱穆先生(1895.7.30-1990.8.30)字宾四, 1912年改名穆。先生自1912年始任小学、中学教员。1930年,他由顾颉刚先生推介,入北平燕京大学执教,从此跻身学术界。历任燕京、北京、清华、四川、齐鲁、西南联大等大学教授,也曾任无锡江南大学文学院院长。1949年迁居香港,与唐君毅、张丕介等创建新亚书院,任院长。1967年10月,钱穆先生移居台北。1990年8月在台北逝世。
钱穆先生博通经史文学,擅长考据,一生勤勉,著述不倦。先生毕生著书七十余种,另有大量学术论文,共约一千八百万字。他在中国文化和中国历史的通论方面,多有创获,尤其在先秦学术史、秦汉史、两汉经学、宋明理学、清代与近世思想史等领域,造诣甚深。钱穆先生在现代中国学术史上占有重要的一席。
目 次
代序——思亲彊学室读书记序
一 春秋车战不随徒卒考
二 东汉人之养生率性论
三 蜀中道教先声
四 张道陵与黄巾
五 晋代之民族自卑心理
六 记汉代米价
七 古今南北产铁量
八 记三国至五代北方丝业盛衰
九 历代绢价杂考
一○ 水碓与水硙
一一 唐代南方茶山之经济形态
一二 唐代公廨本钱食利之制
一三 唐人服食修炼
一四 唐人饮茶
一五 记唐文人干谒之风
一六 记唐代文人之润笔
一七 唐代雕版术之兴起
一八 唐末望族
一九 五代之兵装及兵数
二○ 锺传
二一 郑遨 陈陶
二二 李昪 刘隐父子 王审知 王建 高从诲
二三 五代时之书院
二四 戚同文与范仲淹
二五 范仲淹与孙复
二六 宋初社会
二七 宋初堕城郭
二八 宋代之地方官
二九 欧阳修与狄青
三○ 陈次升论新法
三一 刘元城论荆公
三二 校勘非校字
三三 江苏人物略说
三四 浙江人物略说
三五 河南人物略说
一、河南人物略说
就统计表观之,河南人物数量,在中国全史进程中,乃为全国各省之冠。河南向称为中原区域,而其人物展衍,显然是前盛于后。隋、唐以下,远不如隋、唐以前,而其尤盛则在两汉。
实则秦、汉以前,春秋、战国时代,河南非无人物,抑或人物之盛,较同时他处当更胜。若再推而上,中国古代人物之产生与活动在此中原区域者,其数量与关系,其影响于中国历史者,当更重大。惟此表所计人物,皆从汉起。若果详细计入汉代以前,则河南人物之盛,实更当远超其他各省也。
……
二、五代时之书院
五代之际,真所谓“天地闭,贤人隐”,极乱离黑暗之时矣。然有为后世中国文化大贡献者二事焉:一曰雕版术之推行,二曰书院制度之萌芽是也。此二事虽远溯其源皆始唐代,然当五代时之演进,要不可谓其无功于后起。
言书院者必先及白鹿洞及应天书院,而应天书院曹诚之与戚同文,尤为言宋代学术者所必举。……
代序—思亲彊学室读书记序
穆早孤失学,年十八即为童蒙师,不自意以姓名稍稍见知于世。自任教国立北京大学,居北平,署其读书之室曰未学斋。《论语》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我必谓之学矣。”自惭未能事父,而事母亦未能尽力,因署吾室曰“未学”,非谦也。既以道其实,亦欲于此数者自勉尔。今年春,先慈弃养,不肖长为天地间无父母人矣。虽欲以未学鸣谦,亦复无此福佑。自今以往,吾其以思亲毕我之余生乎?旬月以来,既不获奔丧回籍,又不克成礼尽哀,饮泣野哭,茹痛无地,计惟有勉力强于学,虽不足以报深恩于万一,亦姑以寄孤儿荼蘗之心。继自今当署吾室曰思亲彊学之室。他日稍有成就,万有一可以传世者,当编四十七岁以前诸作为“未学集”,四十七岁以下为“彊学集”。此则日课所得,姑备遗忘,以资他日著书之采摭耳。
民国三十年三月思亲室主人自记
这套书的装帧设计真是让人眼前一亮,精装的质感拿在手里沉甸甸的,那种厚重感瞬间就提升了阅读的仪式感。纸张的选择也非常讲究,摸上去有一种温润的触感,印刷的字体清晰易读,即便是长时间阅读也不会感到眼睛疲劳。在如今这个追求便捷、甚至有些轻量化的时代,能看到这样一套用心制作的实体书,实在是一种享受。它不仅仅是一套书籍,更像是一件值得珍藏的艺术品,放在书架上也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从封面的设计风格到内页的排版布局,处处体现出一种对传统文化和工匠精神的尊重,让人在接触它的第一时间,就感受到了出版方对内容本身的重视程度。即便是作为送礼,这样一套书也显得体面且有品位,能体现出赠送者深厚的文化素养和对收礼者的敬意。这样的用心,在如今的出版界里算是难能可贵了。
评分坦白说,我个人的阅读习惯偏向于轻松愉快的题材,对这类需要高度集中精力的严肃著作起初是有些抗拒的。但是,这本书的行文风格却有一种奇特的魔力。它虽然内容深邃,但作者的语言却保持着一种恰到好处的克制与典雅,既不故作高深,也不流于浅薄。这种平衡感让我在面对复杂论点时,不会感到压力过大,反而会有一种被温柔引导的感觉。每读完一个章节,我都会停下来,回味那种被严谨思辨所包裹的文字韵味,仿佛在品尝一杯醇厚的陈年老茶,初品略涩,回味悠长,值得细细咂摸其中的甘甜与厚重。对于想要提升自己思辨能力和文化底蕴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一剂极佳的“精神食粮”。
评分就我个人的感受而言,这本书给我带来的最大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种看待当今世界和未来走向的“历史纵深感”。在这个信息爆炸、观点碎片化的时代,人们很容易被眼前的热点所裹挟,失去对事物本质的判断力。而阅读大师的著作,就像是站在一个更高的维度去看待人类社会的演变规律。它教会了我,很多看似突发的新问题,往往都能在古代的经验教训中找到影子,这对于形成一种稳定、超脱的价值观至关重要。它不仅仅是回顾过去,更是为我提供了应对未来的思想框架和精神支柱,使我在面对日常的喧嚣和困惑时,能保持一份难得的心定与清醒。这种“安顿心灵”的力量,远超出了单纯知识获取的范畴。
评分我必须承认,初次翻开这本书时,我的内心是充满忐忑与期待并存的复杂情绪的。毕竟,要真正领会大师的思想,绝非一蹴而就,需要付出大量的时间和心力去消化。然而,一旦真正沉浸进去,那种知识如泉涌般被清晰阐释出来的感觉,着实令人震撼。作者的笔触看似信手拈来,实则逻辑缜密,层层递进,将那些原本晦涩难懂的历史脉络,梳理得井井有条。特别是对于某些关键历史转折点的分析,他总能提供一个非常独到且富有洞察力的视角,让人如醍醐灌顶,茅塞顿开。阅读的过程,与其说是学习知识,不如说是一场与智者之间的深度对话,它不断地激发你去思考“为什么”和“如何是”,极大地拓宽了我的认知边界,远超出了我对传统历史读物的期待。
评分最近在读的时候,我发现这本书最大的魅力在于它那种深入骨髓的“历史感”和“人情味”。它不像那种教科书式的叙述,冷冰冰地罗列事件和年代。相反,作者似乎带着一种对前人的深切同情和理解,将那些历史人物还原成了有血有肉的个体。你会真切地感受到古人在特定历史条件下的挣扎、选择和无奈。这种叙事方式极大地增强了阅读的代入感,让你不仅仅是旁观者,更像是穿越时空去体验了他们的生活和思考。这种对“人”的关注,使得原本宏大的历史叙事变得细腻而鲜活,让读者在理解历史规律的同时,也能体会到历代先贤们在文化传承与时代洪流中的坚守与不易。
评分钱穆先生的著作,买来拜读学习。简体中文版的,纸质资料不错。
评分非常好的书,便宜还打折买来。应该是一次上佳的购买体验!!!!!!!!!
评分给公司买的党员活动学习读本,京东自营就是方便,不用挨个书店跑。
评分内容丰富有味,印刷精美考究,质量上乘品质,非常棒的图书!!!
评分好好好。感觉不错!建议在犹豫的可以入手!
评分算是钱穆先生的回忆录,拿来体会一下。
评分很好,装帧很好,都是很爱的书,很敬佩的伟大学者的经典。
评分钱穆先生的著作,不多说了
评分金庸曾说,古今中外最佩服的,一个是古人范蠡,一个是今人吴清源。他把吴清源比作自己笔下《笑傲江湖》里的风清扬:“独孤九剑,没有定式,变化无穷。”在金庸眼中,吴清源能够战胜同时代的所有高手,是因为他的棋没有定式,招式可以因应对手而变化,将创新发挥到极致,所以无人能敌。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